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什么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什么文学现象?,第1张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文人诗外,五古更加丰富多采;诗体方面、道教从兴起走向兴盛、七律。魏晋南北朝也是文的重要发展阶段、文论等、玄言诗。题材方面,学术思潮以及文学观念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辞赋、宫体诗,辞赋,都对人们的思想和文学观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是这一变化的重要标志,玄学及佛教、七绝等,一变板滞凝重的面目而为清峻。散文较之两汉散文,文学的审美追求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变迁。文学创作不仅逐渐摆脱大量引经据典的陋习,骈文出现并走向成熟、通脱,出现了咏怀诗,有着明显的变化、用典;辞藻方面,重视作家情感的自由抒发、咏史诗、五绝,成为普遍使用的手段、声律、游仙诗,小说、骈偶,以及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受讲究对偶、声律和藻饰的风气的影响,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等,七古也有明显进步,还有南北朝乐府民歌,渐次衰微,带来了诗歌的变化,还出现了作为律诗开端的“永明体”,抒情小赋的出现,中国古代诗歌的几种基本形式如五律,而且在作品的表现形式上有多方面的探索。儒学丧失独尊的地位;辞赋创作也呈现出新的格局,追求华美的风气愈来愈甚,在这一时期都有了雏形。藻饰、骈文与散文三种形式

李白是古今诗坛巨星,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李白的诗词歌赋跌宕起伏,不拘一格,气势磅礴,难以用语言形容。如果要总结评价李白的诗,你会发现所有的形容词在李白的诗中都黯然失色。

然而,诗人的一生和生活状况并不尽如人意。风光是短暂的,痛苦永远在他心里。他总是在隐居和做官的矛盾中受困和挣扎。思考并坚持还是改变对坏人的喂养方式?随波逐流还是日月同行?诗人徘徊在精神和现实的十字路口这些切割越来越复杂,使得诗人呈现给当代和后代的是另一面。

我:我鄙视权贵,但我热衷名利。

诗人李白刚一进社会大门,就成了公务员,成了“小官”。当文学作品中出现“小官”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真的很小,只是个小干部,说不定连“科级”都算不上!但是,如果你今天看到一群公务员报考,你会觉得:多少人在为铁饭碗而战!能进入公务员行列,应该和李白的富贵关系不大。毕竟李白有超人的天赋。那时候认识一些字的人很难找。更不用说才华横溢的文采了!

当了几年公务员后,年轻的李白打破了他的铁饭碗,辞去了工作。之后,他不带剑离开了四川,开始了他的流浪之旅。在旅途中,李白一边写诗,一边欣赏壮丽的山河。在许多诗歌中,他表达了对权力和财富的蔑视。他的歌词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比如“名利双收,汉江要向西北流”“丝绸城虽美,我宁愿早点回家”。

然而诗人其实是在寻找更大的政治出路。戴寿山《孟少府徙答》年,李白道出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敢言,求皇帝之术,励精图治,乐于助人,使桓盖大片,海郡清明。总的来说,我有管仲、晏婴这样的政治才能,我愿意尽我所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使国家富强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李白早年曾前往戴天寻找赵昆。他想加入这位擅长制定经济政策的著名隐士,向他学习王霸之道和帝王之术。希望有一天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得到皇帝的赏识,治理国家,大有作为。

想当官没什么丢人的,想当大官也不是罪;当了大官,造福了社会,造福了人民,就应该永远受人尊敬!

做官也好,做小市民也好,做浪漫诗人也好,都应该具备言行一致的品质。过度的反向包装会让人觉得这个人虚伪高尚!

二:收起骄傲,扬起眉毛。

在李白的诗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的骄傲,那就是“一生骄傲,一生痛苦。他的善良和慷慨是多么可爱啊。”牛可以吹,但脖子不能一直粘着。诗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望,挤进上流社会,为了出名,甚至奉承高官。为了得到韩朝宗的赏识和推荐,当时年事已高的李白对韩进行了热情的奉承。“你不需要封万户侯,但我希望你知道汉景州。”你真的得到了万户侯的称号。会拉韩朝宗吗?我没有实现被推荐的愿望,但是我的正直被自己低估了!

诗歌一个个心情复杂的诗人,成了权贵家的女婿。他们唱道:“啊,我怎么能向地位高、官位高的人庄严地鞠躬呢?他们永远不会有一张诚实的脸。”李白一生结过四次婚,其中两次是朱门世家被长辈推举为宰相。用鲁迅的话说,这是做女婿买房的行为。但是,诗人虽然当了女婿,吃饭问题也要解决了,却没有分到什么房子。

这在当时是被鄙视的行为。社会对父亲收养的女婿的歧视在中国由来已久。其实这主要是对贫困的歧视!秦汉时期,如果边境有军事需要,丈夫首当其冲,被赶到前线炮击。即使在当今文明社会,“倒插门”的称谓也会造成人们的自卑心理!

李白进入大唐前副丞相许家中,第一次成为许的孙女、女婿。李白独自生活了十年。

第二次,他去了唐朝前宰相宗初科的家里,成了他的孙女、女婿。宗科之所以成为历代首辅,不是因为他才华出众,也不是因为他相貌出众,而是因为他姑姑太强势,在宗科来月经的是武则天。前首相官位很高,但人品极低,负面评价超过五星。后来,这个野心勃勃、一厢情愿的古老家族被唐玄宗抛弃了。那时候正经人都不想和宗族来往,更别说结婚了!然而,我们骄傲的诗人却投身其中!诚信又缺失了!

后来李白被唐玄宗录用,被称为“翰林学士”。道士推荐给皇帝的。清代的洒脱活动大多集中在诗词中,向达官贵人鞠躬则发生在现实生活中。诗人要这样做n次,还好最后会有回音。但诗人两次被宰相家收养,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大部分都是生前指出的,背后也有一些不解和非议。

从李白传世的画像中,我们可以欣赏和想象出这位诗人优雅、俊朗、瑰丽,绝非庸俗。皇太子的老师何第一次见到诗人时,叹了一口气,称他为“谪仙”。“这不是凡人,是神仙!”他马上摘下金饰,邀请诗人到餐厅喝酒。

这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是如此迷人和熟练,但他也打过一些仗。像“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把自己放在剑锋里,杀在红尘里”这样的诗句,绝不是诗人的幻想、妄想或吹嘘,而更像是一种直言不讳的表白。没有实践,就很难用如此豪迈、生动、血性的诗句来记录这段经历!

后人总结唐朝的辉煌,说唐朝有三样独一无二的东西,是后人无法扛起的:张旭的草书;裴敏的击剑;李白的诗词歌赋。唐朝第一剑客是裴将军,即裴_。天生有诗才的诗人,不仅擅长诗和酒,还擅长剑术。当时有一篇文章说李白的剑术“天下第二”。我觉得很难验证是否真的是第二种。但可以肯定的是,诗人的剑法可以杀人!有的同学甚至把自己放在李白门下,把他当师傅,不是学诗,是学剑术。由此可见,李白的剑术应该是相当高超的!

阳郡太守陆调的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曾是斗鸡人,我也扩武陵浩。”邀请掩盖组织,哦,怕吃亏。你开千人,鞍马轻松。我赶到清仙台,离开北门。“李白与一些以斗鸡为业的混混发生冲突。那些坏小子找了一帮当地的社会大哥来打李白。面对一群挥舞菜刀棍棒的鬼神,李白的剑法令人应接不暇。他突然感到巨大的压力,生命危在旦夕!幸运的是,当时和李白在一起的陆貂冲出了包围圈,向警方报了案。政府人员的到来消除了李白的厄运!

李白的遭遇与《北米涅尔》相似,但绝对不同。和李白一起出川的青年吴之琏,和李白私交很好。他们一路喝酒唱歌,疯了一样去了湖南。据考证,在与一个地头蛇的战斗中,吴稚晖牺牲,李白痛哭流涕,葬于洞庭湖旁。

为什么优雅的诗人如此热衷于战斗?也许他是自立剑术的高手,也许他拒绝在别人面前示弱,他的气势在他的血液里涌动!

四:同样的事件经历,但言语矛盾[/s2/]

公元744年,身居高位两年的李白辞掉唐玄宗,离开长安,依然过着没有羁绊的自由生活。做官的经历说明诗人不适合从政,当时的政局也不需要他。就算有,也不一定有什么成就!属于诗人的,应该是宫外的广阔天地!

唐朝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55年,爆发了一场有预谋的叛乱。北部边境的两位将军背叛政府,率军攻打长安。失去了英雄气概的玄宗李隆基害怕被刀枪刺伤,带着家人来到巴山蜀水。但仍不知所措的李白显然吓坏了,不敢再四处走动,跑到庐山南麓躲避战火。慌了,那些平时用来抚慰心灵的东西都不见了!“宝书玉剑架上,金鞍马散故人”!

李白在庐山逗留的时间不长,却发生了一件事:他接到王林的邀请,要去幕府。所谓幕府,就是做顾问和参谋。然而,为国捐躯的李白,依然快乐地起舞。

王林是唐玄宗的第十六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委以重任,坐镇湖北荆州,负责征兵和储存后勤物资。本应尽职帮助皇帝三弟的李林,擅自率军到经济发达繁荣的江淮东部地区,占领了江苏的几个重镇。其实他的东征之行是有分裂天下,以山为王的意图的。当时中央政府和江淮很多地方官员都很警惕。然而天真的诗人依然才华横溢!

进入幕府的昏昏欲睡的诗人激动地写了一组诗《王东巡歌》,并给予李一博热情的赞美:“群臣不救豫州,先贤自远方来”,“见浮江日如蛟龙出峡”!同时还不忘浪漫地夸道,“试借王的玉鞭,命荣禄坐琼宴。南风把胡琛吹走,向西吹到长安,又吹到日本。

诗人有一个浪漫的幻想,一边喝酒一边指挥叛乱,但是这个幻想当然没有实现,但是吃瓜的厄运真的来了!

王林的一系列猖狂和软硬兼施的行为最终害死了恒皇帝。最后王勇的军队被政府军打败,李林自己也死了。诗人李白是起义军的一员,被判“流放”。老诗人只好踩着油门把夜郎赶出去。好在诗人去云贵高原之前,遇到了国家大赦,一切顺利。

李白评价自己对李林幕府的忠诚。他在给好友魏良宰的诗中说:“水军半夜来,浔阳已满。空名弄巧成拙,逼他上船。给500金,扔掉。”大意是:半夜王勇大军进旬阳,“光棍”的名声伤了我。他们想利用我的“光棍”名声壮大自己,于是威胁要强迫我入伙,给我520金作为工资,我像一团烟一样扔了!

李白说他不在乎王勇给他的钱,但这符合诗人视钱如粪土的性格。然而不可思议的是,李林一伙胁迫他,他还是会想起他的诗《咏史诗》。魏良宰当时是江夏总督,掌管一个地区,是公权力人物。李白给了社会质疑他的机会。

当时的诗人王维也在安史之乱中被叛军胁迫,沦为傀儡政府。安禄山参加狂欢节的时候,王维的诗是这样的:千家万户愁,野烟生。百官何时回天?秋天的蝗虫在宫殿里离开天空,在绿色池塘的头上演奏管弦乐!悲伤,愤怒,对王者的渴望,一目了然。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的伪政府罪行没有被追究,但这首诗还得到了唐肃宗的称赞。

诗人用诗来宣泄情感,用诗来抒发情怀。不管是不是被胁迫,他们都能在诗歌里说实话。

做错了就要敬礼承认,而不是想方设法逃避批评指责。只能逃一时,逃不到最后!其实李白不一定要清白。当时和现在的人都知道,他的政治敏感度很低,报效国家的激情,动机很纯粹。他在幕府的时候只是个花瓶,没有客观的犯罪事实。他只是站错了边,走错了方向。

分析和触摸李白的另一面,会让人认识到诗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欲望,展现了人性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很难停止对李白诗歌的喜爱。他生活中所有的惆怅都掩盖不了他诗歌中永恒的光芒。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历七年(772年),刘禹锡出生于东都洛阳。

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他很小就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吟诗作赋,既聪明又勤奋,在做诗方面,曾得当时著名诗僧皎然、灵澈的熏陶指点。

贞元六年(790年)十九岁前后,刘禹锡游学洛阳、长安,在士林中获得很高声誉。

贞元九年(793年),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不久丁忧居家。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节度使兼任徐泗濠节度,辟刘禹锡为掌书记。后随杜佑回扬州,居幕期间代杜佑撰表状甚多。

贞元十八年(802年),调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不久迁监察御史。当时,韩愈、柳宗元均在御史台任职,三人结为好友,过从甚密。

贬谪生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伤赜懈母锉渍之志,这时受到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国家财政的管理。这段时间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行至江陵,再贬连州(今广东连州市)刺史。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

刘禹锡被贬在朗州前后近十年。其间创作了大量寓言诗,表达了对当朝权贵的极大不满,又写了许多赋来表达自己不甘沉沦的雄心。由于接触当地民间歌谣,从中吸取了营养,他的诗歌创作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在此期间,他还写了多篇哲学论文,最重要的便是与柳宗元《天说》相呼应的《天论》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刘禹锡在连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才得以离开。

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被任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刺史。

长庆四年(824年)夏,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这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

大和元年,刘禹

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

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

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庄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二年(842年)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文学成就 诗歌

诗歌内容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再如《望洞庭》;在这静谧空灵的山光水色中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构成了一种恬静平和的氛围。不过,虽然刘禹锡说过“能离欲则方寸地虚”,但是他积极参与永贞革新,其实还是要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理想;他的性格也比较倔强,受道家影响,诗中倒是常常表现出高扬开朗的精神。如《秋词》二首之一、《同乐天登栖灵寺塔》,都有一种高扬的力量。由于有了含蓄深沉的内涵、开阔疏朗的境界和高扬向上的情感,刘禹锡的诗歌便显得既清峻又明朗。 刘禹锡又多次贬官南方,这也是民歌盛行的地方,所以刘禹锡常常收集民间歌谣,学习它的格调进行诗歌创作,如《白鹭儿》诗以隐喻方式写自己孤高的情怀,但用的是轻快的民歌体。还有一些完全仿照民歌的作品,如《竹枝词》、《杨柳枝词》、《堤上行》、《蹋歌词》、《浪淘沙词》、《西塞山怀古》等,都很朴素自然、清新可爱,散发着民歌那样浓郁的生活气息,以下两首尤为传神:《堤上行》三首之二、《竹枝词》二首之一。

作品风格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写下《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重游玄都观绝句》以及《百舌吟》、《聚蚊谣》、《飞鸢操》、《华佗论》等诗文,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他说:“我本山东人,平生多感慨”(《谒柱山会禅师》)。

刘禹锡早年随父寓居嘉兴,常去吴兴拜访作为江南著名禅僧兼诗僧的皎然和灵澈,据其《澈上人文集纪》自述,当时他“方以两髦执笔砚,陪其吟咏,皆曰孺子可教”,这一早年经历对其后来的诗歌创作影响很深。

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诸如“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学阮公体三首》其二)、“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写得昂扬高举,格调激越,具有一种振衰起废、催人向上的力量。至于其七言绝句,也是别具特色,如:“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浪淘沙词九首》其八)“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 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九首》其一)就诗意看,这两篇作品均简练爽利,晓畅易解,但透过一层看,便会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再如他那首有名的《秋词》,全诗一反传统的悲秋观,颂秋赞秋,赋予秋一种导引生命的力量,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境界的无限向往之情。胸次特高,骨力甚健。

刘禹锡深信道教,在很多年以后他还说,写诗的人应该“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董氏武陵集纪》),前句即指语言的简练与含蓄,后句即指主体的观照与冥想。所以他一方面重视通过锤炼与润饰使诗歌的语言既精巧又自然,而反对多用生僻字眼,提出“为诗用僻字,须有来处…… 后辈业诗,即须有据,不可率尔道也”(《刘宾客嘉话录》);另一方面,他又极重视主体的观照与冥想,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诗引》中他曾说: “能离欲则方寸地虚,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泄,乃形于词。因定而得境,故然以清;由慧而遣词,故粹然以丽。”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像他的名句如“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越中蔼蔼繁华地,秦望峰前禹穴西。《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都是他对历史、人生进行沉思之后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以形象出现在诗里,不仅有开阔的视界,而且有一种超时距的跨度,显示出历史、现实、未来在这里的交融。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酬浙东李侍郎越州春晚即事长句》《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辞赋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中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其次,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而实际上,刘禹锡本人也是对自己的文章水平颇有自信的,在其《子刘子自传》中他说:“天与所长,不使施兮。”这里的“所长”指的即是自己的长于文词,而在这“文词”之中当然也包括辞赋在内。在刘禹锡的十一篇辞赋作品当中以《秋声赋》最受后人推崇。

由于刘禹锡的辞赋多数创作于贬谪时期,因此逐臣之悲与怀才不遇便成了其辞赋创作的重要主题,骚怨情怀是其主要的情感寄托,同时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也贯穿始终。此外,除了反映贬谪愁思的作品,其辞赋还有应试科举所作的律赋——《平权衡赋》,怀古伤今的《山阳城赋》,悼亡的《伤往赋》,描写景物风俗的《楚望赋》。作为唐代重要的文学家与哲学家,刘禹锡的诗歌成就较高,是唐诗研究的重要领域,而诗文又为当时的文学主流,故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必然要受到其诗歌创作影响的。例如刘禹锡诗歌的主题便影响着他辞赋的主题,许多在其诗歌中描绘的场景画面、表达的情感内容,同样也出现在他的辞赋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诗文与辞赋的互动关系是其辞赋研究的有利环节。

论说文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他方面的论文如《答饶州元使君书》、《论书》、《答道州薛郎中论方书书》、《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都征引丰富,推理缜密,巧丽渊博,雄健晓畅。二是杂文。一般因事立题,有感而发,如《因论》七篇;也有的是“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如《华佗论》、《辩迹论》、《明贽论》等。这些作品,短小精悍,隐微深切。或借题发挥,针砭现实;或托古讽今,抨击弊政,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刘禹锡认为自己所长在“论”,韩愈所长在“笔”(《祭韩吏部文》),反映了他对自己的论文的重视。刘禹锡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辞藻美丽,题旨隐微。柳宗元说他“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为深中肯綮的评价。

哲学成就

唯物主义倾向

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主要著作是《天论》三篇。在宇宙论方面,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比柳宗元更进步。关于自然与人的关系,刘禹锡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观点,具有积极的进取精神。他认为,人之所以产生唯心主义思想,是与社会现实有密切关系的。“法大行”的时候,社会上“是为公是,非为公非”,人们就不会产生祸福来自天命的思想;“法大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颠倒,人不能胜天,天命论就在人间得到了宣扬的条件;“法小弛”的时候,社会上是非不清,人们就会对天命将信将疑。刘禹锡用社会实践解释天命论产生的根源,是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这也是刘禹锡对有神论社会根源的看法。他认为,在法大行的社会里,是为公是,非为公非,蹈道必赏,违善必罚,人们就会说,祸福决定于人的行为,与天没有关系。在法大弛的社会里,是非颠倒过来,赏恒在佞,罚恒在直,人们对不合理的现象找不到解释,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于天。他又认为,当“理明”时,人们就不会讲“天命”;当“理昧”时,就不会不讲天命。刘禹锡从法弛和理昧来解释有神论产生的根源,可谓见解独到,他指出神是人在一定条件下创造出来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他在所写的《天论》三篇中,力求把柳宗元与韩愈的论战深入下去,进一步探索天人关系问题。他认为,“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自然),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天与人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点,“交相胜”,“还相用”。人虽不能干预自然界的职能和规律,但却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尊重自然规律

刘禹锡以自然科学为根据,补充了柳宗元的自然观。在对自然界的认识方面,刘禹锡认为整个自然界充满了有形的物质实体,天地之内不存在无形的东西。他批驳了魏晋玄学和佛教、道教关于“空”、“无”是宇宙本原的理论,认为“空”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空”不能超越物质形体而独立存在。这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发展。在关于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发展方面,他认为万物的生长、发展是一种自然过程,动植物和人类是天地阴阳之气交互作用产生的。他还认为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宇宙万物是在互相矛盾和互相依存中无穷地运动发展着的。他据此建立了天人关系学说,指出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的职能和作用。自然界的职能在于生长繁殖万物,万物在生杀、壮健、衰老的自然发展过程中,遵循强胜弱败的竞争规律;人的职能在于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资料,进行各种生产活动,向自然界谋取人们生活的需用品。刘禹锡提出:“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他认为天不能干预人类社会的“治”或“乱”,人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他还以科学知识为根据,宣传无神论,批判有神论。

主要作品

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818年)曾自编其著述

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仅剩余30卷。而后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0卷,但仍有遗漏。《刘禹锡集》三十卷,《外集》十卷,集中卷二十六,二十七收乐府两卷。

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

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年)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

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

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此外,刘禹锡还写了一本医书,名叫《传信方》。

史书记载

《新唐书·刘禹锡传》

《子刘子自传》

《汝州上后谢宰相状》

人物评价 著作评价

《新唐书》:禹锡恃才而废,褊心不能无怨望,年益晏,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叔文实工言治道,能以口辩移人,既得用,所施为人不以为当。太上久疾,宰臣及用事者不得对,宫掖事秘,建桓立顺,功归贵臣,由是及贬。”

《岁寒堂诗话》:李义山、刘梦得、杜牧之三人,笔力不能相上下,大抵工律诗而不工古诗,七言尤工,五言微弱,虽有佳句,然不能如韦、柳、王、孟之高致也,义山多奇趣,梦得有高韵,牧之专事华藻,此其优劣耳。

《沧浪诗话》:大历后,刘梦得之绝句,张籍、王建之乐府,我所深取耳。

《杜工部草堂诗话》:上自齐梁诸公,下至刘梦得、温飞卿辈,往往以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其过在于理不胜而词有余也。

《唐音癸签》:禹锡有诗豪之目。其诗气该今古,词总平实,运用似无甚过人,却都惬人意,语语可歌,其才情之最豪者。司空图尝言:禹锡及杨巨源诗各有胜会,两人格律精切欲同;然刘得之易,杨却得之难,入处迥异尔。

《三唐诗品》:五言体杂不一。有如“深春风日净”、“昔听东武吟”等篇,宛转徘徊,取涂乐府;“秋江早望”、“谪居悼往”,则结休允晖。若“水禽残月”,模休文之韵思;“楚望苍然”,结韩卿之茂体。余或放言理,失于音调,未求刻意,累在才多也。《女儿》作楚挽之哀词,《泰娘》谱新声之凄奏,七言此其选矣。《聚蚊》、《百舌》托意深微,亦得乐府遗意。律体独多,莹瑕间采。

名人评价

黄庭坚:"大概刘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诗优于它文耳”。

翁方纲:“梦得乐府小章优于大篇”极为确论。

蔡百衲: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白居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

刘克庄:“雄浑老苍,沉着痛快”指出刘诗风格之“豪”。以“精华老而不竭”一语指出了刘禹锡人品之“豪”

籍贯争议

刘禹锡籍贯争议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江苏徐州,第二种说法是河南洛阳,第三种说法是浙江嘉兴。

彭城说

但是白居易却称"彭城刘梦得",不知白居易此说有没有根据。《徐州师范学院学报》著文,力辩刘禹锡的籍贯和出生地是彭城而非嘉兴。主要理由有:一,刘师"联墙住",不是"联墙生",曾"住"嘉兴。并不能推定他就"生"在嘉兴。二。刘,裴二人"踏芳"。同钓,至少以十几岁。刘生于七七二年,"踏芳"同钓当在七八三年左右,而此时上距刘绪天宝末东迁已近三千年。三十年间刘绪不一定长期定居嘉兴。刘禹锡可能是生长在外地而后避地或求学才客居嘉兴。他的诗文中常说"少为江南客",这证明刘禹锡少年在江南是"作客",而不是以江南为家乡。三、刘禹锡曾自称"我本山东人","山东一书生"。唐代山东,指太行山之东,淮河之北,嘉兴在江南,显然不对,而刘禹锡的郡望中山,正在"山东",彭城也在"山东",彭城当是刘的籍贯。四,据作者考证,刘绪东迁后作官,是在七六一---七六九年间。他与卢氏结婚当在此间,七十二年生刘禹锡很可能就在彭城,这样,彭城也是刘禹锡的出生地。

洛阳说

刘禹锡的籍贯,他自己说的分明。七十一岁时,刘禹锡的《子刘子自传》,自称:"子刘子,名禹锡,字梦得。其先汉景帝夫人子胜封中山王,溢曰靖,子孙因封为中山人也。七代祖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待,遇迁都洛阳,为北部都昌里人。世为儒而仕,坟墓在洛阳北山,其后地隔不可依,乃葬阳之檀山原…父讳绪,亦以儒学,天宝未应进士,遂及大乱,举足东迁,以违患难。因为东诸侯所用,其后为淅西从事,本府就加盐副使,遂转殿中,主务于桥"。很清楚,他的远祖是汉代中山王刘胜之后,其后子孙为中山人,七代祖在北朝时,迁居洛阳,其后世世代代变为洛阳都昌里人。到刘禹锡之父刘绪才因避难东迁。这样看来,中山是刘禹锡郡望,洛阳是其籍贯,应没有问题。而且就在同一年,刘禹锡又在《汝州上后谢宰相状》中说:"忽蒙天恩,稍移迈郡,籍占洛阳,病逝江干,老见乡树。荣感之至,事倍常情。"这是他从苏州刺史调任汝州后写的。文中说,他家在河南,籍贯在洛阳,自不应有误,后来清代修《洛阳县志》,也说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

嘉兴说

1936年卞孝萱先生发表《刘禹锡年谱》,认为刘禹锡籍贯是洛阳,而不是彭城,同时提出两种新说:一说刘禹锡是匈奴族后裔,冒充汉中山王刘胜之后:二说刘禹锡出生在苏州嘉兴县,理由是:刘禹锡《自传》说的"七代祖亮",是北魏的刘亮,据卞孝萱考证,刘亮是"加入洛阳籍的匈奴"人。

后世纪念 故居

刘禹锡故居自宋代以来,明代、清代都对陋室进行过扩建和重建。1986年,陋室由安徽省、和县拨款修葺。同年,陋室经省人民 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5多亩。2008年,安徽和县斥资千万元改造刘禹锡陋室铭故居。

纪念馆

刘禹锡纪念馆坐落在连州中学燕喜山,飞檐斗拱,采用朱红色的支柱,无不透露出中国古典式宫廷建筑风格,显得古色古香。古朴雄伟的纪念馆经精心布展后显得魅力四射:灯光、壁画、诗词、铜像等场景的搭配,烘托出一种丰富多彩的历史厚重感。

陵墓

一代诗豪刘禹锡死后,被葬在了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荥阳市政

刘禹锡相关府在刘禹锡墓的基础上,耗巨资建设了占地280多亩的大型文化主题公园——刘禹锡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刘禹锡墓位于河南省荥阳市城东二十里铺乡(今豫龙镇)狼窝刘村南高地上,古称檀山。墓北距郑州至上街公路约70米,坐北面南,有圆形土冢,冢高约75米,周长约20米。据民国《荥阳县志》载:“刘禹锡墓在檀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88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