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长子县结婚风俗习惯

长治市长子县结婚风俗习惯,第1张

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

议婚

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

旧时,乡俗有“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

男女婚姻不能自主,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议婚讲究“身世田园,门当户对”,选择门户极为讲究。

在沁县,过去门第观念十分严重,社会上分三等,“诗书宦门者为上等,业农工商者为中等,唱戏乐户抬轿者属下等,上等不与中下等为婚姻,而下等亦难与中上等作嫁娶,各称世家,对其门阀”。

(《沁州志》)

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如果女方家长答允考虑结亲,男方便再次托人或由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日期,以便“开八字”,请阴阳先生“合婚”,审看男女双方的命相是否相合。

长治一带称之为“取四柱”。

具体做法就是,把男女双方的生年、月、日、时“四柱”干支写在绢帛或麻纸上,然后请人卜算,看双方相互间命相有无克异。

民间一般认为,男女生肖犯“对冲”的不宜婚配。

所谓犯“对冲”,是指子、午相冲,丑、末相冲,寅、申相冲,巳、亥相冲,辰、戌相冲,卯、酉相冲,共“六冲”。

各地历来都有“白马怕青牛,兔、龙泪交流,猪、猴不到头,蛇、虎如刀错,羊、鼠一旦休”之类的俗语。

相生者可成,相克者须忌避,故乡俗有“男犯妻家三十六,女犯婆家一世穷”之说。

这些说法纯属无稽之谈,现在大部分地方都不再讲究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

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后,两家即择吉日传换庚帖,重新写明男女各方的生年、月、日、时等事项。

至此,亲事算初步定下。

按照长治的说法,是女方“有主了”,或说女方“问出去了”。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前一部分内容。

由于现在不再时兴合婚,“过帖”这道手续自然而然也就免了。

在具备订婚条件的情况下,男女两家还要“相亲”,又叫“相门户”、“看屋里”,即男女两家约定时间见面,最后议定婚事成否。

现在长治各地仍有这种习俗,不过“相亲”的主角已由双方家长变为男女双方当事人,“相亲”的意义已不在于认亲家,而是通过面对面的接触,进一步加深相互了解。

男女双方初次见面时,一般由媒人或介绍人引见,两人对面而坐,互相窥视对方的形貌举止,正所谓“对象”是也。

定婚

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

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

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

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

有些地方,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

定亲这一天,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

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

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

上党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

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

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

壶关、平顺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

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

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

上党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

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

×××鞠躬”。

女方给男方的“凤帖”上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

姻愚弟(兄)鞠躬”。

“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柬制成,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

有的则叠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

在订婚后,武乡还有“请期”的规矩,即男方择吉日备礼纳彩,由媒人率领,用食盒两架抬送女家,并告迎娶月日。

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

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

出嫁

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称为“会择”或“择期”。

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

当地各种属相的迎娶月份分别是:“鸡兔正、七月,虎猴二、八月;猪蛇三、九月,龙狗四、十月;牛羊五、十一月,鼠马六、腊月”。

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到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

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

屯留一带称为“送天气”,平顺等地则称为“下书”、“下帖”。

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

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

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

男女双方准备婚嫁前,要举行送彩礼仪式。

男方要根据女方的要求给女方送衣服用品和聘金。

彩礼基本有六种:聘金、喜饼、喜面、插戴、成衣、喜红等。

喜红是红棉布,用来制新妇女裤。

彩礼其他五种不一定强求,但喜红必须有。

上党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夕,男女双方互赠“牲料”,婿家牲料有少许米面、一刀猪肉(约一斤)、一块生铜、一块熟铁。

女家牲料缺猪肉,有少许咸盐。

每种物品都象征一定的意义:米面,表示米面夫妻,祝愿夫妇勤俭持家;猪肉,表示死肉换活肉;生铜、熟铁,表示铜铁姻缘,祝愿夫妇终身相依,白头偕老;咸盐,表示有缘分,祝愿夫妇和睦相处。

男家牲料由新婿亲自送到女家;女家回赠,由新婿带回。

“回面”后,岳家要用红布包生铁小块,一双筷子和一把米面,含义是米面夫妻快生子。

至于新娘穿红,各地皆然。

结婚为大喜,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吉祥如意,类如八音会、拜天地、枕头内装筷子(快生子)、点婚灯等,皆属此例。

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

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

武乡、黎城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沁县、襄垣、长子的一些乡村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

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

“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

“开脸”又叫“开面”,平顺则叫“皓脸”。

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

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

“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

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

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婚礼前一晚上到女方家商量第二天的日程,男方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者。

一般是议定第二天的时间、车辆的安排。

注意:男方需携带面一袋、肉五斤。

(不是玩笑)

迎娶

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

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

迎娶前夕,新房内要由几名男青年同睡,俗称“暖房”。

迎娶之日,婿家于大门两旁各置一捆谷草,叫作喜草。

喜草上张贴“喜”字斗方,内藏两响炮,俟迎娶临门点燃。

解放前,还要备一捆谷草放在天地神位前,同时备一把铡刀,夫妇俩铡草,只准七刀铡完,因此叫七刀草。

铡好的草一部分填充新枕头,一部分装入斗里,备阴阳使用。

启程后,在大门和新房张贴喜联。

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

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

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

迎娶之时,男方需选伴女婿1人、引新娘女2人,连同鞭炮手1人前往女家。

返回时,女方需1名跟新婆和1名夹礼单者(一般是新娘的弟弟),相送至男家。

有时女方的姑舅至亲也同往男家送闺女。

上党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

武乡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

有的地方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

有的地方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

对陪伴新郎的人,一般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

“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

女儿在出嫁前,上党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

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

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

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 、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

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

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

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

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

新婿出门时,随带一块猪肉,叫作打虎肉,到了女家,将其扔到新妇居宅的屋顶上。

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

新郎进入女家,也要先到祖先牌位前行礼,女家必须给新郎赠送拜礼。

女家设宴款待新郎及娶客。

饭后,女家一般要向新郎索要“离母盘”(钱财)。

有的家庭还索要梳头礼等。

女婿离开女家时需“偷”女方家一件东西带回,意为吉利。

偷的一般为酒盅、茶杯之类的小物件,由女方家人准备好并暗示给女婿。

当地人称为“得富贵”。

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

襄垣一带还有“抓富贵”之俗:男女双方各在自家父母怀中抓几把预备好的钱钞,意在今后的日子里有钱花,但不能抓完,须给父母留下一些财源。

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

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

女儿出嫁离家时,上党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

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

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

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女儿临行时,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两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4人伴行送亲。

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

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祟邪怪相扰。

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

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

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平顺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

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

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

个别地方,还能见到新娘着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

后来 蟒袍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

婚礼当天男方派尽量多的车辆到女方迎娶,头一辆必须是红车。

最后最好有容积较大的车辆(如面包车),以便饭后送女方众多的亲戚。

男方最好在11点左右到女方家,以应付女方亲朋好友的刁难。

(一般是善意的,上头商量不充分容易搞成真的。

)较重要的是女方会有人讨要梳头钱等小款项,男方要给女方穿鞋。

婚礼

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

新娘到了男家后,男方要给“下轿礼”,新娘才下车(马)。

女方嫁妆随新娘送男家后,男方查收嫁妆毕,要给持礼单者、跟新婆及运送嫁妆的帮手开付赏钱。

然后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一拜天地、再拜高堂、夫妻对拜、交换礼品(多为结婚戒指)、进入洞房。

有男方总管主持,大致有以下内容:介绍婚恋经过、拜天地、拜父母高堂(女方这时要正式地喊爸妈)、夫妻对拜(这时会有小的暴力行为,女方须警惕,不过一般都是善意的,不会搞成刑事犯罪。

)

然后男方需要身背新娘上楼,男方最好于婚礼前一个月开始体力训练,否则尴尬。

到家门口时,门上一般悬挂一件难以触及之物,需要男方肩抗新娘尽全力努力。

在郊区一带,娶媳妇的花轿到门庭,新娘头蒙花布,红毡铺地,有人搀扶,音乐齐奏,鞭炮齐鸣接到彩棚下,新郎立左,新娘站右,父母长辈坐在正中,此时宾朋高唱:

“男女才貌配一双,相亲相爱拜花堂。

五年生下三贵子,状元榜眼探花郎。

恩爱夫妻花花转,

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交拜同入洞房”。

尔后夫妇互拜,喝交杯酒,并且有对酒歌。

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

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

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

上党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

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

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

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

拜堂

新郎、新娘进门后,接着就要“拜堂”,又称“拜天地”。

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门前,设一张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供桌后方悬挂祖宗神幔。

新郎、新娘就位后,由两位男宾唱导,行三跪九叩礼,参拜天地、祖宗和父母。

然后女东男西,行夫妻对拜礼。

婚宴时一般需要新娘新郎给来宾敬酒,新郎需要有一酒量大者替自己完成。

宴后最好有男方车队送女方来宾回家。

洞房

拜堂完毕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进入洞房。

要在洞房门前或门槛上事先放一马鞍,等新娘前脚刚跨过去,便立即将马鞍抽去。

入洞房时,由大伯子铺床,小叔子或婿家外甥提便盆。

洞房内除了有一些生活用品外,窗户贴大红双喜字,屋内点大红花烛。

沁县一带,洞房里摆着斗,斗内装有五谷、铜镜等镇物,用于照妖避邪。

灯烛悬挂高墙,通宵不灭,俗称“长命灯”。

夜半,男女新人要举行“敲升子”仪式,二人倒坐门槛喝疙瘩汤,俗称“儿女汤”。

汤中放枣、花生、草节等,边拌碗里的疙瘩汤,边念诵一段民谣:“左手拌疙瘩,儿女一扑摊。

”同时还敲梆子念:“邦邦邦敲升子,明年就生乖孙子,男的会念书,女的会扎花,坐下一板凳,起来一海楞。

”体现了沁人对子女未来生活的憧憬。

过去,从举行婚礼时就期待生子,在潞城一带,洞房门上常用的对联是:“喜今日银河初渡,贺来年玉树生枝”。

新娘一进洞房,就有人把红枣、花生撒在床上,意味着早生贵子。

早先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还要用同一器皿饮食,行“合卺礼”。

一般是新郎、新娘先各端酒杯稍饮一点,然后将两杯酒搀兑,两人换杯饮完。

在壶关一带流行洞房酒歌:

女:这盅酒,我敬你,当家主事全凭你。

男:这盅酒,我敬你,管米管面待亲戚。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遮风又挡雨。

男:这盅酒,我敬你,叫你生儿又育女。

女:这盅酒,我敬你,出门不要忘了妻。

男:这盅酒,我敬你,尊老爱幼守家底。

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新娘回门;第九天,新娘还要再次回娘家并小住几日,叫作“住九”。

大凡男女新婚,房事必然频繁,若不找点借口让他(她)们分开几日,岂不对身体有害。

看来,“住九”还真有些科学道理。

壶关将住九叫“接九”,有“新婚不接九,死后不如猪和狗”的俗语。

上党和全国各地一样,都有“闹新房”的习俗。

洞房之夜,热闹非凡。

俗语说:“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民间还有“新婚三日无大小”的习惯,婚后三天,宾客、乡邻、亲友不分辈份高低,男女老幼都可以汇聚新房参与逗闹新郎、新娘。

人们认为,闹新房不仅能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还能驱邪避恶,保佑新郎、新娘婚后吉祥如意,兴旺发达。

回门

新婚次日上午,新人向户族及亲戚长辈行跪拜礼,受礼者向新妇赠送拜礼。

家族中的平辈和晚辈也要来见新娘,俗称“分大小’或“见大小”,其意义是确认新娘在男方家族中的地位。

这天,女家家长随带糕点和面食礼品,前来婿家向翁婆致贺,俗称“道喜”。

婚后第3天,上党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招嫁”,又叫“圆饭”的古 俗。

这一天,女家及其姻亲前来女婿家送饭,并来看闺女,生怕女儿初到婆家拘谨,吃不饱饭饿着。

圆饭意味着确定与婿家的来往关系,如果不愿与婿家来往,便不来圆饭。

沁县等地则叫作“看3日”或“打听三天”。

“回门”,即新婚夫妇双双回女方家省亲的习俗,也流行于上党各地,基本上是在婚后第五天的,也有在婚后第3天的,或在婚后第6、7、9、10以至12天的,因地而异。

新妇回娘家,当日返回,叫回门,又叫走5日。

若娘家专门派人来接,叫接5日。

民间把新娘从娘家嫁到婆家称为“进门”,所以才把新娘从婆家回娘家省亲称为“回门”。

新婚夫妇一块回门,成双成对,又称为“双回门”。

这一习俗从女婿方面来说,有感谢岳父、岳母恩德,拜会、结识女方亲友等意义;从女儿方面来说,则表示了出嫁成家后不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心情。

不过,深受初离家门、乍别父母的新娘欢迎的这一习俗,对于新郎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且不说在女方亲友面前,新女婿要备受“品头论足”,单单是新娘的妹妹们,他就招架不住。

这些放肆的女孩,把烟灰、黑漆往姐夫脸上抹,让姐夫吃包有辣椒、花椒的饺子,无所不用其极。

新女婿在被戏闹的过程中不能发怒,即使手足无措,备极尴尬,也还得满脸堆笑,听凭发落。

上党一带回门时流行请女婿,即女家宴请新婿,此后,新婿方可择便到女家。

过去,请新婿必须具请贴通知婿家,新婿还要在女家住九天,叫作住九。

此间新婿“会亲”,不仅两亲家加深了了解,联络了感情,就是双方亲友也初步结识,为今后的往来打下了基础。

“回门”在上党大多数地方即算婚姻礼仪中的最后一项内容。

然而这一带还有“住满月”一种习俗,婚后满一个月,新媳妇要回娘家住够一个月才返回婆家。

至此,热热闹闹、红红火火的人生大礼才算落下了帷幕。

新婚第一年,逢一定节日女家到婿家探望女儿,叫追节。

追节一般两次。

第一次是临近八月十五,随带礼品有成套的月饼和时鲜水果。

第二次在临近春节,传统的礼品是花样面食,有灯糕、豆枕、面兔、剪箍等。

现在普遍改用糕点。

新郎给新娘穿鞋

 新郎给新娘穿鞋。婚礼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时刻,不单单意味着你要和另外一个人组成新的家庭,同时也意味着你要负担起另外一个人的未来,下面和大家分享新郎给新娘穿鞋。

新郎给新娘穿鞋1

  一、新郎给新娘穿鞋有什么意义:

 1、 在婚礼接亲环节中,新郎给新娘穿鞋其实是一种民间习俗,而这种习俗来源于古时候妇女缠足的陋俗。从南唐,女性之间就流传着缠足的风俗,较小被称为是美的代表。直到封建时代,很多男女谈婚论嫁,都是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为新婚男女不会见面,媒人在说媒的时候就会为男方取来女方的鞋样,看看女方的鞋子的大小,确定是否匹配。男方见过鞋样同意之后会留下鞋样,照着鞋子的大小做一双绣花鞋送到女方,结婚时,新娘就要穿上这双绣花鞋。

 2、 在辛亥革命开始时,革除了缠足陋俗,但是送鞋的风俗习惯却被保留下来,渐渐的就演变成迎亲环节中新郎给新娘穿鞋的这一幕了。在民间也有鞋子是“辟邪”的说法,因为“鞋”与“邪”同音,而且鞋子都是成对的,也有“成双”的意思,不仅因为鞋子有这些美好的意义,新郎给新娘穿鞋也有不把娘家的喜气、福分、财运带走的意思。

  二、新娘鞋可以借穿吗:

 1、上文中给大家介绍了新郎给新娘穿鞋有什么意义的相关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新娘的婚鞋可不可以借穿的内容。很多新娘都会问,婚礼上穿的婚鞋要买红色的,而婚后红色的鞋子并不实用,可不可以借一双来穿,婚礼结束后就还回去,其实我翻查了多地的风俗习惯,对于婚鞋是否能借穿得出的答案是不行的。

 2、很多地方都会把婚鞋称为“踩堂鞋”,而这双踩堂鞋只能属于自己,不能借穿别人的。在壮族,婚鞋代表的是唯一,是很神圣的,不可以外借的'。撇开这些风俗不说,租用一双婚鞋的价格也要几十到上百元,有租鞋的钱为什么不自己购买一双,就算是找朋友借,不用钱的,也会因为每个人的脚型不一样,很难找到大小合适的鞋子。我建议大家还是购买一双新鞋比较好,尺寸比较合适,而且婚礼上用的很多东西都是要全新的,所以还是购买一双的好。

新郎给新娘穿鞋2

  一、结婚当天谁给新娘穿鞋

 全国各地的婚俗习惯或多或少都有些差别,关于结婚当天谁给新娘穿鞋,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表现。

  1、新郎

 在婚礼接亲环节中,现在很多地方都是由新郎给新娘穿鞋,尤其是在藏婚鞋环节,新郎通过千辛万苦找到婚鞋给新娘穿上,让新郎知道,娶媳妇没那么容易,更要懂得珍惜。

 有的地方还讲究,结婚当天新郎去接新娘时,手里要提着新娘婚礼穿的红鞋。给新娘穿鞋之前,新郎先将鞋擦一下,叫去去邪气。然后单膝下跪,给新娘穿上新鞋。新郎屈就穿鞋,给足了新娘面子,而新娘穿上新鞋后不能再下地行走,由新郎将新娘抱上车,这叫不带走娘家的土。

  2、新娘妈妈

 部分地区的婚礼习俗是,新娘在上车前,由新娘妈妈给新娘穿鞋,然后把旧鞋放回娘家。

  3、平辈或嫂子

 在河南有一些地方的婚俗是,由平辈或者嫂子给新娘穿鞋。新娘上车前穿自己的旧鞋,上车时由平辈或者嫂子给穿婚鞋。>>河南结婚为啥要穿绿鞋

  4、妹妹

 在安徽宣城,结婚要由妹妹给新娘穿鞋。新郎将新娘抱上车,新鞋下面铺一块红布,由妹妹给新娘穿婚鞋,然后新人给妹妹换鞋钱。

  二、给新娘穿鞋说的吉祥话

 1、妹妹(或其他称呼)你要嫁人了,我给你穿上鞋子,愿你结婚以后,步步登高,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做事,迈出新的人生,一生荣华富贵,平平安安。

 2、穿新鞋,走新路。走一条阳光大道,走一条致富之路。祝你们百年好合,早生贵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比翼双飞,天长地久,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白头到老。

 4、一生幸福、两人同心、三年抱俩、四季平安、五福临门、陆续添喜、出入平安、八面玲珑、九九吉祥、十全十美。

 5、相亲相爱幸福永,同德同心幸福长。愿你俩情比海深,心心相印,共生风雨,白头偕老。

 6、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一生一世,百年琴瑟,今夕何夕,爱河永浴。

新郎给新娘穿鞋3

  新娘穿鞋的讲究

 1、新娘婚鞋一般选择两双即可,一双是高跟鞋,用于穿婚纱用的。一双是平底鞋,用于敬酒时穿中式服装用的,婚鞋样式大家也尽量选择大众化,平时生活中也还是可以穿。

 2、婚鞋的高度也是特别讲究的,太高了容易摔倒,所以不建议大家买太高的高跟鞋,主要是舒适就好。

 3、婚鞋的选择切勿选择颜色暗淡的颜色,结婚是喜事,需要用靓丽的颜色来搭配婚礼的喜庆,所以婚鞋新娘选择红色,粉红色,金色都可以。

 4、婚鞋不能是旧鞋,很多人可能觉得婚鞋只穿一次,那么看能不能借别人的,答案是不能借的,也不能穿旧的。我国是讲究习俗的地方,结婚是新的人生开始,所以一切都是新的,婚鞋也必须要穿新的。

  新郎给新娘穿鞋说的话

 1、感谢你让我照顾你的后半生,因为有你,我才有了拼搏的动力。

 2、今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守护你,让你幸福,因为这也是我的幸福。

 3、亲爱的,从今天起你将成为我今生的伴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你知道吗?在我的心里你就是我的月亮,是我心中唯一的挚爱与光亮。

 5、今天起给你戴上的戒指,戴上属于我们自己的喜乐与爱心,珍惜你爱你。

 6、亲爱的,在这一刻我光明正大的将你私藏,从今天起,你的笑你的闹都是我的。

 7、爱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我会做到,一一做到对你爱的承诺。

 8、亲爱的宝贝,今天想在你正式成为了我的妻子,感谢你,牵手余生,还请多多指教。

 9、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今天也是我最高兴无法言说的日子,因为我终于将你娶回家了。

注意到一下几点就可以了

1、敲第一道门

新郎娶媳妇进入新娘家前一定要敲门,经过一个过程才能进入,这个过程在我们中国的传统婚礼习俗上的意义,在于“熬熬新郎的性子”,娘家人是不会轻易给新郎开门的,总是要经过若干考验才能开门,这个习俗一直流行至今。所以,新郎在进入新娘家前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准备什么呢?比如:红包,旧时新郎的红包都是一些散碎银两或角分纸币,现在时代不同了,新郎的红包见涨,拾元、贰拾的红包早已无踪影,单张百元的已经很普遍了。新郎在进门前,除了红包之外,还要回答娘家亲朋好友提出的问题,比如:新娘的生日?爱好?新郎结婚后该如何表现?也许还会让新郎唱几首歌才能进门。

2、进入娘家后不要急于见新娘

新郎进入新娘家后,不要急于见新娘,因为新郎第一个见到的是新娘是父母,哪有不与父母打招呼直接奔新娘的?那也太失礼了。所以,新郎在见到新娘父母时,首先要与父母打招呼,招呼怎么打,也是学问,直接称呼爸爸妈妈,肯定没有问题,因为已经注册了婚姻,法律上已经结为夫妻。有的新人准备在敬茶中改口,也可以,但是面临着现在应该怎样称呼父母,再称呼叔叔、阿姨显然不太合适,称呼什么呢?可以称呼“二老”,即二位老人的意思,二老属于中性词,怎么解释都没有问题。

按照婚礼习俗,婆家接亲的人数是有要求的,婆家接亲的人数应该是单数去,双数回,就是婚礼习俗上的“成双成对”习俗。但是这个讲究只有对婆家讲的,对娘家送亲的人数没有要求。因为过去的婚礼习俗,都是指婆家娶媳妇,只把新娘娶过去就可以了,娘家人也基本不参加婆家的婚礼,所以一般对娘家有多少人参加婆家的婚礼没有考究。根据这个习俗,新郎在见过新娘的父母后,应该把自己接亲的人员组成介绍给新娘的父母,介绍的人数包括新郎自己,应该是单数。接亲后加上新娘,就成了双数,原则是,单数去,双数回。但是现在随同新郎前去接亲的人员很多,有的可能有几十人,包括:摄像师、照相师、新郎的朋友等等,新郎们可以这样掌握,不管去多少人接亲,新郎只介绍其中的几位就行,比如:伴郎、弟弟或妹妹就可以了,其他人员不用依一介绍。

新娘家应该在桌上摆放一些点心、烟、糖、水果、茶水,新娘的父母这时可以礼节性的谦让一下,请新郎接亲的人员就做,吃点心,喝茶,显出地主之宜。

3、敲门进入新娘闺房

敲第二道门的过程基本是敲第一道门的重复,但是可能也会有新的玩法,比如:请新郎签署或宣读保证书、请新郎再次掏红包等各种游戏,新郎们一定要静下心来,耐心应对,千万不能着急,谁让咱们娶媳妇呢?

新郎进入闺房后有3件事。

(1) 献给新娘手捧花

新郎进门后,看到的是新娘已经打扮完毕,没有穿鞋子,坐在床上等待新郎。新郎应该首先把手捧花先给新娘,至于是什么姿势,是哈腰还是跪地,新郎要事先想好,献花要找个相对开阔的角度,以便摄像师和照相师的拍摄。

(2) 给新娘戴上胸花

胸花应该戴在左胸前。一般的胸花,只有一个别针,如果用一个别针固定胸花,往往固定不住,婚纱宽松,胸花很容易花头朝下“当啷着”,很不美观。所以,新娘一定再准备几个别针,至少用2个别针把胸花的花杆在婚纱上下固定,这样一般就不会出现问题了。

(3) 新郎给新娘穿上新鞋。

旧时传统中国婚礼习俗,新娘的鞋子不是由新郎穿,而是出门前在娘家穿好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地位的提高和男人责任的重大,穿鞋子的责任就逐渐交给了新郎,新郎把新娘从自己是家中接出来前,要把新鞋子给新娘穿上,象征着从此新娘与新郎共同走下半生的道路。

穿鞋之前,新娘最好的朋友为了把自己的玩伴多留住一会,也为了“磨磨新郎的性子”,往往在新郎敲门前,就把新娘的鞋子藏起来,这时的新郎一定要耐下心来找鞋子,实在找不到时,一定问问新娘,因为新娘必须要知道鞋子藏在哪里,如果新娘不知道,别的朋友没有人会提醒,新郎很难找到。接亲的时间安排是很紧张的,找鞋子的时间不可能超过3分钟,否则找鞋子的时间长了,新娘出发的时间会延迟。下面所有的流程都会延迟。新娘在穿上新鞋子后,在闺房里照几张照片,就可以与新郎一起出闺房见父母了。

4、 新郎在出门前必须说几句话

对于新郎来说,人家父母辛苦养大的闺女让你给领走了,闺女是人家的心头肉,出门前你不说几句让父感到踏实的话,人家父母能放心吗?所以,新郎在离开新娘家门前,一定要说几句诸如此类的话,比如:爸爸妈妈,请您们放心吧!我一定会对她好的------、对她负责任的------、我们一定会幸福的等等,要通过话语,给父母一个安全感,否则父母会很失落。

一般来说,父母在女儿出门前,都会给新娘1到2个苹果,如果给1个就是新娘拿着,如果给2个就是新郎和新娘一人一个,意思是祝愿女儿或者女儿、女婿一生平安,新人要始终拿着这个苹果,一定要保证拿到新郎家。

5、 新娘的姨不参与送亲

按照传统习俗,“姑不接、姨不送”,新娘的姨是不能参与送亲的,姨的读音与猜“疑”相同,故应当避嫌。新娘的姨也就不用随着迎亲的花车车队去酒店,如果随花车去酒店,就相当于送亲了。一般的处理办法是,新娘的姨在婚礼当天索性就不去新娘家,而直接去酒店。新娘的父母也不随同花车车队通行,他们应该在新娘出发后再乘专车去婚礼场地。

6、 抱新娘的问题

如果娘家的亲朋好友起哄,让新郎抱着新娘下楼,新郎一定要考虑以下问题:

(1) 中途不能放下新娘

因为新郎一旦抱起新娘,就象征着一份责任,中途是不能放下来的。这就需要楼下的花车停车的位置不能距离娘家太远,否则新郎可能要抱着新娘走几百米距离,体力肯定吃不消。

(2) 新郎要考虑新娘婚纱的长度。

如果在下楼的过程中,婚纱拖地,新郎可能就会不小心踩到婚纱,踩到婚纱的结果可能会使2个人同时绊倒,从楼上滚下去。

(3) 下楼时可能出现新娘走光的问题。

有的新郎不管不顾,抱起新娘就下楼,而这时,先于新人下楼的摄影、摄像师们会根据镜头的需要,从楼下的位置向上拍摄,拍摄新人下楼的镜头,他们肯定会在镜头里一览无余,特别是夏天。所以,新郎抱新娘也要考虑走光问题。

(4) 抱新娘最好是头右脚左

新郎抱新娘要采取头右脚左的办法。即新娘的头在新郎的右手,新娘的脚在新郎的左手。为什么呢、因为新郎的胸花都戴在左胸前,如果新娘的头也在左胸前,就会无形中碰到新郎左胸的胸花,抱新娘的过程中不小心就会把胸花折断。在婚礼现场,我经常会遇到新郎戴着个“花杆”满处转悠,我问新郎:“今天又抱新娘了吧?”新郎们都非常奇怪,问我怎么知道的,我笑着对他们说,“从你的胸花我就知道了,你胸花上的花呢?”这时他们才发现,自己是戴着一只花杆满处转悠呢!他们慌了,问我怎么办、我只能再给他们做一支胸花或者把我的胸花给他们。

7、 指派专人安排亲友上车

新郎家或者新娘家一定要安排专人来管理亲友们上车。如果没有人员进行管理,就会发生下面的情况:亲友们走到接亲的车队面前,并不着急上车,而是讨论谁上哪辆车,有的主张按照亲疏远近排定车辆,有的按照每家一辆车的标准安排,有的愿意跟自己谈得来的人在一起,有的本来已经上了车,看见自己熟悉的人上了另外的车,又急忙下车去找同伴,现场忙乱不停。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管理,可能就会耽误7---8分钟,而接亲的时间是宝贵的,不应该在上车的环节浪费时间,所以一定要派专人来管理上车秩序,最好的管理员就是新郎家负责车队的调度员,这时他的任务,就是专门安排娘家人上车,不管谁上那辆车,只要是这辆车人员满员了,就要嘱咐车上的人员不要再下车,亲友们都上车后,他要检查漏乘情况,没有问题后立即与新人商定出发时间,经确认后上摄像车,带领车队赶往下一个地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3865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