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蒸花儿馍是山西晋南一带的风俗。几千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聪明的祖先在生活实践中,以面为基础,做出了许多种花样各异、爽口香鼻、赏心悦目的食品和艺术品,并代代相传,长盛不衰。其中,花馍是颇具文化内涵的一种民俗艺术品,虽然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花馍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仍然出现在重大节日、婚丧嫁娶、生日祝寿、房屋上梁等各种场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晋南当地,把会捏花馍的能人叫“巧儿”,意思是夸赞她们心灵手巧。奶奶就是我们村数得着的“巧儿”,左邻右舍哪家有个红白喜事,经常被请去捏花馍。花馍的制作原料以上等白面为主,另有豆子、红枣、竹签等辅料。种类主要有四大类,花馍类、花糕类、吉祥物类和盘顶类。其中以花馍种类繁多,形状有圆形、桃形、鱼形等,出笼后插上各种面花,因其形状较小,便于携带,用途也最广泛。花糕是面塑中的大哥大,由底座、夹层、上盖组成圆形的花馍,出笼后配上面花,底糕朴拙大方,面花异彩纷呈。种类有结婚用的“上头糕”、上梁用的“上梁糕”、过生日用的“寿糕”、过节用的“布篮糕”和“节节糕”等。吉祥物类多以龙、凤、老虎、狮子等动物为主,寄托着人们祈福驱邪的美好愿望。盘顶类花馍主要用于祭祀活动,仅供观赏,不能食用,种类有人物和动物两种,寄寓着人们对殁去亲人的哀思。 每种花馍样式都有一定的含义,莲花馍寓意连生贵子;菊花馍寓意高洁长寿;桃儿馍寓意富贵寿长;石榴馍寓意多子多福;鱼儿馍寓意吉庆有余;牛羊等花馍寓意六禽兴旺;龙凤馍寓意龙凤呈祥、幸福美满等等。不管哪种类型,都寄托着人们深厚的感情,希望生活吉祥如意,永远安康。 花馍是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门根深叶茂的传统艺术。如今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花馍如一棵逢春的古树一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不仅走向了市场,而且上了网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祝愿这门传统艺术永远传承下去,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装点人们的生活,美化人们的心灵,促进人类的和谐进步。
合阳面花造型丰富,色彩鲜艳、民俗气息浓郁,制作精巧,最早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现已成为婚嫁、满月等仪式的重要物品。
面花,也叫“礼馍”、“花花馍”,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在陕西的合阳县至今仍盛行面花的制作,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鳖、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送喜庆、节日、祭祀多种规格的礼馍,以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人生信仰。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也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陕西合阳县巧手妇女捏的花馍馍,几乎件件都有讲究,什么节送什么馍,什么馍插什么花,都有千百年的节俗传承,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些内涵。合阳面花艺术是民间妇女集体智慧的结晶,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围坐在一张放在炕上的矮腿小方桌四周,通过揉、搓、捏、剪、压、扎等简单的手工操作就可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面花来。而且几个人在制作过程中,必有一个人是主角,其余的人则为副手。这个主角按照不同场合的需要,会对制作过程有一个整体性的构思,然后按个人所长分头制作。合阳面花艺术没有专门拜师学艺的过程,技艺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集体制作中完成的。
从造型上来讲,合阳面花也可分为三类:一是简洁生动的贴花型,类似浮雕;二是夸张性强的变体形,选取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等自然对象,其造型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三是富丽堂皇的插花型,呈立体状,一个大馒头上能插七八个甚至上百朵小面花。有的甚至做成上下相连的几层,十分壮观。
合阳面花,纯属民间造型艺术,它吸收了绘画、纸扎、泥塑等技艺特点,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陕西的面花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到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花已达到一个十分高的境界,将面花升华为一种面点艺术。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面花在陕西十分普及,下到黎民百姓,上可至达官贵人。
张君辉随笔
东郊的白鹿原上被鲸鱼沟一分为二的南北二原,从古至今在原上的每个乡村里都传承着祖辈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各样民俗中也有着各种不同的活动和代表某项活动的特殊物品。而在这些代表着原上当地特有的民风、民俗、当中,“花馍”就是在大多民俗活动里不可缺少又非常具有当地代表性的一种重要礼品之一。
在原上可以说从年长的老人至年幼的儿童,每个人都对当地的“花馍”并不陌生。特别是在原上村庄的红白喜事当中更是经常看到各式各样,色彩艳丽的“花馍”。在原上的“花馍”中根据不同风俗有着它们不同的“花馍”样式。如:每年两次舅家给外甥要送的“曲莲馍”、“花糕馍”、大年三十敬神祭祖用的“枣花馍”、过年招待亲戚回礼用的“三转子”、男孩结婚向媳妇家抬“食箩箱”时带的“硬盘糕子”、老人去世和三周纪念时女儿必须给老人抬的二十四个“祭礼馍”等等……这些不同于平日实用的蒸馍都统称为“花馍”。
提起“花馍”、各地都有当地本有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好多以做“花馍”出名的地方在“花馍”的制作和染色上表现的五彩斑斓、甚是精细。而白鹿原上的花馍在这些格式多样的“花馍”中则有着它不同于别处花馍的风格。就染色来说:原上“花馍”大部分都是用胭脂红点染局部,唯有祭祀活动所用的花馍则要用不同颜色来点染装饰。这其中常用色彩为:亮黄、墨绿、大红、桃红、胭脂红为主要染料。在“花馍”的制作上则粗中有细,其主要手法以:压、搓、捏、剪、提,为几种常用手法。样式多以:花鸟、鱼虫、十二生肖,为主。这些各式各样的“花馍”表现手法在老人去世或三周纪念所用的二十四个“祭礼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最值得一提的是在制做这些“花馍”过程中所用的面粉都是用原上所产小麦面粉传统酵面发酵后纯手工揉制,所有成形“花馍”均可当即实用。时至今日在白鹿原南原下的鸣犊街道就可以看到当地村民蒸制的各式“花馍”,纯手工制作“面香味”浓厚,可谓物美价廉,携带方便。
在民间文化厚重的陕西,每个地方都有他们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本土文化。然而在民间则隐藏着好多默默无闻地老前辈、老师傅,在他们身上无形中担负着传承和发扬当地民间即将消失的一些手工艺术制作技艺。原上的“花馍”艺术也在这些民间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愿白鹿原上的“花馍”艺术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学习这些民间的手工艺术,使原上的“花馍”制作能够远远流传,能将代表原上风格的“花馍”艺术不断创新于发扬。
2017年10月10日
男方叫迎亲、迎娶,俗称“娶媳妇”(澄城县称“色媳妇”,富平县称“撩媳妇”,华阴市称“过缘喜”),女方叫嫁女或出嫁,俗称“发落娃”或“打发娃”。
结婚前由男方择吉日良辰,邀当地有名望人士,将新媳妇上、下轿时辰和沿途忌讳、礼仪程序等书于红笺,交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应允后,双方各自备办婚用。婚前数日,亲友给待出嫁女子送首饰、衣物,称为“添箱”;给男家送首饰、衣物,称为“行礼”。
男家将所备办婚用之首饰、彩礼及其他物品托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礼”,有的婚前三天送,称为“下三天帖”。在华阴市,舅家、姨家等近亲还宴请新女婿,称为“洗花道”。在大荔县,新女婿结婚前一天要去外婆家吃“戴花面”(细长面条),外婆家给外甥赠“腔花”一对,以示吉利,也有百年和好的意思。
有的地方婚男婚女要各自上坟祭祖,男方给女方送肉、酒、鞭炮、香表等。结婚日清晨,女方聘请女中尊长为新娘开脸(用瓷碗片除去额头和颈部汗毛)、上头(盘发);男方在堂屋供奉祖先牌位后,按所择吉日,请傧相骑马引花轿偕媒人、鼓乐至女家迎亲。轿内坐十二三岁小孩一个,由新郎的小弟弟或兄弟姐妹的小孩充任,称之为“垂轿的”或“压轿的”。
有的还有迎新娘子的(由“全命”姑嫂充任)。大荔、蒲城一带有的还给轿内放鸡、书或宝剑,以图祛邪吉利,并用红纸书“一路福星”贴于轿帘。轿至女家,女方饭食招待后,新娘头顶红盖头,着凤冠霞帔,穿绣花红鞋,拜祖、拜双亲,由姑嫂搀扶上轿,按所择方向盘腿而坐。兄弟数人扶轿,吹鼓手奏乐于前,女家亲友送嫁妆者尾随,谓之“送女”。
迎亲花轿须按来时路线返回。途中,有的地方村民还有索要“买路钱”之习俗。入村,韩城一带讲究遇井、碾子皆用红布遮盖。轿至男家门口,新郎披红插花,着礼帽长袍,大荔等地还胸挂铜镜,由傧相陪同,走向花轿施礼。在鞭炮、鼓乐声中,傧相向花轿撒“铜钱”,新郎揭开轿帘,新娘由女喜傧扶拽下轿,韩城一带由公婆抢抱,孕妇、寡妇及属相相克者回避。
这时,有的县(白水等)由“全命人”手提烧红铧尖,用食醋浇注,冒白烟后,围花轿转三圈,俗称“打醋胎”;有的先以四个蒸馍在花轿四角轮番投掷,再举干草火把绕轿三周。随之,由一能说会道的热闹男子充任“相风的”,向新娘身上撒草料(麸、谷草杆、核桃、枣等),唱“撒草歌”,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媳妇进了门”等,同新郎、男女傧相引导新娘脚踏红毯直入洞房。
进门时,新郎给新娘头上插筷子,意为“快生贵子”;用擀面杖挑去新娘盖头,拉手上炕,绕炕角转一圈,俗称“踏四角”;新娘按所择方向,盘坐于备好的酒曲(或醋曲)上,谓之“坐福”;新郎踢新娘三脚,嬉击三拳,以示“出嫁从夫”。出洞房时,年轻人争给新郎脸上抹黑,谓之“贺喜”。
午时,宾客入席后,新郎新娘按男左女右,在“天地桌”前行三叩首礼,称为“拜天地”,再拜祖先牌位,然后夫妻互拜。席间,好热闹者给新郎母亲抹黑脸,叫“搭喜”。宴席间,有的地方还有新郎新娘抓饺子、馄饨,抓住饺子示生男,抓住馄饨示生女。宴毕,送走女方宾客,新娘给本家及亲友长者倒茶,长者赠送礼物,俗称“认亲”。
至夕,新郎新娘吃合喜面,再饮交杯酒,称之“合卺”。新婚之夜,小伙、姑娘都来“闹房”,多以猜谜、磕头、打趣、偷房等方式取闹,俗称“耍媳妇”。习惯上有三日不空房,三日不熄灯,三日无大小之俗。
扩展资料:
古代的订婚习俗:
订婚是男女双方确定婚姻关系的第一道程序。旧时,男孩长到十二三岁,父母即托媒撮合,俗称“提亲”。媒人向双方提说后,如无意见,则于龙、凤“庚帖”上分别开列男女生辰八字,送至对方家中。三日内若无不祥之事发生,即请阴阳先生按男女双方年庚、属相进行占卜,算命“合婚”,如无“冲犯”,即回“允帖”以表同意。也有不写庚帖,单凭媒人口头说媒订亲。
接着商定彩礼、衣物诸事。清末,一份礼白银24两。民国,一份礼银元24枚。彩礼一般一两份。此外,还有衣料、被褥、首饰、棉花、丝线等。男方择定吉日,举行订婚仪式,俗称“问媳妇”,有的称“戴耳坠”(女子从此戴上耳坠,表示已订婚),也叫“换帖”。
渭南市人民政府-婚丧习俗
卫辉一姐姐连夜蒸38个花馍送新婚妹妹,迅速登上热搜,在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姐姐做的花馍每个都特别好看,上面还有一个大大的喜字,看起来非常喜庆,很多网友都夸赞这位姐姐的手真巧,和妹妹的感情也是真的好。
姐姐蒸花馍送新婚妹妹,146个花馍既好看又好吃花馍是农村人经常会蒸的一种面食,提前将面发好,做成花馍胚,在上面做上各种花或是字,就像是这位姐姐做的,都是带大喜字的花馍,旁边还用红花等点缀,看起来特别喜庆漂亮,每个花馍里面还塞满了红枣、花生等,取一个早生贵子的寓意。姐姐总共给妹妹做了38个大花馍,因为妹妹是38岁结婚,她还做了108个小馍,想要让妹妹逐步高升的意思,姐姐说,连夜做这些就是想让妹妹以后能过得越来越好。这种花馍也不是只用于送新人,现在有子女为老人祝寿,也会做花馍,一般都是做大寿桃,在做一些粉色的小寿包。那很多人会纳闷了,白面不是只能蒸白馒头吗,怎么还能变成五颜六色的呢,其实,这就是面点师傅在和面的时候,在里面加了一些鲜花或是蔬菜的汁液,这样发好的面就是彩色的了。其实做花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面点师傅有足够的手艺和耐心,做那种特大号的花馍,甚至还要师傅们提前构思一下,才能保证花馍最终的美观。
花馍的寓意特别好,可以带来人们好运气每一种花馍都是有特别的寓意在的,比如说,花馍是发面蒸出来的,代表发大财的意思。如果是花朵形状的馍馍,也取花开富贵、吉祥如意的意思;还有很多人会用发面做成蛇、鱼、小白兔等可爱的小动物,每一种都栩栩如生,很多人看着那么漂亮的花馍,有时都下不去口吃,因为不想去破坏它美丽的形象;还有一些人会在花馍里面放上一些大枣桂圆或是核桃仁,这样的花馍营养很丰富,并且吃起来口感也会更好。
经面点师傅雕琢之后,每个花馍都特别好看又好吃,并且寓意还好,其实制作花馍还真是挺费劲的,有时面点师傅还会用上梳子、剪刀等工具,如果不是有经验的人去做,可能一次还做不成呢。
花馍是由发酵的面团做出来的,寓意着“发”而蒸成花馍意味着“步步高升”,有着美好祝福的含义。河南一女子连夜蒸38个花馍送给自己的新婚妹妹,是因为妹妹38岁才出嫁,姐姐连夜做花馍,是希望妹妹以后的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一切都好好的。
做花馍时,馍上面的图案大多数以神态自然的鱼虫花鸟、蔬菜水果、猴子等万物生灵为主,表达了人么对祖先的祭祀、老一辈的祝福以及新婚夫妇的恭贺,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但是,不管什么款式的花馍,它的内容都是象征着吉祥如意,寄寓着人们深情而美好的感情。
随着民间艺人对花馍图案不断地发明创造,现在有更多款式多样的花馍,表达出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追求。很多地方的传统是,逢年过节面食当家,不管是小麦还是其它杂粮,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在年节庆典中也很常见,是很重要的一项食物。吃着款式多样的花馍,嘴里满满的都是幸福感,在心灵手巧的花馍制作者手中两下三下就能生动地表现出形态各异的花鸟动物,为节日增添了一丝喜庆的色彩。
花馍,还有一种说法是:在过去,天花和牛痘是威胁孩子生命的病毒,老百姓认为虎猫类的动物不会得天花和牛痘 ,因此千百年来,这些花馍制作成老虎小猫的模样,也代表着人们祈求幸福和身体健康的心愿。尽管花膜本身并不能存放很久,而且只是一种很普通的面食,但是它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化却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并且发展至今成为一种文明。面对这些造型奇特寓意丰富而又美好的花馍,我们不由得称赞人类文明的力量。
花馍的品种繁多,玲琅满目,既有食用性花馍,又具有观赏性,二者兼有之。既有糕类、馍类、吉祥物类、盘顶类,也有插棍式、吊线式、浮雕式、雕式、微雕式、仿效式等,题材十分广泛,制作非常讲究,诸如浮雕式的“嫦娥奔月”、“五龙碑雕”、“八仙过海”、“麻姑献寿”等系列花馍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工艺和收藏价值十分可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