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顺序,依次如下: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女大不中留:中,适合,指女子到了成年必须及时出嫁,不宜久留在家。
云英未嫁:云英,唐代钟陵著名歌女名。云英尚示出嫁,泛指成年女子未嫁。
夭桃脓李:夭脓,形容花木茂盛,比喻年少貌美,多用作祝颂婚嫁之辞,也形容艳丽繁盛的桃李,又比喻文辞艳丽而内容缺乏风骨的文艺作品。
风韵犹存:女人风采姿色,不减当年。(凡40开外的女人,姿色不逊于年轻之时可用。)
徐娘半老:徐娘,指梁元帝妃徐氏,指有风韵的妇女已到或已过中年。
人老珠黄:比喻妇女老人被轻视,像珍珠年代久了变黄就不值钱一样。
宫女从被选中入宫的第一天起就犹如进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满25岁乃至30岁才许出宫婚配。因病、因笨或别的原因提前出宫者,要经总管太监核查奏闻后方准出宫。有的宫女因为“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她们出宫后已是老处女了,连正常婚配都很困难。也有例外,即被皇帝看中而升为答应、常在以致嫔、妃的,那就要永远留在宫中了,但这是极少数的。康熙皇帝鉴于明朝中叶以后宫人太多,用度靡费,于是对嫔妃、宫女的数量都作了限制。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约有四、五百人,但到雍正、乾隆朝以后逐渐增多。
女子清白,准确的说法应该叫“贞洁”。贞洁有两层含义,所谓“贞”指的是女性为男性保持身体的洁,所谓“节”指的是婚后男性对女性的永久占有,即便丈夫死亡,依然要保持对妻子人身所有权,这就是守节。简单来说就是婚前不能失贞,婚后要从一而终,即便丈夫死亡也不能改嫁。贞洁观的形成主要是在宋朝程朱理学诞生以后,而在宋朝之前,当时的人们对女性贞洁观念相当淡泊。
汉朝皇帝甚至还会娶民间二婚女子,比如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在民间已经生过女儿了,后来还是能入宫嫁给汉景帝;刘邦的很多妃子,都是已经失贞的女性(或者曾为他人妇,或者是原秦宫失贞女),刘邦也毫不介意。唐朝公主休夫改嫁是常有的事,民间受胡化风影响,也对女性清白不那么介意。朱熹就曾批评唐朝,说唐朝“闺门不肃”,“礼教不兴”, “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所以,在宋朝以前,虽然已经有贞洁观开始在社会传播,但没有成为主流观念,女子清白被毁(无论是受伤害被毁还是因为嫁过人),是可以再嫁的。
宋朝以后,贞洁观走向极端,女子再嫁都难,何况是意外失贞者。程朱理学建立后,道德观讲究“男女有别、授受不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以,女子清白一旦被毁,往往以自尽终结,即便侥幸偷生,也是选择孤独终老,不敢嫁人,因为一旦被夫家发现,女方整个家族都会颜面尽失。
宋朝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女子因为赏灯时被男子拉了拉胳膊,竟然用刀砍下被“玷污”过的胳膊。当时,就连官宦之家收养服侍的婢女,都要求是“处女”,民间娶妻都是注重贞洁。
到了明清以后,贞洁风愈演愈烈,查看落红已是通行做法。清代的《虫鸣漫录》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十三岁女童骑锄柄嬉戏,被一老翁看到,只见锄柄有鲜血缕缕,老翁知为落红,偷偷将锄头藏起。多年后女童长大嫁人,交合而无元红,夫家怀疑其早已失贞,后来是老翁拿出锄头证明其清白,才算避免了女子含冤自尽的惨剧发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