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婚不育的年轻人主要在犹豫没有遇到合适的人,也在犹豫经济压力,还有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90后对于婚姻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也不完全是因为经济压力的原因,看到这个数据的确让人觉得诧异,90后的结婚率不到10%,这是怎样的概念,在我们这种小城市或许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很明显,也不知道如不婚不育的年轻人居然这么多,只能说年轻人对结婚和生育的想法和看法已经彻底改变,他们或许根本就没有在犹豫什么,只是单纯不想结婚和生孩子而已。
90后结婚率不到10%的话题冲上热搜后引起了大家的热议,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普遍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国家都有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不断催生三胎也是因为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孩子的原因,90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很多思想都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我自己也是90后的群体,只能说我们看待问题会更现实一些,也说不上有很大的经济压力,只是觉得结婚和生孩子不是我们人生必须要经历的事情。
我们对于新事物和新思想更容易接受,而且现在就算单身的生活一样可以很精彩,就算没有伴侣也一样可以过得很幸福,我觉得这就是主要的原因,以往婚姻和孩子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幸福感,但是如今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再加上各种经济压力的影响,赡养孩子和父母的压力,所以不婚不育的年轻人顾虑的因素还是很多的。
如今大家对于婚姻和生孩子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会顾虑工作的压力、养孩子的负担、自己的生活质量、赡养父母的责任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家都顾虑的问题。
在快节奏的社会当中,很多人都会选择晚结婚,晚生育,因为这样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未来,同时也不会让自己这样操劳和忙碌。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当中,同样也有90后女子居然晒出一岁孙子的日常。看到这样的新闻,很多网友瞠目结舌,居然有90后的女子居然当了奶奶,确实让人们十分诧异。在此期间也有一些网友一直产生疑问,为什么她会这么早结婚呢?
对于这件事情,当一个人遇到真爱时,自然会过早的进入婚姻。就目前来说,该女子作为一名90后整体算下来也快接近30岁了,所以这样的年纪结婚也不算很早,也是比较正常的年龄。可是在此期间,该女子晒出一岁孙子的日常,其实这名女子也说明了该孙子并不是亲生的,但是胜似亲孙子,她表示自己十多年前嫁给了大自己17岁的二婚丈夫,丈夫有一双儿女, 自此之后他嫁入这个家庭当中就当起了后妈,而且把继子都视为己出,甚至要将他抚养长大。
在这件事情当中,该女子也说到他和丈夫也有一个孩子,今年已经12岁了。虽然他们两个人之间的日子并没有什么大富大贵,甚至可以说是平淡幸福。而女子平时在家就是帮儿子带孙子,自己也会做一些手工活来补贴家用。由于这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一名90后女子的一双操劳的手上看到一些不满皱纹的情况。
个人观点。
其实对于这件事情无论怎么样,只要当事人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并且也是自己想要的,那么并没有什么多说的。但对于这件事情也有一些网友发表不同的观点,认为这样的路也是自己选择的,如果真的可以好好的走下去,其实也就是一种负责而已。
我早早的结婚生子,未曾遭受过“婚育”问题的催促,对此有过深刻的恐慌的时候,便已经“安全地”躲进婚姻的围墙之后。我本以为如此之后可以天下太平,你看,我是这么有诚意早早地站在了“舆论标准“的安全阵营里,相夫教子。可是,这个环境对女人的苛求,从来不会停止。
我每天会陪我女儿下楼在小区里玩耍,小区里有许多和我女儿差不多大的孩子,于是久而久之,便和小区里带孩子们的奶奶或者姥姥们都熟了起来。
很快的,我这么一个年轻妈妈便成了小区里的“大妈之友”,那些大妈们对我是那么的关照和热情,帮我分担重物,跟我分享食物。她们都是这么善良的一群人,所以她们的”恶意“并非刻意的。
一
当得知我是90后的时候,大妈会赞许地说:“还是年轻的时候生孩子好,你看你恢复的多好,那谁谁谁三十好还几不结婚生孩子的,都是傻子,好男人都被你这种眼尖的姑娘抢光了,以后怎么嫁的出去。”
看,我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划归到了我这个年龄的大多数伙伴的对立面,变成了中伤跟我现阶段生活方式不一样的姑娘的武器。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等到下一次,大妈满脸喜色地告诉我:“我们家妞妞的舅舅结婚啦!”
我道一句:“真好,恭喜!”
“对啊,舅妈还是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呢”在八百字的介绍之后,大妈随口问道:“你看你这么年轻孩子都这么大了,上过大学吧?我告诉你啊,考大学好难的呢,我儿子当初考大学的时候考了XX分呢”
看大妈的一脸骄傲,我真心无法告诉她我高考比他儿子高了一百多分,只能默默地为自己的文凭点一支香。
在有过上次经历之后,再碰到别的大妈问我年龄,我会故意把自己说长几岁,再问我学历,我会如实告诉她我某985大学毕业。
大妈不懂985,她说:“女孩子就是要读大学,在大学里找到老公是最好的了,出来相亲多遭罪。”
对于她们来说,女孩子读大学最大的意义在于,在大学里搞定老公。
一次,恰巧小区的三个小女孩玩在一起,我带着我的女儿,两个奶奶带着孙女。大人在聊天,孩子们愉快地玩耍着,突然一个奶奶一脸暧昧的问:是不是有的时候还是觉得男孩子好?
我一脸诧异,因为这个奶奶平时疼自己的孙女也疼得紧,实在没料到她会突然这么说。
另外一个奶奶了然地点点头,给她长得像洋娃娃一样美丽的小孙女擦了擦口水说:“虽然现在都一个孩子了,大家不讲这个了,但是怎么说呢,心里还是觉得有个男孩更好。”
我只觉得像是吃了苍蝇一般,却只能呵呵笑着尴尬地抱着孩子走开。这是全国计划生育做得最好的地区,这个省份的人平均受教育程度全国最高,尚且如此。那么其他地区又会如何?
我也会对我的闺蜜吐槽这些事情,正在积极备考托福GRE的闺蜜安慰我:你不要理她们怎么说了,她们就是这样的人,反正她们又管不着你。
我问她:如果这么想这么说的是你的母亲,你老公的母亲呢?
她发了一个叹气的表情:那有什么办法?我只能远离她们,不让我的小孩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了。
可是,还有这么多的小孩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们全身心依赖的亲人有这样的想法。他们一旦被这种观念像一道咒语一样下在了身上,那么他们将要花去一生,与这样的咒语抗争,难以获得完满的幸福。
就像我将要说的这个阿姨。
二
小区里有个阿姨,她女儿长我两岁,她家的小外孙和我女儿同岁,是她的好伙伴。
阿姨以前是化学分析师,做事果断利索,说话逻辑清晰,在一众大妈中显得清新脱俗。我跟阿姨还很聊得来,年轻人的话题她也能说上一二,说起孩子的教育,她更是显得深谋远虑,自信十足。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她外孙的爸爸,她的女婿。
那是一个看起来跟她差不多年龄的男人。其实我是觉得这是无所谓的事情,见怪不怪,他们自己一家人过得开心就好。但是平时在我面前没少夸她女婿的阿姨,此时却是显得局促而尴尬,看到孩子的爸爸来了便抱起孩子匆匆离开。
从此以后,我跟阿姨谈话的时候便小心翼翼,从不碰触“孩子的爸爸”这个话题。日子久了,阿姨便渐渐放下尴尬,对我更是无话不谈。
阿姨告诉我,当时她生下女儿她婆婆不曾看过她和孩子一眼,但是对着她生了儿子的小叔子一家却视若珍宝。生性好强的阿姨便咬牙自己一个人带孩子,还要供职于国企,每天上班早出晚归,心力交瘁。
我问:“那他姥爷呢?(阿姨的老公)”我指了指我女儿的小伙伴。
她说:“那个时候哪有男人带孩子的?我也工作了下班,回家还得烧饭,没办法就把孩子放在厨房门口的桶里站着,他是抱都不愿意抱一下的。”
“别人越不稀罕我家姑娘,我就越是要带好她,我们家女儿也争气,读书也厉害,处处长脸,就是要他们看看,女孩子怎么了。”说起那段经历,阿姨仍旧放不下。
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强的母亲,却不让擅长数学的女儿选择读理科,坚决要求她女儿选择文科,一定要她回到这个三四线小城市考公务员。她说:“别看公务员收入低,但是地位高啊。赚钱又不是女人的事情,钱让男人去赚就好了。”
在歧视女性的这个社会里,和周围环境斗了一辈子好强的阿姨,生活给她的经验仍旧是,从小表现优异的女儿最终嫁一个经济条件好的人才算赢家。
前阵子阿姨的父亲过世,她女儿因为姥爷过世没有把家里对联撕下,挂上黑布,跟她吵了一架。因为她爷爷过世的时候,家里对联就撕下了。
阿姨一脸落寞地告诉我:“这是他们老杨家啊,不是我们老张家啊,(撕对联挂黑布)不合规矩别人会说闲话的。我爸就四个女儿,连个儿子都没有,我们老张家算是散了。”
那一刻,我感到了深深的无力,我有那么多反驳的话可以说出口。
我想告诉她,你也是这个家里的主人,男女平等,自己的父亲过逝纪念他没有任何错误。我平时在网上看到那么多平权观念,那么多女权的呐喊,我有那么多的话可以说。
可是,我一句话都说不出口。
阿姨跟性别不公的环境抗争了一辈子,这些道理还需要我来说么?难道她都不懂么?她的体会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深刻。我的那些口号式的话语,在她面前是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可是,她更无能为力,她要保全生活,就得学会妥协。
三
我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独自背井离乡求学海外,要告别全职家庭妇女的生活,重新开始。
这是一个特别特别艰难的选择,我的人生从未如此挣扎过,离开亲人的煎熬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夜夜难眠,噩梦连连。而唯一能发泄情绪的时候,便是在电话里面与我相隔千里的母亲放声哭泣。
我曾经以为,只要我老公爱我,尊重我,我们自己相亲相爱互相理解就好了,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反正日子是我们自己的。而且,我很幸运,找到了一个拥有宽容而又平等思想的老公。
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必须得迈出这一步。若在之前社会环境里,如果我选择全职太太一辈子,那么等到我的女儿想要不一样的生活方式的时候,我怕我作为一个母亲,不知道如何教给她选择。
因为我不能只关起门来过一辈子。
我的女儿会长大,我不希望她以后的再面临这样一个苛刻的环境,没有选择的自由,举步维艰。这些需要我努力为她打下基础,我要出发,去爬上半山腰,她才有可能爬上山峰,看到广阔的世界。
我希望她拥有最纯粹的快乐。如果她不愿意结婚,那就不要匆忙为结婚而结婚;如果她醉心于学术,那就去读博士做研究,专心致志一辈子;如果她愿意早早地当妈妈,养育三五个孩子,那么就去快乐地当妈妈……
我们还是要走下去。这个社会对我们越苛刻,我们就越是要勇敢,举起宝剑,砍掉荆棘,也许走过一路仍旧伤痕累累。这样,等到下一代,在这片荒芜的原野上,我们的后代才能有机会在这里撒上自由平等的种子。再过些时候,这里终将开出一片烂漫多彩的花海。
我希望,我有生以来,能够有机会,指着这片花海对别人说,这里原来是一片荒原,我曾在这里挥剑斩过荆棘。
国家统计局和卫计委公布的最新出生人口数据正持续引发关注。一些文章强调,"全面二孩"政策是有作用的,理由是2017年二孩出生不管是绝对数目还是占比都有提升。然而,在总出生人口下降的情况下,二孩数量提升反而说明了,一孩出生数量正在"雪崩"--年轻人的生育热情,已经到达了历史最低点。
要点速读
1事实就是,2013年之前一孩出生数量还相对平稳,短短四年,就下降了多达三成——这绝对称得上是“雪崩”了。2鼓励生育,现金补贴、减税和延长产假,是必要的基础措施,配套措施和执行力度非常重要。3但相比起这些鼓励措施,深层次的社会政策——促进性别平等,提高女性地位等,或许更加重要。
一孩“雪崩”,表明90后年轻人的婚育观正在与国际接轨
关于一孩“雪崩”,直接上图——
看到这个图的重点了吗?从2014年开始,一孩和二孩的出生人数出现了明显相反的趋势,二孩在连年上升,一孩连年下降。二孩上升,这是预期之中的,因为2014年开始实行“单独二孩”政策,2016年更是实行“全面二孩”政策,以往堆积的二孩生育意愿在这几年得到了释放,甚至说,二孩的生育数量的上升情况,还远远不及部分人口“专家”所预测的情况。然而,一孩出生数量下降,是不存在政策因素干扰的,但事实就是,2013年之前一孩出生数量还相对平稳,短短四年,就下降了多达三成——这绝对称得上是“雪崩”了。
要知道,生二孩和生一孩,可以说是两个不同年龄段的生育行为,考虑到很多二孩是属于政策开放后的“补生”,二孩的父母大多年纪偏高,很多都是“85前”。所以,一孩“雪崩”所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轻世代,即85后尤其是90后这代人的生育意愿相当低下。
一些人可能会以为是育龄人口减少的缘故,但考察历年出生人口,还是相对平滑的,80年代90年代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大体保持了高位缓慢下降的情形,绝没有“雪崩”的现象。
一些人可能会把问题归咎为最近几年房价的大幅上涨,与一孩“雪崩”相当同步,但不妨把这个解释再拔高些: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迁,改革开放年代才出生的这代人婚育观念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城市人群不再把孩子视为耐用生产品,而是耐用消费品乃至奢侈品,当育娃成本过高时,那就推迟要娃或者不要娃。如果实在想当爹当妈,那方法也有得是——比如,在手机里养只青蛙。
这种社会经济条件变迁、进而导致观念变迁,使得生育率大幅下跌的情况。全世界可以说是普遍存在,中国不存在特殊性。而且,这个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难题,并没有特别好的扭转案例——当生育率跌到18乃至15以下之后,几乎就再也回不到能保证世代更替的21以上了。
中国要说特殊,可能特殊在此前受政策影响,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变迁剧烈,生育观念转变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可以说绝无仅有。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生育率甚至低于1。这意味着,中国要扭转低生育率的难度,要比别的国家更加大。
一种相对乐观的看法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地区不平衡,只要政策放开,一些相对贫穷的地区生育率自然会保持在较高水准,不必过于担忧。这种想法的问题有两个——首先,改革开放那么多年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城市化,让农村人也能过上好生活,如果指望农村人多生育来解决生育率问题,那这些年城市化不是白干了?其次,指望农村人多生,其实还是指望农村人口提供“低端劳动力”,虽然这对维持人口红利有帮助,但这种想法可以说是不道德的。一个好社会追求的发展,应该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好处,思想观念都更加现代化,而不是指望特定人群成为“生育工具”。
如果这么看的话,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现状和前景,似乎就近在我们眼前,像日本、韩国、台湾、香港那样,生育率长期保持在15之下。
唤醒90后的生育热情,现金补贴、减税和延长产假,是必要的基础措施
从政府角度而言,想要实施鼓励生育政策,直接给予育龄夫妇优惠的经济措施,以及延长产假和陪产假等,是比较容易采取的手段,障碍主要在于是否能接受这个成本。我们不妨参考下各国的经验。
经济上的措施,大体包括现金补贴以及税收调节两种。
现金补贴政策是对生育孩子的家庭予以现金补贴,通过调节家庭经济支持水平来减轻其培养孩子的经济压力,从而提高其生育意愿。在各国的政策实践中,现金补贴的种类较多,包括生育津贴、育儿补贴、家庭补贴等,比较典型的有法国、德国、瑞典、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俄罗斯等。例如,在法国,1995年后生育第二个孩子可领取665法郎,生育第三个孩子可领取1578法郎,以后每增加一个孩子可多领取852法郎;日本的现金补贴政策则更倾向于多孩家庭,2004年9月起,排行第一和第二的孩子每月可得到5000日元的补贴,而第三及之后的孩子每月可得到10000日元的补贴。
税收减免,则是通过减免家长的个人所得税来保障子女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相关教育支出,从而缓解父母养育子女的经济负担。例如,在美国,1997年实施了有关税收优惠的税收减免法案,规定每个孩子减免400美元,年收入超过110000美元的夫妇每1000美元减免50美元;西班牙实行税收豁免政策,从应税收入中减去减免额度,再应用相应的税率,每个有3岁以下孩子的家庭可以额外减去300欧元,有3岁到16岁孩子的家庭可以减去150欧元。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国家开征了单身税,如法国政府,早在1920年开始,就利用税法“惩罚”未婚纳税人和没有孩子的夫妻,向未婚无孩的纳税人征税时,多征收除正常纳税额外的25%。
产假也是鼓励生育政策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力点。在产假的时长方面,生育率相对较低的国家普遍延长了产假时间,比较典型的是德国,从1927年的6周延长到1992年的3年;俄罗斯的产假时间更是从初始的12周延长到4年半。从产假薪资比例的角度来看,瑞典女性工作者每个月的补偿薪资比例从60%增加到100%在带薪产假时间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政策效果,扭转不断下降的生育率,2009年俄罗斯全薪产假延长到140天。另外,男性的陪产假和育儿假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如瑞典就规定,在孩子满8岁前,父母有权享有共计480天的育儿假,其中母亲和父亲各自专属享有60天,其余360天由父母共同享有且自主安排。(以上几段参考自《鼓励生育的政策及其效果:国际经验、回顾和展望》,2017,王颖)
上述这些政策,在低生育率国家是普遍采用的,力度在持续加强。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看相关配套措施和执行的力度。就拿产假来说,一个女性为了生育要休3年4年的话,如果没有相应的补偿措施,企业如何承担得了?
但若能持续改变观念和女性地位,在生育问题上中国有可能会获得比日、韩更好的局面
然而,在一些专家看来,以上这些比较直接的政策,即使执行得好,也只是可以阻碍生育率进一步下跌,难以促使生育率大幅回升。斯德哥尔摩大学人口学教授贡纳尔安德森认为,总的来说,“鼓励生育的政策”,如政府下令多生孩子,或是搬出爱国主义,甚至为多生孩子的家庭发放现金补贴,往往不会大幅提升生育率。加拿大前央行行长道奇则表示:“利用政策来鼓励人们多生孩子这种方法在任何地方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真正能让生育率增加的成功案例,往往发生在那些能为女性提供更好的婴儿照顾服务的地方。”
这意味着,鼓励生育不能仅仅是简单、直接的政策干预,而是需要更加深层次的社会政策——最重要之处在于,促进性别平等,提高女性地位。
听起来很不好理解——生育率变得越来越低,不公认就是女性地位、尤其是女性教育提高水平带来的结果?怎么还要继续提高女性地位?
这是因为,把孩子当成耐用生产品还是耐用消费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育逻辑。前者把女性当生育工具,把孩子当作生产力和用来延续香火,因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这种观念自然被废弃。而在把孩子当耐用消费品乃至奢侈品的时代,女性本身不会被当做生育工具,但女性如果缺乏足够的经济地位和社会政策支持,女性也依然会缺乏生育热情,因为生育会非常辛苦。而如果女性地位进一步提高的话,相对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会激发女性的生育热情。
这个现象,可以通过国别对比得到印证。
德国是一个正面典型。在欧洲,德国一直是个超低生育率的国家,因此人口政策一直依赖于增加移民。但近年来,德国本土女性的生育情况也开始好转。一位德国学者指出,高学历女性无子女的比率在近年出现下降。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受访的40至44岁大学毕业女性当中,无儿无女者占25%,较2012年的28%稍跌3%。德国的一份报告指出,从未生育女性的比例减少,部分出于工作与家庭的平衡有所改善,特别是托儿服务的增加——该报告还认为,德国过去8年在职母亲人数同时增加,是这一说法的最佳旁证。在2016年,育有1岁子女的母亲当中,44%是固定受聘而非休产假,比例远高于2008年的36%,而育有2岁子女的母亲之中,在职者比例也由08年的46%,大幅增至去年的58%。此外,报告亦发现大学毕业的女性当中,产后复工的速度较8年前要快。待最年幼子女年满1岁就重返职场的母亲,占全体母亲的比例由2008年的54%,上升至2016年的58%。与此同时,19%的高学历女性会在子女满1岁时再度全职工作,比率高于2008年的16%。
以上都表明,由于社会政策的支持,让德国女性感觉到就算在职也可以带娃,因此就算生育年龄在推迟,但也依然会打算去生育。同样的情形,还出现在法国和北欧,其生育率水平比德国表现得还要好得多,生育率已经能够接近2。
反面的例子出现在相对保守的中南欧和东亚地区。如作为高收入国家的韩国,并没有像其他经合组织国家一样出现较明显的生育率回升现象,日本也仍然处在较低水平。原因就在于在这些国家女性地位较低,尤其是女性收入相对于男性比较低,女性参加工作的现象较为缺乏,参加工作的女性也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
对于中国而言,在生育问题上,无疑会更像我们的东亚邻国,因为文化观念要近似得多。法国和北欧生育率高的原因之一是非婚生子现象非常普遍,生育和结婚不绑定,少了一个束缚,自然会增强生育意愿。欧洲国家也习惯于引入移民,移民也能提高国家整体生育率。这两点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较难接受的。
但相比起日韩年轻人的不愿生娃,中国年轻人不同的一点或许在于,“男尊女卑”的传统或者说惯性并没有日本韩国来的那么强烈。从社会表层观念来看,男女平等是一个完全政治正确的提法,在经济地位上让男女更为平等,并不是那么难以做到。
不过,相比起性别平等问题,目前整个社会经济对年轻人构成的压力态势,才是年轻人婚育意愿低下的根源。补贴、减税、延长产假、设立更多可靠的托育机构,是更加当务之急的做法。毕竟,就算生育率不能回到世代更替的21以上,那也不能低到13、12乃至1以下——让少子化造成的问题晚一点发生,总比“雪崩”来得要好。
90后和00后在接受采访的过程当中都明确地表示自己并不愿意生孩子,这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养育一个孩子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情,整个过程当中需要花费不少的钱,并且在怀孕的过程当中也也是非常的辛苦。现在大多数的90后和00后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的,没有吃过苦,所以说生育的苦90后和00后也不愿意去尝试。
很多的90后和00后表示,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儿孙我享福等各种各样的话语。从中也可以看出,90后和00后确实是不愿意去生孩子的,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挤破头,想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到一些非常好的学校当中,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家长需要不断的去找关系,不断的花钱。而90后和00后觉得完全没有必要有这个钱,还不如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的舒服一些。
小编本人觉得90后和00后的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接触感情,生活是比较早的,可以在电视上面看一些有关家庭问题的一些影视剧。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就导致了90后和00后出现了恐婚恐育的一些情况。现在大多数的人都是会更加的立即一些不愿意舍去自我,去成全他人。
小编也是不愿意辛辛苦苦的再把孩子生出来之后又累死累活的去抚养孩子,并且有一些孩子如果还不听话的话,确实是会给父母带来非常大的打击,而且也会让父母非常的心累。小编本人觉得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样的,对于90后和00后的这些思想也是可以理解的一件事情。现在不要说生孩子了,就连结婚很多的90后和00后都不愿意去进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