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前往东吴迎娶小乔,诸葛亮给赵云的三个锦囊妙计都分别说了什么?

刘备前往东吴迎娶小乔,诸葛亮给赵云的三个锦囊妙计都分别说了什么?,第1张

1、诸葛亮第一次用锦囊妙计是在第54回《吴国太佛寺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和第55回《 玄德智激孙夫人 孔明二气周公瑾》。

当时孙刘联盟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刘备也借机大肆扩充地盘,拒不归还此前向东吴暂借的荆州。为取回荆州,周瑜献计“假招亲扣人质”。但是,很快被诸葛亮识破,后者将计就计,择日便去就亲”,并派赵云跟随护驾。临走前,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让赵云“依次而行”。让孙权和周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2、诸葛亮第二次用锦囊妙计是在第99回——《诸葛亮大破魏兵 司马懿入寇西蜀》

此时正是诸葛亮北伐大战司马懿的关键时期,于是诸葛亮便派魏延、王平等大将正面迎击魏军先锋张郃,又给姜维、廖化一个锦囊,让他俩依计而行。结果,姜维、廖化凭借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大败魏军。但是此战之后,由于张飞长子张苞战死,诸葛亮未能经受住打击,竟从此得病卧床不起。

3、诸葛亮第三次用锦囊妙计是在第104回——《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正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算准魏延必反,所以临终之时还给了杨仪一个锦囊,让其依计而行。后来魏延果真造反,杨仪利用诸葛亮留下的锦囊妙计,借马岱之手杀死了魏延。

诸葛亮算是三国戏份比较多的人物了的,但是关于他的生活方面提及的却比较少,只知道他有位老婆叫黄月英,难道诸葛亮从没都没有娶过妾么按照诸葛亮的地位来看,想娶个妾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过诸葛亮似乎对这些都不太敢兴趣,只想着自己的宏图大业。其实历史上也有记载一些关于诸葛亮妻妾的事情,这次就为大家揭开真面目。要是想八卦诸葛亮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志》中,抛开曹操、刘备和孙权,许多文臣武将都有妻妾,比如东吴的周瑜和张昭,曹魏的荀彧和张辽。然而,却没有诸葛亮妻妾的记载,有人说,是因为蜀国史料少,但是,裴注里能看到马超和关兴的妻妾记载。其实,不仅仅是《三国志》,其他史料也没有诸葛亮这方面的记载。

那么,除了黄月英外,诸葛亮到底还有没有其他的妻妾呢虽然史料没有直接说明,但是却有两处材料可以佐证这个问题。

1诸葛亮的《与李严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这里面的“妾”,在三国时期,并不一定指的是小妾,也有可能是奴婢。不过,结合《与李严书》来看,应该指的是妻妾之意。如果指的是奴婢,就没有必要说“无副服”。

因为按当时社会环境,女奴几乎没有地位,“无副服”就是正常现象,而《与李严书》中暗喻“清廉之意”,如果翻译成妻妾,这句话就说得通。尽管妾不如正室,却也有一定地位,说她们“无副服”,刚好证明自己清廉。另外,诸葛亮凡事必躬亲,应该不会蓄奴,否则自己不会活活累死。

2《三国志》的诸葛瑾传记中有这么一句话:谨才略虽不及弟,而德行尤纯。妻死不改娶,有所爱妾,生子不举,其笃慎皆如此。这里说的意思是:诸葛瑾的才能虽然不如弟弟诸葛亮,但是他的德行更纯粹,为什么呢因为诸葛瑾的妻子死了不改娶,即使爱妾生了儿子也不抚养。

反推这条史料,诸葛亮就应该是“妻死而改娶,有所爱妾,生子而举”。其实,结合诸葛瞻的出生年月,就容易推测,诸葛亮和黄月英应该在赤壁之战前结婚,也就是公元207年之前,而诸葛瞻却出生于公元227年,如果黄月英能够生育,诸葛瑾不会那么晚出世,只可能有一个答案,诸葛瞻并不是黄月英的亲生儿子。

既然证实了诸葛亮除了黄月英外,还有其他妻妾,那么,他是何时纳的妾呢应该是过继诸葛乔之时,当时诸葛亮应该做了两手准备。何况,三国时期有“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的说法,因此可以说,诸葛亮纳妾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诸葛亮的老婆是黄月英

-简明历史传记黄月英为沔阳名士黄承彦之女,黄承彦以黄月英有才干向诸葛亮推荐,请求配婚,诸葛亮答应后遂与黄月英结为夫妻,相传黄月英黄头发黑皮肤,但知识广博。但也有一说指黄月英本人极美,因此遭到乡里其他年轻女性的嫉妒而诋毁她的容貌。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相传就是从黄月英的传授的技巧上发展出来。荆州一带的特产,相传部分也由黄月英所制造或发明。现今襄樊一带,还可以听到很多关于诸葛亮与黄月英的动人传说。

  关于刘备初识诸葛亮一事,  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  流传颇广的刘备“三顾茅庐”  说。这是中国人一千多年来津津  乐道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诸

葛亮在其《出师表》中说:“先

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

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

事。”陈寿在《三国志》中也采

用了此说。

另一种是诸葛亮“北行见

备”说。三国时魏人鱼豢所著

《魏略》明确地记载了诸葛亮归

附刘备,是“亮诣备”而非刘备

三顾的结果。同时《九州春秋》

亦作了如是记载,可见并非孤

证。

“三顾”说与“晋见”说可

谓泾渭分明、截然不同。孰是孰

非我们如果抛开主观的成见,

揆诸史实,即可发现“晋见”说

更符合历史的真实,也就是说刘

备初识诸葛亮,并非刘备“三顾

茅庐”,而是诸葛亮“北行见

备”的结果。

诸葛亮高卧隆中,自称“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

侯”,其实乃是“尺蠖之屈,以

求伸也”。当时的局势是北方的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有了

庞大的智囊团,独据中原;江东

的孙权也在承继父兄之业的基础

上,独据一方,划江自守。这两

方势力对于晚去与外来的诸葛亮

来说,其抱负与才能均难以得到

全面的施展和实现。而荆州的刘

表,拥兵自守,不晓军事,非雄

才大略之主,因而抱有“管、乐

之志”、积极进取的诸葛亮只有

“待时凤翔”。

而南投荆州的刘备虽正寄人

篱下,但在中原奋战数载,早以

播下声名,不失为人中之主,且

是汉室人物,因而择主刘备正合

诸葛亮的意愿。曹操一统北方、

旌挥南指的这种燃眉之势给他们

的结识,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

件。在这种情势之下,诸葛亮于

是“北行见备”,为刘备出谋划

策。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

《魏略》载: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

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

敌,而表性缓,不晓军事。亮

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

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亮

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刘

表)孰与曹公邪”备曰:“不

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

也”备曰:“亦不如。”曰:

“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

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

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

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

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

人心不悦。可语镇南,全国中凡

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乎

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

之。

持“三顾”说者一般均否

定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其实是毫

无道理的。诸葛亮正是在初次见

备时,提出了“游户自实以益兵

众”的建议,并由此得到了刘备

的重用。

刘表主持荆州时,北方战

乱频仍,荆州地区则相对平静,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

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荆

州平乐,国未有衅”,因而流民

游食者极多。而刘表坐保江汉

问,并无四方之志,因而不曾致

力于澄清吏治,整顿户籍,扩兵

积粮,故刘表在荆州虽“招诱有

方”,却“著籍者寡”,刘备在

南投刘表后,从新野移屯樊城,

所辖兵众仅为数千人,但当曹操

南下,刘备撤离樊城时,则仅关

羽之水军就有“精甲万人”,可

见诸葛亮替刘备出此上策,利用

荆州搜刮“游户”之机招募丁

壮,扩充了刘备的军队。

从诸葛亮登门见备,刘备

“以其年少”而未加重视,到了

解、尊重、信任诸葛亮的记叙也

合情合理。如果再从诸葛亮归附

刘备到刘备南走夏口这一年左右

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史事,即可发

现刘备、诸葛亮此时尚不是“鱼

与水”的关系,也就是说诸葛亮

尚不及随刘备南下的关、张等

人,史籍记载也均未涉及诸葛亮

辅助刘备事,因而刘备特别器重

诸葛亮并无具体事实依据。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

看,《魏略》成书于《三国志》

之前,是当代人实录当代史,鱼

豢为早陈寿一辈的人,而隆中其

地在赤壁之战以后即并入了曹魏

的版图,上距刘备三顾隆中求

见的时间较为短暂,因而鱼豢如

要收集这方面的史料是不难做到

的。

那么是不是鱼豢故意置刘

备“三顾”而不顾,凭空捏造出

亮“北行见备”呢当然不是!

《魏略》“有纪、志、传,自是

正史之体”,是史料丰富、态度

严谨的史著。在裴松之所引诸书

注《三国志》时,此书则是被引

用最多者。之后,西晋的史学家

司马彪在审慎详察的情况下,也

持此说,可见其真实性的程度是

可以靠得住的。

那么陈寿

又为何一反前代

及同代史家之论

而独持“三顾”

说呢这一则是

取之于诸葛亮的

《出师表》,再

则用“三顾”说

更符合于封建的

伦理道德观念,

更能显出刘备的

德行及诸葛亮的

清名,从而也就

使之达到了封建

意识的理想化高

峰。

我们回过头来看诸葛亮的

《出师表》。《出师表》是诸葛

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出发时所

写。这篇表与其说它带有自传的

性质,倒不如说是出师的宣言,

北伐的誓词。《出师表》其意正

在于统一军心、统一民心以激励

斗志,完成北伐大业。这里我们

试作一揣测,《出师表》作于公

元227年,此时刘、关、张群雄俱

亡,无从对证,因而诸葛亮为了

政治上的需要而提出了“三顾”

之说。当然这种可能性颇小,更

大的可能则是刘备在樊城结识了

诸葛亮后,“知亮有英略”,因

思其辅佐而曾经三往隆中与之作

过倾心交谈。

千百年来,刘备“三顾茅

庐”说之所以压过诸葛亮“北行

见备”说而广为流传,一方面是

因它有声有色,有着浓郁的传奇

色彩。另一方面则是刘备求贤若

渴及谦逊精神更合乎读者的心

理,因而更易于接受。不过历史

终究是历史,治史的目的之一就

在于去伪存真,以还历史的本来

面目。至于其它方面的功用,则

可由小说故事去完成。

(摘自历史解密网)

1、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

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2、隆中对

刘备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州牧懦弱,有机可乘,而且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天下。

3、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 诸葛亮、 尚书令 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

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白帝城托孤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 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4、劝刘备称帝。

刘备取得益州和汉中之后,称帝建国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群臣劝刘备称帝,但刘备没有立即答应。这时,诸葛亮以汉光武帝为例,语重心长地劝说刘备,使刘备很快放下了思想包袱,建立了蜀汉政权。

5、舌战群儒的故事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

扩展资料:

一、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轶事典故:

1、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是指以良好的德行使人佩服。刘备虽然在机权干略上略有不足,但是却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曾以此感化了刺杀他的刺客。刘备临死前还以此来教育他的儿子刘禅,即“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60] 

2、求田问舍

求田问舍出自《三国志·陈登传》,本意是指只知道购置房田产业,没有远大的志向。

许汜和刘备一起在荆州牧刘表处坐,刘表与刘备一起品论天下人。许汜说:“陈登是个江湖之士,豪横之气不加检点。”刘备问刘表:“许汜君说的对不对啊?”刘表说:“要说不对,许汜君是个善士,不会说虚假的话;要说他对,陈元龙可是名重天下呀。”

刘备问许汜:“你说他豪横,难道有什么事例吗?”许汜说:“我曾经遭遇战乱路过下邳,我去见陈登。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刘备说:“您有国士的名声,现在天下大乱,帝主不能执政,希望您忧国忘家,有一点救世的念头。可是您呢,整天忙着求购土地,到处询问房产价格,说的话没有能采为良言的,这是元龙所忌讳的做派,他凭什么跟您说话呢?如果是当时是在下,我会自己睡在百尺楼上,让您睡地板,怎么会只是上下床之间呢”

3、死里逃生

据《典略》记载:张纯反叛时,平原刘子平推荐刘备参军讨伐,途中遭遇敌军被打败,刘备佯装假死。敌军退散后,刘备遇上故人,一同乘车离去,逃过一劫。 [2] 

4、髀肉复生

出自《九州春秋》。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

据记载:刘备依附荆州刘表后,在荆州居住多年。有一天刘备发现自己大腿生出赘肉,由此感概而落泪。刘表见了,询问何因,刘备回答:“我过去常常骑马,大腿没有赘肉。现在不再骑马了,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时光飞逝,人即将步入垂老,却没能建功立业,因此感到悲伤。” 

二、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轶事典故:

1、蜀主八剑

据《古今刀剑录》记载,章武元年,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铸造八柄宝剑,一把刘备自己佩戴,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刘永、刘理、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

蜀汉灭亡后,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并改名师古剑。 

2、相关发明

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历时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纪原》中,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正遇风起,不能渡河,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便会风平浪静。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为馒头。(又有一说,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475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