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婚嫁礼仪

唐朝的婚嫁礼仪,第1张

1、纳彩(采)

开剪也叫“纳彩”是指男家于迎娶前一个月,将结婚日子提前通知女家,谓“送日子”。男家将给女方的彩布、衣物送往女家,谓“送嫁妆”。并请一儿女双全的有福之妇女,为姑娘裁衣,谓之“开剪”。

《婚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雁(后亦以鹅代)”

2、问名

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

3、纳吉

是男方问名、合八字后,将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并送礼表示要订婚的礼仪。古时,纳吉也要行奠雁礼。

4、纳征(纳诚/纳币)

就是大家所俗知的送彩礼

5请期

双方讨论定下婚礼日期

6、亲迎(迎亲)

以前新郎是不去女方家里的,至明、清时期,开始要求新郎也要到女方家。

闹洞房(简单列些闹洞房的习俗)

(1)撒谷豆 古代撒的是谷子、豆子 到经济发展后 有了花生、桂圆等 到了现代 撒的就是糖果、枣子、烟等

(2)跨火盆 意红红火火

(3)传袋 结婚这天 新娘要求“足不沾地” 在新郎家从家门跨火盆后 由布袋置于地上 新娘从布袋上走过 走过的布袋移到前边 一个一个传递 取“袋”“代”谐音 传宗接代 传代之意

(4)吃子孙饺子 这个饺子比较有意思 只有新娘有的吃 新郎没的吃 而且 这个饺子不是熟的 新娘一边吃 同时被询问“生不生?(饺子是生的)而新娘答“生”。 取“生子”谐音, 讨个吉利。

扩展资料:

唐朝成婚条件: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

3、结婚年龄

古代是结婚年龄是男20,即“弱冠之年”,又称“行冠礼”。古代男子满20岁,则由家族长辈、德高望重者戴上一布帽,称为“冠”。表示男子已长大成年,于公共场所将被以成年人对待。家族集会等可与成年人一起出席,亦是言明可承担责任,可以成家了。

女子的成婚年龄则较男子早些,是15岁,即“及笄”。女子满15岁,就要将辫子解开,梳上发髻,插上簪子,称“及笄”

-唐代婚俗

-结婚礼仪

彩礼和聘礼,就是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男方给女方的钱财和物品,在我们古代的时候叫做聘礼,我们现在叫做彩礼,古代的聘礼就是三千,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三千。现在的彩礼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可以说没有一定之规。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其实,无论是彩礼还是聘礼,其实他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古代的时候叫作聘礼,而我们现在叫作彩礼下面,我就从古代和现在来论述一下吧

古代的聘礼

在我们古代传统的婚姻中是要有六礼,他们分别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说的聘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彩礼,聘礼在我们古代的婚姻中也特别重要,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方给女方下聘礼之后,一般就不能够反悔了,就是定亲。

在我们古代的时候,人们结婚。男方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送给女方一定的聘礼或礼金,只不过被我们现在叫作彩礼而已。如黄金、丝帛、首饰、金钱等物,聘礼多少,也是根据他们当时实际情,家庭收入情况而决定的,并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彩礼随着心愿开口。《红楼梦》中就记载有聘礼这一段:王熙凤说“二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同一户人家,嫁妆是一万,聘礼是三千。”由此可见,当时,男人娶亲花钱聘礼三千,当然,那时的三千的聘礼也不是我们现在的三千。它们天差地别,并不是一个概念,只不过让大家知道古时候的聘礼。是三千这么一个数就可以了。

现代的彩礼

有网友在网上说:聘礼就是订婚之前男方给女方的礼物,是确定男女恋爱关系的,彩礼是结婚过门前给女方的钱。彩礼、聘礼都是男方出的,只是给钱的时候不同,叫法也就不同了。在我们这里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这里都叫彩礼,毕竟咱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它的风俗不一样。

虽然我们每个地方和地方的风俗不一样,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男人结婚,它都同样存在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男人结婚都要花很多的钱财,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对家庭造成了一个特别大的困扰,都存在着天价彩礼,“彩礼越重,男方才会越看重自己”很多女孩存有这样的心理,也使得天价彩礼越来越厉害。

彩礼现在都是现金或价值过高的金银首饰等价值不菲的一些物品。以前,男方婚前会给女方一定数额的现金,例如:“见面礼”、“登记礼”、”换贴礼“。在这期间,两个人定了亲之后,一般的情况下,两个人会相约出去玩耍,买一些女孩喜欢的的饰物、衣物等,这种情况双方均不认定为彩礼。但是现在各地彩礼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用语都用在了里面。

例如:10001万里挑一(妻)/  10007两家一起发  / 20180三家一起发  / 30180顺发   68000发发发 / 88000  十全十美 100000

万紫千红 指的是:1万张5元钞票/1千张百元钞票,“万紫千红”为15万元。

三斤三两指的是:三斤三两一百元的钞票,约为13万6000元。

还有一动不动      一动为汽车,不动为婚房,这两样必须全额付款购买。

三金四银      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

四银:银碗/银筷子/银簪子/银手镯。

针对这样的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的彩礼,在我们河北省石家庄这里,开始了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攻坚会,出台了攻坚战,重点为彩礼、酒席也“限高”。要求婚嫁的彩礼不超过5万元,婚嫁活动双方不的超2天;酒席不超20桌,每桌不超880元,农村婚事每桌不超480元。丧葬活动控制在3天内,不办酒席,一碗烩菜。

但实际情况。我们这里彩礼一般都是30万,另外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买一些礼物去女方家里。当然也不算是彩礼钱的。在我们这里彩礼钱,也是相当简单,一下都是折合算在30万里面,楼房和轿车是男方家必备的。当然有的情况也很特殊,有的女孩子就是多要钱,这样才会心里踏实。但有的女孩子,就根据男孩的家庭状况,象征性的要一些钱财。当然这里面的细节就各有不同。是根据女孩各自的心思,还有他们的家庭来决定的。

小伙伴们,在你们那里彩礼和聘礼有区别吗?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评论,我们共同探讨,期待你的参与。

一、娉财与婚姻

唐代的婚姻礼仪,从文献上看,仍然是《仪礼•士昏礼》的一套程序。这套礼仪据说是周代的遗制——那是儒家礼法文化的本源。但是,在那个“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士昏礼并不适用于普通民间。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标榜汉族礼法文化正统的南朝,还是推行“以夏变夷”的北朝,儒家礼仪都在不同程度上被保存或者强化。熟悉儒家礼仪的士大夫在北魏孝文帝这样的鲜卑朝廷里获得重用。但是,即使到了隋唐时期,士大夫仍然对于古代婚礼不甚了了。

就《唐律疏议》来说,它关于民间婚姻成立的条件其实很简单:“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已成者,徒一年半。后娶者知情,减一等。女追归前夫,前夫不娶,还娉财,后夫婚如法。”对“约”的解释是:“约,谓先知夫身老、幼、疾、残、养、庶之类”。

这说明唐朝官方认定的婚姻条件要么是有正式的定婚书,(包括双方另有私约,即女方对于男方的身体和身份等情况已经有清楚的了解)要么是女方已接受男方的娉财,符合其中一条这桩婚事就算约定了。女方毁约要负刑事责任,男方毁约则不准追回娉财。

唐律明确说有许婚之书就可以判定婚姻成立。敦煌文献里保留的婚书样本。大约男方先要通过媒人向女方提亲。即使是双方已经属意,也要有媒人的中介。男方通过媒人所送《通婚书》,女方家则有《答婚书》。通婚书样本的正文虽然完全是客套之辞,别纸却清楚地写下关于求婚与允婚的内容。

实际上的婚姻缔结过程中,在正式下通婚书之前,媒人大约已经往返穿梭于两家数遍。到递送婚书之时,只有程序上的象征意义。就像即使双方父母已经商量好的婚事,还要请媒人出面行使一下月老的作用。王家、柳家显然都没有通婚书、定婚书,因而也没有行媒穿梭,所以彩礼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正如唐律所云:“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财亦是。”

婚姻缔结一般有两个大的阶段,即定婚和成亲。传统“六礼”中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币(下彩礼)属于定婚的程序,择日、亲迎属于成亲的程序。可见,即使传统礼仪,定婚的程序有四套,是重点。

成亲的过程根据敦煌文书、《酉阳杂俎》等资料的记载,主要表现为喜庆和祝福的气氛。正是通过一些热闹的程式和仪节,使婚姻当事人的结合成为男女所在亲友及邻里皆知的事实。但是,与定婚相比,成亲的程序反而显得不重要。只要定婚下彩礼,即使没有亲迎,婚姻也已经被认定。

《大唐开元礼》中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币(或纳徵)、请期、亲迎等,基本照搬古礼的记载,其实是具文而已。实际的情节则已大异其趣,民间更未必皆遵行不替。现存传世文献和敦煌文书中的有关资料显示,民间实际上实行的大约是在古礼的基础上,辅之以民间习俗,即所谓俗礼或者变礼者。而官府在认定婚姻有效性方面完全不会根据“六礼”的程式,也不会看是否构成事实婚姻关系,而是看谁最先签定婚姻契约!

二、礼法与婚姻

《唐律疏议》规定得比较具体。比如,良贱不得为婚,同姓不得为婚,长幼不得为婚,居父母丧期间不得结婚。这既是“礼”,也被形诸于“法”。婚姻中类似的规定未必始于唐代,但《唐律疏议》作为现存的第一部中国完整的成文法典,使这些规定的礼法内涵更加明晰了。

但问题是,在唐朝人的婚姻实践中,并不完全遵行类似的礼法约束。

例如,长幼不婚的问题。唐朝贞观年间曾经发生了一起郑州人郑宣道娶堂姨为妻的问题,虽然有人说不合适,官府还是判为合法成亲。即使唐高宗立法禁止,但是唐玄宗宠爱的妃嫔中颇有与他不同辈者。此或以皇家特权乃至秉胡族血统者的积习来解释,姑且勿论,民间也有不同辈之间嫁娶结亲之事。

例如,《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九《琴台子》记载:少女嫁给父执辈份的老男人,而且还是中外表亲。且里面记载的崔、李、赵都是著名山东士族,大约不可一概归之胡俗。这里也不存在所谓收继婚的问题。

又如,居父母丧不婚的问题。

《旧唐书•张茂宗传》:记德宗皇帝在准驸马居母丧期间,居然亲自主持女儿的出嫁,而且,还透露出民间早就有“借吉”之事。可见,这里的法律弹性究竟有多大!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讲的民间所谓“借吉”成婚,乃是穷人家女儿在父母亡故,家无“强亲之亲”的时候操办的出嫁礼仪。

我们在文献上了解到的都是贵族士大夫之家或者是农村富裕人家的婚姻礼仪。那些穷苦之家,特别是父母亡故、有室女待嫁者,无人为之操办婚事。于是借此名仓促成亲。居丧期间的婚礼必然十分简单,甚至不摆宴会。由此可以感觉到民间由于受到经济能力的限制,婚礼必然十分简约。相反,由于婚礼的开支无法负担,势必有一些贫家女儿无法出嫁。

唐代婚姻礼仪中有一个比较特殊也相对比较常见的现象是所谓男到女家成婚问题。

敦煌文书所谓“近代之人多不亲迎入室,即是遂就妇家成礼”,并非敦煌一地的地方风俗,而是唐代婚姻中的一般情形。但是,这并不是入赘,而只是就近到岳丈家结婚而已。敦煌《张敖书仪》对于婚事程序的记述,包括下婿等礼俗似乎是在女家举行婚礼的仪式,而另外一个吉凶书仪所记奠雁等仪节以及所谓幛车之类习俗则是适合在男家举行的婚礼。

所谓男到女家成婚,并不是招女婿进门,而只是把结婚仪式搬到了女方。丈母娘(所谓“君之外姑”)和小舅子(所谓“余之次子”),也护送新婚夫妇而归,从而使得新婚夫妇回家的仪式显得很隆重,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婚姻仪式中亲戚往还的礼节。

男到女家成婚本来是不合乎礼法的,但是唐代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各有不同。或者是因为对女方的尊重与照顾,如崔元综以58岁娶韦家19岁的少女的场合;还有一种是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如山川阻隔,迎娶的路途比较远等,需要在女家成婚;或者由于男方羁旅在外,在女方家成婚比较方便,一般婚礼结束后,男女双方盘桓一些时日就会回男方家。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经济上的原因,男方家道中衰,暂时依附在女方家,从而在女家结婚,婚后还比较长时间居住在女家,等到男的仕宦有成再把妻儿接走。

以上这些种种不合乎礼法的婚姻礼俗,与其说是中古的一种变化,到不如说中古以前原本的婚姻礼俗就不是像古代儒家礼书上所描写的那么刻板,或者说,士族的礼法文化还没有像后来那么普及吧。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有一段时间是禁止结婚给彩礼的。只不过这一沿袭了数千年的结婚习俗,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在民间,从来就没有断过。

有人说,既然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我们后人当然就应该继承了。要不然,不就成了掰玉米的猴子,掰一个丢一个。

仔细想一想,也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然而大家想过没有,老祖宗为什么要留下这么一个婚俗呢?或者问得再直接一点,到底是哪个老祖宗留下来的?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关于结婚给彩礼这个婚俗,到底是哪个老祖宗留下来的?这话说起来时间就长了,如果一直往上追溯的话,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的哪位老祖宗呢?就是人文始祖伏羲氏。

伏羲氏不仅规定婚姻,就是女方要嫁到男方家里去,而且还规定,男方要拿出一部分财物,给到女方的家人。

这就是“男聘女嫁”的婚姻制度,也是结婚给彩礼的由来。

那么接下来,问题就出现了:伏羲氏为什么这么规定呢?

这是因为在伏羲氏那个年代,中国正处于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母系社会有一个特点,男人就像是财产一样,属于自己的母亲和母亲所在的部落,基本没什么权利。而当时的婚姻制度,基本还是群婚或者走婚。

这样造成了一个结果,就是《庄子·盗跖》篇中所说的:

“神农之世,民知其母,不知其父。”

可是到了伏羲氏的时候,男人在当时的社会生产中,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导致男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不满意,毕竟“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事,时间长了搁谁都心里不平衡。

怎么办呢?那时候男人是主要劳动力,当然不能得罪了。

于是,伏羲氏就改革之前的婚姻制度,制定出了新的“男聘女嫁”的婚姻制度。随着这一婚姻制度的推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渐由以氏族部落为单位,转变成以家庭为单位。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结婚时男方为什么给女方彩礼?当初伏羲氏制定这样的婚姻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确定父权和夫权,从而在社会上,最终建立男性的主导地位。

事实上,这之后的历史发展,也确实做到了。

母系社会最终被父系社会所代替,男性也取代女性,成为一个家庭里的一家之主。而女性呢,则一直被压迫,处于从属地位,只能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

因此在古时候,关于结婚的彩礼问题,男方父母只要有能力,也愿意给女方父母。

毕竟人家把姑娘养大,不容易不说,家里也少了一个干活的劳力。何况女方嫁过来以后,不但要生儿育女,一样也要干活,最主要的是,还要把男方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来孝顺、来侍奉,而自己得父母,基本就照顾不到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男方娶媳妇时,很注重女方的德行和门风。遇到良善人家的姑娘,男方父母就算多花一些彩礼钱,也要行礼下聘。

不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家有女百家求”的现象。

怎么办呢?没办法,只能比彩礼了。所以就算在古代,天价彩礼的现象,在民间就已经很普遍了。毕竟娶一个好儿媳,关系到男方父母能不能安度晚年的问题。

这种现象,在周朝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在《周礼·地官·媒氏》中就记载:

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出现天价彩礼的现象,周天子为什么这么规定呢?

  在中国古代结婚彩礼含义就有很大的不同,男方娶一个媳妇过门的时候一般都需要送很多彩礼,由此来表达对女方的重视,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代结婚彩礼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古代结婚彩礼

 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梳子

 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梳子有“结发”之意,尤白首相庄,指夫妇一生相爱相守,白头偕老。

 尺子

 量具,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指百子千孙,幸福源远流长,同时也是对新人今后生活事业步步高升的祝福。

 绣花鞋

 鞋与“偕”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长相厮守,在花繁锦绣的美好岁月中白头偕老,共沐生活的瑰丽与芬芳。

 如意秤

 取材于传统婚 礼仪 式中用于新郎掀开新娘红盖头的如意秤,现作为父母送给出嫁女儿的婚庆之宝,希望女儿今后的生活称心如意,夫妻如意同心。

 镜子

 代表圆满、完满,以及寓意新娘的姿容秀丽,是对新娘婚姻生活甜蜜美满的祝愿;纵使时光流逝依然永葆青春、花容月貌的美好寄托。

 都斗

 原是量粮食的器具,在婚嫁礼仪中用于彰显男方的财富雄厚、家境富裕,女儿嫁过去之后也能过上丰衣足食、轻松无忧的富裕生活。

 剪刀

 是传统婚礼中的“六证”之一,生活中主要作服装剪裁之用,婚嫁礼仪中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共享人生的荣华富贵。

 算盘

 生活中用于算筹收入和开支的计算工具, 婚庆礼仪 中的千足黄金算盘,寓意新人对未来安宁富裕生活的理想与规划,能够合理的投资 理财 ,赢得广茂财源。

 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 通知 ,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 饮茶 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提起古代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几乎贯穿始终。而婚姻作为封建宗法制度的附属品,历朝历代既有其相同的地方,也有其独树一格的方面。而给人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唐朝,在男婚女嫁上,也有属于他们独有的特色。

一 唐朝的基本婚姻制度

封建王朝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唐朝也不例外。但是唐朝对一夫一妻制的保护是古代少有的比较严苛的朝代,《唐律疏议·户婚律》记载:“诸有妻更娶者,徒一年;女家减一等。若欺罔而娶者,徒一年半,女家不坐。各离之。”唐朝实行五刑制度,从低到高依次是笞、杖、徒、流、死。也就是说,已经有妻子还要娶妻的,男方徒刑,女方知情减一等是杖刑;若男方故意欺骗有妻子也说没有,刑罚加重,女方不知情不连坐,双方和离。这种对婚姻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历朝历代出现频率极高的“双妻并嫡”现象,在唐朝只是短暂出现,并日趋减少。

二 唐朝婚配:门当户对是主流

男婚女嫁讲究门当户对本无可厚非,毕竟这是双方的选择,但是唐人是将门第作为第一考虑的要素。在他们眼中,门当户对比德才更重要,这跟唐人崇尚门第郡望之风脱不开关系,更多的是因为律法有明确规定。据《唐律疏议》载:人各有偶,色类须同,良贱既殊,何宜婚配。意思是说,人要有配偶,但是必须门当户对,高低贵贱既然有差别,就是不适合结婚的。说白了就是人分三六九等,你得找自己的同类结婚。法律既有明文规定,又有社会风气相助,门当户对成为唐人婚配的主流。

唐时期的政治婚姻,就是贵族之间追求门当户对的婚姻之下的产物。而门当户对,不止在统治阶级及关陇门阀之间盛行,在普通老百姓之间一样成为潮流,良民和贱民之分是他们之间婚嫁一道不可逾越的墙,士庶不婚更是给婚姻中的门第之争加了一把火,以至于门当户对的婚姻被唐人竞相追捧。

三 唐朝婚配:高价彩礼是标配

如果说现代人务实,高价彩礼的新闻频出,那唐人同样也很务实,男方聘礼的丰俭,成为他们能否结成婚姻的关键因素。古代婚姻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吉说的就是彩礼。据《周礼·地官·媒氏》记载: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这相当于直接限制了彩礼的数额,直到秦朝还保持这种质朴的婚俗。汉朝的彩礼除了钱财之外,还包括大雁、布匹、羊、米、酒、谒文、赞文等。而唐人的务实,除了一些必备物品外,就是多多益善的钱财。据《贞观政要》载: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意思是说,每每嫁女,都会索要很高的彩礼,根本就是把婚姻当成了买卖,有伤风化。

《新唐书--高俭传》说:“嫁娶必多货,古人谓之卖婚”,也同样佐证了唐人把婚姻当作买卖。而高价彩礼作为唐人婚嫁的标配,也衍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卖女娶妻就是其一。娶妻的高消费,卖女换彩礼钱成了唐朝很多付不起彩礼的人的选择。元稹的《代九九》记载:阿母怜金重,亲兄要马骑。把将娇小女,嫁与冶游儿。马对代九九的家庭来说太贵了,将女儿嫁人所得的彩礼,足够买马了,也说明天价彩礼之风在唐朝很是盛行。

四 唐朝婚配: 晚婚男女是趋势

据《通典》记载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 二月诏云:男年二十 、女年十五以上 , 及妻丧达制之后 、 孀居服纪已除 , 并须申以婚媾 , 令其好合。可见,为了增加人口,唐人还是提倡早婚的,唐玄宗时期还把女子婚龄降到十三岁,男子婚龄降到十五岁,但是大龄剩男剩女在唐朝却很常见。排除战乱的原因,除了男方高价的彩礼,唐朝还流行厚嫁女儿。昂贵的结婚成本,使很多家庭不堪重负,正值婚配的女子不愿嫁拿不起彩礼的穷小子,适龄的男子不愿娶出不起嫁妆的家贫女。谁都不愿低下头颅,谁都不愿降低标准,最终都成了大龄未婚青年。

除了结婚的支出成本外,门当户对也是横在适婚男女之间的一道坎。白居易的《议婚》中写道:“红楼富家女,金缕绣罗襦。见人不敛手,娇痴二八初。母兄未开口,已嫁不须臾。绿窗贫家女,寂寞二十余。荆钗不值钱,衣上无真珠。几回人欲聘,临日又踟蹰。”寥寥几句,两人贫与富之间的差距,也将两人婚配时遭遇的差别待遇呈现出来。而诗人杜甫30岁时,娶了小他十多岁的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是因为他付不起高价的彩礼吗?

显然不是,此时的他还在洛阳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建了一座陆浑山庄,反而杜甫钱财充裕,因为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还有诗人白居易37岁结婚,李白第一次婚姻是在27岁。总之,贫苦之家也好,富裕家庭也罢,高额的婚嫁花销,门当户对观念的禁锢,晚婚成为了唐朝的趋势。

五:娶妻难,嫁女难之下:婚姻律法对女性的保护

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之下,唐朝娶妻难,嫁女难的情况经常发生。但是,唐朝律法的细致,对女性在婚姻中的保护也是少有的。

1 解除婚姻关系的保护

在唐朝,男子如要休妻,必须是妻子触犯了“七出“:一无子,二*佚,三不事舅姑,四口否,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而为了控制丈夫滥用休妻之权,还增加了“三不去”条例,具体为:有所娶无所归,不娶;与服三年丧,不去;娶时贫贱,而后富贵者,不去。避免被休后无所居的情况,服丧期的特殊照顾,对妇女家庭贡献的承认,都间接保护了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和离,双方自愿离婚,从制度上保证了离婚双方的自由。

2 家暴行为中对女性的偏颇

《唐律》中规定:夫殴妻徒一年,伤重者,加凡人三等;而妻殴夫未伤者无罪,伤者减凡人二等。同样的家暴行为,加重对丈夫行为的处罚,减轻对女性的惩处,就是对女性的保护。

3 男方婚外恋是对女性的保护

唐律严苛,以奸论其中之一便是维持非法的事实婚姻,直白点就是出轨,婚外恋的意思,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徒刑。而 《唐律》中还规定,如果妻子发现丈夫与别的女子耦合,可以向府衙报案,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小结:盛世之下的唐朝,民风开放,文化繁荣,在男女婚配上有着属于唐朝特有的习俗,而门第观念的推崇,婚嫁之风的奢靡,既给人们展现了唐朝人的富足安乐,又给唐朝人留下了不少的难题,娶妻难,嫁女更难,把婚姻当成买卖,都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的警醒。而唐朝律法对婚姻中双方关系的保护,对女性的保护,不再要求女性从一而终,可以自由解除婚姻,又无不向世人展现了属于这个朝代的自信和包容。

在当今社会,彩礼是每一个准备结婚的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可如今很多的地方,特别是农村地区,出现了所谓的天价彩礼,少的几万元,多到上不动封顶,城市里面更是离谱,甚至出现了几百万的彩礼,不得不说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沉重负担了,那么在古代的时候是这样吗?

其实彩礼如果要追溯的话可能要回到原始社会了,当时社会虽然没有‘钱’的概念,但是男方为了表示往往会给女方送上自己捕获的猎物,用来表示自己的心意。周朝时期,是中国礼法诞生的年代,在重要的儒家经典《周礼》中明显表示了,男方要遵照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的规定来结婚,周朝也正式给后世树立了一个开端,这个习俗被我们的祖先一直延续到清末,才逐渐衰落了。

汉朝时期,随着国富民强,聘礼也开始演变,除了有家禽、丝绸、还要有牲畜、谷物等30样种类之多,这时候富裕的家庭往往会选择金钱作为聘礼的一部分,人们开始变得物质了。

唐朝时期,虽然唐朝更加的强大,但是唐朝的聘礼反而减少了,因为唐朝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这时候从提亲到结婚,男方每次去女方家都会抱着一只大雁,作为聘礼。为什么是大雁呢,古人的寓意非常的好,因为大雁是候鸟,春来秋去。拿大雁做彩礼,表示男女双方对感情矢志不渝。

宋朝时期,茶叶变成了聘礼中主要的一部分,而且法律规定男方结婚不得早于15岁,女方不得早于13岁,这时候有个习俗,那就是宋朝女子的嫁妆属于私有财产,女方父母会倾其所有,给女儿准备嫁妆,男方的彩礼是一点也不值钱。

明朝时期,法律提倡门当户对,也就是富人找富人结婚,穷人就找穷人结婚。为此朱元璋还专门发布一道诏书:“古之婚礼,结两姓之好,以重人伦。近代以来,专论聘财,习染奢侈。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务在崇尚节俭,以厚风俗。违者,论罪如律”。意思就是不允许天价彩礼的出现,否则法律处置。

清朝时期,大部分小老百姓的婚礼还是很简单的,双方家庭互送一些粮食和生活物资,并且宴请一下亲朋好友,就算结婚了。

五十年代爷爷娶奶奶只用了本斗米,七十年代爸爸娶妈妈只用了半头猪,可是轮到咱们结婚,却差点要了爹娘的半条命啊,现在结婚,不仅买车子、买房子,还要给上数十万的聘礼钱,如果能够穿越回到古代,这娶媳妇会不会更容易些呢?那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块吐槽一下看古人结婚都用什么聘礼。

聘礼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原始部落时期,男女双方达成婚约之后,男方为了表示诚意,会提供一部分资产给女方,也有预约的意思;只不过那个时候的聘礼和金钱可没有一点关系,而是一只活雁,因为大雁是候鸟,来去有时,从无失信,象征着男女双方信守不渝;当然,如果您是土豪的话,也可以在聘礼中加上一张鹿皮,到时候你的媳妇就能穿着洋气的皮草出嫁了。

到了周朝,《周礼》规定男女结婚要行六礼,就是要先提亲,然后才能问女孩名字,再算算你俩八字合不合,接下来就是下聘礼了,再挑个良辰吉日,最后才是结婚,此时的聘礼是五卷缁帛,缁帛就是丝绸织品的意思,用五匹布就能娶个媳妇;如果能重来,我真想回到周朝啊。

战国时期,虽然金钱已经广泛使用了,但是娶媳妇依旧是件很便宜的事情;这个时候的聘礼,仍然只是象征意义的布匹,只不过对布匹有了具体的要求,《仪礼·士昏礼》记载,士大夫娶媳妇要用黑中带红的布和红黄两色相融的布,哎呦我去,这不就是蛋炒饭的颜色嘛,嘿嘿·····因为这两种颜色,一个代表天,一个代表地,是华夏民族最尊敬的颜色,看来在金钱之外,古人更看中的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到了汉朝,聘礼就复杂起来了,除了远古时期就有的大雁,周朝时期的布匹,还有羊、粳米、清酒、白酒等三十样东西,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起,金钱已经成为聘礼的重要组成部分了,没有钱,估计你还真娶不到媳妇。

到了唐朝,由于与少数民族的融合,聘礼被看的不那么重要了;从汉朝的三十样东西,减少到了九样,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大雁变成了特别重要的东西,从提亲开始,每一次去女方家里都得带一只大雁,如果大雁不好捉,换成鸡、鹅什么的代替也行。

宋朝的聘礼比较特殊,以茶叶为主,《品茶录》记载:种茶叶一定会长出茶叶子,但是如果将茶叶移植,茶叶就不会产茶子了,因此用茶叶作为聘礼,希望是新妇能够从一而终。

明清时候的聘礼仍然是以金钱为主。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家家都没什么钱,娶媳妇基本不用什么聘礼,两个铺盖卷卷一块就叫结婚了。七十年代起,开始讲究三大样,就是手表 自行车 缝纫机而现在呢,没有车子 房子 票子,谁家姑娘会跟你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258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2
下一篇2023-12-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