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结婚,新郎和新娘为什么要拜天地?

古代人结婚,新郎和新娘为什么要拜天地?,第1张

其实现在从很多电视剧或者戏剧里都能够看到,古代人结婚的时候都要进行拜天地。而且还要拜高堂和夫妻对拜,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这是结婚的重要标志,就相当于现代人去领结婚证是一样的。在古代的时候拜天地放在首位,其实这跟我们的文化是有很大关系的。因为在道家的思想里,是有了天地才会有万物,然后再有人。

所以天地算是给人类和万物提供了生存环境,可以让人类来进行繁衍生息,所以天地是地位比较高的。所以也就是说,人类要对天地存一些敬畏的心,不能忘本。要时刻记得天地对于人类的恩惠,所以在古代的时候会有拜天地的这个要求。其实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宫中还是民间,一般有盛大的活动的时候,都要来祭天拜地。

这也是人们为了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的这些愿望,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恩之心。结婚的时候是需要有很盛大的仪式的,而我国在传统文化上并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就用天地来进行代替。西方人结婚的时候,一般会到教堂去对着上帝许下自己的诺言,然后通过神父来见证。而且还要在上帝面前进行立誓,来表达自己的真心。

那么在我国的古代举办婚礼的时候,要进行拜天地,其实也是对于爱的一种承诺。只是把这种立式的方式变成了拜天地,也就是说把国外的上帝当成了天地,这也是一种无声的宣誓。而且也相当于是把男性比作天,女性比作地,这样双方结了夫妻,也是天作之合。两人要形成一个比较和谐的关系,而且要进行繁衍后代,那么也就是表达自己对于天地的尊敬,这也是教育人们要敬畏自然。

新中国成立前,新乡有早婚习俗,男子婚龄一般在15至20岁,女子婚龄一般在15至18岁。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嫁娶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礼。

议婚:初议婚,家长先托媒人,经媒人往来通话,了解对方属相,按阴阳学的迷信说法看双方属相的冲合。犯冲的属相有鸡与狗、龙与虎等,最合的属相为龙与兔,称之为“龙缠兔辈辈富”。女方年龄可大于男方二三岁,但不可大一岁,民间说法:“妻大两,黄金长”,“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没饭吃”。

相亲:在相互探问对方家境后,进行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导引,与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同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看相后,男方给女方见面礼。如双方均满意,为初定婚约。

定亲:择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结婚日期,并报知亲友。

套新:女双方的新被褥和新枕头须由子女双全和夫妇双全的妇女缝制。缝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铺开,然后,抓一些花生、红枣、核桃撒在上面,由缝制者缝入被褥中,意为“早生贵子”。

  压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将新娘的嫁衣装进箱子后,在嫁衣上面放压箱钱。新娘到婆家后,婆婆要在此箱内放钱,且多于压箱钱数。出嫁前一日或当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将娘家所办嫁妆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为万年长青。嫁妆送到后,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妆人索取开箱钥匙,并给持钥匙者封钱,对方满足以后才将钥匙交出。

娶亲:娶亲的前两天,男方送通信盒给新娘,内装化妆与丰轿时的衣物(衣物必须成双成对)、首饰,另加酒一瓶,肉一块,米、面各一升。娶亲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当晚由新郎的小弟压床,且允许在新床上撒尿。娶亲之日,男方备花轿四顶,一顶轿坐新郎,一顶轿坐新娘,一顶轿坐娶客,一顶轿坐压轿孩子。

  迎礼:引礼人引导新郎进新娘家,每一道门,引导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礼,新娘家须给新郎和引礼人各盛一碗饺子汤,奏乐三遍,新娘方可上轿。

  上轿:新娘上轿须穿蓝鞋子,此鞋不许再穿回娘家。上轿前,其母给女儿离母钱,并把婚书交于新娘,由新娘将婚书带至婆家压在床头,以示两家平安。上轿分大娶、小娶。大娶,新娘上轿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着上轿。小娶,新娘步人轿内,轿顶大升。途中若遇拦轿者,须落轿奏乐后方可再行。

  下轿:新娘下轿前要梳头,边梳边说:“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跑成群。”婿家还须给新娘赠下轿礼,然后由扶客搀扶下轿。若遇瞎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时须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新娘下轿后,脚不得落地须用蓝布自轿门铺至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为完婚仪式。天地桌上放一只盛满粮食的斗,用红纸封口,两边各放红蜡烛一只,斗前放几只果碟子。桌前铺红毡或席子一条,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马鞍。新娘要跨过马鞍,摸盛花,叫做“骑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余有盛。接着新郎、新娘立于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们,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

入洞房: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脸盆,水中放一个馍馍,一个硬币,新娘须将馍馍捞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将水送走。然后,小姑把做熟的饺子送入洞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开给新郎吃。

宴席:家设宴款待客人。开宴时由男方陪客领路,引礼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长辈回话:“省事三揖。”然后引礼入陪,新郎作揖三个。待女方送客席毕,再由陪客领路,新郎长辈手托酒盘说:“酒寒席清,请亲家多多担待。”对方回答:“酒足饭饱,亲家办事满好。”新郎长辈对说:“人盅酒你们先尝,俺娶媳妇你家忙。”对方答说:“都忙!都忙!”这套礼节俗称“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毕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拜 送客走后,内客(新郎的亲友)、坐底客(本家长辈)齐聚,由新娘上拜,逐个磕头,受拜人均付给拜礼钱。

闹洞房:新郎的小字辈或同辈人进洞房嬉闹新人到深夜。

婚灯:新婚之夜在床头放桌一张,燃红蜡烛两只,俗称“婚灯”。新郎、新娘各一只,谁的婚灯燃的时间长,表示谁的寿命长。

回门: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几天,俗称“叫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买卖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但一般还要趁节假日或选农历三、六、九日举行结婚仪式。在婚事操办上,有的仍保留着见面礼、套新、送嫁妆、压箱钱、宴请、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较旧时已简单得多。

迎亲 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再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入洞房喝交怀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032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