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翊迁徙西河人员的历史记载?

冯翊迁徙西河人员的历史记载?,第1张

[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迁徙史:

东周后期一支冯氏家族向南,先进入了楚地(今湖南、湖北)。楚怀王时期(战国后期)冯氏子弟中有一名叫冯郝的,官至楚大夫,是楚国的重臣。一次,宋国内乱,其相惠施投奔了楚王,楚王打算庇护他,冯郝坚决反对。楚王为不伤害双方而采取了两面手法,一方面表示同意冯郝的意见,另一方面却暗自给惠施以封地。冯郝知详情后,愤而离去。抛开冯郝的命运不论,冯郝当是楚地冯姓留史第二人。

有一支冯氏家族向西,进入了陕西关中等地。神话传说中有一名冯长的人,居于骊山,善观天文之变,精于历算。遗憾的是,冯姓在南方及西部早期开发的业绩缺乏系统记载,只能透过重重迷雾而觅得一鳞半爪。

还有一支冯氏家族向北,冯氏进入了山西等地。战国中后期,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长治西)郡守姓冯亭,为人果敢而有谋。秦昭王四十五年,秦名将白起率大军伐魏,两军对战于野王,野王守备不敌而降。由于上党地区与韩国的联系全系于野王一线,因此,野王的失败就使上党虚悬于外。

冯亭与部下及百姓商议后,决意背秦而举地归赵。赵、韩本是唇齿相依、地缘亲近的邻国,赵国一旦接受上党,便自然卷进秦、魏之间的争斗,以赵、魏合力,秦军必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保护上党百姓免遭茶炭。果然不出冯亭所料,赵国在平原君赵胜的大力支持下慨然接受上党,并封冯亭为华阳君,上党军民同仇敌忾以抗秦军,上党终于得以保全。但三年后,秦再派左庶长(秦第十等爵,掌兵权)王龅进攻上党,上党终被攻克。此间上党冯氏中有两支分别迁往秦与魏,并在秦汉之际大有作为,此为后话。

另一支冯氏家族向东,冯氏进入了齐鲁大地,这一支冯氏即来自上文中所说的魏地。他们很快为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习染,“冯谨客孟尝君”的千古佳话,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史记•孟尝君列传》冯驩投靠齐国的孟尝君。起初孟尝君把他当作一般门客对待。派他到封邑薛地收取债息。冯驩把不能还息的债券烧掉,回去后对孟尝君说:“讨来的钱我全部买了' 义'带回来。”当时,孟尝君还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孟尝君罢了官到薛地去,薛人夹道欢迎,这时孟尝君才省悟,

感激地对冯驩说:“今天我尝到了你替我买的珍贵物品——义,这可是万金难买呀!”冯氏族人为了纪念这位先祖,便以“市义”为堂号。

秦王朝统一前后,冯姓在上党地区的一支最为活跃。前文已提及武安君白起伐魏,上党郡守冯亭纳地入赵受封华阳君,从而挫败了白起的东进企图。冯亭的大智大勇,拯救了上党,从此,家族日隆,许多乡里亦归附之,从而形成了冯姓望族。

尽管冯亭有勇有谋,但关东六国已是夕阳残照,根本不可能持久抵御强秦的大统一趋势。结果,就在上党献地后不久的“长平之战”中,华阳君冯亭与“纸上谈兵”的主将赵括均战死疆场,而其部赵卒40万除200 人被“留报赵”外,统统被屠杀。从此,关东六国对秦再也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了。

冯亭战死后,其宗族亦分崩离析,大部分北上进入赵国腹地以避战祸,少部分仍留居上党。这一部分留居上党的冯姓人审时度势,看清了六国必然灭亡的趋势,转而投奔了秦国,并为秦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著名者有官至右丞相的冯去疾,以及军事将领冯毋择、冯劫等。

[秦汉时期]冯姓迁徙史:

冯去疾是秦始皇的丞相。冯氏一门是秦王朝后期的重要柱石。

秦始皇好巡幸各地,经常奔波在外,秦左相李斯平素多跟从始皇出外,留守咸阳都城的却总是右相冯去疾,始皇对去疾的信任与赏识由此可见一斑。而冯毋择、冯劫亦得益于这种信任,都在秦军中担任高级将领。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皇帝生平最后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样,李斯、胡亥、赵高从行,去疾留守。不料始皇于沙丘暴卒,宦者赵高胁迫左相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

冯去疾等得知真相后,他们冒死向秦二世上书,揭露赵高等奸臣的罪行。结果因进谏失败双双被下狱。在狱中,冯去疾、冯锄拒绝向赵高一伙奸佞屈服,为保持清白的名节,二人先后在狱中自杀。

一代贤相、骁将就这样为自己的生命历程写完最后浓重而悲壮的一笔。与这二人所不同的是,同时被下狱的左相李斯则暴露了其软弱、自私的本性,他被赵高等人百般戏弄、凌辱后腰斩于市井。

冯去疾、冯劫被下狱不久,冯毋择率其他子孙隐姓埋名,潜逃他乡,下落不明,关中冯氏亦随之逃散殆尽。

伴随此起彼伏的秦末战争的大规模爆发,不可一世的秦帝国顷刻间土崩瓦解,而上党冯氏入关的一脉,也随之销声匿迹。

汉承秦制,天下甫定。冯姓经此番劫难,可谓元气大伤。在秦末战争、楚汉战争乃至汉初“无为而治”的一系列大变动中,史册中寻找不到冯姓的任何丰功伟绩。也许,这一段历史的沉默正孕育着冯姓的再度辉煌。

汉代,冯姓姓氏的基本材料才得到最初步的整理,现今人们所接触的有关冯姓早期发展的资料,基本上是在这一时期成文、定性,并载入史册的。另一方面,这一历史时期冯姓“代有才俊”的良好族运也为这种整理提供了生动、翔实的素材。可以说,汉代是冯姓发展过程中的第一次阶段性总结。

汉代冯姓发展的显著标志是冯姓郡望的逐步形成。两汉时期冯姓的分布基本上覆盖了当时华夏大地的所有重要区域,并且在一些地区,由于冯姓豪杰名士的大量涌现,形成了以冯姓为主体的聚族性居地。

汉代冯姓辉煌之发端者为安陵冯氏,其代表人物首推冯唐。西汉文帝时、车骑都尉冯唐徙居安陵,其弟冯骞自上党徙居京兆杜陵。

汉兴置国,出于安全及施政考虑,实行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政策:一方面为了充实关中人口,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六国宗室及大族豪门坐霸一方。汉廷访得代北冯氏为豪杰之后,于是特迁其大部再入关中,定居安陵。冯唐,正是生长于代北而后迁入安陵的。

东汉中兴名将父城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字公孙),有“大树将军”的雅号。助汉光武帝平定四方,任征西大将军,光武即位,封阳夏侯。死后谥节侯。

[魏晋南北朝时期]冯姓迁徙史:

三国以前,冯氏还有迁至今四川的射洪、中江、渠县等地及湖北公安者,东晋末,冯氏又有徙居和龙者。

冯姓早期主要繁衍于今河南、陕西、河北、山西等地,晋末“永嘉之乱”时开始大举南迁,先后迁入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地。

到南北朝,有冯跋在后燕做大官,适逢后燕内乱,后燕国王慕容熙被养子高云杀死,自立为王,群臣不服,公推冯跋为主,建都昌黎(今属热河朝阳县一带)。随即位,称天王。并发诏书:陈氏代姜,不改国号,今仍用国号为燕(历史上称北燕)。改元太平。时是南朝东安皇帝五年(公元402 年),在位二十一年,跋公因病危,托位于弟冯宏,改元太兴,拒绝北魏招降,成为北方被五胡统治的唯一汉族政权(冯跋是辽西长乐县汉族人)。过了七年,北燕被北魏拓拔氏灭其国(立国共二十八年)。

冯宏公奔高丽(今朝鲜)。侨居六年,宏公派其子冯业带三百人浮海入粤,以番禺为家,时是宋元嘉十四年(公元437 年),宋元帝封冯业为新会郡太守,怀化侯,享世袭。

因此,广东冯姓是王裔,冯业是广东冯姓之始祖!(注:这里是南北朝时之宋)业公之孙冯融,袭罗州(即冈州)刺史,他能以礼仪威镇其俗,吸引文人相为诗歌;其子冯宝受陈朝封为高凉郡太守(阳春、电白一带)。后来宝公与电白越族冼氏女结婚,(冼原是洗,一字二音,后为避混肴,才改为冼)。冼氏夫人能胜任政事,又能善用武功,助宝公处理一切郡务。冯宝公与冼氏夫人坚持维护越汉两族人民的团结、亲善,又以不搞地方割据为原则,并作为一条家训。冼氏夫人经历了梁、陈,隋三朝代。

隋朝初立,政权未到岭南,各郡无主,公推冼氏夫人为“圣母”,保境安民,后人感其德,立庙祀之。官府拨尝产,四时祭祀。今高州、电白皆有冼夫人庙。陈朝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

隋文帝追赠冯宝公为广东总管、谯国公,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并置幕府发印章。

到了隋末唐初,有冯盎者,出生于电白县,是冯宝之孙,隋朝拜他为高州刺史,后授金紫光禄大夫兼汉阳太守;他从隋炀帝伐辽东,升为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后,冯盎走回广东,执行原来职守。

盎公生子三十人,皆为守牧之官。那时广州以南之州县,皆是冯姓人守管。当时有很多人劝盎公效赵佗称王。但他却说:我五代皆在广东,享受皇恩玉帛,遵循家训;不搞割据,惟我敢违?他还平定了割据粤北的高法澄等人,使整个广东平宁,人民安居乐业。

武德五年(公元622 年),他以粤地献唐,唐高祖封盎公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寻改越国公,赠左骁大将军、凉州都督。自此,宗枝繁盛,开大族。

北周至隋统一前后,仍是国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人口迁移频繁,各姓族活动区域扩大的时期。

以冯氏著名郡望之一弘农(今河南灵宝一带)而言,西魏之宁州刺史冯宁被认为是弘农郡的开山之祖。

早在西汉时代,冯扬便以“万石君”而名噪弘农,冯扬家人丁兴旺,有子八人,至冯勤一脉尤为荣宠。

因此,在冯宁之前,弘农冯氏已有人活跃在此地,可以认为魏地冯氏是弘农早期冯姓的直接起源。当西魏的冯宁刺史兴起之时,弘农冯氏已经完成其郡望的形成。

[隋唐以来]冯姓迁徙史:

至隋唐,已有南迁至福建省境的。在这一不断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支派,大致有:

出自山西上党冯氏,为战国赵华阳君冯亭后裔;

出自河南颍川的冯氏,为东汉大将军冯异的后裔;

杜陵冯氏系西汉左将军冯奉世后裔;

长乐冯氏为宜都侯冯参后裔;

京兆冯氏为燕王冯宏的后裔;

弘农冯氏为西魏宁州刺史冯宁后裔;

河间冯氏为唐监察史冯师古的后裔。

唐宋时期,冯氏先后又有两次大举南迁,使冯氏分居于我国江南广大地区,明、清之际遍及全国各地。

唐玄宗时著名宦官高力士,本为冯盎之曾孙,后为宦官高延福收养,改姓高,此为冯姓改为高姓者。唐末黄巢起义时,中原冯氏有一支避难南迁福建宁化石壁。

自冯盎公在广东开大族,高凉、新会两郡住着很多冯业后代的人。到了南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发生了“南雄失妃”事件,南雄始兴县牛田坊的人纷纷南迁,他们知道古冈州滩涂千里,沃野无边,有利于开发,遂大批南雄人到来此地,与当地人共同开垦,发展生产,无分彼此,建立深厚的感情。

不论冯姓人和其他姓人,大家安居乐业。所以今日五邑之人,大多数是从南雄迁来定居的。

是冯业始祖浮海入粤,传至二十世冯铨公止,历时828 年,那时南宋理宗宝庆年间,有冯铨之长子,名志仁,号仲朔,官居岭南太守兼工部尚书,驻守古冈州(今新会),当元兵南下时,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宋室。

及至“崖门失玺”宋亡,志仁公不甘降元,乃携眷迁乌洞,(今广海)隐居,建立双门村(现在的广海镇临田管理区双门村),广海始有冯姓,志仁公是广海冯姓之始祖。

另据有关史料记载,山西代州冯氏始迁祖为明初冯有才第五代孙隆奄,今河南西平县冯氏,是明朝开国功臣,郢国公冯国用的后代,系明初迁入,至今已传二十四代,五百八十余年。

宋代分出上杭、漳州、武平等支脉。

至宋末元初,上杭冯氏有的又南迁至广东的平远、潮州、揭阳,后再迁至丰顺、梅州等地。

清康熙至乾隆年间, 广东、福建冯氏有数支移居台湾, 此后, 有的又远播海外。

北燕冯弘之子冯业入粤后《世系歌》

系出龙城北燕王,东晋南朝出杰雄。冯弘国破奔高丽,业公浮海下广东。

落根新会繁枝叶,三代刺史业、刿、融。四世宝公任太守,五世冯仆与价公。

仆生三子魂暄盎,盎生多子数谜蒙。有说生下卅六子,谱写戴、式、彧三公。

戴生子华称孝子,式生子美、子裔公。子裔徒居庆远府,远孙三元冯京公。

子华两子宿与定,子美两子番、宽公。

宿有图、陶、韬三子,图、僖、谧、綦、邴、元公。

十五世元宋进士,惠、聪继后接斯螽。惠生大郎、二郎辈,双双荫重国器公。

大郎二郎“四玄”接,英、雄、明、相瓞无穷。

此前十八世无误,此后各说各不同。代远年湮无稽考,一脉同源毕高公。

广东粤西冯氏

辅祖冯业(冯弘幼子),当北燕灭亡时受命带二百人渡海归宋,宋文帝(刘裕)念冯业有德,封他为新宁(新会、台山)太守。

3 世祖冯刿(冯业子),继冯业任新宁太守。

4 世祖冯融(冯刿子),继冯刿任新宁太守,后调任罗州刺史。

5 世祖冯宝(冯融子),时任高凉太守,娶妻曰冼夫人。隋文帝追赠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冼夫人为谯国夫人,开谯国夫人幕府。

6 世祖冯仆(550~584),字纯贤,号独统,冯宝、冼夫人的儿子。陈后主至德二年(584),冯仆故世,享年35 年。冯仆的夫人也姓冼,他们生育3 个儿子:冯魂、冯暄、冯盎。隋仁寿元年(601)末,仆以母功赠崖州总管、平原郡公。

7 世祖冯盎(冯仆子),高州良德人。隋仁寿初,盎任宋康令。隋炀帝伐辽东,盎任武卫大将军。隋亡,盎回岭南,带兵五万。是时番禺、新兴豪酋高法璒、冼宝彻叛乱,盎击败之,收复番禺、苍梧、朱崖等地,自号总管。唐武德五年,冯盎归顺唐高祖。盎拥地高、罗、春、白、崖、儋、林、振八州。唐高祖授盎上柱国、高州总管,封越国公。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 年),冯盎卒,唐太宗追赠盎为左骁卫大将军,荆州都督。冯盎墓地原葬于阳江,后湮失,去年已找到墓地遗址,尚待专家鉴定证实。冯盎共有二十多个儿子,十多个女儿,他把儿女分散到西江以南和海南一带,成为当时一个庞大的冯氏集团。

辅祖冯魂封大郎公。后代冯游、冯复春、冯宁邦

辅祖冯暄后代冯万辅。

8 世祖冯智戣(一说冯智玑,冯盎之子),高州刺史。冯盎去世后,良德县划归高州(原属窦州),高州治良德。

冯智式(冯盎之子),高凉县改名西平,属恩州(辖恩平、阳江),恩州刺史。

冯智戴(冯盎长子),阳春、临允属春州,春州刺史。

冯智彧(冯盎之子),海康、徐闻属合州,合州刺史。

冯智玳(冯盎之子),吴川属罗州,罗州刺史。

冯游(字子猷,冯魂之子),茂名、南巴属潘州,潘州刺史。

冯复春(冯魂之子)是恩平冯氏的始祖,曾任通(谏)议大夫,于南宋嘉熙年间(公元1240 年)从岗州(新会)迁入恩平仕垌。

冯宁邦(冯魂之子)。

冯万辅(冯暄之子)。

9 世祖冯智

10 世祖冯君衡,潘州刺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824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