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不管你青梅竹马还是两小无猜,也不论你如胶似漆还是已经好到肉里头,更不管你生死与共还是难解难分,既定的顺序,结婚婚礼礼仪是必要遵守的。那么,北京结婚有哪些风俗和忌讳?北京结婚讲究有哪些呢?想知道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北京结婚风俗
1在北京结婚习俗中,首先是男女双方的家长一起商量两个人的婚事,订婚之后,男方将彩礼送往女方的家中,在北京人看来,聘礼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聘”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下聘礼要送女方茶叶、点心盒、女方三套衣服钱等,也可以送水果、保健品、金器等等。
2男方需要带4个苹果去女方家,则女方需要还8个苹果,寓意着四平八稳,男方带2个点心盒,女方也太还2个,家里要摆6样糕点,还要沏茶。
3结婚接亲的人数一定要是双数6、8、10、都可以,最好是长辈去接亲,而女方家送亲的辈分是要根据男方家一样的。
4在接亲时,从一边进,另一边出,北京人结婚不走重复的路,寓意着新人不走回头路,新郎新娘下喜车后,喜车花立即拆除寓意着这辈子只做一次喜,但不要抓净,寓意着把福根留下,陪嫁的彩礼用红色的纸包好。
5新娘对窗外飞红手帕,寓意着喜上加喜的意思、典礼前、斧子、去时为单数、不能掉井里。
6新郎新娘相互扎红腰带,扎腰带时切忌不打死结,寓意着夫妻感情和顺、新娘抓福时尽量多抓,不结疙瘩。
7在北京结婚习俗中,北京人迎亲的人员和迎亲时,返回的途中如果遇到秤砣,要用红布包好,等到了女方的家,和返回新房时,返回时迎送的亲人人数和送新娘的车辆都要是双数,这寓意着好事成双。
8在接亲的过程中,新房附近的井盖要用红布遮盖起来,把井盖上了,行车往里拐,寓意着不往外去,不被吹散,生生死死一辈子在一起,不离不弃。
9北京人结婚随份子的数字一般都是600、800元这样吉利的数字,寓意着六六大顺,婚后大发。
北京结婚讲究有哪些
北京结婚习俗之聘礼
男女双方家长说媒、相亲、订婚后男方送彩礼往女家,表明聘定女方为妻。聘礼的一部分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聘”是婚礼前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北京结婚习俗之陪嫁
女方收到男方送来的聘礼后,在出嫁前一天下午将娘家陪送的嫁妆送往男家。中等人家陪嫁一般为24抬、32抬,有的人家陪嫁有相应还礼之意,原则上以男方聘礼增一倍还礼。(嫁个女儿也不容易啊!不过现在一般都是男方准备新房,女方的陪嫁一般都是新房的家具电器,这个比较实用)
北京结婚习俗之娶亲
吉期一到,喜轿车执事上门,娘家忙着打发上轿车,夫家忙着迎娶进门,排场大又隆重,礼数也多,算给双方的家境来了一场大展示。
“娶亲太太”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喜轿车执事上门迎亲,引导行礼。她主持婚礼仪式,另有傧相指导新郎新娘完成婚礼礼节。
北京结婚习俗之洞房坐帐
新人拜过天地后,上炕抓盖头,夫妇才算正式见了面。拜堂后要“闹新房”。新婚夫妇进行同吃子孙饽饽、喝交杯酒、撒床、上头等仪式。其中贯穿着祝愿新人称心如意,家道发达兴旺的主题。
北京结婚习俗之回门
洞房花烛夜后,第二天一早,新婚夫妻要一同祭拜神、佛和宗亲三代,并拜见父母等长辈,定名分,认大小。
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通常新娘要回娘家与父兄亲友行回见礼。这就是所谓“回门”,也叫“回酒”。
虽然现在这年代已经很少有媒人拉红线也没有人信什么八字之合了,但是精简了的传统还是被流传了下来!
北京结婚习俗要点
北京结婚习俗上强调要在12:00之前完成行礼仪式,形式上多以西式为主。
北京人中午结婚,酒宴往往喜欢摆在饭庄,且大多是老字号,比如东来顺、全聚德等处。
北京市区不许放鞭炮,即使结婚,也多以踩气球代替。
一般北京人结婚不闹洞房,因为是中午,吃完即散。
北京人送红包数字和上海人差不多,一般在3、5百块,但各人可量力而行。若是经济水平不好的,送少点没关系,关键是来参加,就算给对方面子。
建国前,男女婚姻须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并有一套繁文缛节。民国年间,男女十多岁,父母即为之托媒提亲要求门当户对,年龄相当,生肖相合经双方父母同意,便相约吉期通启媒人先向女方传启,由男方备拜盒,装柬贴,艾蒿,麦麸,钗环首饰(即彩礼),女方将彩礼收下,谓之"纳彩",换上文房四宝,食盐和另一份柬帖,再由媒人持向男方此即正式婚约。
迎娶前,男方先向女方索取生辰八字,得庚辰后始择定婚期,下鸿启,俗称"大书"娶亲前一日下午新郎要拜祖莹,拜四邻。晚上,新人的兄长要在新房住宿,俗称"滚床"。
女子出嫁要减食三日迎娶分"大娶","小娶""小娶"抬一乘花轿;"大娶"抬两乘花轿,喇叭号筒,旗锣伞扇,车马人夫前往女家。路途远的,新郎前一天去女家,叫"头天过轿"。新娘穿"催妆衣",顶"蒙头红",由兄长用椅子抬送上轿男家派两名儿女双全的中年妇女,作"娶女客"另备食盒一具,盒礼必备猪肉(叫离娘肉)一块,盒上缚一只活公鸡女家将猪肉割成两块留下一块,并将公鸡换成母鸡也派两名中年妇女作"送女客",还要有二名男子送轿,俗称"送山的",一般由新娘近支叔,兄充任。花轿抬到男方门前,由新郎兄长2人持谷草一把在轿前点燃,绕轿一周,这叫"燎轿"。然后,一少女把成部书籍(书中夹两棵连根葱)交给新娘,另一少女将麦麸撒在新娘身上,遂把新娘拉下轿来,此谓"接轿"。新娘下轿足履草席坐入椅中,由新郎族兄2人在鞭炮声中抬进天井院中。
天地桌上摆放香炉,烛台,铜镜,机杼和斗,斗里盛满谷物并插上一杆秤司仪赞礼,兄嫂领拜,新人行叩拜礼,叫"拜天地"拜毕,新郎,新娘入洞房,喝"交心酒"新郎退出嫂子给新娘脱去"催妆衣",用秤杆挑去"蒙头红",让其按规定方向端坐床上,这叫"坐帐"嫂子们口念歌谣将粟子,红枣和花生向床上撒去,名为"撒帐"新郎进入洞房与新娘同拜"床公床母"随后,新娘打开衣柜,新郎把手往柜里一伸,随即退出,这叫"抄柜"夜深人静,新郎复入洞房,新娘双手挣布袋,新郎端斗倒谷物,名为"倒斗"此外还有"上拜","吃团圆面"许多礼数婚后三日,新娘拜过祖茔,四邻之后,与新郎同回娘家,当天转回,叫"回门"。60年代后改为"接二还三"1950年贯彻《婚姻法》以来,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主,男女至婚龄须经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即为合法夫妻,旧时的繁礼缛节逐渐去除。
1、首先从礼节上来讲双方父母还是应该见个面,互相认识一下,你是男方,按习俗双方家长见面时请你父母准备一点礼物,根据条件来吧,不一定太贵重,能表示心意就行了,毕竟是要把人家女儿娶回家。
2、从实际条件上来讲,男方条件允许就准备一套房子装修好,家具、家电、床上用品、厨具等等生活用品就双方协商怎么买。
3、上面的前期准备的同时,迷信或者寻求心理安慰的话,找个懂的人算算吉日,就可以去订酒席了,选择你们认为合适的酒店、酒楼等等,根据要请的宾客人数定酒席数量,一般是按拟出的名单的80%定,比如你的名单上有300人,可以定25桌抛3桌左右,因为有的人不一定能到。
4、你和GF再商量婚礼形式,通常贵阳结婚都是男方率车队去接新娘,那你们的车要尽早确定下来,要什么车,要几台,一般车的数量都是双数。
5、接亲时要准备的东西,四色水礼:酒、面条、肉、糕点,重量或者数量要双数,比如6斤8两肉,要一刀切的,不能有拼凑,最好是后腿肉。
6、大量红包,接亲开门的金额小点,比如1块2,给花车司机的多点,88,其他司机少一点168,
7、男方准备的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视条件而定吧。
8、婚纱照提前2个月左右就可以去照了,婚礼当天的服装、新娘化妆、捧花、新娘头花、手腕花等等都要提前确定好,不能临时抱佛脚。
9、新娘陪嫁的东西比如床上用品、家电等等,接亲时都要拿的,但家电只要拿个包装箱子就行了,不然很重很麻烦。
10、接亲阶段在双方家中准备仪式的道具,比如废弃电脑主板(男方跪的,哈哈)、托盘、茶杯、茶水这些,都提前准备好。
11、大红喜字,大的小的多准备一点,贴在巷子口、小区门口、单元楼门口、大门上、闺房门上的要大的,贴家具、家电上的小的就行了,彩色气球必须准备多一点,现在不能放鞭炮,就踩气球听个声音讨个喜气吧。喷罐、气压礼花都要准备,背新娘出门和婚礼现场都要用的。买一把红色伞,新娘出门要用的。
12、婚宴上,开席前先吃点解酒药,不然敬酒时的“鸡尾酒”够你受的。
……………………………………
以上是我结婚时准备的东西,很麻烦很繁琐,一定要提前准备好,千万不能在结婚当天搞得手忙脚乱的。
祝你和你老婆新婚快乐。
虽是八宝,但有九种
:1、算盘:寓意对新人未来安宁富裕的理想与规划
2、梳子:尤白首相庄,指夫妇到老犹相敬爱
3、剪刀:寓意新娘婚后生活的绫罗绸缎前程锦绣
4、斗:粮食的量具,婚嫁礼仪中彰显男方的家境富裕
5、尺子:婚姻生活中引申为衡量幸福的标准,也指百子千孙、幸福远流长
6、镜子:表示圆满或新娘的姿容秀丽
7、绣花鞋:鞋与“谐”同音,寓意夫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
8、如称:取称心如意之意
9、压钱箱:婚庆中女方送嫁礼品之一,借以表示女方家境富裕,同时也是女子婚后用于收藏珍品之物
中国传统婚礼是华夏文化的重要部分。古时于黄昏举行,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古代婚礼有六: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在《礼记·昏义》篇对中国古代的昏礼的形式及意义有着较为详细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婚礼是汉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大红花轿、浩浩荡荡的迎亲仪仗队、拜天地、掀盖头,身穿"凤冠霞帔、状元服"的中式婚礼,"追寻文化根源、重视传统民俗"成了现代人的新“时尚”,这就是中式婚礼
扩展资料:
婚嫁习俗
相亲相爱交杯酒
1、喝交杯习俗:酒新郎,新娘在婚礼上喝“交杯酒” 是婚礼上重要的仪式之一。习俗起源于秦代,据史料记载,新郎,新娘各执半瓢饮酒,属意两人合二为一、相亲相爱、百事和谐。到了唐代才将容器换成酒杯,属意还是一致,象征着永结同好,同甘共苦的深意。
2、切婚礼蛋糕习俗:新娘和新郎要隔着糕饼接吻。将各种糕点混在一起,在加盖一层雪白的糖霜,就成了现代的婚礼蛋糕。新郎和新娘必须一起切下第一块蛋糕,不能一个人切;面包屑幸运,单身需把蛋糕的屑带回家,放在枕头底下预示吉祥
3、抛洒彩色纸屑习俗:抛洒彩色纸屑风俗起源于意大利,凡参加婚礼的人,要向新人撒一把五彩缤纷而细小的糖果,祝福新人过着甜蜜的生活。而后,改为撒彩色纸屑。
4、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俱等带回男家。
参考资料:
由于满族历史悠长,分布很广,因此各地的婚俗差别较大。如沈阳一般满族人家婚嫁旧俗,子女成年,双方父母首先要给儿女对照八字,如合婚,双方父母才能由媒人带领“相看”,也叫“相亲”,俗称“看门户”。如双方相看中意才能定亲。
19世纪末的中国结婚队伍
订婚男方家要以头环首饰等为定礼,送至女家,称“放定”,又称“过小礼”。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装出见男方家长,装烟、倒茶敬给男方尊长,男家给以装烟、倒茶钱若干,亦称“斟盅”。订婚亦即古代所谓的“纳采”,当时沈阳满族又叫“下茶”,即如清代缪润绂《沈阳百咏》的《下茶》所咏,“采趁良辰会亲家,衣裳钗钏要鲜华;百圆馒首双坛酒,妥帖安排到下茶。”他具体解释说,“俗谓‘纳采’曰‘下茶’。纳采之日,预办馒首百圆、酒双坛,并衣裳钗钏等物,俱以新鲜为上,无则转借。女家是日则宰猪款待诸亲,谓之‘接茶酒’。”满族大婚正式仪式的前一日的“预演”,名曰“晾轿”。《沈阳百咏》的竹枝词《晾轿》写道:“击鼓鸣锣官道开,红尘得意马蹄催;宫灯簇拥纱灯引,认是谁家晾轿来。”描述的就是旧时满族婚礼的“晾轿”情景。这首竹枝词的另一版本,更是具体地记述了当年那种气派场面:“马蹄得意试轻埃,晾轿人争羡八抬;灯彩辉煌铙吹沸,前锣听响十三开。”诗人另有小注详解此俗,他说,“俗例于婚娶前一日预请娶亲男客数人,衣冠骑马前导,后列鼓吹灯笼,极后抬大红官轿一乘,诸事俱比照迎娶体例,名之曰‘晾轿’。
宗室娶妇,及娶宗室女,用八人舁舆,余概用四轿。锣响十三开, 则达官显宦家也。”《清俗纪闻》迎亲队伍
娶亲由男方选两个结婚日子,由媒人送给女方,叫“送喜日子”。男方在结婚前几天择吉昏将聘礼(老酒一坛三十斤、猪一口;或成衣四件,皮、棉、夹、单)
送至女家,叫“过大礼”,俗称“下大茶”。纳聘日,男方家长偕儿子至女方家,拜见岳父母,称之“磕头”,女方家长赏以钱、针绣等物。女家将聘礼陈列到案桌上,两家亲翁跪在案下酌酒,互相交递酒杯祭洒地上,称为“换盅”,接着是“开剪”,将男方送的彩布与女方做衣服;同时,女改辫发而盘髻,称为“练习”。
娶亲时,一般男方要操办三天。第一天叫“响栅”。这一天婆婆、婶婆去请老亲少友。头一天动鼓乐、搭灶、劈柴。第二天叫“晾轿”。
迎娶前一天,男方乘轿或车至女方家迎接嫁妆和新娘。女方送嫁妆和新娘上车,新娘要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处”。女方只把嫁妆送到男家,列于门前案桌上,俗称“过箱柜”。男方设迎风酒接迎女方送嫁妆人,俗称“下马杯”。
结婚吉日,太阳未出,男家就列队迎亲,去时人是单数,回来则是双数。清晨,女家用彩车送亲,新娘哥哥护送,路遇井、庙、墓则用红毡遮住彩车,意为“避煞神”。男方迎亲的彩车与女方送亲的彩车中途相遇,两车外辕相错,新娘由哥哥抱到迎亲车上,称为“插车”。
迎接新娘到男家,新娘下轿后,新郎手执马鞭对空猛抽三鞭,或用无头箭向新娘方向射三箭,意为逐黑煞神。新娘头蒙红盖头,脚踩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新郎新娘在鼓乐声中向北三叩头,即“拜天地”,俗称“拜北斗”,对拜,众亲友贺喜。礼后,新娘要跨过马鞍先进房有侧架设的青布帐栅静坐,俗称“坐帐”,亦叫“坐福”。《沈阳百咏·坐帐》:“合欢酒熟待鸡鸣,鼓乐声兼爆竹声;昏礼似遵三代古,不教花烛拜天明。”描写的正是如此情形,“俗例娶妇用鼓乐、施放爆竹,非古也。惟多在夜间于昏礼为近。特古以暮,而今向晨耳。又,土人夙有坐帐之例。新妇过门,须静坐终日方准动移,迎娶时早,甚多不便之处。”此刻,新娘身着大红袍(俗称“打草衣裳”,入帐,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搭在新娘身上,前胸、后背各悬一面。接着,另一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盛钱米),新娘抱在怀中(也有夹在腋窝儿的),叫“抱宝瓶”,亦称“抱宝媒壶”。中午,还要行“阿察布密礼”,就是在院内神桌前,新郎单膝跪,手擎托碟,用满语念“阿察布密歌”,俗称念哈力巴经。“阿察布密”是合婚之意,歌词大意是夫妻幸福,长命百岁,白头到老,共享富贵。宴毕,新娘家人辞归,新郎仍在门前为每人敬酒三大杯,为娘家人送行。尔后,新娘才能移入新房内。傍晚新郎入新房用秤杆揭去新娘盖头,新娘打扮完毕,与新郎、娶亲婆、送亲婆围方桌而坐,新郎新娘饮交杯酒。闹洞房时,要唱喜歌“拉空齐”,多即兴编词,均为祝福之意。
《清俗纪闻》迎亲花轿
婚后次日,同拜祖先、父母姑舅各尊长亲属,谓之“分大小”。此间,还有“梳头酒”和“装烟钱”礼俗。在举行过婚礼仪式的次日,娘家来人为新娘梳头,是日早筵为“梳头酒”。新娘梳洗完毕,始交拜花烛,拜公婆,为一家老幼装烟。年长者须有拜钱或钗子等物作为赏给新娘的见面礼,名曰“装烟钱”。《沈阳百咏》载,“诸姑伯姊上琼筵,好是梳头第二天;欢喜新娘齐见礼,大家添费吃烟钱”,咏的便是此俗。此外,另有七日“回门”“住对月”,亦即婚后一个月新娘可回娘家住一个月等习俗。
现在的年轻夫妇在举行结婚典礼的时候,已经不再满足于已经大众化的西式婚礼,开始流行复古风。今天,
安阳婚纱摄影哪家好
1亲迎 古礼亲迎的第一个程序是由新郎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方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莫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亲迎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招车,唐代用图绘的障惋车,宋代以后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鼓吹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铖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破。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是妻亲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粟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亲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吉时!女方隔着街门向外喊话,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安阳婚纱影楼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有些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是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妆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陪着娶亲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子则同时在妆扮。妆扮完毕,新娘由送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的归途,必须走另一条路,因此有时候要绕着路走,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遮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样,遇上宝财啦!有的少数民族鹜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
2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草节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现代新娘下轿(车)撒花红纸屑,或许就是由此而来。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事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春深嫁女家》诗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人,弗令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毡,名曰:‘传袋’,又日‘袋袋相传,以袋隐代’。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郎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平安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的。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来后,司仪唱xxx礼钱x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3进洞房
新郎新娘人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上或床上,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倒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人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向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
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粟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