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代纳妾成本看金银购买力变化

从古代纳妾成本看金银购买力变化,第1张

众所周知,咱中国古代男人们除了能娶一位正妻外,还能拥有许多小妾。妻与妾的区别可大下了,妻需要通过三媒六聘才可以到家,男子对娶妻子非常重视,从纳彩到下聘到结婚都必须亲自去。

对于妻子而言,无论多不讨丈夫喜欢,丈夫都是不能胡来休妻的。而妾则是只要你有钱,就可以买来的。妾的数量首要取决于一个男人的经济实力。

但是以古代贫苦大众的经济实力,自己吃饱穿暖都是问题,他们能够买得起小妾吗?其实在古代纳妾也是有严格的规定的,比如西晋的规则:王公能置妾8人,一品二品能够置妾4人,依品递减,到八品只能纳一位了。

这些规则首要针对官员,那些民间的有钱人这些法制的约束很有限。明朝也规定男人们40以上无子才能纳妾,可实际上违规的比比皆是,纳妾就如同买东西。

《汇苑》中说的很直接:妾,不过是男女交接之用。只要你家人同意,再订立一个契约,写上基本情况,两边签押,买妾价钱,见证人,等信息,这个妾就能带回家了。要是家里有个悍妻,死活不同意你纳妾的话,男人们也就只能在别处安置小妾,这种的叫做别宅妇人。总之没有什么能阻挡男人们纳妾就是了。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

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

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再有:“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 = 人民币2000元 = 10两白银

1两白银 = 人民币200元 = 1000文钱 = 1贯(吊)钱

1文钱 = 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一般来说,越早银子越缺乏,所以也更值钱些。几千年来白银的购买力在逐步下降,有考古资料给出一个大致的比对:

唐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2000—4000元。

北宋中期: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00元—1300元。

明朝中期: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00—800元。

清朝:1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150—220元。

在古代,买妾需要花多钱呢?在宋朝,妾的报价大概是100贯以上,那么这100贯相当于多少人民币呢?宋代1贯钱相当于148到600人民币,咱取中间374来算,那么在宋朝买小妾需要37万元以上。

在明朝,妾的报价不等,低的有30两,高的上千两的都有,当然,正常纳一位妾室开支也在百两以上了。明朝1两银子换算大概是130到660人民币,咱再取中间值算,大概需要4万左右。

清朝的时候平均保价也是100两以上,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就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买妾的开支:第一次花费银400两,第二次花费130两,第三次180两。依照一两相当于150-650人民币换算也在4万元以上。

看到这么便宜,很多人肯定觉得古人太幸福了,一辆奇瑞就能纳妾了!

我认为这只能说明银子退出流通后,价值变的便宜了。那么把参考货币换成黄金呢?

古代金银大致可以按照以下比例换算

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拆分得细致一些,就是:

1钱 ≈ 100文(80—150枚铜钱)

10钱 = 1两

1两白银 = 1000文钱

1两黄金 = 10两白银

一贯钱 = 1000枚铜钱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300元/克

白银:3元/克

黄铜:003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12000元

1两白银:约值120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 约值015元

若按明清汇率换算成黄金,纳妾所需均价 200两白银=20两黄金(800克)≈ 现在的24万元人民币,基本略等2017年北方农村二婚彩礼礼金。

以此分析,白银购买力已经大幅下降,购买力约为原来的十分之一;金银铜币值由原来的10比1,变成了现在的100比1 。

黄金购买力变化不大,黄金作为货币的天然属性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正所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贵者恒贵,稀缺者恒稀缺。

按照唐代度量衡计算,唐代的一斗约为今天的六升,米的密度约为每升1。5市斤,估算下来也就是5kg的小袋米是一斗。我们按普通大米30块钱的价格来算,即一枚开元通宝折合今天的人民币6元(计算并不精准,存在1~2元的误差)

当然这是贞观四年的米价折算的,如果你在唐代想买一把今天的菜刀,最少都得万钱因为今天的不锈钢菜刀放到唐代已经是宝刀了

今天的生产力是唐代的一万倍都不止,跟唐代相比物资是极大的丰富,粮食布匹这些东西常年处于一种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不存在稀缺的情况。因此唐代开元通宝的价值还应该是更高的。

只有“女人”这一种人力资源相对男人这个需求者的数量变化不大,可以作为一个研究古今经济变化的参照物。✌️

彩礼和聘礼,就是男女双方在结婚之前,男方给女方的钱财和物品,在我们古代的时候叫做聘礼,我们现在叫做彩礼,古代的聘礼就是三千,当然不是我们现在的三千。现在的彩礼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可以说没有一定之规。这就是他们的区别。

其实,无论是彩礼还是聘礼,其实他们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叫法不同而已。古代的时候叫作聘礼,而我们现在叫作彩礼下面,我就从古代和现在来论述一下吧

古代的聘礼

在我们古代传统的婚姻中是要有六礼,他们分别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说的聘礼,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彩礼,聘礼在我们古代的婚姻中也特别重要,那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男方给女方下聘礼之后,一般就不能够反悔了,就是定亲。

在我们古代的时候,人们结婚。男方也会像我们现在一样送给女方一定的聘礼或礼金,只不过被我们现在叫作彩礼而已。如黄金、丝帛、首饰、金钱等物,聘礼多少,也是根据他们当时实际情,家庭收入情况而决定的,并不像我们现在一样要彩礼随着心愿开口。《红楼梦》中就记载有聘礼这一段:王熙凤说“二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了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亲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同一户人家,嫁妆是一万,聘礼是三千。”由此可见,当时,男人娶亲花钱聘礼三千,当然,那时的三千的聘礼也不是我们现在的三千。它们天差地别,并不是一个概念,只不过让大家知道古时候的聘礼。是三千这么一个数就可以了。

现代的彩礼

有网友在网上说:聘礼就是订婚之前男方给女方的礼物,是确定男女恋爱关系的,彩礼是结婚过门前给女方的钱。彩礼、聘礼都是男方出的,只是给钱的时候不同,叫法也就不同了。在我们这里并没有这样的说法,我们这里都叫彩礼,毕竟咱们国家地大物博,每个地方和每个地方它的风俗不一样。

虽然我们每个地方和地方的风俗不一样,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男人结婚,它都同样存在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男人结婚都要花很多的钱财,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对家庭造成了一个特别大的困扰,都存在着天价彩礼,“彩礼越重,男方才会越看重自己”很多女孩存有这样的心理,也使得天价彩礼越来越厉害。

彩礼现在都是现金或价值过高的金银首饰等价值不菲的一些物品。以前,男方婚前会给女方一定数额的现金,例如:“见面礼”、“登记礼”、”换贴礼“。在这期间,两个人定了亲之后,一般的情况下,两个人会相约出去玩耍,买一些女孩喜欢的的饰物、衣物等,这种情况双方均不认定为彩礼。但是现在各地彩礼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网络用语都用在了里面。

例如:10001万里挑一(妻)/  10007两家一起发  / 20180三家一起发  / 30180顺发   68000发发发 / 88000  十全十美 100000

万紫千红 指的是:1万张5元钞票/1千张百元钞票,“万紫千红”为15万元。

三斤三两指的是:三斤三两一百元的钞票,约为13万6000元。

还有一动不动      一动为汽车,不动为婚房,这两样必须全额付款购买。

三金四银      三金:金项链/金耳环/金戒指;

四银:银碗/银筷子/银簪子/银手镯。

针对这样的一年比一年水涨船高的彩礼,在我们河北省石家庄这里,开始了治理,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攻坚会,出台了攻坚战,重点为彩礼、酒席也“限高”。要求婚嫁的彩礼不超过5万元,婚嫁活动双方不的超2天;酒席不超20桌,每桌不超880元,农村婚事每桌不超480元。丧葬活动控制在3天内,不办酒席,一碗烩菜。

但实际情况。我们这里彩礼一般都是30万,另外逢年过节的时候,还要买一些礼物去女方家里。当然也不算是彩礼钱的。在我们这里彩礼钱,也是相当简单,一下都是折合算在30万里面,楼房和轿车是男方家必备的。当然有的情况也很特殊,有的女孩子就是多要钱,这样才会心里踏实。但有的女孩子,就根据男孩的家庭状况,象征性的要一些钱财。当然这里面的细节就各有不同。是根据女孩各自的心思,还有他们的家庭来决定的。

小伙伴们,在你们那里彩礼和聘礼有区别吗?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进行评论,我们共同探讨,期待你的参与。

中国古代时期,男女之间结为正式夫妻是有着很多的环节,而当时各个环节都是十分的讲究,有些环节是很值得流传下来,不过有些却也有着很多的封建思想,应该摒弃。在我们如今社会很多的地方女子出嫁也很有嫁妆一说,那么在古代的时候女子出嫁的时候嫁妆有什么不一样呢?古代女子出嫁前都需要准备哪些嫁妆呢?

1、陪嫁丫鬟我们平日里看电视剧当中,就会看到很多家境好一点的家庭都会有选一个陪嫁丫鬟一同陪着嫁过去,继续服侍自己的主人。而当时陪着一同过去的陪嫁丫鬟,到了之后都都会作为男主人的通房或者是小妾。2、日常生活用品而古代女子嫁过去,家里父母都会准备一些丰厚的嫁妆,而日常的生活用品是必不可少的。在古代的陪嫁当中,会有很多的生活用品如锅碗瓢盆、一些鞋子衣服等。而在当时如果比较富裕的人家,还会有很多的土地,这跟我们如今很多地方陪嫁房子一样。

3、牲畜当时古代女子出嫁的时候,新郎上面接亲要带着一只大雁,大雁是一种很忠贞的鸟类,而当时古代女子也会带着一些牲畜,鸡鸭猪等一些带着一同出嫁。4、压箱底古代女子出嫁的时候都会有压箱底。女子出嫁的时候,家里的母亲都会准备一个大的箱子,在这个箱子的上面会有很多的衣服,也会有些首饰,而在这个箱子的最下面会有压箱底,也就是一些新婚时的教育资料。

在当时古代女子都是毕竟矜持,而很多的女子更是看到后脸红羞涩不已。这些教育资料很多都是一些,让母亲或许姑嫂传授给出嫁女子,也而这些也就被成为是“压箱底”。当然,如今的女子出嫁也有很多不一样,但是很多的环节也是会有的。当然我们如今女子出嫁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嫁妆,当然女子羞涩,看到那些压箱底也实在是会脸红害羞。

大热剧《芈月传》播出后,该剧在银屏上呈现出秦朝神秘的文化色彩,尤其是婚姻的程序礼仪更是充满了古代文化气息。《芈月传》年,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婚姻制度,纳妾制,据说是嫁妆制度的源头体现。那么,古代的嫁妆制度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来揭秘一下从嫔妃出嫁到宫女试婚的古代嫁妆制度。

妾婚的起源

原指“送行”,后引申为“嫁妆”。妾婚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是汉族的一种婚姻制度习俗。多用于贵族和皇室,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后代的存活率都比较低,为了增加后代的数量,体现自己的地位,女性必须和自己的姐妹以及同氏族的女性结婚。这些陪伴他的女人被称为小妾。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女孩子,也就是不是老婆生的。在古代,人们重视官职,轻视卑贱,这种方法对官职和卑贱作了严格的区分,这表明了等级制度和卑贱与卑贱区分严格的周礼制,以及对一夫多妻制法律合理化的承认。

嫔妃婚姻的演变与消亡

据史书记载,纳妾在周朝非常盛行。代表周朝诸侯,娶一国之女为妻时,女方必须随其侄女或妹妹出嫁,同时必须邀请与女方同姓的其他两个氏族的女子嫁给他,也要让其侄女和妹妹嫁给他。就这样,诸侯一次性娶了九个女人,但这些女人只有妻子处于正妻的地位,其余都属于你的嫔妃,也就是小妾。但诸侯娶妻,最多只能娶九人。否则就是违反规矩的,因为周皇帝的婚姻里有十二个女人,包括他的妻子。诸侯与周天子要保持一定的等级距离。到了战国时期,周王靠边站,很多诸侯一次娶十二个女人。后来为了互相攀比,诸侯越嫁越多,嫔妃制度也就消失了。

清代公主婚姻的试婚制度

清朝有两种公主,一种是古伦公主,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公主,其他公主都归于另一种公主,叫和硕公主。但不管怎么分,公主就是女儿的身体。俗话说,女人大了,男人就应该娶。结婚不像普通人,手续很复杂。首先,是她的皇帝老子帮她物色人选。这些未来的医生必须是合适的,或者至少是皇家部长。你不需要长相比潘安好看,但你也需要王青的生活网才能成为一个帅气的男人。最重要的是文武双全,上得朝廷,下得厅堂。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样的男人现在很难找,更别说在清朝了,但是皇帝娶女人这件事,就相当于男人之间的选美比赛。一定是全国的男人都来挑了。选好人后,不能草率迎娶公主,因为毕竟公主是金枝玉叶。她从小接受的是顺从和美德的教育,对男女之事一窍不通。

为了孙女的幸福,宫里最有发言权的女人——皇太后出面了。公主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她派了一个聪明可靠的宫女去徐福家,以女人的身份代替公主试婚。第二天宫女回来,向老爷详细汇报了昨晚那位大夫的表现。皇后带领所有嫔妃召开后宫会议,根据宫女征婚的报告资料进行详细的讨论,然后根据最后的结果决定公主是否可以出嫁。作为试婚的回报,试婚女仆将成为公主

现在彩礼各地都是不同的,那么在古代娶个媳妇究竟要花多少钱娶媳妇呢?

古时候的彩礼要多少钱?

当然没有彩礼钱这个概念,但是当时结婚还必须得准备一点东西,否则新娘子怎么可能甘愿嫁给你呢?

根据《诗经》的记载,先秦时期的聘礼乃是一只野鹿,男子想要去求亲,必须去郊外狩猎一只野鹿作为聘礼,在那个时候这也是高价了,后来聘礼就变为了大雁。

大雁变野鹿这背后有什么含义吗?因为我们知道大雁对于爱情是忠贞不渝的,如果一只落单,另一只也绝对不允许独活,所以大雁在古人眼里也象征着对爱情对忠贞不渝,所以早先时候的聘礼大部分都是以大雁作为彩礼。

而这种情况则伴随则国家的统一开始渐渐有了转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富足,攀比心理也开始起来了,所以古时候的彩礼也成为了人们结婚的头等大事,根据野史记载,西汉时期有一个名叫詹允的小官儿,家里条件并不好,生活的很清贫,几十年都没有结婚,后来直到50岁的时候和亲戚朋友借了一点钱才娶了媳妇。

而同样的事情还真不少见,比如西汉末年的权臣王莽,他娶媳妇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据记载他光彩礼钱就花了将近3万两黄金,3万两是什么概念我们可想而知。

到了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也发现了这一现象的不正常,在位期间专门下令治理这种”天价彩礼“的现象,并且根据官员的职位划分了彩礼的规格,”天价彩礼“才稍稍得到缓解,但是这个整改并没有十分有效。

到了宋朝时期,又是一个经济极为富庶的年代,所以各种攀比现象又开始了,而在唐代的”天价彩礼“现象到了宋朝又到了一个高峰,在宋代法律当中规定:嫁妆是女方的私人财产,男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倘若夫妻二人离婚,男方要将嫁妆如数归还,这嫁妆一多,彩礼自然也就更多了。

比如当时”靖康之耻“发生后,金兵将秦桧夫妇俘虏,据记载,当时王氏就抱怨:”当初你20万贯就娶我,现在却要和你颠沛流离“,我们知道宋代虽然实行的是”高薪养廉“,可是20万贯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就算是秦桧也根本不可能一时间拿得出来。

可能你不知道二十万贯是什么概念,宋代的一贯钱相当于现在的200块钱,二十万贯相当于四五千万了,你要想想这彩礼恐怖到什么地步,而且现在有些地方流行”三金“,而这个习俗就是从宋朝开始的。

古代付不起彩礼钱怎么办?

你看到了吗?不光光是在现代,其实在古代,”彩礼“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所以在古代因为家里穷而娶不起媳妇也是常有的事。

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代由于医疗水平不高,导致生育水平低下,所以为了人口,古时候的女性其实是很凄惨的,如果到了一定年纪还没有结婚的,就会被强制分配。

“典妻制度”就是婚姻买卖,由于古代时候女性地位特别低,所以官府专门为那种穷人设立了“典妻制度”。

假如一个男子因为过于贫穷而娶不起老婆,就可以和女人签订字据,在这段时间里男子可以租赁女子,直到合同到期。

所以你看到了吧,这个方式简直就是对女性的绝对不尊重,在封建时候的古代对于双方都是一种折磨。

结尾

其实小编认为男女双方真的互相喜欢的话是不用拘泥这种形式的,当然现在各种攀比导致原本一个习俗成为了现在“卖女儿”的现象是绝对不可取的。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

现在讨论婚姻的问题时总少不了一个话题,就是彩礼。彩礼的多少,不光关系到一个男人能不能顺利迎娶妻子,还关系到女方家庭的脸面。似乎彩礼越多,就表示男方家庭越重视这场婚姻,女人嫁过去之后也能生活得更好。

但是大家好像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嫁妆。诗经《氓》中提到: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意思是,你驾着车来吧,我带着嫁妆到你家去,描述的就是当时卫国女子出嫁的场面。

可见嫁妆这一风俗,是自古就有的,普通家庭的嫁妆,一般都是衣服、被褥、家具等生活用品,富贵家庭还会加上土地、商铺、房契等。

而且在《衡水县志》中还有一段这样的记载:富豪之家,间有以数百金做嫁资者,以则准诸古昔,大不侔矣。毕婚后,男家之费什一,女家之费什九。

可见在古代,一场婚姻中,女方的嫁妆是要远多于男方的彩礼的。当然古代是古代,现代是现代,我们不能完全按照古人的礼节来对待现代的婚姻,毕竟有不同的时代背景。

那么,女儿出嫁就完全不用考虑嫁妆的问题了吗?当然不是,大多数家庭还是会给女儿准备嫁妆的,但嫁妆的多少成了一个难题。

比如小芬,婚期将近,就因为嫁妆的问题而烦恼,原来是男方家庭给了她三十万彩礼,而她的父母,只给她准备了几套衣服和六床被子做嫁妆。

如果是家里确实没钱也就算了,但明明婆家刚给了三十万,这笔钱小芬的父母又不打算让她带回去,哪怕拿出三分之一置办嫁妆,小芬的心里也不会有意见,可是几套衣服和被子,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

于是小芬就找到母亲商量,能不能多给点嫁妆,毕竟婆家给了这么多的彩礼,她们家“一毛不拔”嫁过去之后可能会被看不起。可她的母亲不仅不为她考虑,还说她胳膊肘往外拐。

因为彩礼婚姻推迟三年!

小芬今年二十九岁,和男友阿威恋爱长跑五年,五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确实不短了,而他们之所以拖了五年才结婚,问题完全出在小芬的母亲身上。

三年前他们两人提出结婚的想法时,小芬的母亲提出了三十万彩礼的要求,可那时候两人刚工作没多久,阿威家里又不是特别富裕,哪能一下子拿出三十万。

于是阿威就和小芬的母亲商量,能不能降低一些彩礼上的要求,毕竟他们家刚买了房子,现在是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

可小芬的母亲完全不管他们家的实际情况,反而说,“想娶我闺女的人多的是,你拿不出彩礼别人能拿得出来,想让我降低要求,门都没有!”

小芬和阿威两个人又确实是真心相爱,谁也不想为了彩礼的问题而分手,于是结婚的问题,一拖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里,他们两人省吃俭用,再加上阿威父母给他攒的一些钱,终于是凑够了三十万。这才让小芬的母亲松了口,同意把女儿嫁给他。

本来应该和和美美的婚姻,可是在嫁妆的问题上又出了麻烦。在小芬心里,婆家给了三十万的彩礼,母亲怎么也得给她准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吧,可是没想到所有的陪嫁物品加起来,不超过五千块。

在小芬的再三追问下,她的母亲才说出了实情,原来她的弟弟是属于那种“游手好闲”的,虽然也工作了不少年,但一分钱都没攒下,小芬的彩礼钱母亲打算攒起来给弟弟买婚房。

最后实在没办法,眼看婚期将近,小芬有不能不嫁,于是就带着微不足道的嫁妆,硬着头皮嫁给了阿威。

彩礼和嫁妆该如何平衡?

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小芬的母亲用小芬的幸福,去换儿子的幸福是不对的。婆家给女儿三十万的彩礼,而她只给五千块价值的陪嫁,怎么也说不过去。

那么,彩礼和嫁妆该如何平衡呢?

首先,女方家庭不应该想当然的,不看男方家庭的实际情况,就“一口价”的定下彩礼的金额。你是嫁女儿,要为女儿婚后的生活考虑,过高的彩礼难免会给婆家心里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次,嫁妆的多少要根据男方给的彩礼而定,如果女方家庭收下彩,那么最好能给出相同的金额,如果确实困难,也不能少于彩礼的一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489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5
下一篇2023-12-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