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辰光!
中国的婚丧习俗在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建立之后,逐渐采用现代的新式婚礼制度,很多年轻人也选择旅行结婚或者西式婚礼等方式举办,西方的婚礼制度一般都是选择在白天举办,但是在古代,很多婚礼都选择在下午或者傍晚剧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给大家来聊聊!
一、方便大家举行婚宴我们都知道宴会一般都是晚上或者傍晚的时候举行比较合适,而且我们中国的很多传统当中,宴会一般都是下午之后的事情,所以结婚的时候,只能在下午举行,举行完婚礼之后,就在下午吃饭的时间婚宴,宴请宾客,这样宾客们也剩下了饭钱,而且夜晚的婚宴更是不能马虎,好吃好喝的都得招待上。不光是古代,现在很多人结婚,婚宴一般都是选择在下午之后的,因为这样不容易耽误大家的上班时间。
二、方便洞房我们知道,在古代成年男女结婚之后的新婚之夜就叫做洞房,洞房一般都是在男主人喝完了喜酒之后,再到婚房里去休息,一般来说下午举行婚礼,傍晚喝喜酒,晚上就是洞房的世间,这一趟下来刚好一天就过去了。
三、上午一般是新娘子从娘家来到婆家很多人很奇怪为什么大多数婚礼都是下午举行的,其实这个也跟新娘子来婆家的时间而决定的,在古代新娘子的娘家跟婆家一般都有一定的距离,从娘家出发到婆家一般都需要大半天,来到婆家之后,宾客们再唠嗑几句,大半天又过去了,等到婚礼正式开始的时候,已经是下午时间,所以,婚礼在下午剧版也是有一定的时间上的紧凑的,时间不允许,只能在下午举办。
雍正皇帝的孝敬皇后乌拉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步军统领费杨古的女儿。当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乌拉那拉氏是嫡妃。
生日是五月十三日,怀疑其生年是康熙十九年,雍正初婚是19岁,也就是康熙36年,配的是否那拉氏我不确定,但是下文说36年她生了,那就说明铁定是36年出嫁的清选秀是13到17岁,你自己推一下大概的年份好了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生子弘晖(弘晖是雍正帝的长子,八岁病死)。雍正元年(1723)十二月,雍正帝即位后,乌拉那拉氏被册立为皇后。雍正九年(1731年9月),乌拉那拉氏病逝。乌拉那拉氏是雍正帝的结发之妻,和雍正帝共同生活了四十多年(这个我有点糊涂了,照那时间算明明不到四十年的说,你采信上面那种,基本错不到哪里去),雍正帝对她是很有感情的。但是,由于乌拉那拉氏病亡时,雍正帝恰为大病初愈,没有参加乌拉那拉氏的入殓仪式和祭祀礼,造成了孝敬皇后的终生遗憾。
古人的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很多资料都能看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结婚很注意礼仪,婚礼从开始到完成有六个步骤,叫“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到亲迎完成后,婚礼才算正式完成。
所谓纳采,就是男方家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如果答应了,才可以继续下一步。问名,就是男方家再派媒人去女孩家,问女孩的姓名和生辰八字。
因为古人很迷信,如过生辰八字不合,可能这门婚事就成不了。今天一些老人也这样,不过他们可能不看出生年月,而是看属相或者其他。
纳吉就是把男孩女孩的名字、生辰八字都拿到男方家祖庙里,占卜的人算一算,看看有没有啥不合适之处。其实这样也是在告慰祖宗:“看啊,您的子孙马上要结婚了,我来算算他们以后合不合,能给你们添几个娃”等。
纳征,也叫纳币,等于今天的送彩礼。男方给女方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至今仍然很流行。当然,古代的彩礼不仅仅是钱,也可以是动物皮、布匹、甚至鱼、羊、大雁、茶、长命缕等等。
诗经《氓》里面,提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说明男子是用布做彩礼。
为了好看,女方不会把这些礼物都收下,而是会返回一部分。另外,女方也会有礼物作为陪嫁,一般是在结婚前一两天送到男方家。
请期,这很好理解,就是双方约定具体结婚日期。一般也要找人算一下,确定“吉日”,然后就可以进行最后一步“亲迎”了。今天人们也会算日子,一般是挑阴历、阳历都双数的日子,比喻成双成对,比翼齐飞。
亲迎,就是男子到女方家去迎亲,把女孩接到自己家里,这是婚礼最后一步。我们所说的结婚时间,就是指亲迎时间。
亲迎是在黄昏时间,为什么要这个时候呢?目前的资料,说法有很多,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在黄昏迎亲源于上古的抢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婚姻并没有规定“一夫一妻多妾”,那时候男子找老婆都是靠抢。可是,大白天抢太张扬,女孩子也怕,晚上又看不清,于是人们就相约在傍晚。
傍晚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但是还能看得见,男孩子可以选择自己中意的女孩,然后抱回家做老婆。这样的话,既照顾到了女孩子,也能照顾到男孩子。若是大半夜去抢亲,实在看不清,万一抱回家后,发现一脸麻子,又或者是个大妈,岂不是“一失手成千古恨”?
由于当时的婚姻是在黄昏时完成,所以称之为“昏姻”,“婚姻”则是后来的写法。
《易经》中,有这么一段话: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意思是说,某人夜里赶路,看到一头猪倒在路上,又看到一辆车,上面都是鬼。他举起弓想射鬼,结果仔细一看,原来是一车人,他们是准备去抢亲的。
这里可以发现,当时确有抢婚,而且时间是在晚上。
清末时期的民俗学家张亮采,在《中国风俗史》中也说:其摽掠必以昏夜,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今以士昏礼观之,犹有摽掠之遗义。
同样,清末刘师培在《古正原始论》中,也有同样的说法。
其行礼必以昏者,则以上古时代用火之术尚未发明。劫妇必以昏时,所以乘妇家之不备,且使之不复辨其为谁何耳。后世相沿,浸以成俗,遂以昏礼为嘉礼之一矣。
两人的话都是说,上古时期人们抢婚,都是在黄昏时候,趁着妇女不注意,抢了就走。只是后来大家都文明了,就不再抢婚了,但是黄昏时结婚的习俗,却保留了下来。
除了文字记载,一些绘画也能看出来,古人婚礼是在黄昏举行。
1986年11月,包山楚墓群考古工作开始。
在这座楚墓群中, 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彩绘圆奁,就是圆盒子,奁盖上绘有一组环形彩画。画面以柳树为界,分成五段。画面上,不仅有柳树,还有车马、大雁以及迎亲的人。
这幅图,美术评论家彭德考证后,认为应该叫《王孙迎亲图》,因为画中描绘的是春秋时期婚礼中的“亲迎”。(这个漆奁,后来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定名为《彩绘人物车马行迎圆奁》)
画中柳枝刚绿,鸿雁北飞,说明当时是春季。此时,男子骑着马驾着马车去迎亲,前面还有一队人手中拿着火烛,在前面带路。既然手中有火烛,说明已经晚上了。
《仪礼》记载,男子亲迎时,应该“主人爵弁纁裳,从车二乘,执烛前马”。意思是说,男人应该戴爵弁,穿红裳,驾着马车,马车上一人拿着火烛,前面也有人拿着火烛带路。
仔细看图中,车上一人拿着的就是火烛,或者竹烛,因为当时还没有蜡烛。
直到明清时期,婚礼还是在黄昏或者晚上进行。
比如小说《水浒传》第四回,鲁智深在桃花村借宿,碰到小霸王周通来迎亲(其实是抢亲)。当时的时间,正好是傍晚天黑的时候。
约摸初更时分,只听得山边锣鸣鼓响……尽出庄门外看时,只见远远地四五十火把,照曜如同白日,一簇人马,飞奔庄上来。
事实上,直到现在很多地方办婚礼也是在晚上进行,尤其是南方大城市比如上海。而在北方,婚礼多是中午举行,有些地方二婚才会在晚上举办婚礼。
巨典煌煌庆大婚
皇帝的婚礼叫“大婚”,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当上皇帝后,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不补办婚礼。大婚的同时,用金册、金宝(证书和印鉴),册立皇后;册立皇后的同时,选一至四名妃子。明清皇帝大婚仪式基本相同。
《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
纳采,即送礼、议婚,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明清时期,见面礼互相攀比,极其丰盛。
问名,就是举行一个仪式,询问对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适。
纳吉,说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为结亲的事儿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儿又合适,就请媒人携带礼品去订婚。
纳征,就是送订婚礼品。古人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见。”因此,纳征又叫作“纳币”。币,是古人用作订婚礼物的玉或帛类丝织品。
告期,就是把结婚的日期,通知对方。
亲迎,那是对平民百姓的要求。皇上不亲临,而是选派“儿女双全”的代表去。
同治十一年九月十四,十六岁的载淳大婚。据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记述,当天凌晨三点多钟,载淳“御保和殿”,取“桂子桐孙”的吉利,任命礼部尚书吴桂、右侍郎徐桐,为正、副迎亲使者。七点多钟,“上御太和殿,受百官朝贺。”“全和人儿”敦亲王和恭亲王的福晋,奉旨率领八名命妇,携带礼品,跟随迎亲使者,在仪仗队簇拥下,“骑马出大清门”,去皇后家迎娶。侍郎崇厚的福晋,为新娘子“开脸”,用丝线绞去脸上的汗毛;敦、恭二亲王福晋,为新娘子定妆,伺奉她上轿。迎亲队伍入大清门,到交泰殿止。
按照满族风俗,洞房南炕上设帷幔,新娘子拜过天地后,在炕上盘着腿“坐帐一日”,叫作“坐福”。结婚前,新娘子得练“坐功”;上轿前一天,少喝水,少进食。晚上,南炕上摆炕桌,放酒壶、酒杯。新郎新娘绕桌三圈儿,再喝交杯酒;外面有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起哄架秧子,往屋里撒黑豆,“闹洞房”。
清宫的婚礼,保留了某些满族风俗。坤宁宫东暖阁,四壁涂红,喜烛高烧。阁北,有喜床、宝座;南窗下有一铺火炕,炕上置桌,放酒具。新婚夫妇拜天地、寿星、灶王爷,在南炕上喝交杯酒。礼亲王福晋“下厨”,煮汤圆、子孙饺子(一碗小饺子中,还有一个包着几个小饺子的大饺子)。敦、恭二亲王的福晋,把煮熟的汤圆、子孙饺子,端到新婚夫妇面前。
《清宫词》有诗描述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盛况:“巨典煌煌庆大婚,金吾不禁放诸门;忽传纸价高丽贵,一色花衣唱谢恩。”据称,当时,迎亲的队伍由午门一直排到皇后家门口,宫灯数百对儿,“对马”数百匹,内监前行;皇后乘黄缎子盘金绣凤大礼舆,十六个人抬着。京城百姓,只要是穿新鲜花衣服的,都可以进入午门观礼,警卫不予阻拦。清同治皇帝载淳结婚,决算下来,总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其中,皇宫中用于“结彩”的绸缎,达八十万疋,价值十万两白银。按乾隆年间的行情,一两白银可兑换八九百文大钱儿;七至十两银子可买一亩耕地,二十七八文至三十四五文钱能买一升米。由此可见历代皇帝大婚的奢华了。
ps:每个朝代都有些不同
宋代皇后大多数是以开国元勋的大家族中选购的,尽管大家族门第不高,可是自身的荣誉促使这种大家族变成了朝中大臣,遭受皇帝的高度重视。到了宋代中后期,逐渐从举人出生的门第选立皇后,主要是为了避免外戚干政,君权大权旁落。值得一提的是,辽代皇帝挑选的皇后都源于同一个宗族萧氏。明朝的皇后出生广泛卑微,大多数源自庶人世家,明人觉得女人要明白民俗苦与乐方能出任国母重任。
并且明朝皇后的选立并不是由皇帝决策的,秀女入宫后由皇太后亲自选择适合的人。清代就更别说了,嫔妃嫔妃大多数源于满族人,汉族人的嫔妃非常少。皇后与皇帝完婚时也需要进“洞房花烛”,但与民俗洞房花烛的风俗习惯不一样,皇后与皇帝完婚的洞房花烛并没有在皇帝自身原本的宫殿内,都没有稳定的洞房花烛,一般都把祭奠仪式的地区作为结婚盛宴的洞房花烛。
明朝清代两朝皇帝完婚一般在坤宁宫举办。坤宁宫是宫廷前中后三宫的第三宫,在明代是皇后的寝殿,清代时将东边二间设为皇帝结婚时的洞房花烛,西边五间则改成祭拜萨满文化的神堂。清代皇帝结婚婚娶皇后的礼仪知识非常庄重,也极其注重。新皇后要从大清门被抬进来,经北京天安门广场、大清门,直到嫔妃。而一般妃嫔入宫,只有走北京紫禁城侧门神武门。
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趋势,宋仁宗毁掉元配郭皇后,续娶曹皇后,在曹皇后进宫以前,礼部专业派人在杜家“问名”,由曹皇后的爸爸曹玘回应,造成了很多中华传统文化发烧友的好奇心。事实上,君王的婚宴,除开问名,也有多种多样繁杂的礼仪知识,文中不说故事情节,来谈一谈宋朝君王婚宴中的实际礼仪知识。中华文化乃中国礼仪,在其中,婚姻生活婚娶的礼仪知识从古至今全是至关重要的礼仪文化。从西周时逐渐,周王朝就要求了男孩和女孩婚姻生活中的实际礼仪知识,上至君王,下到普通,婚姻生活之礼都是有具体要求。
光绪与皇后的大婚定在了()时间。
A 1886年2月
B 1887年2月
C 1888年正月
D 1889年正月
正确答案
D 1889年正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