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来难老来难,劝人莫把老人嫌,当初只嫌别人老,如今轮到我面前;
千般苦来万般难,听我从头说一番,耳聋难于人说话,差七差八惹人嫌;
雀蒙眼似鳔沾,鼻泪常流擦不干,人到面前看不准,常拿李四当张三;
年轻人笑话咱,说我糊涂又装酸,亲友老幼人人恼,儿孙媳妇个个嫌;
牙又掉口流涎,硬物难嚼囫囵咽,一口不顺就噎住,卡在嗓内噎半天;
真难受颜色变,眼前生死两可间,儿孙不给送茶水,反说老人口头馋;
鼻子漏如脓烂,常常流到胸膛前,茶盅饭碗人人腻,席前陪客个个嫌;
头发少头顶寒,凉风飕的脑袋酸,冷天睡觉常戴帽,拉被蒙头怕风钻;
侧身睡翻身难,浑身疼痛苦难言,盼明不明睡不着,一夜小便七八遍;
怕夜长来怕风寒,时常受风病来缠,年老肺虚常咳嗽,一口一口吐粘痰;
儿女们都恨咱,说我邋遢不象前,老的这样还不死,你还想活多少年;
脚又麻腿又酸,行动坐卧真艰难,扶仗强行一二里,上炕如同登泰山;
无心气记性完,常拿初二当初三,想起前来忘了后,颠三倒四惹人烦;
年老苦说不完,人仁君子仔细参,对老人家莫要嫌,人生哪能净少年;
日月如梭催人老,人人都有老来难,人人都来敬老人,尊敬老人美名传。
正月里是新年
才把个庄稼人闲
一年四季
欢乐上这两天
一年四季
欢乐上这两天
二月里龙抬头
梨铧遍地走
撒上一把种种儿
盼望一个好秋收
撒上一把种种儿
盼望一个好秋收
三月里三月三
桃杏花开满川
花瓣儿羞红了
尕妹妹的小脸蛋
花瓣儿羞红了
尕妹妹的小脸蛋
四月里四月八
青苗里把草拔
手拿上一个铲铲儿
挖了一个刺梅花
手拿上一个铲铲儿
挖了一个刺梅花
五月里五端阳
杨柳儿插满房
糯米的粽子上
撒一把白砂糖
糯米的粽子上
撒一把白砂糖
六月里三伏天
花儿的会场上转
小曲儿加烂弹
带过儿漫少年
小曲儿加烂弹
带过儿漫少年
七月里秋风凉
树叶儿变了黄
小麦大麦的
收进了粮仓
小麦大麦的
收进了粮仓
八月里到十五
十五的月儿圆
西瓜月饼的敬老天
家全着人团圆
西瓜月饼的敬老天
家全着人团圆
九月里九重阳
菊花儿满川黄
选上一朵了手摘上
尕妹子头戴上
选上一朵了手摘上
尕妹子头戴上
十月里天冷寒
新麦子磨成了面
白面俩揪上的尕面片
杂合面散搅团
白面俩揪上的尕面片
杂合面散搅团
十一月雪压山
麻浮飘河面
一年的农活全忙完
东家西家的串
一年的农活全忙完
东家西家的串
十二月一年满
大姑娘巧打扮
老老少少的换新颜
盼望个吉祥年
老老少少的换新颜
盼望个吉祥年
国正人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一劝世人孝为本黄金难买父母恩。孝顺生的孝顺子忤逆养的无逆人。
我说这话你不信看看你的周围人。为人不把二老敬世上你算什么人。
二劝媳妇孝公婆孝敬公婆好处多。给你看门又干活又是你的看娃婆。
孝敬公婆免灾祸,后来曾把孝名落。我说这话你不信,以后你也当婆婆。
三劝公婆莫心偏,闺女媳妇都一般女儿不过常来往,媳妇常在你面前;又做饭来又生产,铺床叠被把饭端;
虽说女儿对你好,能在面前孝几天。四劝兄弟要互敬,你们本是同胞生;
兄要忍来弟要敬,有点家产不要争;有事互相多商量,要学桃园三弟兄;
千万别信馋言语,信了馋言坏事情。五劝世人莫好强,争强好斗惹祸秧;
要学先人张百让,后增金人福寿长;众人都要想一想,百忍百让万年扬;
大家想想世上人,强量之人不久长。六劝夫妻要互敬,相亲相爱过一生;
有事夫妻多商议,不可任意胡乱行;妻尊夫来夫爱妻,夫善妻贤度光阴;
和睦家庭人人敬,莫叫二老挂心间。七劝妯娌要相和,和睦妯娌有担泼;
你做饭来她烧锅,比你单独强的多;要是吵嘴把家分,各人干得各人活;
又做饭来又烧锅,慌的好似脚打锣;遇事两家不相问,亲戚邻居笑哈哈。
八劝嫂嫂和姐妹,姐妹本是一门客,常在一起多和气,亲戚走得热哈哈。
九劝青年男女生,读书学习下苦功,下定决心把书念,考场争取第一名。
十劝廿四五正当,人家打架莫上前,三拳两拳人打坏,拉拉扯扯去见官。
打的轻了给人治,包工养伤花你钱,打死人命要治罪,绳捆锁绑下进监。
别说你是人命案,烧杀不容宽,爹又哭来娘又盼,妻子老少泪连连。
东邻西舍为你叹,亲戚朋友挂心间,要想居家见一面,杀人场上把命还。
你要听了我的劝,勤俭持家香又甜,多打粮来多挣钱,多卖余粮多存款。
利国利己有贡献,要是有德又有才,国家提拨你当官,当了官来要行政。
作弊受礼落骂名,当官要学包文正,你要不呼我的劝,祸到临头后悔难。
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_____________我是活雷锋,为人民服务!亲的好评是我前进的动力!
曲名:《小寡妇上坟》
性质:淮剧传统剧目
流传:江苏北部、上海等地
特点:语言风趣,动作细腻
曲词:
二十一岁的小寡妇,扫兴没神儿,
思想起奴家好命苦,
过了门子犯了白裙儿,
死了这个当家的人儿。
过了门子九十二天他没骂过奴家一句儿。
难为他耐性子儿,是一个好脾气儿。
昨夜晚做了个梦啊,
他来要铜子儿。
奴一想接三天了我该去圆坟儿。
带上一块孝包头啊不擦胭脂粉儿,
不系(那个)孝带子,
奴我们系麻批儿,
白布的裹脚,
白布的裤腿儿。
蒙了双白鞋,
白布后跟儿。
穿那么重的孝是怎么会子事儿啊?
人家是至近的夫妻啊不是外人儿。
打上一捆小烧纸儿,
又拿上一盒南京牌儿的取灯儿。(白:“就是火柴。”)
我有心走着去吧,
出城还十二儿。
正可巧,在我们东街有匹小叫驴儿--外号叫“八里蹦”--四条好快的腿儿,
你要是上重庆它当天打来回儿。
(白:“那位说我不信,您不信?我再糊弄别人儿”)
倒不如今天上坟我借着骑一会儿,
怕的是天短了没有工夫儿。
拉过了驴儿,备好了炕垫儿,拉到了街门外,认蹬一翻身儿,
小寡妇了驴儿,
出去了卡子门儿她来到六里屯儿。
抬头一看,来到了坟地儿。
小寡妇下了驴儿,把头活拴在树根儿。
蹲在了坟前,划开了纸儿,
又压上一块黄土泥儿。
老爷们儿烧纸啊,划个十字儿,
小寡妇划了个圆圈儿留了一个门儿。
划着了洋火,点着了纸儿啊,
真乃是红火白纸冒凉烟儿,着完了化成灰儿。
哭了声丈夫你是个短命的鬼儿,
不会那个坑旁人儿,就会坑媳妇儿。
我们有心守着你的小孤鬼儿,
你们家没有一个成事的人儿。
婆婆嘴碎没事儿找事儿,
小姑子嘴骚爱骂人儿,
老爷子今年都六十岁了,
奴家吃桔子儿,他给剥皮儿。
我心想那么大的年纪没有旁的事儿,
万也没想到天生来的没出息儿。
要不是奴家我们心里有准儿,
我的冤家啊,我的冤家哎!
你死后也得戴上绿帽子儿。
哭罢了多时搌搌眼泪儿,
没带着洚水盆儿,
寡妇站起来身儿,
树根儿上解下了驴儿。
她认蹬一蹁腿儿,
在驴的后胯两鞭子儿。
她哪知道,这匹小毛驴儿,从清晨起也没喂麸料啊,
也没喝水儿,
横骨插心,肚子里饿犯开了小脾气儿。
你看它不说话啊?它走道不使劲儿,
你越忙它越慢急坏了小佳人儿。
男女全讲嘴上的光棍儿,
小寡妇开玩笑,
央告小毛驴儿
“我的小驴儿唉,我说小驴儿唉,
你今天快快地跑一会儿,
到家我给你一点儿小便宜儿。
量一升麸子、二升小米儿、三升黑豆去了黑皮儿、饱草饱料喂你一顿儿,
怎么那么巧
我们东街底儿碰巧有匹小草驴儿。
把你们俩驴拴在一块儿,
玩上一会儿。
太阳要是一落山,回头没别人儿啊,
你要是冷了铺棉被,
你要是热了铺凉席儿,
门外头再贴上两个大喜字儿,今夜晚小驴儿成家给你娶媳妇儿。
小驴儿闻听是那么会子事儿,
吠儿了吠儿的打响鼻儿,它吠儿了吠儿的打响鼻儿,
支棱支棱耳朵,撅撅尾儿,
瞪瞪眼睛,杠杠鼻儿,
它撩了个蹶子,放了个屁儿,
奔儿叭一蹦进了卡子门儿。(白:“这成电驴儿了。”)
寡妇到家,歇了一会儿,
脱去了白孝换上红裙儿,
带朵花儿,擦点儿粉儿。
进了上房见了婆婆一躬身儿,
参见婆母掉眼泪儿,
婆婆拉住了儿媳妇儿:
“我说儿媳妇儿,我说儿媳妇儿,你丈夫死的那天是礼拜二儿,
今日三天才圆坟儿。
穿红挂绿不像会子事儿,你对不起那死鬼对不起那神儿。”
寡妇闻听啊,搌搌眼泪儿,
叫声婆婆听仔细儿,
说守节立志是狗放屁儿,
三从四德是瞒哄人儿。
思想落后啊,欠学习儿,
哪儿来的鬼来,哪儿来的神儿?
我一朵鲜花儿为的是结籽儿,
这就叫人留后代儿,草留根儿,
明天我们就回家转,
找一个对象嫁旁人儿。
这就是小寡妇上坟啊,一个小段儿,
愿大家学习进步啊,功课积极儿!
民间小调 ,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有的流传限于一定地区。
但各地的民间小调,都带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这样才容易让当地老百姓听到心坎里,听出共鸣来。
今天的民间小调,就让我们来看看最具地方特色的小调,安徽民间小调。
提到安徽民间小调,不得不说的就是凤阳花鼓。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其最初的表现形式为姑嫂二人,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口唱小调,花鼓小锣作为伴奏乐器穿插期间。
凤阳花鼓演唱的曲目,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多达近百种,多为当时的“时调”,主要有《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秧歌调》等。
丰富多彩的当地小调中,一首《凤阳歌》最有名,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赤龙升天金凤翔,数数天上多少星,点点凤阳多少将。说凤阳,道凤阳,手打花鼓咚咚响,凤阳真是好地方,皇恩四季都浩荡,不服徭役不纳粮,淮河两岸喜洋洋。”明朗欢快,感染力强。
安徽民间小调,还有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黄梅采茶调。提到黄梅采茶调,可能大家第一反应都是湖北黄梅地方的黄梅戏,但其实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黄梅县的紫云,龙坪,多云等山区,早在唐宋时就盛产茶叶。每年春天采茶时,茶农们习惯于一边采茶一边唱着山歌小调和民歌。据说黄梅采茶调,就在这漫山遍野歌声不绝之中孕育成熟的。
黄梅采茶戏其主要曲调来源于安徽桐城歌、安徽青阳腔、安徽凤阳花鼓调以及江西彩灯调等,在与大别山地区的原始唱腔相结合形成了今天的黄梅采茶戏。其唱腔有七板、二行、火攻、高腔、花腔、还魂腔等,还有丰富的小调。传统剧目《私情记》、《告经承》、《告堤霸》等,反映了当地人民的斗争生活。
结束语:安徽民间小调,唱腔宛转悠扬,感情高扬疏朗,唱词通俗易懂,贴近人民生活,颇具地方特色。安徽民间小调,直至今日依然有市场、有观众,正说明了它是扎根于民间的曲艺形式,是属于人民群众自己的艺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