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结婚风俗

陕西渭南结婚风俗,第1张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1书六礼

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今称;提亲;。

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了八字;。

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

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

请期:由男家请测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

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

 2,换庚谱

媒人提亲后,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合,没有相冲,便互相交换两家的庚谱,作为订亲的最初凭据。

 3,过文定

为过大礼之前奏,通常在婚礼前一个月举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备三牲酒礼至女家,正式奉上聘书。

 4,过大礼

订亲之最隆重仪式,约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进行。男家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

 5,安床

择定良辰吉日,在婚礼前数天由好命佬将新床搬至适当位置。然后,在婚礼之前,再由好命婆负责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等铺在床上,并撒上各式喜果,如红枣、桂圆、荔枝干、红绿豆。安床后任何人皆不得进入新房及触碰新床,直至新人于结婚当晚进房为止。

结婚当晚,新人进新房后可让小孩在床上食喜果,称为;压床;,取其百子千孙之意。

新郎的同辈兄弟可以闹新房,古时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并能为新人避凶,婚后如意吉祥。

渭南结婚风俗是指的陕西渭南地区的人们结婚的风俗习惯。渭南市是陕西省的东大门,早在秦汉时期渭南就是非常有名的地方,这里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留下来了许多的文化瑰宝。渭南也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那么渭南结婚风俗内容都是有哪些呢?

相信经常看古代影视剧的人应该提起渭南都会想到很多人,渭南的文化历史底蕴可以说是非常厚重的,可以说它的很多的风俗习惯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风俗习惯。下面就来说一说渭南结婚风俗以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一:定亲,渭南地区的人也是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决定要结婚就要举行一个简单的仪式来定亲,要邀请男女双方的父母以及直系亲属在一起吃一顿饭,在饭桌上女方将所要的彩礼数目告诉男方,然后男方家长要送给女方见面礼,女方家长送给男方小礼物,这婚事就算是定了。

二:过礼,男方要在领证前将女方所要的彩礼送到女方家中去,而且男方要注意的是,三金这是女方不用说的,男方一定要准备好。除了礼金和三金之外,男方还应该准备一些糖酒烟茶、糕点等等当做礼物。

三:结婚讲究,渭南地区都是以面食作为主食的,想必大家都是清楚的,在结婚的时候要有花馍来作为贺礼。这个花馍一定要是使用的最佳的精粉,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面塑,以表达对于新人的祝福。要注意的是这个花馍是只能够观赏不可以吃的。在婚礼的喜堂两侧都是要有面花柱的,通常都是有婚主的嫡系亲属提供的,面花柱的柱芯都是用干箔围成的,柱面用红纸裹,在柱面上还要插上红色的筷子缠上红线,要分成9层到11层绑好各式各样的面花。另外还有一个新娘子挂老虎的做法,要将娶媳妇路上不吉利的消除掉,寓意新媳妇欢腾如虎健康长寿。

看过以上的渭南结婚风俗大家是否觉得很好玩呢?不过结婚是很累人的,大家一定要多抽出来时间准备婚礼,这样才可以让自己轻轻松松的打造一个完美婚礼。

 大荔婚俗面面观

大荔人把婚嫁迎娶称为红事。操办中因地域不同,也就风俗各异,于是就衍生出不同的民俗世相。在这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中,又蕴涵着老百姓的生育观、道德观、审美观。一场场充满喜庆的婚礼,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订婚——五个“回合”定终身

形成婚约后,要经过“五礼”,男女双方互换“庚贴”(生辰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经查审属相不克,出生合卯,男方就得央媒人到女家送“龙凤呈祥”帖,女方若答应这门亲事,即以“状元及第”帖回敬;若不应允,即不回帖,或告知媒人“不合卯”,就揭过了这一页。

女方若答应婚事后,媒人就得两头跑,在“讨价还价”中确定彩礼的多少。通常是女方家道殷实彩礼要的少些,家道贫穷、或兄弟多、或长辈年老多病等彩礼就要得多。但也不全是这样,讲究一个结亲结义,所以大都在媒妁之言下达到共识。

彩礼除银钱之外,还有布料、首饰、棉花等。后来“与时俱进”,“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一份礼人民币240元,今天又讲究“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接下来是“吃面”、“回屋里”、“照相”、“报席口”。男女双方及家长正式会晤,女方向男方通知送女人数,算是这桩婚姻“定卯”。初解放时,照相仅是男女拍一张三五寸的合影,交换礼物,吃个宴席。时代发展到今天,动辄就是数百元,数千元的婚纱照,甚至更高。

上轿——母亲教女三件事

结婚。男方称娶媳妇,女方称嫁女。

先说嫁女。旧时女方年龄小,甚或还有童养媳。《婚姻法》实施后,才彻底改变了这种落后的习俗。

婚前,女子要沐浴、净面、梳头,临行前还要辞先,别父母,然后在“扶女嫂”(伴娘)的搀扶下从炕上沿着“出长布”(长约一丈多的大红布,轮换接递前行)走到轿前,出大门前还要“过火”(用干谷草燃起的火堆)。

过去是马拉的硬轮轿车,前面是兄弟骑马压轿,后面是老父亲骑驴殿后。到“文革”时“破四旧”改为用自行车。如今,又大不相同,农村是装嫁妆的三轮、四轮,近年来也同城里一样,用崭新的,挽着大团红绸的摩托车压轿,装扮得花俏的小轿车、大轿车一溜一串,陪嫁的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日用家电,贴上大红双喜字,装在车上,吹吹打打,鞭炮齐鸣,招摇过市。

在女儿上轿之前,母亲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在女儿的裙带或裤带上系一根鲜白的大葱,再交给女儿一对小光光馄饨(关中一种礼馍),并叮咛女儿到时千万别忘了吃馄饨就葱。二是教给女儿“箱底话”。这种风俗,今日已鲜为人知,其实这是在“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封建礼教压抑下一种隐喻性的性启蒙教育。还有一件是要在嫁妆里塞上核桃,象征爱情永固;塞上糖,象征婚后小日子甜甜蜜蜜。

迎娶——“插花背镜”好热闹

再说迎娶。杀猪宰羊,备办筵席,招待宾客,丰俭随男方经济状况而定。新郎倌戴礼帽,插翎花,胸前用大红绸子将护心镜结挂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插花背镜。

娶媳妇的轿到男方门口后,轿门正对男方大门,此时在鞭炮和迎亲鼓乐中,被亲朋们将脸上抹得黑黑的“阿公”(男方的父亲)手持用干草捆的火把,围着轿左转三匝,右转三匝,含义一是冲去路途上的邪气,二是喻义人丁旺盛,延续烟火。此时新郎在伴郎、迎姑嫂和“牵羊娃”(五至七岁的男小孩)的陪伴下来到轿前,对着轿门或鞠躬、或作揖,新娘再三扭捏,终于敌不过男方壮汉的生拉硬扯,进门时迎姑嫂将手中盘里的豌豆狠劲往媳妇脸上撒,在一边撒一边被蜂拥到“主前”(设置男方先祖牌位的地方),在司仪的唱导中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还要在嘉宾的陪同下,端上盘内盛的肉吊子、毛巾、烟酒谢大媒。同时抬嫁妆的要红包,要喜糖,争的,抢的,闹得喜气洋洋。

婚礼时的窗花、剪纸、刺绣、歌谣、礼馍、对联等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了浓烈的婚庆民俗文化。

如今的婚礼场面就更大气、更时尚,有专门的婚庆公司,施放礼花、摄影摄像,专业的司仪——甚或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主持人也加入之列,高档车队,管弦乐队,且又增加了传统婚礼中没有的程序——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宣读结婚证书、证婚人讲话、新人互换信物、双方父母分别给“改口钱”,男方家长给数量不等的按年龄计算的“岁儿钱”等等。

闹房——三天不分大和小

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被蜂拥到撒满红枣、花生、核桃的炕上,两人在伴郎、迎姑嫂和众多的看热闹的乡亲的你推我掀中分别将新郎、新娘从炕的这一角掀到那一角,又从那一角掀到另一角,有意识地让两人相互碰撞,谓之“捣四角”,常常是人人汗流满面,欢笑声、起哄声不绝于耳,把结婚仪式推向另一个高峰。

 

泾阳县结婚习俗

发媒 结婚前,先由男方“发媒”(请媒人),向女方索讨开单。男方按开单备置衣物、首饰、绸缎布料,择吉日送去,此后,男方按双方子女生辰阖婚,选择迎娶吉日。

吉日选定后,及时用红帖通知女方,供女方裁决。女方若不放心,可另请阴阳先生复阖。红帖比一般信封稍大,中间写“喜两姓文章”,两边写“良缘结成两姓好,选择配就百年欢”,内装“听用全书”,其内容为“乾(男方)命××为良,坤(女方)命××吉祥;择定×月×日,合卺佳配为双;先期×时开脸,坐向东北吉昌;平时上下车轿,车口宜向南方;妨忌马前三煞,龙鼠猴相躲藏;路逢井石树宇,宜盖红花纸张;六位门神拦门,五谷草豆撒扬;进门先拜天地,首拜南方为良;房中坐局西北,待到×时梳妆;谨防产妇孕寡,远避乃为吉祥;此日三星高照,他年贵子临房。末尾还要写“天地氤氲,威恒庆会,金玉满堂,长命富贵”。

铺房 完婚吉日择定后,女方开始筹备“铺房”,为女儿置办嫁妆。

铺房之日一大早,乡邻亲朋赶来祝贺,馈赠(又称“看饭”或“洗头”)脸盆、衣架、衣服、床单、被面、布料、梳妆台、镜子、枕头、门帘等,弥补嫁妆不足。待嫁女子“开脸”、“盘头”后,下午上祖坟化纸拜祭。

请知客 完婚日前,主人请本族各户及左邻右舍届时帮忙,称为“请知客”。在所请知客中,主人挑选知书达礼、见多识广者任“知客头”,总揽过事大权,负责安排,进行具体分工。

接着由主家、同族长辈和知客头一起研究安排迎女、请乐人、婚庆仪式、新房布置、接媳妇等事宜。一切安排妥善,主家设宴招待知客。

烘房 举行婚礼的先一天晚上,新郎的同萃人,如姐夫、表兄、表弟、朋友等,聚于洞房,划拳喝酒,戏闹一番,给新房中增添喜庆气氛。

迎娶 旧时分亲迎和不亲迎两类。亲迎时男方备轿两乘,男乘青,女乘红;不亲迎时只备一乘花轿迎娶新娘。无论是否亲迎,均由乐人一路吹打开路。清末民国时,改用轿车(畜力)。建国后,请乐人吹打风习消亡。50—60年代,改用席棚马车或牛车;70年代,改用自行车。80年代后,改用吉普车、面包车等各类汽车。

迎娶新娘,新郎多由同辈陪同,但南塬一带,陪同者为新郎长辈。去时,要携带凤冠、霞帔、化妆用品等。轿(车)离开男方家门,进女方村口、到女方家门口,均要燃放爆竹。

轿(车)到门前,新娘在伴娘照料下,净面擦粉,更衣换鞋,蒙上盖头,向祖先跪别,向父母兄嫂行礼辞行。

由伴娘(多是嫂子)搀扶,新娘走出家门,踏干草、过火堆后上轿。轿内须坐一小孩“挡轿门”,一般为新娘小弟或侄儿。进花轿时头朝轿外,背朝轿口。进轿后则面朝轿尾,放下轿帘。鞭炮声中起轿,新娘开始哭嫁。“哭嫁歌”内容各不相同,主要以新娘心境而定。新娘哭嫁,表示舍不得父母、兄嫂、弟妹,若上轿不哭,会被村人耻笑。

迎娶路上,若遇十字路口、大树、大石头、水井、庙宇,均要贴上喜贴,以示避邪。若与另一花轿队伍相遇,则被认为晦气,双方都必须停下,由新郎或迎女郎出面,作揖道喜,互换物件,以示大路通天,各走一边,互不干扰,各自平安。若遇出丧,则被认为大吉大利。花轿中途不许落地,轿夫只能换人而不许歇脚。

轿至村口,鸣炮缓行,以示知家人,迎亲平安归来。至家门前,主家鸣炮迎接,迎亲者进屋喝茶抽烟。挡轿门的小孩,立于轿门前等候新郎赠红包。赠送红包后,轿门打开,送女客搀扶新娘出轿,娶女客随后,一手提斗,内盛麸子、豌豆、谷草及红绿黄各色碎纸片,一手向新娘头上身上抛撒,边撒边唱:“一撒麸子,二撒料,三撒媳妇下了轿”,“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随后,伴娘搀扶新娘,新郎紧随,慢慢步向花堂。傧相便宣读婚礼仪式开始。新郎面对祖先牌位磕头作揖、拈香祭酒,新娘起立,在傧相指导下,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最后夫妻互拜,礼毕入洞房。

新郎、新娘由娶女客带领,步向洞房。洞房新炕上放有花生、红枣、核桃等物。入洞房后,看热闹的人一拥而上,抢抓炕上的红枣、核桃、花生,娶女客便唱道:“七个核桃八个枣,生下娃娃满地跑”,“吃了核桃枣,两口子不准闹,白天闹,黑了好”。

随后进入新娘“吃冷馍生葱”、“梳头洗脸”、“揭碗”等耍闹程序。

入洞房毕,知客头便大声宣布开席。一般娘家客先坐,接着才是主家亲朋,最后招待乡邻知客。

婚宴名目繁多,好坏以其家庭状况而异。建国前,菜为“四碗四盘子”、“四桶一柱”、“八碗四盘子”。50—60年代,为“十三花”。80年代后,大多为“四到底”,讲究全鸡全鱼。

席间,新郎在看酒知客带领下,以亲疏远近、辈分高低,逐桌为宾客敬酒。

席罢,宾客回家,新郎在门口拱手相送,但新娘不出房门。

闹洞房 左邻右舍,不论尊卑长幼,连续三晚,每晚直至深夜。耍闹的手段多种多样,目的是让新娘新郎熟悉,促进夫妻感情。不论手段多么粗俗,新郎、新娘都不能生气使性子,否则就是失礼。闹的人越多,说明主家的人缘越好。

回门 完婚后的第二天,新郎携新娘去丈人家,称“回门”。回门时要带酒、肉、莲菜、糕点等礼品。旧时,来到女方家中,要向主堂行礼,向长辈、岳父母磕头。中午,岳父母设宴待新女婿,新女婿还要给新娘的弟妹赠礼。当天下午返回时,岳父母还要给女儿、女婿赠衣物。

建国后,旧的婚姻形式和礼仪逐步废弃。1950年4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行男女婚姻自由。青年男女结婚经人介绍或自由恋爱,双方经过一段时间了解后,如情投意合,到了法定婚龄,持村民委员会或单位介绍信到所在乡(镇)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结婚,发喜糖、喜烟,宴请亲友。

近年来,提倡晚婚晚育,婚事新办,出现集体结婚、旅游结婚、夫妻同栽纪念树等新风尚。但结婚讲排场、彩礼升级的现象也同时存在。

题目中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位于陕西省的中部地区,虽然早年间位置有些偏僻,经济发展不充分,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我们知道,我国人民向来重视婚丧嫁娶,婚礼与葬礼向来都有很多的习俗与需要注意的习俗,而陕西省作为曾经的多朝古都,自然也拥有很多的讲究。有一句俗语也曾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即使是距离相差不远的两个地方的农村,也有很多的不同习俗。

问题中所提到的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的农村也不例外,也有其当地特殊的婚丧嫁娶的习俗,而具体的习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也不能太了解,所以我们只能来说说资料所能查到的,具体的细节方面还是需要大家来自行探讨。

首先我们知道,陕西省咸阳市长武县的农村习俗将结婚仪式分为三天,第一天进起事,也就是张罗前事,比如搭棚,买菜,置办结婚所需要的物品,避免遗失重要事务,而第二天则进行婚礼的正式仪式,邀请双方的亲戚朋友来共同见证双方的爱情,为新人送上真诚的祝福。

而举行完仪式后就会来邀请亲戚朋友来吃饭,长武县的宴席与其他地方不同的就是讲究五菜三碗,三菜两汤,早上为五菜三碗,五菜是指五个菜,三碗是指三个汤菜,具体情况依主家而言,但是有一种长武特色美食是绝对不会改变的,就是猪血面。猪血面是长武县的一种十分著名的特色美食,顾名思义猪血面就是用猪血来做成的面条。长武人十分喜爱当地的这种特色美食,并且每逢重要事情都会制作这种特色食物,来表示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5742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