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传统结婚仪式
1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 3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4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待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 5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 6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7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待竹筷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8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 、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途中童谣要一路燃放礼炮。 10摸桔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为拿着桔子或苹果的孩子来迎接新人,新郎要请摸下桔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句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1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筷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郎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12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3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4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要看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商南与山阳、镇安、柞水等县的群众多是明末清初的移民,来自山西的“大槐树”或安徽的太湖,南北差异很大,经过长期的通婚交往,形成了大体相似却又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
商南的婚俗,解放前后一直是按“六礼”进行的。一是“纳彩”,即请媒人。孩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相中了哪家的姑娘或小伙子,便请一个在两家都有威信、能说上话的人提亲。所谓“成不成,酒三瓶”,即是请媒人的开端。二是“问名”。双方家长如果同意联姻,即交换“生辰八字”,请算命先生“算合”,若八字中无冲克,姑娘即在媒人、母亲或嫂子的陪同下,到男方看家。如果女方对男方没意见,可在男方家里吃饭、留宿或接收衣物赠品,这大致就算默认了。三是“纳吉”,也叫“过礼”或“订婚”。订婚的当天,男方要按女方的安排,给本家亲属送“四色礼”,给姑娘及父母送衣物,并交换“庚帖”。男方在龙凤帖上写上“乾造××年××月××日××时建生”;两边写上“龙飞凤舞,麟芝呈祥”等字样。女方要在同一张龙凤帖上写上“坤造××年××月××日××时建生”。字数要相等且逢双不逢单。男、女家这一天都要向叔伯姑舅等至亲下请帖,请喝喜酒。男方送的礼,女方本家一般只收一半。四是“纳征”。男女双方到了结婚的年龄,男方再请媒人去女方家里征求婚期和意见,商定时间,双方做好准备。五是“请期”。男方择定婚期,用红帖通知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媒人要问清彩礼、来几辈几个送亲人及抬嫁妆人等。六是“迎亲”。成亲之日,男方家将辞香火的礼物、衣物、手饰以及化妆品请人挑上,随同媒人抬花轿至女家。花轿不能抬空,去时,要一小孩坐在其中,名曰“压轿”。男方迎亲的一切活动由一名知礼、随和、善于辞令的人总领,叫做“客头”。双方喜炮迎送,设宴招待后,送过厨房、上轿、梳头、离娘等礼,新娘换上新衣、新袜、新鞋,烧香磕头,辞别祖先父母,挂上铜镜,搭上盖头,由兄或弟背进轿内。
新娘到家,要放炮迎接。新郎到轿前一揖,牵娘揭起轿帘,搀扶新娘出轿,有钱人家用红地毯铺地,新娘沿地毯前进,由一人手提木斗,内装五谷杂粮、红枣、麻钱、花生、核桃,边唱边撒,至堂屋外,坐下“压性子”。举行拜堂仪式后入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老表、小叔子等开始抢被子、枕头里的红鸡蛋、花生、毛栗、核桃等。新郎、新娘在床前坐下,厨房送来两碗子茶(每碗两个荷包鸡蛋),新郎、新娘象征性地吃一小口,交换喝子茶。有的还拜客,新郎、新娘面对祖先牌位磕头,至亲都送上红包。之后,婚宴开始,送亲、媒人和“家婆”家人是上宾,自然位居首席。凉菜撤去,热菜第七个上圆子,意为“妻子团圆”。此时,新婚夫妇向客人敬酒,一般都是七杯,父母和至亲也敬酒,以示酬谢。最后,新房内也设酒席,叫团圆酒,一般是一家人坐一桌,姑、嫂、姐妹作陪。饮酒时,新婚夫妇要交换酒杯饮酒,叫“交杯酒”,意为同心同德。
婚宴后,老表、小叔子和其他亲戚邻居要闹洞房(这里也有新娘三天不论大小之说)。商南人闹房比较文明,房中摆一张桌子,摆七种糖果,新郎、新娘先敬烟,然后按顺时针方向,每人敬七杯酒。闹房的老表及其他亲属让新郎新娘说些带有调侃意思的话语或做“糊顶棚”,“叉鳖”等滑稽的游戏,有的分三次,有的分两次把七杯酒喝完,一个个边吃糖果边说笑。封建社会婚姻多是包办的,这种方式大概也是调节气氛、增进了解的一种方法吧!
结婚第三天,一般新娘要下厨房做饭,名曰“试刀面”,显示新娘的教养和手艺。第十天,新娘的哥嫂来接,新娘与丈夫一块回娘家,称之为回门。一般男方住10天,女方住9天,叫做男足女扣。结婚第二年正月,新婚夫妇要“谢媒”,还要带上厚礼回娘家认亲,名曰回门。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渭南位于陕西中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对于婚嫁习俗,陕西有着不一样的独特风俗礼仪。想知道陕西结婚习俗中渭南地区的风俗习惯是怎样的吗?下面跟随国花瓷西凤酒一起看看陕西渭南的结婚风俗吧!
花馍当贺礼
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陕西花馍又被称为礼馍、面花,是陕西一种纯朴的民间艺术形式,盛行于陕西关中和陕北一带。作为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花馍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对祖先的祭祀、老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花馍也是陕西渭南地区人们办喜事时最重要的贺礼。不过,这馍可是只能看不能吃。
在婚礼筵席上,主人家还要给客人送来自家做的各式各样的花馍,花样有上百种之多,一般能想到的就能做到,并不拘泥于形式。在婚宴上,造型繁多的花馍甚至多达20多种,而且制作精细考究,表现出丰富和诙谐的想象力。
面花绑在柱子上
绑在红柱子上的面花是渭南华县的一大婚礼习俗,俗称“高馍盘”。“高馍盘”是竖立在婚礼喜堂两侧的面花柱,通常由婚主的嫡系亲属提供。面花柱的柱芯用竿箔围成,柱面用红纸裹就,柱面上插红筷子缠红线,分9至11层绑好各式各样的面花。
新娘子要挂老虎
在渭南华县结婚风俗中有一项重要的讲究,叫新娘子挂老虎。一般佩戴在新娘的肩膀上,这对老虎一个是象征着驱邪,意思是娶媳妇的路上把不吉利的全部消除,另一个寓意新媳妇欢腾如虎,进家以后健健康康。
迎新前,男方的舅舅家要蒸一对老虎馍(馒头),用红头绳拴在一直,新娘一到,就把老虎馍挂在她的脖子上,进门后取下,由新郎新娘分吃,表示两人同欢。公老虎馍额头上印“王”字;母老虎馍额头上印一对飞鸟。老虎脖子前还有一只小老虎,意为祝愿新人早得贵子。
中式婚礼流程
凤冠霞帔、长袍马褂的服装,笙锣开道、浩浩荡荡的轿队定会为想依
照中国传统习俗、弘扬主族婚礼特色的新人留下难忘的一天。
中式婚礼习俗及程序
提亲及过大礼时下当一对恋人决定结婚,通常邀请双方长辈见面。由
男方家长向女方提亲并赠送礼物,即旧时所称纳采和纳征。过大礼的
礼品通常包括各种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吉祥的食品,物品。如茶叶,发
菜等。女家收下聘礼,婚约正式成立。双方家长并讨论婚礼形式,日
期及地点。婚前习俗礼仪双方家长见面以后,两家开始分别向外宣布
婚讯,召手准备。新娘的父母邀请亲友时要向亲友邻居分发男家过大
礼时送的喜饼以示女儿要出嫁。 女家开始准备女儿的嫁妆,并要在婚
前同清单一起送到男家。男家则举行“安床”仪式。 婚礼当日庆典结
婚当日清晨,女家为女儿举行上头仪式,男家为新郎举行“加冠礼”
,均表示儿女已长大成人,从此将要成家立业了。新郎于是率领众亲
友去女家迎亲。在女家门前,照例要被女方的众朋友姊妹故意阻拦。
男方只有正确回答所有问题,并交足够开门利是才被容许迎娶新娘。
于是一对新人和众亲友一起去拜见男方父母。新娘并敬茶给公公婆婆
及男方亲友婚礼后礼仪 婚礼后第二天,如果新人同公婆同住,新娘应
该起早做饭给公婆。这项古礼是为了向男方家长表示女方具有教养,
勤劳能干。结婚后第三日,新人一起到新娘家拜访,俗称“三日回门
”。
古典中式婚礼的一般流程
●抬轿起程:在锣鼓、唢呐、舞狮的伴随下,花轿开始起程。按传
统,新娘应该被兄弟背出来送上轿子。不过现代人多独生子女,只能
由表兄弟或伴郎代劳,通常也改背为抱了。花轿的路程目前只是走走
形式,除非两家特别近,要不从上海这头抬到那头,肯定累趴下。不
过按照惯例是要给轿夫红包的,否则他们会有意颤动花轿,让新娘“
好受”。
●跨火盆和射箭:古礼中是新娘坐花轿过炭火盆,不过现在通常都
是新娘在媒人的搀扶下直接跨了。然后在下轿之前,新郎还得拉弓朝
轿门射出3支红箭,用来驱除新娘一路可能沾染的邪气。
●拜堂和交杯酒:火盆之后有的还要跨过马鞍,征兆新人婚后合家
平安;然后才由新郎用条红布包着的秤杆挑开 新娘头上的喜帕,这时
,一对新人就该正式拜堂了。拜堂后最重要的部分不是交杯酒(合卺酒
),而是给双方高堂敬茶,通常这个时候是弄得一群人声泪俱下,场面
之感人,在热烈的喜庆气氛中也透渗透着浓浓的亲情。
●同心结发和谢媒:现代的娶亲仪式,很多都是把该在洞房里的事
搬出来展示。比如说结发,应是新人在洞房里相互剪些头发,作为夫
妻关系的信物放在一起保存,现在则是当众表演。之后双方母亲同点
龙凤烛,新人交换香书美玉做信物,再请出媒人赠送蹄膀。
婚礼现场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这样的场景想必一般人都
会感觉熟悉。不过,本文的可不是**电视中的剧照,而是百分
百的 真人秀哦!在厌倦了草坪婚礼、烛光婚礼、游轮婚礼等西式婚礼
后,本市的新婚佳人又重新变得传统起来,一场场鞭炮声、唢呐声、
锣鼓声此起彼伏的复古婚礼借着春节前后的好日子,纷纷隆重“上演
”。
中式婚礼之必备元素
★凤冠霞帔服装是最不可少的道具了,大红衣服穿在身上怎么看怎
么喜气,尤其是顶带花翎,身着蟒袍玉带的新郎倌,比起西式婚礼中
的黑西装,另有一种富贵气。
★大红花轿根据古礼,新娘拜堂后被送入洞房,再揭开喜帕,才会
知道自己未来的伴侣是如何模样。那种心情,现代轿中人肯定无法体
会。或许,只有看到对方身着古装时的有趣模样才会眼睛一亮吧。
★各类小道具一共有火盆、马鞍、弓箭、喜烛、金秤、喜帕、剪刀
、麦斗、尺子、果盘、茶杯、合卺酒、双方信物等十几样东西。
中式婚礼道具及用途
★花轿:花轿作为传统婚礼的核心部分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它分四
人抬、八人抬两种,又有龙轿、凤轿之分。轿身红幔翠盖,上面插龙
凤呈祥,四角挂着丝穗。有钱人家娶亲为五乘轿,花轿三乘,娶亲去
的路上女迎亲者坐一乘,其余二乘由压轿男童坐;迎亲回来时新娘、
迎亲、送亲者各坐一乘,另有二乘蓝轿,用蓝呢子围盖,上面插铜顶
,由新郎、伴郎各坐一乘。
★旗锣伞扇:它位于迎亲队伍之中、花矫之前,可令整个迎亲仪式热
闹、壮观。
★鞭炮:迎亲礼车在行进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凤冠霞帔:嫁女儿的人家无论贫富对嫁衣都是十分的讲究。内穿红
袄,足登绣履,腰系流苏飘带,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用绒球、明
珠、玉石丝坠等装饰物连缀编织成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
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
★盖头:古时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都用红布盖头,以遮羞避邪,红
色取吉祥之意。
★马鞍:“鞍”与“安”同音,取其“平安”长久之意。多放于洞房
的门槛上,表示新娘跨马鞍,一世保平安。当新娘前脚迈入门槛,后
脚抬起还没有落下的时候,这时由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全人把马鞍
抽掉,正好符合了“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的意思。
★火盆:它是放置于大门口的一盆火,让新娘迈过去,寓意婚后的日
子红红火火。
★天地桌:多置于院中,桌上放大斗、尺子、剪子、镜子、算盘和秤
,称为“六证”。意思是:可知家里粮食有多少、布有多少、衣服好
坏、容颜怎样、帐目清否、东西轻重等。民间常有只有“三媒(媒人
)六证”俱全,才表示新婚合理合法的说法。等到吉时举行的结婚典
礼,就俗称为“拜天地”,由司仪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
夫妻对拜。
★秤秆:入洞房后,新郎用秤秆挑去新娘的红盖头,取意“称心如意
”。
★花烛:在婚礼仪式中使用大红色的成对蜡烛,点燃于厅堂及洞房之
内。因其上多有金银龙彩饰,故称为“花烛”。
我是一个西安人对于西安的有点了解你不仿先参考下:
首先要男方找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好让女方家里同意!
在要结婚前双方都要准备结婚事宜,宴请亲戚和朋友来参加婚礼,男方招待完后找迎亲的去接新娘回来在接着进行拜堂仪式有亲戚和朋友来观礼由主持婚礼的进行结婚仪式开始宣布各项礼节!直至婚礼完毕!要再次宴请前来帮忙的亲戚朋友共同吃顿饭新娘新郎去向家人敬酒在向亲戚朋友敬酒!送走客人后就可以洞房了!
仅供参考!
一、提亲
男女到了一定年龄,父母便请媒人为孩子提亲。双方家长和子女不能相见,全凭媒人从中说合。
二、合亲
男女双方家长,将孩子生辰八字,通过媒人传达给对方,请阴阳先生测算,看属相“合不合”、“克不克”,例如按迷信说法,“鸡猴不到头”,属相克,不能合婚。
三、过礼
又叫“通礼”。在属相合的前提下,双方决定缔结婚约。然后由媒人把商订的衣物、彩礼送给女方家,也有送头程礼、二程礼、三程礼的。三程礼比较简单,棉花一捆、丝线一束、镜子一个。
男方欲结婚,可宴请媒人,告知女方家,问女方还需要什么结婚物品,还有什么要求,俗称“要人”。女方同意,可请阴阳先生选定日子。建国后,由介绍人“搭桥牵线”,男女见面,互赠礼物。初步同意后,女方家属到男方“看屋里”(了解男方家中情况),经过相互了解,可举行定婚仪式。订婚后,年节时辰,礼尚往来。
四、结婚
结婚,俗称“娶媳妇”。婚期既定,男方即请家门长辈主持结婚事务,与傧相、娶女客、执事商量迎亲、婚礼事。接着搭彩棚请厨师备酒席,布置新房,并派人给女方送二个箱子,以备女方来时盛放东西。
女方请送女客与亲邻缝衣服,备嫁妆。试穿嫁衣、梳头、开脸(用瓷片把眉毛纤细,用线绞去面部汗毛)。男女方至亲及近邻好友为男家送贺礼,为女方“添箱”,以示祝贺。
婚前晚上,男方请三姓男青年同居洞房之内。西南乡晚上由新郎上炕“踏四角”,谓之“踩房”。
旧时结婚,有用轿娶的。民国时又为套车迎娶,讲究早娶,即天不亮要将新娘接回家中。男方去变方家接新娘时,陪同的有本家叔伯、娶女客(多为嫂子)一人或两人、押车娃及亲友一二人。离开男方家门,家中人便在门口燃放鞭炮,随后出村门,逢十字、进女方村口都要鸣炮。到了女方家里,男女娶客分坐两处,女方做面条招待,并给男女双客一人一个封(用红纸包着的钱),或一人一个手帕,表示酬谢。
其间,新娘在送女客的照料下,净面擦粉更衣穿戴,换凤衣凤冠,穿绣鞋、拿手帕、顶盖头,向祖先跪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新娘被搀扶走出家门,门口鞭炮一响,男女娶客立刻起身。伴娘搀着新娘一手拿着一只碗,新娘手里拿双筷子,刚走出门,伴娘将手中碗摔碎,新娘将筷子往后一扔,然后再踏干草、过火堆,进轿或上车。早年还有哭嫁的风俗,一般哭到村外即可。迎娶路上,若两家娶亲的相遇,则认为是霉事情,双方伴娘拿出新娘的红花互换,以示互不干扰,各自平安。
娶亲队伍走到村口,鸣炮缓行,以示平安归来。到了家门口,娶女客与送女客到男方家中,与男方执事者互拜,然后领新郎到轿前,请新娘下轿。这时男方执事一手提烧红的铧尖,一手拿醋,围绕着花轿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边走边把醋浇向烧红的犁铧,过后抛于轿底,此谓“浇铧尖”。然后新娘下轿,踩红砖、过马鞍、履红毡,皆取吉祥之意。
进门后,送女客搀扶新娘前走,娶女客随后,一手提斗,斗内装有麸子、碗豆、剪碎的谷草和少量古铜币及红绿黄纸剪成的形如古钱的碎花,撤在新娘头上身上,边撤边唱道:“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当新娘走到门口时,娶女客又接着唱:“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这时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走向花堂,然后在傧相指导下,随着唱礼拜天地、拜祖先、拜媒人、拜亲朋来宾、夫妻互拜,礼成。入洞房,新郎揭去新娘盖头,新娘脱去凤衣凤冠,新人吃和气饭(一般多为面条,由娶女客端来,先由女方吃~口,男方再吃一口)。
要钥匙,亦称交钥匙。是指随伴娘来者有一男孩,一般是新娘的侄子。他带着新娘箱柜的钥匙。吃完和气饭后,便由新郎出面要钥匙,小孩便向新郎要钱,小孩总是说不够,继续讨价还价,终于把钥匙交给新郎,新郎把钥匙交给送女客,送女客再交给新娘。
接着,由男方几个年轻人,将新房的门帘取下,换上新门帘,将放在房外的箱子抬入洞房。然后给新娘要花手帕。仍有一番讨价还价,热闹一番。这就是所谓“挂门帘”、“抬箱子”。
随后,新娘梳头洗脸,男方一年轻人给新娘端洗脸水,其脸盆为女方所备,盆口用红纸封着,上面贴有双“喜”字,先用水将红纸冲破,俗称“浇花”。然后端水,不是装脏水,便是凉水,目的是耍闹,向女方索要“封”钱或小手帕,目的达到后,端来干净的洗脸水。
到了晚上,便有一帮年轻人来闹新房,俗称“耍房”。有“三天不论大小”之说。耍房花样很多,其内容幽默有趣,常令新娘害羞不止,有时近乎粗俗,旧时还有“听房”(即偷听新婚夫妇私房话)的风俗。
结婚后第二天,娘家专为女儿送来饭食,谓之“送饭”,意思让女儿不要忘记父母养育之恩。送饭时拿挂面、糕点等。男方盛情招待,席间娘家长辈叮咛新娘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
婚后第三天,丈夫同妻子去丈人家,谓之“回门”。到了女方家中,向主堂行礼,再向岳父母磕头,娘家小辈向新郎回礼,新郎向小辈赠礼品。饭后,娘家父母给女儿回赠一身穿戴后,当日返回。
建国后,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结婚,由一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年龄,持村民委员会或单位介绍信到乡(镇)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结婚,发喜糖、喜烟、宴请亲友。建国初仍套车迎娶。现亦有用小四轮拖拉机或小汽车娶亲的。近年来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办,有组织集体结婚、旅游结婚等新风尚。还有夫妻同栽结婚纪念树的。但结婚讲排场、彩礼升级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