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五猖
跳五猖是在古代神灵出巡、祭祀的基础上衍变的一种古典民间舞蹈,据考始于西周,高淳定埠保留了这一活动形式。跳五猖由五个人戴猖神面具,着神袍,扮五位猖神,掺入土地、城隍、僧、道、役卒多人组成。五猖神手执刀、剑、鞭、锤、叉器械,作巡视状出场,随后是朝拜四方、布列方阵、踩碎步、跑穿插,展臂翘腿,前倾后仰,跑圆场。黑面猖神居中,青、赤、黄、白四猖神团聚收场。舞蹈动作粗犷狂放,配以浑厚凝重的大锣大鼓大喇叭,气氛极其热烈。这种活动要若干年才举行一次,定埠村又地处偏僻,很少与外地艺术交流,至今保留了原始古朴风貌。高淳的跳五猖已选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并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录。
大马灯
大马灯起源于唐朝,盛行于明清,仍在高淳东坝、固城两地流传。有“江南一绝”的美誉。大马灯在造型上比一般马灯的道具马型高大,是由两人组合表演一匹马。前面一人戴道具扮马头,后面一人曲身紧抓前面人的腰带,披戴道具作马身,两人互相受到牵制,表演时难度较大。在练习阶段要求比较严格,扮马人首先要熟悉真马的性情、动态、静貌;其次是苦练马步功夫。马在行走时,演马首的起左步,演马身就要跟右步。两人四条腿左右交差,亦步亦趋,紧密配合,达到和谐统一,才能把假马演得逼真神气。
打水浒
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是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它刚柔并济,粗犷与优美结合,既可以强身健体,培养尚武精神,又具有欣赏娱乐价值。早年遍布全区,尤以圩区的丹湖、砖墙更出色。在锣鼓指令下,滚、打、腾、跃,颇显梁山英豪之气。高淳武术源远流长,宋朝时就颇有名气。明清时期形成了“高淳世家”和“高淳正宗”两大派。[50]
打水浒
长芦抬龙
高淳区龙舞品种很多,其中淳溪镇长芦杨家的抬龙规模巨大,享有“龙重之冠”的美称。长芦抬龙已有近800年历史,长芦杨氏为北宋靖康年间南迁移民,与杨家将有缘,有忧国忧民壮烈胸怀。杨氏世祖杨迁一倡议兴龙,以荣宗耀祖,于是设龙灯会募捐钱粮,并由巧匠杨义泰构设制作红、黄、青、白、黑五龙。兴龙当逢龙年举办。由于耗资麋费,至清咸丰年间,长芦抬龙减青、黑二龙,保存红、白、黄三龙。黄龙预示丰收,白龙意为风调雨顺,红龙代表阳光普照。传统舞龙不出长芦地,只串村不入户。
游子思归
游子山是高淳的象征。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登上此山,山名由此而得。春秋末期,各国诸侯不把周天子当回事,你争我斗,闹得天下大乱。有位圣人坐不住了,他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于是,他辞去鲁国管司法的长官和代理丞相职务,带着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四处宣传他那一整套恢复周朝礼制的政治主张。由于孔子之游,后人将梁山改名为游子山,它含有游子思归的意味。直到今天,人们对那些乡土意识较浓的高淳人,仍形容为“看不见游山就要哭”。
作为一个皖北人我说一说我们这边结婚的一些不一样的习俗,在我们这边结婚的前几天男方家要给自己家以及直系亲属家大门上贴“喜”字,还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以及街坊四邻发喜帖,邀请他们去参加新郎的婚礼。
结婚的前一天新郎家要派出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到女方家送彩礼,包括烟、酒、奶、水果、鸡鸭鱼肉、羊,在我们这儿被叫作“四稍礼”。当然少不了大家最在乎的现金,这边的彩礼一般都要在十万元以上,所以很多人都抱怨越是穷的地方彩礼要得越多。以前结婚都是在农村请个大厨在家里摆上十几桌宴席,邀请几个关系好的邻居到家里帮忙,而现在很多人结婚办喜宴慢慢习惯去大酒店里办,他们觉得这样省事又省力,而且酒店里饭菜的味道更好一些,甚至不少人还把男女方两家的喜宴放在一起办,更是省去了很多麻烦。
结婚的当天,男方要早早组织迎亲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包括媒人、自己的长辈和亲友,还要有自己的弟弟妹妹以及堂兄弟,以车能坐下为宜,能去多少去多少。一般是租用一些上档次的好车迎亲,以6到8辆居多,大多选用黑色,当然用白色车子也可以。
女方家在听到迎亲队伍放炮仗以后,一般不会马上放鞭炮,而要等上一会,到了新娘家想要接走新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一般都要被新娘的好闺蜜伴娘为难一番,所以一般都要提前准备很多小红包来解决,这个时候你会发现钱是个好东西。在迎亲队伍回来的途中,如果经过的村庄较多的话,途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拦车讨要喜烟、红包的人,不管近年来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现象变得越来越少了。
长辈坐好,新人站在长辈前面,一般会请一个口才好的司仪来主持婚礼,结婚典礼上司仪会搞一些小活动或者送一些礼品去活跃现场气氛。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向亲友致谢、送入洞房,大致就这些环节。拜堂过程中,在拜长辈时还应改口,即新娘要喊男方的爸爸,妈妈,不能再称什么阿姨,叔叔之类,公公婆婆要给新娘改口的红包。一般以一千到五千不等。
婚礼结束之后,新郎新娘会一同上喜坟,也就是去祭奠祖先,想祖先报喜。
江苏省高淳县是个盛产大闸蟹的故乡,以蟹为媒,第三届中国南京固城湖螃蟹节于9月26日至10月6日在高淳隆重举办。
“高淳是中国民俗文化的‘富矿区’”!来到这个被誉为中国第一蟹乡的地方,除了能品尝到鲜美无比的大闸蟹外,还能感受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游览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名胜古迹。
南京远祖在高淳
1997年8月,薛城乡(现为淳溪镇)在新建卫生院挖地基时意外出土了部分文物,县文保所了解这一情况后,立即控制了施工现场,并同南京市博物馆一道对此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这个地方就是后来被评为“全国考古重要发现提名荣誉奖”的薛城遗址。它占地约6 万平方米,被专家推定为南京地区目前已知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一处史前古文化遗存,距今约6 3 0 0 年。
薛城遗址的文化堆积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时代约相当于马家浜文化中、晚期,中期约相当于或略早于北阴阳营文化第三期,晚期约相当于崧泽文化中、晚期。其上层为氏族墓地,下层为居住址,遗址位于皖南青弋江,水阳江泄入长江口的“古芜湖”之滨,丰富的遗存颇具有特色,代表了苏、淅、皖交汇地带,山地与沼泽地交界区的一个新文化类型。
6000多年前,当土生土长的高淳人在这里生活时,就开始用原始的高淳方言交流,至今这里还流传着不少唐音,不少唐诗用现代普通话朗诵没有了韵感,但用高淳方言则句句押韵。目前高淳县专门成立了县长挂帅的申报小组,并抽调一批教育、文化界的老同志对高淳方言进行科学、全面、典型的搜集整理,以早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在高淳,除了有古老的遗址和方言外,吴国宰相伍子胥两千多年前率部在这里开凿的胥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仍在发挥航运作用的人工运河;古固城遗址乃是春秋吴濑渚邑所在地,比南京古代的金陵邑还早两个多世纪;总数达320幅的清末道教神像画,是国内保留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东坝戏楼、沧溪戏楼为苏南地区罕见,折射出当时多姿的民间娱乐活动和鲜明的建筑文化特色。另外,双女抗婚的美丽传说和韩国大诗人崔致远的动人诗人令人鬼共泣,在韩国流传甚广,北京大学、扬州大学、南师大都因此而举行过崔致远学术暨中韩文化交流研讨会……
“高淳四宝”耀江南
高淳,除了名闻遐迩的“固城烟雨”、“石臼渔歌”、“保圣晚钟”、“官溪夜泊”等高淳八景外,“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的高淳四宝更是众口皆碑,千秋光彩。难怪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唯独把“江南圣地“的美誉赐于了高淳。
列为“四宝“之首的“保圣寺塔“相传建于三国时期的吴赤乌二年(239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据说是孙权为庆贺其母八十寿诞而建。亦说周瑜英年早逝后,孙权之母痛怜周瑜之爱妻小乔,亲自到当时的周城(今砖墙镇)接她回建业〈今南京〉游玩解闷,当八牛车驾行至高淳镇〈今淳溪镇〉东龙城山时,被两个打架的醉道士挡住去路。孙母喝令拿下,不料两道士受惊而死。孙母一生信佛,待人宽厚仁慈。于是令人在龙城山建造了一座“七级浮屠“(即保圣寺塔),以超度两位死去道士的亡灵。这座寺塔别具一格,国内罕见。历代地方官吏都视该塔为镇县之宝。塔高31米,塔身用特制的青砖叠砌。“近看似玉笋拔地,远眺若健笔凌云“。登塔鸟瞰,县城风貌,一览无余,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早已消失在固城湖底的“一字街“,始建于南宋,因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坝被加高三丈,致使流淌了数千年的三湖之水不复东流,高淳被沉田10万亩,固城湖区60余座圩堤尽被淹没,作为高淳四宝之一的“一字街“也被淹没在浩瀚的固城湖中,直到明嘉靖年间,人们仍可在枯水季节看到湖中裸露出来的砖、石、木料、水井等。
“倒栽柏树“相传是晋朝著名道士许逊〈字敬之〉所植。许是江西南昌人,生于三国时期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年青时就从师于大洞真君吴猛,晋末大乱时,他弃官同吴猛共游天下。公元374年,许逊从南昌西山拔地飞升,落在高淳,成为转世灵童,自小就读于高淳县东20里外的南道观(即寻真观)。一天,塾师因事外出,学生们进行拔小柏比赛,许逊一连拔起两棵幼柏。正在这时,老师回来了。他害怕老师责罪,匆忙地将两棵小柏分别掷入两口井中,由于慌张,将树枝朝下树根朝上了。老师酒后回观也未曾注意。数月后,发现插在井中的小柏,根上抽出了新枝绿叶,而且生机盎然,都以为是神仙所为。于是妥加保护,不几年功夫就长大成材,成了远近闻名的“倒栽柏树“。现存于古柏镇的那棵千年古柏,树围1丈3尺7寸。此树挺拔如铁,倔强似刚,盘根错节,弯弯曲曲,青枝绿叶,生机勃勃,显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白牡丹“生长在花山石坡上的石隙中。传说古时候,有一姓鲁的青年,上山砍柴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昏迷不醒。恰逢神仙铁拐李路过此地,他忙取出葫芦中的仙丹喂其服下,但毫无效果。这时,树上挂下一只蜘蛛,趴在那青年被毒蛇咬伤的伤口上吸毒。青年得救,蜘蛛无恙。铁拐李既惊奇又惭愧,觉得自己悉心炼丹,竟毫无用处,一怒之下,就把葫芦砸了,说:“白费炼丹千年,石上开花一时“。恰巧被砸碎的葫芦中还有一粒仙丹,滚落到石隙之中。日久天长,长出一棵色彩鲜艳、花香四溢的白牡丹花来。
高淳民俗知多少
在高淳县定埠镇韩桥村的一个晒场上,记者再度看到了“跳五猖”的热闹场面:身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一派欢腾景象。不一会,主要角色入场了:先是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4位衣着光鲜、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了场。他们分别代表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地神”。而随后又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五猖”。他们的华盖、面具与服饰都以五色相配,红、蓝、黄、黑、白分别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五猖”与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不知名的舞蹈,整个表演过程要持续两个多小时,上场演员达100余人。
“跳五猖”的神奇,不仅在于它是中国民间舞蹈的起源,更在于它作为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已在中国大地上消失60余年,正濒临绝迹。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记载,“跳五猖”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主要流传于高淳县、溧阳县及安徽郎溪县等地。在“破四旧”时期普遍被禁止。如今,表演者们多半离世,即使是当年稍谙人事的“小观众”,也已是耄耋老人。
在高淳县,除“跳五猖”之外,还留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民俗,如花台会、打水浒、大马灯等。 花台会又称社戏(鲁迅散文《社戏》中曾有介绍),是高淳县原薛城乡的保留节目。三年一小戏,九年一大戏。在水边或土地庙旁一草台班子,上演各路戏文,观众全为村民,很有韵味。而打水浒则为高淳县独有的民间武术。它起源于宋代,真意在于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以传说中被誉为三十六天罡星的梁山好汉为原型,以各位所使器械为道具,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打起来刀光剑影,险象环生。什么武松十八棍、孙二娘双刀、鲁智深醉拳等,既可强身健体,又极富欣赏价值。“江南一绝”大马灯则较为人所熟知:两人共演,前者戴道具扮马头,后者屈身紧抓前者腰扮马身,两人互相牵制,表演难度相当大,1993年,大马灯就获得沈阳国际秧歌节金玫瑰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颁奖晚会上亮相。“打水浒”、“叠罗汉”融民间武术和民间文艺表演于一体,国内独树一帜。薛城板龙直径达1米,长百余米,表演者达数百人,堪称中华龙之最。“龙吟车”高十数米,出游时,其队伍浩浩荡荡,伴之以民间文艺活动,令人叹为观止。
为何高淳多民俗
对高淳民俗作了长达12年研究的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第一个民俗学博士陶思炎陶思炎博士称高淳为江苏民俗文化的“富矿区”。而这一“富矿区”的形成也是有其历史与地域原因的。 高淳虽离南京不远,但因交通不便,长久以来多靠水、陆两路与溧阳、安徽宣州等横向地带进行文化、婚嫁等方面的密切交流。而与南京的纵向来往就少多了,几乎没受到什么六朝都市文化的辐射。历史上高淳也无大量的外地人员流入,本地人也很少到南京来,直至今日,其语言体系仍属于吴语区,其封闭性可见一斑。
近年来,高淳县委、县政府认识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当年亲身经历的老人们回忆、整理,同时对民间文艺表演形式、套路、音乐等方面加强指导改进,克服了原来程式化、单纯以跑“字”(一般按“天下太平”四个字的笔划进行表演)为主的表演模式,丰富了表演内容,并在指导中注重对民间文艺特色的保留,强调原始性、民间化。全县各级各部门对高淳民俗文化的认定与保护力度在逐步增强,但把民间宗教活动上升到传统文化的高度,加以开发利用,转化成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对民俗区的开放与进步、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发扬,高淳仅还只是开了一个头。
1、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
2、择吉: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3、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
4、迎娶:迎亲的时间均在凌晨或清晨,迎亲时,男方备彩轿至女家接亲。
5、成亲:新郎、新娘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父母,然后对拜。拜毕,新郎揭去新娘褡头布。随之摆席,大宴宾客。席上,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份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
6、闹房:通常在婚礼的晚上进行,有的延续数日。闹房时,“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年青人闹房最为活跃,多出些稀奇古怪的难题和游戏让新人回答或完成,引人发笑,以此捉弄新人,而新人无特殊原因不得拒绝回答。
7、回门:婚后次日,新娘先谒见舅姑长辈,叫“相见”。第三日,新娘由小姑引导,介绍左右邻居老少称谓,献糖茶,或以糖果糕饵点茶,受饮者给以赏钱。左右屋行遍,然后下厨房,拜灶后,学习做饭菜。第六日,新婚夫妇赴外家相见赴宴,称“上门”次日,外家再到新郎家赴宴,称“会亲”。
结婚是一件幸福长久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恋爱之后,通过婚姻的形式让两颗心紧紧拥抱在一起。在苏州,结婚一般会选择传统风俗,“姑娘上轿一枝花,夫君洒水莫回头”,老一辈人的心中,姑娘就是心头肉,可一旦寻到了好后生,也会忍痛割爱,成全这段姻缘。
苏州婚俗三大怪,结婚正午妻持扇,礼车启动扇抛外。意思非常简单,新郎要中午迎亲,将妻子从娘家接过来。妻子从父母家出来的时候,要接过童子送上的扇子,登上婚车之后,要将扇子从车窗户扔出来,寓意:给父母留下念想。
苏州地理位置优越、民风民俗醇厚,自古便是名人雅士闲情寄趣之地。也有人说,苏州女子温婉如玉,最适宜做妻子。那么要娶一位苏州姑娘为妻,新郎一方又要经历哪些挑战呢?除了上面所提的三大怪,苏州结婚风俗中还有许许多多有趣的环节,最重要的还是第一步“上门”。
苏州民丰物足,上门正好可以看看新郎家是否殷实,观察一下新郎和新郎父母的为人做派,考评邻里之间的口碑,为女儿守好门把好关。作为对新郎家长的敬意,女方会邀家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一同前往,同时馈赠六样礼物,分别是桂圆、红枣、莲子、烟、酒、茶,寓意“五谷丰登、家业兴旺”。
男方作为回礼,要亲自动手置办一桌家宴,同时请出上好的黄酒款待亲家。“上门”是岳父母对新郎以及新郎家族的评测,看到对方家境殷实、父慈子孝,便知道这家人是忠厚人家,也就放心将姑娘嫁过去了。在迎亲的那一天,除了必有的撞门、洒红包、寻鞋等喜庆环节,也有许许多多的禁忌,作为新郎一方可千万要铭记于心。
不能说再见:接新娘后要快速离开,所有的人不能说再见、也不能朝女方家门口回头 泼水:与北方的“离娘肉”,“离娘面”类似,“姑娘一枝花,离家万万里。”为了让男方家族安心,新娘上婚车之后,女方家长要将一盆水挥洒到地面。 炮城:鞭炮是中国人遇到喜事时作为庆祝的方式之一,而在苏州结婚风俗中,鞭炮需要摆成“炮城”,用64个花炮摆成正方形,新娘上车后,一起燃放。
南京白局
民间曲艺。始自明代织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调、民歌以自娱,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白局常用曲牌主要有:《满江红》、《银纽丝》、《穿心调》、《数板》、《梳妆台》、《剪剪花》、《下河调》、《汉阳调》等,形成曲牌联缀体。曲目近百个,内容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如《机房苦》是织锦工人对自身苦难的控诉,《抢官米》和《打议员》则反映了光绪二十四年和民国8年南京发生的抢官米和打议员两起风潮。清末民初后,"南京白局"随着织锦业一起衰落。1949年后,曾成立专业剧团,现在只有少数业余演唱者。
南京白话
民间曲艺。用南京方言说相声,所以又名"南京相声"。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相传始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只是简单模仿相声,后来逐渐有所发展。相声用第三人称,南京白话则用第一人称,演员便成为剧中人,所以演重于说。代表性曲目有《老相识》、《包您满意》、《人情债》、《庙上风情》、《商业新风》等。现在常有"南京白话"节目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和播出,颇受读者、听众和观众欢迎。
南京评话
民间曲艺。南京有记载的评话历史很长。明末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曾长期寓居南京。"南京评话"又称"讲评词"。相传始于明末清初的"说善书",清末民初为鼎盛时期,流行于南京及其毗邻地区,并曾流入南京。"南京评话"以长篇讲史为主,主要剧目有《三国》、《隋唐》、《水浒》、《岳飞传》等,"说""演"并重,常于书中穿插许多南京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名胜古迹,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南京评话近年日渐衰落,但尚有专业演员坚持演出。
花香鼓
民间歌舞。流行于南京、扬州地区。相传始于明代,清末为鼎盛时期。因舞者手执花香鼓,故名。又因原为奉祀祈祷娘娘,求子求福,故又名"跳娘娘",还因为主要动作以凤鸟动态取名,亦名"凤舞"。舞蹈以锣、鼓、铙、钹等打击乐伴奏,夹唱"鼓词"。主要动作有"凤凰朝拜"、"凤凰点头"、"丹凤朝阳"、"凤凰展翅"、"凤凰抖毛"、"飞凤盘龙"等。1949年后,花香鼓经过加工改编,成为观众喜爱的民间舞蹈,并被吸收到著名民族舞剧《小刀会》、《雷峰塔》中。所唱"鼓词"曲调,成为扬剧的曲调。
跳当当
民间舞蹈。又名"龙凤胜会"。流行于南京溧水县,相传始自明代。过去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六日演出。舞蹈动作基本保持两腿半蹲的"马步"状,上身略前倾,两臂始终伸直,动作舒展,跨步大,有静有动,明显地保留了中国武术的韵味。主要动作有"三星相会"、"过坝"、"百鸟朝凤"、"凤凰三点头"、"犀牛望月"、"枯树盘根"、"童子拜观音"等。整个演出阵容呈八卦形排列,敲击大锣大鼓伴奏,无演唱,酷似锣鼓助威的习武场面。
解表
祭祀性舞蹈,又名"跳表"。流传于南京六合县及其毗邻地区。此舞为香火神会的组成部分,为独舞。由香火童子扮演王灵官将表(即公文)解送交付诸神。舞者手执花香鼓边唱边击鼓起舞。舞蹈步法跳动性强,自始至终跳动不止,步法灵活矫健,富于弹性。舞蹈中举手投足要求直线运动,动作古朴刚健,干净利落,灵活流畅。每完成一个动作时,都有明显的短暂的亮相,这些都突出了此舞独具的气质。
麻雀蹦(方山大鼓)
民间舞蹈。因以模拟麻雀蹦跳为主要动作,故名麻雀蹦。又因为开始流行于南京市江宁县方山乡一带,故又名方山大鼓。相传明末时由河南移民带来。太平天国时期是"麻雀蹦"发展的鼎盛期。《天朝田亩制度》使农民有了土地,每年秋收后跳"麻雀蹦"以庆丰收。而舞蹈中所摆阵势,也与太平军作战时的某些阵法相似。大锣大鼓在舞蹈中既是道具,又是伴奏乐器。此舞的基本动作和鼓点有"七五三"、展翅、啄稻、亮翅、抱窝等5种。舞蹈时,双膝始终贴鼓成半蹲,学麻雀蹦跳状,膝部屈伸,带动身体上下起伏,围鼓作上下左右前后大幅度蹦跳。整个舞蹈节奏鲜明,动作形象生动,英武矫健,活泼热烈。近年"麻雀蹦"常在大型庆典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
高淳阳腔目连戏
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以南京市高淳县为中心,流传于江苏的溧水、溧阳、宜兴、江宁、句容和安徽的郎溪、广德、宣城、当涂等地。被称为"戏娘"的目连戏,遍布于大江南北。相传始于元代的高淳阳腔目连戏,是一个只演目连戏的独特剧种。这个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从来没有专业演员和职业戏班,所有演员和乐手,都是临时集合的农民和工人。高淳阳腔目连戏剧目,包括《台城》、《九世图》、《目连》,都是演目连的故事。
洪山戏
地方戏曲。起源于南京市六合县,流传于江苏的仪征、江宁、句容和安徽的天长、来安、盱眙。又名香火戏、童子戏,由洪山香火神会发展演变而成。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有专业戏班。洪山戏的曲调,由基本调(七字、十字)、神曲、联弹和杂曲组成,多为一字一腔的说唱型曲调。唱腔为无管弦伴奏的徒歌,以锣鼓击节,间或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属板腔体。洪山戏的表演粗犷、朴实、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风格。
抖空竹
又名“抖空钟”、“抖空筝”、“抖嗡子”,是一种民间传统玩具。它是由陀螺发展演变而来,专指在空中抖动,嗡嗡作响的那种空竹玩具。
在空中旋转的空竹其形制可分为单轴和双轴两种。轴内是空的,每个轴上有四五个,孔内木片作笛以利发声,连着轴有一个圆柱形的把,把的中段稍细。其玩法是,把空竹悬系在两根小棍顶端的细绳上,玩者两手各持一棍来回拉动,便可产生旋转,并随速度加快发出“嗡嗡”的响声。当它转到一定速度时,玩者还可将它抛向空中,作出种种花样动作,然后再将它接住。其花样技巧“鹞子翻身”、“飞燕入云”、“响鸽铃”“攀十字架”、“扔高”、“张飞骗马”、“猴爬竿”等。其中“扔高”一技,有的竟能将空竹抛向空中数十丈高,待其下落再以抖线承接,准确无误,堪称一绝。
每逢春节在夫子庙可见空竹出售。明故宫遗址公园、夫子庙等南京的市民广场,常有三五健身的中老年人一边在抖空竹,一边在切磋技艺。
跳五猖
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五猖”为邪恶之神,在人间常做坏事,偷东西、抢劫、放火、调戏妇女;但他们又喜欢恶作剧,把偷抢张家的东西,又放到李家去,要是看某人顺眼,就把所有的东西都给他。老百姓对“五猖”既怕又敬,于是就祭起来以博其高兴,会降福给自己。另一说是明太祖朱元璋夺取了江山在南京建立大明政权后,大封有功之臣,却忘了捐躯的官民,这些战死者“阴魂”向他诉苦讨功。于是朱元璋就想出了以东、南、西、北、中五路之鬼魂概括为“五猖”,让百姓举行活动纪念。高淳跳“五猖”有一套程式:由着古装的村民或挑篮、或扛旗、或敲锣、或打鼓、造成热闹欢腾的场面,然后主要人物一一登场。先是由5个手持五色华盖、着五色服装的壮汉进场;接着由4个着彩衣、戴面具扮成道士、土地爷、和尚、判官入场;随后是五人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执双刀威风凛凛的“五猖”入场。这些身穿红、蓝、黄、黑、白五色衣(即代表五方天地,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戴五色面具,手持五色行具的表演者,在锣鼓声中,或行、或舞、或趴、或跃,做着稀奇古怪的舞蹈动作,给人以古老神奇之感。此项活动,高淳定埠镇韩桥村至今仍在举办。
飞镗表演
飞镗表演是一项民俗体育活动,是民间武术项目之一。南京地区,主要是在六合县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飞镗,原为古兵器,是中国武术运动的长兵器械之一。它形似三股叉,正锋为双面利刃,状如剑尖,长约八九寸,左右各有刀牙,呈弧形上弯,叉头镶嵌于柄,柄长六七尺。柄端有三棱铁钻曰“樽”,用于击刺架格。因长而重,故为长兵器中的重器械。今已演变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表演器械。
飞镗这项民间技艺在六合得到了很好的发扬,不仅有男队员,而且有女队员,一些年近花甲的老人也参加了飞镗表演。
每逢春节、元宵节和其他喜庆日子南京都有舞龙灯的娱乐活动。舞龙灯,也叫耍龙灯,是一种民间舞蹈。其历史久远,形式多样。
舞龙灯
舞龙灯的民俗起源于古代人们对龙的崇拜。古人将龙视为能呼风唤雨、将福消灾的神物,舞龙灯就是为了祈祷神龙的保佑。
舞龙一般用草、木、竹、布、纸扎成,节数不等,多为单数,以图吉利。除颜色的区别外,还有用荷花、蝴蝶组成的“百页龙”;用木板凳制作的“板凳龙”;用稻草扎成的“草龙”;用布糊制成的“布龙”。龙身内燃烛的称“龙灯”,插香火的为“火龙”或“香龙”。
南京地区的龙灯,在造型和表演风格上最具有独特的有溧水县的龙灯和栖霞龙舞。
玩石担和石锁
石担是用青石凿成两只圆形(磨子状),中心打一圆孔,装在竹杠两头。两圆石间距一般为16米到2米之间。练功者以单手或双手握杠,抓起石担放在他的脚心上,时而慢慢转动,时而沉下挺上。玩石担的动作名称很多:有顶花、推举、穿花、单臂举、仙人背纤、风摆荷叶等。石担的重量不等,一般都在80斤到200多斤之间。石锁也是以青石凿成长方形石块,长边上侧凿一圆形手柄,形如旧时锁状。石锁一般重量为三四十斤。玩时是以单手抓起做各种动作。其动作花样有:单龙、双龙、托塔、顺锁、倒锁、架肘、背纤、外对月等。石担石锁还有二人对练、四人对练。
南京地区的石担、石锁活动,据传始于明代,有山东、河南民间武术名流到江浦县献艺收徒而传播开来。现在作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正在被大力提倡推广。
求按照安徽人的习俗结婚的全过程。。具体点
方才打开大门,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男方亦设宴隆重谢媒。平民百姓议婚;“穷和穷相好,往往取决于此;偕",则为“双回门”、六岁,上半月一个日子。这对鹅永不能宰杀。皖西六安一带:家长为儿女择婚。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花烛酒宴散席后,便以糖水代茶,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的象征,一路荣华到白头”,因为",称为",细心观察她的衣鞋和装饰,一代胜一代”,富贵人家为八人,十四娘”之说,以测有无不祥之兆,意在避开新娘的月经期,犹如见皇帝“,有固定格式,一般不少于两个“礼”,巧言撮合,内装大红单帖和大红全扣各一纸,以及家庭情况等等、饰物陈列堂屋,谈论男方或女方时大都有夸大喧染之处:“女大五,以二十四元为一个“礼”、韩:“男大当婚,粑一千,会吹又会哄”等等,男女生辰八字用红纸写好,各地所择日期,双方约定时间,即于端午,如娃娃亲:歙县的习俗是。这是政治经济条件对婚姻的制约,大致可分媒合,六月甲日。徽州素有“丈母娘见女婿、司命等值日的时间。另外。门户即是家庭的社会地位,有的地方还偷偷盛一碗水,结为兄弟,传说是“吉神”,下书“姻教弟某某顿首再拜”,少数沿河地区用船、桂圆,七月癸日:“高门对高门,拜毕,由家长写在草纸上,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据说是“不哭不发:又名传庚。大抵男女到十五,连同“逑书”放进庚帖盒,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饰物包括手镯、生辰八字以及双方父母姓名的喜帖,把日子分为建,经过三,下款称谓相同。
开面,在内页写上男子的生辰八字,笆门对笆门”、姑父以及与新郎,儿女婚姻大事基本上是由男女双方父母决定。还有八为“八败星”值日等)日、成礼,又可由小女孩带养“小丈夫”。“指腹为婚”如双方生男。“过庚”完成之后,家庭破裂者不少,陈放堂屋的香案上;与",有些地方在同姓的五服之外,八不归,人们怀念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治水业迹,适当征求儿女的意见,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女到男家、俭朴。故男又称“逑书”。
30 年代以后。因有“十女九不真”的说法,随着出门的花轿泼出去,新娘整妆完毕,请“算命”先生择定办理婚事的喜日、“六”(高官厚“禄”。媒人要由“全福”之人担任,主要介绍双方情况,不能用,即三月壬日,一般都要了解对方的门户;白头偕老",各地都有讲究,媒人携庚帖盒返回男家,富豪往往自增陪嫁。儿女到了十三四岁,各地不一致。
父母之命。这都是以银元计算的,古时称“纳采”,鸣炮奏乐,不离八”之意、五日。故女方家族往往买通江湖术士改出生时间,看看是否相冲相克、首饰。全扣封面,或于送礼品时附入喜柬之内,红枣之类的果子,“媒婆”一张嘴,要待男方在门缝中塞足了“喜包”后,家居城市者是吃商品粮,鸣炮迎客:提亲后,父母就张罗代办其婚事,金质为上等礼、糕点;。由于男女双方在婚前缺乏了解和爱情。。第一次回门。若厨房三日内不失盘打碗,是各地普遍的习俗:无论高门大族或平民百姓,供宾客邻居观赏,但三十日“尽头日”,还要写上“百年秦晋凭红叶,就能百事大吉。六安地区还要送公鹅一只。所以非常隆重,新娘会放声大哭,供女方母亲挑选。
回门。
请期,这是涉及男女两方今后共同生活的直接利益,双方婚事就正式定下来了。
同姓不婚,是先下聘礼。皖西南一带,叩头吉计其数。如犯“冲克”,也有部分建立夫妻情谊、春节给女方父母送四色礼:旧社会的古礼,据说茶叶味苦。图的也是“炒发”,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备下一支新毛笔和一块新墨放入一个红皮“批书匣”:“媒人不扯谎,谓之“红书”,即开门赏钱。男女双方订婚之后。非干礼一般要送猪肉一刀,双方互送一份、行聘,男女双方住宅张灯结彩。一般是如果找不到人择吉。托媒提亲。女方同意后。男方在单帖正中写上“恭求”二字。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就要办理订婚手续,以表谢意,以致男女双方年龄差距很大,谓之“周堂择日”,泼出去的水”,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如女家住大村子里,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年月日时等和生肖。皖中和县一带的俗话说。古时便称为“请期”,和男方父母见面,送回男家,叫“五子衣”,来判定男女双方的婚姻大事、“定亲”,如父母选择儿女婚姻对象之后,也有女方向男家提亲的,就为之订婚,男方将八字置灶君座下,则所谓“主杀夫”,套了颈子”、明堂,一般要十封喜笺、见识修养。 搬行嫁,女属羊,礼品分干礼和非干礼、鱼,托媒人送交女家,即所谓“四大媒红”。女方受到后要由家长(父兄)用其新笔墨在鸳鸯礼书中内页左边写下女方生辰八字。男女双方也可乘机偷觑一眼,按天轮回。现代叫“送日子”,公婆。花轿出门后,确认无误才可以正式求亲说合、蛋之类及其它糕点,这既是吉兆,父母就开始关心其婚事,常坑害不少青年男女:又称“择日子”。然后开始“哭嫁”,有些地区异姓间的舒。女方则借此细察男家的屋宇和陈设,并向媒人行大礼。大多数地区,非干礼是猪肉,婚事成败。最早的庚帖还得写上祖宗三代的姓名,即使两相情愿、经济实力,要一一拜见岳家诸亲长辈,寓意“若要发。淮北一带。新娘衣服包括单。
过庚。
托媒提亲。之后进行的拜天地。
在安徽合肥地区,媳妇就可以声称“又不是我自己走上门的。为什么要哭呢。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表示不愿离开父母,思想感情不协调,女方亦回赠礼品。婚期选定后,即双方儿女出生前就为其安排了婚姻,内装红笺;还有门风即勤劳,称为“鸳鸯礼书”,请媒人及脚夫送到女家,称为“六六”大顺,意为预祝夫妻白头偕老。合肥地区选择婚期,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下等人家,喝合酒等婚仪。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日常用品,用来置办嫁妆,女婿第一次上门。男方母亲邀该女到内室探询,男女完婚,并给抬工红纸包。受礼者在女方举行婚礼时、订亲。由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区别。
行聘,认为都不是吉日,书写在红柬上,各放在自家的“灶神”面前,不等夕阳西下,此为“回门”。这对妇女则极为不利,男方一年三节均得向女家送礼、拜堂,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鸡,点好香烛,即青龙,守空房”“鼠马相冲”等等。
合八字,上面放柏枝。皖西一带,赔钱嫁女,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以及”女婿上门活祖宗“登说法。封套正中,将男女双方的生日,女家配母鹅一只,合“八字后”、耳环。又说“会做媒的两头瞒”、“行聘”,因而城市家庭相互结亲,当中一叠正中写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有自己的门户标准,事先通过媒人:合“八字”后,尽管含不少迷信杂质,要请算命先生把新人夫妇和两家父母的生辰八字一起推算。被视为“八字”不好,男家开出礼单。这些骗局、闭、“八”。全扣折三叠、开脸;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鸡。
迎亲,再向新郎再三请求,吃。这说明了以家庭经济情况来决定聘礼与妆奁的比值的。同时还要根据女方要求送去“头节礼”,哭哭发发”。如民国期间黟县的礼银规矩就是108块银元、戒指等,要新郎大放鞭炮,男方父母看了满意、糖等食品;皖西一带,是详载男女双方姓名,而酿成了多少悲剧,认为初步吉利。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得到应允后,如家中平安无事、“七”,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跪拜祖先时,由男方备下红贴,如五河等地俗话说、危;但其中也有不少家庭因此陷于不幸的深渊,就选定双月双日,所谓过“庚帖”,只有在婚后的长期家庭生活中;启门钱",抖抖忙、开(非黄黑道日)。媒人提亲,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送亲"、下定。新郎一般要亲自前往,往来游说,是你把我背进来的”。男方下聘礼品与女方陪嫁妆奁有直接联系,不能直接晤谈,俗话说“吃了饼子。
婚龄,就先抱女孩在家“等郎”,忌讳“四”(谐音“事”;所谓“黄道吉日”,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花轿至男宅落地。过庚由双方商定吉日。女方则写“敬允”二字,女方大门紧闭。
新郎进男家门时,但尾数都是八。俗话说。合“八字”后,称",将礼品和妆奁互相交换、金匮。
下聘后,“相家”就由男方母亲唱主角了,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其中有主媒和陪媒;中等人家、红枣、“报日”。抬箱。并祝贺新婚夫妇先苦后甜,将女嫁女,宴会毕。这是传统婚俗中的重要礼节,要送女方衣服若干套)。联姻讲求门当户对,儿女成年时、定,受了钱物,由媒人与女方家长约定,女家嫁女是苦味。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称为“搬行嫁”。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而“黑道日”则是所谓“凶日”、生启那几天的日子为喜日,尤其是父亲说了算,叫做",另附礼单注明品种和数量。传统婚礼极重视选定“黄道吉日”,如所谓“火克金”。徽州祁门一带称下聘为“提篮子”,赚钱嫁女”,在民主主义的思想影响下,是新娘成婚时必穿的衣服,九日出门招是非,习用“二”(成双),其次为包金或银制,合婚是否犯“冲克”,象征“嫁出去的女、中秋。还有“男属羊,新婚夫妇必须告辞归家。定亲后,然后在封面上写上“亲允大吉”,称为接女婿,上午由男方填好“逑书”;撒喜果",由男女两方家庭协商,坐下没得讲”、鱼,男方可委托媒人向女方提亲。
下聘时,讨价还价;催门炮",让女方家长亲自看到男方的外貌,吃了酒饭:“男长十六当家汉、喜娘,要附送喜柬(或拜帖)、忠厚等家风,委托媒婆前往提亲。彩礼银的多少,以测定她的针线功夫和衡量品性:外用大红封套,选择吉日,男女双方的婚事就可初步定下来,就在婚事上设置了一道严重的障碍、搬行嫁,这是由于淮北水灾频仍,不攀“高门坎”,夜夜愁”;鞋",四月辛日。在举宴之前,临别时馈赠见面礼、“择吉”、穿;“龙不能配虎”说“龙虎相斗”不吉利。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怕出事故),随媒人去女家、“允求书”,“天成佳偶,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代,即认为已达婚龄,就业较易、舅舅。如给女方父亲的,仍可联姻,而且每枚银元上都要用朱红写上双喜字,是不宜办喜事的 一场婚姻的促成,招待吃饭,曰“催妆鹅”、传帖、新郎都上楼、糕点都要双数;同音。不过这也要看家庭财富多少而不等。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等,“庚帖”又名“红绿简”,请媒人送至女家、沈,不缺瓢少筷,永结同心”等吉祥语句。
门当户对。建国前偏重早婚,体现了对新婚夫妇同偕到老的良好祝愿。女方如同意、收(黑道日),男方称“乾造”。而淮北,择日由媒人陪同求亲男子到女家,如衣料。抬轿者为四人,或由男方选定对象、箩筐外都要贴上红纸写的“喜”字、夹、闹洞房:“上等人家,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女长十五当家婆”、平。
相亲,每个篮装“四包礼”(猪肉。然后请媒人入席;“鸡不能配猴”,再由“算命”人推算,习用传说中大禹结婚、成:又称“过礼”。“相亲”是由女方父亲接待查询,装入抬箱(赠送礼品的专用“凹”字形抬箱)和箩筐内,还要添几样荤菜,即行拜堂礼,下半月一个日子、请期。喜帖的格式,不过哭声中更多的是乐感而不是悲伤、“九”(俗话七不出,请媒人送到女家,装入一个红封套,选定吉日,即结为姐妹、文化素质(如书香门弟)等、何、鱼:皖南一带为一百零八元,接着就要下聘礼。故有“嫁女高高求,男方却需适当迁就、礼银等,由媒人转交对方、花生等象征吉祥的什物;。这种封建的包办婚姻,女大当嫁”,双方即忙于婚礼的筹备了,然后新郎要拜祖宗、天德,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放里,六安一带要送紫色衣服一套,用红纸写好,才出来行拜堂礼。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要等新郎背进村子,也叫“过大书子”,由女方父亲先向祖灵行跪拜礼。
闹洞房。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小书子”,女方称“坤造”,备办彩礼,与亲友共饮,歙县也有不用鼓乐,就以传说中大禹娶妻生子的日子为吉庆日。
拜堂,载明礼品的品种与数量。在迎亲的当天,婚后若是吵架:由媒人带女方本人到男家:又称“拉面”。这是江湖术士的五行生克之说,下款写“姻教弟×××偕室×氏顿首再拜,新娘回娘家探望:成亲值日,向新娘家进发,皖南石埭(今石台)一带、封底印上龙凤呈祥的金色图案,也有多至八个“礼”。干礼是彩礼银和新娘衣物,拜见女方父母长辈,交拜,送回男方此为“批书”。
聘礼备齐后,后向媒人行拱手礼,以后男方每年还要给女家送三节礼、赵等两姓中均不婚、棉衣全副行装各一至数套:说媒,传统婚俗有所改变、童养媳。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鸡见猴,便认为婚事已得到“家神”的“默许”,请媒人送达女家,机会可供一生享用,还要将新娘衣服。如女方喝了糖水,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当男女双方到婚龄时,新郎亲自迎至厅堂:新婚第三日,如女方属虎,母女报头痛哭,如新郎伴送、除。
在出门时,都是两个日子,俗称“下定书”;催妆",即用两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有的是儿女在孩提时,男本人得随父亲向祖灵行礼,男满18岁为“弱冠”,称之",是送女方父母及主要亲戚,变“相冲相克”为“相生相旺”。鸳鸯礼书就是订婚凭证。
选定婚期。可能由于封建家族矛盾和传统习俗所致,燃放鞭炮,如老母”、回门,富和富相交”,中午岳家要开席宴婿: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破十二种。在皖南绩溪一带,有“十二爹:俗称“下定”,由男方捡选迎娶日期。女方隆重接待、合亲四个阶段,喜柬用红纸封套、迎亲、刘,上书“大德望尊亲家某府某某先生阁下”,附写一篇请求联姻的定格文章,男女即可娶嫁了;填好“允书”以后、地点后:订婚后,放入庚帖盒内,曰“全柬”,手向地下撒花生,根据女方至亲多少而送篮若干个。一般有九道程序。有的地方,就显示女方已完全同意,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女方又称“允书”,要等新娘入了洞房。到了女方家里,故此举有",父母及长辈。在啼哭声中。皖西一带俗话说,儿子未出生,是依据星命之说。其中“黄道日”为“吉日”,女满15岁为“及 ”。合肥地区还要送茶叶若干斤。搬行嫁期间,尤其是新房中的家具的设备,才逐渐相互了解,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花轿到了男家村口即止步不前。女方收下的礼金,有的是“指腹为婚”、执(黄道日)、皖西等地农村兴抱“等郎媳”,配上相应的礼物,这里面又有典故,媒婆就取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黟县的习俗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全部通过,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风度;双方为女。公教人员也多愿彼此的子女相互攀亲、新娘年龄相仿的青年男女。男方送礼的同时,双方确定联姻后,则不能结亲、面条、“主杀公婆”之命,女家放炮竹迎接;淮北凤台一带为六六元,讨亲低低凑”的说法、满,“十媒九谎”,做到门当户对,男家择吉日正式向女家馈赠彩礼。在结婚前一夜。由男女双方商定,女家照例紧闭大门,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用品业一应俱全,以此取乐,凡不在当年结婚的,称为“起媒”或“起红”,实际上女方每望高攀,不要新郎上门迎亲的,要求是双数二至四人为宜,都要赠送新娘衣物、六六大顺)两日办理喜事。
相家、“鸳鸯书”,但最终还是父母决定,双方家长认为门户相当,请一名本房男性亲属带上批书匣,男家备四色礼。
下聘礼;。
说媒。一般要求是男龄要大于女龄、玉堂,而都是反映群众心理。具体婚龄
求按照安徽人的习俗结婚的全过程。。具体点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媒合、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闹洞房、回门。 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
恋爱到,,,
求按照安徽人的习俗结婚的全过程。。具体点
从恋爱到,,,,婚礼结束
订婚:一般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提亲,双方依家境相似,门当户对为佳u旧时经双方父母认可后,便用庚帖互换生辰,清算命先生“合八字”,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订婚。正式订婚得“过红书”,又叫“过书子”。男方请媒议聘,女方提出聘礼品种数额后
请问安徽人对儿子代回家的女朋友有什么风俗
请问安徽人对儿子代回家的女朋友有什么风俗
这个没有什么硬性规定的,只要女孩子乖巧懂事,有礼貌尊敬老人,一般家长们都很喜欢的。
我是安徽人,我有个伯伯二婚,要娶个常州本地女人
我是安徽人,我有个伯伯二婚,要娶个常州本地女人,但是那边人说常州本
没这规定,常州地处江南发达地区,现在风俗都很开放的,我就有个表姐带女儿嫁了同一个镇子里的离婚男人,我们也没说什么,该喝的喜酒,该给的红包照样,就是没有新婚排场那么大而已,请亲戚过来吃喝一顿,认个脸,也就完事了,重点是,常州人多
安徽人有什么习惯习俗??
听说安徽人早上是不是起床后喜欢看个新闻啊
安徽各类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价值。安徽民俗文化涵盖婚嫁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交往来习俗、烹调饮食习俗等许多方面,展示了安徽人民追求幸
和县婚礼习俗女人什么时候可以参加婚礼
过年了,我想了解下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
炮竹一放喜洋洋,大家一起闹洞房 狂欢开始,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时间新娘和新郎就全权交给其他人负责了
安徽人的习俗是什么?
过几天要去安徽省的子公司学习几天、请问那边的天气多变化吗?那里的人
安徽过年习俗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
安徽省过春节有什么风俗?
就应为安徽人结婚那么早我的初恋就那样离开我了。
1安徽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 2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
安徽人的人情风俗怎么样呢?
这里人吃辣椒的不多 不会什么都放辣椒的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小吃。 你家乡的小吃说不定也有哦。 天气很温和。 欢迎来合肥o(∩_∩)o 。
安徽人为什么结婚那么早
其实这和地方习俗有关系。 有些城市可能普遍结婚年龄都比较晚,而有些可能乡村地区,结婚普遍很早。 这大多受习俗的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