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宴是盛宴公爵为接待贵宾、任命君主、祭日、生日、婚丧等特别准备的一种高级宴会。菜肴以北方菜为主,流传至今,儒宴逐渐汇聚全国各地之精华,成为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美食的原料是昂贵的驼蹄、熊掌等。
还有当地的特产,比如微山湖的鱼虾,都是孔府菜肴中常用的材料。儒家宴会分为五大宴会:生日宴会主要是为了庆祝盛宴公爵及其家人的生日。宴席上的山珍海味都很讲究,菜名也各有深意。流传至今的主要有:长寿鱼、长寿桃等。花宴是盛宴公爵的儿子或**结婚时举行的宴会。孔子历来娶的都是高门大族,花宴自然高贵体面。这种宴席特别突出西二字,菜名也恰如其分,典雅大方。还有鸳鸯鸡、凤凰鱼翅、带朝庭等。
喜宴是指每一个在孔府遭受封、攻、得子等喜庆事件的人,都要设宴祝贺。这种宴席往往突出喜庆的气氛,菜肴都是那么的精美吉祥。流传至今的菜品有:鸡内煎、四喜丸子等。迎宾宴是为迎接圣驾、款待王公大臣的高级宴会。这种宴席规格最高,桌上的佳肴很多,其中最豪华的是清代满汉全席。家常菜是孔子用来接待亲朋好友的宴席,菜肴经常随季节变化。除了内部厨房和外部厨房,还有自己搭建的小厨房,自己做饭。
孔府宴的主菜有:神仙鸭、一级海参、孔门肉干、花篮桂鱼、一级豆腐,在曲阜各大饭店都可以品尝到。神仙鸭,又名蒸鸭,是孔府宴上一种历史悠久的大菜。据记载,孔子第74代孙孔繁坡任山西通州知府时,有一天他的随从厨师做了一只清蒸全鸭。肉烂无骨,汤很好吃,肥而不腻。
他马上问起这道菜,厨师回答说:笼蒸,插香计时,香气全熟了。孔繁坡对他说的话深感惊讶。他甚至被称为不朽的鸭子,因此得名,并成为一种受欢迎的美味。篮子桂鱼这道菜形似花篮,工艺精湛,鱼味鲜美,肉质细嫩可口。是儒家宴席中的吉祥菜,寓意富贵有余。
习俗有婚嫁~春节~~祭祀~生养~劳作~等等~统称民俗~~也可以说是一种地域民俗文化~
山东民俗文化由古至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因,不断发生地域之间的交流,表现于民俗演变,形成了吸收与开放兼有的态势。
因移民而带来的民俗文化对山东民俗产生了深刻影响。明初推行"移民宽乡"的民垦政策,从明洪武二年到永乐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至德州、滨州、聊城、泰安、菏泽、济宁一带,其中一部分又先后由滨州一带东迁。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布山东各地。山西民俗影响山东,如寒食节不生火做饭。鲁西北数县居民(今聊城一带),许多是明代初年由直隶(今河北省)枣强县移民而来,他们居住的地方,年画、泥玩具等民间艺术品,至今与枣强风格相近。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东的多集中在莱州,因此,莱州风俗多有与东邻不相同,还有许多市地有移民至山东各地,民俗也各异。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时的京杭大运河沿岸的码头城镇,如山东地段的德州、临清、聊城(东昌)、济宁等,受南北漕运影响,风俗与山东其它地区多有不同。这些城镇中大多都有一个竹竿巷,集中了江南常见的竹编店铺,街面上开设的茶馆,其铺面格局,卖茶、饮茶大致相同。济宁的玉堂酱园由苏州沿运河迁入,其产品至今保持着江南风格,并且仍用"姑苏老店"的招牌。
外出谋职带来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当数历史上的山东人下关东,或称"闯关东"。山东人下关东大致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种是携家移住东北家村和山区,带有逃荒性质,俗谓"被逼无奈闯关东";一种是家在山东,但大半生在东北做生意,俗称"住地场"。他们将山东的风俗带去东北,又将东北的习俗携回山东。长期的交流使两地的民俗文化有了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一些内容相同的民间故事,如秃尾巴老李和人参的故事等,在山东与东北同样广泛流传。山东风俗受东北影响以胶东最为突出。
东民俗,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表现出自身的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一向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业,六礼有常仪,岁时有常节,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传承对周围区地有典型意义,可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这一地区的曲阜、邹城的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民俗特色尤为显著。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而且远及于国内外。孔府的家庭亲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礼丧礼、年节习俗,衣食住行是豪门望族习俗的典型。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民间信仰的一座活山标本库,也是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一个热点。
山东人的性格豪爽,尤为突出:办起事来,有板有眼,与人打交道,直来直去,不会绕弯子;乐于助人,一副热心肠,有求必应,为朋友敢“两肋插刀”,宁愿自己吃苦、吃亏,不愿别人为难;表里如一,心里有什么 ,就说什么,毫不保留;喜欢放“直炮”,有时候,说起话来“呛死人”,口直心快。山东人的体型通常个高,五大三粗,饭量大,因饭量大常常被南方人所惊叹,不愧是“山东好汉”,做生意,交朋友,世人最喜欢山东人,因为山东人是值得信赖的人。
赶山会,逛山会,在山东可是历史久远,遍地开花,且不说近些年兴起的这节那节,就是老辈人承袭下来的山会,就让人一下数不过来……挑有影响的说:有济南千佛山山会,青岛山色峪樱桃山会,萝卜山会,烟台塔山三月三山会,邹平雕窝峪山会,文登昆嵛山会……太多了。买卖人说山会就是个交易大卖场,农人说就是赶大集,艺人说是卖艺的好场子,闲人说是看热闹的好场儿,孩子们说有卖好玩好吃的……
清明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气,并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习俗。在济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扫墓”、“荡秋千”、“插柳”与“植树”。
从唐代正式规定端午节为重要节日后,逐渐开始重视起来。济南人过端午节主要有以下特点: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据说这样做,是为了驱"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悬艾虎。端午节这天一早,人们就将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驱虫避邪,保以安康。饮雄黄酒,吃粽子。端午节这天早饭前,要先饮一杯雄黄酒,然后再食用粘米、红枣等包成的粽子,饮黄酒据说可以杀虫害,避百邪,包粽子则是为了凭吊爱国诗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丝线。"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系上五彩丝线,这也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节这天,在济南一些名士则在这一天泛舟明湖,聚会畅饮,作诗唱合。以上这些风习,有些一直延续至今天,如端午节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济南依旧很兴盛。
潮汕人为什么总是在三更半夜接
经常听到有人吐槽潮汕人半夜接新娘,结婚的人累死,街坊领居被吵死。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了这样的帖子······
男友是潮汕那边的,风俗是半夜接新娘的,不过他们在提亲的时候就说过风俗就按照广州这边的,可是可能后来婆婆看到我们一个朋友也是跟我们情况一样,但是是晚上接新娘,然后他们也决定这样了。我跟爸妈说过这件事情,他们说绝对不可以,说只有鬼才半夜出门,他们晚上是睡觉的,我和老公很难做怎么办?
我很纳闷怎么潮汕人娶媳妇都是晚上出门啊?他们那里的人就说是看了这个时辰就要按照这个时辰来出门 怎么都是晚上半夜出门啊 结婚本来就是好事 怎么搞得好像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大半夜才出门 有没有朋友能说说这个问题啊?
其实吧,潮汕人确实许多人是在半夜接新娘,这个环节在传统结婚程序中称为“迎亲”。
迎亲,是新郎到女方家迎娶新娘的仪式,也是婚礼中最主要的程序。旧俗迎亲有两种:一种是新郎迎亲,另一种是男方请“好命人”代迎,当代大多是新郎自己迎亲。
那么,潮汕人为什么要执着地选择半夜迎亲呢?
旧时,结婚日迎亲的时刻,多避开白天,选择在日落之后或日出之前,这其实与古代礼制有关。在古籍中,婚姻常作“昏”。
《诗·北风·谷风》:“宴尔新昏,不我屑以。”汉班固《白虎通义·嫁娶》:“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
《仪礼·士昏礼》:“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固而名焉。必以昏者,阳往而阴来。”
所谓“阳往而阴来”,指白昼即将过去,夜晚即将来临,也指男(阳)往迎女(阴)到来。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婚姻礼制中的反映。
如果迎亲时刻不得不选在白天进行,旧例新娘要撑一把伞,谓“不见天”。
所以,潮汕人迎亲避开白天是对古风的沿袭,这也是对传统的尊重。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的事物也要与时俱进,您觉得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