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务川苗族礼仪

遵义务川苗族礼仪,第1张

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对于礼仪十分讲究。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

布依族的风俗习惯,关于婚礼方面的,多些! A,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欢用绿,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和年轻的成年人包头帕,多条纹和纯蓝色头帕衣服的双排扣外套和长翻领衬衫,裤子,裤子较长,旧的很多人穿袖外套礼服。服装方言区(第二)和(第三次)方言地区妇女之间的区别,解放后,布依族许多的男人穿汉服。 (三)方言妇女的服装分为两种类型的衣服和服装。

便衣:服装,蓝色,青色,大襟上衣,领口处的做盆栽的按钮,布钉,的胸前佩戴绣靛蓝围裙,颜色鲜艳的腰带系(已婚)磁盘盖的长确定12楼的头巾,面纱,内八层棉花线,上下两端的装饰,4个十字绣挂毯外,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身穿蓝色布和笋壳“测试。 “

服装:夹克穿谢晋的绿盘肩膀,用彩色花线两侧的小广场摆放成一个半圆形刺绣服装的肩膀,领口挑花织锦的权利。套分为三,中间的锦缎,上下两蜡染衣服下部的挂毯是一英寸宽的装饰。胸穿绣花围裙系浅色的腰带。下穿长蜡染的百褶裙到脚背。一个盛大的节日穿的服装在穿着绣花锦缎基于几何的图案,一组漂亮的服饰需要三到五年。另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为“粉红色的订单,相同的上部图案和蜡染裙子,但裙子,我的身体是洋红色,因为印染布制成的古朴,典雅,端庄,老年妇女喜欢在节日和盛大(二)的场合。方言区妇女穿大襟衣服和裤子,内衣边缘镶嵌着蓝色杆和花边线绣花围腰。

布依族年轻妇女喜欢戴银虫,鱼,花,鸟头饰银或翡翠手镯。

,食品

县布依族的主食是米饭,个别田田村主食以苞谷。糯的食物,假期糯米蒸熟或糯米糕。喜饮酒,多自酿自烧米酒和苞谷酒的,一般30度左右,四点皆有酝酿之中。Shidonglayue的朗姆酒刺梨糯米酒糯米做的准备好客同类相食。 ,必须先饮酒,热情好客,一般男嘉宾男陪女嘉宾的女性骑马,喝酒捻盘,带头的老人,陪老人和在主机和客户。此外,布依族也吃狗肉,牛肉。

现场

县布依族多依山傍水门,几十户人家,数百个家庭聚集寨的小村庄,没有一个单一的家庭的十几户散居。

住房建设和更符合当地的条件,使用一个斜坡建筑,上层住在较低的关牲畜,或上半年,为后期建设的山寨,天花板仍然畜圈,很少有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山寨内的石头外,羞辱和更多的杉木,楸树和香椿木结构房屋的屋顶瓦片或石板,住在家里,用石杵,石石碗,石槽石缸,村庄和更多的石头寨墙附近的山大多是石屯,一个典型的石头建筑。

布依族住房,主要的房间有一个神龛,左,右两侧的厨房,宿舍间,室内主要房间有一个壁炉,冬天烤火,每个村寨中或寨内置的下一次地球庙祭祀山神,也是一个地方收集的过程。

家后死亡的,由长子继承父母的传统观念,被称为BR />

布依族家庭,他的父亲重男轻女的父亲,作为父母有能力掌握国内的经济和可支配家庭成员。 “哥哥,父亲,姐姐在婆婆的母亲”。她的丈夫去世,妻子的继承和再婚之前,他的死亡,财产,妻子的丈夫,你失去的财产的处置权。

>

布依族婚俗有些什么? 在中国,各民族人民都有着自己民族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其中婚嫁风俗最能代表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一般人家婚礼。定婚之前,双方先打听对方的门户,包括门第、门风、狐臭、性病,认为门第相当,由媒人从中撮合。待男女双方家人同意后,媒人即取女方庚帖,详载女之生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男家请算命先生或私塾先生,按男女八字算吉利否,属相相合否,俗称“合婚”。合婚妥,报知女家。定婚前还有“相女婿”和“相媳妇”之说。在换庚帖后,男家备酒席,请媒人陪女家父母、亲戚来家相亲。席间未来的女婿出来拜见。逾数日,女家备酒席,请男家到女家相亲,席间未婚媳妇出来拜见。双方相亲后,没意见,男家送定婚礼到女家,女方盛情款待。至此,正式定婚。

布依族的习俗 布依族

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自称“布依”,由于方音差异,各地尚有不同读音。历史上对布依族的他称有各种不同的称谓,古旧文献上则多称“仲家”。1953年,国家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和自称,统称“布依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图库、黔西图库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历史

布依族有悠久的历史。布依族来源于古代“濮越人”。古籍中记载的“夷越”、“夷濮”、“夷僚”等,都是对古代布依族先民的不同称谓。《史记》、《汉书》都把他们记载为古代“南中”地区国、夜郎国的主体。古代“骆越地”,即今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地带,正是今布依族聚居的地区。在春秋战国至西汉末年,布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隋唐时期封建领主经济兴起,元明时期实行土司制;清代“改土归流”后,封建地主经济得到发展。布依族社会组织,有“宗族制”、“议榔制”、“寨老制”等,它们源于古代氏族管理制,是古代民主制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具有阶级社会的特征。自1951年开始,布依族聚居的地区陆续建立了自治州、自治县及民族乡,为布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布依族有自已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使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很多人兼通汉语。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根据语音差异和部分词汇的不同,划分为三个土语区,即黔南土语区、黔中土语区和黔西土语区(或称第一、第二和第三土语区)。新中国建立前,布依族没有自己通用的文字,但在民间各地流传着一种用汉字或用“六书”造字法创造出的一些类似方块字的文字符号,用来记录宗教经典,被称为布依语“土俗字”。新中国建立后,于1957年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试行至今。

布依族素有“水稻民族”之称,司马迁《史记》中记为“椎髻、耕田、有邑聚”。稻作农业一直是其突出的经济特征,稻作文化是古越人文化的重要标志,至今仍是布依族突出的生产生活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

布依族村寨依山傍水,多聚族同姓而居,一般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的上百户至几百户。民居多用木头作主结构,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极具地方特色的是石板房。干栏式“吊脚楼”多为3间3层竹木结构,底层不砌墙,用木料作栏栅关牲畜,中层用竹编扎四周,用以住人;上层堆放杂物。屋侧用毛竹搭一阳台,直通楼面,可乘凉、晒物。住平坝者,大都建有矮墙院落。安顺、镇宁、关岭、普定和六枝一带,由于盛产青石,住房从基础到墙头都用石头垒砌,屋顶也盖石板,俗称“石板房”。加上山寨的石砌寨墙和山顶的石筑古堡,形成典型的石头建筑群。典型者如扁担山石头寨,所有住房和寨墙、古堡、寨内通道,以及横跨河流的平桥、拱桥、梯田保坎等,无不用石头修筑;甚至连家庭生活用具,诸如碓、磨、钵、槽、缸等,也均为石制,显示出布依族人民的匠心独具。

民间文学

布依族民间文学有神话、诗歌、寓言、谚语等。民间音乐可分为民间歌曲、器乐与戏曲音乐3类。民间歌曲有山歌、浪哨歌、酒歌、大歌、小歌、叙事歌、礼俗歌等。浪哨歌,是布依族男女青年在“浪哨”(亦称“赶表”、“坐表”,是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

南盘江一带壮族布依族的结婚习俗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明代开始流传至今,传承了布依族乡人民乐观的人文情感,团结友好、乐观向上的品质。

布依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然后论姿色妍 索牛马多少为聘礼”, 这是由当事人自己选择,再由家长出面议定定聘资。明代后,布依族婚姻缔结是自由选择和凭媒说合两制度并存,后凭媒说合越来越普遍,旧时的姑表亲、姨妈亲等亲上婚姻普遍,多父母包办,个别自由选择。解放后,随着《婚姻法》在少数民族地区宣传和贯彻执行,布依族青年男子有婚姻自 ,在得父母的同意后,则按规定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商定婚期,礼俗从简。近亲结婚、早婚现象已检少见,妇女政治和经济地位日益提高,父亲家长弱化,家庭管理趋向民主化。

布依族的婚俗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整个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一、相亲:主要方式有三种:1、男孩56岁时,父母为儿物色对象,女比男稍大;2、“指腹为婚”;3、自由选择,男女青年利用节目、 等,互唱情歌沟通,称为“朗绍”。

二、托媒:经月老、冰人说合,作为婚姻关系的证人和双方对话的桥梁。

三、问亲: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一般往返多次才最后确定关系,女方收下礼品。

四、论婚:1、“对八字”;2、取“红八字”;3、“回八字”;4、送彩礼,多以粮价折现金,少为2石6斗米,多为3石6斗米。

五、过礼:婚姻关系确定后,媒人和男方家组成8至16人的“过礼队”送礼到女方家,举行合家“礼节”。

六、接亲:这是最隆重的一次礼仪。1、男方组成“迎宾客”随同,“过礼队”,一同前往女方家;2、女方家亲家中;3、男方家大办三天红喜酒。

壮族的婚礼是接亲、送亲、成亲和回门。他们的婚礼也像他们招待宾客的糖茶一样,甜津津而耐人寻味。主要分为:接亲、送亲、成亲、回门四个习俗。

壮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方式有抛绣球、打木槽和对歌等。 抛绣球是壮族赶歌圩时,姑娘们手提五彩缤纷的花绣球,整齐地排队唱山歌,若见到中意的小伙子,便把绣球抛给他。小伙子接过绣球,如果对姑娘满意,就把小件礼物缠在绣球上扔回女方,恋爱就这样开始了。打木槽一般在农历年初举行,最初由青年女子以木棍来打槽,击出各种不同的声音,大家尽情地欢乐。然后由几个女子击木槽数棍后就唱山歌,接着就有许多青年男子拿着木棍,跑到木槽边来共同敲击,每敲一下,大家就唱山歌,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慕。 此种方式当地谓之“唱流”或“赶风流”。在壮族社会中,男女通常在十二三岁起就须学会唱几首山歌,到十七八岁时,必须能学会即情歌。唱山歌地点有着严格规定,无论在僻静的山村,或于街日闹市,都必须是大家所公认或任何人都能看见的地方。时间则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而定。各地每年举行次数不一。“沙人”每年多在正月第一个大街日和二、三月举行。“依人”于每年栽秧前收割后举行。届期,未婚男女和已婚但未“坐家”女子各携带米花糖、花糯米饭以及小手巾、小镜子等物品,在固定场地对唱山歌。倘若某一小伙子爱上某一姑娘,集体对唱阶段便可竭力向她投送秋波,若姑娘也有爱慕之意,双方即以山歌一问一答自成一对。对唱完毕,可坐下互相宴请,互赠随身携带的小件物品以示信物,以后逢街日或节日并可邀约订期相会。通过唱山歌结交的情友,日后即便情投意合,男方也要聘请媒人作形式上的求婚。

壮族婚姻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各支系都普遍实行氏族外婚,但同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土人”家族在四代以外即认为没有宗亲关系,可以通婚。舅表姨表可婚,姑表不婚“依人”氏族外婚多行单线姑舅表婚,姑母之子与舅父之女可婚,但严禁舅父之子与姑母之女通婚。历史上,壮族曾普遍实行早婚,根据有>>

布依族的习俗什么 一、服饰

布依族服饰喜用青、蓝、白三种颜色。

解放前,布依族青壮年包头帕、头帕多为条纹和纯青两种,衣服作对襟短衣和长襟大衫,裤为长裤,裤脚较长,老年人多穿大袖短衣和长衫。(第二)土语区和(第三)土语区妇女之间服饰区别较大,解放后,布依族男子多穿汉族服装。(第三)土语区妇女服饰分为便装和盛装两种。

便装:衣服以蓝、青色为主,大襟短衣,领口处用衣料做盆花扣子钉上,胸前戴绣花蓝靛围腰,系鲜艳腰带(除已婚者),盘长辨盖以头帕,头巾共十二层,里面八层用棉布花线镶边,外面四层上下两端挑花织锦,已婚妇女不戴头巾,而戴用青布和竹壳做成的更考。

盛装:上穿斜襟短衣,绿色盘肩,用各色花线把两边小正方形摆成半圆绣在衣肩上,领圈右边挑花织锦。袖分三段,中间织锦,上下两段蜡染,衣服下部均为一寸宽的织锦镶边。胸前戴绣花围腰,系浅色腰带。下穿长至脚背的蜡染百褶裙。盛装在隆重的节日才穿戴,盛装的绣花织锦图案以几何图形为主,一套精美的盛装需三、五年才能做成。另有一种百褶裙,布依语称“粉令”,上部花纹与蜡染裙相同,但裙身系绛红色自染布料做成,古朴、典雅、庄重,多为老年妇女喜爱,于喜庆和隆重场合穿着。(第二)土语区妇女穿大襟衣和长裤,衣裤边沿镶有蓝杆和花边,系绣花围腰。

布依族青年妇女喜戴银制的虫、鱼、花、鸟头饰及银质或玉石手镯。

二、食

县内布依族以大米为主食,个别地多田少的村寨以苞谷为主食。喜糯食,逢年过节均要蒸糯米饭或打糯米糍粑。喜饮酒,多自酿自烤米酒和苞谷酒,一般为30度左右,四时皆有酿造。十冬腊月,要做糯米甜酒和糯米刺梨酒,以备待客或自食。客至,必先饮酒,待客,一般男客男陪,女客女陪,长者和主客正坐,饮酒拈菜由长者带头。此外,布依族还好吃狗肉、牛肉。

三、住

县内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而居,几十户至几百户聚族为寨,小的村寨也有十多户,无单家独户散居者。

房屋建筑多因地制宜,利用斜坡建成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前半部为楼房后半部为平房,楼底仍作牲畜圈舍,少数吸收汉族建筑形式,修成平房。房屋结构多为“内木外石”,柱头多用杉木、楸树或香椿做成,屋顶盖瓦或石板,家中生活用具有石碓、石磨、石钵、石槽、石缸,村寨多有石砌寨墙,附近山上也多有石屯,形成一种比较典型的石头建筑群。

布依族房屋,堂屋设有神龛,堂屋左右两边为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塘作冬季烤火用,每个村寨寨中或寨旁建有土地庙供奉山神,也是聚会议事的地方。

四、家庭

布依族家庭为父亲家长制,父亲作为家长有掌握家庭经济和支配家庭成员的权力。家长年老去世后,由长子继承,素有“兄长为父、兄嫂为母”的传统观念。丈夫去世,妻子可继承和使用丈夫生前的,财产。妻子改嫁,则失去支配财产的权利。

布依族家庭结构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也有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儿女长大分家时,由家族长者出面主持,财产除了留给父母的“养老田”和未出嫁女儿的“姑娘田”外,其余田地和房屋均平均分给儿子,田地由长子选择,房屋由幼子选择。无嗣人家财产归其亲属继承,出嫁的女儿无财产继承权。分家后,父母多同最小的儿子居住。

五、婚姻

县内布依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宗同姓之间不通婚。解放前,有钱人家有娶妾习俗。婚姻缔结,先由男方请媒人向女家说亲,女家同意后,男家就请人带鸡、酒、糖等礼物去女家合生辰八字,叫“开口亲”或“定亲”。定亲后,在结婚前向女方送聘礼金时,男家除送百元左右(须是双数)的彩礼外,还须带鞭炮一串,喜烛一对,酒两壶,糖若干封>>

布依族的习俗有哪些 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 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竹鼠和竹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布衣族结婚习俗 布依族是中国古代“百越”的一支,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人民 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布依族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彩。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寓言、谚语和诗歌等。传统舞蹈有《铜鼓舞》、《织布舞》、《狮子舞》、《糖包舞》等。传统乐器有唢呐、月琴、洞箫、木叶、笛子等。地戏、花灯剧是布依族人喜爱的剧种。

布依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男子喜穿对襟短衣、长裤、包头巾,妇女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或褶子裙,戴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首饰。由农家自已纺织的布依土布久负盛名。近年来,专门生产布依织锦、蜡染布和民族工艺服装的企业相继建立,产品远销东南亚、日本和欧美等地。

布依族喜欢依山傍水聚族而居,一般是十几户或几十户为一寨,也有上百户至几百户的。住房有“干栏”式楼房、平房和石板房,最具特色的是石板房。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有的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1949年底,大部分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至1959年3月,整个布依族地区获得解放。1956年8月8日,建立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后又相继成立了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63年9月11日)、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1966年2月11日)、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1年12月31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日常食俗 布依族过去有闲时食二餐,农忙时食三餐的习惯。每日主食多以大米为主。新鲜的稻谷一般用碓舂加工成米,现舂现吃,在河边或有溪水的地方,水碾把稻谷碾成米,然后加工成米饭。民间喜用一种专门的炊具“甑子”把米蒸成米饭。布依族普遍喜食糯米,并常当成改善生活或调剂口味的主食。加工糯米时,一般都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蒸熟,趁热舂烂揉成圆或长方形的粑粑保存或食用,其中以芝麻油团粑粑最具特色。除大米和糯米外,包谷也是日常主食之一。食用时,多将包谷加工磨成小颗粒,和大米掺在一起煮成二合饭,也有的将嫩包谷磨成碎糊状,加上糯米包成包谷粑,用油炸或蒸熟食用。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特别是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作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布依族日常菜肴也丰富多彩,如布依族喜食的冷菜、“青苔冻肉”、“拌豌豆凉粉”等,酸菜和酸汤几乎每餐必备,尤以妇女最喜食用。还有血豆腐、香肠及用干、鲜笋和各种昆虫加工制作的风味菜肴。大部分布依族都善制作咸菜、腌肉和豆豉,民间特有的腌菜“盐酸”驰名中外。荤菜中,狗肉、狗灌肠和牛肉汤锅为上肴。在宰猪时布依族习惯在血盆中先放一些盐,然后与猪血一起搅动,凝固后把葱花、佐料,加肉末下水烧狲汤,与猪血一起煮,称为“活血”,作为待客的最好菜肴。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

节庆、礼仪、祭祀食俗 布依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过大年(即春节)。从除夕过到十五。除夕前要杀年猪、舂糯米粑粑、备各种蔬菜。云南的布依族有初一到初三吃素的习惯;四川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或初一都必须吃鸡肉稀饭,民间称血米粥,传说这种风俗源于清乾隆年间,当时在贵州的部分布依族为躲避官兵的决心。然后大家把鸡切成碎块,与血米一起煮成稀饭,全村男女老少共进最后一顿团圆饭,便各奔东西,并约定日后伺机相见。能讲出吃鸡肉稀饭的来历者,才能认本家。每个姓氏都有不同的饭前仪式,相认的双方饭前仪式必须完全一致>>

布依族和汉族人结婚好不好 只有相互能不能接受,合不合适的问题。因为毕竟不像维族 等信奉 教的少数民族,一般不嫁外族;即使嫁了也要对方遵从 教,比如那不食猪肉什么的我就受不了。但我听云南的朋友说,你们布依族女子出嫁有个“坐家”的习俗吧,这个估计是个难题(得商量好,时间太长可不好)。接亲时要对歌的吧,会难住你男友的(不过可以事先练练)。其他的风俗,饮食习惯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不知道“水稻民族”的你们应该吃大米多些吧,别嫁到北方总吃面食不习惯就好。我想主要是上面的坐家、对歌、饮食看能调和好不,不互就真的没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适的问题了。当然,不知道是否所有布依族的习俗都一样。。。

贵州布依族结婚崂 布依族婚俗资料整理与简介

[内容提要] 布依族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以后各代有“西南蛮”、“蕃”、“仲家蛮”、“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等称谓,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 本文试图从研究报告、专著、期刊、学位论文、论文集等方面简单介绍近代以来我国学者们对布依族婚姻研究的状况。

[关键词] 布依族; 婚姻; 专著; 期刊; 研究报告

布依族早在上古就生活在今贵州地区,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原驻民。其历史悠久,名称繁多,古代称“濮”或“僚”、“都匀蛮”;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元、明、清称“八番”、“仲苗”、“青仲”、“仲家”、“水户”、“仲蛮”,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布依族。布依族与壮族同源,由古代的“僚”、“百越”、“百濮”等部族演变而来。近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学者对布依族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专著、期刊、学位论文的出版层出不穷,如黄义仁先生的《布依族史》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布依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布依族简史》、《布依学研究》、蒋英的《布依族铜鼓文化》、吴文定的《布依族服饰与地理环境》、《论布依古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等,与此同时,婚姻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下面将简单介绍一下布依族婚姻方面的资料,回顾学者们的艰苦历程一:

研究报告

布依族主要聚集有贵州地区,所以对布依族的研究也就自然的以贵州为中心,贵州省对其研究出来的成果是最多的。如伍文义先生的“平塘县上莫乡布依族社会历史及婚姻丧葬”,文章中的第二部分婚姻习俗就论述了布依族婚姻[1];“镇宁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调查报告”[2] 此篇从民族学、社会学角度对扁担山布依族婚姻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性质以及它对布依族社会发展的影响,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要确立婚姻必须经历“请布社”、“卡介”、“得娟”、“艾把”、“得把”等过程,此外,还对榔梢习俗作了一些讲述;“水城特区猴场、红岩民族乡婚俗与节日礼仪调查报告”的第一点谈论婚姻[3];雷广正的“平塘县掌布乡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其中的第十五小点―婚姻、丧葬[4];赵崇南的“望谟县乐康乡布依族生活习俗调查”,文章中的第四小点论述了姓氏、婚姻、家庭[5];唐合亮的“三都县周覃镇布依族生活习俗”的第六点谈论了婚姻制度、家庭、家族[6],给我们介绍了完成一桩婚事大致有如下过程,即提亲、吃开口饭、订婚、讨八字、送报、结婚;“惠水县羡塘乡民族婚俗与家庭状况调查”的第二点就说到婚姻制度[7];邹晓辛的“长顺县广顺区苗族布依族习俗调查”[8]。

二:专著

光写婚姻的专著较少,但在其它专著中写关于布依族婚姻的资料却很多,诸如;邹绍志编著的《中华奇婚异俗》第371---382 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其中有“追打‘鲍鼓’”和“吹木叶、送花包”等到文章,所谓追打“鲍鼓”就是指追打男方到女方接新娘的人。追打“鲍鼓”是一种极有特色的婚俗事像,在举行婚礼之前,男方要请两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去接新娘,称之为“鲍鼓”和“娅鼓”(即伴郎和伴娘);此外还有李朝龙和李廷兰编的《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录》中的婚俗篇,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5年8月;布依族简史编写组的《布依族简史》中的“婚姻、节日、丧葬”,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4160-162;黄义仁,韦廉舟的《布依族民俗志》 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41-42;

王伟,李登福,陈秀英的《布依族》 民族出版社,199165-69;黄义仁的《布依族史》 >>

苗族历史、文化、习俗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

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召龙节”、“吃薪节”、“苗年节”等。

苗族人民善于歌舞,各种苗歌形式丰富多彩,苗族舞蹈、鼓舞、芦笙舞令人叹为观止,苗族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精通药草,善于运用草药治病救人。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⒈农事活动节庆;⒉物质交流节庆;⒊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⒋祭祀性节庆;⒌纪念性、庆贺性节庆。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龙头节,苗人祭土地神,接龙、安龙(苗语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5月(马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9月(狗月或戌 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苗族的民俗文化 苗族有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苗年、拉鼓节、芦笙节等,但其中最隆重和内容最 丰富的就是苗年。 过苗年的时间,各地并不相同。融水、三江、龙胜一带的苗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的 亥日。苗年隆重热烈,除祭祖、饮宴之外,还举行各种活动。新年来临,全家守岁。吃 了“过地餐”(这是苗家人与在阴间的祖先共进的团圆餐),拜过年,人们就开展各种活动。祭龙潭、祭田神、吹笙伴舞,热闹非凡,是苗年最隆重的场面。祈神求丰收,是苗年活动的一个大主题。 苗族过年,食品也多种多样,有米饭、糯米粑、肉(酸肉)、鱼(酸鱼)等,还有一种特殊的食品叫“辣椒骨”,它味香而辣,可增进食欲,驱风御寒,防治感冒,是苗家常备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佳品。 回答者:茶墨轩主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7-26 18:43反映苗族经济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风俗习惯。这类风俗如黔东南的吃新节等等。这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盛大节日,生动地反映了苗族内部以及苗族与各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经济联系和农业耕作,富于生活气息,对农、牧、渔业的生产都起着积极作用。在饮食居住方面,苗族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活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例如,苗族习惯吃糯米,为了帮助消化,又喜欢吃酸品等。苗族大多聚居在西南山区,由于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因而喜欢居住干栏建筑,等等。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 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从佩戴的部位分: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签、扣绊等,而以手镯和戒指必须常戴。从造型上分,仅耳环一项,就有瓜子吊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圈圈耳环、龙头耳环、梅花吊瓜子耳环、耙粑耳环、龙头瓜子吊耳环等等。

衣裤及其他:苗族妇女的衣服,过腰大而长,衣袖大而短,没有衣领。袖口之大,约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习惯要滚边、绣花或缕纱,并要加上栏杆花瓣于其问。有的还需在开岔和放摆前后两面的边缘刺绣挖云钩。衣服式样一律是满襟,无对襟式。制作一套苗族妇女的衣裤,缝工、绣工精致的,需工日数十。裤子较短,裤脚较大。裤筒边缘的滚边、绣花或数纱与衣服相同。礼裙长而宽,下脚沿边满绣花纹,并滚栏杆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满绣花,头尖口大,后跟上耳,以便穿着。

解放后,在一些苗汉杂居地区,苗族服饰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一些青年已改着汉装。

二、节 庆

湘西苗族的节庆较多,活动规模大。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异常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物色情侣,谈情说爱。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

苗族有哪些风俗?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苗族的民风民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人口:970,000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没有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荞子,薯类和豆类,经济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种麻,自己纺织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芦笙舞最为流行。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习俗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节庆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打背节流行于境内富宁县的部分地区,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节日。节日中,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蜂拥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打累了,男女双双即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个竹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蜜语衷情,以企结成伴侣。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苗族--婚俗

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

苗族的风俗习惯 现在查苗族的风俗习惯很方便阿,你百度上一搜就出来了,非常简单的,当然你也可以用一个微信服务号去查,叫一号查询,这个里面功能很强大,风俗习惯,翻译,旅游,酒店住宿,公交车次,什么都可以查,你快去关注一下

苗族过中秋节风俗习惯 中秋节风俗中有拜月、赏月等常见的的中秋风俗习惯,在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中还有跳月的说法,青年男女借此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寻找心上人。

中秋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很多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也包括苗族。而跳月就是苗族所特有的苗族的风俗习惯,也是非常赏心悦目的舞蹈。

按照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

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

中秋夜,不少地方还盛行着求子之俗。这是古代生育 崇拜的体现。这是因为月属阴、属女性神,同时又有追求爱情的活动,故求子之俗流传于中秋节俗中。而求子之俗各地各不相同。

由于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较为特殊,若有机会参加苗族的中秋活动不妨体验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的乐趣。

浅谈苗族舞蹈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意义 摘要:苗族舞蹈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舞蹈的的形式生动地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在旅游景区中,苗族舞蹈文化艺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对于苗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我们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继承苗族舞蹈文化,使苗族舞蹈这朵艺术奇葩在中华民族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大观园中常开不败。

中国论文网 xzbu/7/view-4708269

关键词:苗族舞蹈 旅游景区 文化功能 保护 发展

引言:去年暑假,我来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美丽的凤凰县旅游,在凤凰县的苗家寨观看了极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击鼓迎客”后,我随即对苗族舞蹈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深入苗寨了解后,我才知道苗族舞蹈之所以能踏着自己矫健的历史脚步,跨越数千年而走进今天的艺术世界,首先在于它有自己赖以生存和传承的艺术环境,只要我们揭开它那艺术生态环境的天窗,我们便会发现那个与苗族自给自足经济相适应,以幸福和光明为目标的文化追求意识,才是苗族舞蹈生命和特色的沃土。

一、传统文化中的苗族舞蹈

通过观看苗族舞蹈的表演,我们不难看出苗族舞蹈总体上的原始风貌是较为突出的,这首先与苗族的历史文化生态有关。原始崇拜和巫教文化在苗族舞蹈的外在形态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这不仅仅体现在道具、服装等实物的身上,还体现在舞蹈本身的动作形态上,如果说具体的动作形态是地理环境、服装、劳作方式等直接影响形成的,那么舞蹈的原始气息则是更多的从整体风格与气氛中散发出来的。

二、苗族舞蹈文化保护的现状

苗族舞蹈,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最具有诱惑力和神秘性。是最古老的原汁原味原生态艺术。如今,苗族舞蹈伴随着时代步伐,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艺术走出湘西、走向全国、迈出国门,苗族舞蹈文化已经逐渐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同时也得到了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在2005年6月由湘西土家族自治州举办的首届“德夯中国鼓文化节”,选出了全国第五代女鼓王、第二届猴儿鼓王,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而龙英棠作为苗族鼓舞传承人进入湘西州首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苗族鼓舞”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04年取得“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身份。但是现在苗族舞蹈逐渐出现逆向发展的危机,比如说苗族一年一度的重大的节日鼓社节,每逢这一天苗族上下都盛装出席,苗族舞蹈始终贯穿整个节庆活动,整个节庆场面热闹非凡。由于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之后,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产生自卑感,对家乡的民间艺术活动不热爱、不支持、不参与,所以出现不少村寨退出这一大型的节庆活动的现象。

三、如何有效的保护与发展苗族舞蹈文化

苗族舞蹈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自古以来,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保护苗族鼓舞这一艺术形式,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培养苗族人民勇于创造顽强拼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友人的介绍,我带着了解和学习苗族舞蹈的迫切心情走访了居住在苗族文化保护较好的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的龙洲长,在说明来意后,龙洲长很高兴的接受了我的采访,他告诉我,为了在山江保护这些珍贵的苗族民间艺术文化,近几年来他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当成弘扬>>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人物,经典文化

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一、服 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 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 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08 15:20 壮族风俗习惯

建筑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服饰

壮族多用自织的土布做衣料,款式多种多样。壮族女子的服装一般为一身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间系精致的围裙;小伙子多穿对襟上衣,腰间系一条腰带。

婚俗

“炮火”入洞房

壮族的一种婚俗。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新娘来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冲锋”进门的准备,因为在门口、厅堂、洞房等三个地方分别由七八个男青年组成的“炮火”组,手拿着串串鞭炮等着新娘过来。当新娘将要靠近门口时,“炮手”们点响鞭炮,形成道道“火墙”,挡住新娘的进路。如果是胆小的新娘,这时只好退却在门外,再等第二次“冲锋”。“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做好第二次的“阻击”准备。可以说,新娘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的。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来到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因为“炮手”要放“火炮”。这时,聪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时夹着新娘跳到洞房里。顿时欢声雷动,祝贺新娘“旗开得胜”。婚宴后到掌灯时分,客人们还要观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新娘将把水缸挑满,这是在考验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这样,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广西宜山和环江县交界的一些地方,壮族青年结婚,至今流行“背字”习俗。“背字”是壮话译音,实际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条长一丈四尺、宽一尺多的宽带,由女方母亲用自织自染或买来的深黑色(以此色为最优)土布缝制而成。女儿出嫁那天,让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带“背”回新郎家,以备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这种习俗,当地壮语称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生父生母双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机灵识礼。“背字”仪式在女方家里的正厅举行。主持仪式的人必须是村上德高望重、当了爷爷的长者。长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两杯当地名酒,“背字”人很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2543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9
下一篇2023-06-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