古代管婚礼叫什么

古代管婚礼叫什么,第1张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 从东汉至唐初,古人都是在青布搭成的帐篷里举行婚礼,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管婚礼叫什么,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管婚礼叫什么

 婚礼,

 在中国原为“昏礼”,是汉人一生 礼仪 ——亥婚丧祭——中的一种,是属于汉 传统 文化 精粹之一

 婚聘六礼

 六礼指的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婚礼过程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 历史 的东方古国。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 孕育 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特色的习俗,中式婚礼就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一种 民俗 。

 八抬大轿、仪仗开道、花轿迎亲、狮舞引门,选择中式婚礼的目的,是重拾近乎丢失了的华夏民族婚俗!到中国来举行一个传统的中式婚礼,将会让你深深地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中式婚礼,使普通老百姓及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年轻人更加珍惜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并且,新人会在婚礼中留下最富有传奇和美好的回忆。

 中式婚礼必将在短期内大行其道。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轿子曾流行于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历代相袭。因时代、地区、形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肩舆、檐子 、兜子、眠轿、暖轿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轿子多系明、清以来沿袭使用的暖轿,又称帷轿。木制长方形框架,于中部固定在两根具有韧性的细圆木轿杆上。轿底用木板封闭,上放可坐单人或双人的靠背坐箱。轿顶及左、右、后 3侧以帷帐封好,前设可掀动的轿帘,两侧轿帷多留小窗,另备窗帘。历代统治阶级都曾制定过轿子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子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的好坏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民间所用的轿子分素帷小轿和花轿两种。前者系一般妇女出门所用之物,后者则专用于婚嫁迎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素帷小轿 、花轿都被 旅游 业启用。花轿多设置在旅游点,与中国帝王传统的结婚礼服——凤冠、霞帔配合,用来接待中外游客,举行中国古代婚礼仪式,或用作拍照道具。素帷小轿则作为江浙山区的一种民俗交通工具,用来迎送中外游客。由柳洪平创建。

 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好受”

 ●跨火盆和 射箭 :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您好,您所说的事情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太子属于皇族,是绝对不可能和百姓结婚的,因为中国的阶级差别非常大,春秋战国时期尤胜,皇族只能和邻国皇族通婚,或者和贵族通婚,这叫做门当户对,东方与西方不同,西方不注重门当户对,但也看重血统,而东方对于血统太看重了,你想想皇族都和龙有点关系,龙和鼠结婚,岂不是作死。如果在春秋时期有个皇族要和平民结婚,那么结局不可能有好的:两个一起砍头,平民一方砍头,流放,最好也要取消皇籍,例如日本皇族的规定,皇室和平民结婚,立马取消皇籍(近几年才废除)。你还说结婚的礼节,这是不可能出现的。

如果还有问题,欢迎追问。

  在神话 传说 中女娲伏羲是一对兄妹,那最后女娲和伏羲有没有结婚下面是我为你搜集伏羲和女娲结婚了呀,希望对你有帮助。

  伏羲和女娲结婚了呀

 女娲和伏羲确实是兄妹。两人结婚是因为当时发大水,人类都死在洪水中。

 女娲和伏羲手拉手跑到高山之巅,这世界现在只剩他们俩了,伏羲看着自己漂亮的妹妹就动了一点小心思。就说,我们得结婚。

 女娲当然不同意。但是伏羲提出人类已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时,女娲一想,哇!还是哥哥有远见。可是她还是不乐意啊,天天叫哥,突然改口叫老公这不习惯。

 于是女娲就说,我们分别到两座山顶,生一堆火,如果烟雾能在空中互相缠绕结合,就是上天同意我们,我们就结合。伏羲硬着头皮去干了,结果烟雾真的在空中互相缠绕。

 女娲不服。又说,我们还是回山顶上,向下推磨盘。如果磨盘能在山脚并拢,就代表上天同意我们。伏羲一想,这还不简单,对着女娲往下推不就得了最后,两个磨盘合二为一,并得严严实实的。

 伏羲说,这下同意了吧女娲又想到一招,我绕着树林跑,你在后面追,如果你能追的上,就表示上天同意我们。伏羲一听,高兴死了。越往后人为操纵的痕迹越明显嘛!可是一开跑,伏羲可是比女娲大很多啊,真追不上啊!伏羲是什么人,一拍脑袋,得了,我站着不动。不一会,女娲哐地撞到伏羲怀里。女娲怎么得想到啊,哥哥这么坏,居然站着不动。三个方法都实现了,女娲也想不出什么别的了,于是就和伏羲结合。

伏羲和女娲的神话传说

 伏羲天皇和女娲娘娘的传说有多种说法,一种是女娲娘娘泥巴捏人,伏羲天皇八卦造魂。

 一种是大洪水过后全世界就剩下他们兄妹两个,老天爷叫他们繁衍后代女娲不愿意逃跑了,结果跑到一条岔路口女娲问竹子走哪条道,竹子故意指了错误的道路女娲就被伏羲给曰了,事后女娲骂竹子没良心,于是竹子就变成空心 植物 了。

 另一种说法,洪水过后人类只剩下这对兄妹。于是两人点燃两根香,祷告上天说如果同意两人繁衍后代,就让烟缠绕在一起。然后砍竹子(长竹节了),推石磨,合云彩,劈龟甲(纹),绕树(山)追着跑伏羲转身把女娲抱了,接下来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了。

 还有种说法,传说伏羲和女娲比医术回答了女娲三个问题而被女娲逼婚,为了不让伏羲再次逃跑,女娲用红绳子捆住伏羲后又把头发绑在一起,再给伏羲连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情帝蛊,伏羲一跑远了就心疼麻痒难受,连自己的 针灸 都解不了此蛊,最后不得不朝着女娲爬回来了,两人成为夫妻。

 这类传说中有伏羲追女娲的,也有女娲追伏羲的,还有两人互相追的,各种传说都有。而神话中女娲娘娘的化身是红娘圣母,伏羲天皇的化身是月老郎君,也是各种神话都有,可见伏羲女娲夫妇的传说流传很广了!

 伏羲天皇和女娲娘娘本来就是兄妹相婚,它们一起诞下了中国人,其他任何传说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你既然知道了还不相信真是个固执的文盲。楼上那么多回答你的你也不选择一个,那我郑重的再告诉你一下伏羲女娲的相关史料,伏羲女娲夫妇传说最早记载于春秋时期的古楚国,伏羲女娲夫妇的第一胎是个肉丸疙瘩叫做太一也是个太阳神!

伏羲和女娲的资料

 伏羲(公元前7774年3月15日—公元前7706年5月12日), 属鼠 。女娲(公元前7759年3月15日—公元前7653年5月12日), 属虎 。公元前7744年3月15日-3月18日伏羲31岁和女娲16岁在凤州完婚。

 公元前7724年的罗奉元年,伏羲建立太昊伏羲朝(公元前7724年—公元前5008年)传世2716年。

 仁圣伏羲(公元前7774年3月15日—公元前7706年5月12日),作八卦,龙图腾,颁易经,创 武术 ,开儒教。子鼠星相,享年68岁,死葬风陵渡,后人尊为伏羲至圣人王天皇。

 忠圣女娲(公元前7759年3月15日—公元前7653年5月12日),作姻媒,制音乐,补历法,创文字,传儒教。寅虎星相,享年105岁,死葬风陵渡,后人尊为女娲忠圣天皇娘娘。

 伏羲天皇女娲娘娘的后代风太昊,于公元前7569年继任伏羲朝第五任帝,将伏羲朝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盛世,是为太昊伏羲朝。

 所以,伏羲天皇和女娲娘娘是一对恩爱的中国夫妻,而否认羲娲夫妇二圣就是否认了羲娲阴阳二圣的后代汉族和中华民族。否认了伏羲女娲夫妇的都是自残行为,脑残们要记住传说是有 历史 客观依据的,没有任何依据的传说是不会流传下来的,现代人意*的玩意迟早都会消失的!最近的有心人一直在反对伏羲女娲的夫妻关系,一般都不是伏羲女娲的真正子孙,哪有中国人自己反对自己祖宗在一起的只有纹革以来的文盲父母、网特汉奸,还有见不得中国好的非我族类才会这么干!要坚决抵制这种歪风邪气!!!

1 女娲补天传说故事

2 伏羲的传说故事

3 伏羲是怎么来的

4 伏羲和女娲的爱情故事

5 大神女娲和伏羲的孩子都有谁

6 伏羲女娲交尾的传说

7 女娲与伏羲的传说

不明!!!

重耳前655年出走的时候确实是43岁,那么他几乎已经肯定有了配偶,并且几乎肯定已经有了子嗣;如果他在17岁的时候出走,那么他可能刚刚结婚,或者还没有结婚,也很难有子嗣已经出生。关于重耳配偶的记录,主要来自左传的以下几条:

僖公二十三年传:狄人伐啬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这条记录说明以下问题:重耳在狄期间得到季隗,并生下了伯儵、叔刘两个儿子。虽然两子最后都没有即位,但是从伯、叔的排行来看,这分别是文公的第一和第三个儿子。

然后再看,僖公二十四年传: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就是说,直到文公即位伯儵、叔刘还在狄,那么这两个儿子都是重耳在狄期间出生,而不是季隗回到晋国以后出生的。并且可以推测,重耳在狄期间,就还应该有第二个儿子出生。生第二个儿子的人可能是重耳在流亡前的配偶,追随重耳到狄。也有可能是在狄期间娶的。我们一会儿再猜测这个人是谁。同样,重耳可能还有第四个儿子在狄出生,这都不可考了。

接着,僖公二十三年传:及齐,齐桓公妻之……,于是重耳就有一位姜姓妻子,这个妻子似乎没有留下耳子,但是不排除有女儿。不过从出现的年代看,她肯定不可能是第二个儿子的母亲。

僖公二十三年传又说: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那么文公又有五位秦国来的妻子,不知道底细,我们姑且假定这五人全是嬴姓女子。穆公此举似乎是要确保文公后代中有自己的亲属。不过后来看,这个努力似乎有些失败,只有文嬴请三帅的时候发挥了作用,算是和穆姬抗议俘获惠公的事情打个平手。

关于文公配偶记录最重要的资料来自文公六年传:贾季曰:“不如立公子乐。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赵孟曰:“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且为二嬖,*也。为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国,辟也。母*子辟,无威。陈小而远,无援。将何安焉?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隗而己次之,故班在四。

那么辰嬴(即怀嬴、文嬴)就有儿子公子乐。公子乐应该出生在文公即位以后(否则他就是怀公的遗腹子了),到襄公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是十四五岁的样子,因此赵盾可能是想扶持一个好控制的孩子。当然十四五岁的孩子也未必好对付,后来栾书恐怕就低估了同样十四岁的悼公,这里要感叹古人的早熟。

由于杜祁“让逼姞而上之”那么逼姞的儿子就应该是嫡长子,生襄公驩。从襄公驩去世的时候,灵公还在襁褓之中来看,襄公是相当年轻的,此外襄公应该还有一个儿子公子谈,公子谈的儿子公孙周就是晋悼公,这点见国语周语下。那么襄公也应该出生在伯儵、公子雍、叔刘之后,因为他的母亲逼姞远比杜祁、季隗、齐姜年轻,而且她作为正室是由于文公的宠爱,正所谓:杜祁以君故,让逼姞而上之。完全是由于文公个人的好恶,我想年轻正是逼姞的资本。因此逼姞可能在文公离开狄但未回国期间嫁给文公。并且生下了公子驩。

杜祁生公子雍,赵孟曰:“立公子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 那么公子雍实际上是文公比较年长的儿子,但是由于母亲不是正室所以不得即位。而杜祁的身份,虽然列在第四,但是曾经有让逼姞、季隗和齐姜的故事,因此,这里有一个潜台词,就是实际上杜祁是要比以上三位都年长,那么她很可能是在更早的时候就追随文公,就是我猜测的从蒲城就追随文公的那位妻子,由于赵盾说她的儿子年长,那么很可能她就是在重耳在狄的时候生下了文公次子公子雍。从姓氏来看,祁姓很可能是来自士氏家族,因此可能是重耳刚成年的时候从士氏娶的妻子,因为重耳流亡期间,士氏是不敢把女儿嫁给他的;而在文公回来之后,到襄公去世期间,公子雍恐怕来不及成长为好善而长,先君爱之的人物的。所以公子雍应该出生在文公回国之前,所以说公子雍是文公次子,在伯儵、叔刘之间是很有可能的。

最后,文公还有个小儿子成公黑臀,不知道是谁生的,不过后来居然也三代享有晋国。

那么下面就把文公的配偶和子女排序

如果按照长幼,就应该是:杜祁、季隗、逼姞、齐姜、五嬴女。或者齐姜本来就最年长,也未可知。再看子女:伯儵、公子雍、叔刘、襄公驩、公子乐、成公黑臀。

如果按照尊卑就是:逼姞(生襄公驩)、齐姜(无子?)、季隗(生伯儵、叔刘)、杜祁(生公子雍)、辰嬴(生公子乐)、……?(生成公黑臀)……

看来晋文公对待妻子的排序,是先看美貌,然后再看出身,最后看年龄,儿子贤与不贤都不重要。当然襄公这个人还是不错的,所以文公这种排序也无可指责。似乎早生的伯儵、叔刘都很平庸,所以没有再有什么出场的机会。相比之下赵衰本人的想法也差不多,只不过由于赵姬的坚持才让叔隗作了内子。许多人以为文公妻赵衰就是把自己女儿嫁给赵衰,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也有可能赵姬不过是文公某个没出嫁的妹妹而已,或是什么别的亲戚,当然这都无关紧要。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赵姬生的赵括、赵同、赵婴齐应该都是在文公回国即位的时候出生的,因为文公流亡前显然还没有资格“妻赵衰”,流亡期间也不可能,否则赵盾就是在狄出生的,而三子显然没在狄呆过。所以三子出生都应该是在文公至襄公年间,而且从三人活动时间看,都是从成公年间才有记录的,因此不可能出生得更早,所以文公妻赵衰应当是即位后的一种封赏行为。

从对文公子女的分析来看,最长的儿子出生在重耳流亡以后,因此可以断定重耳是在青年时候出走狄国的。否则如果重耳43岁出走的时候,他儿子早该成人了,怎么没看见有记录呢。同样,从他儿子陆续出生的年龄来看,他在狄流亡至回国一段,正值壮年,所以17岁出走是一个相当可信的年龄。

从季隗的言论也可以看出,文公在狄十二年要走的时候,她25岁,如果重耳43岁出走的话,那么他当时55岁,要妻子等自己25年的话,就是说重耳打算活到80岁再回来找她,我想以重耳的判断力,是很难说这种大话的;即使是季隗也没敢说自己能活过50岁,可见当时人对平均寿命的概念。如果重耳当时是17+12=29岁,说自己54岁时候回来,还是有可能的。因此这也间接证实了文公青年出走,而壮年即位的说法。

补充一点,关于杜祁的来历,士氏(祁姓)自隰叔来晋,担任士师而得名。而在此之前士氏在周为杜伯。因此可能杜氏灭于宣王而出走晋国,其中的隰叔一枝改称士氏,而另有一枝继续保留作为杜氏,只不过后来不显赫了。这就好比士氏后来又分支出来范氏,而士氏继续存在一样。因此说杜祁可能是重耳在晋聘取的妻子,并长期追随重耳,所以颇能理解重耳长年流亡的苦难,并且阅历丰富,因此能在回国后明智地让出正室的位置而居第四。

1、结婚在古代又都被称为成亲;

2、在古代结婚的仪式被称之为拜堂成亲,婚礼通“昏礼”,因为在古代的婚礼不似现在这般在上午举行典礼,而是在黄昏时分。也因为古代人每每都是在黄昏举行婚礼,然后洞房花烛夜的,所以婚礼也称之为“昏礼”。

五礼通考》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向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

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分述如次:

一、纳采:这是议婚的第一阶段,男方请媒提亲后,女方同意议婚,男方备礼去女家求婚,礼物是雁,雁一律要活的。为何用雁雁为候鸟,取象征顺乎阴阳之意,后来又发展了新意,说雁失配偶,终生不再成双,取其忠贞。 </P><P>二、问名: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三、纳吉:是把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好消息再通知女方的仪礼。又叫“订盟”。这是订婚阶段的主要仪礼。古俗,照例要用雁,作为婚事已定的信物。后发展到用戒指、首饰、彩绸、礼饼、礼香烛、甚至羊猪等,故又称送定或定聘。

四、纳征:是订盟后,男家将聘礼送往女家,是成婚阶段的仪礼。这项成婚礼又俗称完聘或大聘、过大礼等。后来,这项仪式还采取了回礼的做法,将聘礼中食品的一部或全部退还;或受聘后,将女家赠男方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聘礼的多少及物品名称多取吉祥如意的含意,数目取双忌单。

五、请期:送完聘礼后,选择结婚日期, 备礼到女家,征得同意时的仪式。古俗照例用雁,礼品一般从简,请期礼往往和过聘礼结合起来,随过大礼同时决定婚期。

六、亲迎:就是新婿亲往女家迎聚的仪式。这项仪礼往往被看做婚礼的主要程序,而前五项则当成议婚、订婚等过渡性礼仪。这些形式中有一部分出于社交关系的需要,如女家的“添妆”,到男家时的“开揖”、“闹洞房”等,都是确立社会关系的仪礼。纯属亲迎部分的仪式,一般用花轿,分双顶或单顶,扶亲妇上轿的“送亲嫂”,陪新郎至女家接人的“迎亲客”,都各有要求,起轿、回车马、迎轿、下轿、祭拜天地、行合欢礼、入洞房……每一过程又都有几种到十几种形式,大多表示祝吉驱邪。亲迎的季节,一般选在春天,州以农立,适逢农闲,丰收为是,正好婚配。 </P><P>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在国外,结婚二十五年做银婚礼。结婚五十年做金婚礼。这些都是婚礼的追忆仪式了

1 古代结婚比较常见的统称就是成亲,成婚,嫁娶。另外也可以男女双方角度来说,叫法也不同。男方叫做“娶亲”,女方叫做“出嫁”。

2 古代结婚的称呼很多,根据不同人群场合,也有着不同的叫法。比如在皇家就叫做“赐婚”,在普通老百姓家就叫做“成亲”。文人之间,还会用“秦晋之好”。

3傍晚结婚比较接近洞房花烛夜,尤其是在清代。古人的洞房花烛夜前,男人要花些时间敬酒宾客,也要花些时间接新娘做大礼。在新娘敬礼后,她回到房间,等待新郎揭开她的头,这通常是新郎最期待的。所以傍晚是最好的时间,晚了不行,早也不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2859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7
下一篇2023-11-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