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男女结婚自古以来都有“明媒正娶”一说,而且男方在结婚之前就会约定好向女方赠送聘金和聘礼等,在现代被称为“彩礼”,在中国成为了一种婚嫁风俗,是现在结婚必不可少的风俗习惯。根据史料记载,“彩礼”最初起源于周代,《仪礼》中有记载“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纳征”就是现在所说的“彩礼”。
在古代结婚,男方需要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方有了初步的意愿之后,就会询问女方的生辰八字,请人占卜,如果认为各方面都比较合适,然后就开始了“纳征”的环节。男方只有在娶妻之前商定好给予一定的彩礼,女方家里觉得合适,才能商量结婚的日期,结婚时女方也会带一些嫁妆作为回馈,然后进行迎亲和拜堂等一系列结婚的仪式,这就是在古代结婚时对于彩礼的规定。
而在现代,彩礼不仅仅是用来表达男方的诚心,也是向女方展示家庭经济状况的工具,由于时代的演变,彩礼也越来越变了味道,许多人结婚时,女方都会提出高昂的彩礼,男方不同意,则这桩婚事就做不成,也破坏了许多年轻人的爱情。所以我们需要纠正观念,彩礼在古代来说只是作为一种迎娶新娘的诚意,不是用来攀比和赚钱的,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延伸其积极的意义,而不是一味的追随其不好的一方面。
彩礼在中国几千的历史,都没有被舍弃这种仪式,足以可见彩礼在中国的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彩礼在结婚时象征着男方的心意,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能力。现在中国的家庭结婚越来越看重房子和车子,女方根据男方的家庭经济能力商量彩礼的多少,也越来越成为流行趋势。
没有原句,这分别是两个成语:八抬大轿、明媒正娶。
古人娶妻,常常用的八抬大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有明媒正娶的新娘才可以乘坐八抬大轿。在许多古装影视剧中,古代人把轿子作为他们出门时必备的交通工具。
事实上,在最初的时候,大多数人出门时仍然还是以马车为主要形式。直到唐朝,两个人抬的轿子,才被皇家或高官女眷所使用。直到宋代以后,轿子才多了起来。
表示一种尊重:
同样我们就从上文可以得知,往往是在重大场合或者是十分显贵的人才可以乘坐花轿。因此在结婚的时候,男方如果抬花轿去迎接女方,就表示了对女方的一种尊重,欢迎她们们来到这个家,非常喜悦和她们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家庭,并且表达了他们希望结婚后能与女方和谐共度,恩爱持久的愿望。
在古代的正常人家嫁女儿这种事,往往是从小就要由父母准备相应的嫁妆,并且寻找夫家时也会进行反复的商议。而男方这种态度,同时也是向女方家庭的一种表示,意味着她之后就由我来进行照顾了。
"三媒六聘娶的是完璧之身"是一句成语,它的原句是:"三媒六礼,娶的是完璧之身"。
这句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的传统婚姻习俗,形容婚姻的庄重和重视程度。"三媒"指的是媒人,代表了婚姻的介绍和促成;"六礼"指的是婚姻仪式中的六个环节,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代表了婚姻的正式和庄重。
"完璧之身"是指完美无缺的身体,这里引申为指完美的新娘。整句话的意思是,通过三媒六礼娶来的是完美无缺的新娘,强调了对婚姻的庄重和对新娘的珍视。
这句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强调了婚姻的庄重和仪式感。它也强调了新娘的价值和重要性,认为通过正式的婚姻仪式所娶的新娘是完美无缺的。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婚姻的态度和习俗已经有所改变,但这句成语仍然被用来形容婚姻的庄重和对新娘的珍视。它也常常用来比喻选择的对象或事物是完美无缺的。
俗话说人生有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的洞房花烛夜恐怕是每一位男士最期待的了,当然,想要洞房花烛夜首先得先有婚礼吧!不然一个“巴掌拍不响”。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把婚姻看成个人的终身大事,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婚姻是终身大事,岂可儿戏!“终身、终身”就是一辈子的事,婚姻如此重要,相比现在的结婚流程,那么古代的婚礼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现代的婚礼多是中西结合品,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婚礼的形式也会不同,但其中的精髓都是古代老祖宗流传下来的。
在一些影视剧中不少看到古人一般先是提亲,也就是下聘礼,然后选定日子,新郎迎亲,拜堂和洞房花烛夜。事实上,古人的婚礼程序要比影视剧上的复杂一些,据周朝《礼记·昏义》记载,分为以下六个程序。
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纳采,男方和女方合对眼了,想要成亲,这个过程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可以双方商定好然后就可以结婚。俗话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古人首先得请媒人到女方提亲,女方同意后才可以下聘礼。
为什么一定得先请媒人呢?古人讲究明媒正娶,绕过媒人是与礼相背,即使男女双方两情相悦,也会假媒人之口上门提亲,古代媒人不是今天的媒婆,随便要两个人的****约出来见个面,古代媒人则工作量大很多。媒人会全程参与,直到两个人成婚,期间得充当跑腿,婚后如果夫妻不和睦,媒人还得从中调解。
据记载古代媒人有两个工具分别是斧和秤。斧是源于《诗经·豳风·伐柯》中的:“伐柯伐柯,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秤自然是衡量,古人崇尚婚姻要门当户对,等级观念严重,癞蛤蟆吃天鹅肉的现象发的几率是非常低,即使有,那也是大多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悲剧收场,良贱不婚似乎已经是铁打的规律了。
除此之外,纳采重要的一环是奠雁,因为雁代表的是忠贞,阴阳和顺,完毕后把雁放生,否则不吉利。
纳采之后就是问名,顾名思义,问名即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双方八字相合。接着进入纳吉环节,主要是把问名的结果告诉女方,并送礼但不是聘礼,下婚书,这个过程也要奠雁。
第四是纳征,所谓纳征,送聘礼也。聘礼贵重依据男方的财力决定,一般都为金、银、娟等之类的。《梦梁录·嫁娶》记载到,条件好的富贵人家金一两,银五两,彩缎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次一点的人家金五钱,银四两,彩缎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再次一点的银三两,彩缎三表里,杂用绢一十五匹。”看来古人结个婚压力也不比现代人轻啊!
钱送完了,接下来当然是择良辰日子成亲了,即请期。
最后一步是
亲迎,简单说就是新郎亲自到新娘家接回新娘子,古代的亲迎和现代的接亲程序差不多,要说最大区别就是大红花轿变成了汽车。
俗话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反而在婚礼时间选择上选择黄昏时刻,不免让人想到古人的时间掌握的刚刚好,拜完堂,直接可以入洞房,毫不拖泥带水。
其实对于选择黄昏时刻结婚,古人认为黄昏是吉时,晨迎昏行,“婚”字,拆开为“女”“昏”,其中“昏”即黄昏时刻,《白虎通》上记载:“婚者,谓黄昏时行礼,故曰婚”。古人选择黄昏举行婚礼据说还来源于上古一个传说,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期间,男子不需要再到女方家去生活,然风水轮流转,女方需到男方家住,女子当然不愿意,软的不行当然只能来硬的,男子便抢人,黄昏时刻,天色渐暗,正是“干大事”的时候,把女子抢过来,强行结婚,从此女从夫居便沿袭下来了。
至于现在的婚礼为什么在白天举行了,那都是帝皇的功劳,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百姓地位卑微,皇帝自然不能与百姓为伍,这就造成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现象,皇帝要在黄昏举行婚礼,你百姓就得避开,得选择其它时间,久而久之,婚礼在白天举行的习俗形成了。
婚姻是合二姓之好,娶到一个贤内助,有可能真的“少奋斗二十年,”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更是人尽皆知。古人把婚姻看作“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朱元璋能取得天下,背后离不开马皇后的深明大义,她死后朱元璋泪如雨下,此后在位不再立皇后。
纵然古人结婚都比较早,平均年龄在15岁左右,这与古人的寿命有关。三妻四妾是家常便饭,但也只限于富贵人家,帝皇更是后宫佳丽三千,贫苦人家都是一个妻子,总而言之,古人的婚礼繁琐而又不失庄重。
名门正娶指的是门第相当的男女之间的婚姻。门第指的是一个家族的身份和地位,通常由家族的历史、财富、社会地位、荣誉等因素决定。在中国古代社会,门第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因素,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
名门正娶的含义是指,男方和女方的家世相当,门第相当的男女之间结婚。这种婚姻通常需要经过家族的协商和安排,以确保双方的门第和身份相当。这种婚姻不仅仅是一种家族间的联姻,更是一种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在古代社会中,名门正娶通常意味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声望得到了提高。因此,这种婚姻往往是很受追捧的,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嫁给门第相当的男子或嫁给门第相当的女子。同时,这种婚姻也需要考虑到双方的性格、喜好、家庭背景等因素,以确保婚姻的稳定和幸福。
总之,名门正娶是门第相当的男女之间的婚姻,它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社会象征和身份标志。不过,在现代社会中,门第和身份因素逐渐淡化,人们更加重视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而不是仅仅看重门第和家世。
传统的中式婚礼,必须有三书六礼。有三书六礼,才叫娶妻。没有三书六礼,就是私奔。娶回来的是正妻,奔过来的是妾室。
古代的时候,中国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男人只能有一个六礼而聘的正妻,其他的女人,再得宠也只能是小妾。
妻者,齐也,秦晋为匹,妾通买卖。正妻受礼法保护,没有犯大错不得随意休妻。妾是商品,等同于市场上的牛马,可以随意买卖。
传统的婚礼,必须有三书和六礼。三书,就是聘书、礼书、迎书。六礼,就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古代的时候,婚姻必须得到父母的同意。一段姻缘的开始,是男方的家长请媒人去女方家求婚。这道程序,就是纳采。女方父母同意缔结姻缘之后,就进入第二道程序问名。
男方父母请媒人,带着聘书去女方家,求问女方的姓名和生辰八字。聘书必须写明男方的年纪、家中排行、嫡庶出身。如果男方离异或者丧偶,还要写明“馆舍请休”,就是表明不是初婚的意思。
聘书具有法律效力,不能乱写。如果男方年老冒充年少,庶子冒充嫡子,已婚冒充初婚,女方就可以理直气壮悔婚,而且是“不追聘财”。
男方出具了聘书之后,女方就要回书。女方要把女孩子的姓氏,名字、生辰八字、是否有过婚史等信息写出来,交给媒人带回男方家长,这道程序就是问名。
男方会把女方的生辰八字,拿去占卜,这道程序叫纳吉,今天叫做合八字。经过占卜,得到吉相之后,就进入到让中国男人头疼的纳征环节了。
纳征,又称纳币,俗称下聘礼,现在叫给彩礼。历朝历代的彩礼钱,都让男人们感到压力山大。男人给了那么多彩礼,必须有个凭据。于是乎,就有了礼书。
礼书,又称礼单。礼单会把聘礼的品类、数目写清楚。女方父母收下礼单,到了结婚的时候,就照单全收。
按照礼法,有聘礼就应该有嫁妆。女方父母收下礼书之后,也会回一张礼单。女方的礼单,会写明嫁妆的品类和数目。
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记载了一个有趣的典故。唐朝的聘礼太多了,唐太宗、唐高宗和武则天先后下诏,严禁天价彩礼。
图为欧阳修雕像。
武则天不但规定了彩礼的数目,还规定“悉为归装”。翻译成白话,就是说:“女方拿了彩礼,不能截留,要全部当嫁妆,给女儿带回婆家。”
交了礼书之后,就应该进入“请期”程序了。请期,顾名思义就是挑黄道吉日结婚。男方父母挑好日子之后,就会通知女方成亲的日期。
请期之后,就是“亲迎”,就是举行婚礼。男方迎亲,要备好迎书。我们家乡有个很好玩的风俗,就是女方挑迎书的错别字。发现一个错别字,男方就喝罚酒,或者是交罚款。
由于怕被女方挑出错别字,书写迎书的时候要十分小心。我当年结婚的时候,把迎书校对了三遍,确认没有错别字,才带着迎书去接亲。
古代的时候,六礼是娶妻必须的程序。六礼而聘的正妻,只能有一个。三书则是相当于今天的结婚证,是对正妻的地位的法律保障。
男人要休妻,不像电视里那么容易。只要正妻没有犯大错,男人就不能休了正妻。如果男人在没有休妻的情况下,再娶一个正妻。那就有大麻烦了。
正妻可以去衙门告发丈夫,衙门就会根据律法,判丈夫一年徒刑。如果丈夫再娶的妻子,不知道男人已婚,则不追究责任。如果女人明知道男人有正妻,还嫁给他,就要挨板子。
正妻与小妾相比,最大的优势,还是嫡庶有别。正妻的孩子是嫡子,小妾的孩子是庶子。只要有嫡子在,庶子就没有继承权。
李治能胜过李恪,不是因为他的本事比李恪好,而是因为他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嫡子。李恪输给李治,就因为他是小妾所出的庶子。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礼仪有点不同。可说是更为庄重繁复。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而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目的是为了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
除此以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故此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
三书“三书”是结婚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可以说是古时保障婚姻的有效文字记录。分别指: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迎亲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
六礼“六礼”是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分别指:
纳采: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
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亲迎(或迎亲):在结婚吉日,穿着礼服的新郎会偕同媒人、亲友亲自往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在到女家前需到女家的祖庙行拜见礼,之后才用花轿将新娘接到男家。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百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