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第1张

 宋朝时安阳滑县向广西南宁一带的移民

 “白马”考释与“白马县”寻根问祖

 安阳师范学院  王迎喜

 广西南宁市郊县上百万平话(广西的一种方言)人的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山东白马县”人。自民国以来,这些平话人多次到山东省寻找“白马县”,都无果而终。上世纪九十年代,南宁市史志办为这些平话人到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寻根问祖,才知道这里才是应该寻找的地方。不久前,我作为安阳电视台《档案》栏目顾问,受该栏目之邀,参与制作了《溯源消失的“白马”》,并已在电视台播出。此后,安阳市政协也邀请我参加《广西“白马移民”与滑县渊源》的调研活动。为了更加清楚和准确地表述广西“白马移民”与安阳市滑县的渊源,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写成了这篇文章。

 一“白马”考释

 “白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古老的地名,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记载的“白马”地名就有25处之多,其中滑县出现的“白马”地名共有4处,分别是:一、白马山,“在河南滑县东三十四里。《水经注》:距白马县故城五十里,疑即《开山图》之所谓白马山也”。二、白马水,地“在河南滑县北,即白马津”。三、白马津,地“在河南滑县北,旧为河水分流处,一曰白马水,今堙”。四、白马县,“春秋卫曹邑,秦置白马县,故城在今河南省滑县东二十里。后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亦随州徙治,即今滑县治,明废” 。 ⑴(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和白马县在《滑县志》和民国《重修滑县志》中也有记载。它们是:一、白马山和白马水,民国《重修滑县志》记载的白马山和白马水在同一处,并引《山海经·北山经》说:“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白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滹沱”。又引《开山图》记载,“山下常有白马,群行山上,悲鸣则河决,驰走则山崩”。另又引《环宇记》记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这里说白马水是白马山上的一条河流,从白马山北坡流下,即白马山与白马水在同一处地方,位于旧滑县城东北三十四里。⑵(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津,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水而得名”。 “又有白马水,旧为河济分流处,一名白马济,一名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⑶(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这里认为白马水、白马济、白马津为同一处地方,即黄河渡口处。可见这里记载的白马水与前述白马山上流下的白马水不是一回事。三、白马县,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得名”。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之漕邑”。⑷(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秦、汉、晋均置白马县,北魏置兖州于滑台,白马县治也随之迁往滑台,原白马县故城荒废。隋、唐、宋、金、元均设白马县治于滑台,明朝省白马县,将其并入滑县,结束了白马县的历史。这里记载白马县在滑县城南二十里,与《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所说在“河南滑县东二十里”不同,一在“南”,一在“东”,是因其是在滑县城东南二十里之缘故,这与民国《重修滑县志》“今县(滑县)治东南有韦乡、韦城、韦津,即废白马县”⑸ (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的记载相吻合。

 除此之外,民国《重修滑县志》中记载的“白马”地名比《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还多两处,即是:一、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即北魏置兖州时随州而迁来的白马县城,并引《水经注》说,“城之名为白马,盖以刑白马而筑之,故谓之白马城”。⑹(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二、白马坡,在滑县城“东北二十里”,“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⑺(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为什么这里叫“白马坡”,未见到史籍记载,可能是这里离白马山较近,又地势呈倾斜状的缘故。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白马县城,最少应有两处,一处在北魏之前滑县城的东南二十里,一处即是后来的兖州州治和滑县县治所在地。这两处均在今滑县境内。北魏之前的白马城得名,与白马山、白马水和白马津的得名有关;而北魏到明朝的白马县城得名与郦道元《水经注》中所记的筑城时杀白马祭祀有关。

 滑县境内白马山、白马水、白马津、白马县的得名互有先后和因果关系。白马县得名于白马津, “汉朝设东郡白马县,因秦朝的白马津而得名”。而白马津得名是源于白马山和白马水, “秦朝有白马津,是以秦朝以前有白马山而得名”。⑻(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以北魏以后的白马城或滑州城为座标,其东南二十里为北魏之前秦、汉、晋朝时的白马城,即老白马县城,即《滑县志》所载“白马县在县(滑县)南二十里,春秋时本卫漕邑”,其西北十里就是位于黄河流经处的白马津。《水经注》记载,“白马津,在县西北十里,即大河津渡处也”。其东北三十四里有白马山,即《环宇记》所载“白马山在滑县东北三十四里”。其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即《水经注》所载,滑州城“东北二十里为白马坡。坡,即(关羽)刺颜良、文丑处也”。⑼(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

 历史上白马县城与黄河所处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如何变化,白马县城都在今滑县境内。白马县城“或在河东,或在河南,或在河北,盖随津渡为转移。历代黄河迁徒靡常,津渡口岸亦随时各异,故舆地谈白马者,方向、里数亦各不同。而究之白马古迹,要在今(民国时期)滑县境内,确无疑义”。⑽(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舆地)因黄河在滑县境内,经常泛滥改道,才形成了白马县城与黄河相对位置的不确定性。

 从相关史籍可以看到,白马县从秦朝即已设置,直到明朝才并入滑县,其所辖行政区域一直在今滑县境内,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五百多年。

 二、白马是军事要地和防汛要地

 白马津作为古代黄河的重要渡口,是古代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故又是战争频繁之地,历代都是驻军的要地。

 从秦朝开始,白马津就是黄河上的第一险关要地,在军事上的地位十分重要。“自秦以降,白马之险甲于天下。楚汉之胜负由此而分,袁曹之成败由此而决。” ⑾(民国《重修滑县志》卷二)《方舆纪要》记载: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10年)七月,陈涉遣武臣、张耳、陈余帅兵三千人,从白马渡河下河北诸郡。”汉高祖“五年(前204年),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⑿《(汉书·高祖本纪》)汉高祖刘邦的部队还与秦军在白马津一带大战。楚汉战争时,刘邦还派部队从白马津渡过黄河,断绝项羽的粮道。 “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北救延,使关公刺良,解白马之围”。⒀(汉书·关羽传》)其中所指“白马”位于滑县县治之北的白马坡。这里有颜良冢古迹及关帝庙。曹操从邺城率军南征也要经过白马津。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就曾多次跟随曹操出征。他亲眼观看了部队出征时在白马津一带的壮观场面,写下了著名的《从军诗》,其中有诗句:“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形象地描写了曹操大军路过白马津一带时的强大阵容。唐朝诗人李白北游路过白马津,有感而作《白马津》,其中有“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的诗句。从东晋到南北朝,为了争夺白马津要地,战争不断。刘渊派部将石勒攻占白马城后,坑杀了白马城男女三千多人。直到金朝黄河河道南移后,白马才失去了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由于白马津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军事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历代都在这里驻有重兵。“至和元年,诏陈、许、郑、滑、曹州各屯禁兵三千”。⒁(《宋史》卷一九六兵志)滑州之所以作为屯驻禁军的要地,与滑州所辖白马县和白马津不无关系。 “滑州近在河北(黄河以北),自古以为重镇。白马望县,土广而民众,亲隶于州……”。⒂(民国《重修滑县志》卷八)

 自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宿胥口决口到金朝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河道南移,在这1796年中,黄河在白马一带曾多次泛滥成灾。从春秋到民国,滑县水灾有200多次,而黄河决口就有66年共77次之多。⒃(1997年版《滑县志》)可见古代黄河在白马一带决口造成的灾害极为频繁。这种灾害以五代和宋朝尤为严重,据《宋史》和《滑县志》记载,北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黄河在滑县房村决口,朝廷派大将田重进领兵五万筑黄河堤,堵塞决口。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黄河又在滑县(天台山旁)决口,决口宽七百步。泛滥之水向东流入山东梁山泊境内,造成巨大灾害。宋朝廷派兵九万才堵塞了决口。

 由于古代白马津在南北交通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都注重白马津渡口的防守,因此这里经常驻有重兵。也由于古代黄河经常在白马一带决口泛滥,为了防治黄河决口,历代在这里聚集大量兵员和民工成为一种常态。

 三、关于“白马”寻根问祖

 广西南宁市郊县一带平话人到“山东白马县”寻根问祖,与宋朝对西南用兵有重要关系。

 北宋仁宗时,广西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的侬智高反叛,规模宏大。北宋仁宗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广源州作乱。广源州是邕州所属的羁縻州。皇祐二年(1050年)侬智高招兵买马,“与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宓及其党侬建侯、侬志忠等日夜谋入寇。”有一天夜晚,侬智高令部属故意将其所居之地放火烧毁,却号令其众说:“平生积聚,今为天火焚,无以为生,计穷矣。当拔邕州,居广州以自王,否则必死。”在他的煽动下,反叛规模迅速扩大。侬智高率众五千东下攻破邕州,活捉邕州知州陈珙。然后“僭号仁惠皇帝,改年启历。”接着侬智高“相继破横、贯、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杀官吏甚众,所过焚府库,进围广州”。⒄(《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

 宋朝廷多次派兵平叛,均无明显效果 “皇祐中,广源州蛮侬智高反,陷邕州,又破沿江九州,围广州,岭外骚动。杨畋等安抚经制蛮事,师久无功”。⒅(《宋史》卷二九0)这时著名将领狄青自请率兵出征:“臣起行伍,非战伐无以报国”。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人,善骑射……临敌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莫敢当。”“青为人慎密寡言,其计事必审中机会而后发。行师先正部伍,明赏罚,与士同饥寒劳苦,虽敌猝犯之,无一士敢后先首者,故其常出有功”。韩琦、范仲淹认为狄青是“良将材”,“二人一见奇之,待遇甚厚,仲淹以《左氏春秋》授之”。⒆(《宋史·狄青传》)

 狄青出征,军纪严明,先“戒诸将毋妄与贼斗,听吾所为。”到前线后,对随意出征而失败的三十人,“驱出军门斩之”。从此严肃了军纪,狄青与侬智高作战,侬智高叛军驻守险关昆仑关。狄青先“令军中休十日”。侬智高以为狄青不会马上发兵打仗。谁知“青明日乃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贼既失险,悉出逆战……青执白旗麾骑兵,纵左右翼,出贼不意,大败之,追奔五十里,斩首数千级,其党黄师宓、浓建中、智中及伪官属死者五十七人,生擒贼五百余人。智高夜纵火烧城遁去”。⒇(《宋史·狄青传》)狄青率兵进入邕州城,缴获甚多,并释放被侬智高胁迫到城中的百姓近万人。

 侬智高反叛被平定后,狄青受到朝廷嘉奖,官至枢密使。狄青死后,“帝发哀,赠中书令,谥武襄”(21)。(《宋史·狄青传》)

 由于白马一带是驻军要地和防汛要地,宋仁宗多次对西南用兵,从白马一带调动兵员前往邕州前线是非常自然的,而战乱平定后这些将士又留下来戍守。为何要长期戍守?其主要原因是邕州一带时有战乱。一、狄青平叛后,侬智高生死不明,因此须防其重新作乱, “或传智高死……既而复奏智高未死。然智高卒不出,其存亡莫可知也”。(22)(《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二、侬智高母亲也在作乱。侬智高母亲叫阿侬,她“有计谋,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僭号皇太后” 。这个女人还像野兽一样吃人肉,“嗜小儿肉,每食必杀小儿。”在侬智高逃走后,阿侬“依其夫侬夏卿,收残众得三千余人,习骑战,复欲入寇”。一直到至和(1054年——1055年)年间,宋军才俘“获阿侬及智高弟智光,子继宗,继封槛至京师”。(23)(《宋史》卷四九五“广源州”)三、侬氏家族一直有反叛之间心。侬宗旦于嘉祐二年(1057年)又反叛,一直到嘉祐七年(1062年)这场叛乱才结束。四、邕州一带还有其他反叛,“有甲峒蛮者……间出寇邕州。景祐三年(1036年),尝掠思陵州凭祥峒生口,杀登龙镇将而去。” (24)(《宋史》仁宗本纪?)嘉祐五年(1060年),又有“蛮千余人复为寇,为官兵拒战,斩首数百……至和、嘉祐中,皆尝扰边”。 至和二年(1055年)正月“邕州言苏茂州蛮内寇”。嘉祐四年(1059年)二月“广南言交阯寇钦州”。嘉祐五年(1060年)七月“邕州言交阯与甲峒蛮合兵寇边”。同年十二月“苏茂州蛮寇邕州”。(25)(《宋史》仁宗本纪)

 邕州一带边疆不宁,宋朝廷需要长期在这里驻军。按照北宋朝廷的诏令,驻军要轮换戍守。广西的驻军一直到皇祐四年还在这样进行,如皇祐四年(1052年)朝廷下诏:“戍兵岁满,有司按籍,远者前二月,近者前一月遣代,戍还本管听休。”但到皇祐五年(1053年)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年朝廷又下诏:“广西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罢归,钤辖司以土兵岁一代之。” (26)(《宋史》仁宗本纪?)这些“罢归”的“戍兵”被当地的“土兵”所取代,而“戍兵”中就可能有许多来自滑州的白马县。自此以后,他们长期居住在当地,结婚成家,经过历代繁衍,他们的后人就成了现在的平话人。而这些平话人也就记住了他们的先祖源于“山东白马县”。

 中国古代所谓“山东”与现在作为行政区域的“山东省”的概念不同。战国时“山东”指秦国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因其在崤山以东而得名。“山东”的另一说法是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司马迁《史记》与其它古籍所记“山东”均是这个意思,如 “晋兵先下山东(太行山以东)”。(27)(《史记·晋世家》)金朝时改京东为“山东”,始有“山东”之名。元朝开始才有所谓的“行省”,即现在所说的“省”,就是中央之下所设最大的“行政区域”,但元朝还没有设“山东行省”。明朝设“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正式设“山东省”,民国时沿用,直至现在。

 由此可知,北宋仁宗对西南用兵时,当时并没有“山东省”,所谓“山东”实际指太行山以东的广大区域。据商务印书馆民国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记载,中国历史上的“白马县”共有三处,一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一在今安徽境内,一在今四川境内。这三处地方只有位于今安阳市滑县境内的白马县是在太行山以东,即所谓“山东”一带,可知“山东白马县”在今安阳市滑县境内当确定无疑。

 

 作者简介:王迎喜,安阳师范学院教授,《安阳通史》作者。本文已公开发表。

并不是每个姑娘都那么幸运,能够一结婚就能顺利的产下宝宝,有很多人为了能顺利的生下宝宝,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有的人为了能够安心养胎,而放弃自己的事业,甚至为了能生下自己心爱的孩子,牺牲自己的生命,吃尽了苦头,河南滑县有一名宝妈也是如此,对于她来说,没有生下自己的孩子是一种遗憾,她一直在努力着,前两胎已经胎死腹中了,新生出来的宝宝也才只有790克,那么这个婴儿能活下来吗?让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一,滑县婴儿出生仅有790克

对于很多孕妇妈妈来说,早产儿并不稀奇,只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孩子的各项指标是正常的,那么孩子慢慢的就会成长,一般健康的婴儿在5到9斤左右,如果先天不足的话,后面还可以通过一些食补和医疗手段,让孩子长个子,亚洲人的宝宝一般出生会在50公分以内,这位790克的小婴儿的体重,就像小猫一样,虽然这位宝妈顺利的生产了,可是要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由于她已经有两次流产的经历了,她很虚弱的躺在病房里面,但是并不想轻易的放弃小婴儿。

二,这个婴儿能活下来吗?

如果想要存活起来的话,是需要做很多手术的,能不能存活下来是一个未知数,不过生命是有奇迹的,有很多孩子生出来都很小,但是经过医生专业的护理和家人细心的照顾,慢慢的也能够健康的长大,这位小宝宝来到世上并不容易,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一位比较坚强的宝宝,虽然说他的体重只有790克,可是他仍然顺利的生产,他也想看看这个美丽的世界。

总之,对父母来说,生下早产儿他们是十分痛苦的,但是哪怕倾尽所有,也要救活这个宝宝,希望宝宝能够早日把体重增加起来,健康快乐的长大。

奇葩的随礼方式是非常多的,比如说网络上一名女子在闺蜜结婚的时候送上了麻将中的八万,让记录的人傻了眼。还有一位网友送上了三大箱辣条,因为和新娘是大学的室友,对方经常在宿舍中吃自己的辣条。不管是怎样的随礼方式,只要你和新人进行了商量,对方也同意了,就是可以做的,也能够展现出双方的关系有多么的好。

在安阳的滑县有一对新人举办了婚礼,他的兄弟们居然凑齐了6000枚硬币,用这个来送礼。为了把6000元的一元硬币给凑齐,总共有10个兄弟进行了帮忙,他们在不同的银行兑换了硬币,然后聚集在一起进行包装。可以看见是非常有心意的,首先将6000枚硬币平铺在一个红色的盆中,中间比较的高,四周比较的低。最后在上面放上了4000元的100元纸币,再用保鲜膜封装起来,这样的礼物就是很用心的。因为这个礼物寓意着聚宝盆,希望夫妻二人在婚后越过越红火。

上面提到了送麻将中的八万以及辣条,还有一些人会送上自己家的特产。不过最主要的送礼方式还是直接包红包,或者将一些比较贵重的物品给送出去。对于人们来说,举办某个仪式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对于这个人或者这个事的重视,另一方面就是为了收礼。因为中国人是比较重视礼节的,在其他人家有事的时候就会送礼,如果自己再有事不举办宴席的话,就没有办法收礼了。也希望礼金不要太多,不然也会增加人们的负担。

10个人总共送了1万元,这样的礼就是比较大的,说明这些兄弟和新郎之间的关系非常的不错,真的很让人羡慕。

10月19日,河南安阳滑县有一男子结婚,他的兄弟们便给这位新郎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根据新郎表示在结婚前10天的时间,他的兄弟们就已经开始准备了10个人分头行动,用现金去兑换了6000枚一元的硬币,还有4000元现金。在婚礼当天,兄弟们便将这一份为新郎精心准备的礼物带到了婚礼现场,用一个大盆装了满满一盆的硬币,足足有6000枚,还有4000元现金带去随礼。这一顿操作可是把记账的大叔给搞懵了,如果不是有4000元现金在上面的话,可能会被认为这几个人是来婚礼上找茬的吧!

其实这也是几个兄弟对于新郎的特别用意,用盆装满了硬币,对于新郎是代表着祝福寓意聚宝盆。虽然说这件事情有点搞笑,但不得不说新郎的兄弟朋友们确实很有心呢,因为聚宝盆有着很好的寓意,民间传说就表示聚宝盆装有金银珠宝,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对于新郎来讲是一种祝福,代表着兴旺家中的财运其实像很多人的家装办公室或者是店铺内都会摆放聚宝盆,因为这是非常吉利的一种风水摆件。

在人们的婚礼已经不像是以前那么古板,现在人的婚礼朋友之间聚在一起,会发生很多有乐趣的事情,其实看起来有点搞笑,但这更代表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俗话说得好,金钱有价,有情无价。

对于每个人来讲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很好的财运可以来到身边,因此聚宝盆对于家庭对于个人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新郎的兄弟们也确实很有心呢,想来他们也对聚宝盆有过不少的了解,才会想到将钱换成硬币,装在盆里面赠送给新郎。聚宝盆,顾名思义其形状为凹形,如碗如兜,招财聚气,生旺家宅风水。故聚宝盆内可放硬币、铜钱、元宝、护身符等吉祥物品。

滑县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地址为河南省滑县道口镇道城路东段,工作时间为工作日,8:00-12:00;2:30-5:30(冬)/3:00-6:30(夏)。其主要负责全县的婚姻登记工作和婚姻档案管理归档管理工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400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