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认为,古代男子娶妻需要彩礼,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在古代女子出嫁还需要嫁妆,而且是必须配备的。尤其在宋朝,如果没有嫁妆,女儿可能面临嫁不出去的风险。即便是嫁出去了,也会被别人瞧不起。所以,古代女子在出嫁的时候必须置办丰厚的嫁妆,有时出嫁的嫁妆甚至比男方家出的彩礼还要多。为什么古人在嫁女儿时,如此看重嫁妆呢?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古人结婚也喜欢攀比,怕出的嫁妆少了被亲朋好友笑话。第二: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经济地位,嫁妆越多,在婆家越有发言权。如果嫁妆太少,在婆家会被瞧不起,甚至被冷落。第三:嫁妆属于女人的私人财物,如果有什么变故,女子还可以变卖嫁妆谋生。所以,在古代,嫁女真的是要赔本的!
《芈月传》中的媵婚
先秦时期,女子出嫁备嫁妆,被历朝历代效仿!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中有一句歌词:“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估计很多人很好奇,难道在新疆结婚还要带着嫁妆和妹妹一起出嫁?据说,歌词中那句“领着你的妹妹”,由于翻译错误“妹妹”其实是“伴娘”的意思。其实,在先秦时期,诸侯嫁女的时候,还真是让女儿带着嫁妆,领着妹妹,赶着马车一起出嫁。
根据《左传•成公八年 》记载:“凡诸侯嫁女,同姓媵(yìng)之,异姓则否。 ”这句话意思是说,凡是诸侯嫁女,同姓女儿一起随嫁,而不能使用异性女子作为陪嫁。
什么是“媵”呢?东汉经学家郑玄在《仪礼•士昏礼》中解释说:“古者嫁女,必侄娣从,谓之媵。”意思是说,古代诸侯嫁女,必须以侄女或者女儿的妹妹一起跟从随嫁一夫,称之为“媵”。
而这个“媵”原本的含义指的是随嫁的人或物,男女都可以作媵。所以,“媵”和现在女子出嫁时的嫁妆道理是差不多的。当然,又有本质上的区别。
五张羊皮换宰相
比如在司马迁《史记•秦始本纪》中记载:“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傒,以璧马赂於虞故也。既虏百里傒,以为秦缪公夫人媵於秦。”公元前655年,晋献公用璧玉、良马贿赂虞国借道伐虢。在灭了虢国以后,又灭了虞国,并俘虏了虞国君主和大夫百里奚。被俘虏的百里奚,作为秦穆公夫人的陪嫁奴仆送到秦国。《史记》当中的“媵於秦”,其实就是将百里奚作为晋献公女儿的嫁妆,一起送到秦国。
据说,春秋时期诸侯嫁女,会铸造青铜器作为嫁妆。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记载出嫁女子的身份、称谓、祝福语等相关信息。当然,青铜器只是诸侯嫁女时嫁妆的一部分,除了媵从、青铜器还有马车等物品。
晋文公
例如,晋文公重耳,曾经流亡齐国的时候,齐桓公把女儿姜氏嫁给他为妻,并且还送给他二十乘车马作为嫁妆。
从春秋时期诸侯嫁女来看,诸侯在嫁女儿的时候,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总之陪嫁的嫁妆相当的丰厚。当齐桓公去世以后,齐国出现内乱。晋文公因为陪嫁丰厚,安享富贵,都不打算复国了。姜氏为了逼迫晋文公离开,直接将晋文公的侍妾杀了,并将其灌醉才让随从偷偷用马将他运载出齐国。所以,先秦时期贵族嫁女,嫁妆丰厚真的没的说。
两汉时期,富豪嫁女流行送奴婢!先秦时候,庶人地位低,本身没有什么钱财,所以陪嫁自然就不流行。据说,很多在宫中或者士大夫家里做奴婢的女子,都是被奖励给下人。心好一点的地主就附送嫁妆,将其嫁出去。秦朝统一六国以后,以前的六国贵族也沦为庶人。秦朝灭亡以后,先秦嫁女送“嫁妆”的风气,在民间也流行起来了。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先秦时期贵族嫁女不是送奴婢,就是送车马。其实,到了汉代也是如此。例如,西汉时期的卓文君,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跟司马相如私奔。由于司马相如家里很穷,两人过着贫困的生活,卓王孙实在看不下去了。所以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当中有“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本身是富豪,见女儿这么穷,实在有损自己的颜面,不得已就赠予女儿卓文君一百个年轻的仆人,和上百万的钱财。其实,卓王孙赠予卓文君的仆人和钱财,就是嫁妆。卓王孙只是不想让自己的女儿过贫困的生活,所以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财。
卓文君有了钱以后,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产和豪宅,成为了富人,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真的有点像童话故事。估计,很多人会说,司马相如在“吃软饭”。其实司马相如并不是在吃软饭,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并非看中卓文君家的钱财,而是出于爱情。
而卓文君的父亲给一大笔钱财给他们,并不是同情司马相如,而是同情自己的女儿。其实,在我国历史上这种情况也不多见。很多时候,都是出于攀比才置办很多嫁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送奴婢是不可能的。但是,出于面子和婚礼仪式的需要,普通家庭送不起奴婢怎么办呢?
据说,现在的“伴娘”和“伴郎”就是从先秦时期的“媵婚”送奴婢作为陪嫁演变而来的。在汉代富裕家庭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送奴婢,而普通穷人家庭送不起奴婢。所以,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请兄弟子女做“伴娘”和“伴娘”来充当奴婢。如果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就送家具,或者送其他值钱的东西。所以穷人家庭送家具是最好的办法,这种结婚仪式,从汉代也逐渐流传下来。
唐朝嫁女如同王恺与石崇斗富,奢侈程度令人咂舌!很多人应该看过南朝刘宋王朝临川王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里面有王恺(晋武帝司马炎的舅舅)与富豪石崇斗富的故事。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而石崇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编成屏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彩绸为屏障。晋武帝觉得斗富很有趣,就赏赐了一个珊瑚树给王恺。有一次,王恺请客吃饭,饭后用珊瑚树显摆,被石崇用铁如意敲得粉碎。在场的所有人目瞪口呆,王恺让石崇赔偿。石崇就叫家奴从家里搬来六七个光彩夺目的珊瑚树,让王恺随便挑选,最后王恺不得不认怂。
王恺与石崇斗富
虽然说,王恺与石崇斗富没有涉及到婚姻,其实大家可以想象,如果两家人娶妻或者嫁女,那种场面是多么壮观,真的不敢想象。其实,从魏晋南北朝以后,王恺与石崇斗富的情况就一直没有间断,直到唐朝还沿袭了这种奢靡之风。
在《资治通鉴》当中记载:唐懿宗李漼与郭淑妃生的女儿同昌公主出嫁,由于唐懿宗特别喜爱这个女儿,他将宫廷中的珍宝古玩几乎全部作为嫁妆。并在长安广化里还赐予了豪宅,据说豪宅的窗户都用珠宝修饰,院内的井栏,平时用的药臼和马槽柜子也用金银制造,还有用金丝编成筐箕,赐给钱币五百万缗(串),其他财物不胜枚举。可见,唐朝皇室嫁女的陪嫁有多么的奢侈。估计,连王恺和石崇看了,都甘拜下风。
唐代装饰(景甜)
唐朝贵族结婚的陪嫁奢侈之风,其实从唐太宗时期就有了。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生了一个天生丽质的女儿,并取名李丽质。唐太宗十分疼爱,贞观二年(628年),李丽质诏封长乐郡公主。公主成人到了出嫁的年龄,唐太宗害怕公主嫁到夫家受人欺负,最终选择长孙无忌的长子长孙冲为驸马。后来公主出嫁,唐太宗给长乐公主准备的嫁妆,都超过了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由于不符合礼节,遭到魏征和长孙皇后的反对,但是唐太宗还是给了公主一个盛大的婚礼。
由于社会风气不好,当时的宰相高俭曾上书唐太宗,希望禁止奢靡的婚俗习惯。所以,在《新唐书•高俭传》中就记载:“三品以上官员家纳币不得超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之家二百匹,六品、七品之家一百匹,全为嫁妆,夫家禁止收受陪门资财。”其中的“纳币”就是现在的彩礼,而在陪嫁的时候,夫家不能收受女方家陪嫁时的资财。虽然说,唐太宗也有禁止这种行为,但是无法落到实处。就像唐懿宗当政时期,皇帝嫁女都这么奢侈,贵族也不能示弱是吧!
宋朝轮财力说媒,女性出嫁必备嫁妆,不然嫁不出去!在《警世通言》第十六卷有一个故事叫做“小夫人金钱赠年少”,故事发生在北宋首都汴京。有一个开线铺的员外叫张士廉,年过六旬,他家里有十万资财,但是无儿无女。为了续香火找来两个媒婆去说媒,并对她们开出了三个说亲条件。第一件,对方要人才出众,相貌要好。第二件,要门户相当。第三件,对方必须有十万贯房奁(嫁妆)。
大家看完这一段描述有何感想,在宋朝是不是觉得有钱就是大爷。一个60岁的员外,家里有十万资财,还必须要对方有十万的嫁妆。有嫁妆还不行,长相还要漂亮的,没有姿色还不要。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例,其实在宋朝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仿宋美女
比如北宋末年,秦桧投降金国以后,他的妻子王氏担心被甩,就在秦桧面前吵闹说:“我嫁到你们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的,光嫁妆就有20万贯,难道你现在想要丢下我吗?”古代1贯大约1000文,1000文大约现在的200元钱,20万贯合计4000万元。即便是现在4000万也是一个天文数字,谁嫁女动不动就送4000万嫁妆,估计在现代社会也是罕见的。秦桧的老婆说这番话,意思是说,我把全部家当都送给你了,你必须把我也带走,否则都对不起自己的嫁妆。
所以,在宋代嫁女必须有嫁妆,如果没有嫁妆,那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卖女为妾”。也就是把女儿卖出去,不用嫁妆,且还会收到一笔彩礼。如果,是明媒正娶的嫁女,那么必须准备隆重的嫁妆,不然就是将女儿卖给别人做小老婆。即便是出嫁了,也会被瞧不起,甚至被退婚。
例如,《太平广记•阎庚》里面有一个鬼故事,一个叫张仁亶的人,幼时家里贫困。当地有一个叫阎庚的人,家里在经商,由于仰慕张仁亶品德,一直去父亲那里偷钱救济张仁亶。后来被父亲发现,将阎庚臭骂了一顿。张仁亶为了不连累阎庚,决定离开住地去白鹿山。由于两人关系很好,阎庚不忍心,于是跟张仁亶一起到白鹿山。两人在晚上住店的时候遇到一个客人,张仁亶好心请客人喝酒。结果发现这个人是鬼,张仁亶问鬼,自己能否做官。鬼说,可以做官,而阎庚不能。张仁亶想帮助阎庚,于是鬼就告诉他一个方法,可以娶一个女子,以后就可以富贵。
古代新娘
由于这个鬼是负责当地姻缘的,于是将那户人家的姓名告诉二人。让他们去找,并说,半路会下雨,躲雨的时候就会遇到。他们走了六七天,果然下雨了。就在躲雨的时候,张仁亶去敲门。过了很久,这家人因为一些事开门迟了。开门老妇解释说:“我只有一个女儿,先前许配西村张家。今天过嫁妆,无礼嫌少,这是轻视的意思,已经决定解除婚约了。”
从这个故事来看,嫁妆少了还会被退婚。可见,宋代真的是以财力说媒。如果家里的嫁妆不丰厚,还面临被退婚,甚至嫁不出去。据说,苏轼的弟弟苏辙为了嫁女而,出售了一处田产,凑了9400贯的嫁妆。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说这是“破家嫁女”。连大文豪都难以避免宋朝的厚嫁之风,更别说其他人了。在宋朝普通家庭要是没有嫁妆,女儿还真的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家。
明清嫁女也很丰厚,谁都无法逃避嫁妆这一关!根据明朝著名的哲学家王阳明在《王文成全书》一书中说:“男女长成,各宜及时嫁娶;往往女家责聘礼不充,男家责嫁妆不丰,遂致愆期;约长等其各省谕诸人,自今其称家之有无,随时婚嫁。”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了,要及时结婚。在结婚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女方嫌弃男方聘礼少,男方嫌弃女方嫁妆少,而导致结婚日期被延误!一旦有这样情况发生,要及时报告。而且约长(乡长或族长)等人,要上下协调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确保男女都能够在适龄的时候结婚或者出嫁!
古代新娘凤冠霞帔
从王阳明的《王文成全书》来看,明朝也会因为彩礼和嫁妆出现分歧。不过,出现分歧,有族人介入调解。那么,就可以避免因为彩礼或者嫁妆问题而谈崩。
在明朝奴婢可以买卖,很多大富人家依旧可以买卖奴婢作为女儿的嫁妆。不过普通家庭的嫁妆一般是手镯、项链、盆桶,床上用品等,据说在南京还有一种风俗,女方的嫁妆当中还有一把红漆筷子,寓意“快快生子”。
清朝的嫁妆大多与明朝相仿,比如清代小说集《警寤钟》有一个故事:“当地的戚知府,有个儿子生病。戚知府知儿子将危,要娶媳妇过门冲喜。当地的桂公将女儿嫁给戚知府,且嫁妆非常的丰厚,买了二个丫鬟,一个小厮作为陪嫁。”
《警寤钟》虽然是小说,但是从侧面也反应一个事实,在清代还流行买丫鬟和小厮作为陪嫁的习俗。尤其是达官贵族,这种风气直到清朝灭亡才逐渐消亡。
孝圣宪皇后
说实在的,古代娶妻时的彩礼和嫁女时的嫁妆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娶妻是娶对方的女儿,而对方嫁女反而要送奴婢和大量的钱财,可见古代嫁女比娶妻更费钱。尤其是那些大富大贵的家庭,为了女儿能过上好日子,嫁过去不受婆家欺负。几乎把一半的家当都拿出来做了女儿的嫁妆了。而那些,穷人家庭就不说了,嫁妆是没有,反而被迫卖女为生。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其实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儿嫁一个好男人。要是嫁一个渣男,富裕又怎么样呢?结果还是过得不开心不幸福。
为了避免结婚陋习的发生,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道:“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嫁女儿选择品质好的女婿,不索要贵重的聘礼。娶儿媳要求端庄的淑女,不要计较厚重的陪嫁。现代由于重男轻女,导致男多女少,男方娶妻基本不敢提嫁妆的问题。现在主动权基本掌握在女性的手中,其实为了拥有一个完美而幸福的婚姻,面对经济问题,女方的要求不要过于严苛,还是要量力而行。就像古代,不同的家庭还是要不同的区分对待。
中国古代富家女在结婚时,娘家是要准备田产、棺材、寿衣等陪嫁用品的。田产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连棺材和寿衣都要陪嫁呢?其实有两个原因,第一娘家陪嫁棺材和寿衣,显示娘家在经济上比较富有,出嫁时有丰厚的嫁妆,死后也不会用到夫家的财产。而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博大的语言文化中,棺的谐音字是官,材的谐音字是财,陪嫁棺材的话,就是希望能给夫家带来官运和财富。而且在古代棺材的价格其实是不便宜的,所以在古代富家女结婚时陪嫁棺材是非常有面子,而且当时非常流行。
特别是在安徽地区,女方在结婚之前,娘家都会定做一对大红棺材作为陪嫁品,而且在迎亲队伍中,大红棺材必须走在嫁妆的最前面,同时后面要紧跟两个扛红漆棺凳的人 ,棺材的外面要罩着红色喜庆的大红绸缎,代表着喜庆。棺材里装着麻布和白布,这些麻布和白布据说是将来留给他们的子孙们披麻戴孝用的。
其实在古代,男女双方的结婚程序比现在可复杂多了,古代娶亲,男方要三书六聘,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和迎书、六聘分别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而女方要陪嫁嫁妆,陪嫁这个风俗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辕颇在春秋是征收土地税务的,他将征来的税收作为他女儿的嫁妆,之后到了战国时期,女方陪嫁嫁妆已经成了当时普遍的社会风气。
陪嫁的东西除了平常的生活用品之外,像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做嫁妆,女方陪嫁品的多少跟女方的家庭经济能力密切相关,像一些古代官宦子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作为陪嫁,也就是大家口中的陪嫁丫鬟。比如红楼梦中的凤姐王熙凤,她的陪嫁丫鬟平儿就被纳进了贾府,被贾琏纳为妾室。除了平民百姓嫁女须要陪嫁嫁妆,皇亲贵族也不例外,并且他们的嫁妆更为丰厚,到了明清时期,“厚嫁”之风盛行 ,女方的陪嫁品也越来越多。
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女子的地位非常低,她们中的大部分人一生都被男人当作附属品。那个时期的儒家士大夫们针对女性的道德、行为、修养专门制定了道德模范要求。等到民国的时候,社会风气开始有所转变,很多女性才有走出家门的机会。在那之前她们一直过着“三从四德”的生活,那么在富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古代,穷人是怎样解决“光棍危机”的呢?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上层官僚和富商阶级除了拥有金钱和权力之外,三妻四妾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对于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人来说,能有一个温饱的生活就算不错了。那么在古代除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那些富商和官僚都过着三妻四妾的生活,穷人是怎样解决“光棍危机”的呢,这其实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战争:在古代的时候,打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每一场大的战争背后都是几万或者几十万男子生命的消失。女子因为不曾参加战争,所以会出现女多男少的现象,越是战乱的年代,女子反而越比男子多。很多女子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存,不得不嫁到大户人家为妾,三妻四妾自然成为当时众多权贵炫耀的资本,穷人也能娶到老婆。
第二个原因就是生养:由于古代的时候,人们非常重视家族观念。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生下男孩才能延续家族的血脉,毕竟女儿始终都是嫁人的。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发现自己生下女儿之后,一直要生出儿子为止,这就导致不少人生下三四个女儿之后,还没生下儿子,最多的都能生出七八个女儿之后还没生出儿子。对于那些有钱人来说,生下的那些女儿家里养着就行,长大了找个门当户对的嫁过去就行了。
很多穷苦人家生下女儿之后不想要就会把他的送到别人家或者丢弃掉,毕竟家里也养不活这么多人。这些被送人的孩子,很多都被其他有男孩子的家庭带回家当童养媳,这样的话两个人算是青梅竹马,女孩从小就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长大之后还能省下一大笔的彩礼钱,这也是为何古代有钱人都三妻四妾,那些剩下的光棍不是特别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个原因就是就是年龄:古代的女子结婚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嫁人了,年龄都是比较早的。男子则不一样,很多男子结婚时都是到了十八九岁的年纪,有的都二十大几才结婚。按六十岁来算的话,那男子才不到三代,女子的话就能延续到四代,两者足足相差一代人。
虽然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讲究男女平等,不管在什么事情上,男人和女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其实在一些落后的地方,仍然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特别是在老一辈的人的心中,还是觉得女人是不如男人的。尤其是在古代的时候,重男轻女现象是非常严重的,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女人的地位是非常的低下的,而且女人的言行举止都要受到很多的规矩来限制,所以说古代女人在思想和行为上,也是非常古板的。比如说在婚姻关系上,男人可以三妻四妾,除了妻子之外,还可以娶很多的小妾,但是女人却只能从一而终,嫁人之后还不能和其他的陌生男人说话,就连丈夫死了也不能改嫁,从这地点就可以看出女性的地位到底是多么的低下。
古代女人没有自己的人身权利和自由,被当成是男人的附属品,特别是嫁了人之后,要遵从三从四德,过着相夫教子的生活,平日里也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且在古代人的认知中,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女人的主要生活就是围绕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转,不能够有自己的事业,也不能够外出工作,其实在一些有钱的富人家里,这样的生活还是比较安稳的,但是对于一些比较贫困家庭中的女儿,将会面临着悲惨的命运,为了能够补贴家用,很多贫困百姓就会将女儿卖到富人家里当丫鬟,他们觉得女儿是赔钱货,养着也是浪费粮食,还不如换掉卖钱。这些被沦为丫鬟的女人,所面临的命运也是很悲催的,很小的时候就被卖掉当丫鬟去干那些脏活累活。
众所周知,古代的男人是可以娶很多妻妾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有钱的男人来说,三妻四妾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看着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还会拿很多的小妾,有时候甚至还会用器械来进行攀比。古人是非常重视女子的贞洁的,失去了贞洁的女子,结局也是非常残忍的,饿死是小,失节是大,所以在女人的心中是贞洁,比性命还要重要,男人对此也非常的看重,对于没有贞洁的女人,他们可以随意的抛弃。所以很多有钱人家,在娶妻纳妾之后,还会要养成一些漂亮的丫鬟,利用她们来做一些事情。古代丫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从她们被卖成为丫鬟那一天,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自由,如果犯了错的话,就是被打死也是可以的。
特别是一些长相比较漂亮的丫鬟,就会被主人家挑选起来,让她们学习一些歌舞表演,但是还会让她们学习如何去讨好男人。主人家把这些漂亮的丫鬟当成是可以交易的工具,如果家里来了一些客人的话,就会让她们出来伺候这些客人,如果被看中的话,就会被主人家当成礼物送给客人。很多有钱的富人家族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联络感情,而这些漂亮的丫鬟则成为他们联络感情的工具。所以古代男人在三妻四妾之后,也会养一些丫鬟,利用这些丫鬟来牟利,他们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妻子小妾妻干这些事情,毕竟古代男人也是非常重视贞节的,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头上戴上一顶绿帽子。
在一些有着生意往来或者关系比较好的家族中,也会互相交换丫鬟,特别是一些漂亮的丫鬟,有时候就会不断的被赠送。古代这样的交易还是比较多的,很多人为了巴结权贵,也会培养一些漂亮的女子送给他们,这样的事情自然是不能够让妻妾干的,所以就培养一些漂亮的丫鬟。这些苦命的丫鬟,没有自己的人身自由被当成工具,可以任意赠送,也违背了人性,彰显了人性的不道德,但是当时就是这样的形式。所以说在古代女人的命运是天生被注定的,基本上是无法后天改变的,虽然说如果出身不好的话,可以通过嫁人来改变命运,飞上枝头成凤凰,但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毕竟古代的婚姻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身份地位不好的女子,是没有资格嫁到权贵家中去的。
对于你的问题,下面给你分析:
彩礼是古代沿来的一和习俗,又称身价银,是男方家长根据自家经济条件和当地习俗付与女方家长,由女方家长监定后,转移给该对新人,用来扶持新人小家庭成长的资金。
嫁妆陪嫁就是女方家长根据自家经济状况和当地习俗付与新人小家庭的资金和物品,用于扶持和帮助新人小家庭成长,富豪家庭还会连丫环作为陪嫁一并给与新家庭,帮助女新人适应和过渡新环境。
嫁女属小丧,所以,有哭嫁一说。水礼,即酒肉,是由男方家长付与女方家长用于慰劳女方族人帮忙的酒席和一些钱物,由媒人传递女方家长的意见与男方家长商议,也是用于安慰和感谢女方长辈们养育之恩酒席,一般女方酒席不张扬。
现在社会,已经没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聘六礼”等等说法,从自由恋爱到领证结婚,听说最快的就三四天的时间。
但是,对大多数人尤其是有些农村地区的人来说,有关结婚一些老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并且要尊崇的。比如,有些地方就算你们两个是自由恋爱的,临结婚前也要找个媒人做做样子;“三朝回门”等等。
再说到彩礼。
多多少少都是带有一点买卖婚姻的味道,但既然是老传统能一直保留到现在,肯定也有存在的意义。一方面,风俗习惯在所难免,另一方面,也有提醒男方家人结个婚不容易,要珍惜婚姻、爱护女方,还有彰显女孩身价,显示男方实力的意味。
现在,对很多人来说,彩礼名义上是给了女方父母,但实际上女方父母由于疼爱孩子,往往在陪嫁的时候又倒贴给了小两口,陪的要远比彩礼多得多。这个回礼叫做压箱底,提醒小两口过日子要有计划,轻易不要动压箱底的钱。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女方父母趁机敛财,狮子大开口,这个就不是社会的公序良俗了!
以上就是我的解答。
“三妻四妾”,这在古代也还是比较常见的,虽然娶妾的花费很高,但是有钱人家依旧是养得起的。不过,这就造成了另外一部分人的困境了,有钱能有三妻四妾,那么没钱的穷人怎么娶妻古代的男女比例又是怎样的,如果实在是娶不起,人们又会有些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一起来看看。
我们现在很多男性朋友都会羡慕古代人,觉得古代女人多,男人还可以“三妻四妾”,那古代真的有那么多女性吗如果古代男女比例大体相当,富贵人家“三妻四妾”,那么剩下的男人怎么办
我们首先来说,古代的女性比例是不是很高
在古代冷兵器作战的时代,战乱必定会损失大量的男性,这段时间会导致女多男少的情况。但太平年间情况就会不同,古代的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这里面除了香火传承的问题,还有古代的生产力相对低下,体力就会显得尤为重要,生男就是多了一个劳力,而女性相对生产能力较低,以至于有些朝代出现了溺毙女婴的风气。
明代万历年间,浙江兰溪知县庄起元写了个《上李按台初入境条议》,指出当时县里的情况,“缙绅之家,重于嫁女;编氓之室,艰于娶妇。往往不愿生女而愿生男,取始生之女多溺之于水。”这也使得男性娶妻更为艰难,普通人家想要娶个媳妇,必要“倾家荡产”,正所谓“询之,谓嫁奁之捐费,遂至灭命以戕伦”,也因此导致“金衢之门,无妻者半”。
在古代,治下的人口多少关乎到一个国家的强弱,因此历代的朝廷对于“光棍问题”都是十分的重视,并出台过很多的政策,大致有以下几种。1政府制定法律,女子到一定的岁数必须结婚,否则就是会被处罚,甚至全家坐牢,这项政策更多的目的是增加人口。2鼓励寡妇再嫁,只要在朱程理学还未普及之前。3政府为光棍支付结婚费用,在宋朝,这种福利是相当普遍。4根据品级,限制达官显贵纳妾数量。5俘虏敌国女性,在唐朝,在攻灭东突厥后,俘虏百万突厥人。其中许多女俘虏都赐予各地的光棍为妻。唐高宗时,唐朝灭亡高句丽,数十万俘虏被迁移至内地,许多女子都成了当地男子的老婆。清朝时,准噶尔被清军消灭后,许多女俘虏也被赐给了没有妻子的八旗男子。
古代百分之五的富户占有的百分之二十的女性资源,于是导致“物以稀为贵”,剩下的女子就需要相当高的聘礼。确实娶不上媳妇的人,大致又有以下几种出路。
1打光棍。古代的光棍率,比现在要高得多,由于娶妻的成本太高,导致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一半的男子打光棍。出现了“旷夫满于野,怨女盈室”的奇怪现象,可见当时的女方家庭是宁可让女儿晚嫁也不会降低“身价”,婚配成了当时女子家长敛财的利器。
2入赘“倒插门”。“贫不能娶,乃赘焉”,“倒插门”去为女方家延续香火,但在古代,乃至现在人们,对于入赘的男性都是有歧视的。在秦始皇到唐代这段时间,官方甚至一直把赘婿与犯罪官吏、逃亡人员和商贾一样看待,是社会的二等公民,经常被征发到边远地区,去服劳役或守戍。
3租妻。典妻虽说是一种临时性的婚情方式,却也很是讲究仪式的,一般要经过媒证、订约、下聘、迎娶等环节。一般典妻均经过订立契约的过程。“以妻典与人,期以十年五年,满期则纳资取赎”
4共妻。正常的方式娶不起妻子的,可以几人合伙共同出资娶一个“妻子”。这种“妻子”更多的目的就是延续香火。但在历朝历代法律都有明令禁止“共妻”和“典妻”的,所以人们不管是共妻还是典妻都是要走流程的,媒证、订约、送聘、迎娶一个也不能少,三媒六证齐全,即可规避法律的制裁。
5抢或买。在古代很多地方都有着“抢婚”的习俗,毕竟物以稀为贵,又是刚需,必定造成抢夺。还有就是拐卖,对象主要是四岁以下男童,三十岁以下女子,买拐来的媳妇更便宜,因此拐卖经久不息,这种方式也是最让人深恶痛绝的。
所以说,羡慕古人可以“三妻四妾”的男性朋友还是打消这种念头吧。一夫一妻制绝对是在保障男性的权益。穷人在古代更不容易找到老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