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农村办丧事那么多的礼仪如何才能记得住?
太复杂了,不知道如何记,或许只有亲身经历了,才知道一些大概的流程,一些事项也都是老人们叫年轻一辈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大家学一下也没错。
前段时间我62岁的岳父大人,突然心肌梗死,本来他身体一直好好的,突然说走了就走了,很难接受这个现实。
而接到消息的时候我正开着车赶往县城买菜,准备给孩子办满月酒,谁知道会遇上这样的事情,车子都马上到县城了,于是调转车头回家,然后接我老婆赶往岳父岳母家。
到家的时候,岳父在他睡觉的房间笔挺的躺着,身上已经穿了寿衣,头上盖了一张钱纸,双脚用稻草捆绑着,然后子女和女婿们就守在旁边,在床边有时候亲人会烧一些纸,还要点一盏灯,灯不能熄灭,还有香、蜡烛也点着,也是保持不断的状态,到了晚上还要守夜。
第二天请了一位师傅帮我岳父剃头发,剃完后,刀子要扔掉,用毛巾擦洗完后,还把盆里的水倒在床边,这个过程我看到了我岳父的面容,发现跟生前变化很大,有点不太认识的感觉,突然想到去年我老婆用手机给他拍过的一张照片,想到他生前跟我聊天的场景,内心百感交集。
岳父走的很突然,却发现他的身份证和银行卡不知放哪里了,找了好久,最后在一个纸箱的夹缝里找了出来,同时还找到了一张欠条,别人欠我岳父三万快钱。
还有在给岳父定遗像的时候也一阵心酸,他因为走的太突然,平时又不爱照相,唯独的一些照片还是四十多岁的时候照的,而且还不怎么清晰,洗出来后效果也不好,我老婆就说去年给我岳父拍过一张照,最后就用这张照片当了遗像,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又浮现起之前岳父跟我聊天的场景。
第二天下午准备把岳父抬到祠堂去,然后亲戚们都头戴一块白布,抬出去的时候要下跪,路上除了下着大雨,鞋子湿透以外没别的礼仪,等到了祠堂入棺的时候又要下跪,反正跪在硬邦邦的地板上,膝盖特别疼。
在之后的一些礼仪都是老人叫我们怎么做就怎么做,包括吃饭、守夜等等,等埋的那一天,礼仪就多一些,好几次下跪,然后再站起来,再下跪,让后村民抬着棺材出祠堂,其他人就跟在后面,每人手中拿两三根竹片,竹片末端夹一张纸,等棺材上拖拉机的时候又下跪,然后女的不能跟着去。
后面的还有很多礼仪,其实我也都是看着别人做我就跟着做,反正就是反复的下跪,要说为什么,就真的不知道了,等回来以后,还要岳父的家人帮我们摘白布,我当时不知道这个礼仪,独自跑到吃饭的地方去了,被一个电话催着我赶紧回家,然后又要下跪,反正我已经不记得下跪多少次了。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三里一规五里一俗,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尤其是白事礼仪又多又复杂,各个环节不容错位,各种礼数必须到位,否则失礼,特别是去世者是女性,又有娘家前来吊孝说事,稍有失礼就会引起误会,影响办事程序和进程,甚至会留下笑柄招人笑话的。
白事上礼节程序大致都有规则,有些东西顺序不可颠倒,有些东西则可能随时变化,但礼数不能变。这些细节不是说说就可以记下来的,许多东西需要跟着参与,才能了解详细达到要求,特别是礼节礼数的问题。
我们这里还是土葬。如果那家人去世了,在外人没有到位之前,主家需要干好几项事。为逝者洗浴净身,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更换穿好,然后将逝者移至屋中间对准门口的地方,头朝屋外,床头垂一帘子,并且找一床单将屋中壁遮盖住,一切就绪后要进行烧掉头车。
下步就是主家男主事去请家族办事人,礼为先磕头再说事,办事人随时安排主要参与办事的人员,均由主家去请。各位办事人随后便到事主家开始议事安排各项事情,包括办事日期、报丧、订唢呐戏班、厨师、席面、买菜等等,事事落实到人。在办事之前几天里,办事人基本上都在位,招呼前来吊唁客人以及女逝者娘家之客人,娘家人是天天到场一次,并对人家老姑娘穿戴等提点要求等等,如有不合意之事均需办事人出面调解的。如果逝者的老伴先故的,办事头天下午需要安排到坟请亡灵的。
办事当天,办事人要安排人去坟挖墓坑,还要安排做饭、上饭上菜、接礼迊客、礼桌收礼回礼、抬棺材、拿纸扎货花圈等物。还需要安将逝入棺封棺等事情。到出殡时礼仪更多,孝子们需要请亲朋吊孝、前事帮忙众客吊孝等等,每进行一项程序,都要按照有关礼节进行实施,一项都不能少不能错。真到起灵去往坟去,家里事情基本上完事,就剩下到坟后的下葬事情及礼节了。最终将逝者入土为安,诸事完毕。
农村的丧事一般都是有专门的人员进行操作,这和喜事(结婚)的司仪是一样的,结婚的人不用去记结婚的程序,到结婚的时候听司仪的就可以了。
农村的丧事也是这样,不用你去住程序,你们家死了人,你只要马上通知在你们这个村民组管丧事的大拿,他就会马上到场,来安排你们家办丧事的一切事宜:一,首先要统计你们家及这个家族有多少亲戚,都是什么地方的,户主的姓名,然后安排人去对这些亲戚去进行报丧,报丧人一定要给亲戚们说清除是谁死了,什么日子下葬,葬礼是按佛教还是基督教办。二,安排葬礼中的帮忙人员,安排好之后由孝子去请。三,生活安排,多少客人,多少帮忙人员,你们这个家族有多少孝子,根据人数安排食材及厨具餐具及厨师。四,抽什么烟,喝什么酒和安排多少孝布。用什么价位的棺材。五,用什么地方的唢呐,唢呐以班为单位,看你们家用几班,下葬的头一天晚上用不用歌舞,,,,,。
葬礼当天所有事情你就不用管了,你这个孝子只要在所有的人吃完早饭后,带上开墓坑人员到你家的祖坟地,给他们指定墓坑位置及方向就行了。
当天的吊丧人员接待,祭奠仪式,饮食,出殡下葬一切的一切都有专门人员打理,你只用当好孝子听人安排就行了。保证一切给你办的妥妥帖帖,
所以告诉你,这些事情不用记它,毕竟你们家不知道多少年才死一个人,也不会经常发生这些事情。
这个问题我试试。熟能生巧。白事不比红事,繁杂的礼事要是搞不好,被人耻笑事小,弄不好还拳脚相加。
我们这里讲究的是土葬,十里不同俗,但万变不离其袓,礼仪非到不可。
先祖过世后首先让人请总管,事主是不可以去的。总管来了请先生,先生看好时辰后再报丧定厨师。报丧主要是男去世找舅家,女去世找娘家,这是执香的,执香的不来是不敢起灵的。外甥搭灯笼,照舅。如果搭灯笼安排不好也不行,龙其是娘家人,处理不好吵架事小严重话打的头破血流。
再说礼仪,因为我是先生,在村里丧事总管是外圈,内圈礼仪之事全是我,事事得小心,操心不到被人笑话。亲戚吊孝要发孝布,如果不发被人耻笑,朋友吊孝不磕头,只上香祭拜。临起灵执香的三扣九拜上香祭奠才能起灵。
总而言之白事繁杂,入殓下葬期数单样样不能错,就像写期数单也有讲究,父不在为乾,母不在为坤。父为寿终正寝,母为寿终内寝。父不在为孤,母不在为哀。太多了在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吧。
我是农民我在农村,我知道农村的习俗。
在农村办丧事,礼仪虽多,但是,都是有一定的规律。
做为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乡村里红白主事,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在我们农村,办丧事时,要请两个人,这两个人务必是要村里上年级,有威望的人。他们对于农村丧葬礼仪也是非常熟悉的——一个是“知客事”(或称为主管);另一个就是“烧香的”。
“知客事”负责内外一切事务。他是受主人家全权委托,负责卖办,采购整个丧葬事务上一切用品,其中包括生活、祭奠物资、人员安排、接客待人……大至葬礼宴席,小至放鞭炮。“烧香的”就是专门负责烧香点灯,烧钱化纸……这个帮忙的职务,必须选一个在祭奠过程中完全熟悉的人。依照农村人的说法——叫做“内行”。只要选对这俩人,整个丧葬礼仪中,主人家就不用操心了。
首先,在人过世后,就告知家族长辈,并确定家族或村里最为熟悉红白理事中的知客,请来商议并主事。因为他们有经验知道该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什么礼仪和规矩……
当主事的请到,他们会教怎么穿寿衣——寿衣穿棉不穿双,要穿单数(单数为阳)。一律不钉纽扣,因“纽子” 音同”扭子””。只钉“飘带”,取“带子”——后继有人,香火不断之意。寿衣的料子不用缎子,因与"断子”谐音。
给亡人的铺与盖也很有讲究。有钱人七铺七盖或五铺五盖;一般人家三铺三盖;贫穷人家只能是一铺一盖。不论几铺几盖,最后一层都是铺白盖黄,称之“铺金盖银",寓意死者在阴间享有荣华富贵。
寿衣穿好,人用门板停放于堂屋,分男左女右。写上灵牌、下面点上“长明灯”是必不可少的。此后,还要点香,烧倒头纸……
棺木准备好后,下一步就是入殓。入殓,又称棺殓或俗称“入财”,就是把亡者遗体装入棺材。从此,亡者的一生就此定论,古代称之“盖棺定论”。要选择吉时,将遗体从门板上抬到棺材,长子抱头、次子抱腰、三子抱腿……也可旁人代之。亦可四人各提铺垫四角,轻轻放入。先入脚,后入头,表示“立进”,而不是先入头……入殓完毕,盖棺材盖时,不宜盖严,待上山埋葬的那个早上才封严,称为“背面”——那是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时刻……
接下来就是葬期与葬地的选择。日子选好后,就是下葬……
下葬,在农村叫“出殡”。民间俗话“入土为安”,下葬是丧葬礼仪中最重要一项,它将葬礼推向最高潮,是死者与生者的永别。
棺柩起杠后,在出殡途中有诸多礼仪——如扬纸钱,棺木不碰地……抬大师中途打拄,孝子要跪地不起……
……
实际上,这些礼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传统礼仪……即使有些礼仪不周到,或者做错了,也没啥关系,最多不过,懂礼仪的人说闲话而已。现在的年轻人,也没那么多讲究啦,新时期新风尚,丧葬也简单了。
你如果不是想干大老执,帮别人主持丧事,那要记那么多的丧事礼仪干啥子?
丧事的礼仪确实不少,我今年都66岁了,也没记那么全。所以帮人家办丧事时我只能干个二把手(副执事),当不了一把手。(笑)
自古至今,农村每个庄上都有那么几位擅长此事的,俗话称“人头”,甚至是祖传下来的。谁家有红白事,主持操待的,大都是他们。而且还约定成俗的各守地盘。
现在更连丧事上用的各种事务用具其至礼乐、餐饮都形成一条龙服务。
所以作为普通百姓,根本不必费那个神,如果是别人家有丧事,你去吊丧,该上礼上礼,该叹祭奠祭奠,如果不知该行几叩礼,那就问问执事的,他会告诉你的。如果不会行大礼,执事人也会教你,不过那就要给人买两盒烟,意思一下了。
如果是自家有丧事,那就更不要操心了。老话说送殡如抄家。孝子是啥事也不管,只负责叩头行礼的。自有执事和本家族长或尊者主持一切。
白事,在每个家庭都会遇到,也很难避免的!当中的一些礼节,忌讳也当注意!在家族中有德高的长者,可以请他来主持安排!
我们这边都是土葬!烧落地纸钱,一定是三斤六两,多大岁数就要多少根青线!用茶叶做的鸡鸣枕头,盖脸布,被子盖几床等等!这些像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
不过到了那天,自己家里的人是不管理事的,所有的事都是交给主事的人!再由主事人把事情分派给帮忙的人,列如:发烟的就专门发烟,发毛巾的发毛巾,买菜的就买菜,做饭的就做饭等等!我们这里只要是有白事,整个组里的人都来帮忙!
所有的礼仪问题都有老者坐镇指挥!在我们这边一般都不止一位,都有好几位!他们都会一直陪着办完白事!
我们这儿办丧事的话一般情况下是3天,从去世到出殡三天的时间,总的来说礼仪不算太多,家里老人去世之后,会通知和家里关系比较近的人,然后让村里其他的人过来帮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坟刨好,一般人在去世之前会把自己的坟墓建好,在地下用砖砌一间小屋子,也就是俗称的阴宅,门口用混凝土做的板子挡上,平时不用管,等到人去世之后找人把墓道刨开,把板子掀开,每个人去干活的时候发一包烟,干活的地方也有烟和茶水,家里需要支大锅, 前两天煮面条,然后大锅菜,第三天出殡的时候中午吃大米,大烩菜,这天的菜比前两天的好很多,出殡的时候在门口贴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谁该做什么事情,已经分好了,出殡的时候所有帮忙的人每人一包烟,下葬以后就各回各家了,就算结束了。我们这儿总的来说办的比较简谱,没有那么多的规矩,都会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来主事,他清楚具体有哪些规矩。现在有了专门管丧葬的,他们一条龙服务,只要给钱,他们会把一些事情安排好的。
各地风俗不一样。
我们这个地方的农村办丧事比较简单。
一般人去世后在家里排三,就是尸体在家里停放一天,第二天火花,第三天出殡下葬。
以前人去世后,本家人就要去亲戚家报丧,去谁家报丧,谁家就要给报丧者吃点东西或者喝水也行,不然报丧者一年运气不好。
现在报丧简单了,用电话告知就行了。
办丧事,农村都有主持的。按照遗留下的套路进行。
女主持给逝者穿衣服。还要缝孝服,孝带,孝帽等,还要用袋子装粮食给逝者,黄泉路上过山时给蚂蚁吃,不然蚂蚁会吃了逝者。还要配金童玉女服侍逝者。还有配马一匹,逝者骑着上西天。现在有的还配轿车,司机等
男主持负责去土地庙祭拜。男主持手提一个水壶,在前面领着逝者的家属亲戚去土地庙祭拜。
直系家属要守灵,跪拜客人。客人对逝者叩头,家属要叩头答谢。
第二天灵车来了,逝者被抬上灵车。所有家属亲戚排队跪拜逝者,嚎啕大哭,以表达对逝者哀悼之情。
火化后,一般是由家里的长子手捧骨灰盒,所有家属亲戚跪拜迎接逝者火化归来。
第三天上午出殡安葬,不能超过中午12点。
出殡时,灵车在前面慢慢行驶,男人在后面按亲近关系排列随行。女人们在后面跟着。要三次叩拜逝者。女人放声大哭,一路哭着送到村外,就停下了,不再远送。男人们要继续随灵车前行,每过一座桥都要停下来跪拜,直到安葬地。男人们把逝者安葬后,再叫家里等待的女人们来墓地。这里叫圆坟。圆坟时,所有家属亲戚手牵手围着坟墓转圈。有喊着口号“左三圈,右三圈,…某某家里出大官”。……还有为某某套院墙等。”仪式完毕后,吃饺子、芋头、豆腐。
我们这里办丧事大体就是这样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 历史 的文明古国,丧葬礼仪也是中国独有的文化,它既显示了古人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彰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畏。
在农村,当老人快要断气时,子女都要守在床前,称之为最后尽孝心。老人咽气后,子女要放声大哭,即表明悲伤之情,又是在告诉左邻右舍,自己家老人去世了,大家都过来帮忙。接下来,就是为老人理发,洗身子,让他干干净净的上路。跟着就是给老人穿上寿衣,寿衣有冬装与夏装,就是希望老人在另一个世界不受寒暑之苦,这称之为视死如生。
所谓的寿衣,其实就是汉服。清朝入关后,实行残酷剃发易服,汉服成为禁用物,为了表示不忘根,汉族人死后,都要穿上汉服,这个传统就一直流传到现在。当然,还要盖住老人的脸。据说,汉人因为剃发易服,感觉无颜到地下面见列祖列宗。
紧接着,有管事者派人去逝者亲戚家报丧,亲戚都会当天赶来,看老人最后一眼。等亲戚们来完后,老人就要入殓,子女会在棺材内铺上单子、棉被,再放入枕头,然后,大家把老人抬入棺中,一般人家都会往棺中放入铜钱,让老人在另一个世界有钱花。最后,有木匠用四寸铁定把棺材钉死,这等于是永别,以后再也看不到老人音容笑貌,这时,子女哭的越痛,证明孝心越大。
设灵堂一般家庭都在四五天左右,供桌上要放贡品,并且香火不断。同时,还会把老人生前用过的被子,分给儿子们,寓意辈辈相传,子孙兴旺。
出殡前,帮忙者会把老人用过衣物,拿到大街上点燃,称之为烧倒头子。现在一般都没有墓志铭了,但要在棺材上面附上30公分宽,1米多长的红布,布上写着老人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日,称之为明镜。棺材有十二个年轻人抬着,大头八个人,小头四个人。孙子辈则扛着幡在前面引路,子女全身披麻戴孝,扶着灵柩,一路哭个不停。
棺材到地后,老人女儿会给抬棺者每人一条烟,以示感谢。然后,众人一起把棺材放入墓中。长子要捧一把土 ,放在衣襟中,围着墓走一圈,将土缓缓撒入墓中,称之为盘丧。封土完毕后,回到家中,还要放鞭。甭走家中的晦气。老人去世不过三年,是不允许过年贴对联的。
随着 社会 的发展,丧葬中的很多礼仪都大大简化。只要对老人生前孝顺,死后的礼仪也不必斤斤计较。
这就是一个巧合,你结婚的当天如果赶上了村里死人有丧事,这个是一个巧合而已,你不必要把,这件事情放到心上,没什么不吉利的,也不要想那么多,毕竟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这个过程应该坦然的面对,更何况你今天是大喜的日子,赶上了,你也就不要往心里去,你是喜事儿,他是丧事,喜事是正能量的,能够压住丧事这件事情,所以你没有必要闹心,不会有什么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对你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完全可以放心的
结婚当天老人去世,寓意:
1 这是很正常的自然规律,老人家是在什么情况下离去的,不要想太多,生活不会因此而改变。
2 生老病死是人的正常现象,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差异。老人去世了,作为他的至亲要好好给他送终,把后事处理好,让他走的安心,走的放心。
3 家里有人去世,那么在办婚礼的时候,就要跟对方说明一下情况,并且表示歉意。
4 家里有人去世,在举办婚礼的时候要低调行事,不要过于声势浩大,不然可能会引起别人反感。
5 老人去世之后,自己也要振作起来,不要太难过了,以后还会遇到更多美好事情。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情况下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对这种情况时,需要保持冷静和理性,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
对于题主提到的农村“丧事喜办”这个问题,也许是人们理解有误。亲人仙去是一件很悲痛的事情,怎么会值得高兴呢?
真正“丧事喜办”我倒是见过一次,已经好几年了,而且我亲自去参加了那个葬礼。记得那回是我兄弟的祖祖去世,享年100岁。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凡是满95岁以上高龄寿寝的,都要戴红孝,贴红联,寿棺上披红布等,一切按“喜事”的规格来办理。在随礼时,主家还会回礼一分带红色包装的喜糖,只要是沾亲带故的,都要穿上红色的孝衣。那场景,好一片喜庆样!帮忙的穿进穿出分外热闹!
其实呢?逝者的子女内心还是悲痛的,你别表面上看到他们有说有笑,那是在面对宾客时装出来的。农村不是有句俗话吗?“家有一老,如同一宝”,一旦自己心心念念的至亲仙逝,哪有高兴的道理?
从办葬礼的方式上来说,有请道士绕棺做道场的,比如我们四川、湖南(湖南还有赶尸的传说)、湖北某些地方(湖北土家族把道士称为端公)。有请和尚念经祈福为逝者飞升的,比如浙江沿海一带。还有摆台唱大戏的,不甚枚举。
也许有些人认为现在农村整酒风盛行,每当有亲人去世后,就会大宴宾客、收刮钱财。硒哥哥不这样认为,中国人的风俗是希望自己在生时活的“轰轰烈烈”,去世时走的“风风光光”。而后辈人在办丧事时正好遵循了这一点。
为什么各个地方政府为了狠刹整酒风,单单把“婚丧嫁娶”除开呢?我想,一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不能丢。二是要考虑民族感情。人生中,把结婚放在第一位,结婚也就预示着生的到来。把丧事放在第二位,也就说明了人从生到死的过程,最终会划上一个句号。
现实 社会 中,也不可排除许多弊端,比如现在的农村,在葬礼的晚上,会出现许多什么“军乐团”啊,“舞狮队”啊!“带哭丧”啊等。这些节目中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东西出现,这是非常不适适宜的。也许这就是许多老农认为的“丧事喜办”吧!
硒哥哥呼吁大家:乘父母还在时,多回家看看父母,老人更需要关爱。让老人最幸福的事就是儿孙绕膝!不要去做网上孝子,更不要在父母去世后把丧事大操大办,丧风恶俗。
农村丧事喜办,在我们地区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老人死后都要隆重的办一场,家里没钱借钱也要办,几乎都是这样。三天吃喝,村里人都帮忙,抬棺材的打赏,拿花圈的打赏,抬精的打赏,还有吹手,几步一停一打赏,那时候吹手是个赚钱的行当。第二天,第三天晚上还有节目,都演二人转。记得那时候,谁家老人过世,小孩子都高兴,因为有热闹看,还能吃上几天,大人帮工,小孩自然就去吃饭。只是苦了办丧事的家庭,有的没钱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办喜事是赚钱的,而办丧事是陪钱的,陪的还不少。
雇吹手演二人转已经过时了,现在就是演也没人看。后来用喇叭代替吹手,一些过程都略掉了。十年前,有一家老人死后,只雇抬棺材的人,老人入殓后直接抬到山上埋了,给村民钱,只招待亲戚,村里有些人仿效。现在连大棺材当地政府也不允许了。其实这些习俗是不好的,但会随着 社会 的发展而一点点变成 历史 。我们地区有些十五清明买鲜花,这也是时代进步的表现吧。
其实丧事喜办,意思是老人生前好好对待,死后不用大操大办,正常的死亡也不要过度伤心。如果为了办丧事而花费很多钱,让别人热闹一下,老人家属还要花费很大精力,那可就不是喜丧了。
首先,死人肯定不是一件值得庆祝值得高兴的事。
丧事喜办最早的时候是针对高寿的老人去世后的丧事形式,有些地方认为老人高寿去世是仙逝,是要成仙到极乐世界去的,所以要当喜事来办,还要请戏班子来唱戏,但即便如此,孝子孝孙还是悲伤的。
我19岁父亲去世,整个丧事前后几天都是在悲哀的氛围中度过,那时如果有家人在白事上不哭不悲那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更别说嘻嘻哈哈。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形式发生了变化,请人唱歌,请人演滑稽戏,甚至请人来跳一些低俗的舞蹈变成了丧事的主流。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素质却变低俗了,一个个跟风,你家请了唱歌了,我也请唱歌,相互攀比,你搞得热闹,我办得比你更热闹,丧事不再是去追悼死者,只是众人嘻戏的聚会,打牌,看低俗表演,甚至脱衣舞都有。
究其原因,是当下国民意识形态的缺失,无信仰无敬畏!
关于这个问题我做不到,丧事喜办。家里边儿突然少了一个人。就这么离开了我们不管老人是生病离开的,还是自然生老离开的心里边儿都是接受不了的。低落的心情还要把老人的丧事办的喜庆。根本就是无从接受的。真正有心有感情的人,孝顺的人是做不到丧事喜办的。家里边儿刚去世一个亲人没有那么高兴。对于没心没肝的只为了收份子钱,感觉他平时给别人了那么多钱呀,自己家终于办了一次事情,别人也给他随份子钱。也为了面子把事情变办的风风光光的为了自己活着的人的面子。生的时候该孝敬的孝敬,该生病了该看的看,该吃什么的吃,想去哪里转了,抽出来时间多陪陪,带着家里边儿亲人到处去转转,看看大千世界。当身边的亲人去世的时候,那是非常沉痛的。我是做不到喜庆大张旗鼓高高兴兴的办。但是也不能亏了来到家里边儿的亲朋好友。做到实实在在就好。亲人都不在了,你在办的喜庆在高高兴兴的。又有什么用呢?
农村丧事喜办现象层出不穷,其实这个问题对现在而言是比较普遍的,像以前办丧事,都是哭得稀里哗啦,是因为亲人走了心里难过,但人死不能复生,活着的人不还得要好好活吗?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伤势都是喜办。
1小时候看到办丧事的记忆。
记得小时候在我们村里面,有一个40多岁的人生病死了,而他的儿子才11岁,而他死了之后他们家人还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年迈的父亲,后来没过多久,他的父亲自己也知道了消息,因为伤心过度不到两个月也去世了,像这种丧事就办得让人同情,村里的人都觉得他们家太可怜了,后来没过多久,他的小孩也辍学了,那小孩就上了小学三年级,经过这件事之后我再都没有见过他,直到长大了,现在才看到了他,而且他还混得风生水起,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早当家吧!而且在我们老家还有一种说法叫,爹死儿子乖,这句话虽然不好听,但我只是在这里面表达一下他们家小孩很努力。
2 北方喜丧的习俗比较多。
上面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其实这是有一定的说法而得,而且还得看死者的年纪。以前父母在北京打过五六年工,我放暑假也会过去玩,然后经常能看到有老人死了之后,他们都会请那些二人转演员或者唱歌的,还要请哭丧的人,当时我也感到不解,后来听北京的老人们说这种叫喜丧,而不是所有的伤势都能办喜丧,而是要那种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之后才能办喜丧,因为他们已经到那个年纪,,活的岁数比较大,没有什么遗憾,所以这种才办喜丧,像年轻一点的就不可以办,(这种我就不解释了),因为这种说起来比较难听,毕竟使使者为大。
其实像北方人办喜丧这还是较多,在我们南方这种虽然有,但不是主题上所说的丧事喜办层出不穷,在我们农村还是比较少,而且不是说所有的农村都可以办,毕竟他们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而且在农村的人思想比较落后,很多还是不会选择喜丧,如果在我们村丧事喜办的话,会被上一辈的老人责骂和谴责,在村子里面也抬不起头来,人家会说你不孝,所以说这种现象在我们村里还没有出现过,但是在别的村我是看到过的,但也是我在话题中所说的只有老人才能这样办。
你们那边也有丧事习惯的风俗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按我家乡的习俗,只有寿元达到九十五岁以上、子孙满堂的老人过世后才能丧事喜办,这类丧事喜办与平常的白事差不多,主要有以下二方面的区别:
一、子孙在带孝方面,除了子女要带白布以外,孙字辈或其他后辈都是用红布替代了白色孝布。
二、所贴的丧联方面比较凌乱,我也说不清楚具体用哪一种丧联才是最正确的
1、现在我家乡在丧事喜办时,所粘贴的对联多数是白纸黑字的白对;
2、偶尔也见过某一家是先贴白对,过世老人出门后又换上红联的现象;
3、说到直接用红对的情况,在我将近五十岁的经历中,记忆中只有一次,仅仅只有一次是直接用红对联。
我家乡的丧事喜办有着二重意义:
一、老人的寿元绵长,早以看到子孙满堂的场景。在丧事喜办过程中就是在无声的告诉亲朋好友及左邻右舍,老人是善终,是顺其自然走到人生终点;
二,在我家乡,始终有着一种类似于遗传学的说法,寿元绵长的祖辈,其子孙后代往往也有着比较绵长的寿元。所以在给老人做丧事喜办过程中,同宗的晚辈既不希望将近七十或以上的老人(过世老人的子女)在守孝过程中过度的伤心,长时间没有休息而影响 健康 ,又希望每一个子孙给够长寿。
这个问题在农村一直存在,其中原因有三点,
1,缘于孝家自己的攀比心,觉得不能输给某某某,就是借钱也要操半隆重。
2 缘于地方乐器班戏班起哄唆使嫉妒力逼,见过很多次,明明孝家只请两班乐队,结果三大姑七大姨地都向孝家介绍自己亲戚所在的乐队,(有两百块介绍费的)结果是谁也不想得罪,最后不得不都喊来,这样五套,六套都有了。
有的不是乐队自带创戏班,于是,这些人又让扎戏台搞表演,这样一来除了孝家,所有人都满意了。
演戏的有了工资。外人有了眼福,要知道农村基本没什么真的人演出,所以只要有个人影在上面,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尽管俗不可耐。
3 是因为一些人的思想观念,觉得厚葬就是孝心,一些人地方有这样的风俗,家里男长辈过世了,如果不办隆重点,那叔伯和族里人会为难孝家,认为是不孝子。
如果是女性长辈过世,那孝家更不好做,稍有差池就会挨逝者娘家人的刁难,简办更是不可能。
有了这些旧思想,农村操办丧事想简办都难。
要想根除这些旧俗思想,只有政府部门下乡宣扬引导,提倡敬活孝,简死孝。老人在世,尽可能地让老人舒心,而不是等老人死了,虚伪地大张旗鼓操办,用老人最后的尊严来给自己撑所谓的面子。
本人认为,只有愧于老人生前的人的,才在老人死后隆重操办丧事。
本人也见不得那些在丧事场合嘻嘻哈哈打情骂俏的戏班和乐队人员 。因为丧葬场面是严肃悲伤的氛围,这样的场面简直在侮辱逝者,这是让人不能容忍的。
我认为“丧事喜办”,也就是“喜丧”,是乡土 社会 对于生命 一种 十分朴实的人生态度。喜丧一般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全福:家里人口多; 二、全寿:寿命时间长; 三、全终:圆满地结束了一生。
所以,丧事喜办只是一种风俗,与孝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孝道,是对老人生前日常的表现。
看到有人说,活着不孝,死了胡闹,很是令人诧异,不知道他的结论从何而来,凭什么说人家丧事热闹一些,就是不孝的表现,不知道是通过数据统计出来的结果,还是进行了广泛调查之后的结论。
起码,在我生活的周边,很少看到不孝之人,虽然我们这里不习惯过父亲节、母亲节,也不习惯在朋友圈中发我爱父亲、我爱母亲之类的信息,但是父母有事,都竭力去办;父母有病,都日夜服侍。如果有人不孝,那是会被戳脊梁骨的,而且不会交到任何朋友。
确实,媒体时常报道一些不孝的新闻,但也恰恰因为这样的事情很少,才成了新闻。 所以,在这个 社会 中,孝才是普遍现象,而不孝仅是个例。
那些不孝的人,不要以为看到不孝的一些新闻,就以为不孝很正常。不孝,永远是遭人唾骂的无耻行为。
另外,也不要妖魔化农村,很多的风俗,其实凝聚着先人千百年 的 智慧,或者寄托了对于生命、对于生活、对于未来美好的愿望。
或许是各地的文化习俗不同,在一些地方确实出现了“丧事喜办”的现象,对于传统风俗因地而异不同,我们不能做过多的解读,但是从感情态度上面来说,亲人离开,即便是寿终正寝于情于理都是悲伤难免的吧,我们不过度扩大悲伤的情绪,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操办方式值得商榷。
三年前去某地农村办事,恰巧遇见当地一户人家大办丧事,吹拉弹唱的这个还可以勉强接受,但是随着一群衣裳暴露的妙龄女郎登台载歌载舞,旁边还有身穿孝服的贤子贤孙,对着节目指指点点做出评价,看待此景此幕真的震撼不已叹为观止,随行的朋友介绍说,这几年村里因为开发拆迁,每个人都得到了一大笔的金钱赔偿,大家的经济条件好了,生活水平高了,所以在婚丧嫁娶这些事情上面就有了那么互相攀比的意思。
对于农村这样的喜丧操办行事,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我内心实在是不能接受这种现象,老人去世,就算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走的时候安然祥和,那也没有必要会引起如此的兴高采烈,而采用这样的庆祝方式吧,我相信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泉下有知断然也是不会这种丧葬操办方式的。
亲人离开留给我们的是痛苦、怀念、和一份永远的回忆,虽然我们远远没有必要渲染自己的悲伤程度,但是如此稀奇古怪的新鲜操办仪式,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心安理得那。
优良传统习俗不可丢,更不能无端篡改,摒弃,我们山东鲁西南农村来说,相对而言对于丧葬习俗礼仪是非常看重的,在丧事的操办和理解问题上面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我个人认为,老一辈传下来的比如24拜的行礼方式,入殡送葬的过程礼节,这些都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文化习俗,它可以让我们在古老庄严的行为动作面前,深刻的感受到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一次的悼念归来,都能让我们体会到活着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的时光。
确实,“丧事喜办”这些年在我国的农村,仍至一些小城市地区非常的常见。特别是逝者入土前两天,说实话,要不是挂着白布有时候你都分不表达是丧事还是喜事。逝者家属往往会请很多的人来表演节目,整的非常热闹,敲锣打鼓。
甚至有些地方还会表演一些低俗的节目,我个人对此是非常反对。
首先,这种事绝对没有值得高兴的地方。我每次见到附近有这种“丧事喜办”的事都很少上前,那再热闹,总给人一种热闹的不正经的感觉。
另外,这种大操大办本身它就是一种铺张浪费,也丝毫没有表现出逝者的尊重,反而有种哗众取宠意思。
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农村比较孝顺的家属确实是想再次表达对逝者的感情与怀念。但是他们又没有别的方式去表达心中的感受,所以他们也只能“丧事喜办”。
我希望更多的“丧事喜办”都是因为对逝者的尊重,而非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
以前的农村社会流传下来许多的习俗,这些习俗都是老一辈的人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甚至这些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社会。
毕竟对于很多农村老人都拥有着比较严重的封建思想,他们对于任何事情都有着自己的讲究以及规矩。
尤其是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
虽然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这句话,可每当周围的亲人去世之后还是会非常的伤心,这也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会给逝者办一场葬礼,这是为了能够让亲人一路好走,也是为了让其他的邻居亲朋好友过来悼念。
在农村办丧事也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尤其是以前的农村社会非常的讲究人情味,很多农村家里出了事情周围的邻居朋友都会主动地伸手帮忙。
在以前农村社会家里有人去世之后,周围的邻居都会主动出来主持。
可是,近些年很多人都会发现农村的习俗已经俨然变了味,现在很多农村地区都出现丧事喜事办的现象。
这严重的与我国传统文化背道而驰,甚至会给下一代造成不好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丧事喜办
前两天朋友去参加他亲戚家的一个葬礼,说起他这次参加葬礼的经历,让他非常的难受。
前两天他突然收到了亲戚家里发来的消息,因为关系比较好,所以他马不停蹄地就回到了农村老家。
可是回到老家,他发现现在的农村办葬礼,怎么和以前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别?现在办葬礼也要随份子钱,也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
大部分亲戚朋友都是为了过去吊唁,他也和其他人一样前去。
没想到在葬礼上面,他居然看到了有歌舞表演团,有很多男男女女,有的女生穿着非常暴露,还专门在家里搭了一个戏台,几个人在上面群魔乱舞。
在葬礼当天一点都看不出来悲伤的氛围,反而那些家属还是嬉皮笑脸,他们总是以笑脸去迎接每个人。
甚至他们家里还准备了很多桌酒席,这些来参加葬礼的人边吃着饭边看着歌舞表演团,场面真的令人唏嘘不已。
后来和他同桌吃饭的一个老人,也对这种现象非常的嗤之以鼻,因为老人说起他们那个年代办葬礼非常的简单。
今年的家里出的方式很多人会,立马去请一些唢呐的团队,唢呐奏乐非常的悲伤,周围邻居一听到唢呐的声音就知道家里肯定有人出事。
可是现在的农村地区很多家庭子女在老人生前的时候不尽孝心,很多人都不能够给予老人真正的关心,等到老人走了之后。
他们开始为了不让周围的邻居指指点点,为了不落人口舌,总是会出现丧事喜办的现象。
这原本不应该出现在葬礼这件非常沉重的事情上,甚至还听朋友说奶奶去世后,他们家里大办了一场。
在他很小的时候依然记得在葬礼上有小品表演,每个人都在哈哈大笑,他一点也不理解,甚至很讨厌这种氛围。
明明家属应该是非常伤心难过,可是现场一点也看不出来。
先农村家庭就抱着生前,并没有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等到走了之后一定要惊艳所有人,一定要搞出很多的动静吸引别人的注意。
二、不良风气应该被整改
很多农村地区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攀比现象,有些农村人非常的好面子,总觉得在外人面前都要将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包括在葬礼上面也要进行攀比。
很多地区还会专门举办流水席,对于这种风气应该及时地得到整顿,否则会让很多的人形成不正确的三观,对于逝者非常的不尊重。
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够在老人健在时,多给予老人一点温暖,没事的时候就要常回家看看。
千万不要等到老人离开之后才开始后悔伤心,把葬礼上面花费的钱都用在老人生前,老人也会觉得非常欣慰。
总结:
现在国家也知道农村出现这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开始着手进行整治。
移风易俗也是需要一段时间,希望各位村民能够端正对于葬礼的看法。
发现很多的农村人都同意丧事简办,尽早打击一些不良风气。
你们对这件事怎么看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