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伏羲图里,两人手中貌似拿着圆规和曲尺,究竟有何寓意?

女娲伏羲图里,两人手中貌似拿着圆规和曲尺,究竟有何寓意?,第1张

文·段宏刚

女娲伏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创世大神,在人们心中有极高地位,他们都是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之所以是这样 的形象,实际上是远古人类的 图腾崇拜 意识与 生殖崇拜 意识相互融合后 ,赋予了 了人类的美好祈愿,期望 人类能像蛇那样,拥有强悍的生存能力和生殖能力。

相传,女娲发明和创立了婚姻制度,让人类告别了落后的“母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里,一群男人围绕一个女人采取走婚形式来繁衍后代,人们 “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两性结合比较松散。

女娲看到这种弊端后,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发明了婚姻制度,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

伏羲是女娲的丈夫,他根据天地万物的运行变化,发明了八卦,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认识大自然里的许多现象。他又根据万物的形态,创造了最早的象形文字,极大地促进了人们记录的效率。民间传说里,伏羲还教会人们渔猎,发明了琴瑟、陶陨等乐器,并创作了乐曲,对改进人类生活帮助很大。

在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中,女娲和伏羲的功劳很大,所以,他们被共同称为华夏民族的 “人文始祖”。

近几十年,全国各地相继出土了许多女娲伏羲图,比如,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境内出土了几十幅画在丝织品上的女娲伏羲图,山东嘉祥武梁祠西壁上有许多汉代画像石,里边有多幅女娲伏羲图,另外,陕西、河南、山西等地方,也出土过不少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上面都有女娲伏羲图。随着人们对这些文物的研究,对这两位人文始祖的研究和了解也更加全面,有望解开许多图腾崇拜的谜底。

不论是丝织品上的图画,还是画像石上的图画,都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 女娲伏羲图要么在墓室发现,要么在祠堂发现,被认为跟宗教信仰有关,这些图画被赋予了保护死者灵魂顺利升天的作用。

图画的作用实际上跟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等帛画的作用完全一样,被看作是通天地的灵物,反映出中华先民对人死后灵魂不灭的一种希冀。

第二,画 中 女娲 和伏羲并排站立,顶天立地,女娲 在左,伏羲在右, 他们都是人首蛇身, 下半身交缠 在一起 ,周围 布满星辰。

第三,女娲的左手和伏羲的右手搭在一起,女娲右手拿着类似“圆规”的工具,伏羲左手拿着类似“曲尺”的工具,两人表情严肃,朝里45度方向看着前方。

实际上,女娲和伏羲手里拿的工具正是圆规和曲尺,这两样工具相传为春秋鲁国建筑大师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发明创造。很显然,女娲和伏羲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出现圆规和曲尺,他们手里拿着这些工具,是后人为了艺术需要而特意加上去的,代表了人们的一种美好祈愿。

圆规在古代简称“规”,用来画圆。曲尺有好几个别名,又叫角尺或矩尺,简称“矩”,是木工常用的工具,用来校验板材结合处是否垂直。

圆规和矩尺的简称合到一起,就组合成一个词语—— 规矩 ,拿在女娲和伏羲手里,至少表达了两层寓意。

其一,代表“天圆地方”。

中国古代科学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这种认识论是由太极八卦推演而来,是对宇宙两极,即阴阳体系中天地生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种解读。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就划出了阴阳,分出了天地。

由无数个星体组成的茫茫宇宙被古人称为“天”,把人们赖以生存、繁衍生息其间的大地称作“地”。日月星辰等天体在空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现象,如同一个闭合的圆周那样永无止境,而大地好像一个方形的静止物体,一直以稳定的状态承载着人类的活动,因此,“天圆地方”的概念便由此产生。

把这种认识论对应到自然万物里就会发现,凡是圆形的物体,都具有不稳定、好动的特征,而方形的物体,则具有稳定和静止的特点,从这个层面来看,在古代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古人能有这样的认识高度,相当不容易。

女娲和伏羲处在“母系氏族社会”,这种社会结构以女性为尊,所以,女娲代表“天”,伏羲代表“地”,他们又都是华夏民族的创世大神,是古人的崇拜对象,后人就理所当然地赋予他们成为代表“天圆地方”的角色。

其二,代表“无规矩不成方圆”。

本文开篇讲述到,在天地混沌初开之际,女娲和伏羲结为夫妻后,给人类教会了许多本领,并设定了许多制度,他们完全称得上是引领人类文明发展的先驱。

然而,本领要传承,制度要遵守,必须由人来完成,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循规蹈矩的人。这就需要制定出利于大家良性发展的规矩,强迫人们去遵守,以此来矫正人们的心性。

女娲手中的圆规,教导人们在做事时一定要圆融通达,因为宇宙万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人类必须顺应宇宙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否则,会停滞不前。

伏羲手里的矩尺,则暗示人们,人类要想得到稳定、安逸的生活,必须懂得适可而止,否则,超出限度,会自取灭亡。

他们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一个圆一个方,一个动一个静,一个阴一个阳,一个进一个退……暗示了宇宙万物如同太极图那样,它们相辅相成,只有各自遵守各自的规矩和法则,处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方可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如果超出限制,无视规矩,社会文明就会倒退,不利于人类的进步。

女娲是中国历史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与伏羲为兄妹。人首蛇身,相传曾炼五色石以补天,并抟土造人,制嫁娶之礼,延续人类生命,造化世上生灵万物。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慈祥地创造了我们,又勇敢的照顾我们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广大化生万物,每天至少能创造出七十样东西。

  女娲是被古人尊奉为人类始祖的伏羲的妹妹,在传说中,女娲和伏羲具一种人首蛇身的异相,女娲也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风俗通》云:"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是女娲抟土造人之说。又有当女娲造人之际,诸神咸来相助的记载。《淮南子说林篇》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此为女娲与诸神共同造人之说。显然前一说是受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的影响,后一说有原始社会父权制时期遗留的痕迹。与女娲宇宙天人有密切关系的,就是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

  战国时期史官所撰的《世本》,记黄帝迄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作(制作)等。其中《作篇》(清代张澍粹集补注本)云:"女祸作笙簧。"张澍还注释云:"女娲,太昊氏之女弟。……《博雅》引《世本》云:"女娲作笙簧。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以匏为之,其中空而受簧也"。当系宋注。《帝王世纪》:"女娲氏,风姓,承疱羲制度,始作笙簧"。《唐乐志》:"女娲作笙,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风俗通》、《书钞》引无笙字。张澍这段注释引经据典说明女娲是发明创造笙簧的人,进一步指出"女娲作笙簧"亦与人类的繁衍滋生密不可分,"象物贯地而生"就是这个意思。《说文解字》在解释"娲"时,云:"古之神圣女,化(即孕育)万物者"。两者联系观之,看出女娲是一位生育人类,创造万物的伟大母亲。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既然有繁衍滋生人类的意思,这与女娲造人就相吻合了。再从"女娲兄妹结婚"的神话来看"女娲作笙簧"的意义。唐代李冗《独异志》。卷三载:"昔宇宙初开时,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妻,又自羞耻。兄即与其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为夫妻,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于烟即合。其妹即来就兄……

  这段记载原是一个洪水遗民再造人类的神话,只记载了这段神话的后半部,前半部大致是说雷公发下洪水,淹灭了天下人类,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坐在葫芦里逃避洪水得救。他们是洪水退去后仅存的孓遗,只得兄妹结婚,传下后代,使人类重新繁衍滋生在大地上。至今我国西南苗、瑶等少数民族中仍有这种传说。

  这与笙簧又有什么关系呢?五代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载:

  上古音乐未和,而独制笙簧,其义云何?答曰:女娲伏羲之妹,人之生而制其乐,以为发生之象。

  这里所说的意思,与张澍"象物贯地而生"是同一内涵。从笙这种吹奏乐器本身结构和开头来说,笙是"以匏为之","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匏,是一种葫芦,笙管插匏(葫芦)制的笙斗上,又纳簧片于其中。这种构造正寄寓着伏羲和女娲兄妹同入葫芦(匏)中逃避洪水,再造人类的遗意。女娲炼石补天,治理洪水之后,再造了人类,为了繁衍滋生,又发明创造了笙簧,以志繁衍滋生人类之意,这就是"上古音乐未和"之时,女娲"独制笙簧"的原因和意义。

  女娲被尊崇为创造天地人类推神灵,撩开那种神话传说的神秘幕纱,女娲是个怎样的人呢?她是中国三皇五帝时期一个统御全国部落的女首领,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女酋长。古籍中有少这方面的记载。

  《太平御览》卷七八引《帝王世纪》云:"女娲氏亦风姓,承疱牺制度,……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云:"女娲,古神女而帝者。"《淮南子览冥篇》高诱注云:"女娲阴帝,佐虑戏治者也。"《太平御览》卷七八引曹植《女娲赞》云:"古之国君。"王充《论衡顺鼓篇》引董仲舒语"雨不霁,祭女娲",并指出其意"殆谓女娲古妇人帝王者也"。明代周游《开辟演义》则云:"伏羲氏崩,群臣推女娲氏即位,号为女皇,建都于中皇之册。"这些都表明,上士时期,当第一个统一中华民族各部落的帝王伏羲去世之后,女娲被诸侯推为帝王,继承伏羲的帝位,并建于当时的中皇之山,号娲皇。她在当女皇期间,致力于繁衍人口。女娲继承发展伏羲创始的嫁娶的礼法之制度,奠定了中国人类社会第一个婚姻"法",《路史后纪二》注引《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裨面为女媒,因置婚姻。"女娲向祠庙里的神祷告,请求让自己成为人类婚姻的媒约,得到神的应允后,便建立了人类的媒约嫁娶婚姻制度。《路史后纪二》还云:"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礼为皋襟之神。"女娲亲自为媒约,所以后世建立国家的,都把她奉为结合婚姻的郊媒之神。与此同时女娲发明创造了笙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312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