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为什么挂灯笼?

新年为什么挂灯笼?,第1张

问题一:春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过春节挂灯笼是为了取吉祥喜庆之意。

灯笼分三种:挂灯、摆灯、提灯。

挂灯高高地挂在房梁上,照亮整个房间,亮堂堂的,温暖、祥和、喜庆。

摆灯主要是为了装饰房屋,没有太大的实际用处,也是为了增加节日气氛。

提灯是三十晚上孩子们挨家串门在路上照亮的灯,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都会买一个可爱漂亮的新灯,和小伙伴一起串门拜年。这种提灯不仅可以用来照亮,更是取一种照亮锦绣前程的美好祝愿。

问题二:过年为什么要挂灯笼 过年为什么要挂灯笼的传说

传说一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传说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传说三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四

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

问题三:过年挂灯笼是怎么来的? 灯笼的简介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于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徵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

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元宵节打灯笼的习俗始于东汉时期,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问题四:春节为什么要挂灯笼 春节挂灯笼的习俗寓意 过年为什么要挂灯笼的传说 传说一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传说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传说三 关于打灯笼的由来,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说四 清代雍正年间河北省有一个老汉,此人心灵手巧,酷爱民间工艺,有一套做灯笼的手艺,每到年节,他都要做几对鲜艳夺目的灯笼挂在自家的门前,为新春佳节增添了祥和、喜庆的气氛>>

问题五:太原过年为啥挂灯笼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同样,挂红灯笼也是为了“过年”,从此就流传下来。

问题六:春节挂大红灯笼有什么象征意义?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了。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藉著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徵「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明朱元璋建都南京时,更於秦淮河上燃放水灯万支;永乐朝在午门大立山灯柱,又在华门外设「灯市」,使得北平尚有「灯市口」街道。民国后,花灯之举虽仍在,但平淡了许多,幸亏如今因著中国热,灯笼又逐渐在居家装饰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是现在灯笼的材料,有的由原来的纸、竹子,变成布、塑胶、铁线,而且灯笼的形状和颜色与传统也大不相同。

传统中寺庙是以**为主,灯笼的大小、颜色全以个人喜好变化,无所谓一定的象徵意义。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

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问题七:为什么过年家家门口都挂红灯笼呢?除了喜庆外?还有什么含义吗? 防年兽。传说新旧年交替之时是一种叫年的凶兽活动之时,鞭炮声和红色可以赶走它,所以家家户户放鞭炮,门前挂红灯笼,“过年(关)”也由此而来。

问题八:过年为什么挂灯笼,贴对联 据说从前有一种动物叫黏每年在三十这一天晚上出来害人,黏怕红色,怕亮,怕响声,所以人们为了驱赶黏就在三十晚上这一天挂红灯笼,放鞭炮驱赶黏。

问题九:挂灯笼有什么讲究 围城三天攻不下来,黄巢气坏了,指着城楼大骂,扬言攻破城池,定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已经快过年了,下了一场大雪,天气很冷,士兵大多还没有换上冬服,黄巢知道硬攻要受损失,只好先把队伍拉到山里,等过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过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面,做汤圆,欢庆上元佳节。黄巢想,兵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何不乘人们过节的时候,进城摸摸敌军的虚实,再定攻城之策。想到这里,他马上召集众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义军交给师弟,自己挑上汤圆挑子出了大营,直向浑城走去。 黄巢进了城门,一直奔西街。走不多远,见十字街前有一伙人正指指划划地看什么。刚好,这时对面来了个卖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袄棉裤,手里不住地敲着梆子。黄巢上前施礼说:“请问老人家,前面出了什么事?”老人打量一下黄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边,低声说:“前两天黄巢带兵攻城不下,到山里去了,过几天还要来的。官家贴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粮,唉!要打大仗了。” 两个人正说话,忽听一阵马蹄响,黄巢抬头一看,一队人马飞驰而来,当兵的边跑边嚷道:“众家百姓听着,黄巢进城了,现已四门紧闭,跑不了啦,有发现卖汤圆的马上报告。知情不报者诛灭九族!” 黄巢知道军中出了叛徒,走露了消息,便扔下挑子往东跑,急急忙忙地钻进一个巷子里。进了一家院子,隐在门后。等马队过去,这才出来往北跑。没跑多远,又听见马蹄响,知道马队又回来了,他一转身钻进一个小院。 黄巢插上门正要进屋,见一个老人从屋里走出来,正是十字街头跟自己说话的那个老人,急忙走过去说;。“老人家行行好,把藏起来吧。”老人见了黄巢先是一愣,接着点点头答应了。 这时,街上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接着有人打门。老头着急了,话都顾不得说,急忙把黄巢领到后院,来到醋缸跟前,掀开缸盖让他钻进去,说:“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扫帚刚要扫地,大门撞开了,十几个官兵闯进来,把老头围住。官兵头目说:“大白天,为啥插门?”老人说:“怕小偷进来偷东西。”头目追问:“有个大汉,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说:“家大门插着,没人进来!”一头目骂道:“胡说!他明明钻到这儿来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说:“官爷,你不信,就请搜吧。”。头目下令去搜查,十几个官兵马上进屋,翻箱倒柜,乒乓一阵乱响,东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两口,醋流满了院子,幸亏他们没接着翻。 官兵走了,黄巢从缸里爬出来,见满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泪。他忙走过去安慰说:“老人家不要哭了,过两天赔你几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来说:“客官,你快走吧,他们前边去了,找不到人还会回来的。” 黄巢问:“老人家,现在天还不黑,到处都是官兵,从哪里出城呢?” 老人说:“你出了这条巷子,钻进对面院子,从后面出去便是天齐庙,你先在庙里藏着。天黑后,顺着城墙往南走,走出两丈多地有个豁口,你就从那儿出去吧。”黄巢见老人厚道诚实,便进一步打听说:“老人家,这座城有何妙处,黄巢十万大军攻了三天竞攻不破?”老人说:“客官有所不知,这城建在始皇时期,城墙又高又厚,上有滚木,两厢藏有弓箭手。”黄巢问:“那就没法了吗?” 老人说:“要打城,不能从城门进,得从天齐庙的豁口进。”黄巢听了很高兴,转身要走,又回过身来问:“老人家,你知道是谁吗?”老人犹豫了一下,说:“你是黄大将军。”黄巢说:“唐兵骂杀人如麻,吃人不吐骨头,你不怕吗?”老人说:“那是官家说的,官家能有好话吗?们穷百姓正盼着你来呢。”黄巢听了很感动,想不到老百姓对自己这么敬重,就说:“老人家,你家有红纸吗?”老人说:“现成的没有,店铺里能买到的。”黄巢说:“你买几张红纸,扎个灯笼,正月十五挂在房檐上。” >>

春节挂灯笼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一种传统习俗。那么,整个挂灯笼的事情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灯笼在历年的传统习俗中代表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了解他们吧。

:过年挂灯笼有什么讲究

1室内的灯笼要小,不要觉得不知所措。悬挂位置不能太低,影响视线和交通。门外的灯笼要对门对称,门大的灯笼可以比较大。悬挂高度要参考门的顶部,不要太低。

2中国古代讲究应声虫和福禄,挂灯笼也是一样。一般要求偶数,而不是单数。挂灯笼必须成对,中国人喜欢偶数。而且不管是挂在大门上还是阳台上,都必须是2、6、8这几个数字。俗话说,在应声虫里,两个人都是长命百岁。有老人说,如果只付一单,容易导致家庭不和谐。而且两个灯笼要保持在同一高度,距离适中。

3、注意对称,要挂在大门两侧,还要注意挂南不挂北等。另外,每年春节都会挂灯笼,重要的是今年的灯笼明年才能挂。在古代,一般用“碰灯笼”的方式销毁,即灯笼着火后互相撞击销毁。

:春节为什么挂灯笼

1中国的灯笼也统称为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寺庙和客厅里到处都有灯笼。除了照明,灯笼还有其他意义。因为发音与“天鼎”相近,所以灯笼也被用来为孩子祈福。元宵寓意深刻,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弥漫在家家户户,也遍布大街小巷。

2灯笼上贴的字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灵活变化。比如结婚的时候可以换不同的主题来呼应,加个新月,或者过生日。所以春节挂灯笼的时候,可以挂以春节为主题的灯笼。随着今天的发展,有明火的灯笼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灯或者led之类的光源,方便又安全。

3春节挂上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营造节日气氛。后来,灯笼成了中国人民幸福的象征。挂灯笼传统上被认为有好运的吉祥意义。逢年过节挂的灯笼,基本都是吉祥的图案,吉祥的祝福话语。另外,灯笼的红色是朱砂的颜色,朱砂是风水中辟邪避邪功效极强的宝物。

春节挂灯笼的意义

春节挂象征团圆的红灯笼,营造节日气氛。后来,灯笼成了中国人民幸福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光师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精湛的工艺。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看,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此外,还有灯笼供人欣赏。中国的灯笼由各地区生产的竹、木、藤、麦秸、兽角、金属、丝绸等材料制成,融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装订和缝纫。在中国古代制造的灯笼中,宫灯和纱灯是最著名的。

中国灯笼不仅用于照明,也是一种象征。吴敦厚说,他曾经制作新娘灯笼(也就是宫灯)来代表婚礼庆典。竹灯宣布这是一个葬礼场合;伞(名字叫邓),因为“邓”和“丁”读音相同,表示人丁兴旺。所以过去家家都有一盏姓灯,挂在屋檐下,挂在客厅里。今天,仍有两个大灯笼在会议上的神的战线前迎接神,这是这一习俗的延续。

灯笼的寓意和象征

 灯笼的寓意和象征,在生活当中,相信很多小伙伴都或多或少了解过灯笼,一般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就会在自家门前挂上灯笼,传说挂上灯笼就能赶走年兽,下面我整理了灯笼的寓意和象征。

灯笼的寓意和象征1

  代表团圆。

 灯笼的颜色有红色、**、蓝色、绿色、紫色、白色、黑色等,最常见的为红色的灯笼。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灯笼也是中国人喜庆的象征,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红灯笼的历史由来: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乃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虽然,早在西元八世纪的唐朝就有记载使用灯笼的起由,但是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但也有相传唐明皇于元宵节在上阳宫大陈灯影,是为了庆祝国泰民安,才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着“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的风气至今仍还广为流行。

  红灯笼的分类:

 从种类上分,有宫灯、纱灯、吊灯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 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红灯笼的存在价值: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还是一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重要象征符号。在我们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因而人们都喜欢这件喜气洋洋的美好物品。

 尤其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悬挂着大红灯笼。这种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

 红灯笼是一种民间的手工工艺品,它精美绝伦,造形多样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同时在如今过年和正月十五时,都仍然保留着挂红灯笼的习俗,家家户户的门庭或院落悬挂上一盏红红的大灯笼,一到大年三十夜点亮直到大年初一早晨,象征着辞旧迎新,恭贺迎春的吉祥。

灯笼的寓意和象征2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徵,吴敦厚说,他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

 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每年正月私塾(古代的学校)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徵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后来就由此演变成元宵节提灯笼的习俗。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灯笼传说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己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灯笼的寓意和象征3

 春节挂灯笼,指的是挂红灯笼,每到过年人们都换上红色的灯笼,象征团圆意义、红红火火。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其实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但红色灯笼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期间换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

 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可以营造一种喜庆欢乐的氛围。每逢过年时都要准备上一盏红红的灯笼悬挂在门庭或屋中。红红的灯笼在大年三十夜里点燃悬挂于门庭或屋中既照亮了黑夜又照亮了全家人的祥和幸福。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然而,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灯笼”有了认同感,他们把它看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而给予尊重。

 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寓意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尤其在海外华人聚居的地区,比如唐人街,一年四季悬挂着大红灯笼。这种传统,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文化底蕴,红灯笼俨然成了中国文化的符号。

团团圆圆、红红火火。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通常在春节、元节期间挂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团圆意义、红红火火。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通常在春节、元节期间挂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而到现在人们随着电灯的普及,人们很少会再使用灯笼,因此也只有在春节、元宵节的前后挂上灯笼,增添春节的气氛。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1、春节挂灯笼,指的是挂红灯笼,每到过年人们都换上红色的灯笼,象征团圆意义、红红火火。

2、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其实在过去有条件的人家都会挂灯笼,但红色灯笼通常是在春节、元节期间换上。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红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3、而到现在人们随着电灯的普及,人们很少会再使用灯笼,因此也只有在春节、元宵节的前后挂上灯笼,增添春节的气氛。

4、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添丁灯笼有什么讲究

 添丁灯笼有什么讲究,添丁灯笼是一种传统民俗,而挂花灯源于东汉时期,古往今来,一直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对于添丁灯笼可能很多人都没有真正的了解,以下添丁灯笼有什么讲究。

添丁灯笼有什么讲究1

 1、室内的灯笼要选择小型的,不要太大感觉喧宾夺主,挂的位置不能太低影响视线和通行。室外门口的灯笼要选择与门相对称的灯笼,门大的选择灯笼就可以相对大些,挂的高度参考门的最上边,不要太低就好。

 2、我国古代讲究好事成双、福禄双全,挂灯笼也一样,一般都要偶数,而不挂单数,挂灯笼一定是成双的,中国人都是喜欢双数的。而且不管是挂在大门还是阳台,一定要是2、6、8这些数字。因为俗话说好事成双,福寿双全,有老人说只挂单数的话,就容易引起家人感情不和睦,而且两个灯笼要保持一样高,距离适中。

 3、讲究对称,要挂在大门两旁,还讲究挂南不挂北等。另外,每年春节时挂灯笼,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再接着挂,古代对此一般是以“碰灯”的方式销毁,即是将灯笼互相一撞,灯笼着火后销毁。

  春节为什么挂灯笼象征含义?

 1、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宇中、客厅里,处处都有灯笼。除了照明以外,灯笼还有其他意义。由于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灯笼寓意十足,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

 2、灯笼外贴的字可以根据主题活动灵活改变,比如结婚的时候,添丁的时候,做寿的时候可以变换不同的主题与之呼应。所以春节时候挂灯笼就可以挂上主题是春节的灯笼。随着现在的发展带明火的灯笼越来越少了,一般都是点灯或者LED之类的光源,既方便也安全。

 3、春节挂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挂灯笼,传统上认为有鸿(红)运当头的吉祥寓意,逢年过节挂的灯笼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图案和祝福的吉祥话,加之灯笼的正红色是朱砂的颜色,而朱砂是风水上讲去邪挡煞效力极强的宝物。

添丁灯笼有什么讲究2

  按新生儿年龄大小上灯

 农历正月十四,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敲锣打鼓,鞭炮震天,该村的上灯仪式隆重举行。上午11时许,在村长王志昌的主持下,上灯仪式正式开始。全村男子集中在鹤湖村祠堂里,集体添香,祭拜祖宗;接着,由父母抱着村里新生儿祭拜祖宗;最后,村民把点亮的红灯笼挂在祠堂的横梁上。

 王志昌说,每年只要村里有新增男婴,都会在正月十三举行上灯仪式,按照新增男婴的数量,在祠堂里悬挂相同数量的灯笼,意为向祖宗汇报族里添新丁了,以示庆祝家族香火延续下去。挂在悬梁上的灯笼不仅画有孩童,而且写着“百子千孙”等吉祥语。

 别看上灯仪式简单,讲究却不少。王志昌告诉记者,灯笼必须由新生儿父母准备。以前,这些灯笼都是由村民自行制作,近几年来,村民开始到外面买到各种别致的灯笼。另外,传统灯笼里的火烛也改成了灯泡,免去了每天要往灯笼里加油的麻烦。

 灯笼准备好了,悬挂时谁先谁后还有讲究。按照惯例,代表着新生儿的灯笼按照新生儿年龄大小顺序,依次悬挂。而且,上灯的时间必须在上午12时前结束。

 在鹤湖村,上灯仪式早在1949年以前就已经存在,后来一度中断,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村民们又开始延续这个习俗。

  摆酒50桌宴请八方宾客

 既然是庆祝活动,自然要热闹一番。当天,村里除了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还要宴请宾客,让全村人和客人都欢欢喜喜地度过这一天。这笔资金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般的做法是让新添丁家庭象征性地出点钱,其它全部由村里统一支付。就拿鹤湖村举行的这次上灯仪式为例,总开销大概要两万元,但4个新生儿家庭每户只需交700元,其他所有开销均由村里出钱。

 王志昌说,村民们都很支持,因为这是属于大家的节日。为了庆祝村里添丁,一些在外面打工的村民都会在当天赶回家,即使错过了上午的仪式,也可以参加下午的宴会。昨日下午4时,在祠堂前的广场就摆起了50桌,宴请全村村民。宴会上的菜式丰富,每桌必有10种菜,寓意“十全十美”。为了准备好这一餐,村里特别安排了25位村民忙活了两天。从购买食材、准备工序,到食物上桌,这25人都是自愿免费帮忙。

 在饱食一餐后,当晚村里还会举行焰火晚会,燃放价值总额达7000多元的鞭炮。

  年轻人借此了解家族史

 王志昌说:“我们家族共有700多人,居住在村里的有300多人。平时大家在外面忙碌,很难有机会聚会,但在上灯这一天,大家都会尽量赶回来。”正是因为这些民俗的存在,让王家人即便走得很远,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家乡。

 鹤湖村后有条山沟叫鹤坑,相传祖先凿湖取水哺育族人,因而得名鹤湖村。去年,该村村民自愿捐款,加上村里的公费共计20万元,在村里修建了自来水管,村民现在的用水方便多了。

 龙门县沙迳镇到滩村农历正月十四也举行了上灯仪式,很多在外打工的青年都赶了回来,除了参加传统仪式,还欣赏了村里的“宝贝”——乾隆壬子科拔贡的祖先林三星夫妇的画像以及7块珍贵木雕匾额。村里年长者给年轻人讲述了这些有着历史印记的画像、匾额背后的家族历史。

  传统仪式吸引众多摄友

 农历正月十四,在龙门县永汉镇观田村王屋村民小组的文佑王公祠,大门两旁和柱子上贴满了以上灯为题材的春联,如“九陌连灯影,千门共日华”、“三阳开泰运,五世启鸿基”、“宝桂庭前香阴月,王槐堂上绿笼灯”……该村有1000多人参加了上灯仪式。

 上灯不仅吸引了本村人,许多外来人也前来参观,一些摄影爱好者特地赶去拍照。昨日,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罗志明和一帮摄友一大早赶到鹤湖村拍照。罗志明说,他早就想来看看这里的民俗风情,希望通过镜头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

 惠州市民俗学者、惠州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林慧文说,上灯是客家的传统风俗,已经有上千年历史。仪式中渗透的是客家人注重团结、亲情的理念,有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年轻人容易淡忘传统文化,上灯这类仪式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关链接

  新灯笼寓意添“新丁”

 上灯(“上”读赏,是“挂起”之意),因客家方言“上”同“丧”,为避讳又称为“升灯”,是客家民间风俗。每年,凡本姓本族有“添丁”(即生有男孩),就在祖祠上厅挂上一盏新灯笼(谐“新丁”)。“上灯”的'日期最早为正月初九,最迟为正月十九,但多为正月十五前后一两天,必须在本姓本族老屋祖公厅举行。

添丁灯笼有什么讲究3

  添丁吉兆,送灯的含义

 送灯又称送花灯,汉族传统民俗。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古老的汉族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还有的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长辈,以表达哀思和祝愿。

  送灯方式

 将这些灯做好后,在日落星出前开始点灯。先送到祖灵位上,祈求祖宗显灵保佑家人一年平安、生活幸福;再送到天地、灶神牌位上,以求神仙赐福家人;又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房等处,以求五谷满仓、牛肥马壮,打水平安、粮食常吃常有;最后送到大路口,祈求出入平安,家来四面八方客。

 最后由每家的长房长子用筐挎着面灯和别的灯送到祖坟上。往祖坟送灯时,见到熟人不能说话,只能点头示意,以示祭典祖宗的严肃、心情的沉重。到坟前点灯时,不能借火柴用,人们认为借火点灯意味着自家的日子过不起来,日子不红火。给祖坟送灯如果使用蜡烛,则必须是红色或黄绿色的蜡烛,忌讳点白色蜡烛。

 因为白色蜡烛叫“大白杆”,忌点白色蜡烛是为了避免下辈子有“光棍”(即男孩子娶不上媳妇)之灾。坟前一般送金银灯,让祖宗在阴间金银常有、荣华富贵。将坟前金银灯放好后,用事先带好的油拌谷糠,将祖坟围成四方形,西南角留一缺口为门,在门口放一盏铁灯。

 这时,在上风口将油谷糠点燃,立时形成一条火龙,俗称火龙灯,意为祖坟有龙围绕、守护,风水好,吉利。最后将门口的铁灯点燃,为祖宗灵魂上西天大路照路。

  文昌元宵送灯

 文昌元宵送灯是一项汉族传统民俗项目,到了农历正月十五夜晚,人们掌着一盏盏花灯(花灯整个可见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寿”字。

 在灯的正面还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风景画),由一个“灯主”领队,排成长龙,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沿村游行,然后到离村不远的公庙去,鼗灯挂在庙的内外,灯一挂好,人们便蜂拥而上去抢采花灯,据说,抢到了花灯便能发财,人丁兴旺。

 关于“灯主”的产生,还有一番讲究,由于“灯”与人丁的“丁”谐音,人们把“灯”和“丁”联系起来,送灯有财丁兴旺的意思,所以“灯主”是以村中有男孩,家景兴旺的村民轮流当。主要负责筹备资金、联系演戏、跳舞、祭公、送公灯等事项。并且参加送灯的人家必须是生有男孩的家庭,才有权去送灯。

 元宵除送灯外,还有跳盅盘舞、演木偶红、琼戏等文娱活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4782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