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恋情
失去男友的莱农越拉越发觉自己在学校里格格不入,尽管她一直成绩优异,毕业考试考了第一名,同学们仍然嘲笑她的那不勒斯口音。
最令她无奈的是,教授告诉她,她不能顺利留在学校当上教授,建议她回到家乡当小学老师。莱农并不是很情愿拥有这个结局。
大学同学彼得罗有一天邀请她一起走,随后经常在宿舍门口等待她一起出行。彼得罗对莱农仰慕已久,在他眼中,莱农足够聪明和博学,出身于学者世家的他深深被莱农所吸引。
莱农和他一起见过父母,他的父母都相当博学多闻,在学术界富有威望,他的家人待莱农都挺热情,但莱农还是感到自己不属于他们。
莱农返回家乡前,彼得罗郑重向她求婚,莱农答应了,并把自己的小说交给他,试试能不能发表。莱农为自己的前途苦恼,希望能够留在比萨,彼得罗答应为她想办法。
2、荣归故里
莱农一回那不勒斯,就成为了大家瞩目的人。她是这座小镇上唯一上过大学的年轻人,全家都为她骄傲。
那不勒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广告在街区随处可见,人们好像生活变得比以前更加富裕了。
莱农从父母的口中得知,莉娜的丈夫做生意亏了本,而且和莉娜的关系越来越差,莉娜后来不知道去哪儿了。
莱农一听,赶紧去莉娜家里拜访,开门的却是莉娜丈夫的情妇艾达。艾达也生了一个孩子,她娓娓道来她和莉娜的矛盾,到了最终,莉娜选择不卑不亢地离开这个家,随后艾达住了进来。莱农一打听到莉娜的下落,就前去寻找莉娜。
她翻看起莉娜小时候写的蓝色仙女,发现自己写的小说里的很多灵感都源于这本书,不由暗暗佩服莉娜的才华。
3、落难的姐妹
莱农先去了莉娜住的地方,她先见到的是莉娜的小儿子,孩子带领莉娜参观他们住的地方,莉娜和儿子住同一间房间,恩佐住在另一间房间。
莱农听说莉娜要很晚才从工厂回去,便径直来到工厂。这是一家猪肉加工厂,环境十分恶劣,很难想象莉娜在这里工作有多么辛苦。
莉娜和莱农一见面就拥抱在了一起,长时间的分别使她们以往的矛盾都烟消云散了。莉娜虽然穿着破旧的衣服,但依旧平和从容,听说莱农即将结婚,而且从比萨大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她真心地祝福着朋友。
莱农给莉娜看了蓝色仙女这部小说,并告诉她自己写的新小说灵感来源于这个故事。莱农随后把这份手稿给力莉娜。
莱农走后,莉娜一把火烧掉了蓝色仙女的手稿,连同她们小时候写书挣钱的梦想。
恍惚间,小时候的莉娜和莱农依旧趴在长椅上看着《小妇人》,而很多事都已经时过境迁了。 https://wwwjianshucom/c/96a48f24ec1f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讲诉的是两个出身贫民窟的女孩从小到老的一生以及二人之间的友谊变化。莱农是一个乖乖女,勤奋好学一直读到大学,最终成为一名作家,离开了那不勒斯,而莉拉则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天才,却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一生都未离开那不勒斯。书像私人日记本,以莱农为第一人称,记录了莱农从小到大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小时候莱农一直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字迹端正漂亮,而莉拉的一次课上捣乱让老师看到了她的天分从而抢走了老师对莱农的关注,莱农因而开始注意起这个女孩,跟踪她,越多地知道她的一切,就越想跟她成为朋友,更想成为她那样的人。这种羡慕与嫉妒贯穿了莱农的一生,即使已经是大学生,是上层人士的妻子,是跨国的知名作家,依然困于莉拉的阴影之下。
那不勒斯四部曲,让我认识到友情的多面性。友情,不是从小推崇的高山流水的阳光一面,更多的是嫉妒攀比的阴暗面。现实中的友情,处处有比较,她比我好看,比我家境好,比我勇敢,比我灵活,比我有思想……这种比较往往让人心生嫉妒,相继会生出破坏心理,过后又有负罪感。友情因为相似而发展,也正是因为相似而容易起嫉妒,你我一样,为什么就是你比我好,而不是我比你好呢?友情的美好和矛盾都源自相似,就像婚姻,第一顺位继承和第一犯罪嫌疑都是伴侣。这本书让我明白这才是真实的友情,我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过得比我好,这些阴暗心理很正常,不应该被谴责,友人之间的嫉妒更多的是一种良性竞争,因为是友人,所以嫉妒是为了不落后于人后而努力的来源,当然,当嫉妒不可控时,也最容易一击致命。友情更多时候是被动的。莉拉多次的嘲讽让莱农远离她,但莱农心理上一直依赖她,一直无法彻底结束这段友情,也因为莉拉不断地强势介入。友情是一种归属感的需求。对于莱农而言,即使身处上层社会,仍似无根浮萍,内心的归属一直是莉拉,对于莉拉而言,身处暴力动荡的那不勒斯,看似强悍的抗争之下,是对莱农的信仰。
莉拉和莱农都是彼此特殊的存在,莉拉一直是激发莱农的灵感源泉,莱农一直是莉拉持续抗争的坚强后盾。莉拉小时候偷偷看书,学习拉丁语,希腊语,英语,就是不甘落于莱农之后,这也同样刺激着莱农作为学生时持续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这种良性竞争是美好的开端,直到莉拉成为了富豪的妻子,莉拉开始享受,莱农开始失措。当莉拉遭受婚内暴力而亲人无视时,莉拉和莱农都开始醒悟,女人结婚对于男人而言是成为附属品的条件,而莉拉绝不是妥协的一方,也激励着莱农继续学习,不准后退,因为她是天才女友,这是一种希望的寄托。她们两人对尼诺的爱,我觉得是对彼此的爱的延伸,尼诺只是一个具体的表现而已。莉拉在尼诺身上看到了她对莱农的知识分子的寄托,莱农在尼诺身上体验到了莉拉的叛逆不拘,两人因尼诺而离心,最终因互相了解而相互扶持。《离开的留下的》是最精彩的一部,简洁直白地描述了女性婚姻生活的乏味,出轨边缘的刺探,对知识与人的思考,写作的瓶颈,爱情的盲目。莱农的自卑,对自己出身的抵抗,对知识的渴求,对自己的批判否定,都让我会去思考:读书的意义何在?我的思想是文字的灌输,我的情绪是文字符号的堆积,我的独立思想是真的存在吗?
那不勒斯四部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莉拉对哥哥的爱。小时候哥哥对莉拉的宠爱让莉拉一直以为哥哥是英雄,但长大后认识到哥哥的自负让她产生了“界限消失”,这种“界限消失”就是对一刻板印象的肢解,美好的不再是完美的,而是有瑕疵的,甚至于美好才是“瑕疵”。即使如此,她依然包容他,帮助他,依然给自己的儿子起哥哥的名字,里诺。莱农对亲情的认知是残忍的,母亲的霸道,父亲的讨好,因为一直在读书,思想交流都是文字,缺少对父母兄弟姐妹的关注,莱农一直都很寡情。我懂,所以我也悲伤。
那不勒斯四部曲,另一个痛点就是,孩子是父母的翻版,重点突出尼诺对其父亲的重复。年轻时候尼诺努力的目的就是为了和父亲不一样,成年后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无数女人的纠缠不清,借助女人达到自己的目的,无耻地自我吹嘘。莱农怀孕跛足,在两性关系里的霸道都源自对母亲的印象,原文说的“好像母亲要从肚子里冲破出来一样”。
那不勒斯四部曲,让我诧异的是性的混乱,莱农的第一次是与尼诺的父亲,莱农与尼诺在一起,还一起去见尼诺父母,爱人与亲人?莉拉与莱农都与尼诺有过性关系,丈夫曾经是好朋友的情人,好朋友还能是好朋友?文化差异真的这么大吗?
《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出到第8集便再无更新。
等待中再度点开剧集,如泣如诉的小提琴迅速又把我拖入故事情节中。即使已是第二次看,依然不愿意错过每一个画面。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在腾讯视频。网站公然打出的标签是:美版《七月与安生》。关于剧中的女性友谊,早有许多评论。
在已知的剧情中,我看着莱农与莉拉的人生道路,缓缓展开,渐渐分叉。
有人说这是教育改变命运的最好诠释。
在她们所居住的社区里,父辈所从事的都是底层职业,莱农的父亲是法院的看门人,莉拉的爸爸是鞋匠。但莱农在爸爸的坚持下获得继续上学的机会,而莉拉在争取上学机会的时候却被爸爸暴怒地扔出了窗外。两个同样聪明美丽的姑娘,从此有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随着莱农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大的世界展现在她面前,她似乎足以把莉拉抛离——
但莉拉的天赋并没有使她落后太多,只要她想学,她仍然可以进入那个殿堂,在思想的世界与莱农并驾齐驱。
作为妈妈,我也发现剧中许多细节为两个女孩不同的命运做了铺垫。比如莱农父母之间的轻松玩笑,莉拉父亲与哥哥无休无止的争吵指责,莱农母亲表面强势却耐心温柔地教导子女,莉拉母亲谨小慎微柔弱怕事,所有这些在家庭教育教科书中都值得拿出来好好分析——
但不管怎样,那个贫穷而混乱的街区都是他们生命中难以抹去的印记,深入他们的骨髓。
从孩童到青春岁月,两个女孩亲近,碰撞,逃离,缠绕,似乎是同一枝条上的两朵花,开放在同一植株上;但又朝向不同的远方,剪影着不同的阳光。女性友谊之间微妙的嫉妒与相互成就,不免让人禁不住问:她们之间谁更优秀?谁是那个Brilliant friend
莉拉天资聪敏,果敢倔强,她的美貌可以为她带来资源,她的设计天赋可令她开创一番事业;莱农优秀努力,但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她端庄规矩,美丽被埋藏在刻板的面具之下。童年时无法拥有与大人抗衡的力量,莉拉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但进入青春年代,怎么看,莉拉拿到的牌都要更好。
但接下来莉拉似乎把一手好牌打烂了。是因为与尼诺飞蛾扑火般的爱情吗?为了尼诺,莉拉抛下了华丽的公寓,有钱的丈夫,人生急转直下(下到哪里,期待续更中)。
这个决定其实一点也不突兀。
尼诺的父亲是个铁路工,但同时是个作家,出版了诗集,收钱替商家写软文,这使他们一家过着不错的生活:可以去海边度假,尼诺毫无悬念得到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并结识优质圈层中的朋友。尼诺对莉拉,对莱农产生的吸引力,一大部分来自于他所代表的阶层与圈子。这不是拜金或物质(但我觉得不能否认是加分项),而是这个圈层里的思辩与思潮,对莉拉与莱农来说,无异于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当莉拉第一次参加这个圈子的聚会,听着他们讨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的变革,人生的意义,她内心的自卑与惶惑不言而喻,但同时她的渴望也呼之欲出。正是由于自卑与渴望的交缠,当她看到人们认真地倾听莱农的发言,莱农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她尖酸地讽刺莱农,摆出不屑的态度。但她面上表现得有多刻薄,她内心其实就有多渴望。出现在莱农身边的尼诺,成了一个诱惑,是莉拉推开新世界的一扇大门,是她启动按钮,思考世界的原始冲动。
当他们再度在伊斯基亚的海滩上见面,莉拉问莱农借书。她已经几年没有看过书了,她开始重新阅读,是为了什么?
是的,她丢掉了虚张声势的刻薄讽刺,开始阅读,开始思考,想去交流,想吸引一个人的目光,想融入一个新的世界。
在沙滩上,莉拉不动声色地讲起了书中的人物丹鲁尼。他是一个盲人,但他认为,看不见,让他的生活更好。甚至有一天,他想,如果他变成聋哑人,看不见,听不见,甚至没有语言,是不是会活得更好?
当莉拉说这番话的时候,尼诺看她的眼神亮了。而莱农知道,莉拉再一次用她的天赋成功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
丹鲁尼是贝克特的短剧《跌倒的人》里的人物。贝克特的写作深受萨特“存在主义”的影响。就像莱农的疑惑一样,看不见,听不见,甚至没有语言,如何能使生活变得更好?
如果把看见听见与表达作为人本身与外部世界的连接,以我的经验认知来理解,外部世界是新鲜的,生气勃勃的,充满诱惑的,砍断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意味着将内心世界置于一潭死水中,以便使人顺从地在固定的轨道中运行。
但在存在主义的世界里,外部世界是阴暗虚无,令人苦闷失望的。存在是觉知自我的存在,向内寻求人生终极的意义,因为只有“我“的意识与思考的存在,是超脱外界的,是自由的。
对莉拉来说,她对世界的感受毫无疑问更近似于存在主义的理论。她一直以来的挑衅,倔强,不屈服,是面对这个浑沌混乱世界的无所适从,而丹鲁尼这一人物,告诉她,抛弃外界的干扰,遵从自己的内心更重要。
对自我的反思与觉知,是最高的智慧。从小到大,莉拉最可贵的魅力正在于此。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好问题往往比解决它更重要。
提出好问题,意味着敏锐的感知,而这个问题之所以有价值,必然意味着当下的缺失。必然意味着解决它需要许多牺牲。这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悲情英雄更为不朽的原因。
但那个意识到这是个好问题的人,并着力解决的人呢?
莱农深深地理解,莉拉最可贵的天赋在哪里。因此,尽管本身如此优秀,她依然觉得,莉拉是她生活里耀目的阳光,而她只是阳光下的一片阴影。
第一季中,还是孩童的莉拉与莱农相约去看海。这是莉拉提出的主意。一向保守规矩的莱农开始是犹豫的,却经不住莉拉的怂恿,决定陪着莉拉一起做这件疯狂的事情。
莉拉带着勒农走上了看海的路。初出发,莉拉表现得胸有成竹,仿佛一切都在掌控中,她自信地走在前面,带领着莱农。莱农在莉拉的感染下,对远方的海燃起了渴望,她望着远方笑了——谁能说这片海不是一直存在于莱农心中呢?只是莱农那样理性的一个孩子,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渴望。而当她的内心一旦被点燃,她的理性让她拥有了更坚定的力量——莱农昂起头,跟上了莉拉的脚步。
她们越来越远离那个熟悉而混乱的街区,乌云追了上来,天空倒下倾盆大雨。前方路漫漫,尽头看起来遥远而孤独。莉拉开始放慢了脚步,她犹豫了。她落在了莱农的身后。而此时的莱农依然坚定看着路的前方,朝着她们梦想中的大海毫不犹豫地前进。
在看海的路上,莉拉曾是领导者。但最后全身心投入,心无旁骛的是莱农。
有人说,莉拉在看海路上的彷徨,不断回望她们怨恨却熟悉的街区,代表的是她与这片土地的羁绊更深;而莱农更沉醉于远方,预示了她才是最终走出那片街区的人。
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它暗示着,莉拉或许是那个最早的觉知者,但莱农才是那个最坚定的践行者;莉拉或许是那个发现好问题的智者,但莱农才是那个执着追寻问题答案的勇者。
她们都是执着拷问人生意义,试图对抗命运的人。如果非要比较,莉拉果敢的外表下藏着天生的犹豫与怯懦,但她是敏锐的先觉者,宛如希腊神话里的悲情英雄,值得我们赞叹和哀婉;而莱农是世俗生活里的勇士,强大的内心使她披荆斩棘,渡向彼岸。
但谁又能说世俗不比神祗更值得歌颂呢?
在我心里,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就是我的神,我心中的白月光。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该小说于1997年1月至1999年1月间连载于期刊,单行本1999年8月在日本发行。故事围绕着一对有着不同寻常情愫的小学生展开。1973年,大阪的一栋废弃建筑内发现了一具男尸,此后19年,嫌疑人之女雪穗与被害者之子桐原亮司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一个跻身上流社会,一个却在底层游走,而他们身边的人,却接二连三地离奇死去,警察经过19年的艰苦追踪,终于使真相大白。小说将无望却坚守的凄凉爱情和执着而缜密的冷静推理完美结合。
整本小说,没有正面去描绘雪穗和亮司的爱情,我很喜欢这种描写,没有廉价的甜腻,反而让人觉得这份爱情更加可爱。有人说亮司甘愿在黑暗里为雪穗的成功义无反顾是因为爱,有人说是为了赎罪。雪穗为了成功不择手段,是为了洗掉童年时的苦痛,想要得到她小时候所没有的每一样东西。她无法反抗的童年,正是令人可怜,甚至因为她的可怜,缩小了她所做的一切坏到骨子里的事。
在这本书里,我反而没有因为雪穗的悲惨童年而缩小她的狠毒,我觉得书中的大反才派应该是这个贪婪的女人。雪穗和很多的看过这本书同样可怜她的读者一样,悲悯着自己的童年,以此为借口放任自己贪婪索取的心。这和报复社会的重犯有什么不同呢?
她因为童年的缺失,利用着亮司(很多书评说他们是共生,我不是很赞同,谁能证明亮司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侵犯图书馆见到的女孩子不是雪穗设的局呢?),踩着一个又一个人的肩膀,寻求着自认为自己所缺失的一切。她用尽心机、手段想要的是补偿童年的缺失,却随意践踏他人的幸福和美好,这一点让我无论都爱不上她。如一成所说,这个女人无论在谁身边都会带来不幸,我们来细数一下这个女人究竟给身边多少无辜的人带来了不幸。
中学时期,如她同样优秀的藤村都子,被绑架拍下全裸照片;视雪穗为最好的朋友的江利子,在与一成相爱不久,也和藤村都子一样被绑架拍下全裸照片,葬送了她和一成的爱情,嫁个了一个并不优秀的男人,过着糟糕的生活。伤害江利子,是最让我无法原谅雪穗的原因。她的前夫高宫诚,也许是被伤害的最轻的受害者,但他的伤痛是心中对这个狠毒的女人充满的愧疚之情。收养雪穗的唐泽、康晴的女儿美佳,都是原本拥有平静美好的生活,却被雪穗打破并摔得稀碎的无辜者。
东野圭吾果然是个温暖的人,他还是不忍心让这个叫雪穗的女孩子浑身泥泞,被读者唾弃,所以在即将结尾的地方借雪穗的口说出了那段经典的话:“我的天空里没有太阳,总是黑夜,但并不暗,因为有东西代替了太阳。虽然没有太阳那么明亮,但对我来说已经足够。”赋予了这个冰冷冷的女孩子丝丝人情味儿,也希望读者也可怜这个女孩儿。这就如同,十恶不赦的杀人犯在法院讲一个悲惨的童年,以博取在场的同情。也许,动情的故事会让旁观者掉眼泪,但我想受害者一定不会。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是因为我们是旁观者。
读意大利作家埃莱娜的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时,对其中的女主之一莱农的母亲印象深刻。丈夫是门房,工资低微,他们养育四个孩子,生活困苦。莱农是大女儿,莱农的母亲希望她早点小学毕业养家,不要再继续读书了。
但莱农的小学老师多次家访让她继续读书,莱农的母亲骂骂咧咧并不愿意,但她还是凑钱让她读书;莱农老师介绍她去海边度假,母亲训斥了她,觉得那不是他们家庭可以享受的,但还是缝制了泳衣,买了船票,目送她上船。
莱农上高中、大学、结婚后,她的母亲似乎总是不满意,但实际上她非常为莱农骄傲,而莱农也是在最后才读懂母亲的爱。
怎么说呢,作为一个妈妈,她的身上充满了矛盾。她深爱莱农,为她骄傲,但她却总是不正确地表达自己的爱。莱农小时候,家里为生活所迫,并不能供莱农读书,她骂她训斥她,却又尽全力为莱农准备一切;莱农成家立业后,既引以为傲,却又对莱农的生活和选择干涉和奔溃……
可能这就是身为父母的矛盾之心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