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没有。在前八十回中,完全没有出现王夫人支持贾宝玉娶薛宝钗的描写。反而是在贾元春端午赐节礼,给了贾宝玉和薛宝钗一模一样的礼物后,王夫人出现了失常举动:第一,打金钏。有人说金钏当王夫人面跟贾宝玉调情,属于自己找死。但问题是她明知王夫人就在旁边,也不一定睡着,还敢跟贾宝玉说那些有的没的,说明平日里王夫人并不太在乎这些。因为,请注意,在古代,丫鬟就是小猫小狗一样的存在,根本不用当回事。林黛玉明知贾宝玉跟袭人关系暧昧,不仅不吃醋,反而调侃袭人是“嫂子”。王夫人后面把贾宝玉搬出大观园,也是怕他跟林黛玉薛宝钗生出不伦之事。
前文金钏在正屋门口问贾宝玉吃不吃她嘴上的胭脂,也并没有人指责她。所以这回金钏不过是让贾宝玉去拿贾环,就被痛打、赶出去,可以说是王夫人非常失态了。
第二,没有参加清虚观打瞧。理由是身上不好,加上要备着元春有什么话传出来。按理说,元春刚刚送来节礼,王夫人正是高兴的时候,为什么会身体不好?还有就是怕元春有什么话。元春刚刚旗帜鲜明支持金玉良缘,这时候有什么话,应该也是关于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如果王夫人也支持这段婚姻,她大可以去清虚观,让元春直接把话传给贾母。但她却选择在家等话,就是为了人不知鬼不觉把元春对薛宝钗的支持堵回去。癸酉本说王夫人虽然不喜欢林黛玉,但对她和贾宝玉结婚是不反对的。其实这更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林黛玉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巡盐御史。而薛家是商户。让宝贝儿子娶官宦**还是商户女,不言而喻。
那为什么王夫人经常夸奖薛宝钗呢?因为,第一,宝钗确实不错,尤其是性格稳重,特别让王夫人喜欢。第二,宝钗是王夫人娘家人,为了给自己争面子,王夫人也得做出一副“我娘家姑娘很优秀”的样子。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支持金玉良缘。
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鲜活地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最典型的就是纳入正册的"金陵十二钗"。她们分别是: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贾巧姐、史湘云、李纨、秦可卿、妙玉。
这十二位籍贯属金陵省的绝色女子,结局怎么样
1、林黛玉:仙草转世,冷月葬花
列为正册双首之一的林黛玉,系贾母的亲外孙女。黛玉的母亲是贾母的宝贝女儿贾敏,父亲林如海任过扬州巡盐御史。按理,出生不凡的林黛玉应无忧无虑,谁知,六、七岁时,母亲过逝,十一岁时,父亲又突然身染重病离世,生活便孤苦起来。幸得疼她的外婆贾母把她接到贾府,入住大观园"潇湘馆"。
绛珠转世的林黛玉,自小容貌清丽,腹有诗书气自华,典型的才女形象。与神瑛侍者转世的贾宝玉早有"木石前盟",两人在大观园相遇后青梅竹马,有一段美好的年少时光。
但,林黛玉尽管有外婆偏爱,怎奈林家家境中道崩落,"木石前盟"终究敌不过"金玉良缘"。贾宝玉在贾府的张罗下,只得迎娶大家闺秀薛宝钗。大婚之夜,林黛玉"冷月葬花魂",焚诗稿,泪尽而逝,死时年仅十七岁。应了判词:玉带林中挂。
2、薛宝钗:金玉良缘,反误终身
与林黛玉同列为"金陵十二钗"之首,"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薛家千金。薛家乃紫薇舍人薛公之后,家资雄厚,誉为"珍珠如土金如铁",其舅舅就是权倾一方的京营节度使王子腾,姨爹就是贾宝玉的父亲工部员外郎贾政。
薛宝钗是肌骨莹润的贤妻良母型美女,与贾宝玉的恋爱被称作"金玉良缘"。她陪同母亲"薛姨妈"与兄长薛蟠到贾府后,入住大观园"蘅芜院"。她挂的金锁(錾着"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据说与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是绝配。为了贾府的家族利益,贾母最终选择了薛宝钗与贾宝玉结婚,但最终二人未能白头偕老,婚后不久,丈夫贾宝玉离家出走,当了和尚。应了判词:金簪雪里埋。
3、王熙凤:机关算尽,害人害己
贾府贾赦之子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邢夫人的儿媳妇,在《红楼梦》中通称"凤姐"、琏二奶奶。
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的凤姐苗条能干,又心狠手辣,笑里藏刀,在贾母恩宠和王夫人的赏识下,掌握贾府的实权,是名副其实、高高在上的贾府大管家。曾施善缘节济上门"打秋风"的刘姥姥二十两纹银;成大箱地在荣府收放利钱,轻松协理宁府;也"毒设相思局"去掉*污纨绔的贾瑞;抓住张华这张王牌,骂得尤二姐走向绝路;为三千两贿银,逼张家女儿自尽……可谓风光一时。
但后来随着贾府被抄家,她也被押送金陵受审,贾母过世后,不久,王熙凤亦被"众鬼索死而亡"。应了判词:凡鸟偏从未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4、贾元春:富贵几何,魂陨幽门
系贾政与王夫人的嫡长女,大**,很早就因"贤孝才德"被选入宫,初任女史,后受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红楼梦》关于"贾元春省亲"一节写得很是奢华,贾府为之修建大观园。
贾元春是贾府的靠山之一,也是"金玉良缘"的重要支持者。但元春在省亲后的第三年,在残酷的宫廷内斗中薨逝,只活了二十来岁。应验了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5、贾迎春:懦弱怕事,香消玉殒
系贾府的二**,生母并非邢夫人,乃贾赦之妾所生。她温柔善良,会下棋,但胆怯懦弱,老实无能,只知退让,任人欺侮,称"二木头",入住大观园"缀锦楼"。
因贾赦欠孙家五千两银子,贾赦便将贾迎春许给孙绍祖抵债,一年后被孙家虐待而死。应了判词: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6、贾探春:出身卑微,远嫁海疆
贾府三**,身材长挑,细腰削肩,系贾政与赵姨娘所生。从小就在贾母身边长大,受到良好的教育,精明能干,有"玫瑰花"之称;又能工诗书,有才情,"海棠诗社"就是她发起的,是大观园一大才女。在凤姐生病时,代管理家,曾"辱母抬婢",愤而出手,在大观园兴利除弊,树立了一定威信,入住"秋爽斋"。
但"三姑娘"贾迎春毕竟出身卑微,又没有背景,终究得不到贾府最终认可。在大观园被抄检时,她无奈发出"百足之虫论"的悲叹。贾府蒙难后,父亲贾政便做主,安排她远嫁海疆和亲,成为番邦王妃。应了判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浠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7、贾惜春:孤僻冷漠,青灯陪伴
贾府四**,贾敬之女,宁国府贾珍之妹。因母亲死得早,很小就在奶奶贾母身边成长,入住大观园"藕香榭"。
惜春不善诗词,长于绘画,曾作《大观园行乐图》,因年龄小,有可爱之处,但性格孤僻,为人心冷嘴冷,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曾撵走丫环入画。贾府败落后,出家为尼,与青灯为伴。应验了判词: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8、贾巧姐:险落烟花,巧遇恩人
系王熙凤与贾琏的女儿,因出生于七月初七,由刘姥姥取名"巧姐"。王熙凤弥留之际,托"三进荣国府"的刘姥姥看顾巧姐。
贾府败落后,巧姐险些被贾蔷、王仁等奸兄狠舅卖掉,巧遇恩人刘姥姥出力搭救,得以顺利离开。后来在父亲贾琏作主下,嫁给刘姥姥村里姓周的富家公子。应验了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9、史湘云:活泼明理,孤老一生
系贾母的内侄孙女,因父母早亡,自小由叔父史鼎抚养。后得贾母喜欢,经常到贾府看望,与大观园的姐妹们玩耍,通称"史大姑娘"。
属"侠女"型美女,待人古道热肠,个性开朗豪爽,活泼可爱,又极有才情。喜欢贾宝玉,曾送"金麒麟"。但说话太直,有些鲁莽,爱淘气。加入海棠诗社后,作《咏白海棠》、《供菊》、《菊影》、《对菊》等诗。在贾府过中秋时,与林黛玉联诗:寒塘渡鹤影。
后出嫁给颇有侠气的贵族公子卫若兰,但好景不长,很快离异,以致独守空房,孤老一生。应验了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10、李纨:青春守寡,寒梅自处
系贾府长孙贾珠之妻,出生于金陵名宦,父亲李守中曾任囯子祭酒。李纨是恪守封建礼法的贤女节妇,在丈夫贾珠早逝后,青春守寡,用心培养独子贾兰,通称"荣府大奶奶",入住大观园"稻香村"。
超然物外的李纨的生活以纺绩女红为主,以侍亲养子为要。后来儿子贾兰中举做了高官,李纨挂了个虚名,受封"浩命夫人"。应验了判词: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炉,枉与他人作笑谈。
11、秦可卿:温婉风流,年轻夭折
系宁国府贾蓉之妻,贾珍的儿媳妇。风流袅娜的秦可卿原是警幻仙姑的妹妹,转世下凡后成为弃婴,被养生堂收养,后由营缮郎秦业抱养长大,有一个无血缘关系的弟弟秦钟。
行事温柔的大美女秦可卿曾被贾母好评为最好的重孙媳妇,但"高门媳妇"不好做,因被贾府老仆焦大指责"爬灰,养小叔子",以致年轻早夭,死后,丧礼极尽奢华。应验了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12、妙玉:洁白如玉,终陷污泥
妙玉出生于苏州官宦之家,三岁时出家,在玄墓蟠香寺带发修行。后修炼为极具佛学修为的居士,且茶艺精湛,才华馥郁,有"红楼诗仙"之称。与贾府刑夫人的侄女刑岫烟做了十年邻居,结下"半师半友"的情谊。后受贾府邀请,入住大观园栊翠庵,与访亲的刑岫烟又不期而遇,情谊更深。
美丽聪慧、清高孤傲的妙玉居士原本凡心未尽,入住大观园后对贾宝玉暗生情愫,在宝玉过生日时自号"槛内人"赠其生日帖表意。贾母过逝后,妙玉被贼人掳走,据说后来遇害,宝玉为之惋伤不已。应验了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这进了薄命司的"金陵十二钗",虽个个貌美如花,却是不同的悲剧性人生,恰好照应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惨结局,这正是曹公创作《红楼梦》要表达的深意之一。
(十二金钗)
林黛玉: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绝丽无双,气质脱俗,淡雅若仙。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而对于丫环莺儿亲手编织的花篮却很是喜欢。她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尽管府中上下“无不认定一段好夫妻”,但这一爱情被贾宝玉之母王夫人与薛姨妈等人残忍地扼杀了。高鹗续书中林黛玉最后“焚稿断痴情”,泪尽而病逝。学界有黛玉沉湖自杀的说法,但也有人提出异议:黛玉连落花都不舍得扔进水中又怎么会沉湖而死,应判词中有一句“玉带林中挂”有部分人认为黛玉是上吊自杀。另有被迫嫁给北静王作妾郁郁而终等诸多说法。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多愁善感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寄人篱下、父母双亡的不幸遭遇,“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的恶劣环境,黛玉的生活正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但是她也有着青春少女的活泼热情,并非终日以泪洗面。
薛宝钗: 薛宝钗在宝、黛、钗爱情婚姻中的态度和作用,历来是分析宝钗这一形像的重要内容。在一般读者的心目中,钗、黛是一对情敌,有人甚至认为,宝钗为了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费尽了心机;是她“欺骗了宝玉,害死了黛玉”,爬上了宝二奶奶的宝座。她简直成了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和杀害林黛玉的刽子手了。 从作品的描写中,得不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看到的是生活的和艺术的真实。在二人关系的开始阶段;她们之间确实是颇为紧张的;在宝黛青梅竹马,情甜意密之时,突然来了一个“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的薛宝钗,这对林黛玉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威胁;特别是当有了“金玉良缘”之说后,黛玉更感到宝钗是她的一个实力雄厚的情敌。所以,她利用—切机会处处对宝钗投以充满敌意的、锋芒毕露的讽刺,总是警惕地暗中窥探宝玉和宝钗的动静。书中多次写到,宝钗和宝玉说话时,黛玉不是及时地来到,就是在背后偷听了去。例如“识通灵”“认金锁”的时候;宝玉看宝钗腕子上的香串时;还有一次,贾母传宝黛二人吃饭,二玉因闹了别扭,黛玉竞一人先走了。宝钗使劝宝玉陪黛玉一起去吃饭;宝玉当时说了一句:“理他呢,过一会子就好了。”事后,黛玉多次在宝玉、宝钗面前重复这句话,可见二人的谈话都被黛玉背后偷听去了;这种情况书中还不少。可以这样说,钗、黛关系的紧张,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的,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相反,宝钗对宝、黛的亲近,倒是采取了明智的回避做法。关于这,书中有多次明确的描写。说宝钗为争夺“宝二奶奶”的宝座,处处监视宝、黛,陷害黛玉,是不符合书中描写的实际情况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这并不是说宝钗对宝玉毫无感情,她对宝玉是有爱憎之意的;且时有流露。但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严重束缚,使她连黛玉那样痛苦曲折地表达自己伤感情的勇气也没有,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如果表现出任何一点主动的意图和行动,都是伤风败俗的可耻勾当。薛蟠说她爱上宝玉的话,因太伤了她的廉耻;气得她“整哭了一夜”。事实上,宝钗对宝、黛二人的亲厚,往往表现出一种局外人的超然态度。当宝钗听到有人开他们二人的玩笑时,常常添上几句凑趣;有时自己也开他们的玩笑,并未表现出拈酸吃醋的形景。这就是钗黛和好前、她们在爱情问题上的态度。 出乎一些人的意料之外,这一对“情场冤家”终于和解了,而且是以黛玉主动认错,承认“往日竟是我错了”而导致和解的。有人认为,这是阴谋家薛宝钗的胜利,幼稚的林黛玉上了当。果真是这样吗?请读渎“秋雨夕闷制秋雨词,金兰契画剖金兰语”那一回吧。宝钗确实征服了黛玉,但那不是用的阴谋诡计,而是用她忠诚信奉的封建礼教。从这件事中,黛玉看出宝钗并未拿她的“行为失检”作话柄,到处张扬,大作文章,而是真心地劝,说她,开导她,因而消除了“疑癖”,主动作了和解的姿态,此后,通过“薛姨妈爱语慰痴颦”等章回;进一步描写了她们友情的发展。她们的关系亲密到“竟比别人好十倍”的程度,连宝玉都感到奇怪,“暗暗纳罕”。作者写出了二人友情的建立和发展,就十分明确地排除了对宝钗形像——同时也即对作者的艺术构思——的误解,宝钗不是拨乱其间的小丑,更不是破坏宝黛爱情的元凶。她和黛玉都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这样,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扼杀宝、黛爱情的真正元凶——封建统治者。 最后,在薛、林二人当中,贾府统治者选中了薛宝钗,黛玉因此“泪尽而逝”。那么,能否据此断言,这是薛宝钗阴谋诡计的胜利,而林黛玉是阴谋下的牺牲品呢?前边的分析已经作了否定的回答。事实上,王夫人等人所以选中了宝钗,是喜欢她“品格端方”,“稳重和平”,而决非她玩弄了什么阴谋诡计的结果。如果把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说成是宝钗煞费心机造成的“金玉良缘”,恰恰否定了封建礼教戏害青年的幸福和生命的罪恶。事实是,婚后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宝、黛、钗三者的爱情婚烟纠葛,到头来都是一场悲剧——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信奉者的双重悲剧——尽管二者的意义不同——却都是悲剧,真是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红楼梦》婚姻悲剧的意义正在这里,它所批判的封建礼教的罪恶的深度也正在这里;这个悲剧;并非仅仅是性格的悲剧,爱情的悲剧,而更是一个社会悲剧,时代悲剧。薛宝钗这个艺术形象对封建礼教的批判意义,并不亚于宝、黛二形像。
贾元春:昙花难得开花,花夜开晨即萎谢。所以“昙花一现”这句成语,是用来形容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失。 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蒙天子降谕特准鸾舆入其私第。书中用了几回篇幅写“元妃省亲”贾府流金淌银之盛,然而,虽然如此,元春却称她居住的皇宫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可见她在帝皇之家既受极权的管辖也无丝毫人身自由的难以言状的辛酸。 贾元春在书中出场不多,但她既是贾府的政治靠山也是封建家族制造的“金玉良缘”婚姻的支持者。她在一次赏赐礼物给众人礼物的时候,独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就显示了宝玉择偶问题上的倾向。贾府通过这个贵妃娘娘的关系,促使了贾赦,贾珍,贾琏等人有持无孔地进行打点进贡,太监勒索,开支日繁。也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衰落灭亡。第五回关于元春的判词,写道: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外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据第九十五回所写,贾元春因病于卯年寅月,十二月十九日逝。享年四十三岁,正应了“虎兔相逢大梦归”,元妃一死,贾府就失去了靠山,大故迭起,所以贾元春贵妃娘娘就像昙花一现,宛如荣宁二府的荣华富贵,盛极一时…… 贾元春----贾政与王夫人之长女。自幼由贾母教养。作为长姐,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
贾迎春:贾府里的二**迎春是贾赦之女,贾琏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庶出(即妾所生)。第三回写她的外貌”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可是她的性格却是懦弱无能,正如兴儿所说“二姑娘的浑名是‘二木头’,戳一针也不知嗳哟一声”。贾府里的**们都有一个专长,贾府四春相对应琴棋书画,而迎春善棋。虽然书中很少提到,但从丫鬟名中可以得知。但是若在吟诗作对猜谜上,她则是资质平庸。在处世为人上,她也只知退让,任人欺侮。她的攒珠垒丝金凤首饰被下人拿去赌钱,她不追究,别人设法要替她追回,她却说:“宁可没有了,又何必生气。”抄检大观园时,迎春的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兄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被驱逐出大观园。司棋百般央求迎春援救,而迎春却无动于衷,不加过问,听任司棋受辱被撵,最后愤而撞墙自尽。 她父亲贾赦欠了孙家五千两银子还不出,就把她嫁给所谓的“世交之孙”孙绍祖,实际上是拿她抵债,而且“娶亲之日甚急,不过今年就要过门的”。出嫁后不久,她就被孙绍祖虐待而死。所以迎春这位弱女子注定了没有好的命运:《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写她:“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后来书中写她由贾赦作主,嫁给了一个大同府人氏,祖上系军官出身,现袭指挥之职的孙绍祖,此人绰号“中山狼”,是个骄奢*逸,作践妇女的虐待狂。可怜迎春这个金闺**在他的拳打脚踢折磨之下只有一年时间就一命呜呼了。宋代刘敞一首咏迎春花的诗:秾李繁桃刮眼明,东风先入九重城。黄花翠蔓无人顾,浪得迎春世名。——所以红楼梦中的迎春其实也只是徒有其名。
贾探春:《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三**,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演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王善保家的无理取闹,要搜她的身,她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另一说法认为,探春自高自负,《红楼梦曲》里写道:(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这说明了她后来是离家远别了,后四十回续书写她嫁给镇守海门等处总制周琼之子,但据曹雪芹的初衷,她可能是嫁给了一个王子,成为王妃。在书中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探春掣签,签上写道“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众人笑道“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大喜,大喜”这些看似是玩笑话,但也可能是条伏线。她抽到的是枝杏花签,签上写道“瑶池仙品”,并引入唐代高蟾诗句“日边红杏倚云栽”,根据封建时代的传统和习惯“日”是皇帝的象征,“日边红杏”应是指皇帝身边的贵妇人。又根据舒四爷所见《乾隆五十五,六年间钞本》说《红楼梦》里“内有皇后,外有王妃”(参阅舒批《随园诗话》),或者早期抄本确有探春嫁为王妃的情节安排。但根据刘心武先生的探轶,探春是被皇上和番,远嫁到了茜香国。贾探春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主要的人物,是故事主人公贾宝玉的庶出妹妹,为赵姨娘所生,与贾环同母。她也是海棠诗社的发起者,别号蕉下客,居于大观园中的秋爽斋,为人精明能干,从十二钗的判词中推断最终远嫁他方。
贾惜春: 惜春是贾府的四**,生得“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长姐贾元春,二姐贾迎春,三姐贾探春。其中“元”、“迎”、“探”、“惜”暗含“原应叹息”之意,揭示了她们后来的悲惨命运。她由于年龄较小,在书的前半部还看不出性格和思想。给人印象较深的是:她能绘画,曾受贾母之命,画《大观园行乐图》。她虽不工诗,但也参加诗社,雅号“藕榭”。她在大观园中的卧房名为“藕香榭”,来人未进藕香榭的门便能感到一股温香拂面而来。但作者预示了她后来是“独卧青灯古佛旁”出家为尼了,关于她后来的举动,清人王雪香在《石头记论赞》中曰:人不奇则不清,不僻则不净,以知清净法门,皆奇僻性人也。惜春雅负此情,与妙玉交最厚,出尘之想,端自隗始矣。是的,在大观园中除邢岫烟外与她交厚的都是些出家人,如妙玉、智能儿等。她的孤僻是与妙玉志趣相投的内因,抄检大观园时她的丫头入画因私传东西受到遣责,这时惜春的表态不但不为入画辩解讨情,反而敦促或打,或杀,或卖,快带了她去。她说“古人说得好,‘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我只知道保得住我就够了,不管你们”。又说“不作狠心人,难得自了汉。”我清清白白一个人,为什么给你们教坏了我!”。这些说明了惜春已由极端个人主义发展到了“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人”实际上她只是逃避现实,以求个人的精神解脱而已。“勘破三春景不长”促使惜春最后落发为尼的是目睹贾府的衰败,于是按作者的安排她走上“了悟”的道路以求躲过“生关死劫”,最终也仍是归入薄命司了。以佛门之彼岸花比作惜春,诸位认为合适吗?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时候,说:“老刘,老刘,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她滚到奶娘怀里叫奶娘揉揉肠子。这也是她唯一一次撒娇吧。可见她也有她的可爱之处。
史湘云: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在诗社中的雅号为“枕霞旧友”,缘贾母提起幼时“枕霞阁”撞破鬓角而起。贾母娘家的侄孙女,宝玉的表妹。父母早亡,由叔叔婶婶抚养长大,但叔叔婶婶待她不好。生性豁达,得贾母喜欢,经常在贾府常住。海棠有“睡美人”之誉。这一典故出自宋朝释惠洪《冷斋诗话》记载:唐玄宗登沉香亭,召杨贵妃,碰巧杨妃酒醉未醒,高力士使侍儿扶持而出,贵妃仍醉未醒,鬓乱残妆。唐明皇见状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春睡耳!”这一段趣妙喻致使众多文人墨客歌赋传颂,宋代苏轼据此写了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朦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再次艺术地把海棠比作睡美人。再加上史湘云生来豪爽,又成了独特的风格。《红楼梦》中的记载而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多次把这一典故加以套用、渲染,如第十八回,贾宝玉《怡红快绿》一诗中有句“红妆夜未眠”也是把海棠比喻为睡美人,在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卧芍药裀 》中有一番精彩的描述“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嚷嚷地围着她,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挽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唧唧嘟嘟说:‘泉香而酒冽,玉盏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湘云慢启秋波,见了众人,低头看了一看自己,方知是醉了。”表面写的是芍药,实即是指“海棠春睡”。因而在第六十三回,湘云抽到的又是一根海棠签,题着“春梦沉酣”,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即笑道:“夜深”两个字,改为“石凉”两个字,实即说明了作者是把湘云指喻为海棠的。
妙玉:妙玉是大观园里的特殊人物,她本是苏州人氏,出身城市仕宦人家。因从小多病,不得已皈依佛门,带发修行。正如邢岫烟所说,妙玉“为人孤癖,不合时宜”。她爱洁成癖,刘姥姥进大观园到拢翠庵喝了一口茶用过的成窑小盖钟,妙玉嫌脏就不要了。妙玉虽自称是“槛外人”,但实际上她并未能迈出尘世的门槛儿。她的师父临寂时曾劝她留在京城,说到时候自然会有她的结果,而妙玉等来的结果却是被强人劫持受辱。这是她预言不灵呢,还是妙玉修行未到家呢?(据高鹗之“伪”续)妙玉出身读书仕宦之家,这使她秉承了一种雅洁之气;但她的身世又是不幸的,出家之后,父母俱亡,为睹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她随师从苏州到了京城。贾府为元春归省聘买尼姑,她因为“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被请到了大观园的拢翠庵。贾府里与妙玉性情相投的有四人:一个是邢岫烟,一个是惜春(高鹗续书),一个是黛玉,一个是宝玉。但是这四人也并非全是与妙玉相契无间。邢岫烟幼时妙玉曾教其识字,妙玉与岫烟交往,多半是出于师生之谊,未必真心推重岫烟。惜春虽与妙玉有共同的语言,但惜春身上多的是烟火气,少的是灵气。妙玉与她在一起谈经论佛可以,但要进行心灵交流,妙玉恐怕还认为惜春差一截。黛玉本是一个高洁孤僻之人,可妙玉的高洁与孤僻又胜黛玉三分,以致黛玉也有了远妙玉之意;如果说宝玉对黛玉还有一种俗情的话,那么他对妙玉有都不敢有这种感情,此情即使偶一闪念,他也会视为罪过,他对妙玉有的只是一种敬重之情。这样看来,宝玉对妙玉的疏远,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正值青春芳龄的妙玉,在需要朋友的年龄周围却没有一个朋友,她独守静庵,心中孤苦可知。但妙玉是曹雪芹珍爱的人物之一。虽然在前八十回正面出场仅两次,又是金陵十二钗中唯一一个与四大家族没有亲戚和姻缘关系的女子,但她排名第六,在“脂粉英雄”王熙凤之前。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对政治,对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俗世,对名利,也都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但因为她能与天、与宇宙、与自然达到和谐,她又觉得自己很有尊严,很有价值,不可轻亵,凛然莫犯。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 作者用了极浓笔调写了王熙凤的出场,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但是她是面艳心狠。正如兴儿形容她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第65回)。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贾琏(liǎn)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后便又“大闹宁国府”,后来也导致尤二姐无处容身,饮恨含金自杀。王熙凤虽然是如此的劣迹昭著,罪恶累累,但是人们都无可否认她的聪明才智。在这个几百口人的大家庭里,只有她能八面玲珑,四处周旋,处理极其复杂的人事关系。也只有她能东借西挪,应付入不敷出 的浩繁开支。她对付贾府的种种弊端及危机心明眼亮,处处表现出办大事的魄力和本领。所以在第五回的判词就写她“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这说明了她的归宿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处于“末世”者,最有才干的人逃脱不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命运。——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个华贵艳丽,具有复杂性格的王熙凤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比之于**花就再恰当不过了。 但是她并不因为自己在贾家中的地位而目中无人,当贾琏扬言杀她的时候,她懂得依靠贾母来做自己的保护,时不时的表现出自己的可怜之处,也是让贾母那般怜惜的原因。她也并不是坏事做绝,她在刘姥姥就园的时候慷慨的出资接济她,这也是为她的女儿积德,让巧姐最后能在大观园中保住性命,并有一个好的归宿。这也她的好心是分不开的。
贾巧姐: 《红楼梦》里列入金陵十二钗的巧姐由于年纪细小,性格尚未形成,所以在书中处于陪衬地位。书中提到巧姐娇贵多病,刘姥姥二进大观园时,凤姐因巧姐又病,想起要刘姥姥给她起个名字,说:“……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她。”刘姥姥听她刚好是生于七月初七,就笑道:“这个正好,就叫她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日后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脂批”上说,这是“一愚妇之谈,实是世间必有之事”。根据书中第五回宝玉看到《金陵十二钗》正册上画有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织,其判词云: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这里“刘氏”就当然是指刘姥姥了,也有的版本上把“刘氏”换成了“村妇”。“巧”是相关语,指在贾府“势败””家亡”后,巧姐最后无依无靠被她的“狠舅奸兄”勾通企图把她卖入烟花巷时,碰巧遇上了受凤姐救济过的刘姥姥把她救走的事。刘姥姥成了她的“恩人”。后来,刘姥姥把巧姐招入家里,与板儿结成夫妻。板儿靠耕作家里的“两亩薄田”,巧姐靠勤劳纺织,在荒村里过着自食其力的安定生活。板儿的大名叫王天合,真是天作之合。其实,除图画和判词外,第四十一回中对巧姐和板儿的姻缘还有伏笔:“那大姐儿因抱着一个大柚子玩的,忽见板儿抱着一个佛手,便也要佛手。丫环哄他去取,大姐儿等不得,便哭了。众人忙把柚子与了板儿,将板儿的佛手哄过来与他才罢……”脂砚斋有批云:“小儿常性,遂成千里伏线。”“柚子即今香团之属也,应与缘通,佛手者,正指迷津者也。”
李纨:李纨,字宫裁,贾珠之妻。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这李氏亦系金陵名宦之女,父名李守中,曾为国子监祭酒,族中男女无有不诵诗读书者。至李守中继承以来,便说“女子无才便有德”,故生了李氏时,便不十分令其读书,只不过将些 《女四书》,《列女传》,《贤媛集》等三四种书,使他认得几个字,记得前朝这几个贤女便罢了,却只以纺绩井臼为要,因取名为李纨,字宫裁。因此这李纨虽青春丧偶,居家处膏粱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无见无闻,唯知侍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在大观园中她分住的是“稻香村”,书中描写是“数楹茅屋”,外面“编就两溜青篱”“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俨然是一派“竹篱茅舍”的农家风光。这个住所非常符合主人清心寡欲、自甘寂寞的性情。在后来探春结社的时候,李纨就自定了个“稻香老农”的雅号。作者对李纨这个角色是用同情及赞美的笔触描写的,她的形象既是贤妻良母也是个典型的一个封建社会“三从四德”的牺牲品。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李纨抽到了预示个人性格及后来命运的梅花签,上有“竹篱茅舍自甘心”之句,出自宋代王琪的《梅》一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风流说到今。
秦可卿:秦可卿是秦邦业(旧本作秦业)从养生堂抱来的养女,小名可儿,官名兼美,后来嫁给贾蓉为妻。在《红楼梦》第五回通过警幻仙姑介绍,秦可卿原是警幻之妹,并“许配”给宝玉。她妩媚有似宝钗,袅娜如黛玉。她虽在书中是稍瞬即逝,作者描写她也是用曲笔,以致人们对她的品行留下许多疑点。虽然是存活得最短的一个金钗,但是她仍有着和其他金钗不同的明显特色。
哎哟,累死了,详细请关注百度文库。哈哈~
薛姨妈加入了贾母的圈子,陪着贾母说笑打牌,这个牌不好打,要输得妙,输得老太太开心。有时候,她未必乐意应付,可是不成,她哪怕回去休息了,贾母的小丫环来请人,她只好去。自由是没了,只好应酬。
薛蟠和宝玉是两类人,原是无话可谈,一个嫌一个傻,一个嫌一个俗,薛蟠硬着头皮要主动请宝玉吃喝玩乐,可是宝二爷不给他面子。他过生日,宝玉因了和黛玉生气,没心情,就装病不去,薛大傻子当然不爽。
薛宝钗最费心思,要交好姑娘们,弄一个好人缘,好形象,所以为湘云花钱请客张罗操持,和黛玉交好,忍耐黛玉的小脾气,还要拉拢袭人,还要和茗烟套近乎,让莺儿认茗烟的妈做干妈,何等费心思。
薛家的人情牌,打得很辛苦,收效倒是有的,薛宝钗的人缘不错,贾母不支持金玉良缘,可也要赞叹薛宝钗。
这桩亲事,薛宝钗是乐意的,薛家的家庭气氛极好,香菱是薛蟠自己抢来的,夏**是他看上的,也就是说在儿女的婚事上,薛姨妈并不是一个专断的人,非常宠孩子。所以如果薛宝钗不乐意,薛姨妈不会坚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有她的志向,家庭的责任感她有,这一点和元春探春相似,所以如果一桩婚事,对薛家有力,而宝玉人物不错,知根底,婆婆是亲姨母,她当然乐意。而且贾府是国公府,如果不是亲戚,薛家根本没资格进府。亲上加亲,是薛家唯一的筹码。
所以这桩亲事,薛家全家总动员,薛宝钗也是积极参与的,只是贾府中落是早晚的事,后继无人,只靠一个皇妃,是撑不住的。而内部矛盾斗争加剧,也是落魄的根源。
被薛宝钗高估的金玉良缘,并没有能相助薛家多少,贾府抄家,还会带累薛家,不权没有帮上娘家,还会拖累薛家,薛宝钗是高估了这桩婚事。薛宝钗也是一声叹息。
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都认为《金玉良缘》那段适合结婚唱,虽然唱词不错也是结婚时候的唱段,可是那是宝玉和宝钗结婚的唱段啊,唱完就发现新娘被掉包了,真的适合结婚唱吗?
我觉得还是《盘妻》里梁玉书《洞房》那一段合适,虽然当时新娘有点不高兴,但结局还是浓情蜜意。如果合唱还是《春香传》里的《爱歌》合适。
所谓木石前盟是指绛珠仙子欲下凡还泪给神瑛侍者的盟誓。其实大家对此并无疑义,同时对林黛玉就是绛珠仙子也毫无疑问,有争议的是何为“石”,即神瑛侍者、顽石与贾宝玉及甄宝玉的关系。
1.有一说是甄宝玉才是下凡后的神瑛侍者,而贾宝玉是无材补天的顽石,认为绛珠仙子认错了人,还错了泪,心事终虚化。
这种说法,我个人与许多红友一样认为不可靠。我的理由很简单:一方面,木石前盟之因成就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而三生石是公认的有前生记忆的功效;当林黛玉与贾宝玉初见时,二人同时就有似曾相识之感,贾宝玉更言之凿凿:“这个妹妹,我见过的。”这证明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是确实见面了,那么贾宝玉的前身就应该是神瑛侍者了。另一方面,《终身误》以贾宝玉的口气唱出“俺只念木石前盟”,则贾宝玉即神瑛侍者更不疑了。
2.前面这个不太可靠的说法隐含一个意思就是顽石与神瑛侍者分离了。与之相对的,顽石与神瑛侍者没有分离的情况,是怎样的呢?这里又有两种看法:
其一,顽石幻化成了贾宝玉生而衔来,后终日佩带的那块“通灵宝玉”,作为旁观者经历了红尘一段故事。红楼梦一书正是以这顽石的口吻叙述的。而贾宝玉只是神瑛侍者。这种说法应该比较容易被接受。
其二,顽石本性与贾宝玉及神瑛侍者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神瑛侍者”一名本就模糊。可以解释为他来自赤瑕宫,本身就是真的宝玉。脂批说的不错,“赤瑕”是兼用“红玉”和“玉小病也”两层意思。而“瑛”,是似玉的美石,或玉的光彩。可加上“侍者”二字就更迷惑人了,或许他是神瑛(似玉美石),而身份为玉宫侍者?或许他是玉宫中神瑛的侍者?所以他是玉是石,本身就不清,何况玉本属石。
书中首回说那僧幻石为玉后笑道:“然后携你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且不论迷信脂批与否,一般读者读至此处,也都会发出脂批同样的问语------“何不再添一句‘择个绝世情痴作主人’”?
更兼历经红尘的通灵顽石与空空道人的谈话,只提及“几个异样女子”和此书与一般问世传奇之书的区别、可贵处,丝毫不提那男主人公--------“情痴”贾宝玉。
这让人感觉顽石似乎就是贾宝玉。
但是,第25回,宝玉中魇,几无气息,忽睁开眼说道:“从今以后,我可不在你家了!快收拾了,打发我走罢。”僧道二仙来到,取了那已“被声色货利所迷”的“通灵宝玉”来持诵了一番,除邪崇之效立现。此节又似通灵顽石与神瑛侍者分而离之。
程高本第94、95回(后40回历来争议纷纭,仅列此为一例供参考尔),失却通灵,宝玉疯癫,迷失心智,竟又似通灵石与贾宝玉和神瑛侍者合而为一。
书中本明言:“假作真时真亦假”。那么,贾为真,甄为假;而又甄家有真,贾家有假。更兼有“假宝玉,真石头”之意。则孰为真,孰为假,即使至聪明之人,恐也不能明辨。
个人以为,不管《红楼梦》一书是没有结局的故事也好,是不连贯的没修改好的故事也罢,顽石本通灵,与神瑛侍者都是有慧根、灵性与悟性的。他们虽来处不同,却在贾宝玉这里有缘相遇,经历红尘。石为玉,玉为石,或时而合体,时而分体,都是可以说得通的
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红楼梦中的一个阴阳家
中国的阴阳术源远流长,在红楼梦中也小有体现。经余注意,竟然也很有文章。秦朝是以水德王,从西汉以下有两种顺序:如西汉是火德王,下推到元是土德王,明就是木德王,清就是金德王;若西汉是土德王,明就是火德王,了。清是水德王。再看本文就有意思了。林黛玉。林者木也。黛: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现代汉语词典)而汉书郊祀志说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鬯茂。明是木德王,林黛玉是于明有关。薛宝钗,薛,即“雪”白色的。汉书又说“殷得金德,银自山溢’,清是金德王,银也是银白色的,钗有金钗,银钗。(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里有金钗,荆钗例可能银钗不多见)薛宝钗与清相关。黛是青黑色,玉是白色的,在一起完全不协调。雪是白色的,金钗是金色的强烈的反差。这玉带林挂,金钗雪埋或可明了。而依第二个顺序明是火德王,汉书说”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汉兴,高祖初起,杀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而杀者赤帝子。。。。。。因以十月为年首,色上赤。’赤红色也,书名为红楼梦。其意似与此亦有关。汉书说“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清为水德,秦是水德,秦可卿,秦钟,秦业或可知矣。再依前序,黛从木德,钗从金德,知黛生之不时,木为金克亦或定矣。虽未必如续书之情,然其情则或只更甚之必矣。然赤者有特指赤金,赤未有朱红之浅红色也,以此处雪之中亦不协之至者言其虽得天时然时运亦舛。而以第二序列说也有意,此处明为火德,火德尚赤,钗正可为此色,明帝朱姓,或者说钗亦有涉而有惭德焉。清为水德,书中则言女儿如水,只觉其可爱等等诸语,虽故言其书略去朝代而朝代实可知矣。两序结合甚至也有意,黛者青黑而不黑,明其应清水德而不与。金钗赤红而不尽红知其得时而恋明,玉带挂林中则黛为明木德之配,而与清相连,金钗合清金德之运还与明有牵,至此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似可明矣或是兼言也。钗有先天之德而无后天之运,黛无先天之运却得后天之情,此为社禝大义,而用之于儿女私情确也相合,观钗处处衿与礼,竞于世事,发之于情,束之于礼,可谓有德贤良,其应德若此,然既无从母仪宫选,竟也不接于宝玉,其后有无失意其时运之舛以知矣;黛天时不济,多病失亲,其疴竟与生俱来,无从言愈,性情乖僻,与世不谐,此皆言其无合应天德之应明矣。然确有后天之知音,得人间情爱之至,此情此境,催心摄魄,又岂能言语尽明,然其终违于时运,木不可生金,金必克木,火无能生水而水将克火,纵尽礼含情,色授魂与,又能逆德顺人呼?此得非夫子所谓命呼?然后知夫子罕言命矣。钗尽义矣;黛尽信矣,以此人间之至种亦无得相终,此非天欤?此非天欤?悲夫!吾闻之五代以上天道往还五行相生,三代以下五行相克,此岂后代纯性至情之人多不得时欤?或其愈少矣。或曰在德不在天,虽曰世运亦在事功,然人间之事亦尽矣。不禁想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觉浅浮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