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人如何看待婚姻

欧美人如何看待婚姻,第1张

答:关于欧美人对待婚姻的态度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001、很多人会认为欧美人对待婚姻比较随意,或者太开放, 其实是有误解的,他们结婚之前为了要找到彼此相爱的人,确实比较开放,会认识很多异性,然后跟很多异性交往,但是他们一旦找到自己心爱的人后就不会花大量时间去寻找异性了,他们一旦选择跟某个人结婚绝大部分都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欣赏对方,当然也会考虑对方的物质条件,但是排在第一位的肯定是爱对方,如果不爱对方是不会跟对方结婚的,同时呢如果他们发现不爱对方了,可能婚姻就结束了,也就是说是否真心的爱对方是他们选择结婚与离婚的前提条件。

 002、绝大部分的欧美人从小就被教育要独立面对自己的生活,到18岁成年以后有的是需要搬出去自己租房住的,父母在子女婚恋这一块可能会有一些建议和指导,但是绝大多数父母都会尊重子女的选择,因为父母知道子女终究是要长大的,要让他们学会做选择,同时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所以不会对子女的婚恋选择做过多的干涉,只会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而已。

 003、欧美人在对待女性的年龄和单亲妈妈是比较包容的,就是说他们如果喜欢一位女性,即使这位女性在国内可能年龄偏大,或者是一位有小孩的妈妈,他们也会愿意跟这位女性恋爱和结婚,并且对小孩也会很友好。

 004、欧美夫妻有小孩之后都是选择自己带孩子的多,公婆不会给自己的子女带小孩,一般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很少去干涉子女家庭的生活,这跟国内有很大的差别,减少了很多的婆媳矛盾。

主要是因为思想观念的开放和经济问题等。

美国人口普查局2003年的报告显示,美国有460万异性组成的“非婚家庭”,而这个数字在7年前还只是290万。美国人结婚时不仅考虑爱情,经济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在美国,不少情侣选择同居而不结婚,不仅仅是因为性观念的开放,也是因为对一部分结婚的夫妇来说,他们要比不结婚的人多交税。美国税法规定,两个同居而没有结婚的人是按照两个单独个体分开报税的;一旦有了一纸婚书,则要将两个人的收入汇总后报税,在级差税率下,两种报税方法会产生不小的差距。

例如假定两个同居人的应税收入各为24万美元,则每人须各缴纳所得税3604美元,共计7208美元;但是他们结婚之后,所申报的应税所得就要按照48万美元的总额计算,计算后就应缴纳所得税7942美元。那样就比婚前多付734美元。算一算,划不来。一些伴侣合并申报所得税与分开申报的差额更高,干脆就宁愿维持不婚状态。还有些人认为,婚姻是父权制度的产物,他们反对教会和州政府介入婚姻制度。

当然,也有些个人情感因素。31岁的社会工作人员茱莉布伦姆说:“很多人喜欢同居但不结婚关系中的纯净感,这更能体验彼此的关系,同时享有更多的隐私。”布伦姆十分看重不婚族的权利保护,因此也出任倡导对不婚族提供平等待遇的非营利组织婚姻选择项目的董事一职。

最后,结婚和养儿育女并不是非得挂上钩不可,对于某些人来说,不结婚并不是养育孩子的障碍,比如皮特和茱莉,以及维莱特研究中的一对在一起生活了15年的普通夫妇。

他们说,反正他们周围的人,包括孩子的朋友,都认为他们有法定的婚姻关系,现实中,走不走结婚程序似乎不再那么重要了。

接触这本书,最早源于一些对亚文化和现代人心理状态分析的碎片文,隔三差五会引用些该书内容。由于社会变革和科技发展,独居背后的缘由难以从时间已久的经典读物里发掘(正如书中所述,如今大规模独居的变革不过五六十年),觉得有些写的挺在理,就拿来读一读,摘些东西作分享和记录,以后也可能用上。一些十二十年前存在于美国的现象,现如今也在我们身边浮现。

原书名为 Going Solo , 作者为 Eric Klinenberg 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文译名作《单身社会》,但个人认为译作《独居社会》对于中文读者会更为贴切。单身在中文中多指情感状态,而书中讨论的并非这一种情况。从概率上说,独居人群中单身确实占据大多比例,但二者不能完全等价。

和作者一致的是,讨论这些现象和原因,和本人生活状态和选择关联并不大,更多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看待这些议题。无论何种情况,我们都有必要看看独居生活的谜题,学会活得更好,无论现在的自己是独居或与他人生活。

艾默生和梭罗这样的超验论者(强调人的自然、真实、简单、可贵性、重要性、直觉性,认为人需要凭借灵性的直觉才能达到最佳生活状态)推崇隐居,但这些遁世者终究回归了人类社会,而促成隐居的核心观点,恰恰是为了寻求人类的共同利益。实际上,那场个人主义运动中的大多数领袖人物,都无一例外投身于政治和民间活动中。

梭罗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时,实际鲜有独自一人或纯粹自给自足的时候。他的小木屋坐落于艾默生的土地,离康科德小镇不到两英里。他常回去看望家人朋友,以及在酒吧喝酒。不仅他会外出,也常有人来拜访,尤其他的母亲——常带来家中烹饪的食物。

十九世纪下半夜,个体推崇的盛行开始对西方社会和其他各地加深其影响。同一时期,四种社会变革悄然蔓延,进一步促成了大规模独居现象的扩张:

不仅仅在教育和就业方面,更表现在她们有权决定自己的家庭生活、性权益和生育选择权。人们对家庭的依赖性正在减弱,许多过去需要依靠家庭来实现的功能,现在已交还了个体女性手中,而生活需求也可以由公共资源来满足。

许多年轻人相较于结婚,更乐于享受远离家庭监管的生活和更便捷的避孕方法。20-30+的中产阶级正期待着暂新的“第二青春期”,寻觅新的体验,直到找到了“真正的浪漫真爱”。独居生活恰恰为人们提供了探寻与他人亲密共处的时间与空间便利。

人们可独自在家享受世界范围内的社交活动和娱乐生活。个人通讯设备和互联网的发展,确保了独居人群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可行性。

人们只需离开家,即可参加城市中活跃的社交生活。单身亚文化聚集了一群拥有共同价值观、自我认识以及生活方式与自己相像的人们。各种各样的场所和服务,都围绕着独居者发展起来,他们不再需要局限在特定的区域或建筑里了。

对于现今女性而言,人生中 1/4-1/3 的时间独居生活,而对于男性,成家立业也意味着长时间独自生活。部分国家的调查显示,老年人也表现出了更强的独居生活的意愿。

独居虽然有助于人们追求现代价值——个人自由、权利掌控和自我实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独居仍是一种周期性的状态,而非长久之计。但人们也清楚知道,如今人们的生活安排并非一成不变,承诺也未见永久。改变传统的同时,我们依然不确定新生活何去何从。单身、单亲家庭、成婚、分局、稳定爱侣,最终又回归独自一人。

独居与孤独绝非同一概念。大量公众调查表明,决定孤独感的并非人际交往的数量,而是质量。

如果你无法寻找到独自生活的意义,那么外出寻找新鲜感本身,也会渐渐丧失新鲜感和吸引力。

许多人放弃了婚姻种种所谓的益处,而选择了烦恼纷纷的单身生活,并选择余生独自生活的原因:

分居中的女性往往强调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但亲密的关系的价值。

婚姻带来经济上的好处,而离婚男性倾向于将婚姻带来的好处归纳为一些其他“奢侈品”。“承担责任是件好事,这让你看起来更好。但当你独自生活时,有时你不免有些懈怠,懒得打理和照顾自己。”

对于那些经济上有保障、日程繁忙、拥有丰富社交生活的人而言,独居可能是一种高效的生活方式,因为独居既保证了隐私,也提供了自我复原以及个人发展的机会。但对于那些弱势社群而言,独居往往会导致一种危险的状态,伯克利大学的社会学家桑德拉·斯密称之为“防御性的个人主义“:对其他人和机构组织的不信任,终将导致对自身的不确信。”

独居老人数量激增的背后,是人类寿命的延长。但很可惜,人类最伟大的成就往往也带来最艰巨的挑战:

独自一人面对老年和孤独不仅在生病或危机时使我们脆弱,也同样显著降低我们每天的生活质量。

大多数欧美人(以及越来越多的其他地区的人们)非常重视个体独立价值,甚至认为对生活的自主权决定了个体的完整性和自尊。相比与家人同住或住进专业看护机构来减少寂寞和健康风险,他们更在意自尊。

独居老人即便重新找到爱侣,也越来越倾向“分开居住但在一起”的方式,即保留自己的住处,以避免伴侣去世时带来的痛苦,以及经济和健康问题。

相对而言,女性更善于维系人际关系,加之独自老去的可能性更大,她们通常不会与周围的人太过疏远甚至与世隔绝。而拥有完善友好的人际网络的男性,也表现出了较低的再婚渴望。社会学家卡尔表示:“友谊至少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作为老年人类似再婚的效用。”

独居老人常说,更喜欢独居而非与家人同住,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子女会要他们干活。而同住还可能会令老人身陷戏剧化的家庭时间,让他们觉得更融合或更疏远。

我们都不是真正独立的个体,个人自主权的集体信仰掩盖了事实——各种社会机构为我们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支持和保障。那些与个人主义有关的传奇,更令人们忽视了由独立个体组成的社交网络,为我们每个人,甚至是我们中间最为反社会型的个体,提供了独立的力量。

独居人口急剧增加本身并非社会问题,但这一社会变革加剧了原本无法简单解决的社会问题:体弱年迈的老人的社会隔离问题,贫穷人群和弱势群体深居简出的问题,稀缺资源的过渡消耗问题。迄今为止,人类有二十万年的集体生活经验,但大规模独居的变革只有五六十年的历史。我们还未发展出任何公众行为,以应对独居生活带来的各种挑战。解决这些挑战,包含一些方法:

欧美人人家当然是没有回娘家的习俗了,你真的以为人家欧美人跟我们中国一样有这么多奇怪的习俗吗?就像人家欧美人生了孩子第二天就可以出去玩了,结果中国的女人生了孩子还得休息一个月,俗称“坐月子”,所以你说中国人就是这么弱不禁风,难怪人家欧美人长得又高又壮!

从节日上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欧美国家和我们国家的不一样,欧美国家的节日大多都是独立不拘于形式的节日,而我们国家的节日大多都是走形式的节日,就从圣诞节和春节来看,这两个节日可以说分别是两个国家最重大的节日,圣诞节与春节的意义是一样的,都是家人们聚到一起为了庆祝一年的过去而产生的节日,欧美国家的这个圣诞节只注重的是平安夜与圣诞节那一天,而中国注重的是好几天,一直要到15才算是把这个春节过完了,我想他们这样安排的原因是因为中国人口太多了,可能走个一两天也是走不完的!

的确欧美国家是非常注重独立意识的培养的,在外国你可以看见一个5岁的小孩子就已经可以自己做家务,自己洗澡了,他们的爸爸妈妈首先叫他们的就是生存技能,一个人要是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打理,那还说什么更好的发展呢,你说是不是嘛!

而中国我们也看的到正好是与欧美国家相反,但毕竟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特点,这是由于历史的不同而造成的,所以我们也没必要去追究什么了!

外国人结婚要彩礼吗

1、德国

德国的新人结婚不用拿出一大笔钱来解决新房的问题,因为他们结婚了很可能是租房住。完善的租房制度,让德国的年轻人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以自己能负担得起的价格获得稳定居所。在德国,租房住的人口超过了一半。

德国人结婚平均费用约人民币29万至5万元,2016年德国人均收入为1833欧元/月,约为15万人民币。

德国传统观念中婚礼花费要由女方承担,但现在传统观念已被打破,通常是双方一起商量着办婚礼。

2、美国

美国没有彩礼这么一说,而且举办婚礼也很简单,一般吃完饭就去度蜜月了,所以美国人很注重蜜月旅行。虽然美国也很注重婚礼仪式,但婚礼隆重程度都是量力而行。

美国人的婚姻观中,没有门当户对一说,房子、车子也不是婚姻必备,结婚的主要原因还是以为两个人能看对眼。美国婚礼平均消费约为14—21万人民币,美国2016年人均收入为5283美元/月,约为36万人民币。

婚礼开销通常是AA制,往往操办婚礼的花费是女方出,男方会花钱在钻戒和婚纱上。

3、俄罗斯

在俄罗斯很少有彩礼之说,一般都是孩子自由恋爱,得到家长的认可后就结婚,家长也很少会给孩子掏钱办婚礼,都是自己努力赚钱结婚。

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举行婚礼的平均费用为约14万-2万元人民币。2016年俄罗斯人均收入26340卢比/月,约为2700元人民币。俄罗斯人结婚的开销通常是双方出钱。

4、荷兰

和中国一样,荷兰人结婚也看重房子,不过荷兰人在婚礼和房子中选择了一个重点:将婚礼花销省下来的钱用来买房。荷兰人越来越崇尚简单的婚礼仪式,最近的一个统计显示,荷兰结婚的70%的新婚夫妇都选择了经济型的婚礼仪式。

有些超简洁版本的婚礼甚至只需要150欧元(约1100元)搞定:不用音乐,只要双方父母到场,然后新人交换戒指。所以在荷兰人看来,婚礼简单也不碍“面子”。按传统习惯,新人结婚通常是男方买房,女方装修,但现在大多是双方一起出钱买房装修。

5、英国

在英国传统观念中,婚姻不仅仅是“嫁女儿”,更是“娶儿子”,所以女方通常要为婚礼买单。然而英国与德国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情侣会努力存钱来承担婚礼费用,家庭与亲友只会小部分表示支持。

以上可以看出来,大部分的西方国家都是不要彩礼的,是由新人双方共同承担婚礼所需要的费用。

欧美人也会举办婚宴,但婚宴的形式和规模因地区和个人喜好而异。一些欧美人可能会选择在教堂或法院举行简单的婚礼,然后举行宴会来庆祝。另一些人则会选择举办大型的婚宴,包括舞会、游戏和演讲等环节,以及新娘新郎跳第一支舞等传统。总的来说,婚宴是否举办以及规模大小都是由新人和其家庭决定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760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