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仪式步骤拜天地

婚礼仪式步骤拜天地,第1张

拜堂又称拜天地。汉族婚姻习俗,起源约在北宋时期。流行于全国各地。在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下面,结婚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结婚拜堂仪式流程以及拜天地由来等相关内容。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结婚拜堂仪式的由来:

  现有史料上,未见汉代之前有夫妻拜堂的记载,但在《世说新语》一书中有个故事,可证明拜堂风俗始于晋代的徐州。

  书中说,当时有个叫王浑的徐州刺史,元配老婆死了,又娶了一个。续娶之妻为颜氏,是个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他们拜堂时,颜氏先拜王浑,然后王浑准备答拜。这时,有人对王浑说:你是一个州级高官,怎么可以拜她?王浑就没有答拜。为此颜氏非常恼怒。

  尽管这对夫妻的对拜没有最后完成,但说明当时的徐州的确存在拜堂风俗。

  如果不是有人挑唆,王浑还是要答拜的。这也说明,夫妻互拜的风俗刚刚兴起,王浑不拜也就不拜了,后来风俗成熟时,新郎的官再大也得拜。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齐皇帝举行婚姻大典时,夫妻也要互拜的。不过仍是女先跪拜,后起;男后跪拜,先起。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婚礼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朋戚友、职司人员各就各位。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

  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

  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结婚拜堂仪式流程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

  通赞:跪,

1结婚前如何祭拜天公

祭拜对象:天公祭拜地点:在正厅前用两张长凳架上一张八仙桌,称为“顶桌”,顶桌下面另置下桌;两桌都围上彩缎面的八仙彩。

祭拜时辰:结婚前日;凌晨11时(子时)至1时开始祭拜。供品:上桌第一排供:五果(香蕉、李子、凤梨、米糕、生仁),六斋(木耳、金针、豌豆、菜心、香菇、蚕豆、桂圆、海带等任取六样),扎红纸的面线(聚成塔状),清茶三小杯。

下桌供:半生熟的五牲,红龟稞,发稞,酒五小杯(作为供奉天公的从神用)桌旁两侧:各系带尾青的全支甘蔗。祭拜程序: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婚事一切顺利—望空行三拜九叩礼(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敬酌第一次酒—掷茭以问神明之降临—神明既降,敬第二次酒—有祈祷于神明者,掷茭以请示神明(一边掷茭一边念欲祈求的事,并许下答谢的报酬)—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爆竹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燃放爆竹(可省略)—第三次献酒->掷茭,问神明是否餐毕—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注:祭品中的鸡不能用母鸡、白毛鸡、腊脚鸡,最好是阉鸡或公鸡。讲究的人还会祭上全猪羊。

另一种较为简便的祭拜方式为:上供―点烛—神前献茶、酒—焚香迎神(三炷香)并祈求平安—(合掌拜三下、跪下叩三个头,如此重复三次)—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纸拜供神明烧五色金(天金、顶极金、寿金、刈金、福金)及灯座—将酒洒于纸灰上—撤供。

2结婚拜天地都有那些程序

结婚拜天地作为大婚之日的关键程序,分简和繁两种,繁的方式可能现在大部份地区,大多数人都会省掉,而采用简要的程序。作为一个宗族仪式,它仍然属于宗教范畴。一般宗教上讲的拜的是神灵、上帝之类的,而结婚的拜堂仪式,对拜天地的那一揖,其核心是让上天作证,而不是真的拜天上什么虚无的东西。拜祖宗这一揖,则是对祖宗的召告与宣誓(意思就是告诉祖宗,今天某某某结为夫妇,男方将继承祖宗传承之德,秉德持仁,将我姓发扬光大,某女从此日正式列入我氏宗谱,成为我氏子孙之母,将助夫旺子,发扬良德,效尤乡邻)。拜父母之揖,则作为谢恩之揖,表达对父母抚育子女之艰辛,今日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即从今日兹始,同时也表示不论今后子媳如何都将永远是父母的子女,父母永远是最大。最后一拜为夫妻对拜,此拜一方面代表感谢对方不弃自己愿携手共渡今生,二是表示今后双方将永远相敬相爱,这一揖有感谢与宣誓的意义。

所以,拜天地时,先由家中长辈,最好是新郎的父亲,净手点烛烧香。先烧纸币,再点香烛。香火案上要红烛双燃,五香飘烟(就是五柱香充分点燃,香案上五柱,香案下一柱,大门外一柱),这一过程是用香与纸币通告列祖列宗到堂准备受拜。接着要有司仪先生唱示,司仪先生会朗声唱告:

请新朗新娘堂前就位!

一拜天地祖宗,叩首!叩首!再叩首!

二拜高堂父母,叩首!叩首!再叩首!(即使父母仍然健在,但此时父母必须尊位祖宗之列,如果觉得不直接,就直接夫妻同时将头转向父母方向叩拜)。

三拜夫妻百头偕老,此时夫妻转身与对拜访,只揖拜但不叩拜。

当第三拜也就是夫妻对拜完毕,炮竹、音乐要齐呜,司仪会宣告夫妻入洞房,这时才由新郎牵着新娘进入洞房。

整个拜天地仪式结束!

3结婚出发前祭祖程序

结婚祭祖,是中式传统婚俗重要流程之一,百姓大多看重并且恪守。这一源远流长的风俗,给百姓家喜庆热闹的婚礼,增添了几分庄严和肃穆的色彩。

归纳起来,结婚祭祖有三种情形:

一是新郎祭拜自己的家族先人。旧时,结婚的前一天傍晚(也有的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新郎的父亲或长辈)备好香、纸、蜡等祭品,领着新郎来到家庙祠堂或祖坟上香、烧纸、磕头,并由喜主念叨:“某某结婚,请列祖列宗回家吃喜面、喝喜酒”等等。其实,这也是“请列祖列宗保佑家族后人婚事圆满顺利”的一种愿望。“文革”期间家庙祠堂被拆毁,表面上看此俗已废,但在当时的确有一些家庭,子女成婚之日依然在家里偷着祭祖,只是不让外人知道罢了。“文革”结束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此俗逐渐恢复,有的按旧俗到祖坟地上香烧纸磕头祭拜,有的在家谱或先人的遗像前鞠躬祭拜。

二是新郎祭拜女方的家族先人。老辈子年间,结婚的当天上午,新郎迎娶来到女方家里后,即在“毡迎客”(男方)和“送亲客”(女方)的陪同、指引下,郑重地跪拜女方的家谱或先人牌位。新郎作为“半拉儿”的身份,祭拜女方家族宗亲,既表明自己从此正式成为女方家庭的至亲,也是敬重和缅怀女方先人的一种形式,无可非议。改革开放以来,旧俗尽管依然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村子发生的变化也比较大,现在不少的新郎进门以后,已由过去的上香磕头祭拜,简化为“三鞠躬”。当然,新郎进门以后究竟祭拜与否,关键要看女方的家里是否有祭拜的准备,有则拜,无则免。

三是上喜坟。所谓“上喜坟”,就是在结婚的头一天傍晚,或在结婚的当天早晨,喜主领着新郎,携带红色或粉色祭品,在亡故的亲人坟头上压红色或粉色纸,在坟前上红色香,烧红色或粉色纸,“浇奠”红酒。蓬莱境内的北沟、大辛店一带,有些村子将这种祭奠称之为“上喜坟”。上喜坟的风俗现在尽管不普遍,但在乡间仍见其踪。

结婚祭祖,同清明节扫墓一样,并非封建迷信,而是借婚姻大事之机,缅怀血脉相连的骨肉亲情,教育儿女不忘自己的“根”,这完全在情理之中,也是中华传统孝道文化在民间婚俗中的具体体现。

4婚礼上一拜天地什么什么的仪式的意思是神马

西安贝蒂婚庆小王老师温馨提示:

“拜天地”。古代婚礼仪式之一。中国婚礼仪式。又称拜高堂、拜花堂。旧时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后,复拜祖先及男方父母、尊长的仪式。也有将拜天地、拜祖先及父母和夫妻对拜都统称为拜堂。唐代,新婚之妇见舅姑,俗名拜堂。北宋时,新婚日先拜家庙,行合卺礼,次日五更,用一桌,盛镜台镜子于其上,望上展拜,谓之新妇展拜。至南宋,则改在新婚当天。坐富贵礼后,新婚夫妇牵巾到中堂先揭新娘盖头,然后“参拜堂,次诸家神及家庙,行参诸亲之礼”。后世一般在迎娶当天先拜天地,然后拜堂。清代和民国时均有将拜天地和拜祖先统称为拜堂礼之说。

始自唐代,自皇室至士庶,普遍行之。宋以后,风行全国,所拜为天地、祖宗、舅姑(公婆),并夫妻交拜,表示从此女子成为男家家族的一员,因而成为婚礼过程中最要的大礼。近化“拜堂”范围扩大,除天地祖先尊亲及交拜外,更须拜毕家族尊亲、友好宾朋。乡村于新婚次日拜宗祠后,尚须拜揖乡党邻里,婚礼始告成立。

即“拜堂”。汉族婚姻旧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唐代已有。上午七点到下午一点左右举行。娶女的人家在家堂前置香烛,陈祖先牌位或遗像。摆上粮斗,内装五谷杂粮、花生、红枣等,上面帖双喜字。拜堂前,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然后礼生育唱,新郎新娘就位跪拜,一拜天地,二拜父母,三夫妻对拜。交拜后入洞房。换代婚礼改行鞠躬礼。

5古人结婚怎么拜天地

婚嫁婚嫁程序:旧俗“三茶六礼成亲”。

“三茶”,即三次送礼。宁都客家人对结婚、做屋等馈赠礼品中要有一项茶叶,故俗称“送茶”。

“六礼”,即婚嫁过程中的门项进程。1、纳彩,男方托媒去女方提亲。

2、问名,问女方名字及生辰,俗称“开小八字”。3、纳吉,男方卜得吉兆,双方八字相合,男方备礼通知女方,决定成亲。

4、纳征,男方给女方送彩礼(要礼金、衣衫、食物),俗称“开红贴”、“开大八字”、“大定”、“过定”,今谓“订婚”。5、请期,男方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方,求其同意。

俗称“报日子”、“定茶”。6、亲迎,即新郎亲至女家迎娶,一般称为迎新。

民间俗称男方叫“归亲”,女方叫“行嫁”、“归门”。今谓“结婚”。

婚嫁礼仪:过去时兴“花轿”,男方发轿到女家将新娘抬回。上轿之前,女方一家要号啕大哭,俗称“哭嫁”。

说是不哭会使外氏穷。新娘进门后,拜堂,饮交杯酒,用新草席铺地为道,踏在席上走进洞房。

迎娶时,男方要出多种财礼给岳父母的“辞神礼”、给侍娘的“插花冖”、首士的“开剪礼”、厨师的“开杓礼”,以及小孩凑热闹的“开门礼”等等。请客送礼的习俗是“先请后贺,不请不贺”。

拜堂时,长辈要送拜礼,名叫“贽敬”,俗称“拜见”。招亲:旧时,男到女家招亲,俗称“招郎”。

改嫁:旧时,寡妇改嫁,非常艰难,俗有“嫁次老公出道世”的谚语。约定再醮日期,必须在夜深人静时悄悄离家,偷偷溜出村庄(绝不能经过“后龙山”)。

到了半路换鞋上轿。改嫁的寡妇人称“夜桥婆”。

你可以参考http://wwwlinfenhunqingcn/hlxts/index_1htm

山西临汾等地结婚风俗

结婚安排程序表

一、 婚前准备

1.定结婚日子

2.领结婚证

3.确定参加婚礼人数及桌数

4.预定饭店

5.发放邀请书、印制邀请书

6.准备对联 幅

准备红喜字大 对、小 对

准备拉花 个

准备帐本 本

准备烟 条

准备酒 瓶

准备饮料 瓶

准备送亲饮料 瓶

准备糖 斤

准备花生 斤

准备瓜子 斤

准备水果 种

准备点心 种

准备红旗 面

准备旗杆 根

准备红纸 张

准备红气球 个(每车两个)

准备认亲名单(礼房)

一般的嫁娶礼仪都要有严格的讲究:11议婚议婚又称议亲。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阶段。议婚一般先由男方托媒人提亲,相当于古代六礼中的纳采。若双方同意,即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核定双方是否相合。12定婚定婚也称定聘,经过仪婚,如果一切相合,就要商定彩礼。一切"礼金"或"聘金"都已经议定并列成礼单,仪定聘日后,男方只纳"礼金"的一部分,俗称"上半礼"。然后,交换庚贴,交换庚贴以后,就是正式定婚了,同时这也称许亲。有的在交换庚贴是,双方要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有的还讲究互换"龙凤贴",即男方贴上印有"龙",女方贴上印有"凤",一般还要互送定亲物。男方送女方的有:银钱、衣服、首饰、什盒等;女方要送男方的有:文房四宝、瓷瓶、扇子、荷包、红裤带等。不论贫穷还是富裕,红裤带是必不可少的,隐喻拴系在一起的意思。13成婚成婚也就是娶亲。由男方选择吉日,给女方下"娶贴",双方都提前准备。迎亲的前几天,男方就要把彩礼、衣物、首饰、酒肉送给女方;迎亲的前一天,女方就要把陪送嫁妆如:桌椅、箱柜、被褥、梳妆用具等送给男方。女儿出嫁前夕,往往要在家"阴脸",也就是避日晒不出门,一般都要二、三十天。出嫁前一、两天,母亲要给女儿"开脸"。也就是美容、修脸,如:整眉、拔汗毛、剪鬓角。黎明前,要将发辫梳成发髻,这个就成为"上头",这就表示姑娘要做媳妇了。迎亲的仪仗形式有繁有简。一般为三乘抬轿,两、三匹马,富裕人家五乘抬轿。三乘抬轿就是单娶单送,五乘抬轿就是双娶双送。有的地方新郎要去女方家迎亲的,但有的地方新郎就不去的。男方娶亲的和送亲的均骑骡马。迎亲的仪仗,从前之后都要有炮手,开道旗、鼓乐、花轿、骑乘。娶亲的人是在女方家娶的,一般都会受到女方家的筵席款待,还要吃一些简单的茶果、油炸食品,这称为"穿茶"。新娘上轿头蒙红盖头,由兄长抱到轿上,以免脚着地带走娘家好运。迎娶路线回时不走来时路,讲究走大回环。返回是如果经过寺庙、井台、碾磨的时候,就要用红毯或红布遮掩新娘坐的轿窗,意思就是以防白虎星、鬼邪等开打扰。如果行走路上有水井、洞口、窟窿的地方,都要用红纸遮盖,为了避邪煞。迎亲回来,鼓乐齐奏,炮声连天,迎接人一拥而出。花轿停下后,先由婆母给新娘擦粉,喂新娘一块冰糖。随后由一个"全福人"(双亲俱在之人)或两童女相扶,同新郎一同脚踩红地毯步入院内,新娘下轿时,双手拿"宝壶",由赞礼人撒五谷、红枣、糖块、钱币开路。院内旺火已经点燃新郎背者或抱着新娘绕着旺火转圈,以图吉利。正房前放置香案,香案除供品外,还放有弓箭、斗、尺子、称、镜子等物品,意在镇妖辟邪。新娘和新郎同到香案前,在赞礼人的主持下,先拜天地,后拜高堂,再夫妻对拜。礼毕后进入洞房。院内观看的人争先敲破洞房窗纸向内窥视,窗孔敲破的越多越好,意取多生子。入洞房后,新郎要手持弓箭向四面虚射,名为"撵白虎"。然后,新郎将新娘的"红盖头"揭去,二人共饮一杯酒,名为"团圆酒"。晚饭后,家人、亲戚或村民,都要来闹洞房,又称"耍笑"新娘。其间也有的是耍笑大伯、公婆的。民间有谚语说:"不闹不发","闹洞房,没大小"。有的是"文闹",以向新娘出谜语、说趣话而取乐,有的是"武闹",逼新娘和新郎做一些亲热、戏弄的动作。闹洞房后,新郎和新娘入睡,姑嫂、小叔或婆母要在洞房窗前"听房"以观新郎和新娘是否和美。14拜人第二天,新郎和新娘要在香案前分别按辈分大小向家人、亲朋叩头,这就称作"认大小"、"谢人",被拜人则应备有礼物。15回亲回亲又称"回门"。结婚后第二、三天上午,新娘带着新郎回到娘家认亲。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新娘家老人心里非常重视三天回门,因此新郎事先不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礼品上都要有所准备,争取给岳父岳母留下好印象。回到娘家,新郎、新娘首先要问候老人。这时,新郎就应改口,跟新娘一样称岳父母为爸爸、妈妈。村民要来看女婿,"品头论足"取笑"新姑爷"。中午吃饭的时候,有的给新郎吃里边包着盐、花椒和辣椒的饺子;也有的淘气的女孩儿(一般是小姨子)给新郎脸上暗地抹黑,或有男青年让新郎做些过分的事,如让给村里的同辈或小辈叩头等。16送和堂在回亲的第二天,有女方的同辈把新郎和新娘送回新郎家,这就称为"送和堂"。17住对日这是婚礼中的最后一项。从送和堂那天开始,先到新郎家住一天,然后回到新娘家住一个月,其间,两方的村里的亲戚分别请新郎和新娘吃请,这称作"认亲"。至此,热闹隆重的婚礼才算宣告结束,一对新人正式开始了婚姻生活。婚嫁礼仪程序有繁有简,但人们仍然认认真真的办理,绝不马虎。其目的有两个:其一,就是要使婚礼得到社会的承认,合法化;其二,就是为新婚夫妇清除邪恶,祈求美满幸福的生活。实际上,现在很多农村还延续这种风俗,而城市人有的参杂了很多现代时尚的因素,乡土气息越来越淡了。山西朔州繁琐的嫁娶礼仪中,也有细致的、独特的一面。在议亲的过程中,要请算命先生测"生辰八字"。历来认为"白马怕青牛"、"龙兔泪交流"、"猪狗不到头"、"蛇虎如刀锉"、"羊鼠一旦休"、"金鸡怕玉龙"等等,这些属相都是相克的、"方冲"的。古代不知有多少意中人因属相不合而被迫分手。不光是要测属相,还要涉及阴阳无行。无行也有相生相克,从而就能判定婚姻的吉凶。在迎亲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嫁妆送给男方,有的女方在送嫁妆的物品中放一些核桃、枣、花生,意义在于祝愿早生贵子;也有的在梳妆匣或衣物皮箱底部放置铸有"密戏图"的铜镜(俗称"压箱底",现代人一般都放些钱或贵重的东西)、花线等,供女儿到夫家后打开看。旧时女子出嫁年龄较小,此物为古人的性教育用品。当然最具特色的要属朔州平鲁地区特有的"骡驮轿"习俗。这种习俗就是在举行婚礼的时候特有的,在迎亲时新娘的轿子要用"骡驮轿"。"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礼礼仪的交通工具,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骡驮轿"就是两头骡子一前一后的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的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做工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的花轿最大的区别就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乡亲相爱的意义。也有双兔和双鱼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重要部件就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的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这天"驮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的精精干干的。好的"驮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能把"骡驮轿"赶的稳稳当当的,又使人不用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是新娘子送"驮夫"的必需品。新娘下轿后,新郎要背着或抱着新娘围着"旺火"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以图吉利,这种习俗非常类似与南方婚嫁中的"跳火盆"。"旺火"用碳块垒成塔状,中间放有木柴,为的是能使碳块更容易燃烧,再用彩色的纸或布做成各种图案披在"旺火"的外面,这就叫做"披彩花",在"旺火"的顶部贴上大红字条,上面要写着"旺七冲天"四个大字,也有辟邪的说法。朔州嫁娶礼仪的饮食方面也有一定的讲究。一般的富裕人家的喜宴上都会有"六六"、"八八"之说,所谓"六六"、"八八"就是指"六凉六热"、"八凉八热",还有的地方有"十全席",也就是加上了"火锅"。不管是什么喜,都不回缺"喜馍",上面一般都捏有"滑鱼吉兔"等吉祥物。美酒也是筵席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在加上朔州特有的游艺竞技民俗--划拳(猜拳),能使喜庆气氛更加浓厚。朔州嫁娶礼仪中的禁忌也很有特色。如:一年内忌办两次婚嫁;婚嫁一般忌姑姑做娶亲,姨姨和姐姐做送亲;新娘的红盖头上一般都绣有"龙凤呈祥";如果在婚嫁当天,迎亲路上有两队迎亲的相遇,双方新娘要互换针线或喜帕;拜天地时忌寡妇在场;洞房忌用新房;忌寡妇和有身孕的女子进入洞房。

山西结婚风俗:

一、婚前准备

1.定结婚日子

2.领结婚证

3.确定参加婚礼人数及桌数

4.预定饭店

5.购买、填写请帖,根据邀请人数购买,连新娘的一起买了

6.准备喜联(家门、卧室门)

准备大红喜字(包括单喜、双喜,大喜、小喜)家门上要贴红色双喜、卧室门上要贴红色双喜,楼单元门上要贴红色双喜,小区门前要贴一对红色双喜,楼梯上每个台阶里面上贴一对小喜;女方家里贴单喜。

准备拉花(客厅、卧室均要使用拉花装饰);准备帐本(预估来宾人数之后,买适当数量,记得买签字笔);准备烟(除了婚礼当天用的烟,还要准备给丈人带的烟,给帮忙的人准备的烟,家里用的烟);准备酒(和烟的情况一样,要准备接亲的酒);准备饮料;准备糖(除了婚礼当天的糖,还有家里招呼客人的糖)、花生、瓜子、水果;准备点心(接亲的时候用,买两种,一种买四块,一种买八块);准备气球(婚车用,婚礼头天晚上新娘踩的用);准备彩带(婚车用);准备饭桌上来客登记纸(每桌一张记名字)。

7.车辆确定

摄像车一辆、婚车一辆、车队。

8.人员确定

总管一名、礼房 2名(一名记帐、一名收钱)、司仪 1名、娶亲代表最少六名、饭店负责人两名、车队长一名(车队最好有电台)、炮长一名、炮手三人、录相师 1名、摄影师1名、伴郎一名。

9.包饺子、铺床人两名(要求父母双全、公婆健在、未离异、有后代的女性)。

10.准备结婚前一天晚上饭

11.安排婚车装饰、安排车队集合报到时间

12.确定行车路线(结婚前一天晚上)

13.结婚前一天下午或当天早上派人到饭店送给饭店负责人烟、酒、糖、饮料、干果、礼簿。

二、结婚前一天晚上到女方家负责谈判

参与人员总管、接亲代表、介绍人

商量事项:1.酒席钱(协商);2.压箱钱(协商、一般情况888或者1888);3.开箱钱(200);4.开门钱;5.岁数钱虚岁+2(天、地)(一元硬币);6.包袱皮(红色) 8 个、带20个别针;7.四色礼:2瓶酒、2条烟、2盒点心(一种四块儿,一种八块儿)、2包糖(散糖用红纸包);8.猪肉十斤;9.红腰带 1条(共2条给新郎各新娘1条);10.红手绢(带喜字)10个;11.五色线:红、黄、兰、绿、紫各1条;12、内衣、内裤 1套(背心、短裤红色);13、红手套 1副;14、红袜子 1副;15、顶针十个;16、开心饺子宽心面(饺子的数量取决于新娘的岁数,即新娘虚岁+天+地+子孙,其中子孙饺子是大套小,套的多一些最好,所以饺子一定要袖珍,面条必须是宽面条,且只能是一根);17鞭炮若干;18红色脸盆、牙刷、香皂盒、漱口杯、毛巾各一对。

三、结婚正日子

1、早晨6点放3根大炮、贴喜字、贴对联(头天晚上准备好也行)

2、婚车、车队、摄像车集合

3、每车红包、糖一包、烟一盒。

4、接亲车辆出发前放炮

5、电话通知女方接亲车已出发

6、接亲车辆出发人员安排(接亲代表带开门钱)

7、接亲车到女方家放3根报信炮(临走时征求女方意见是否能放炮)

8、接亲车队回男方家开始放炮

9、安排接亲代表、介绍人、女方送亲人员休息

安排 1桌8个盘(点心、水果、烟、花生、瓜子、糖、茶水等)招待

10、新娘换衣服

11、典礼认亲摄像摄影留念

12、送亲朋到饭店,新郎、新娘乘婚车到饭店

四、饭店

1、饭店负责人及放炮人员带烟、酒上午10点左右到饭店

2、饭店负责人饭前每桌摆酒、烟、饮料、花生、瓜子、糖 1盘

3、饭店负责人把花生、瓜子、糖1盘给饭店服务员

4、放炮负责人在饭店门口摆放鞭炮

5、新人车到放炮

6、客人每桌10人安排

7、安排送亲人员到包间

8、司仪讲话

9、家长、新人感谢来宾

10、开饭

11、每桌发放红纸1张

12、敬酒陪客1人

五、放炮次数及数量

1、结婚前1天晚上12点放3根大炮、

2、结婚正日子早晨6点放3根大炮

3、迎亲汽车出发前放炮。15根大炮、5串1000响鞭炮

4、到女方家放3根报信炮 3串鞭炮

5、接亲回家放20个大炮6串鞭炮

6、到饭店门口放2根礼炮10串鞭炮、20个二踢脚

六、附加说明

结婚前一天新娘和新郎不见面,喜字贴到窗户、柜子、箱子等地方,女方陪嫁的东西上都要贴。陪嫁品中要有被子、枕套、被套、牙刷牙缸等生活品,还要有新娘从里到外的红色衣服,准备一个红色皮箱,这里面要放好陪嫁礼单和压箱底钱。

结婚当天,新娘做头要早,换婚纱之后不能下床,脚不能沾地,等待新郎的到来。新郎经挤门(准备挤门红包)进门后把捧花送到新娘面前,说好话设法让她接下捧花。当新娘接过捧花之后,新郎要开始找鞋。

穿好鞋,新娘和新郎要认亲,这个时候,新郎要叫爸妈,要给新郎改口费。如果新娘有弟妹也要改口,新郎给改口费。然后,弟妹为新娘新郎戴上胸花,伴娘伴郎互戴胸花。然后,和亲戚们照相,新娘的脚不能踩地,脚底下铺上红手绢。下楼的时候,新娘的脚也不能沾地,被新郎抱着或背着上花车。

走在路上的时候,伴娘要拿出提前准备好的手绢,在路上碰见接亲的队伍花车等时要抢在对方前扔出手绢。

到了男方家,新郎也要将新娘抱上楼去。新娘换衣服之后(注明:穿来的婚纱、鞋子必须换掉,鞋子以后也不能穿了),要开箱。开箱之人为新娘的弟弟或侄子,别忘了要红包哦,开箱包可是很大的。开完箱后,要将陪嫁之品宣读出来,并摆出压箱底钱。这个时候,婆婆公公要将压箱底钱翻倍再放入箱中锁起来。随后就是跟女方家一样的认亲、改口了。

去饭店的路上,伴娘依旧要把手绢准备好。到了饭店,如果有另外一家也在举办婚礼,那伴娘就要先下车,将带有顶针的红手绢塞到对方新娘的手里。一定要抢先,顶住对方喜气!

  参照汉朝六礼

  第一步 保亲

  所谓保亲,就是介绍婚姻,俗称“说媒”。

  第二步 合婚

  男女双方各用一红纸折子,写好生辰八字(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天干地支),请“测字先生”测看是否相合,俗称“批八字”,就是所谓“合婚”。

  第三步 放定

  放定,俗称“订婚”,就是确定婚姻关系的手续。 此后男方还要对女方下聘礼(或叫催妆礼),要送茶叶、点心盒、三套衣服钱。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

  第四步 迎娶

  迎娶也叫“迎亲”,或“亲迎”,是旧时婚礼最热闹的一步,一般在上午举行。首先由娶亲太太到喜房给天地爷上香,新郎按娶亲太太的意思,上前磕三个头,而后会抬着八抬的大轿前往女家迎亲。轿前有成对座伞成对筛镜,二十四名或三十二名吹鼓手(包括八面大鼓),外加清音。再前面有各种旗帜,肃静回避牌、对扇,若干对金灯以及金瓜、钺斧、朝天凳等,最前面是一对开道锣。如新郎亲迎,则另加绿段绣花八人抬大轿一座,新郎端坐其中,行于红轿之前。至于随行人员,有大媒、伴郎、娶亲的、赞礼的等乘车随后。

  娶亲行列到女方后,举凡新郎拜见女方主婚人和请新娘上轿等,全由赞礼人边唱贺诗,边赞礼。如请新娘上轿,则赞“请新贵人登宝轿,请……”三请之后,老蛮扶新娘上矫。新娘盘腿坐,落轿帘。新郎仍乘绿轿前导。新郎去时身披单披红,到女方后,女方又请老年长亲,为新郎再披一道红,成为双披红,帽上插金花。

  迎亲队伍返回后,新娘所乘花轿直抬到礼堂前落轿,抽去轿杆。这时礼堂中央花烛高照,上面供着天地牌位,已由所请的“老寿星”(男方的老年长辈)上好香。供桌和花轿之间,左右各设两把椅子,靠桌坐着两位伴嫂,挨着坐的是两位伴姑。这时老蛮端过一个茶盘,内装糖茶五杯。伴嫂伴姑每人一怀,余一杯由老蛮端着,掀开轿帘从轿内一过,算是奉给新娘的,伴嫂伴姑只接茶在手,并不饮用,再逐一将茶杯取回。送茶后,赞礼人赞:“请新郎入华堂。请……”三请后,伴郎伴新郎进入堂中。赞礼人随赞:“向上打躬”,“向轿打躬”,新郎行礼后退出。这时赞礼人再唱诗赞,请新娘下轿,新娘便由老蛮扶持下轿,站在供桌的左前方向供桌,撤轿。再请新郎入堂拜天地,行三叩首礼,礼毕起立。这时赞礼人赞:“请老寿星祝寿,请……”三请后,老寿星登堂。由赞礼人递过一个用红纸包裹上插喜字的寿杖(用秫秸杆制作)。老寿星双手捧寿杖先在新郎头冠上扣三下,念“多福多寿多男子”,再在新娘凤冠上扣三下,念“永富水贵永康宁”,然后退出。这时赞礼人赞:“夫妻对拜”,男作揖,女万福。礼毕随唱送新郎、新娘入洞房。洞房床前要放一袋高粱米,新娘被人搀扶退着走,登着粮食上床。然后行坐帐礼。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也表示男女已同床。娶亲太太说几句吉祥话后,便把帐子一拉,谓之“撤帐”。接着,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喝时以红头绳将两个酒杯系在一起,娶亲太太将一杯递与新郎,送亲太太将另一杯递给新娘,各饮半杯,再予互换,意思是“千里姻缘一线牵”。然后,新婚夫妇同吃“子孙饺子”、“长寿面”。吃时,通常男家安排一男孩隔窗大声问道:“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说:“生!”表示生育后代。于是“坐帐”礼成。坐帐后新郎退出休息,老寿星送焚天地码,拜堂之礼告成。

  第五步 闹洞房

  举行婚礼的当晚,一般都要“闹洞房”。在北京及北方许多地方,都流行着“三日无大小”的闹房风俗。持老观念的人认为,越闹越发,不闹不发,甚至有“人不闹鬼闹”的说法。

  第六步 回门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一般是一大早娘家便派人赶着马车来接新妇,新妇临行前,向公婆叩头,然后与新郎坐马车到娘家会亲。到娘家后,新婚夫妇要向家堂中的神、佛及宗亲牌位行礼,然后给女方父母及长辈们行叩首礼。见完礼后,便摆开宴席,请新婚夫妇喝酒。饭后,新郎独自回家,新娘则要到晚上才能回来。

  deqiujveya总结,请勿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409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