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结婚第二天要回娘家?

为什么结婚第二天要回娘家?,第1张

回门又称为归宁,是我们婚礼的一种习俗。具体是指在女子首次出嫁几天后,要回到娘家探亲。一般来说,回娘家是在婚后的第三天,也有少部分的地区是在婚后第二天,各地的风俗不同。

在古代,回门标志着新婚的双方正式成为夫妻的象征,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节,回门以后新郎见到岳父岳母以后要改口叫爸爸妈妈,而且爸爸妈妈要对结婚以后女儿的改变做出判断,还要对新郎的表现加以判断。这时候,新郎要准备一些礼品送给娘家人,要注意的是必须是双数,寓意夫妻成双,百年好合。

在古代回门的习俗中,结婚以后的第三日,或者满月,女婿要带着新娘回娘家。在宋代这种习俗被称为“拜门”,在河北一带被称为“唤姑爷”,各地叫法不同,但习俗相同,在娘家居住几日以后就可以返回新郎家中,因为在古代,有一种说法,新婚新房内,一个月内不能空房。

我是冀州的,我想这事应该是这样的。按冀州风俗,大年初一不能回娘家,老人说初一回娘家是让娘家受穷,令外,新媳妇应该随爱人在·初一以后窜亲戚拜年。初四是新媳妇回娘家的正日子。初六是老媳妇回娘家的日子。不过,正月十五是不回娘家的,因为,十五是灯。我们这说,看错了灯,死公公。所以,十五在我们这是绝对不能回娘家的。我们这风俗是这样的,初一,亲戚朋友都可以,就是不能回娘家。初二,给舅舅。姑姑拜年。初三,给外戚拜年。初四回娘家。初五小年,一般在家。初六,老媳妇回娘家。以后就随便了。还有啥?只要我知道。

河北井陉县的农村婚礼习俗:

 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中做客,谓“相女婿”。若女方对媒人介绍的男方不中意,或男女双方恋爱一段时间以后,女方不满意,山里人委婉,不会直言相告,让人当众下不了台。这时,一家人围着男方客客气气,酒肴相待。酒后用饭,女方端出面片请食,即表示“吹灯”。因“面片”是以分离为主的刀法切制的面食,俗称“决片”,意谓断绝来往。若女方对未来的女婿中意,端出“荷包鸡蛋面”或饺子请食,其意自明。

  恋爱关系确定,男女双方着手婚嫁,在整个婚嫁过程中,食用最多的当属“馍”。馍在当地携带均用竹篮,故乡民称其为“篮子”。女方向至亲至友通知婚期,均以送馍的方式告知,谓“下书篮子”。该馍是女方向男方索要聘礼的同时,根据自家亲朋的多少向男方索定的,因女方收下馍后,要向亲朋相送以示什么时间“打发闺女”。所以,男方多以每个馍用半斤至一斤干面粉为标准制作,向女方家族展示自家的富足,女方也称此为“送大馍馍”。因而,人们常以“什么时候吃你的大馍馍”来打问女子的婚期。女方送馍的同时,男方也取20个大馍馍送给媒人,以感谢媒人从中撮合,谓之“谢媒篮子”。婚日,女方至亲抬着一架架装满馍馍的食盒,前往男方家中认亲相贺,每家所带的馍为60个或30个不等,60个称一架食盒,30个称半架食盒。婚后第三天,男方从女方所送的“食盒”中取出馍若干,其数目一般为女方当家子户数的四倍,带往女家,此谓“回”意,由新郎向女方至亲一一分送认亲,称该馍为“回三篮子”。婚后第一个麦夏,男方用新收获的麦子以二两面为标准蒸馍,数量同“回三篮子”,分送女方至亲,谓“麦夏篮子”。婚后来年正月初二,新郎随新娘带上若干同“麦夏篮子”的馍前往女方至亲家中拜年。这种“篮子”需连留三年,称“拜年篮子”。

  如果说送馍在婚嫁中是一种带有“往来礼”意味的话,吃“面条”就是一种象征,吃“饺子”就是一种情趣了。

  大概是因缠缠绵绵的“面条”最能代表婚嫁双方心态的缘故,面条成了婚事中的主食、主角,无论菜肴如何丰盛,面条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没有吃面条,那就没有给新人留下祝福。面条不仅在新婚当日招待亲朋好友吃,而且姑娘出嫁的前一个月就开始吃“离娘面”了。其间,至亲四邻纷纷请姑娘到家中吃一顿面条。饭桌上,主人多向女子讲一些离开娘家后的处世之道,以及“攀了高门”也要像面条一样,虽分离仍缠绕在一起,有莫忘穷亲的谐趣。此外,接送新娘的双方在出门前和入门后均需食用面条,接方谓“上马面”、“下马面”,送方谓“上轿面”、“下轿面”。

  饺子在村民眼中是最好的主食了,自然只能由新人独享,但都是不好下咽的,“回面”前,婆婆亲手捏饺子给儿媳食用,据说此可捏住儿媳的嘴,日后若婆媳产生矛盾,儿媳也就不会向外传扬;“回面”日,女方同辈姐嫂为新郎包饺子,故意将辣椒、草节之类的东西包入饺子中,待其食用时,大家观其丑态取笑,意为“既然已成为一家人了,干什么事情都不要计较”。

  吃与喝是相连的,要吃要喝自然离不了酒席。吃有吃的名目,摆下的酒席自然也有名堂。上轿时吃“上轿席”,下轿时吃“下轿席”,接待女方至亲来“送饭”的酒宴称“娘家席”,有朋友来贺喜摆下的酒宴谓“朋席”(或称“宾客席”),四邻同乡来贺谓“街亲席”(或称“街坊席”),亲戚来贺称“待戚席”,迎接新娘回娘家的叫“回面席”……不管酒席的名称如何叫,席面基本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是“上轿席”是女方所摆,男方接待女方来宾的“下轿席”和“娘家席”要比女方所摆的“上轿席”丰盛一些。所备菜肴各家视情况自定,但乡民为避讳“菜上完了”这句与喜庆之日冲突之语,均在最后上一道“四喜丸子”或“糖醋丸子”以示酒席结束。酒席摆下了,大概是因多数乡民不喜喝酒,对食用喜宴称“吃盘子”。

  以吃吃喝喝、赠送食品的方式来办理婚嫁大事,其中既包含着乡民处事的含蓄,又包含着对吃饱肚子的渴望。

我个人认为幸福和婚礼的排场毫无关系。幸福本来就不是建立在婚礼的排场上面的,而是建立在精神上面的。

幸福肯定和婚礼的排场是两回事。因为幸福本身就是要两个人在三观上合得来,而三观这东西是精神层面的。虽然物质也可能影响到三观,进而影响到三观。但真正的爱建立在纯粹的精神上面,也就是不管物质如何,只要是真的相爱,那么即使婚礼的排场再小也无所谓。当然,如果是真的相爱,但婚礼的排场又大,那么就是锦上添花了,但并不意味着幸福就是建立在婚礼的排场上哦。婚礼的排场只是决定了未来的物质生活,如果好,那肯定是最好的,因为有钱会失去很多烦恼。所以也不要太穷,毕竟老祖宗可是说过“贫贱夫妻百事哀”,即使是精神上的幸福,也要注意物质上的幸福,毕竟物质是基础。

幸福和婚礼的排场扯不上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两个人是真的相爱,再贫穷都可以。这就是胡扯了,从古到今,长久的幸福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你可以结婚的时候婚礼排场小,但不能一直都是这样,毕竟“贫贱夫妻百事哀”。两个人即使是再相亲相爱,在长期缺乏富足的物质生活下,还是会出现问题的。不信你可以去看看那些类似的案例,任何东西都是有前车之鉴的。所以的婚礼排场可以不大,但你未来的生活必须要确保衣食无忧,不然再幸福的夫妻都走不下去,精神上的幸福固然重要,但必定是少不了物质上的支持。

总的来说,幸福和婚礼的排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当然,仅限双方是真爱的情况下。不是真爱的话,婚礼的排场就决定了未来的幸福。

第一年结婚初几回娘家

第一年结婚初几回娘家,按照传统的风俗习惯来说,除夕在男方家过年,初二回女方娘家,这是最传统的回家方式,双方固守传统,这样就不会起争执。第一年结婚初几回娘家。

第一年结婚初几回娘家1

大年三十不能回去,也就说除夕夜是不能回去的,正月初二才能回娘家,并且晚饭前必须赶回婆家,这个说法真的是非常奇葩,不能让人理解。

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娘家,不让大年三十回娘家,因为民间的说法很迷信,并且很封建,觉得女儿一旦出嫁,身份就发生了改变,不再是自家人,而成了丈夫家的人了。

很多人都觉得,出嫁的女儿,如果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祖先们就会不高兴。所以,嫁出去的女儿必须在初二而不是初一回娘家,违反了就是大不敬。

只要出了嫁,就不让女儿大年初一回来,因为大年初一有很多禁忌,比如很多地方大年初一讲究不串门,而嫁出去的女子泼出去的水,也就是说已经是人家的人了,所以不能回去,另外大年初一媳妇必须在婆家伺候婆家的老人,所以才有了“大年初二回娘家”。

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民间认为在娘家过大年三十会倒霉,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是虚假的。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古时候人们重男轻女,所以认为女儿出嫁后便算不得是娘家人,在大年三十除夕夜这么重要的日子里,自然不能让女儿这种“外人”参与了。

他们为了不让女儿回家过年,于是便虚构出女儿回娘家过年会倒霉的这种说法,不过如今看来这种思想完全是错误的,所以女儿也可以在娘家过大年三十,这并不会对双方造成什么消极的影响。

就算是现在,也是如此,新社会人们虽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较严格地遵守着。如果由于某种特别的原因,已婚女儿在家里过年,那可能父母、家人都会十分的不高兴,觉得会影响自己儿子的财运,其实这就是糟粕,是不可以相信的。

当然了,回娘家也不是随便回的,也是有要求的,回娘家有很多讲究,比如带礼物一定要带双数,不能带单数,一般是四份,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还有就是,就算是回娘家也不可以在家里住下,这是很奇怪的说法,回娘家只吃中午饭,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女儿回到娘家,如果家中有侄儿,当姑姑的必须要给侄儿红包。

第一年结婚初几回娘家2

婚后第一年回娘家讲究

首选第一年回家礼物

所以礼物都是双份的,四件或者六件,礼物比较常见的就是烟酒、茶叶、点心,回去的时候也都是要双份的留或者双份带回。

这次回娘家,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很多哦,是娘家的主宾,娘家那边的亲戚都会为他专门设宴。

回娘家禁忌

1、回娘家忌摸锅、勺、扫把——据说摸锅、勺对夫家不好,扫地会娘家财运(也要看你们家哥嫂介不介,有的不介意的没事,我看过因为嫁出去的女儿第一次回家扫地后给哥嫂弟媳痛骂的~~~所以大伙还是悠着点)

2、祭灶日不宜回娘家

一般来说,新妇回娘家住的时间不宜太长,住的时间太长,一是误婆家的事,二是误娘家的事,已出嫁的闺女是客人了,不免认真对待,很多旧的习俗在当今也渐渐被人遗忘,因此一些旧时第一年回娘家的习俗了解一下便可。

3、正月初一回娘家

大年初一是合家团圆的喜庆日,按照传统风俗,很多地方是禁止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的,因为在这些地区人的观念中,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大年初一需和夫家人团聚在一起,如果在大年初一这天回娘家,会造成夫家不能团圆的局面。(小建议:可以大年三十回娘家吃团圆饭哦,反正我是这么做的每年都是哈哈哈~~)

4、婚后第一次回娘家的日子有的地方是有规定什么时候回的,这个新人记得回家前,问问长辈哦。

第一年结婚初几回娘家3

新婚夫妇第一年过年回谁家

除夕回男方家,初二回女方家

如果双方长辈家离得不太远,可以除夕在男方家过年,初二回女方娘家,这是最传统的回家方式,双方固守传统,不会起争执。

一年回一家

如果双方父母不在一个城市,可以商量,今年回你家,明年回我家,一年一家,公平合理,这种方法也没有矛盾,只是双方父母两年才见一次儿女,但为了小家庭和睦,也能理解。

各回各家

如果双方父母都要儿女回自己家,各不相让,只好自己回自己父母家,虽然少了儿媳或姑爷,但父母身边有自己孩子陪伴,也能开心起来,自家人说起话来,更方便了。

猜拳决定回谁家

如果双方父母和儿女都不相让,都坚持回自己家,那只好猜拳定胜负,谁赢了就去谁家,要提前商量好,如果谁连着几年输了,不许后悔,这种方式虽不是好的办法,但总比离婚强。

                                           邯郸结婚有什么习俗

  新时代了,这规矩也少了,不过要钱的地方是多了。话又说回来,一分钱不花的,也有呀。说来说去,还是一句话,你想事多就事多,不想事多就事少:              

  婚前:

  过小帖:俗称,见面礼。

  过大书:俗称,订亲礼。

  下聘礼;

  过妆:俗称,送嫁妆。

  婚礼:

  蒙头红

  上车礼

  下车礼

  扫车钱,给女方嫂子辈的

  新郎到新娘家门口要即兴表忠心, 一般唱个情歌吧。

  进门要找到新娘的其中一只被藏起来的鞋子, 穿好鞋子才能抱上婚车。

  改口费

  结婚当天路上遇到同样结婚的,要把新娘新郎的佩花摘一片抛出去;

  往新郎脸上抹黑 ,以前用山药沾锅黑,后来用鞋油,又后来黑色面膜;

  提尿盆钱(现在谁还用它除了用公厕的住房) 给男方小辈的

  晚上闹新房

  听房

  婚后:

  回门:一般,新娘过门三天后,要由新郎陪着回娘家。但是,邯郸当地习惯是当天回门。俗称回马枪。

  在古代的时候,咱们邯郸地区青年男女结婚的时候也是很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两家经过媒人的牵线搭桥,同意这门亲事后,需要“过小帖”,也就是双方把各自的“生辰八字”写在红帖上,并随些礼品,由媒人代为交换。两人经进一步了解,同意订亲后,就要履行正式订亲手续——叫做“过大书”。然后择定良辰吉日娶亲,男方在这是就要下聘礼。在成亲的前几天,女方要把娘家给陪送的嫁妆送到男方家,这叫“过妆”。娶亲时要坐花轿。新郎去迎娶新娘时,新郎要坐红轿——女轿。而新郎的家族里要派一个父辈的长辈,通常为自家伯父来当“斟盅的”(即迎娶的领头人),坐蓝轿——男轿。同时还要邀请吹唱班作前导,热热闹闹前往女家迎娶。

  新郎在等待新娘上轿的时候,女方自家婶子嫂子们会争着往新郎的脸上抹锅底黑。(现在抹黑脸已经由面膜代替了锅底黑)这个做法的含义有四种说法:

  一是抹了黑脸就要洗,而“洗”和“喜”同音,图的是大“喜”。

  二是给新郎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女方家不是好惹的,结婚以后不许虐待自己的媳妇。

  三是属于古老婚俗中“抢亲”的遗风,男方抢亲时,女家要“抵抗”,方法是打新郎或抹黑的方法羞辱新郎。

  四是来源于一个传说。(邯郸结婚,娶亲女婿被抹黑脸的来历)

  娶亲回来时,新娘坐红花轿,新郎坐蓝轿。“斟盅的”骑着去的时候拉着的马回来,娶亲回来时不按原路返回,这叫做“不走回头路”。花轿来到新郎家门口时,要拿烧热的犁铧围着花轿转上三圈,同时还要往上面浇醋,这叫“吉利”(激犁)。接着由一个公婆、儿女、丈夫齐全,又没怀孕的“全和人”到轿里给新娘戴“壳子”,这是邯郸正式做媳妇的外在标志。随后新娘抱着准备好的织布柽子和铜镜出轿,脚不能着地,得坐在红椅子上,由前来送亲的娘家兄弟抬着,跨过摆在街门过道里的马鞍子,这叫“骑鞍过柽”。往里走时,街坊的年青人抓着干草节儿和料豆,往新娘和送亲人的头上撒,这叫“撒草料”。拜天地的天爷台上放着一个盛粮斗,斗里插着五色纸旗,天爷台后竖着一捆高粱秸箔子,箔子上插着弓和箭。意思是避邪,把新娘抬到天爷台前,不下椅子,和新郎一起拜过天地,就被抬进洞房。继而开始由小辈们闹新房。

  晚上,街坊邻居的年青人还要来闹洞房。轻的是跟新娘要糖,或要钱买糖;重的要动手动脚。新娘和公婆等不能责怪,因为有“三天没大小”的说法。如果没人来闹洞房,就意味着这家邻里关系差。

  闹完房,新郎新娘休息前,要喝交杯酒。同时要吃不生不熟的饺子和面,图的就是“生”——生儿育女。接着要由新郎的嫂子帮他们扫炕和铺炕。一边扫,一边唱着《扫炕歌》:“扫扫窗户棂儿,抱个双眼皮;扫扫窗户台儿,抱个状元郎……”新娘盖的被子里要放些枣、栗子和花生等,图的是新娘子“早生贵子”。

  新婚夫妇睡前要抢红绫被。据说谁抢着红绫被谁就强过对方,过日子“不受气”。心眼儿实在的新婚夫妇认真抢,实际上大多数夫妇抢的结果是同被而眠。

  新婚之夜,新娘的小姑子等要在窗户外听房。如果没人听房,婆婆要在窗户外斜放一把扫帚,上面放一件衣裳,算是有人听房。

河北结婚习俗

在我国河北省的承德一带,有结婚挂门窗的习俗。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新娘的嫁妆要先送到男家,然后由新娘的弟弟陪着新娘和送亲的人们再到男家去。等新娘新郎进入新房之后,新娘的弟弟便拿出一条门帘挂在新房的门上。门帘多为红色或粉红色,上绣鸳鸯戏水或秀水奇峰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甚是喜庆。新娘弟弟挂完了门帘,男家要送一个红色的小纸包做喜钱,包里装着四元六元不等,不过都是双数,意思是希望新婚夫妇成双成对白头偕老。

关于挂门帘这一习俗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西汉时期匈奴四起,汉王为了边境不受侵犯,并促使匈奴对汉王称臣纳贡,便采取通婚方式以达到两国和善的目的。后宫明妃王昭君自请北嫁匈奴,汉王十分高兴立刻认她做义女,并为她的出塞准备了极为丰富的嫁妆,从工业产品、五谷种子、纺织绘画到首饰衣物、金银财宝,应有尽有,样样俱全。昭君是个有胆略有心计的才女,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把这些嫁妆一一查看完毕,便对汉王说道:"父王,还缺少一件东西。"汉王心想:你是我为了和亲才认下的义女,按说这嫁妆已经是很丰富的了,怎么还缺东西于是便问还缺哪一样呀昭君说听说草原上的房屋不比这里的皇宫,那屋子虽有门可是不挂门帘,人在外边一眼就能看到屋里多有不便。父王何不把宫中的门帘送给女儿,一来遮屋挡门为孩儿方便;二来女儿天天看着门帘,也就天天想念家乡了。汉王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立刻差人去做门帘,并命专使护送门帘,在婚礼那天为昭君挂在门上。

据说后来唐朝文成公主嫁吐蕃首领松赞干布时,唐王也曾令太子亲送文成公主,并在成婚的当天为文成公主挂上门帘。这样,新娘弟弟挂门帘这一习俗便一直流传了下来。解放后,人民生活富裕了,购买力也提高了,陪嫁中的门帘不仅是实用品,更多的已经成为装饰品了。近年来虽然婚礼从简,门帘却仍然还要挂而且一定还要新娘弟弟来挂。如果新娘没有弟弟也要从娘家请一个小男孩来挂。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婚礼,古今中外,都被视为人生仪礼中的大礼。古人认为合礼合法的婚姻必须通过“六礼”程序来完成,这“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采、问名、纳吉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男女婚配前双方不能相见,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现代人的婚姻只保留了纳征、请期、亲迎这三项。婚礼仪式礼节传承到现在,每个人都梦想着拥有一个成功而又难忘的婚礼。在婚礼上,准新人们希望自己成为被关注的焦点,宾客们则想把最好的祝福送给即将踏上幸福列车的新人。虽然有些禁忌礼仪已脱离我们现在的生活习惯,但终归这些老礼还在,无论是对新人还是对宾客,都是值得借鉴的。

概略而言,河北结婚习俗大约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阶段。

一:婚礼的前期准备(婚前礼)

1嫁妆、聘礼、婚服的准备(即纳征)。

男方需向女方送聘礼,女方接受聘礼。接着女方便要开始准备嫁妆。最主要的嫁妆为缝被子,必须找儿女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缝制,缝新被子须用红线缝,不能用黑线,更不能用白线。缝制的时间须在农历的9月,不能在10月。忌寡妇或与新娘属相不合的人缝被子,以免给新娘带来厄运。新娘所穿的婚服,都应该是全新的,如果陈旧,新人便有不贞之嫌。此外,婚服忌讳单的,棉的最好。忌有口袋,以免带走娘家的财气。

2婚房的准备及禁忌。

婚房布置在古代礼节中称为“铺房”,亲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收拾,并备礼前来暖房。既为洞房,风水非常重要,不懂风水仅凭自己喜欢,容易给以后的婚姻生活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婚房布置时需注意以下几点;⑴洞房最好选择在光线明朗,空气流通的地方。⑵洞房颜色不要五花十色,这样做容易发生婚外情。⑶洞房的窗台勿挂风铃,容易使新娘神经衰弱,头晕心烦。⑷洞房不可跨在屋内外之横墙下,夫妻易发生口角。⑸安新床时要把床置放正位,不要与桌子衣橱或任何物件的尖角相对。新床也需放置一些吉利好兆头的物品在床上,例如百合、红枣、莲子,意喻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等。

二:婚礼进行中的仪式礼节(正婚礼)

1迎亲时的礼节禁忌(即亲迎):

男方按照当初双方商定好的“请期”时间去迎亲。“迎亲”的人数忌双数,女方送嫁的人数要逢双。这样表示男家“单”去“双”回,添丁添口,女方双数表示“双双对对”,寓意着白头偕老。如若在迎亲途中遇到另一迎亲车队,这情况叫“喜冲喜”需互放鞭炮或由双方媒人互换事先预备好的花朵来化解。

2新娘的礼节禁忌:

新娘离家时要喜极而泣,且哭的越快越大声越好,这样旺娘家的财运。出嫁当日新娘忌吃夫家的饭,俗云“食郎饭,打郎声”,意喻以后在婆家受委屈只能忍气吞声,言听计从,为避免,所以当日只须吃菜而不吃饭。另外新娘出大门时忌双脚踏地,要小心不要踩到新郎的鞋子,入男家大门时也不能踩踏门槛,触犯了其中任何一条都容易给娘家和夫家带来不好的运气。

3新郎的礼节禁忌:

准新郎在新婚前夜忌睡空床,可以找未成年的男童来“压床”,这样可以早生贵子;新郎家中迎亲时,需吹吹打打,燃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让新娘进门,忌冷清,且头挂鞭炮忌“头数”太少,如果新娘还没等进夫家门,鞭炮断了声,造成场面冷清,如同办丧事,意头不好。民间还认为鞭炮是“崩崩邪气”,越是大喜的日子,恶鬼越会来捣乱,必须及时的把它赶跑。

4其他观礼人的禁忌:

贺婚是人之常情,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凑份子”是理所应当的。主家需准备记账本,记好“份子钱”等到将来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也要“凑份子”且数额要多于对方当初送来的礼额。当新娘步入男家时,翁姑二人以及孕妇和守孝之人要做回避,以防相冲。同时孤寡、再婚妇女、穿白衣服者忌进入洞房,属不详之兆。结婚当天,若是碰到闷热天气,所有参加婚礼的人,都不能扇扇子,不然会有拆散的意思。

三:完婚后的习俗禁忌(婚后礼)

1完婚后三日,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

“回门”须在当天日落前赶回夫家。若是遇到特殊情况,赶不回来,在女方家留宿,夫妻也要分开睡,以免冲撞了娘家人给女方家带来晦气。

2新婚四个月内。忌新人在外面过夜。

禁止参加任何的婚礼丧事。忌用新娘的镜子照别人,因新娘的喜气比较重,用镜子照别人,会让新娘的福分流失。

古代婚姻讲究的六礼,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婚姻法,和现代一样都是出于对婚姻的重视所制定的行为规范。虽然“六礼”大部分深受中国古代的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换个角度,也有它所积极的一面。比如:男女双方在婚配前不能单独相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虽说在现代屡遭非议,但在以前,却避免了男女因婚配年龄较早造成的无知与轻率,有利于婚姻的稳定长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096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