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未来结婚意愿高于预期,大学生婚育观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大学生未来结婚意愿高于预期,大学生婚育观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第1张

大学生的结婚意愿变得越来越弱,很多人也会选择在30岁以后结婚生子,甚至有些大学生根本就不愿意结婚生子。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虽然大学生群体并没有正式进入社会,但因为很多人已经提前感受到了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更加愿意独自生活。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当我们采访大学生的恋爱和结婚态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虽然很多大学生非常想结婚生子,但他们也会认为自己并不具备结婚生子的实力,很多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而担心自己的未来。

大学生未来的结婚意愿远高预期。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个所谓的数据调查本身并不真实,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大学生根本就不想结婚,很多人也会对结婚保持谨慎态度。即便很多城市已经推出了各种鼓励结婚生子的措施,我们也会发现大学生普遍不愿意结婚生子。特别是对于那些独生子女来说,很多人会认为自己并不具备结婚生子的条件。

大学生的结婚意愿变得越来越弱。

虽然有些官方数据表示大学生的结婚意愿在进一步加强,但事实上,大学生的结婚意愿变得越来越弱。特别是对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大学生来说,因为这些地方的大学生基本上都需要留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在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选择因为事业的问题而放弃生活。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的话,因为大学生普遍没有太多的工作机会,所以很多人只能选择推迟结婚的时间。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大学生根本就没有结婚生子的打算。对他们来讲,能够把自己过好就已经是不错的选择了,他们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赡养自己的父母上。

你好,由于婚育高成本,部分青年婚姻风险采取理性规避的态度。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子女的普遍重视,“恋不起”“结不起”“养不起”已成为横亘在“Z世代”青年生活中的三座大山。一项关于“情人节”的相关调查发现,有1077%的“95后”依靠消费借贷过“情人劫”。价格高企的婚房、天价彩礼、奢侈的婚礼等结婚习俗使得年轻人结婚动辄花费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养育孩子的精细化和教育孩子的高投入所造成的压力让年轻人直呼“不敢生”,出现恐育心理。“Z世代”青年关于婚姻的态度更加理性务实,对“成本—收益”的权衡已成为婚姻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认为婚姻的成本高于收益,为了规避婚后可能面临的“婚姻不幸福”“婚姻会带来诸多麻烦”“养的孩子不成才”等风险,降低和压抑自身的婚恋意愿便成为他们的选择。谢谢。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徘徊在婚姻殿堂之外,结婚年龄的推迟、青年的低婚恋意愿已成为全社会的隐忧。快来跟我一起来看看这篇《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变化 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婚姻是家庭的纽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和谐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青年是未来10年结婚的主力军,他们的婚恋意愿值得关注。鉴于此,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课题组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围绕他们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婚恋意愿的背后存在哪些担忧等进行了深入调查,并就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婚恋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中秋、国庆,连着两个节日,26岁的小顾都被妈妈催婚了:“你怎么还不谈恋爱?跟你同龄的人都恋爱结婚了,有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你还不紧不慢的。别挑来挑去,最后只能挑别人剩下的。”小顾过节的好心情一落千丈,跟妈妈争吵起来:“非要把我说得那么不堪吗?身边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没谈恋爱。想什么时候恋爱和结婚是我的自由,不要再催我了!”

 

 这样的催婚在许多家庭不断上演,成为两代人冲突的一大主题。这也反映出随着时代变迁,青年的婚恋态度已发生较大变化。出生于1995—2009年间的青年,作为“互联网世代”,他们的婚恋观是怎样的?面对婚姻,他们在忧虑什么?

 

 1、恋意愿成青年婚恋观一大特征

 

 “结婚这件事,父母比我更急,老催我,催得我都从家里搬出来了。”

 

 “我还没享受够单身生活,想先把工作搞好,再买套自己的房子,结婚的事之后再说。”

 

 “我不想将就,但是想找一个合适的人结婚挺难的。”

 

 “我还没有正经谈过一个对象,影视剧和社交媒体对我的择偶观影响比较大。”

 

 …………

 

 婚姻是一件人生大事,“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我国传统的婚姻价值观。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徘徊在婚姻殿堂之外,结婚年龄的推迟、青年的低婚恋意愿(不想恋爱/结婚,不确定会不会恋爱/结婚)已成为全社会的隐忧。

 

 调研中,对“你将来会谈恋爱吗”的问题,128%的青年选择“不谈恋爱”,263%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对于“你将来会结婚吗”,251%的青年选择“不确定”,89%的青年选择“不会结婚”,即有34%的青年不再认为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此外,有近三成受访青年从未谈过恋爱。

 

 调研发现,作为未来10年结婚的主力军,“Z世代”青年结婚意愿呈现下降趋势。联合国人口司发布的世界婚姻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20~29岁处于婚姻状态的人群比率为692%,将比2013年下降8个百分点。

 

 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女性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婚姻犹疑态度。而在对恋爱态度的调查中,并未发现这种性别差异。这说明在婚姻这件事上,女性的态度更加谨慎。

 

 经济发达地区青年选择“不会结婚”的比例占144%,比小城市青年高出77个百分点。这说明经济越发达,主动选择单身的人越多。一项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结婚率最低的省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市和浙江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低婚恋意愿的青年人群还可能继续增加。

 

 2、婚恋意愿青年,他们在想什么

 

 被现实障碍所困的“忧婚族”。一位受访青年说:“在大城市,年轻人只有两类,有房的和无房的。无房的人怎么能拥有美好的爱情呢?”这句自嘲,代表了一部分“忧婚族”的心理。这些青年因现实中较高的婚育成本而感到忧虑和无助,进入婚姻的意愿无形中受到抑制。中国人一向追求安居乐业,婚房成为当下一些人眼中结婚的标配,房产压力成为青年选择婚姻时的一大障碍。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一项针对北京青年的调查显示:在有恋爱对象而未婚的青年中,双方均无房产的比例为6462%。本次调研显示,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青年选择“结婚的经济成本太高”的占46%。另外,选择“生育养育孩子成本太高”的占562%,位列影响结婚意愿的第二位。对生育养育成本的忧虑,让很多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结婚?要考虑彩礼、酒席、房、车、孩子,这八个字就把我难倒了。”网友戏谑的发言道出了这些“忧婚族”的忧虑。

 

 把婚姻标签化的“恐婚族”。网友小周说:“爸妈问我,为什么不想恋爱结婚?我说害怕啊,害怕恋爱会分手,婚姻会失败,生孩子受罪,婆媳关系难处理,教育孩子太累……”以小周为代表的“恐婚族”,对婚姻有较多负面认知和预期偏差,充满恐惧和焦虑。他们“谈婚色变”,有些人甚至没有勇气恋爱。调研显示,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青年选择“不相信婚姻”的占305%,其中女性占734%,女性“恐婚”者比男性更多。这些青年对婚姻的负面认知有些是来自本人或父母亲友糟糕的婚恋经验,也有些来自大众传媒对婚姻恶性事件的报道。例如,一位受访者谈道:“我无法想象结婚后的自己,像爸爸妈妈那样吗?吵吵嚷嚷,相互嫌弃怨恨着过一辈子?”还有人说:“看看网上多少杀妻骗保案,多少离婚杀人案吧,这些新闻看多了哪敢结婚啊!”

 

 对婚姻持“佛系”态度的“懒婚族”。还有一类青年,对恋爱、结婚并不排斥,但他们并不会为了寻找“另一半”特别努力,而是持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小李表示:“我不会为了结婚就到处相亲。也许未来我会遇到那个合适的人,一起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但如果找不到,我也可以一个人生活。”高压力的工作和学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耗费了青年大量的精力,他们没有时间和耐心投入到恋爱和结婚中。调研中,选择“觉得自己没时间没精力结婚”的占345%。另外,在影响结婚意愿的原因中,青年选择“找到合适的人很难”的占608%,位列第一位。没时间再加上成功的概率不高,很多青年选择了“佛系”的婚姻态度。还有一部分青年沉浸在原生家庭的保护中,现有生活的安逸消磨了他们追求婚姻幸福的动力。网友默默说,“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爸爸、妈妈、哥哥的呵护中,我觉得待在家里就很好。他们劝我多出门参加活动,主动去结识一些异性,但我懒得去。”

 

 对婚姻祛魅的“不婚族”。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提升了青年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互联网蓬勃发展增强了青年在社会生活中的话语权,他们在婚恋方面的态度发生变化,很多人不再视“结婚生子”为人生必经历程。有的青年向往自由和无拘无束的生活,认为有趣的单身生活胜过将就的婚姻。这些“不婚族”将单身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身于个人事业发展与兴趣爱好中。调研中,当被问及“不想恋爱”的原因时,选择“一个人很好,谈恋爱很麻烦”的比例为748%。“我不希望有人影响我的情绪,不希望在我很忙很累的时候,还要去应付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自己名下有房,口袋有钱,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安全感。结婚不是一个必选项,更不是安全感的来源。”这些言论道出了一些“不婚族”的心声。

 

 3、什么让年轻人在婚姻殿堂前徘徊

 

 基于个体主义价值观,部分青年过于重视对个人价值感的追求。个体主义最大的表征是期望“为自己而活”。“Z世代”青年深受个体主义影响,他们注重自我的情感认知、心理体验、精神需求和价值实现,不仅个性鲜明,而且自我意识凸显,独立性更强。在个体主义价值观导向下,这些青年在婚恋中的独立意识更强,注重自我感受及自主选择。如果婚姻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或者影响到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就不愿意接受和选择婚姻。

 

 基于互联网碎片化认知,部分青年对婚恋产生灾难化思维。互联网信息的海量化、碎片化特征,导致深度思维能力弱化,鉴别信息能力下降,容易形成对事物的知觉偏差和刻板印象。伴随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成长起来的“Z世代”青年,其对于婚恋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网络。他们零散化和非系统的婚恋知识、碎片化思维一旦与生活中的负面经验、大众传媒中的负面报道耦合,就会形成对婚恋的非理性、灾难化思维,进而出现“恐婚”现象。

 

 源于现代生活时空挤压,部分青年对寻找合意伴侣产生无力感。在竞争日益激烈和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的当今社会,高强度的工作不断挤压着年轻人的个人生活,造成了工作与择偶之间的张力。“白加黑”“996”“007”已成为部分青年的工作和生活常态,他们常常感叹“累觉不爱”,下班之后只想静静躺着。加之人际交往圈子小,网络满足了大部分交往需要,现实社交需求减少,以及婚恋信息不对称,商业化婚恋服务平台公信力不足,都增加了合意伴侣的搜寻难度,延长了搜寻时间。多重客观因素限制导致了部分青年结婚意愿低,被迫选择单身。

 

 基于“宁缺毋滥”的择偶观,部分青年对婚姻匹配存在过高期待。择偶匹配难是青年“不确定”是否结婚的首要原因,除了上述客观原因,对合意配偶的过高期待是青年婚恋意愿低的内在主观因素。很多青年对择偶持有理想主义的态度,而当预期与现实出现落差时,就会哀叹:“找到合适的太难了!”他们既注重“门当户对”,也注重“内在匹配”;既要求物质基础,也要求三观契合;既要求“颜值担当”,又盼望“有趣的心灵”。这种“宁缺毋滥”的择偶观造成了他们对伴侣的期待过于理想化,从而可能错失最佳恋爱结婚时机。

 

 囿于婚育高成本,部分青年对婚姻风险采取理性规避的态度。随着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子女的普遍重视,“恋不起”“结不起”“养不起”已成为横亘在“Z世代”青年生活中的三座大山。一项关于“情人节”的相关调查发现,有1077%的“95后”依靠消费借贷过“情人劫”。价格高企的婚房、天价彩礼、奢侈的婚礼等结婚习俗使得年轻人结婚动辄花费几十万元到上百万元。养育孩子的精细化和教育孩子的高投入所造成的压力让年轻人直呼“不敢生”,出现恐育心理。“Z世代”青年关于婚姻的态度更加理性务实,对“成本—收益”的权衡已成为婚姻决策的重要因素。如果认为婚姻的成本高于收益,为了规避婚后可能面临的“婚姻不幸福”“婚姻会带来诸多麻烦”“养的孩子不成才”等风险,降低和压抑自身的婚恋意愿便成为他们的选择。

 

 基于“母职惩罚”,部分女性对婚姻产生抗拒与犹疑。伴随着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女性同样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然而,以家庭为主的子女照料模式和不够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使得女性不得不直面由于“母职文化”和职业歧视而造成的“母职惩罚”。“母职惩罚”即女性因为母亲角色而遭遇的求职、工作评价、薪资、晋升机会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调研发现,女性不想结婚的首要原因为“不想生孩子”(占比为6883%),对生育的犹疑成为女性不婚的客观障碍。另外,随着主体性不断彰显,许多女性青年逐渐突破传统性别文化的藩篱,重新界定性别角色的时代意蕴,以保持单身来表现对传统性别角色和“母亲角色”的抗拒。

 

 4、何让年轻人“能恋”“想婚”“敢婚”

 

 提升个人婚恋素养,使“未恋”的人“能恋”。对于“懒婚族”来说,不仅要在经济上实现独立,更要从心理上真正“断乳”,走出舒适圈,才能为寻求亲密关系腾挪出心理上的空间,从而激活进入恋爱和婚姻的动力。同时,积极开拓人际交往圈子,丰富业余生活,主动学习与异性沟通的技能技巧。对于“恐婚族”来说,要理性看待直接或间接的负面婚恋经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结失败经验,改变对婚姻“糟糕至极”的思维和认知,消除恐惧心理。对于“忧婚族”来说,要设置合理的自我期许和择偶标准,不跟风、不攀比,摆平心态,立足现实,重视婚姻对双方精神滋养的价值,如重视双方价值观的契合、兴趣和性格相投等标准,勇敢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爱情。

 

 以体系化婚恋教育为基础,让“恐婚”的“不恐”。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位一体的青年婚恋教育体系。一是建议教育部门组织婚恋专家设计课程,把婚恋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从价值观、知识、能力三个方面设置初中、高中、大学阶段相关课程。大中学校要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青少年形成重视婚姻、重视家庭的价值观;普及两性关系知识,用系统性的教育消解互联网碎片化认知,校正关于婚姻生育的非理性观念和灾难化思维。二是家庭要发挥情感港湾的积极作用,倡导夫妻和睦、男女平等、情感和谐的优良家教家风,增强青少年关于婚恋的正向经验,激发青少年对爱情、婚姻等情感体验的向往。三是建议社区会同专业社会组织、婚恋专家开设青年婚恋课堂、婚恋辅导等活动,提高婚恋教育的可及性,提升青年的情感经营管理能力。

 

 构建“婚恋友好型”的环境,让“想结”的“能结”。一是由宣传部门组织推动媒体、文艺社团、文化公司等打造积极向上的婚恋家庭文化精品,组织进行最美家庭、最美夫妻等评选活动,将美好爱情、幸福家庭的图景具象化,唤起青年基于婚姻家庭幸福的积极情感体验。另外,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文明简约的“新婚俗”,让恋爱婚姻摆脱功利化色彩和不良习俗的裹挟,让全社会以“缔结婚姻=经济索取”为耻,让青年摆脱“没房的人没资格谈恋爱”的内外压力,重归“两人携手,白手起家”的美好图景。

 

 二是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整合民政部门、市场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平台资源,建立健全婚恋交友信息的大数据平台,探索开发具备信息收集、科学匹配等多功能的移动互联交友平台,打造一批成本低、可及性强、信任度高的公益婚恋服务品牌,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婚恋服务。

 

 三是政府要加强以“婚恋友好”为宗旨的制度设计,制定针对适婚青年的公共性租房和购房优惠政策;企事业单位要严格保障职工的劳动权益,反对职场过度加班文化,保障职工的休息权和休闲空间;单位工会、共青团组织可积极组织青年交友联谊活动,丰富青年的休闲文化生活。

 

 以生育配套政策和服务为保障,让“怕生”的“敢结”。一是提供“买得起”“买得到”“买得安”的普惠托育服务。建议中央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政策支持清单,采取托幼一体、社会机构举办、用人单位自办、社区嵌入等方式,构建多元化、多层面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系统化培养托育从业人员,为托育服务提供优质人才支撑。政府和行业协会做好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职业认同感。有关部门加强对托育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定与备案管理制度、信息公开制度、质量监管与评估制度的完善与实施。

 

 二是完善以“女性友好”为宗旨的生育支持政策。完善婚姻生育相关立法工作,延长男性陪产假,设立弹性、可灵活执行的父母均可享有的带薪育儿假,引导男性更多承担养育职责。改变现有的“雇主责任制”的生育保险费用承担模式,在所有用人单位都缴纳生育保险费的基础上,加强政府统筹,促进生育成本的社会共担,从而降低雇主的生育保险负担,缓解职场性别歧视。

 

 三是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塑造科学理性的养育教育观。通过宣传教育、家长课堂等途径,积极宣传新型人才观和新型家庭教育理念,反对过度精细化、攀比型教养和教育,杜绝教育中的“抢跑”现象,降低养育成本和教育焦虑。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网站公布了《中国大学生婚育观报告》,抽取样本来自30所高校。报告指出,61%的大学生明确表示会结婚,7%明确表示不结婚,同时理想结婚年龄为2782岁,平均恋爱次数为162,总体而言大学生的结婚意愿高于预期。但结婚意愿存在人群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性别、家庭、学校层级与地域。

同时报告还指出,APP的使用习惯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婚育观,其中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婚育意愿存在负相关,虎扑的使用与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存在正相关,使用豆瓣与女性的生育意愿存在负相关,使用小红书与女性的婚育意愿存在正相关,游戏类APP的使用主要降低女性的婚育意愿,对男性几乎没有影响。

早前,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家庭与性别研究中心、公众号“严肃的人口学八卦”联合主办的“中国大学生婚育观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偏好以及精神面貌等话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教授指出,当今中国处于快速社会转型阶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及婚恋观念。大学生作为当前青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而在抑制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婚育成本以及工作家庭平衡因素对大学生结婚意愿影响突出,其中男大学生最大的顾虑为结婚成本,女大学生受结婚阻力因素的影响更大,并伴随着观念的转型;同时在促进结婚意愿的因素上,大学生最看重的是婚姻的精神情感支持功能,同时也希望兼顾物质支持属性,其中男大学生看重生命历程,女大学生更关注支持功能。在对不同婚姻行为的接纳态度上,大学生对试婚性质行为的接受程度最高,对非传统养育观念接受度很低。

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划分为健康奋斗派、焦虑奋斗派、佛系派和躺平派,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内卷型”(高奋斗、高焦虑、低意义感),且躺平派只约占14%。其中,家庭状况越好、地区发展状况越好的大学生越消极,男大学生相对女大学生更消极。另外,调查还涉及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和对子女的预期,其中自我预期乐观占比为2812%,自我预期悲观占比为23%,子女预期乐观占比为83%,子女预期悲观占比为42%,总体而言,大学生对子女的发展更为乐观。

在精神面貌与婚育观的关系上,躺平派的结婚意愿和生育意愿最低,也有更高的女儿偏好;佛系派婚育意愿最高,并且竞争和焦虑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婚育意愿;乐观群体的婚育意愿均很高,悲观群体的婚育意愿最低;对自身的预期主要影响结婚意愿,对子女的预期主要影响生育意愿。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经济独立,自身优势明显,从而选择晚婚、不婚的人越来越多。女性结婚率的持续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

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在职场上,很多女性都担任着重要的职位,身为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事业有成,经济独立,完全可以不用依靠男人生活,甚至很多女性超越了男性。结婚对于她们来说就是一种束缚,因为结婚后,需要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家庭,严重影响自己的工作、事业和前途。

事业为重,家事太多:很多女性不愿意结婚,首先是不愿意放弃得来不易的工作。女人结婚后,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家庭、孩子和老公,个人的事业不能很好发展,导致经济不能独立,产假又长,与社会脱节后以后很难重返社会工作了。如果选择在婚后工作、家庭兼顾,早上要上班,晚上还要带孩子、买菜、煮饭、洗衣服,对女人来说实在是太累了。如果遇到老公不通人情、体谅女人,对于女人来说,确实是太累了,完全没有必要活得那么累。不如不结婚好。

受到单身思想影响:这些女性一般都是思想活跃,开放,接受新思想比较快,也比较爱玩,有很多自己的朋友圈。他们不甘心在家庭里面当贤妻良母,失去自由,还要被老公管的服服帖帖,甚至指责。她们对于父母的逼婚不屑一顾,总是当耳旁风,能搪塞就搪塞,能拖就往后拖。她们认为世界上还有很多比结婚有趣得多的事情。受独身主义思想影响很深,过度解读社会新闻中家庭暴力,矛盾纠纷,离婚率一年比一年高的热点,大有终身不结婚的想法。

婚恋观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大环境影响的,一直以来,我们有着早婚多育的文化习俗,“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多子多福”一直是社会上的主流文化观,有些人不想婚的想法是在近些年才有的现象。我们要营造全社会浓厚的婚育氛围,形成不婚不育是错误的,优生优育是每个人的责任的社会共识,研究出台一些列有利于年轻人结婚、生育的奖励政策。如优先为经济比较困难的婚恋人群提供保障性住房,解决适龄婚育人群不敢结婚、无处结婚的尴尬。

结婚对于恋爱中的双方来说,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近年来,结婚率却普遍降低。2021年,我国结婚登记为历年最低,结婚率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适婚人数,初婚年龄,人口数量,婚姻观念,经济因素,社会竞争,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结婚率。

第一,适婚人数男多女少。男多女少的现象一直以来都存在。2020年第7次人口普查显示,适婚人口中男性比女性多1700多万人,也就表明有1700多万的男性娶不到老婆。

第二,初婚年龄推迟。虽然法定结婚年龄调小了,但是人们的初婚年龄却推迟了,很多人不再急于早结婚,早生孩子。

第三,人口数量整体下降。不仅我国存在这样的情况,其他很多国家也都存在着这样的情况,人口数量减少必然会影响到结婚率。

第四,婚姻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执着于婚姻,而单身也不再被排斥,所以很多人并不想要结婚。尤其是女性,尽管女性人数比较少,但是很多女性不想结婚,那么就导致很多适龄男性也解不了婚。 

第五,经济因素。现在人结婚并不像之前那么简单。现在人结婚一般都要求买房,买车,还有彩礼。一旦经济条件不足,那么很多人就结不了婚。

第六,社会竞争。现在社会竞争很激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多人都选择先立业,再成家。所以如果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结婚的意愿也比较低。

综上所述,影响结婚率的因素是各方面的。而且适龄结婚人数和出生人数是很主要的方面。所以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估计结婚,鼓励生育。比如说,三胎政策,大学生结婚有学分等等鼓励人们结婚生育,从各方面关心适婚人群的婚姻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017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