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俗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地区贵州省一带。其余散居于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布依人闲时每日两餐,忙时三餐。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布依人酷嗜狗肉,有"肥羊抵不上瘦狗"之说。贵宾来家做客,杀狗款待是一种很高的礼遇。他们挑狗的标准是"头黄二黑三花班,白狗肉味最平淡"。烤炖狗肉、狗灌肠、花江狗肉都驰誉一方。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还善于调制糟辣、面辣和泡菜,以香鲜酸辣为美。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地区有一种茶不仅味道别具一格,名字也十分好听,这就是姑娘茶。清明(中国传统祭祀、扫墓节日)前夕,姑娘上山采回茶尖嫩味,热炒后保持一定的湿度,然后把茶叶一片一片叠成圆锥体,晒干,然后再经过加工,就做成一卷一卷圆锥体的姑娘茶了。姑娘茶不仅形状优美,而且质量精良,是茶叶中的精品。这种茶叶只赠亲朋好友。在谈恋爱或订亲时,由姑娘赠送给情人。姑娘茶,姑娘采,姑娘做,这就是姑娘茶茶名的来历。
年节食俗
有的节日与汉族相类似,有些则为本民族所专有,如"了年"(正月最后一天)、三月三(地蚕会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六(祭盘古)、吃新节等。其中,正月初九"煮生食",正月三十吃"芝麻油团耙",三月三吃"苞谷花",四月八吃"四色糯米饭",六月六吃"煮鸡"等,大都与民族传说和乡风教育有关。
宴客食俗
布依族重礼好客,贵宾到来,必有"进门酒"、"交杯酒"、"格当酒"、"转转酒"、"千杯酒"和"送客酒"等六道酒礼。若是敬献猪肉,是祝客人来年养大猪,收成好;若是敬献鸡肉,鸡头奉给首客,象征吉祥如意,鸡翅奉给次客,表示腾飞,鸡腿奉给三客,意为脚踏实地。宴席中还唱《祝酒歌》和《宵夜歌》,前者是殷殷劝酒,后者要将餐桌上的所有物品、食品都-一唱出,表现出他们的心智和才华。
主食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腌菜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部分布依族的分支族人不食狗肉,因狗曾经救过其祖先)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较多的食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防止猪血凝固,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待汤冷却至室温,与猪血一起搅拌稀释,存放至凝固,即可食用,称为“生血”或“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欢用黄牛做菜。
迎客酒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户户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游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传统小吃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做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特色饮食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
布依族情歌对唱戏(6张)
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大歌和小歌是流传于黔南的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盘歌则用唱歌来盘问对方,随机应变互相问答,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皆可入歌。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由农家自己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黔西南地区的布依族音乐“八音坐唱”有“声音活化石”、“天籁之音”之称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布依族大年初一的风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布依族端午节风俗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布依族在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是挑水吗?
布依族在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是挑水吗?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布依族日常生活在贵州省的西南地域,人口非常多,该族的根源要上溯到西汉阶段的“夜郎”国,据历史资料记述,那时候夜郎国的核心,便是接下来的贵州省地域。而今日布依人应用的语言中,竹笋的发音翻译成中国汉字便是“郎”,而该族自称“濮越”,而用中国汉字记音法就写为了更好地“布依”,变成了以后被众人共知的名称。
在贵州省这片富有灵性土地资源上,该族的工匠们,造就出了很多的工艺美术品著作,例如腊染的造型艺术,便是一项文化艺术国粹,其制作过程十分的繁杂,大约分成:制图、印染厂、去蜡三绝大多数,在其中关键流程是印染厂,应用的是特别制作的各种颜色饱和溶液,配搭上神密药草做的染液,进行的腊染艺术品,颜色雅致,具备别具一格的艺术美,其制成品早就卖往国外,变成创利的中坚力量。
而每到了新春佳节时,该后裔也是有是自身的风俗习惯。到了腊月底时,家家户户都是会制做熏肠和灌肠,由于四川盆地的天气缘故,她们形成了服用烟薰产品的习惯性,除此之外,该族还会继续用麦牙糖再加上鲜果来送灶神,以祈祷明年五谷丰登,还需要请村子里有文化的老先生来写对联,除开写对联,她们也会贴威势的贴门神和喜气的年画。
该族的大家在大年三十的守岁以后,大年初一早晨,男孩和女孩们都是会起得很早以前,她们为什么要起那么早呢?是要去给老人们拜早年吗?回答是否认的,这种年青人是要去做独特的事儿。此刻的年青人会分成两伙,女生都蜂拥而至地奔向了小河边,他们提着担子和木盆,放宽步伐飞快的跑着,他们是要去打第一担水回家了,原先该后裔有一个风俗习惯,那便是历年的第一担水称为“聪慧水”,谁可以把“聪慧水”打回家了,不但会越来越精明能干,还会继续得到幸福快乐和好运气,又有哪一个姑娘不愿意获得这种“赠予”呢?因此他们也放下了羞涩的“薄面”,追逐,玩耍着,变成了新春最迷人的一幅界面。
而另一拨便是男孩儿了,她们也在蜂拥而至地狂奔,可是这些人的终点并不是小河边,反而是去庙宇,她们并不是去给土地公公烧香,反而是到庙宇边上寻觅小石头,随后应用绳索将这种石头牵系在一起,以后放回自己家的畜圈中,为此为“六畜兴旺”的幸福喻意,而谁牵回来的小石头较多,那么就代表着这一男孩儿未来是最会干,最吃苦耐劳的好老公,拥有这一“殊荣”,未来才可以娶到最漂亮的姑娘做媳妇。
担水和牵石这种原始而有特点的风俗习惯,恰好是该中华民族勤快质朴,勤奋更改日常生活,不向难题低下头的整体真实写照,该族人民是勤快的,春节是繁华的,而它们的日子,一定是更加幸福的。
布依族春节习俗与禁忌有哪些
布依族,作为五十六个民族之一。拥有着丰富的民族节日和文化传统,他们大多聚居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市自治区。作为贵州布依族的一员,我深刻了解布依族的许多文化和生活习惯。生活在贵州的布依族群众有着许多的传统节日,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民族节日以外,春节就是布依族人民最浓重的节日。
布依族春节习俗。
这里我们说的是传统的农村布依族人家怎样过年。一般的家庭会早早的开始筹备新年,大概会从腊月开始,首先从一些食品的准备到对一些行为活动的禁忌都在准备的行列,而且这些禁忌的很有讲究。作为一名普通的布依族妇女,学会酿米酒是必须的。在方言里面米酒叫做“biang35dangjiu”。酿酒的原材料就是布依人自己生产的农作物,一般包括:大米、苞谷、高粱这样的米酒和普通白酒看上去没什么区别,但口感很好,醇香的味道让你垂涎。此外,在酿制过程中,如果有邻居来访,必须将新酿出的米酒与邻居分享,为了讨个吉利,喝酒的人一般都会说“你们家的今天烤的酒啊,出来了酒缸都装不完了”等诸如此类的话。同时酿酒得到的多少,也能寓意出这家人来年的家运、财运等方面是否顺达,如果酿出的酒比预想中的多,来年家里就会顺顺利利的,老少平安等。酿酒的时间和周期比较长,一般会放在最早来准备。接着是做豆腐所以他们习惯叫推豆腐或磨豆腐。新鲜的酸汤豆腐作为年夜饭上的一道靓菜。但很大部分做出来的豆腐,都是用盐腌制而成的咸豆腐,和腊肉一起用烟熏,就成了“干豆腐”可以保存大半年的时间,干豆腐食用也很简单,只要用水煮熟,切片防止盘中,味道幽香可口。在腊月中的时候,就开始各种小食品的制作。一般有饵块粑、苞谷粑、糍粑和米粉。除了饵块粑和米粉是送到附近的加工房去做成,糍粑和苞谷粑都是在家,用传统的手工做成。辛勤的布依族人民,总会为春节的到来精心的准备很长时间,不为别的,仅仅作为一个庄稼人对自己辛苦工作的一年的犒劳。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酿酒,有酒怎么能没有肉呢?作为依靠土地生活的布依族,当然不会像城里人那样去买肉了,他们有自己饲养的猪,在新年到来之前,宰杀以后作为庆祝新年的一种方式。杀个年猪几乎是所有布依人家都会做的事情。一般在腊月二十几开始。
布依族禁忌。
只能在单数的日子杀年猪。杀猪请邻居帮忙,也会请上自己的亲朋好友来享用杀猪酒的美味,分享这一年收获的喜悦。猪肉除了留出一部分过年的时候吃,剩下的大部分都会用来调料腌制起来做腊肉,在柴火上熏上十多天,存放时间就很延长。腊肉不仅做为馈赠朋友的礼品,在有亲友拜访的时候,煮上浓香的老腊肉,也成了布依族待客的上等菜肴。布依族过年文艺汇演除了准备各式各样的年货以外,布依族在腊月和正月的时候都会有很多禁忌,如若不遵守的话,就会对家中的人,事,物造成影响甚至是伤害。从腊月开始,家中就要保持和谐安静,特别是不能做很大动静的敲打,这样会被认为是干到祖先回家过年的路途。小孩们不能在这期间哭闹,这样也会认为是一种不吉利。布依族称之为“正月忌头,腊月忌尾”。并以此来寄予来年的平安顺利。在正月的时候,一般是大年初一到十五期间,加工房不能启动机器设备,强大的震动认为是对已逝人的不尊重。在大年初一这天,生活用水要存起来,不能往外倒,客厅和卧室垃圾不能扫,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意味着把这一年的财运都倒出去或是扫出去了。在十五以前,不能将洗好的衣服晾在院子里,要晾在院子以外的地方,如果晾了的话,今年下雨就下不到自己家的地方,几遍是邻居家那个地方下雨了,自己家院子这边都不会下雨。不管是否迷信,但这些风俗习惯都是布依族特有的,几百甚至上千的年的积淀。
拥有自己的风俗与传统,深深的课上了少数民族的烙印。它需要得是传承下去,去保护这些渐渐逝去的民族文化。
布依族的春节习俗?
大多数地区已将年节并入春节。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
除夕以丰盛酒菜供奉祖宗,并燃放爆竹,阖家守岁到鸡鸣。正月初一则有姑娘争挑第一担水回家、男孩争先到土地庙旁用绳子牵来小块石头放入畜圈之俗。
大年期间,青年们相邀外出“朗绍朗冒”;中老年人则彼此拜年祝贺,一同饮酒为乐。有的地方还举行玩龙、舞狮、赛马、掷石、铜鼓、唢呐、歌舞、篮球等等娱乐活动。一般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后,才开始下地干活。
扩展资料:
布依族的结婚习俗:
婚姻的缔结,分为“开口亲”、“订亲”、“结婚”三个阶段。先由男方家请媒人数次往返于女方家。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时,勿须提及求亲之事,只须将礼物放在女方家神龛上,说明礼物是某家送的,闲聊一会即返。
如过几天女方不退还礼物,媒人可第二次登门求亲。获得同意后,男方就备办一些礼物,邀请家族中的老人、青年人和亲戚,同媒人去女家吃订亲酒。
这种仪式,称为吃“开口饭”,一些地区的布依族称之为“吃鸡”或“吃鸡腿”、“插毛香”等。第二次由男方家带酒、公鸡、猪肉及聘礼若干到女方家“订亲”。
参考资料来源:-布依族
布依族在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为何会有这种习俗?
这可以说是全国统一的春节节目了。大年初一,开门先放爆竹,这叫做”开门炮仗“。放的鞭炮不同,还会有不同的说法:放三个鞭炮叫”连中三元“;放四个鞭炮叫”福禄寿禧“;放五个鞭炮叫”五福临门“;放六个鞭炮叫”六六大顺“。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在吃饭的时候,上面正中间的位置是要留给老人的,不管是在外面做客还是待客,这都是一个最基本的做法和礼仪,在吃饭和喝酒的时候,给老人夹菜的时候还有敬酒的时候,要用双手,另一只手在下面托着,以表尊敬,不然单手会被认为是不敬和失礼的表现。
在布依族有一句话,“换手抓背,邻里相帮”的互帮互助的传统,就是不管是谁家里建房子,喜事或者丧事,不管大事小事,寨子里的人都会自发的过来帮忙,邻里关系非常和睦,就在这麻烦过来麻烦过去的过程中,大家都变得很团结和相亲相爱。
关于压岁钱,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在吃饭的时候还会唱《祝酒歌》会给客人一直劝酒,《宵夜歌》就是要让客人把餐桌上的所有食品和物品都唱出来,布依族也是一个能歌会舞的民族。关于布依族的各种礼仪文化还有很多,了解了他们的一些日常礼仪和餐桌礼仪,如果有机会到布依族做客,也能让对方更加喜欢自己。
布依族大年初一的风俗是什么?当地都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节日,但是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他们也开始过春节。
布依族的春节对于布依族人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节日,原来的时候布依族不是以正月为新年的开始的,只是最近一百多年才开始以正月为新年开始的。
过春节是要从腊月开始准备的,布依族人也是从腊月开始准备春节的。布依族人不仅要准备过年吃的食物,也要对一些行为活动准备,他们的一些行为也是很有讲究的。布依族的女人要学会酿米酒,在年前要利用自己种出来的作物酿米酒,她们酿出来的米酒真的很好喝,口感也是一流的。在过年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和自己的亲朋好友享用这样的美酒了,他们在刚酿出酒的时候也要和自己的邻居分享,而邻居好友品尝到别人酿的酒时要对别人说一些吉祥话。
她们还会做豆腐,杀年猪。她们做豆腐不仅做成鲜豆腐还会把鲜豆腐进一步加工成烟熏豆腐。杀年猪的时候就要请自己的邻居来帮忙了,也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品尝美味。她们会把肉做成腊肉保存,这样腊肉保存的时间就会长一些。
大年初一这一天,小孩子是不可以哭闹的,大型的机器设备也是不能工作的,他们认为大的声音会影响到先人。初一的这一天生活用水也是不能往外面倒的,客厅的垃圾也是不能扫的,这个和很多地方的传统是一样的,如果大年初一这一天扫垃圾会被认为是把一年的财运都扫出去了。春节期间也是不能把衣服晾在院子里面的。他们在过年的时候也会有很多活动,玩龙灯、耍狮子、演布依族戏、荡秋千、对歌等活动,但是最传统的就是击铜鼓了,从正月初一开始每天都要按照一定的铜鼓调击铜鼓一直到正月结束。
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寨子的人都会聚会庆祝,还会祭祖,大年就结束了。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布依人嗜酸辣,酸菜,酸汤和辣椒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做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 ( 便当酒) 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二月三”(或三月十三)的枫叶节,还有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等各种植物色素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依族的风俗
家庭
布依族家庭是父系家长制。家长有支配家中经济和指挥成员的权力;如家长去世,由长子继承。男长辈皆受尊敬,为人正直者更有威望。族中纠纷,可自依理调解,勿须上诉官府。妇女的地位低于男子,寡妇可以继承财产,如果再嫁就不能继续享受。
家庭结构有小家庭,也有三、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人口较多的人家,儿子成婚后则分家别居。建国前有的地区分家时,家中的财产必须先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嫁姊妹的“姑娘田”,其余田地、房产按子均分。绝嗣人家,财产则由房族继承。分家后,父母大多跟随最小的儿子,以便帮助照料家务,有的也乐意和自己喜爱的儿子一起居住。父母对儿女抚养、教育的义务,儿子对父母有赡养、安葬的职责,这是布依族的传统习惯。
婚姻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建国前,婚姻的缔结几乎全由父母包办,很少有婚姻自由。由于包办婚姻导致早婚习俗,往往订婚较早,有些在幼儿时就订下婚约,俗称“背带亲”。大多在十三四至十七八岁,也有十一二岁就举行结婚礼仪。因年龄太小,一般由族中伴娘相陪到男家拜祖后,住两三天即返回娘家。酒期由伴娘陪着同吃同住。婚后回门一去数年,直到长至十七八岁,在农忙季节或婚丧喜事进,才由夫家姐妹接来帮忙,夫妻开始同居,如此往返,居住时间越来越长,最后长期住在夫家。
婚姻缔结,一般分为“开口亲”、“杀鸡礼”“订亲”、“结婚”等四个过程。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方说亲,若获得同意,便带些礼物去“合八字”,谓之“开口亲”;第二次由男方带鸡、酒、糖等礼物送到女家,女方请来亲友祝贺。因礼物以鸡为主,且以双数为吉,故称“杀鸡礼”。第三次由男子带酒若干壶,鸡若干只,猪后腿一只,猪肉数斤,或整猪一头,鞭炮、红烛二对,聘金若干元去女方家,通过“交礼钱”、“换八字”等仪式,亲友前来庆贺,称为“订亲”。结婚时,男家选派两名青年前往女家迎亲。其任务是抢回男家备好的两个大糯米粑粑,带回男家供祖,至此宣告接亲完成。女方家中孩童云集村外,用苦楝子、稀泥、水枪等投掷接亲者,名曰“打报古”。“报古”是对男性接亲者的布依语称呼。这种古朴之风,普遍盛行于镇宁、关岭、六枝及普定等地。意思是通知寨内,某某姑娘巳正式嫁到某某寨家。其余各地的婚俗,有兴骑马坐轿的,有兴由哥哥背新娘出大门的。无论哪种形式,一般都有族中姊妹陪送,称之为“伴娘”。路上打伞步行,新娘当天不直接进男家,先于附近亲友家住下,次日清晨选取吉时登门拜祖。
布依族同宗同姓不能通婚,异姓亲戚中不同辈份也不能通婚。有些地区还有几个姓氏之间也不能通婚,如镇宁扁担山的卢、马二姓;安龙鱼沟乡的余、何、韦、陆四姓。据说很早以前是同宗同姓,所以不能结亲。
布依族恋爱方式独特,通常在赶场高潮过后,青年人留下来,身着艳装的姑娘和小伙各站一边,互相物色意中人。作媒介者叫“银雀”,多半是男方的姊妹。如果小伙相中了某个姑娘,“银雀”就带着礼物“飞”到女方身旁,先唱一首歌:“我替兄弟传情意,这块蓝靛送给你,他望这蓝靛染出色,他盼这蓝靛出光……”等等。姑娘不同意则回歌谢绝;如若称心则回眸一笑,男女双双走出人群,上山对歌。布依语称为“榔梢”。
“榔梢”是会朋友的意思。这个社交活动不只限于未婚男女,巳婚者也可参加。这与布依族古老的婚姻制度有关,因为早婚和“不落夫家”,实际上只是订婚。所以参加“榔梢”活动,对未婚者来说是初恋,对“巳婚”青年来说,如果他(她)对父母包办的婚事满意,那只是来炫耀唱歌的才能,反之,则表示对包办婚姻的反抗。“榔梢”中除唱情歌外,还唱苦歌、告状歌和逃婚歌等。过去有的青年男女对歌多年,情投意合,于是双双逃离家乡去远处安家;有的逃不出封建制度的罗网,便双双以死殉情。
葬俗
当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抬吉日举办丧事。有的地方舅权比较突出,如死者是女性必须待舅家人员到场亲视入棺,方能安葬。丧礼每简,视家庭经济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古时凡遇丧事,都要砍数头牛、羊祭供。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丧期长达三五天。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
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携礼前来吊唁。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幅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之扶起。是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届时村寨男女集于丧家门外,各持尺余长竹筒刷把,两人一组交叉对击,一人执木棒高粑糟为拍。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等,声调铿锵,整齐和谐,有条不紊。又于灵柩前悬数面铜鼓有节奏地敲击,同时用竹竿敲楼板相应,曰“打铜鼓”。唢呐均是女婿所请,有一至数对。整个村寨笼罩在悲声之中。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堂祭宣读祭文,缅怀死者生平,寄以哀思。用素菜九道和荤菜,女婿做荤菜。堂祭结束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
吉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成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开挖墓圹,先由“濮摩”杀一只雄鸡滴血于选取好的墓地上,谓之“播土”。墓圹挖好,用朱砂于井内画八卦、友及房子等,撒糯米,再杀一只鸡滴血井内,谓之请“地脉龙神”。待灵柩抵达,井内烧线钱,孝子跪拜,谓之“暖井”,移柩入穴,封土垒坟。若杀牛敲马者,将牛头或马头供奉墓前。在安顺、镇宁、普定及六盘水等地,还保留有石室墓习俗。挖好墓圹后用厚石板镶成井坑,放入棺材,上盖大石板,石灰浆灌,然后封土。外围又用石头垒坟。
出殡后第三天,孝家要到坟上祭扫。届时用小猪、鸡、豆腐等供奉,烧化香亭、纸马,谓之“复山”。丧事到此便告结束。以后每年清明合家备祭口到墓前祭扫。
宗教信仰
建国前布依族信仰多种神灵。山有山神,水有水神,社有社神,每个村寨都建有土地庙。一些古老或奇特的大树,或巨石悬崖以及山洞,都被认为有神灵。甚至耕种的水田也有神。有的还供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可能是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的残存,同时也反映出古代农耕民族的某些意识特征。
祭祀和占卜
都由本民族“濮摩”即巫师主持。占卜分为鸡骨卦、竹卦、蛋卦、米卦等等。鬼神有善恶之分,认为善神能赐福于人,保佑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恶鬼则相反,可捉弄人病,降下灾祸。祈神保佑或消灾禳祸,都要供献牺牲。信仰的神,每一种都是一大集团,每个集团有若干成员。神灵之间有等级之分,各有名字和职司,职司最高者为“报翁”,即皇帝。还有统领军队的将领、执法的法官等等。这实际上是布依族古代社会的历史折射。
自明及清以后,始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传入布依族地区。建国前福泉、贵定和麻江和坝芒、乐坪等地,皆设有佛堂、庙宇,有本民族的尼姑、和尚、庙产。但大部分地区皆无多大影响。
由于多神信仰而恪守的禁忌也很多。如正月初一至初三不能动土、十五不能动刀、干活。四月初八不能让牛犁田;每年第一次打雷后的几天之内,不能种地。扁担山一带在听到第一声春雷时,每家都要炒糯米粑颗吃,俗称“吃雷肝”。“扫寨”时不准外人进寨。“戊日”、“甲子日”忌生产,忌出行。部分地区还不能随便移动和用脚踩三脚架,锅耳要顺着正梁方向放置。妇女不能回娘家生小孩,产妇不准走过堂屋,且产后未满月不能出门;未出嫁的姑娘死后不能从正门抬出;死在外面的人,尸体不能抬进家等等。建国后随着科学文化和思想觉悟的提高,这些禁忌巳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且正在逐步消失。
影视作品中“古代迎亲”的唢呐曲有《抬花轿》、《百鸟朝凤》、《迎亲路上》、《迎送调》、《金蛇狂舞》。
1、《抬花轿》一种传统民间音乐,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广泛流行于中国民间,是中国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表现形式以唢呐演奏为主。由于历史悠久,音乐的作者已经无法考证。
2、《百鸟朝凤》是一首流行于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的民族乐曲。其前身是《百鸟音》,这是一首充分展示唢呐艺术魅力的优秀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
3、《迎亲路上》是一首由民族乐团谱曲,民族乐团编曲,民族乐团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少数民族器乐曲集CD》中,由恒大音乐公司发行于2017-10-01。该张专辑包含了10首歌曲。
4、《迎送调》是一首由佚名谱曲,佚名编曲,网络歌手演奏的纯音乐歌曲,该歌曲收录在专辑《迎送调》中,发行于2018-05-06。该张专辑包含了1首歌曲。
5、《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乐曲《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上就是使用的该曲作为背景音乐来烘托奥运会这一全世界人民的节日的欢腾气氛和浓郁的中国特色。
布依族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图库、黔西图库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史记》、《汉书》都把他们记载为古代“南中”地区牂牁国、夜郎国的主体。古代“骆越地”,即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地带,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区。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布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布依族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征。自1951年开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为布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汉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新中国建立前,布依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各地流传着一种用汉字或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的一些类似方块字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宗教经典,被称为布依语“土俗字”。新中国建立后,于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试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司马迁《史记》中记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农业一直是其突出的经济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干栏式“吊脚楼”多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和六枝一带,由于盛产青石,住房从基础到墙头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俗称“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墙和山顶的石筑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典型者如扁担山石头寨,所有住房和寨墙、古堡、寨内通道,以及横跨河流的平桥、拱桥、梯田保坎等,无不用石头修筑;甚至连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显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独具。
民间文学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情歌。乐器有铜鼓、铜锣、皮鼓、唢呐、芦笙、姊妹箫等。“勒尤”是一种双簧直吹的木管乐器,音调委婉深情,青年们常用以表达对爱情的渴求。舞蹈有铙钹舞、转场舞、花棍舞、织布舞、响篙舞等。布依族民间有布依戏和八音(坐唱),主要流行于盘江流域。布依戏分“土戏”和“彩调”两类。“土戏”由八音坐唱发展而来,彩调的唱腔、音乐与广西彩调、贵州花灯有密切联系。工艺品有蜡染、刺绣、织锦、竹编、陶器、服饰等。
服饰
布依族服饰
布依族的服饰很有特色。服饰多为青、蓝、白几种颜色。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相同,多包头帕,头帕有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为对襟短衣,一般是内白外青或蓝,裤子为长裤;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或青、蓝长衫,脚上穿布统袜。现代布依族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妇女着大襟短衣,部分着百褶长裙。在布依族聚居的扁担山一带,少女喜穿滚边短衣,系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帕,以粗发辫盘扎头巾,额上为织锦图案和数圈发辫,下穿裤子,着绣花鞋。青年女性穿蜡染百褶裙,斜襟短衣,绣花盘肩,用各种花线沿衣肩绣成两排小正方形的半圆形图案,领圈两边抛花织锦,颜色醒目;衣袖中间为织锦,上下两段是蜡染;衣服下摆为一寸左右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或织锦长围腰,系浅色绸缎腰带;头戴织锦头巾,耳边垂着一束各色线做成的耍须。已婚者的头饰戴“更考”,以竹笋壳和布匹制成,形如撮箕,前圆后矩。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
婚俗
布依族结婚习俗
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传统节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订终身,然后男方便托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经定亲后,女方家要请亲朋好友吃定亲酒。婚前两、三天要由男方家送半边猪肉,一只公鸡和鸭,一壶水等给女方家,女方家也须杀猪办“嫁女酒”待接亲客人。过去新娘在结婚后需在娘家住一、二年后才住夫家。
食俗
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民间喜欢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 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是布依人喜欢的食品。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
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用黄牛作菜。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