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送亲的饭菜选择因地区和习俗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种食物:
1 长寿面:新娘家煮好二碗面条,打上荷包蛋,寓意过日子舒心、两人长寿。
2 饺子:在东北,女儿出嫁时吃饺子,寓意女儿能够早日得“骄子”,表达了对女儿的美好祝福。
3 汤圆:汤圆寓意着新人以后的家庭美满团圆,也象征着两人的爱永远饱满,能拥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4 鸡蛋:结婚当天新娘早上要在娘家吃鸡蛋,寓意着穷娘家富婆家。
除了以上这些食物,还有一些其他的饭菜选择,如疙瘩(丸子)、豆芽、莲菜等,都代表着对新人美好的祝福。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尤其是在农村,基本上也都是这个样子,我参加过一些在农村举办的婚宴,吃完之后基本上桌子都干净了,都被大家打包带走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好现象,可以避免浪费。
不过我们那里都是吃完以后再打包,没有说,还没开始吃,就打包的那样也显得太不尊重人了,因为打包的人必定是少数,多数人只是随个份子,吃个饭而已。基本上都是在大家都吃完之后,有需要的就把剩饭剩菜打包带走。即使不打包,主家也不会再要这些饭菜,所以就是谁需要谁打包。
一般来讲,农村都是包桌的饭菜,一桌固定的五六百块钱,八个人一桌,一桌有20来个菜,根本就吃不完。扔掉也是一种浪费,所以主家就直接放话,谁愿意打包就打包,所以现在农村的宴席打包也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无可厚非。
但是一个人还是应该讲究一些素质,在婚宴刚开始,别人还没怎么吃的时候就打包,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行为,还是应该多替别人想想,不能光顾了自己。真的想打包也要等人家吃完饭以后再动手。这样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显示出我们的人品和素质。
婚贴格式(书行右书):
XXX先生
长子(也可是“次子”“三子”“犬子”“小儿”等)于X月X日完婚,略备菲酌,敬请光陪。
亲眷 XXX鞠躬
婚联备选: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皓月描来双影雁
寒霜映出并头梅
红妆带绾同心结
碧树花开并蒂莲
一对璧人留小影
无双国士缔良缘
杯交玉液飞鹦鹉
乐奏瑶池舞凤凰
比飞却似关睢鸟
并蒂常开边理枝
琴韵谱成同梦语
灯花笑对含羞人
一岭桃花红锦绣
万盏银灯引玉人
眉黛春生杨柳绿
玉楼人映杏花红
凤翔鸾鸣春正丽
莺歌燕舞日初长
花灿银灯鸾对舞
春归画栋燕双栖
绣阁昔曾传跨凤
德门今喜近乘龙
梧桐枝上栖双凤
菡萏花间立并鸳
银镜台前人似玉
金莺枕侧语如花
文窗绣户垂帘幕
银烛金杯映翠眉
方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紫箫吹月翔丹凤
翠袖临风舞彩鸾
春窗绣出鸳鸯谱
夜月捍斟琥珀杯
碧岸雨收莺语暖
蓝田玉暖玉生香
根据很多地方的习俗,结婚的时候女方需要准备一个红色行李箱,也算是自己的陪嫁箱,并装一些东西进去。那结婚装箱子有什么讲究呢?陪嫁箱子里放哪些东西?我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结婚抬盒子男方准备四样菜
结婚抬盒子是河南地区的结婚风俗。在结婚的这一天,男方需要准备四干四湿四样菜。四样干菜分别为粉条、海带、粉丝、腐竹。四样湿菜为葱、芹菜、香菜、黄花菜。也可以用韭菜,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以用萝卜,有事情办砸的意思,也不可以用蒜,代表算完,都是不吉利的。
河南有关新娘的婚俗
在传统婚俗中,新娘在出嫁的前一晚是有进行结婚上头的,要邀请一位全福人来给新娘上头。不过在河南地区,是由嫂子给即将出嫁的妹妹梳头,有两种情况了,一种是梳成髻,也叫做媳妇头,意味着妹妹将要成为人家的娘妇;还有一种是按照闺女的法式梳,意思就是妹妹是的待出阁的闺女,到婆家了,再由婆家嫂子或者是婶子大娘挽成髻。给姑娘梳头还有歌。在豫北长坦县,其歌词为:“前拢七,后拢八,婆家娘家一齐发。婆家发了二顷半,娘家发了二顷八,走到半路发庄稼。
结婚箱子里要放什么
1、要放新娘的衣服,结婚当天新人服装必须要是新的,要准备双数,代表成双成对,寓意更加好。
2、要准备被子还有4件套,颜色上最好是选大红色的。
3、首饰是少不了的,一般都是买的黄金首饰,要是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也可以选择钻石等材质的首饰。
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
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要带一些鱼、肉、面粉、油这些礼物。按照老风俗的话送过去的礼物都是有一个专门的盒子,可以装起来的。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
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11、贴心温暖礼物
对于父母来说,你就是他们无时无刻的牵挂,虽然你已成家,但在父母心里你永远是他们的宝贝女儿,回家的时候为父母带一些温暖贴心的礼物,最能表达你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
2、智能按摩礼物
父母的年龄大了,身体健康是你最大的牵挂,结婚之后回娘家,为父母准备一款智能按摩类的礼物非常好,希望父母能够注意好身体,永远健康快乐。
3、养生健康足浴盆
可以自动按摩的足浴盆,对身体非常好,有句俗话说“每日泡脚十分钟,活到九十九”可见足部保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足浴盆是送给父母非常实用的健康礼品。
4、保健类药物
父母年纪大了,可能会需要补钙补血,所以我们可以给父母买一些保健品,让父母的身体更加健康,这也是儿女的心意。
过年回娘家带什么礼物
新年到了,按照以前的习俗,每到大年初二,结了婚的要带着礼物回娘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小礼物也不断在变化,下面看看现在送的比较普遍的礼物有哪些。
肉类。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初二女婿要提猪腿肉陪媳妇回娘家,如果没有,也会带些鸡鸭等肉类来代替猪腿肉。
补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对全家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买点好的滋补品带回家也会赢得老丈人和丈母娘的喜欢的。
水果。水果也算得上是现在比较常见的礼物之一了,不管是看望病人还是去拜访亲友都可以买点他喜欢的或是有营养的水果,绝对不会错。
特产。如果你刚好出去旅游过或者居住的地方有小有名气的特产,初二回娘家的时候可以带上一些,让老丈人他们高兴高兴。
酒水。去老丈人家可以带上两瓶好酒,吃饭的时候可以一起喝一点,提提气氛。如果老丈人刚好喜欢喝酒,那这个礼物就更讨人喜欢了。
有小孩的家庭春节回家一般都会带上小孩来给老人们拜年,老人们也喜欢小孩子,也会特意准备好大红包,喜气洋洋、其乐融融地过个好年。
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2出嫁女儿回娘家禁忌
1、回娘家忌摸锅、勺
在坊间,我们经常能听见“摸勺不死公公,死婆婆”、“拿火柱不死公公,死女婿”等话语。虽然这些话十分的封建迷信,也无科学依据,但由于在民间流传的时间久了,就容易形成毒咒。就算明明知道是假的,但是经常听见也会对自己的心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新妇在回娘家的时候,最好应该遵循这些习俗,尽量不要碰这些让人忌讳的事物。
2、祭灶日不宜回娘家
河南一带,因为女不祭灶,所以祭灶日亦有不宜回娘家的习俗。一般来说,新妇回娘家住的时间不宜太长,住的时间太长,一是误婆家的事,二是误娘家的事,已出嫁的闺女是客人了,不免要认真对待。很多旧的习俗在当今也渐渐被人遗忘了,因此一些古时的回娘家习俗了解便可。
3、忌正月初一回娘家
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年初一是合家团圆的喜庆之日,按照传统风俗,很多地方是禁止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的。因为在这些地区人们的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大年初一需和夫家人团聚在一起,倘若在大年初一这天回娘家,就会造成夫家人不能团圆的局面。
4、其他
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不能跟老公同床睡。
过年的时候不能在娘家扫地。
在娘家过年或十五的时候,晚上点灯前要回婆家,不能看娘家的灯。
嫁出去的女儿久住在娘家对兄弟财运不好。
嫁出去的那天出了门不能回头望,回头望就意味将来在婆家过的不顺,终究要回来的。
不能在娘家坐月子,或未出月子回娘家,这样会招霉运。
结婚后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3一、结婚后几天回娘家
1、照我国民间传统习俗,结完婚回娘家都是第三天回门的。有一种说法是,回门就等于是跟女方父母的一个告别宴。这一天,女方跟男方要一起到女方的娘家,给女方娘家准备一件礼物,娘家人也会给女方和男方准备一桌丰盛的菜肴。表示已经嫁出去的女儿来了就是客人的意思。
2、还有的地方回门是不规定一定要是第三天的,结婚后的3~5天内回门都是可以的。回门也是为了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男方一同回门也是为了感谢岳父岳母这么多年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嫁给自己做妻子。有的地方回门的时候还会在娘家办回门宴,家里的亲人来一起吃饭。让男方跟女方这边的亲戚也能打成一片。
综上所述,以上就是我介绍的关于结婚后几天回娘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有更多好的建议,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二、结完婚第一次回娘家要带什么东西
1、婚后第一天回娘家带礼物一般是要带双数份的,比如,四份八份都是可以的。要带一些鱼、肉、面粉、油这些礼物。按照老风俗的话送过去的礼物都是有一个专门的盒子,可以装起来的。送到娘家的时候娘家人都是打开看一看,不会全部收下的。因为有说法是如果全部收下了,娘家人就太黑心了。现在是女儿带回去的礼物,基本上都会收下来,然后会回一半礼,或者是给女儿包一个小红包作为回礼。
2、现在很多年轻人回娘家都是直接买一些牛奶奶茶之类的,鱼和肉也是一定要买的。现在都是比较开明的年轻父母对于回娘家这种事情也不会有太多的阻碍,所以就没有像以前那样回娘家很难得了。
生活用品:牙刷、毛巾等;
压箱钱:也称体己钱;
珠宝首饰:项链、手镯等;
新衣服:礼服、贴身衣物等;
床上用品:被子、枕套等;
子孙桶:脚盆、杆秤等;
红色喜盆:用红布包裹;
糖罐子:寓意甜甜蜜蜜;
家具家电:电视、冰箱等;
柴米油盐:赞美女儿的能干。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聘 媒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禁忌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结婚。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最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现金、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百姓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百姓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娘的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引导,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禁忌、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领导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以上就是山东淄博传统婚嫁习俗,现在某写习俗已经简化,不过传统的婚嫁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