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结婚,父母拒绝给嫁妆,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

女儿结婚,父母拒绝给嫁妆,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第1张

女儿结婚,父母拒绝给嫁妆,三个月后,女儿哭着说感谢父母。

每个女人,都希望有一天,可以和自己喜欢的另一半一起走进婚姻的殿堂。艾琳自然也不例外,艾琳今年27岁,从小的家庭环境就很好,父母对她也是非常的宠爱,所以她身边很多人都很羡慕她。

三个月前,艾琳结婚了,结婚对象是她的大学同学陈磊。对于女儿的选择,艾琳的父母都是很反对的,而且父母也劝过女儿很多次,但是女儿一直都不听。

在艾琳心里,她一直觉得父母之所以会反对她和陈磊的婚事,主要是因为陈磊家里是农村的,家庭条件不太好。但是那个时候她心里很坚持自己的决定,而且平时陈磊真的对她特别好,所以她宁可让父母伤心,也一定要和陈磊结婚。

但是艾琳的父母反对女儿婚事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了解到,陈磊之前是有过一个女朋友的,但是后来因为女朋友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陈磊提出了分手。艾琳的父母认为,这样的女婿,他们是无法接受的。不过不管他们怎么反对,女儿都很坚定,所以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女儿。

不过在女儿艾琳结婚的时候,父母拒绝给嫁妆,没有给女儿一分钱。艾琳结婚的时候,陈磊说自己家里没什么钱,所以就没有买房,而是租房结婚的。

不过这些,艾琳都不介意,她觉得只要她和陈磊之间有爱情,相互关心,那就是最重要的。不过结婚之后,陈磊总是和她提起,她结婚的时候父母一点嫁妆都没给,说原以为她家里很有钱,没想到也就不过如此吧。

除此之外,艾琳和婆婆的婆媳关系也很一般,婆婆也总是说,自己儿子很优秀,原本可以找有钱人家的女儿,没想到和艾琳结婚了,艾琳父母一点嫁妆都不给。

这个时候,艾琳才明白,父母当初那么反对自己的婚事,是真的为了自己好。如今艾琳已经结婚三个月了,陈磊对她的感情不再像以前那样了,她也很后悔没有听父母的话。

上周,艾琳哭着说感谢父母,是父母让自己认清了陈磊的真实想法。父母也很心疼女儿,也是跟着艾琳一起留下了眼泪。艾琳也想过离婚,不过她对陈磊还是有感情的,现在她也很纠结,不知道以后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结婚有许多特定的规矩和礼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规定:

1 祭祖: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男方需祭拜祖先,以示尊重和祈福。

2 出发:男方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寓意好事成双。

3 燃炮迎亲:礼车在途中应燃放鞭炮以示庆贺,寓意驱逐邪恶,迎接好运。

4 等待和讨喜: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会拦住新郎,要求其完成一些条件才能见到新娘,女方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后才得进入。

5 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

6 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用竹筷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

7 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8 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途中童谣要一路燃放礼炮。

9 摸桔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个拿着桔子或苹果的孩子来迎接新人,新郎要请摸下桔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个桔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

10 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筷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郎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

11 喜宴:一般会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2 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

13 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要看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

打发父母方面,各个地方有不同的习俗。一般是由新郎方给新娘方的父母打红包。

正常,但是对女儿来说,是很伤人心的。

过好自己的日子,找机会就向父母透漏,什么都是弟弟的,父母就应该让弟弟养老。这不是说让你不孝顺父母,而且提醒你父母,不要以后养成什么都指望你的习惯,不要成为下一个樊胜美。

弟弟住新房,年迈的爹妈扔给你抚养,这样你的丈夫和夫家以后怎么看你?

题主的情况其实跟我家有点相似。我以后出嫁也是没有嫁妆的,这点我会跟男朋友事先说明。因为我爸妈一直以来重男轻女,平时我孝敬给父母的,就当做是做女儿的该给的赡养费,她爱留给儿子买房子也好,娶老婆用也罢,我管不了那么多了。

反正作为女儿做得再多,也不如儿子的。我不会妒忌我弟弟,也不怪我弟弟,毕竟这是爸妈的做法。

我一直都不恋家,因为这个家我不怎么感受到父母爱,只希望将来结婚以后,婚后生活会幸福美满。对亲生父母而言,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投资再多也是浪费。

既然我改变不了父母的看法,我只好认清现实,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就不怕被人抛弃什么的。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那种视女儿为掌上明珠和公主的家庭,恨自己没出生在一个不那么重男轻女的家庭。

因为一个家庭可以贫穷,但是不能没有爱。如果我将来成立了家庭生了女儿,我绝对不会用我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去对待我自己的女儿,太寒心了。

在很多年轻人眼中,婚礼和婚姻似乎没了关联性。婚姻是自己的,婚礼可能是父母的。

当下,确实有些年轻人变成了自己婚礼的看客,父母忙前忙后成了主角。儿女办婚礼,父母脱层皮。他们在付出体力的同时,还付出了超多脑细胞。因为婚礼舞台的背后,是两个家族复杂的关系网,处理不好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劳累与纠结自然是逃不开的。

一场隆重的婚礼,多会上演这样的剧情:爱意缠绵的年轻伉俪尽情表演,而背后却是父母的劳心劳力和数不清的纠结。

父母成了 儿女婚礼的“民工”

“可累死我了!”

“这不是他们都忙嘛!我不操持谁干呢?”

原来一双锃亮的皮鞋上却落满了浮尘,每每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看见邻居们,陈阿姨总爱在抱怨与无奈中诉说着她为女儿操持装修婚房的每个细节。

如今,在很多大城市,年轻人的婚事更多是由双方四老忙里忙外操持完成的。买婚房、装修、预订酒店、挑选婚纱……全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有意无意变成了儿女婚姻的“民工”。

“五一”前夜,年近花甲的陈阿姨最后一次检查了女儿新房的煤水电表,在确认无误后,把新房的窗户稍稍敞开一点缝隙,锁上门,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

“装修可算告一段落了。”

也难怪陈阿姨会这样说,她女儿的婚期在今年“十一”,刚出正月,她就跟老伴开始忙活新房的装修。姑爷是外地人,女儿和姑爷都因为工作忙,抽不开身,无奈,陈阿姨将装修“大权”揽了下来。选家具、买主材,二老几乎跑了大半个天津市。但凡有关装修的事,大事小事陈阿姨都要全部过手,白天盯着工人干活,晚上还要忙着记录装修台账。

因为房子是男方买的,陈阿姨家承担了装修费用。老两口都是退休工人,为了能在装修上省点费用,他们选择了包清工的方式,所以一个螺母,一根电线都得自己张罗。为了省事,俩人经常买两份炒饼凑合当午饭,用陈阿姨的话说:“我们都成监工了,可谁让自己就这么一个闺女呢!”

无独有偶,50多岁的秦老师最近也忙得不可开交,他几乎调查了天津市所有的四星级酒店,骑个自行车,到了那里先比较价格,再考察包间的装潢,还忘不了用手机把大堂和门脸拍下来,以便和晚上回家的儿子一起商讨。

一代又一代,结婚都不是一个人的事。但是现在八零九零后的婚礼,更像是父母的事。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在操持儿女婚礼时,虽然感觉很累,但又觉得这是自己的职责,而且痛并快乐着,累也就累了。

婚礼变父母“秀场”

在孩子的婚礼现场,你时常能够听到父母们抱怨:“你看这婚礼,全都是我操持的,他俩啥事都不管……”

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父母的这些抱怨他们并不领情。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似乎不特别在意婚礼的形式了,能打70分过得去成了很多年轻人对婚礼的底线,有的干脆免去了婚礼的复杂程序,所以很多儿女面对父母的抱怨会窃窃私语:“还不是为了你们的面子!”

的确,中国人爱讲面子,往往把婚礼的排场与是否重视亲家、自己有没有面、儿女在单位今后的发展等画上等号,因此很多父母筹备婚礼的过程就好像爬上了一个不停生长的藤条,永无止境。从预定婚宴到准备婚礼上的发言,身体、物质与精神的“三座大山”一齐压来,难怪有父母说:“给孩子办婚礼,就像扒层皮。”

女儿的婚期定在了明年“五一”,但徐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为啥?嫁妆凑不够。“听说现在结婚都流行陪送汽车”,徐姨扫听了一下,要上点档次的基本都得在二十万元以上,太便宜的车拿不出手,孩子也栽面。可是,这笔费用对陈姨两口子来说确实是笔挑费,于是她就和老伴商量,把临街的一楼阳台租给一个商户,这样每月还有一些进项。用徐姨的话说:“工薪阶层,只有从牙缝里挤,无论如何也得给女儿把面子省出来。”

最近因为儿子结婚,郑阿姨患上了失眠的毛病,夜夜辗转反侧。儿子结婚,挑明了不想办婚礼,因为女友已经有孕在身,不想折腾。“他们两个人可真想得开,我要不办这婚礼,亲戚同事肯定饶不了我,得了便宜卖乖不说,指不定流言蜚语的传成嘛样。再者说,这么多年随的礼金就指着这次喜事回收了,不办婚礼可不亏大了!”郑阿姨思来想去,还得劝儿子把这个婚礼办了。

结婚大事 新人是看客

年轻人结婚,筹办婚事的主角本应该是八零九零后们,而如今,父母却成了“主角”,而新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看客的角色。

李立最近刚完婚,如果要她选择婚礼前后印象最深的片段,无疑是婚礼当天丈夫给自己戴上钻戒的浪漫桥段。可是同样的选择题,她的母亲则选择了和他们小两口拍婚纱照的经历。

“拍婚纱照这么大的事,女儿似乎一点都不上心。想起来那天的情景就忘不了。要不是我前一天晚上提醒她把该换的鞋带上,真不知道那天抓瞎的会是谁?”更让她不解的是,拍婚纱时女婿就像个看客,似乎一个摆设,一点都不积极。尤其是换衣服时,女婿一个人在外边抽烟,不发表意见,不苟言笑。倒是她一个人忙里忙外的,帮着选婚纱,帮助摄影师逗笑,似乎这个婚纱照上的两个人是她们母女。

当然,“主角”变看客并非都是不上心的懈怠,有时更是一些无奈。

父母会干扰孩子恋爱,这种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发生过。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习俗,所以父母也有权利对孩子的恋爱关系表示不满。

首先,同龄恋爱可能会被父母干涉,因为他们担心孩子没有判断能力,容易孤立自己,而且会有大量的情绪波动和行为问题。例如,父母可能会宆正孩子的欲望,尤其是女孩接触嘻哈音乐,允许她品尝咖啡,这都会受到父母的反对。

其次,父母也不希望孩子过早谈恋爱。他们认为孩子正处在发展心智的阶段,这时候恋爱只会干扰孩子的学习,并导致不良行为。因此,父母会拒绝孩子谈恋爱,而且当他们发现孩子的行为出现变化时,也会以及时的进行管束和教育。

最后,父母有权在孩子恋爱时加以限制。这种限制通常会建立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下,比如一些宗教家庭可能会封杀异性之间的接触,或者封止恋爱变成婚姻。而特定的社会地位也会被父母考虑。就像孩子自己,父母也会认为自己家族的衰落源于与相关团体混血结交,也不会支持这种关系。

总之,父母会影响孩子恋爱,而且越是接近初恋阶段,干涉力度就越大,父母是孩子恋爱关系中比较陡峭的一方。只要孩子在恋爱中善把握,把父母的忠告作为珍贵的参考,他们的恋爱才能保持正常的发展。

得体一些,衣服不需要太华丽,穿着人精神,干净就好了!

个人建议不要穿纯黑色(爸爸装可以黑色西装,别色衬衣),不要穿纯白色,爸爸看自己平时穿衣风格了,挑件合身精神的就ok了,妈妈装可以带点大红色,也不要一身纯大红(看到很多妈妈是纯大红的,也不是说完全不行,但是纯大红应该是新娘用的,妈妈想添喜庆,可以带大红色的衣服,尽量不要纯大红了)。

再结合我的亲身经历来说吧,我妈参加我的婚礼,穿的是纯黑色的羽绒服,里面也是黑色毛衣,当时那个期间她本人有些外在的事情弄得心情不是很好,所以赶在外地参加我的婚礼时候没怎么精心准备(平时我妈其实很注重穿的,那是个非常时期),后来 搞笑 的事,她自己也意识到要上台参加仪式,穿得有点太随意了,于是临时要跟我奶奶换衣服(奶奶穿的水红色羽绒服,我姑姑买的,蛮年轻的款),但是我妈妈胖,塞了半天穿不进,作罢!这就是个穿衣上比较随意的例子了,我爸穿的咖色风衣款的大衣,我觉得还蛮得体的!

第二次是我弟弟结婚的时候,我妈可是精心准备了,穿了个貂,提着LV(我妈平时有点爱面子),我是觉得有点夸张了,但是她当婆婆的,愿意这样,我做女儿的也不多说啥了,也理解她的心情,这样一来她完全把亲家母的穿着比下去了。

好多人说现在努力保持身材,创造财富啥的为了将来把亲家比下去,哈哈,玩笑话了,自己穿着符合身份,得体大方就好了,其实我倒是觉得跟亲家差不多的更好,这样来宾们一看多和谐啊,人家都会说“看啊,真的是一家人啊,多配啊”,非要谁把谁比下去干啥呢,图一时之快,也没什么实际的好!儿女幸福,家庭和乐才是最重要的嘛~

我腊月结婚的,我妈当时穿的是紫色的连衣裙(有点深紫),意味紫气东来

我爸当时穿的是紫色的衬衣(暗紫色),呢子外套(西装感觉的)

我婆婆穿的枣红色毛衣+黑色的裤子

我公公穿了个暗红色的衬衣

当时。我考虑给爸妈买紫色,主要也是因为我中间有个婚纱是红色的,不会撞

看你自己的想法啦,无非就是红,紫,绿(其实也可以,不过都讲绿帽子还是算了吧)

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婚礼,看到里面的婆婆的装扮,真的分别好看,大气,漂亮,端庄,特别吸人眼球,那公公么,就是西服,也很端庄大气。

就是那婆婆,真是好看!

岁月已经在她脸上雕刻了些皱纹,但是身材,依然是有曲线美,再加上岁月沉淀,让婆婆充满了女性美+母性的慈爱,旁观者禁不住感叹:还是好好保养,要不然儿子结婚都没法上台了。(偷笑)

当孩子结婚时,所有当父母的,都愿意漂漂亮亮上台。公公好说,男的一套西装基本就能解决问题了。

可要是女的,就好好寻思寻思了。

首先,做婆婆的,还是以慈爱为主,不能抢了新娘的风头,所以,颜色不能使用大红色,也不能“卖萌”,不要打扮的太轻眺。

其次,要尽量正规一些,有些“婆婆装”还是非常好看的。

看这些都很好看的

(当然模特有点年轻啦)

希望大家在婚礼上都能漂亮!美丽!

如果新娘选择西式婚纱,母亲也应尽量选择西式婚纱、上下两件式女装裙或连衣裙。如果新娘选择中国风格的衣服,母亲的衣服也应该相应地改变。在这里你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妈妈体重超过65公斤,最好不要穿旗袍。如果你真的喜欢穿旗袍,请在旗袍外面穿一件类似样式的长背心遮住你的腰。

颜色选择

颜色的选择可以多样化,也可以选择高贵的颜色,如黑色和紫色。但不要选择颜色太鲜艳或图案太大的衣服。最好的选择是半高跟皮鞋丝袜。

珠宝搭配

首饰的搭配应与服装风格一致。如果这件衣服没有领子,它应该配一条项链。如果它有短袖或七分钟的袖子,它可以搭配手镯和其他装饰。根据个人习惯,你也可以用戒指作为装饰,但不要选择太夸张的饰品。

修养内涵

妈妈的化妆应该简单大方,只有稍微淡妆才体现能出来。另外,我们要注意演讲的内容和方式,不要说不恰当的话。

父亲选衣服的原则,注重着装

根据婚礼地点,父亲应选择深色西服或中山西服,领带,配深色鞋子和袜子;领带应为深紫色,橙色,以反映稳重性。如果你在豪华酒店举行婚礼,你也可以用与领带颜色相同的胸巾。避免穿休闲服或夹克、运动服、毛衣或T恤。

珠宝搭配

男人的配饰相对简单,有些人甚至没有选择。如果你想配得上衣服的美观,你应该尽量选择更精致的配饰,比如简单的袖扣、平纹领带夹,或者不夸张的项链、戒指等等。

修养内涵

男人的胡须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有留胡须的习惯,请保持干净整洁。如果没有,那就剃掉,修饰一下你的脸。

在儿子婚礼上着装还是喜庆、庄重些比较好。儿子结婚,人生大事,父母应该高度重视,这即是对孩子的尊敬,也是对亲朋友好的尊敬。

在婚礼上,如果只有男方家长参加,作为父母要根据自己的一贯着装风格,选择得体服饰,衣服尽可能选择套装,裙装落落大方,旗袍高贵典雅,同时要注意做好撘配,比如鞋子、袜子,头型、头饰,装容。父亲西装、衬衣、亮色领带,皮鞋搭配深色袜子或唐装比较正式庄重。

男女双方父母都出席婚礼的话,要突出儿子儿媳主角,不能抢了风头,同时也要照顾女方父母,事先与亲家做好沟通,服饰协调,现场和谐,呈现出一幅完美、温馨、喜庆的画面。

我儿子结婚,打算穿紫霞色旗袍,再找个好的发型师,把我的短发盘起来。哈哈,那我现在就要好好注意身材啦!

我认为儿子结婚要把位置摆正,不要宣宾夺主,突出新娘和新郎,再就是女方妈,因为是男方办婚礼,大家都没见过新媳妇和娘家人,得让他们面子足,至于自己穿什么不重要,干净,得体就很好。我儿子结婚就是这样做的。

我个人觉得可以有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穿颜色比较喜庆的新式唐装;第二个方案穿西式正装。第一方案的优点是结婚本就有家族传承的意味在给人的感觉是对传承,对家族,对家庭的重视和家庭关系的亲和;第二方案就显得比较庄重,比较正式,比较重视,会给人一些压力。毕竟这确实也是个比较正式和庄重的场合。我如果娶儿媳会选择第一方案,嫁女儿则选第二方案。谢谢

庄重,得体,大方

西装中山装都不错,但是不能抢新郎风头哦

记住,婚礼不是什么高端会议,也不是给领导汇报工作,而是两个家庭头一次的大聚会,今天儿子结婚,随你们心意穿,你们今天应该比新人更高兴,你们是最喜悦的,秉承本心就好,不用刻意

婚姻形式:定西民间婚姻自古受传统的封建礼教影响甚深,普遍为包办买卖婚姻,男人允许纳妾,女人不得改嫁,昔日婚姻形式较多(现今已基本绝迹),主要有:

童养婚:即“童养媳”,或称“小引媳妇”,多为家贫无力抚养,便将未成年女儿许配给人,男人也多未成年。女方去男方家其地位低下,基本是“鸡叫头遍就起床,扫院担水整日忙”,只能等到成年正式完婚,其地位才会改变。

小女婿婚:男家宽裕而缺劳力,便托人将贫家十六、七岁左右女孩娶给尚小的儿子为妻,称之为小女婿亲。这种婚姻大多酿成悲剧。

指腹婚:多为两家相处友好,妻子同时怀孕,相约如生一男一女者,成人后此二人便结为夫妻。

表亲婚:为使血缘关系延续,姑表兄妹或姐弟由父母作主成婚。民间虽有此俗,但多被否定,因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

换头婚:也称交换婚。因男方两家贫困或一方当事人有某种生理缺陷,双方约定相互以女儿许配,被称为”换头亲“。此俗至今仍出现。

入赘婚:俗称“倒插门”、“入门亲”、“招女婿”,或称“招亲”。旧时上门女婿多被轻蔑,今女婿入赘多视为光荣,且受法律保护。传统上所生长子,一般随母姓,以“顶门立户”,其他子女随父姓,也有皆随母姓或父姓的。

转房婚:婚后男女一方亡故,亡者兄或弟,姐或妹再续其婚姻,叫转房亲。此俗人多不以为怪,乃至赞许。

冲喜婚:也叫慌婚。订婚后,男方父母或本人沉疴在身,便提前完婚,借以“冲喜”,待其健康。

招夫养夫:婚后丈夫患重病或致残、瘫痪,夫妇商定,让妻再招夫以维持生计。此俗现已绝迹。

望门婚:婚前未婚夫夭亡,按封建礼教,女子从一而终,于是抱着公鸡拜堂成亲,称为望门婚。此俗早就不受人赞许,今已绝迹。

冥婚:也叫“阴婚”。定婚后,婚前男女二人双亡,两家便议定合葬,作“阴间”夫妻。

嫁娶:旧时男婚女嫁均要遵循“六礼”规范。辛亥革命后,其礼仪虽有改新,然封建礼制仍被沿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的婚姻制度确立,但旧式礼仪的彻底革除还尚待时日。定西人民习惯例行的婚礼程序,因各地地域的不同,虽有差异,且基本上是一致的。

婚龄:旧时汉族婚龄一般偏小,男子15-20岁,女子15-18岁,富贵人家更尚早婚,十二三岁结婚并不罕见。《婚姻法》实施后,法定为男20周岁,女18周岁。1981年改为男22周岁,女20周岁,并提倡晚婚,早婚之俗被革除。旧时富贵之家纳妾有多至二、三人者,贫者终身“打光棍”者有之,现今全部绝迹。

问亲:即议婚,旧时,男女婚姻听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由亲友牵线,家长择门选女,选准之后,男方便请媒人备礼物去女方家问亲,进入相亲阶段。如果女方未曾谋面,男女相互见面,或由媒人带男方到女方家去见女的一面,叫“纳采”。女方同意,男方则请媒人向女方家索要女方生辰八字,叫“问名”。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在红纸上写成“庚贴”(有的地方从简,只口头表达),由阴阳先生按“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推算,谓之“合婚”,(也有叫“合肖”的)。如婚姻平顺合上了,由男方通知女方,这叫“纳吉”,如不合则原礼物退还作罢。然后,男方择定吉日,请媒人正式告知女方定婚时间,并准备婚礼。此期间,双方家里如出现意外事故,诸如碰破碟碗盆杯,牲畜病死或家人患病等,则认为不吉不顺,无缘成亲,由媒人通知对方取消定婚之事。

订婚:俗称“攀亲”、“喝酒”。定亲之日,男方父亲携儿子和媒人一起,带酒(2瓶,用红线绳相系)、聘金、衣料、首饰、四色礼品(糕点、糖果、茶叶)等彩礼(有的地方装入箱笼,或桃或担),到女方家去定亲,这叫“纳征”。女方家备酒席招待来客,并索要彩礼,俗称“要彩礼”,男女双方与媒人经共同商议,最后确定彩礼。然后男女双方在宴席上即向双方长辈及亲友敬酒,改换称呼,长辈及亲友则要向男女二人给“红包”,钱多少各按经济状况而定。之后吃饭喝酒,尽兴而散。男方离开时要把原带来酒的两个空酒瓶带回(内余酒少许),女方则往酒瓶中装米面少许,取“米面夫妻”之意,这叫“定亲”、定婚。至此婚姻关系正式确立。

定婚后,每逢年过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男方要备礼到女方家“送节”,以示婚姻生效,俗称“追节”。

结婚:俗称“迎亲”,也叫“引新媳妇”。男方请阴阳先生确定结婚良辰之后,便由媒人告知女家,这叫“请期”。结婚之日,男女双方家都置办喜宴招待亲朋,饭菜格局视主人经济状况实际而定。亲朋邻舍都去帮忙,俗称“代劳”。婚期将近,男家择吉日与媒人一道去女家送彩礼,俗称“归礼”、“送礼”,也叫“清大礼”。有的地方尚有一同由男家送裤子布料的,叫离娘裤。这种行聘之礼官富之家较繁缛,通常备有礼单,男家按定期携彩礼去女家,附带大馍馍10个,鲜肉两条及糖果等12品,称“盒子”,女方家于院内设方桌,摆香案礼品置于桌上,女家子侄辈上香叩拜,祭天地,叫“挂盒子”;礼毕,男家给上香者“喜眉钱”,并呈上礼单,开盒“亮礼”,请亲属宾客参观;接着女方向男家客人呈上加盖水饺碗食之,称“尝汤”,女家并设宴待客。此旧礼今绝迹。最后商定迎亲日期。

送女出嫁,称之“发落”,“打发”。婚前一日男家往女家“稳席”(也叫“提话”),进一步落实送亲人数及相关事宜。女家此日招待前来送贺礼的亲邻。亲邻送贺礼称“添箱”。旧时女家为新娘陪送板箱一对或四角柜一个。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则陪送大衣柜、写字台、音箱、电视、洗衣机、冰箱等,现代家具无定数。此日要确定送亲队伍人员,并选一位儿女全、属相相合的女眷作“伴娘”,即“女傧”。男方选儿女双全、属相不犯忌的男女各一人(再婚者不可)为“引迎亲贵人”,另选一男性少年为新娘牵驴,在媒人的陪同下,由新郎、新郎之叔伯及兄长各1人,背箱者1人,组成迎亲队伍,(去为奇数5或7人,取去单来双之意,)带上礼物,各地虽有差异,基本是酒两瓶、肉两条、糖果点心、大馍馍10个、“针工钱”(有的地方叫“答谢”、“离娘钱”、“彩门钱”)及零用钱(俗名“耍笑钱”)红包若干,便去女家迎亲。有的地方,娘家紧闭门户,向娶亲者索要红包利市,泼水藏物,取笑作乐。过去迎亲时,男女双方视道路情况,备轿或车或驴、马(忌用骡子),现在城镇多用小汽车,农村多用三轮车,由于经济状况的不同,差距越来越大,讲究排场者档次越高,车辆越多,攀比之风盛兴。

迎亲队伍到了女家,先上香拜祖,再将礼品陈放于桌案上,向女方长辈“看盅儿”敬酒,以“答谢”钱酬谢女方养女之恩。随即迎亲者就宴,宴毕准备起程。旧时,由女傧为新娘梳妆上头(即把新娘发辫梳妆成发髻),新娘身穿束衣,头顶盖头,胸前置“护心镜”,怀揣“幛连书”(庚贴)。此俗现已废止。女方选亲族之人将陪嫁之物装于箱内,俗称“装箱”、“摆嫁妆”,有夸嫁妆之意。

新娘离家时,传统上由家中兄长抱轿(马、驴)上,新娘要哭泣,称之“哭嫁”,(也有叫“赶煞”的)。表示不忍离开父母;新娘临出门时将一把红筷子抛在大门内(有的地方将两把红筷子两手分别抛于门内外),两家迎送亲人共登骄、车及骑马起行。花轿(马、驴)在路途中,凡经岔路口、庙宇、大石头和大建筑物时,旧时要在其上贴上一小条红纸或写有“一路平安”、“鬼邪避之”之类的“路贴”,以图吉利。现在多用车辆,此俗多不见。

轿至男方家门前,要朝当日喜神方位落轿,随即绕轿鞭炮齐鸣。新娘临下马(桥、车),有的地方要先接“宝瓶”,内装满面米,插双红筷,用红布包扎,婚后煮成稀粥,新夫妇共吃,意为“平平安安”;筷取“快生贵子”。此俗已废。送亲小孩索取红包,称为“压轿钱”。新娘下马后,由伴娘搀扶于地下铺的红毡(亦可用红布代之)上缓行。旧时请宾客行“迎红礼”,串红毡至院设香案前,香案上放置香蜡、满盛小麦的升(也叫斗),内插一个神牌,一杆枰,秤上挂镜子、尺子、剪刀及红布条等辟邪之物,红线两头各系铜钱放于两酒杯中,举行拜堂仪式,俗叫”拜天地“(现在于厅房举行),依次行拜天地、拜父母、新人对拜、吃“合心饭”,“饮交杯酒”,行合卺之礼(此俗现在多已从简)。然后新郎新娘串踩红毡,同抱麦斗(俗称“满斗”)入洞房,置麦斗于炕上之喜神方位,新娘将护心镜置斗中,面斗而坐,新郎用秤杆(或擀杖)挑下新娘的“盖头”。现已废止。此时男家设宴款待女家送亲之人(尊客),上烟敬洒。迎亲队伍常有唢呐吹奏喜庆乐曲,宴间鼓乐争鸣,甚是热闹。送亲者须于晌午前离开男家。有的地方男家要向送亲者用钱赎回嫁妆箱(柜)上钥匙。临行前,男家于大门前置拦门酒桌,上放酒与小花馍,用大杯斟酒,男家一一向送亲者猜拳敬酒,输者饮之,并让尊客各拿小花馍数个。送亲者出门前要到新房看新娘告别。整日凡来贺喜之人,席间新郎新娘逐一敬酒。年青人闹洞房,俗称“禳房”,“闹新房”,给新婚夫妇出难题进行戏嬉,推、拉、抱、摸,花样翻新,新娘尽力回避、应对,闹至夜深方散。然后,新房便要暖床,谓之“圆房”,主持人将核桃、枣子边扫床边往炕上撒去,意为“和(核)气“早生贵子”之意,并念叨“双双核桃双双枣,养的娃娃满院跑”。随后新婚夫妇就寝,新房里“长明灯”彻夜通明。有好事年青人伏于窗外偷听新婚夫妇动静,俗叫“听墙根”。有的于当日或次日新娘下厨做“试手面”(试刀面),以款待亲友。次日,新郎家须另备酒席招待婚期帮忙的亲朋邻里,有称“扯后席”,也叫“谢劳客”。

初婚:成婚次日晨,新婚夫妇早起,拜祭祖先,拜见父母及亲属长辈,这是新娘与家庭成员正式会见的场合。也有于次日,女家亲眷携食馔赴男家来贺,男家亦邀亲眷陪贺、认亲,确定辈份关系,俗称“看亲”。此俗现已少见。第三天,小两口备上礼物回娘家探望,回拜岳父母及其叔侄等,当日返回,俗称“回门”。这是婚后第一次归宁(回娘家),女家待婿之礼甚周。新婚夫妇接受招待后,及早返回。婚后十天新娘返娘家小住,俗名“转娘家”,多住八九天返回婆家,但也有住满十天的。有的地方在结婚一月后,新娘去转娘家,俗叫“站对月”,“转对月”,但一般都提前几日返回,以示对婆家长辈的尊敬。

上述婚俗,今多已有变通,农村虽在延续,但多弃传统之旧俗或简化、通融;城镇男女婚礼有新事新办,移风易俗,或集体结婚,或旅游结婚者巨额彩礼,高档家具,时髦嫁妆,隆重婚礼,上等宴席,千金**,所谓的新“六礼”之风近年盛兴,但并不受广泛欢迎。

新婚后的第一个正月初二日,由新婚夫妇到女方家拜年,称“磕头”或“拜年”,岳父母赏给“年钱”。有的地方第一个正月十五日婆媳相避,不许见面,称“避灯”,否则,迷信认为婆婆要失明。

改嫁:旧时男尊女卑,男丧妇,可再续;女亡夫,不改嫁,称“守节”。因而年轻女子失偶后终生守寡者比比皆是。尚有夫亡改嫁者,婆家往往索礼极苛,俗称“卖寡妇”。有的被夜半劫持而去,叫“抢寡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今多不守此规,改嫁受法律保护,现今较为普遍,特别是老年人,男女互找意中人组成家庭,“夕阳红”已成时尚。

丧葬

汉族形式:养老送终,慎终追远,既是人子的天职,又是家庭的重大事务。丧事,亦称“白事”。定西丧葬一直沿袭木棺土葬,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家公职人员实行火葬。其习俗规格,丧葬仪式,一般视家庭景况和死者年龄身份而异。

旧时出生不满月的婴儿死亡,便捣入炕洞内烧之了事。2岁内婴儿死亡,由乡邻以柴草卷尸,盛烂背斗中置于僻野沟涧内点火燃烧而弃之。12岁以上者,死亡后不择吉地,只掩尸于偏僻地野外。12岁以上未婚者,可做简易木匣装尸埋于地头地垴或野外山冈地带。已婚男性和生育有孩子的女性属正常死亡者,都可在宅内正寝、内寝举行葬仪,并可埋入祖坟。其他非正常死亡如跳崖、投河、落井、服毒、上吊、难产、自杀、他杀、车祸等,只能在宅内偏室成殓以办丧事;死于宅外者,只在宅外房、窑中或搭篷举办丧事,且不得进入祖茔。虽正常死亡,但死于宅外者,亦不进入宅内正、(内)寝举办葬仪。所以,病危之人,都要极力赶回家中,力求正(内)寝。

老人逝世,定西(各地大同小异)的丧葬习俗和丧葬礼仪,因受传统文化、封建礼教和宫廷礼仪的影响,显得隆重而繁琐,肃穆而庄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

定西的天气不会太冷:但今年冬天截止到现在不是很冷,过年肯定要冷了。定西最低也就-8度撑死了。

结婚的讲究和天津大不一样,首先,定西结婚是中午而天津是下午。一般需要给女方礼金(3万起)其他风俗基本一样。

父母都希望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更希望女儿未来的婚姻幸福美满。可是当女儿真的要出嫁了,父母反而情绪复杂,即不舍又高兴。相信很多有女儿的家庭,都会去想女儿出嫁的事情。

那么,女儿出嫁的时候,父母需要做哪些准备具体准备有三点。

准备一: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未来生活;

准备二:置办一份嫁妆,以喜庆为主旋律,不要去攀比;

准备三:不要为难新人,切忌过度婚闹,做到有礼有节。

接下来,会详细阐述这三点准备,并给出具体细节,相信父母们会得到该有的收获。

做好心理准备,调整好心态,去适应未来生活

嫁女儿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件极为不舍的喜事。父母把女儿从婴儿拉扯到大姑娘,现在又要组建家庭,未来也会成为母亲。这样的过程很是微妙,父母既担心女儿到婆家受委屈,又担心自家女儿太过任性,更多的便是失落感。

其实,父母们大可不必如此,假如你换个角度去想也就释然了。女儿出嫁并非彻底的与父母分开,而是成长的需要,就像老鹰幼崽需要展翅高飞一样,她需要自主的去追寻属于自己的未来。

我们之所以要做好心理准备,是因为当女儿出嫁以后,家里面只剩你们夫妻俩,你们会极为不习惯。

比如:当妈妈做好饭菜,习惯性地敲女儿的房间,可是房间没人,此时才恍然明白,女儿早已嫁出去了;父亲面对女儿的出嫁,会更为失落,贴心小棉袄不在家中,很是不习惯。

我们需要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并去适应未来的家庭生活氛围。

这就需要父母们换一种心态,即:未来的生活属于你们夫妻,当女儿出嫁以后,你们夫妻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一切。女儿有她的福缘,父母只需要帮衬一二即可。

置办一份嫁妆,以喜庆为主旋律,不要去攀比

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对于嫁妆的定义千差万别,每个地区都不尽相同。

比如山东嫁妆分为:新娘的行头、出嫁当天新娘拿的物品、女方送男方12件物品、其他家用物品。

新娘的行头:结婚礼服一件;红鞋子两双;红袜子两双;内衣裤两套(红色);红腰带;回门衣服一套(红色);首饰若干。

出嫁当天新娘拿的日用物品:脸盆两个(红色);带盖红桶两个(一个桶内放置大米;一个桶内放置花生、红枣、桂圆、百合、莲子、再放进五只红鸡蛋,象征“五子登科”);洗漱用品(成双)等

女方送男方12件物品:皮夹、皮鞋、皮带、领带、西装、领带夹、袜子、手表、袖扣、衬衫、礼帽、剃须刀(是具体需要,但是需要数目正确)。

其他家用物品:家具、家用电器、或者其他陪嫁物品。

正如我们开始说的,各个地区的风俗不同,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进行妥善安排。当然,这些琐事都有专业的婚庆人员来安排,父母不必太过操心。

最后,我们需要再次的提醒各位家长,切勿为了攀比而进行过度的操办婚庆活动,尽量以节俭为主。女儿婚姻本就是一件大喜事,何必把这件事庸俗化,什么也没有小夫妻之间的真情实意重要!

不要为难新人,切忌过度婚闹,做到有礼有节

近些年我们看到很多婚礼都出现过度婚闹的现象,影响很是不好。婚礼本来是一件喜庆的事,适度的婚闹可以活跃气氛,但是过度的婚闹会伤害到许多参与婚礼的人,甚至直接影响新婚夫妻之间的关系。

关于婚闹的事情,在新人结婚之前,双方家长就需要商议清楚,明确的抵制过度婚闹。无论是在男方家还是女方家,都不要去难为新人,以和谐为主,照顾双方的感受。

对于女方来说,需要注意新郎迎亲时,不要去过度地阻止迎亲(婚闹的一种)。切忌让男方过度饮酒、花钱,以及把门关上就是不开,在门内无休止的索要红包。

以上这些,需要双方家长和新人一起商议,因为大部分的婚闹都是男女方的朋友在主导。提前告知不要闹得太过,绝对不是一件失理的事,而是为了保障婚礼本身的和谐,以及新人婚姻的稳定。

婚闹是习俗不应该成为恶俗,如果把习俗变成恶俗,把婚闹变成恶作剧,不仅伤风败俗,影响社会秩序,也会带来人身危害。婚礼更需要有礼有节,大家一团和气,真诚的祝福新人喜结良缘,女儿出嫁,父母需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落差感;在置办嫁妆时需要结合当地习俗和自身的情况,以喜庆为主旋律,切勿攀比;最重要的是,不要难为新人,坚决抵制过度婚闹,做到有礼有节,一团和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1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