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的次序大致如些:一敷铅粉、二抹敷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口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就即是现今的涂胭脂、画口红、修眉及花钿(额饰,两眉之间的装饰)。
唐朝化妆重点与现代差别不大,称呼不同而已,如上粉底称上铅粉,画眉毛是画黛眉,擦口红是上唇脂;特别的是唐朝女性会在眉心、太阳穴与嘴角画动物、植物,称为花钿,若以金箔制成则称金钿。
唐朝女性涂口红流行心形、鞍形与一般形,心形是上下唇画成正、倒爱心状,鞍形是上下唇皆画成M字形,一般形上唇依唇形描红,下唇为半圆形,无论哪形的唇脂面积都比嘴唇小。此外,史书记载唐朝杨贵妃喜欢上很白的粉底,再擦上很深的腮红,红到连擦汗的手帕也染红,因而蔚为流行,当时女性竞相模仿。
现代人模仿
2012年10月,有媒体报道,台湾教育大学美术系毕业、现年25岁的陈妍卉,模仿古代女性妆容,一步步解构如何画出“唐朝仕女仿妆”,文章发表后暴红,仅约10天就吸引逾11万人次浏览,并吸引网友转载讨论。
因仿妆相似度极高,网友大赞“太厉害了”、“好像从画里面走出来”、“生在唐代一定是宠妃”。
陈妍卉在《唐朝仕女仿妆》文中,放上4种妆容及从初唐到晚唐流行的11种眉型,除解构化妆步骤,还贴出妆容与仕女图对照,为提高相似度不惜扮丑,画出极浓黑的短胖粗眉,并用力挤出双下巴拍照。
古代的婚纱礼服都非常漂亮,不同朝代的礼服也有自己不同的特色,所以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 唐代结婚礼服 的特点和不同朝代礼服特色的一些内容,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来看看哦。
唐代结婚礼服 的特点 :
1唐制礼服融合了以前的庄重神圣和现在的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之前的唐服层数繁多,穿着的时候层层叠压着,还会在外面穿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2 唐代结婚礼服 的特点,在唐朝之后,礼服有所简化,也更现代化了,穿上也显得非常漂亮喜庆。
不同朝代礼服特色:
1明代婚礼服饰
男子在迎娶妻子的时候可以穿九品官服,青绿色的九品官服,新娘就穿凤冠霞帔。头上戴凤冠,脸用红盖头遮住,脖子上戴项圈天官锁,胸前挂着照妖镜,还会拿个子孙袋,下身穿红裙,红裤子,绣花鞋等。看起来就是一个传统新娘的造型。
2清代婚礼服饰
清代的礼服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新娘一般都是穿红色绣花的袄裙或者旗袍,头上戴簪红花,拜堂时蒙上盖头,新郎一般都是穿青色长袍。
3元代婚礼服饰
它是比较短的长袍,比较紧身,在腰部设计了很多褶皱,这种衣服如果去骑马的话很方便的。
4汉朝婚礼服饰
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都会穿绫罗绸缎和漂亮的衣服。普通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比较贫穷的人家一般都是穿粗布做的短衣。
我总结: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唐代结婚礼服 的特点和不同朝代礼服特色的一些内容,大家看完后是不是也觉得唐代礼服非常漂亮呢,那么你也来举行一场具有复古风格的传统中式婚礼吧。
1画眉 画眉是我国古代女性传统的化妆术之一。屈原《楚辞·大招》中:“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青色直黛,美目媔只。”之句,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爱美的女性就开始用铅粉扑面、黛黑画眉把自己变媸为妍了。早期时,女性画眉所用的“黛”是用一种叫石黛的青黑色矿石,加入麝香等香料制成的。唐颜师古《大业拾遗记》记载:隋炀帝时,波斯人所制的螺子黛传入宫廷,被后妃们珍爱,这种黛又被称为蛾绿,隋炀帝喜欢看宠妃吴绛仙画眉,每“倚帘顾之,移时不去”地痴看。宋朝时流行西域传入的青雀头黛,晏几道《六么令》形容:“晚来翠眉宫样,巧把远山学。”“远山”是西汉初期流行的眉式,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宋代画眉时尚是汉代时尚的复古。 我国历史上流行过很多种眉式,其中最普遍的是蛾眉。《诗经·卫风·硕人》中写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比喻她的眉毛象蛾须一样弯曲而细长。《中华古今注》说,三国魏时,宫人“作蛾眉,惊鹄髻。”其形广短,色淡微。为当时妇女所崇尚,直至唐、宋、明、民国都很流行。蛾眉甚至被赋予了很多深意,如屈原《离骚》写“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即以蛾眉指出众的美女。古时“蛾”与“娥”通解,南唐后主李煜失国后曾写“垂泪对宫娥”,与在位时欣赏女性之眉而作的《长相思》:“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螺蛾。”相比已是全然两种心情了。 《后汉书·马援传》中记载了一个当时的民谣“…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可知“广眉”是由宫廷流行到民间的一种眉式,后来《太平御览》中又把“广眉”比作“半额”,根据文字的意思猜测广眉大约是一种很粗的画眉样式。东晋葛洪著《西京杂记》中形容卓文君眉若远山、脸若芙蓉,“远山”也是一种汉代常见的眉式,汉成帝妃赵合德就是这样的远山黛,远山可能是一种淡远、细长的眉毛画法,宛如水墨画里一泓秋水后面遥远的连山。《中华古今注》载,汉梁冀妻孙寿创新妆样式,改惊翠眉为愁眉。愁眉的样式为颜色浓重、细长曲折、眉梢上翘,据说是继承文君的远山眉而来。《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时人称之为“仙娥妆”。唐代杨贵妃作白妆黑眉,当时的女子纷纷效法,称其为新妆,诗人徐凝描述这一场跟风的潮流为:“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2粉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嫁给了与她同样爱好吹箫的萧史。萧史会仙术,不但会用箫声引来凤凰、仙鹤,还会用水银炼成粉,取名飞云丹,给弄玉扑面化妆,让美丽的弄玉更加白皙出众。这一对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美眷住在秦穆公为他们筑的凤凰台上,几年后的一天,有人看见二人分别乘着龙凤成仙而去。这个故事的结局太理想化,实际上这小两口可能是被他们天天接触的水银毒死的。可古人神往神仙的生活,宁愿相信他们是成仙了。传说自然不能当作信史,但从中可以得知古人对美的求索是多么热切。 粉在我国的历史由来已久,《韩非子》中:“故善毛嫱,西施之美,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倍其初。”;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里形容邻家姑娘美丽到“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都说明粉在女性化妆中的重要作用。古代不仅是爱美的女子喜欢傅粉,很长一段时期里男子亦然。司马迁《史记》中记载汉惠帝时侍中都爱傅脂粉。《魏略》中说曹操的养子何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晋人裴启《语林》中也记载:“何晏,字平叔,以主婿拜驸马都尉,美姿仪,面绝白,魏文帝疑其著粉,后正夏,唤来,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随以朱衣自拭,色转皎洁,帝始信之。”六朝时期的男子傅粉之习成风,几个南朝皇帝因爱此风被称为傅粉郎君。 3胭脂 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是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而成,因为是燕国所产得名。《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燕支草似蒯花,出西域,土人以染,名为燕支,中国人谓之红蓝粉。”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此行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而且带回了大量的异域文化和民族风物,其中就有胭脂。由这两种说法看来,胭脂应该始自匈奴,后来又传到汉地的。东汉时班固出使西域回来说过:“匈奴名妻曰阏支,言可爱如燕支。”现在甘肃永昌县与山丹县之间,还有叫燕支山或焉支山的,不知是不是从古到今流传下来的名字? 战国宋玉《神女赋》写“眸子炯其精朗兮,暸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娥扬兮,朱唇的其若丹。”唐岑参《醉戏窦美人诗》中 “朱唇一点桃花殷。”说的都是女性红唇之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