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习惯

傣族的风俗习惯,第1张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

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

扩展资料: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锣鼓口决又叫点子,并且有很多种类,每个种类都有名称,有《堆罗汉》,《上天梯》、《赴灯蛾》、《八哥洗澡》、《鬼扯腿》等等很多。

其中《赴灯蛾》的口诀是:“广丁广达一广广,广广以广普几普几广零广零广零……广八一朵广泽,广泽,广儿以浪以八以朵、广广一广、广广一广、广泽,……”由于各个地区不同,口决也有区别。

义乌打锣鼓

义乌乡俗中的“打锣鼓”,并不是平常口语中所说的“敲锣打鼓”,而是一种一般由6~8人组成的“锣鼓班”。在义乌,只要办喜事,搞庆典,主人都会请锣鼓班来助兴。

夸张点说,只要在义乌待过一段时间的人,就见过锣班的表演,只不过很多人不知道它还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假如锣鼓班的听众与戏台前的观众都不在现场,单凭远远听去,几乎可以达到让人分不清究竟哪个是锣鼓班哪个是戏剧团在表演的程度。

一、象脚鼓

象脚鼓是傣族古老的民族乐器。因鼓身似象脚而得名,广泛。象脚鼓还受到克木人的喜爱,是各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二、傣族大鼓

傣族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在怒江下游保山傣族地区称之为“光弄”,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称之为“光边”。另有“两面鼓”、“双筒皮鼓”之称。

三、瑶族长鼓

因鼓身细长而得名。又称花鼓。瑶族拍击膜鸣乐器。瑶语称郭咚郭、槁。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及其湘、桂、粤毗邻之广大瑶族地区。

四、朝鲜长鼓

朝鲜族长鼓又称“杖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在我国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

五、壮族蜂鼓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6851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