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典型人物形象。该剧选取了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长沙求学期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正是国内外发生深刻历史变革的重要时期。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峥嵘高峰,深刻地撞击着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渐渐苏醒的国民意识。同时,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使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濒临绝境,无数仁人志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苦苦探寻。《恰同学少年》正是立足于这一特定时代背景,真实再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何叔衡、萧子升等人求学期间立志高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宏伟气魄;展现了杨昌济、孔昭绶、袁吉六、黎锦熙等一代湖湘学者和教育家的风流才华。生动地揭示了“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教师应该怎样育人”,“个人的命运应该怎样与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的重大时代命题,将他们忧国忧民的伟大爱国情怀与探索实践置身于时代洪流中加以刻画塑造,凸现了“少年强则国强”的激情燃烧的壮丽历史画卷,深刻地诠释了青年的历史责任与价值取向。
《恰同学少年》生动地反映了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履痕。该剧巧妙地通过人物性格描写、冲突塑造、细节放大等艺术形式,将不同背景,却有着共同追求的热血师生的价值嬗变、理想升华加以深刻的描述,闪烁着夺目的人性光华。该剧中杨昌济之大义、大情、大爱和独具慧眼,孔昭绶之豁达仗义,徐特立之堪为师表,袁吉六之用心良苦,使在国运衰微、民生凋敝的旧中国,湖南一师得风气之先,探寻教育救国之路,迎来思想开明、人才济济的鼎盛时期;剧中毛泽东之智胆惊天,蔡和森之睿智稳健,肖子升之儒雅豪放,陶斯咏之剑胆琴心,杨开慧之纯情从容,他们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为民众求解放,为民族争自由”的道路,展现了把“小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的胆识气魄。这不仅是青春励志,而且充满生活的真实、历史的真实,是青春光辉的礼赞,是湖湘灵魂“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最好阐释。
《恰同学少年》深刻地揭示了“中华文化魂”在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升华灿烂。精神、信念、信仰、情趣是剧中主人公身上体现出来的突出闪光品质。该剧成功地塑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的一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敢爱敢恨、顶天立地的湖南人形象。剧中人物催人奋进的价值取向、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刻苦求学的精神信念、志存高远的理想信仰,无不体现出当时“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年学子的可贵品质。毛泽东常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与同学共勉,要求自己并鼓励同学为挽救今日中国之危亡;他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发出《征友启事》指明要“结交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他在交友中确立一不谈金钱之事、二不谈家庭琐事、三不谈男女之事的“三不谈”原则,是注重精神生活的高尚人生理想的另一种形式的表达。这种胸怀鸿鹄之志、饱含忧患情怀的崇高理想,关注国家命运、民族未来、人民需求的精神信仰,正是中华文化中爱国、进取、务实、奋斗的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也浓缩了湖南人崇尚气节、习于忧患、经世致用的人格特点和魅力。
尽管最终这个反派人物一如既往的自食其果,结局的时候,听到妹妹要和子鹏结婚,他表现出来的惊讶与欣喜,同时跪求子鹏好好对自己的妹妹,祝他们幸福的时候。还是让我深感同情看到了他人性中对待家人内心柔软良知的一面,或许是愧对自己的妹妹,他最终在和人殴打中为妹妹档了那一刀,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而原本属于他的人生本不该是这样的。
我想在他听到妹妹都可以突破旧观念勇敢的和少爷子鹏公子哥在一起,他心里无一不再悔恨落泪当初自己的懦弱和无知,错过了一生最爱的人,世界美好的事物但都能长存,但真正属于自己的并不多,而一贞就是那个永存在俊卿心里的人。
全剧中最让我难受的就是这个反派角色的爱情线,可以说他比任何人都要幸运遇见过最为真挚超越生死的爱情,却又比任何人都要可悲没能守住生命中原本馈赠给他最为美好的事物。
一个磅礴的下雨天,俊男少女在茶铺的门口相遇,互相跌撞中看到彼此,就一见倾心,两个人相顾无言一人在门内,一人在门外,期间装作若无其事的等待雨停,却都在心里不停的偷看对方,内心却如下雨天般翻涌,两个人住进了彼此的心里,此后你来我往,像所有刚恋爱的青年人一样,他们彼此温暖照亮着对方,我想这是刘俊卿这一生无与伦比的幸福时光,不用考虑前途不用担心学业,只关乎爱自己所爱,而所幸所爱之人甚乎爱自己。
而一贞那样受时代背景熏陶外表柔弱内心刚烈的女子,终究也为爱错人付出了代价,也用生命证明了对俊卿爱情的忠贞,那个封建背景下被迫嫁给混混无力反抗结束生命或许是唯一的选择。
我还是会为他们这样的一段真挚的感情感到深深感动,爱情不分好坏,只在于彼此相互爱慕,彼此快乐就已弥足珍贵,而俊卿所作出的选择,也是太过于急于求成,只为的是早点让一贞父亲刮目相看给予一贞更好的生活,那种不愿对方跟着自己贫苦为了对方或自己人上人而努力不慎走了歪路,最终也抵制不了名利的诱惑,以至于无法回头,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场那个时代背景下权势阶层下贫苦平民苦苦挣扎想冲破固守阶层的缩影,渺小,无望,以及随时被践踏和利用,也容易迷失心智自我,仅存的一点对于读书人的良知在利益生存面前,也占了下风。
不得不说这个人物是可悲可叹的,性格决定命运,可悲的是上天给予他一手好牌,他打的稀巴烂,可叹的是,他如果安稳一些,不那么虚荣和嫉妒他人,人生本可以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蔡琳和高梓淇从公布恋情开始就深受大家的关注。
毕竟,偌大的 娱乐 圈,中韩组合的夫妻只有三对: 于晓光和秋瓷炫,戚薇和李承铉、蔡琳和高梓淇。
那么,这对名气相差甚大、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夫妻,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又为什么而离婚呢?
高梓淇,1981年4月30日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
他从小喜欢运动,擅长篮球,曾经获得过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后来因为在比赛中拉伤韧带和身高的限制才放弃 体育 投身 娱乐 圈。
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班2000级,他们班内部自称上戏 表蛋 蛋,同班同学有万茜、洪欣的老公张丹峰、郭京飞、钱芳、电视剧《孽缘》里的小美霞的扮演者董蓉蓉等等。
2002年,高梓淇主演了《我和乔丹的日子》,由此开启了演员生涯。
2003年,他在时装剧《带我飞,带我走》中扮演配角,演员表中都找不到他名字的那种。
2004年,他参演了古装 历史 剧《长剑相思》,跟陈坤、李冰冰合作,扮演正德帝,也是小配角。
2006年,与保剑锋、李小冉合作出演了古装传奇剧《薛仁贵传奇》饰演薛仁贵的结义兄弟周青。
2007年,参演了《恰同学少年》,他在剧中饰演嫉妒心强、虚伪自私的反派刘俊卿,戏份比之前略多了一点。
2011年,琼瑶翻拍《新还珠格格》,他因饰演“一萧一剑走天下”的萧剑而走红。
相传,他因为这部戏和赵丽颖谈过恋爱,只不过两人都没承认过,没找到实锤证明他们在一起过。
随后,他又在《我家有喜》中扮演男主程舒航。
在《花非花雾非雾》中扮演韩力,和邓伦同时追求杨紫扮演的烟花白梦华。
估计是因为这部剧的交情, 他结婚时,邓伦才做了他的伴郎,由此开始了邓伦轰轰烈烈的“伴郎大业”。
2013年,他和蔡琳合作主演了年代剧《李家大院》,2014年,他与蔡琳再次合作出演年代剧《傻儿传奇》。
两人因戏生情,开启了甜蜜的恋情。
蔡琳比高梓淇大三岁 ,出生于韩国首尔,毕业于首尔艺术大学。
2000年因为出演 《夏娃的诱惑》中甄善美 而走红,而她走红时,高梓淇刚上大学。
后来,蔡琳又主演了中国言情剧《情定爱琴海》,和苏有朋、何润东搭档。
这部剧曾经赚过无数人的眼泪,有趣的是, 她在这部剧中饰演的女主名字叫关晓彤。
2007年,蔡琳主演韩剧《达子的春天》,是当年的年度收视冠军剧。
此外,她和苏有朋二次合作,和赵雅芝,胡静主演了《杨门虎将》。
后来,又和张家辉、乔振宇主演《新醉打金枝》,和胡静、夏雨、钟汉良主演过《康熙秘史》。
在感情上,蔡琳在2003年曾和大她14岁的韩国歌手李承焕结过一次婚,李承焕还曾为蔡琳创作过一首歌曲 《相爱吗》 ,然而,第二年,就传出了他们婚姻有问题。
韩国媒体说他们离婚是李承焕的徒弟朴信惠插足所导致,未知真假。
也有人说,他们当初结婚并没领过结婚证,所以不能算离婚,而应该算分手。
2013年,独自在中国打拼的蔡琳和高梓淇相爱了。
2014年,高梓淇在好友黄英、尹熙水的帮助下,亲口演唱韩文版《I BELIEVE》向蔡琳求婚,蔡琳感动落泪,答应了他 。
10月14日,他们在高梓淇的老家山西太原举行了婚礼,10月23日,两人在韩国举办了第二次婚礼。
2017年,12月12日,他在微博宣布孩子出生,儿子的小名叫“礼物”。
去年,有小道消息说两人已经离婚,蔡琳还出来特地否认。
今年3月份,又有网友猜测他们离婚,原因是蔡琳突然清空了微博,同时取消了对所有人的关注,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蔡琳不再戴婚戒,而戴的是尾戒。
她经常在社交平台晒孩子,从来不见高梓淇的身影。
明星们秀恩爱不一定真恩爱,但如果不秀恩爱,那一定是出了问题。
昨天,他们离婚的消息被得到了证实。
蔡琳在社交平台发文说:“我不是那种通过解释很多来求得理解的性格,我的人生只是默默地尽最大努力生活。”
目前,她带着3岁儿子在韩国生活。
随后,高梓淇发了一条祝福前妻的微博:“真诚的感谢,真心的祝福,希望不被打扰,一切安好,礼物妈妈。”
在我看来,能这样体面离婚,其实是一件好事。
但网友们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有人调侃,这两人是为了即将要实施的离婚冷静期才离婚。
有人说,这两人是为了参加韩综《我们离婚了》才离婚。
这些评论看得我一头问号???
马上要到2021了,说起离婚,女人还是在被羞辱,啧啧。
女人只要离婚就是有问题吗?
在我看来,他们离婚的主要原因,无法是三个:
语言不通,沟通有障碍。
跨国恋,两地分居。
因戏生情,前期有角色滤镜,后期滤镜碎掉后,生活习惯、性格、三观不合。
离婚并不可耻,比起那些过不好,离不了,整天在婚姻里互相恶斗,憎恨,内耗的人,体面的离婚,是对自己和别人负责的表现。
相反,那些没有离婚能力的人,也很难在婚姻里得到幸福。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是一种超脱,也是一种释然。
高梓淇和蔡琳两人结婚时,双方都是付出了很大的诚意去结合在一起的,如今体面离婚,互相祝福,也是另一种相爱:“我给你最后的疼爱,是手放开,不要一张双人床中间隔着一片海。”
祝福他们。
也祝福所有勇敢离婚,体面放手,认真生活的人们。
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蔡畅、何叔衡、李立三、李特立、杨昌济、杨开慧、萧子升、
孔昭绶(1876—1929)教育家。字明权,号竞成。湖南浏阳人。1910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留学日本政法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13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提倡学生自治和自助创办技能会。因发表反袁檄文,逃亡日本。1916年回国复任一师校长,聘徐特立、杨昌济等任教员,以“明耻”为校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张敬尧据湘,再度被迫辞职。1922年当选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后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国民政府考试制度史编撰等职。
2)张干字次,湖南新化县人。他家三代贫困,他9 岁丧父,幼年生活在穷苦饥馑之中。依母靠
兄做豆腐卖,勉强糊口。他半工半读,奋发向上,终以佳绩成为湖南优级师范学堂的高材生。
毕业后,受聘于第一师范学校,担任数学教师
3)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的学生中,杨昌济老师有三位得意弟子:萧子升、蔡和森与毛泽东他们品
学兼优、志趣相投,人称"湘江三友"之中,毛泽东、蔡和森两位后来接受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都成了中国***与中国革命的***
萧子升(1894—1976,原作萧子异,字旭,东文字改革后一般都作子升),又名旭东,后来改名萧瑜,湖南湘乡人。萧子升比毛泽东小一岁,却比毛泽东高三届,是湖南省立一师的高材生。是著名诗人萧三的哥哥,1894年8月22日生于湖南省湘乡县萧家冲。1910年在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191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于1915年秋毕业后,到长沙楚怡学校任教。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是民国初年湖南青年参加赴法勤工俭学的主要策动者之一;在全国性的勤工俭学运动中他亦扮演重要角色。1924年回国,任国民党北平市党务指导委员、《民报》总编辑、中法大学教授、国立北京大学委员兼农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校长及国民政府农矿部次长、国立历史博物馆馆长等职。大陆解放后,随国民党政府去台湾,后来又到法国、瑞士。1952 年去南美乌拉圭,从事教育事业。
蔡和森生于1895年,是我党早期卓越的***和工人运动领袖,1931年8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36岁。
1925年5月15日,上海日本棉纱厂发生了一起枪杀工人顾正红的事件,激起了群众的强烈愤慨。在革命斗争的关键时刻,蔡和森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和刘少奇等同志,一方面深入群众之中组织领导罢工活动,另一方面广泛发动各界声援,形成大规模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月28日,在党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上,蔡和森建议说:“5月30日工部局要非法审讯被捕学生,企图以此恫吓上海人民,我们应该在这一天组织反帝斗争大示威,同他们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还提出应不失时机地把上海工人、学生的反帝斗争推向全国,形成全国性的反帝运动。
在蔡和森等人的组织下,5月30日,上海人民积蓄已久的反帝斗争怒火终于爆发了,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
面对中国人民的反抗,帝国主义进行了疯狂的镇压。5月30日晚,中央再次召开紧急会议。蔡和森提出,在目前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团结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反帝大军,实行了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三罢”斗争。
在蔡和森等人领导下,“三罢”斗争迅速波及全国,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帝斗争高潮。
五卅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蔡和森在这场运动中,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最前列。
孔昭绶(1876-1929)教育家。字明权,号竞成。长沙府浏阳人。1910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留学日本政法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13年任湖南第一师范校长,提倡学生自治和自助创办技能会。因发表反袁檄文,逃亡日本。1916年回国复任一师校长,聘徐特立、杨昌济等任教员,以“明耻”为校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被誉为“民主教育的先驱”。张敬尧据湘,再度被迫辞职。1922年当选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后任第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国民政府考试制度史编撰等职
张干,1967年1月21日,著名教育家、原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张干先生因病逝世。副省长周世钊(原一师学生)主持追悼会,并在追悼会上满怀深情地讲述毛泽东主席对这老校长的客观评价和深切关怀,使人们的尊师情意更加浓厚。
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期间,他十分尊敬老师,注意虚心向老师求教,与许多老师建立了终生不渝的深情厚谊,并从许多老师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言行中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对毛泽东影响最深的老师有杨昌济、徐特立、方维夏、袁仲谦、王季范等。毛泽东对湖南一师校长张干因额外征收学杂费有过激烈斗争,但张干在年老处境困难时,却得到毛泽东的尊敬和关心。
“驱逐校长张干!”
“驱逐校长张干!”无疑是轰动湖南一师的大事件。
1915年6月,湖南省议会公布一项决定:要额外征收师范学生十元学杂费,校长张干坚决执行。但这一决定遭到家境贫寒的大多数学生的激烈反对,斗争的矛头自然对准校长张干。湖南一师的学生纷纷罢课,在校内外掀起了声势洁大的“驱张运动”,学生们在校园内大量散发传单。
一天,毛泽东和挚友萧子璋(后来成为著名诗人的萧三)路过“布告栏”,仔细阅读传单后,毛泽东说:“子璋,我看这些传单并没有击中张干的要害。”于是二人来到古色古香的君子亭,毛泽东奋笔疾书,一张四千余言的《驱张宣言》立马挥就。子璋一看,《宣言》上写着:“张干自到我们一师任校长以来,对上逢迎,对下专横,教学无方,贻误青年……”“好!”“马上派人进城去印,今晚一定要印好!”
第二日清晨,《驱张宣言》便撒遍了校园的各个角落,校园沸腾了!“驱逐张干!”的口号声此起彼落,震动了省城,省教育厅立即派了一位督学到一师来。
“胡闹!”督学气得脸色煞白,“立即给我复课!”
毛泽东递给督学一张纸条:“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啪!”校长张干一掌拍在桌子上,“反了!一定要把带头闹事的学生查出来!”“张校长,”一位训育员轻声说,“据我们了解,那份《驱张宣言》是三年级八班学生毛泽东写的。” “不要说了!”张干摆了摆手,“这样的文章,除了毛泽东,谁还能写得出!”
张干清楚地记得,当他读到这份传单时,气得热血直往上涌,一方面因文章尖刻而恼羞成怒,一方面又为文章的磅礴气势所折服。
“开除!”张干校长作出了决定,“将毛泽东等带头闹事的十七名学生统统开除!”
这一“决定”,再次在一师校园里掀起轩然大波。
教师杨昌济认为:“校长对毛泽东等的处分决定,是一个绝对的错误!”他立即联络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先生,在临时紧急校务会议上与张干据理力争。杨昌济在会上慷慨陈词:
“我建议,张校长如果坚持开除毛泽东等学生,我们全体教职员工罢课罢工!”
倔强的张干终于让步:“好,我收回成命。但毛泽东这些学生必须给记大过处分!”
当通告栏里贴出校长签署的给毛泽东等学生记大过处分的决定后,学生们再次沸腾起来,坚决重申:“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一日不上课!”
学潮,在继续扩大……
省教育厅无奈,只好将张干免职。
张干在离开他执教六年的省立第一师范后说:在学校只有校长开除学生,学生开除校长,这是第一次……
往事历历难启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年的老校长张干贫病交加,最困难的时候,竟无米继日。他几次想给自己的学生毛泽东写信,请求援助,但几宗往事却使他实在难以启齿。
第一件,就是1915年的“驱张运动”。
第二件是,经过土改,张干被划为“地主”。一个地主,怎么能向国家主席请求援助?
第三件,1945年张干在邵阳市省立六中当校长,见报载蒋介石两度拍电报给毛泽东主席,请他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自己也曾拍了一封电报给毛泽东:
“延安,毛润芝学弟勋鉴:抗日获胜,建国弥艰,万恳应召赴渝,赞襄国政,幸勿固执,致失人望。
张干1945年8月21日”
“万恳应召赴渝”,召者,皇帝的圣旨也。这不明明把蒋介石当成“皇帝”,把毛泽东当成“下臣”吗?“幸勿固执”,还不好像在说毛泽东不愿和平而老蒋则竭诚希望和平吗?唉!毛泽东能原谅自己吗?
闻知困难动真情
1950年10月15日,中南海丰泽园毛泽东的客厅里洋溢着欢声笑语。这是毛泽东举行家宴,欢迎自己青年时代敬重的师长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和同学周世钊等。
毛泽东一边饮酒,一边回忆一师那古朴的校园,谈论当时每一位清苦的老师。“啊,淳元,”毛泽东问周世钊,“我们的老校长张干先生还健在吗?”“在,他一直在教书,现在在妙高峰中学教数学……”
“哦,”毛泽东放下筷子,情不自禁地说“张干先生办事果断,很有魄力,是个很有才干的人,才三十几岁就当了我们的校长,不简单啊!当时,我很不喜欢他,认定他这样的人一定会向上爬。实际上,他当时要爬上去也是很容易的。可是,他并没有爬上去,没有进入仕途。新中国成立前他吃粉笔灰,新中国成立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难能可贵!”
“是的,润芝,”徐特立放下酒杯,慈祥地望着当了国家主席的学生,“张干年轻有为,而且有股韧劲。”“嗯,”熊瑾玎笑道,当时我常说“‘张干张干,肯干肯干’。他有一种湖南人特有的蛮子精神。”“润芝,”周世钊有点难过说,“张干一家六口,现在十分困难。他身患重病,整日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他微薄的工资,有时竟几天无以为饮呢!”“哦,”毛泽东站起来,用略带责备的目光望着自己的老同学,“淳元,你怎么不早说?对于张干这样的老教育家,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以后一连几天,毛泽东都约周世钊(时任湖南一师校长)到家中欢聚。每次,毛泽东和周世钊都谈及老校长张干。几天后,周世钊写信向张干说了毛泽东对他的关注。周世钊哪里知道,毛泽东已直接致函湖南省政府主席王首道:
“首道同志:
张次伦(张干别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平均七十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我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张为校长,罗为历史教员。现闻两位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湖南省政府每月每人至少给津贴米若干,借资养老。据罗元鲲先生来函,曾任我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故,其妻七十岁饿饭等语,亦请省政府酌予救济。并请派人向张、罗二先生予以慰问。张、罗通讯处均为妙高峰中学,袁住新化,问罗先生便知。顺致敬礼!
毛泽东10月11日”
王首道接信后,立即先后两次给张干一家送去救济米一千二百斤和人民币五十万(旧币)。张干看到毛泽东给王首道的信,又接到王首道送来的米和钱,激动得双手颤抖,泪流满面……
帖请张干赴北京
1951年暑期,张干接到毛泽东主席寄来的请帖,请自己最敬爱的老师到北京叙别后之情。张干激动得热泪夺眶而出。
张干到京后,9月26日上午,与李漱清、罗元鲲、邹普勋一起游览故宫,陪同他们参观的办公厅干部告诉张干一行:11时请在招待所等候,毛泽东主席要派专车来接他们到家里吃饭。张干高兴得抖着花白胡子说:“啊!终于要见到润芝了!”
11时后,一辆小轿车把张干一行接进了新华门,行至丰泽园。车一停,便见满面红光,身材魁梧的毛泽东笑着迎了上来。
“张校长,您好!”毛泽东紧紧握住张干的手,凝视自己三十多年未见的老校长。
“您好,润芝!”张干苍老的眼里噙满泪。
老人们走进客厅,毛泽东谦让着,一定要老师们坐上席。
“李老,”张干让着李漱清,“您老是润芝童年私塾的启蒙先生,请坐上席。”
“您是润芝的校长啊!一校之长,当然要坐首席!”八十高龄的李老风趣地说。
“好!就依李老的话,”毛泽东笑着说,“还是请老校长坐上席吧!”张干这才不得不坐上席。
“润芝,”老校长说,“你身体还这么好!”
“哈哈,这是在一师时洗冷水澡锻炼出来的!”“你还是那个老脾气!”“老校长,您大概忘了,”毛泽东厚大的手放在张干布满青筋的手上,“在一师时我就听您讲过,我身上兼有二气,虎气和猴气。虎气为主,猴气兼之。这二气可以说左右了我的一生。”“嗯,”张干深思着点了点头,“一师闹学潮那阵,我可被你的虎气吓住了,所以才力主开除你,真对不起啊!”老校长张干终于向学生说出了憋在心内几十年的道歉话。
毛泽东摆摆手:“当时我虎气太盛,要是像现在这样多点猴气,就不会发动‘驱张运动’了!”张干听着学生的肺腑之言,眼里噙满了泪水:“总之,这是我不对!身为教师,我深感惭愧!”“老校长,您老言之过重了,”毛泽东诚挚地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这样的‘寸草心’,是怎么也难报答尽老师‘三春晖’的啊……”
毛泽东向张干递上一支烟,诚心赞许道:“次伦先生,您和元鲲先生都没有加入蒋帮,这很好。在旧社会,这就很不容易啊!……次伦先生,您老现在还在工作?”“我在长沙妙高峰中学教数学。”“您老年事已高,就不要再教书了,”毛泽东关切地望着老校长,“学校应该予以优待,薪水照发。”“谢谢您的关照!”张干流下了激动的泪。
12时15分,正式开席。毛泽东不停地替四位老师夹菜送汤。“次伦先生,”毛泽东举起酒杯,站了起来,“我祝您桃李满天下,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很多好事!”张干激动地站起来,举杯与毛泽东一碰,一饮而尽。回敬一杯,“润芝,我也敬你一杯,祝我们的国家在你的领导下,兴旺发达!”“谢谢!”毛泽东一饮而尽。
饭罢,毛泽东亲自陪同四位老师参观中南海。他们缓缓并排而行。张干指着平静的水面说:“我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惊涛骇浪中度过的。我们的晚年,可能会像这中南海的水面一样平静吧!”毛泽东说:“这很难讲啊!风一刮大,中南海也不平静呢!”“润芝,我记得你在一师时最喜欢游泳,现在还游吗?”“游!而且风浪愈大的地方我愈喜欢去游!”
“你实在是太喜欢风浪了,青年时代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张干一语双关地说。
“老校长,”毛泽东被老校长风趣而贴切的话语逗笑了,“您说对了,我一辈子就是在大风大浪中闯过来的。”“大风大浪可以磨练人造就人。”张干深思说:“可是,润芝,你也得记住这句古训:‘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他像青年时代一样启发着自己的学生。“老校长,我记住了。”毛泽东面容严肃、深沉地回答。
晚上,毛泽东派人给四位老人送来礼物,每人一份。这些礼物是:布鞋一双,褥子、盖被各一床,枕头一对,香皂一块,牙刷一支。送礼的工作人员特别对四位老人说明,这是主席用自己的稿费买的。张干赞许地点点头说:“还是当年那个脾气,一丝不苟,一尘不染!”
11月8日下午3时,一位工作人员来到张干他们住所,恭敬地说:“主席请各位到中南海摄影留念。”张干高兴得连声说“好!好!”在中南海,毛泽东愉快地陪张干、李漱清、罗元鲲、邹普勋四位老人合影留念。主席还特将老校长拉到自己身旁。照完相,毛泽东笑着说:“这是我第一次和这么多老师一起照相,值得纪念!”
晚上,毛泽东再次宴请老师们。
11月12日,张干正准备整装南归,一位工作人员抱着一个包裹进来。“张老,毛主席本来亲自来为您老送行,但这几天实在太忙,特地让我代表他来向您老表示歉意。”说着解开包裹,“这是毛主席送给您做零用的一百五十万元(旧币),另外还有一瓶鹿茸精,他要我嘱您每天饭前二十分钟服二十滴,还特别关照,请您多保重身体。”张干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眼角泪水泉涌……
尊师连连安度晚年
1963年初,周世钊以湖南省副省长的身份前来看望老校长张干。
几天后,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亲自驱车探望张干。“张老,我刚从北京回来,代表主席看望您老人家来了!”张平化微微一躬身,尊敬地说。“不敢当,不敢当!请坐。”张干吃力的从病床上坐起来。张平化凑近张老的耳朵说:“主席十分惦记您老人家,他特地要我带点钱给您老用。”张平化打开公文包,从里面拿出两千元人民币。“啊,不敢当!不敢当!”张干连连推让。“这两千元是毛泽东自己的稿费。”张平化紧握着张干枯瘦的双手,耐心地解释,“主席请您一定要收下,如不够用,可再写信告诉他。”“啊!”张干捧着张平化塞过来的人民币,双手微微抖颤,“张书记,我张干身体老朽,再不能挺起腰杆来为人民做点工作,这,这……受之有愧,受之有愧呀!”
附加张干,湖南省新邵县坪上镇黄土村人,在担任湖南一师范校长期间,毛泽东就读于湖南一师。
毛泽东至张干手迹
手迹内容:
次仑先生左右: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羔情况,周淳元兄业已见告,极为怀念。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敬颂早日康复。毛泽东一九六三年五月二十六日
附:毛泽东和他的老师——张干
1913年春,年仅20岁的毛泽东自愿报考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当校长看了他的作文试卷后,不禁连声称赞:“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
结果,名列榜首的毛泽东被该校录取。1914年春,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即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根据当局指示,湖南公立第四师范春季招收的学生和第一师范秋季招收的学生均编入一年级,分别编为6、7、8、9、10五个班级。毛泽东被编为仅有30名学生的一年级8班。和原来一师的学生相比,毛泽东等原四师的学生等于在一师多读了半年书。从此,毛泽东开始了他长达5年半之久的师范学习生涯。
1915年,当时湖南省议会颁布了一项新规定:从下学期开始,每个学生须交纳10元学杂费。这首先遭到了那些家境贫寒或因种种原因得不到家庭接济的大多数学生的强烈反对。须知,这等于让他们多读半年书,多拿半年学杂费啊!有人透露:这个所谓“规定”,是该校校长张干为了讨好当局而向省政府提出的建议。
于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学生们纷纷举行罢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驱张运动”。他们首先在校园内外大量散发传单,无情揭露校长张干的所谓“劣绩”,诸如“不忠、不孝、不仁、不悌”等等,企图通过舆论把张干搞垮。可是,毛泽东看了,则不以然,感到他们这样去写并没有打中张干的要害。他心平气和地对大家说,我们不是反对张干当家长,而是反对他当校长。既要赶走校长,就要批评他办学校如何办得不好。大家一致认为毛泽东的意见很对。于是,毛泽东重新起草了一份传单,批评校长张干如何对上奉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贻误青年。并连夜派人赶印出来,次日清晨带回学校,广为散发。
此事很快传遍了省城。湖南省教育司当即委派一位督学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调处,在全校召开大会,要求学生复课,不准继续“胡闹”。这更使学生们火上加油!他们纷纷给这位督学递纸条,上面写着:“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搞得督学狼狈不堪!他只好答复说:“你们还是上课吧,下学期张干不来了。”
这样一来,可把张干气火了!有一个学监向他告密说,这份传单是二年级8班学生毛泽东写的。而身为一校之长的张干,也断定这篇内容充实、自出机杼、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的文字是出自毛泽东的手笔。于是,张干当即决定:要挂牌开除包括毛泽东在内的17名带头“闹事”的学生。
消息传出以后,曾经为毛泽东讲授过修身、教育和伦理学等课程的杨昌济先生(即杨开慧同志的父亲)对此愤愤不平。他在课堂上谈到这个问题时,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这么两句诗“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是啊,杨昌济先生决不会容忍学校当局把他一向期望很大,并视为“柱天大木”、“当代英才”的毛泽东开除的!于是,他先后联络了徐特立、方维夏、王季范、袁仲谦等先生,仗义执言,据理力争,并为此专门召开了全校教职员工会议,为学生们鸣不平,共同向校长张干施加压力,迫使校长张干收回成命。可是,一师的学生们并不就此罢休,他们继续发动罢课,重申自己的誓言:“张干一日不出校,我们一日不上课!”在众目睽睽之下,校长张干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卷起铺盖走了。
下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解放初,66岁的中学教员张干惶惶不安:一是恼恨自己当了“地主”。他家”“本是贫农,以后任教40余年,靠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未想却成了地主;二是当年的学生毛泽东如今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悔当初不该提出开除他,又给记大过;三是在重庆谈判前夕,他给毛泽东发了一封电报,请他“应召”赴渝,还要他“幸勿固执”,这不是替蒋介石说了话吗?张干日夜在惶惑与苦闷中生活,又兼生活窘困,有时竟无以为炊。他想给毛泽东写信,却拿不起笔来。
1950年10月5日,毛泽东在自己的家宴上,向湖南一师校长周士钊打听起张干来。在座的还有徐特立、谢觉哉、熊瑾玎等人。他听说张干一直在教书,当时很受感动,说:“张干这个人很有能力,30多岁就当了一师校长,不简单,原来我估计他要向上爬,结果没有。解放前吃粉笔灰,解放后还吃粉笔灰,难能可贵!现在看来,当时赶走他没多大必要,多读半年书有什么不好?”周士钊接着把张6口之家的生活窘况和愁苦心境一一向毛主席作了汇报。毛主席感慨系之,不假思索地说:“对张干应该照顾,应该照顾!”
10月11日,毛泽东致函湖南省主席王首道:“张次岑(张干别号)、罗元鲲两先生,湖南教育界老人,现在均70多岁,一生教书,未做坏事。现闻两先生家口甚多,生活极苦,拟请省政府每月给津贴米若干,供资养老……并请派人向两先生予以慰问。”于是,1200斤救济米和人民币50万元(旧币)送到了张干家。
张干感激异常,夜不成寐。灯下,握笔含泪给毛主席写信。“润之吾弟主席惠鉴:敬启者,……深感吾弟关怀干的生活,(弟)经国万机,不遗在远,其感激曷可言喻?”
接信第二天,毛泽东就亲自给张干回了信,言对张干的生活困难“极为系念”,这一语牵心动肠,力重千钧。张干欢欣鼓舞,以他的学生中出了这样一位伟人而高兴,感到这是他最值得骄傲的一天。一家人将信看来看去,笑逐颜开,张干的病似乎也好了一半。他曾给毛泽东记大过的事,原来是讳莫如深的,此刻竟忘乎所以,向家人絮絮叨叨摆谈起来,宛如一个天真的孩童。
1951年秋,张干应毛主席之邀赴京。到京后,毛主席又请来青少年时代的师友罗汉溟、李漱清、邹普勋,到中南海一起吃饭。叙谈间,毛主席叫来子女,向他们介绍自己的老校长和师友,诙谐地说:“你们平时讲你们的老师怎么好,这是我的老师,我的老师也很好。”大家顿时消除了拘谨情诸。张干这时却想到当年那场学潮,一边吃,一边作检查。毛主席缓缓地摆摆手:“我那时年轻,看问题片面。过去的事,不要提它了。”饭后,主席陪他们参观中南海,看**。几天后,毛主席派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来为张干等人检查身体。
在京两个月,张干不但国庆时登上了天安门观礼台,游览了京津名胜,还乘飞机鸟瞰了长城风光。
不久张干回到湖南受聘为省军政委员会参议室参议、省政府参事室顾问。每月”“领取的聘金,加上学校的薪水,使一家生活有了保障。他常参议国家大事,应邀作报告,深为人敬重。60年代初,人民生活比较困难。张干此时身体不适。不久,他又收到了主席的信,说“寄上薄物若干”。谁知他竟收到了毛主席托省委书记张平化同志捎来的2000元钱!
1963年初,张干曾在病中两次写信给毛主席,请他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接信后,毛泽东同志一面积极为老校长张干分难解忧,一面给湖南省副省长周士钊写了一封亲笔信:“老校长张干先生给我来信,尚未奉复。他叫我设法帮助其女儿返湘工作,以便侍养,此事我正在办,未知能办得到否?如办不到,可否另想办法。请你暇时找张先生一叙,看其生活上是否有困难,是否需要协助。叙谈结果,见告为荷。”
不久,毛泽东同志便接到了周士钊的复信。1963年5月26日,毛泽东同志亲笔给张干写了一封回信:次岑先生左右:两次惠书,均已收读,甚为感谢。尊恙情况,周。寄上薄物若干,以为医药之助,尚望收纳为幸。
敬颂早日康复。
10年浩劫时,有人造谣说张干家藏有金银,是剥削来的。加上他当过“反动校长”,便于1966年9月抄了他家,抄走了张干心爱的书籍、资料,外带500元存款。
张干凄楚异常,病体难支。他的幼子张六如悄悄进京,见到了中央办公厅的负责人。他出示了毛主席与父亲来往信函和合影,带回一封加盖了中央办公厅大印的函件并500元生活费。于是被抄去的部分东西和500元存款,给退回来了。
1967年元月21日,张干溘然病逝,享年83岁。
回答者:宝宝灬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7-22 13:01
您觉得最佳答案好不好?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可以说这部电视剧80%的剧情是真的,比如毛泽东带头组织的一系列什么读书会,新名学会等等都是有的,还有他和周围一些朋友如蔡和森,罗学瓒,罗章龙等等的友谊很深也是真的。
不过有些情节倒是真假参半:
1,萧子升确实跟他算同学关系,但萧虽然比他小,但比他早两年毕业,并不是像剧中那样萧读的是两年讲习班,他也是读了五年才毕业的。
2,毛确实有个同学易永畦英年早逝,但并不像电视上演的生病加受伤加校长体罚而死,而只是单纯地体弱多病死在家中的。
3,历史上毛确实带领200学生吓退三千士兵,但并不像电视上演的他和蔡,萧去谈判以稳定敌心,而且当时向警予,杨开慧等这些女生是不可能参与的。所以这是编剧的一点艺术性虚构。
4,向警予和蔡和森虽然后来成了夫妻,但决没有电视上演的谈恋爱谈得那么早,他们俩是在毕业后去法国时相恋并结婚的。
另外还有些地方是完全虚构的:
1,刘俊卿,赵一贞,王子鹏等都是虚构的人物,不过这些人物都很有代表性。赵一贞在历史上有原形人物,是一个叫赵五贞的姑娘在出嫁路上自杀以抗不平婚姻的悲惨故事,毛泽东还以此事发表了文章。
2,陶斯咏从没跟人订过婚,她终身未嫁
3,郭亮没当过警察,他是正正经经的一师的学生,毛的小师弟。
4,毛泽东坐霸王船,跟老板计较钱的情节也是虚构的。
结婚了。姜波,男,老北京旗人民俗美食家,中国起源地智库专家,国家级点心技师营养师。美食家已经结婚了。姜波师承13位国宝级大师,国宝级烹饪大师刘俊卿老先生入室亲传弟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蜜供姜第五代传人,北京市东城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故宫博物院紫禁城建福宫餐饮市场出品总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