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的女儿(钱钟书女儿二婚)

钱钟书的女儿(钱钟书女儿二婚),第1张

“阿瑗去世,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女儿钱瑗去世后,杨绛用《我们仨》,将她带到了世人面前。

钱瑗一生无子,和第二任丈夫结婚时,对方有儿有女,她不介意给人当继母,和孩子相处得很好。

她不是擅长家务的女子,为了弥补自己的这一缺点,便常常给孩子带零食。

一、步入婚姻,收获幸福

钱瑗出生于英国,在父母的培养下,她从小就眼界开阔,听话懂事。在嫁给丈夫杨伟成以前,她曾经有过一段婚姻。

杨伟成比钱瑗大十几岁,并且还有一双儿女,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个重组家庭的幸福。

钱瑗曾帮助过一位扫大街的老太太唐云,她的热心和善良让老太太十分感动,唐云便把自己的儿子杨伟成介绍给钱瑗。

在长辈的介绍下,钱瑗的善良和才气深深吸引了杨伟成,两人志趣相投,最终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问题多多的重组家庭,被钱瑗经营得很好。她和丈夫杨伟成相处得像哥们一般,却又十分恩爱温馨。

或许是因为夫妻俩都是随和之人,钱瑗和丈夫的相处,总是平静而又温馨的。

两人结婚时,杨伟成的儿子已经十八岁了。他并不反感自己父亲的再婚,反而觉得钱瑗十分温婉随和,又十分有才华,和父亲在一起是不错的选择。

果然,钱瑗进入杨家以后,和孩子们不仅没有疏离感,反而像朋友般相处得十分融洽。

她爱自己的丈夫,也愿意为家庭付出,用心经营着自己的婚姻。

二、不擅家务,给孩子带零食

钱瑗一直努力经营着继母这个角色,她的温和善良,用心付出感动着继子继女们,也收获了他们的尊重和爱。

两个子女都曾在文章中夸奖她,对曾经相处的美好回忆深深怀念。

为了消除两代人之间可能出现的代沟,钱瑗会在长时间没看电视的情况下,提前看电视,以便跟孩子们交流。

在看电视的时候,她总是十分得意的,狡猾的说“后来……”来逗大家。孩子们以为她要破坏悬念了,十分有“意见”,纷纷阻止她,接着便是欢快的笑声。

看到好玩的,钱瑗也会迫不及待的跟孩子们分享,有时候不见面,打电话也要说了才行。

钱瑗并不擅长家务,大概也不会有人要求她,所以她总是尽量以其它方式,弥补自己这一“缺点”。

她会在回家的时候带各种好吃的零食,有时候是四川凉面,有时是上好的牛肉,或者羊肉串、牛肉馅饼或西式点心,以弥补孩子们。

因为要买东西,钱瑗一路会换好几次公交车,经常回家很晚。

冬天的天,很早就黑了,而且还十分寒冷,但她依然坚持去买东西,从不间断。而丈夫杨伟成和孩子们,就静静做好晚饭等她。

一回到家里,钱瑗便匆匆往包里掏出好吃的递给孩子,才坐下来吃饭。

三、相濡以沫幸福一生

钱瑗的付出,换来的是丈夫和孩子们的真心爱护。

她和丈夫没有再生育,却是一位伟大的妻子和母亲。

杨伟成不是浪漫的人,却用自己无言的爱和行动,守护着自己的妻子。

无论妻子多晚回家,他都会等着她一起吃饭;知道妻子忙碌劳累,便十分妥帖处理家务,不给她增加负担。

杨伟成总是温柔细心陪伴呵护妻子。晚年,钱瑗的腰出了毛病,他总是温柔细心的照顾陪伴,从不敢懈怠。

钱瑗同样深爱丈夫,才会真心对待孩子,经营着自己的家庭。

两人相濡以沫,过完了幸福的半生,也影响着子女。

继子杨宏健,一直十分怀念钱瑗,并永远感谢她的影响。虽说两人不是亲生母子,却有着许多羁绊。

钱瑗从英国回去后,便担负起给继子上英语课的重任。最开始她职业性的诲人不倦,让王宏健很害怕,但久而久之,他便喜欢上了继母的课。

他问钱瑗一个小问题,钱瑗会引经据典,把那祖宗八代的事查出来讲给他听,从书房到厨房,不听都不行。

后来,杨宏健干脆把问题留到最后,钱瑗讲多少他听多少,不明白也听着。

后来,提起这些事,杨宏健总带着深深怀念和忧伤,并感激钱瑗曾经的教导。

钱瑗虽为继母,可是她真心的付出,并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

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妻子,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不知道是手更痒还是心更痒,就是还想写钱媛。我想,我的话还没说完:钱媛,除了是钱钟书和杨绛的女儿,她还应该是她自己,是妻子,是母亲,是教师,是个普通而又非凡的女人。说她普通是因为,确乎就是那么一个普通人,没有比其它女人多出什么挂在脸上,一眼就能辨识的格外记号;说她非凡,是源于日常的生活中,还真的没有接触过,这样一位浑身散发光芒的女人。那光芒,质朴、和煦、温暖人心。

钱媛:一个小名叫圆圆的姑娘。

在她还没正式和这个世界打招呼的时候,就感受到了来自主体 社会 的善意,那时她的爸爸对怀着她的妈妈温柔的说:“我想要个女儿,一个像你一样的女儿。”1937年5月19日,钱媛正式在英国降生,的确是个女儿。爸爸开心的致了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圆在念书

1938年8月,钱钟书和杨绛心系家国,在奖学金还足够延缓一年的情况下带着刚满周岁的钱媛回国,随母亲住在外公家里。一日,两岁半的圆圆看到表姐读《看图识字》,就巴巴儿的坐在表姐旁边听,妈妈见她如此喜欢,也为她买了两册。等到晚上下班回家的时候,两个姨妈就叫妈妈过来看圆圆头念字,圆圆立即把新书拿过来一倒,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原来每天坐在小表姐对面听书的圆圆,认得原本就是颠倒字,后来大人一纠正,很快便改过来了。外公听闻说“过目不忘”是有的。

苦儿流浪记

可能是父母先天的基因好,圆圆很小的时候就识得很多字。妈妈也经常为她购买插图书画,她读的很快,小书又经读。后来特地为她挑选了一套三册的《苦儿流浪记》,只读了个开头圆圆就伤心的痛哭,无论妈妈怎么解释,到了书的结尾苦儿就不会再流浪了,她决计是不信的。只要一看到那三本书就开始哭,不得已妈妈最后就把书藏起来了。多年后的她,已经成为了大学教授,却跑去郑重其事的告诉妈妈,这个故事的原作者是谁,译者是谁,苦儿最后的结局如何,我想她大概一直都关怀着这个苦儿。

圆圆的求学之路

可能是因为物资匮乏,时代环境造就,也可能是体质原因,钱媛的童年阶段身体一直不好。经常是上一个月就休几个月,小学共六年她从未上足过一个学期的课程。

1947年冬,她的右手食指骨关节肿大,查出是骨结核。当时还没有对症的药。幸运的是,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这个病十个月以后幸运康复。整个初中阶段钱媛因为身体原因,处于休学状态,所有课程都由妈妈来教。有时候妈妈忙了,就把教材拿给她自己自学,中考的时候钱媛考上了贝满女中,代数还是满分。

高中阶段仍是半休半学的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专业俄语,立志做一名教师队伍里的“尖兵”。革命运动中钱媛 一九六三年,钱钟书和杨绛被揪斗成为“牛鬼蛇神”,而此时的钱媛却份属“革命群众”。

想要回家看父母,就得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进大院。所以,她先写好一张大字报,和“牛鬼蛇神”父母划清界限,贴在楼下墙上,然后走到家里,一言不发,贴坐在母亲身边,从书包里取出未做完的针线活儿,一针一针的缝。她买了一块儿人造棉,自己裁,自己缝,为妈妈做一套睡衣;又从书包里取出一大包爸爸爱吃的夹心糖。找出一个玻璃瓶子,把糖一颗颗剥去包糖的纸,装在瓶里,一面把糖纸整齐的叠在一起,藏入书包,免得被革命群众发现。

全国大串联,她就到了革命圣地延安,还画了一幅延安的塔寄给妈妈,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她一个人单干,哪派有理就赞助哪派,十年之中没让人揪到错处,还经常帮助别人,实属不易。

钱媛的婚姻

钱媛在姻缘上没有父母那么幸运,前后经历了两次婚姻,她的一生也正是这段经历最让人动容,尤其是第二任婚姻中还承担了继母这个角色,并且做得非常好。第一任丈夫王德一:两人是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相识的,当时同为校美工队的成员,毕业后两人又同时留校做了老师。情投意合互诉衷肠下,于1968年初结婚,婚后生活非常幸福。特殊的年代,总是遇到特殊的遭遇,文革时期的王德一被安上了“炮打林副统帅”的罪名,不断地遭到批斗,最后不堪忍受选择自杀。第二任丈夫杨伟成:王德一去世后的几年,钱瑗一直和父母住在一起。因为无意中帮助过杨伟成的母亲,被这个婆婆相中后,经婆婆多番努力,直到1974年最终嫁给了她的儿子杨伟成。而此时的杨伟成已有子女,大的都已经年满十八岁。

此后的生活里,钱媛硬是活成了全中国继母的典范,用爱和温暖融化了孩子的心。两个子女至今对钱媛阿姨不能忘怀,在《我们的钱瑗》中分别撰文深情回忆了与钱瑗在一起度过的二十多年的幸福生活。

回忆中写到:在钱瑗生病之前的每个周末,她都会从北师大到灯市口一路买好吃的东西给他们吃,除了凉面、上好牛肉、大块羊肉串、牛肉馅饼等传统小吃外,还会专门为他们去买那时候很稀罕的西式点心。为了不跟孩子们产生代沟,没时间看电视时的时候,钱瑗就会提前通过电视报把电视剧情快速的浏览记忆,然后回到家中再“一本正经”地与子女们讨论电视剧情节。

钱媛的剧终

不惑之年的钱媛的某天,医生告诉她说小时候的骨结核复发,这一次在腰椎,得住好久的院。索性,医生护士都对她很好,还特地为她制了护腰,可以穿在身上在床上打滚儿的那种。医生问她是否再做一个疗程,她很坚强的说:“做了见好,再做。我受得了。头发掉了会再长出来。”

可惜,苍天何曾饶过谁?1997年早春钱媛因肺癌并发骨转移于北京病逝。钱媛去世后,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她教过或者没有教过,只是单纯受过她几句指导的学生、朋友、同学对她的怀念,或文字或。而我,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未曾谋面的读者,虔诚的记下了自己读书时的每一次感动。

我想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她最朴实的美,想让她身上的坚韧美好感染每一位看到文字的朋友,在我们遇见艰难险阻跨越海滩隔壁时,能增添多一份的力量,知道人间的苦痛并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承受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83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