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才子们成名后纷纷抛弃发妻,为何胡适却不离不弃呢?

民国才子们成名后纷纷抛弃发妻,为何胡适却不离不弃呢?,第1张

胡适大名垂宇宙,夫人小脚亦随之”,一个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竟娶了个乡村小脚夫人,不能说不是一件奇闻。因此,“胡适的小脚夫人”,成了民国史上的“七大奇事之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民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包办婚姻,大多过得不幸,这样的结合方式被称作“小脚与西服”。

鲁迅与朱安,郭沫若与张琼华,徐志摩和张幼仪,都是不幸的婚姻,徐志摩更是离谱,居然在人家怀孕的时候提出离婚。

民国才子,抛弃发妻,追求爱情,这也是民国的一大特点。

1955年,张爱玲在纽约初见胡适和江冬秀。“他太太带点安徽口音……端丽的圆脸上看得出当年的模样,两手交握着站在当地,态度有点生涩,我想她也许有些地方永远是适之先生的学生。使我立刻想起读到的关于他们是旧式婚姻罕有的幸福的例子。”

这个时候,张爱玲看到的是胡适夫妻的幸福,当年的时候,胡适并不满意这桩婚姻。众所周知,要不是江冬秀的菜刀,胡适早就离婚了。

胡适在五四时期写的第一部白话剧本《终身大事》,宣传的是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但是胡适自己不得不遵从“父母之命”,母亲以死相逼,胡适无可奈何。

胡适的一生中,与之相关的女人,最主要的有三个:妻子江冬秀、知己韦莲司、恋人曹诚英。

江冬秀肯定不是胡适的理想情人,第一个胡适的红颜知己是美国的韦莲司。

胡适到美国留学后在1914年6月的一次偶然机缘,认识了青年画家韦莲司**,并且成为与他交往48年的红颜知己,就像一生柏拉图的精神恋爱。直到1962年胡适逝世后,韦莲司也没有嫁人,一直独守着她与胡适的那段感情。

胡适对曹诚英情有所属一片痴心。曹诚英,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与江冬秀结婚时正是最出众的一位伴娘。曹诚英是新女性,不能容忍丈夫纳小妾愤而离婚。

民国的女性封建约束减小,走向社会,女性的权利也有所增加,不过这只是小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女性和以前一样

民国时期中国婚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开始讲究男女平等、女性在婚姻中的主动权开始加大,从结婚仪式看,许多婚礼融入了西方元素,西式婚礼开始在大城市流行。我所知道的就只有这些

民国时期思想比较开放,人们的封建思想逐渐得到解放,我认为民国时期婚姻的最大变化就是妇女可以提出离婚。若是婚姻中出现问题,妇女有权力维护自身的权力。不用再忍气吞声情感问题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特别是爱情!和那个时代相比,她们对于爱情的观念与现在我们当代的爱情观念大为不同!那个年代的思想活跃,特别是有知识的青年,思想是最为活跃的!能够找到与自己爱好相同的,相爱是正常的,特别是女的!情感更为细腻~

民国的时候一般双方结婚都是家里包办的婚姻,但是在那么新旧社会交替的年代,随着许多人都接受了新的教育,当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变的无话可说,几乎这段婚姻就走到了尽头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被伤害的女人,也有了现在人所说的“渣男”,其实这并不是渣,如果两个人三观都不同了,在一起不就是互相折磨吗。

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之中,对于婚姻的话,一般都是非常重视的,古代的女性婚嫁大事要求完全由父母做主,还有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俗语,而男子在适婚年龄时,在选取妻子方面,也是基本由父母做主,并且这样的婚姻,一般是不能离婚的。

很难说这段完全基于父母意见的婚姻会带来多少幸福。因此,现在的人们也非常反对这种婚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其他人做出决定,和他们根本不认识的人结婚。现在父母也不太可能这样做,但是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面临着新旧中国文化之间的斗争和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

郭沫若这个名字,想必也是不会有人对其感到陌生的,值得一提的是,此人和鲁迅,还曾经发生过矛盾,并且鲁迅还用如椽之笔说郭沫若就像一条狗。不过鲁迅可能都不知道的是,郭沫若和他的经历,也是非常相似的,因为郭沫若的原配妻子也是包办婚姻。而要说这些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民国时期的旧社会礼制依然存在,要是两人的父母均和他们进行了商量,也不会落得如此。

他们有出众的外貌,聪慧,家世,成就,传奇的情感,故事,际遇,人生。那时候他们也很有影响力,名气很大,人人敬仰。但由于历史上的风烟滚滚,浓雾大浪淘滩,很多现在都鲜为人知。今天我要介绍另一个——吕碧城。

她是“一朵被时间的河流遗失的奇葩,一个不朽的传奇。”她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有人称她为“共和国剩女”,她单身,年纪大了。她也和秋瑾同名,被誉为“民国二女儿”。

她是作家、记者、旅行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她美丽聪慧,精通琴棋书画,诗词散文,是古典文学的佼佼者。她是现代第一位女诗人和女记者。他还从事绘画和书法,擅长钢琴,会说六种语言,包括流利的英语。她一直坚持只用文言文写作,反对五四开始的白话文运动。一些评论家说,以她的艺术感和描写技巧,如果她能用白话文写作,她的成就可能会超过新文学史上任何一位女作家。他是天津《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女主持人;参与创办北洋女子学院,任首席教务长、巡视员;曾任袁世凯总统府机要秘书,参政议政;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加入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成立中国动物保护协会,倡导动物保护和捕杀,晚年成为素食主义者。

吕碧城,原名陆显锡,安徽景德镇人,山西太原人。他的父亲卢凤岐是光绪年间的秀才,在山西学政治。吕碧城在四姐妹中排行第三。到吕碧城12岁时,他在诗歌、绘画和书法方面的造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当时,被称为“才子”的樊增祥震惊了。当有人告诉他这只是一个小女孩的作品时,他惊讶得不敢相信。

四姐妹的父亲卢凤岐死于1895年。因为陆家没有男人,人们就利用这一点来夺取财物。9岁那年,同意结婚的王看到了陆的不幸,很快就离婚了。她家破人亡,只好跟着母亲和姐姐去了燕,舅舅在塘沽做盐工。

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她母亲从北京赶回安徽老家处理祖产,族人因贪图陆的遗产,唆使强盗劫持她母亲。当吕碧城在北京听到这个消息时,他到处寻求帮助,并给父亲的朋友和学生写信寻求帮助。几经周折,这件事终于圆满解决了。但这件事让小伙子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同时也让王家警觉,认为小姑娘能呼风唤雨,非比寻常,于是提出离婚。陆的孤女和寡母不愿争辩,便答应下来,双方协议解除婚约。但是,对于当时一个离过婚的女人来说,这是莫大的耻辱。虽然吕碧城是一个新女性,但她曾经为自己感到难过,这对她未来的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1903年春,吕碧城想去天津参观一所女子学校,但遭到了他叔叔的严厉批评。一怒之下,她毅然“逃火车”,只身前往天津,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一个富婆独自出门,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举动。还好遇到了天津佛照公馆酒店的老板娘,不得不临时安置。在朋友的介绍下,年仅20岁的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因其出众的文采受到英国人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从1904年到1908年,在《大公报》的帮助下,吕碧城积极发表了大量宣传女权、主张妇女解放的文章和诗歌,结交了一大批当时的妇女运动领袖,尤其是女革命家秋瑾。

1904年5月,秋瑾从北京来到天津,怀着崇敬的心情拜访了吕碧城。虽然这次见面不到4天,但两人一见如故,情同姐妹,立刻建立了文字间的友谊,堪称两个新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1907年春,由秋瑾主编的《中国妇女报》在上海创刊,刊物《话》来自吕碧城。七月十五日,秋瑾在绍兴被杀。吕碧城用英文写了《革命妇女秋瑾传》,在美国的纽约、芝加哥等地的报纸上发表,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吕碧城不断发表主张妇女解放的文章,观点大胆,言辞犀利,诗歌节奏严谨,文采横溢,震惊京津。一时间,出现了“处处推吕碧城咸”的盛况。袁世凯之子、李鸿章之侄等。纷纷以诗来迎合和赞美他们。一段时间以来,京津文坛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作为女儿,她性格直爽,机智过人,与男人交友大方,唱和平诗,弹琴下棋,出入男人社交场所自如,谈笑风生,成为晚清一段奇闻。

她主张创办女校,并将其上升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从而冲击了几千年来积累的“女子无才是德”的陈旧观念。1904年9月,在当时的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文学巨擘唐的帮助和支持下,天津道隐结识了严复、傅增湘等天津名士,参与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立女子学校——北洋女书院,并成为该校的首席教员。她今年才21岁。两年后,学校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吕碧城。邓、许广平等都曾在任教。

1908年,光绪、慈禧相继去世,很多人为此忧心忡忡。慈禧死后,国家好像失去了主心骨,不知道该怎么办。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填了一个“百字令”:“在云深处旅游,写一只绿衣轻羽的独鹃,千古不升,剑眉如剑。护边,金之弊,轻敌,徘徊地下,汉唐耻迎雁。”报纸上刊登了慈禧的画像,她谴责慈禧,说在主朝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她踢开了大清王朝的山河,把中国边疆的大量土地和国库的大量钱财送给了帝国主义国家。当她去冥界时,她一定害怕见到汉朝皇帝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这让清政府非常愤怒,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这首轰动一时的诗的作者是当时年轻的吕碧城。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升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凭着袁多年的交情,他当上了总统府的机要秘书,然后走上了参政的岗位。她野心勃勃,想展示自己的政治野心,但黑暗的官场让她感到压抑。1915年,当袁世凯打算称帝时,吕碧城毅然辞去北京的职务,移居上海。她从事与外国商人的贸易合作,积累了不少经验

1918年,吕碧城赴哥大学习文艺,并任《上海时报》特派记者。她把在美国看到的情况都寄回中国,让中国人和她一起看世界。四年后,他回到了中国。1926年,吕碧城再次独自出国,漫游欧洲和美洲。这次旅行花费了更长的时间,持续了7年。她写了自己的故事《漫游欧美记》,在北京的《顺天时报》和上海的《半月形》杂志上连载。吕碧城两次周游世界,写了大量描写西方风俗的诗歌,这些诗歌广为人知,流传一时。她对诗歌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歌词,赋予了她每一个字的使命感,唱功自如。传世作品有《吕碧城集》,《方鑫集》,《朱晓词》,《薛华词》,《湘光卢晓》等。

1928年,她加入了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并决定成立中国动物保护协会。1929年5月,她接受国际动物保护协会的邀请,前往维也纳参加会议,并在台上做了精彩的演讲,让与会代表大吃一惊。在旅行的过程中,无论走到哪里,她都特别注重自己的外表、言行。她认为自己代表着中国20万女性同胞,希望世界能领略到中国女性的优雅。之后,她周游世界,宣传动物保护的理念,成为这个组织最好的宣传员。1930年,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一家之主,法名曼芝和宝莲。

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独自在香港九龙去世,享年61岁。他被命令不要留下任何骨头,并将它们烧成灰烬。然后把骨灰和面条做成药丸扔进南海。他的诗说:“护头探花可以哀恸,一生功业埋没可以忍耐。匆匆谈完经书,又回到人间。”还有!

在她交往的名人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学者和高官。然而,她早年被抛弃的阴影一直萦绕在她的婚姻中。况且她高傲冷漠,总觉得没人能比得上她,所以宁愿孤独终老。有朋友问起她的婚姻,她回答说:“生活中能被赞美的男人不多。”因此,尽管吕碧城优雅美丽,但她从未结过婚。

赵清阁,河南信阳人,著名的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与齐白石、郭沫若、茅盾以及老舍等都有着深厚的友谊,特别与老舍交往甚多。

赵清阁生前,曾有人读到老舍给她的10多封信,据说她当时收有老舍的信多达100多封,在去世前大半被销毁。

由于赵清阁一生未婚,两人如此密集的书信来往,使她与老舍的关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那么她与老舍的真实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影影绰绰只能透过 历史 的蛛丝马迹,找出些真情来。

1914年,赵清阁出生于河南信阳县的一个地主家中,其祖父是清朝的举人,舅舅是晚清的进士,母亲更是多才多艺,不仅女红做得好,而且能诗会画。

但不幸的是,母亲在她五岁时就去世了。之后的她跟随舅舅生活,和表兄妹学习了传统诗书。八岁时,她进入省立女师附小读书。

母亲去世后,父亲续娶了一位新太太,同许多后妈与继女的关系一样,赵清阁也不喜欢这位新妈妈,时常处于烦恼之中。幸好在蒋光慈夫人宋若瑜的引导下,她走入了文学的世界。

在文学中,她能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将自己内心的孤独通过文学倾诉出来。但是到了初中毕业时,父亲和继母都希望她毕业后就嫁人,这样的安排与她的理想相去甚远,对她又是一种莫大的打击。

赵清阁为了躲避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愿地考入了开封艺术高中。1931年,她开始向报社投稿,1933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成为《女子月刊》的基本撰稿人。

后来在左翼作家洪深等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她转向了写剧本,走上了剧本创作的道路。老舍与赵清阁最初的交往,始于抗战爆发后的武汉。

1937年11月,老舍只身奔赴武汉,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同年年底,赵清阁也辗转到了武汉,成为作家流亡大军中的一员。

遇到老舍时,她24岁,正是女孩最好的年华。机缘巧合之下,赵清阁做了老舍的秘书,两人在日常的文协工作中有了更多接触的机会。

除此之外,赵清阁还是当时宣传抗战文艺月刊《弹花》的主编,作为领导的老舍特意为《弹花》写了《我们携起手来》,并成为《弹花》的主要撰稿人。

据说赵清阁是一位会用雪水泡茶的女子,虽说只是偶尔的事情,但或许在她骨子里有几分妙玉的情致。但是再看她的朋友圈,似乎又不乏史湘云般的豁达。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的赵清阁,不过三十岁上下,她的朋友已经遍天下了。

白薇、谢冰莹、方令孺、俞珊、许广平、陆小曼、冰心等,这些女作家都是她的朋友。茅盾、傅抱石、齐白石等这些前辈也成了她的忘年交,田汉、梁实秋等人与她来往颇多。可以想象,她一定是一位极具吸引力的女性。

如果没有战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节奏,清丽高洁的赵清阁与已到中年世故的老舍很难有什么 情感 上的瓜葛。正如张爱玲笔下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一场战争震碎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墙还在,只是在墙下相见的两个人已不再执着于各自的文明。

正如张爱玲所言:“艳异空气的制造与突然的跌落,可以觉得传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来”。抗战造成交通不便,与家人隔绝两地的老舍,与赵清阁竟生出了一段乱世情缘。

老舍一直是一个有分寸感的人,他出身寒微,从小努力便为了在 社会 上立足、有面子,少年老成,从不放纵自己,等到有了些名望,他更是不会允许自己有什么闪失。

但是与赵清阁的情爱,却让他一反常态。在赵清阁的小说《落叶无限愁》中,她这样描述男主人公:

“他不能恢复以往的平静,他不再像从前想得那么多,那么周到,那么世故了;一个直觉的概念支配了他,使他失常,使他发狂,使他不暇顾及名誉地位,不暇顾及妻的吵闹和孩子们的哀求!这概念就是至尊的爱”。

这份爱燃烧起埋葬了许久的热情,导引他忘了现实,勇敢地“迈向诗一般境界,梦一般的宇宙。”

1948年,老舍在美国写信给他,说我在马尼拉买房子,为了重逢,我们到那儿定居吧。这是赵清阁曾拿给《新文学史料》主编牛汉看过的老舍给她的信件。

新中国成立后吸引着众多爱国知识分子,老舍也在被亲点召唤回国的名单里。而他能写这样的犹如承诺的一封信给赵清阁,可见已是破釜沉舟了。

老舍的妻子胡絜清,同老舍一样都是满族人,但是家境悬殊,胡絜清出身于正三品的参将,而老舍则是出身于正红旗的护军。老舍曾担心门不当、户不对影响婚姻关系。

为此他与胡絜清还约法三章,要能受苦,要刻苦,还不能吵架。此外,当老舍在抽着烟不言语时,还不能打扰他,因为他正在构思。

胡絜清在与老舍相处的35年中,她很好地履行了老舍的章法,但是老舍在婚姻中却辜负对她的忠诚。

对于他们三个人的结局,赵清阁做了最后的决定。在她的小说《小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教授与一位女画家相爱了,他们相识于抗日的风火中,建立了患难友谊,成为所谓的“战时夫妻”。抗战胜利后,他们不得不从爱情的空中楼阁中,回归到和平降临的现实 社会 。

教授有妻子,还有两个孩子,和女画家几乎不可能有结果。 情感 中煎熬的中年教授,既想离婚,又担心妻子闹到学样,闹上法庭,闹得他身败名裂。但是最后教授还是做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决定,他放下了一切,跑去女画家所在的城市上海找她。

二人充满诗意的重逢了,但好景不长,教授的妻子再次拖儿带女的出现在她们面前,女画家在理智的支配下,不辞而别,切断了他们的 情感 。

赵清阁也是一位将爱情放置在诗中和梦中的女子,老舍不离婚,她绝不会与他生活在一起。当老舍卷入两难的深谷中时,赵清阁抛下一句话:各据一城,永不相见。从此,赵清阁居上海,老舍住北京。

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未就此打住,而是转用信件的方式继续交流。在赵清阁生活贫困时,老舍还偷偷寄稿费给她。

赵清阁是理智而清醒的,但她也做不到如小说中那般洒脱。她的后半辈子都活在了老舍的影子里,守着一份孤独和回忆,独自离去。

她一生没有结婚,在她的客厅里始终挂着老舍当年为她题写的对联:清流笛韵微添醉,翠阁花香勤著书。

老舍于1966年8月24日,沉湖自尽。三十多年后,赵清阁病逝,而在生前她像林黛玉一般,烧掉了与老舍的多封通信,质本洁来还洁而去。

老舍与赵清阁的情缘始于抗战时期,赵清阁终身未嫁,但是老舍还是时常写信给她。赵清阁一副闺秀作派,老舍人到中年,而且是辛苦从低层打拼上来,为人非常严谨,连开玩笑都十分有分寸。正常情况下,他们不会有什么 情感 纠葛。

他们1938年在重庆萌生情愫,此前老舍在1931年与胡絜青结婚,并育有三个孩子。抗战爆发,北平陷落,老舍与妻儿分开,辗转武汉,到达大后方重庆。赵清阁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写过话剧、小说,时常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得到过鲁迅的关怀和接见,1938年,她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弹花》。

1914年,赵清阁出生于河南信阳,父亲是个举人,官僚地主家庭,5岁时母亲去世,所以长大后,继母急于将她嫁人,很快许配给当地一个有功名的人家。赵清阁不同意这门婚事,于是离家出走,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到开封教书,时常发表一些文章。

后来,赵清阁被捕出狱,1938年来到武汉,就在那时成了老舍的秘书,生活工作中的经常接触,导致两人有了感觉,也可能是战时,生活不稳定,人们 情感 激荡,给了 情感 旁逸斜出的机会。很多“乱世情缘”在战争结束后都归于平静,反而是着急买票回家,但是老舍不是这样,赵清阁要与他断绝联系,可是他终其一生都在写信关怀。

不知道老舍与夫人的七年感情如何,然而站在胡夫人的立场,也很悲伤,1942年,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辗转三个月从北平到达重庆,与老舍相遇。因为胡夫人的到来,赵清阁退让,但是两人还一直合作创作。

赵清阁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但是创作还是很努力,可当时还是不像曹禺、洪深等得到重视,与老舍合作的《桃李春风》获奖了,人们记住的还是老舍,《弹花》她是主编,然很多人把老舍记成主编。可能那时候,大家实在太多,赵清阁也被淹没其中。

1945年,抗战结束,赵清阁在朋友的资助和鼓励下,离开重庆,前往上海,临行老舍赠诗一首: 风雨八年晦,霜江万叶明;扁舟载酒去,河山无限情。

到上海后,因为 情感 问题和白色恐怖笼罩,赵清阁一度闭门不出,在田汉等人的劝说下,才走出书房。1947年,老舍与曹禺一起访美,路过上海,与赵清阁再次见面。老舍经常主动给赵清阁写信,赵清阁尽量回避,名义上他们分手,实际上经常书信往来。

老舍打算接赵清阁到美国共结连理,1948年,他写信给赵清阁,说了自己的准备,在马尼拉买房定居,他们在那里重逢。这封信是八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史料》主编、诗人牛汉去上海,赵清阁拿出的原件。老舍一生为人谨慎,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成功,唯独在赵清阁这件事上失了态。

后来,老舍在美国并没有过的很好。发展并不顺利,而国内正值新中国成立,周恩来在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上因为冰心和老舍的缺席表达了遗憾之情。祖国的召唤,曹禺和阳翰笙决定请赵清阁写信给老舍,让他回国。接到赵清阁的信,老舍决定回国,这也意味着他和赵清阁感情的结束。赵清阁的信中写道: 各据一城,永不相见

1949年底,老舍回到北京,他和夫人的婚姻生活阴影挥之不去,根据林斤澜的回忆,老舍当着他们的讽刺夫人什么都不懂。胡絜青也是北师大毕业,酷爱文艺,擅长绘画,后来也是中国画院的一级美术师,说她什么都不懂,大多是出于赵清阁的因素。

赵清阁时常收到老舍的信,但是她基本不回,1955年,赵清阁生日快到了,老舍写信。

在之后的日子里,老舍经常写信关心问候赵清阁。可以说,一世情两人都没有放下。

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1963年,老舍途经上海,看望正生病的赵清阁,逗留三天。1966年,老舍去世,对赵清阁的打击很大,从此三十多年,晨昏一炷香。1976年后,她经常把报纸上纪念老舍的文章收集起来,以示想念吧!赵清阁生前收老舍的信达100多封,1999年,她去世年烧毁大半,也许想把那份情也带走吧!在她看来,也是她一生的守护。还有一些书信原件和字画捐献给国家,或者还给一些作家的后人。

站在胡夫人的角度,胡絜青一生也是非常悲情。赵清阁一生未嫁与保姆吴嫂相依为命。

上世纪30年代,灯红酒绿的上海滩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灰暗的岁月里熠熠生辉。

“沪上多风流”,提起那时的大上海,这是许多人想到的第一句话。而旧时代的上海滩也正如人们所想,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城市。

在霓虹璀璨之下,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在这座城市悄然发生。

作为上世纪以来我国著名的女外交家,章含之有着出色的外交能力。

众所周知, 章含之是我国著名民主运动发起人章士钊的女儿,然而实际上,她并非章式夫妇的亲生女儿。

那章含之的亲生父母是谁呢?章含之又如何成为了章士钊的养女呢?

在风云汇聚的上海滩,章含之的身世之谜背后又掩藏着哪些旧日的恩恩怨怨。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初,在上海的地标性建筑—— 永安百货大楼里,‘康克令钢笔’专柜前,总是有络绎不绝的顾客。

精心打扮的富家子弟们在柜台前探头探脑,看似在盯着精美的钢笔,实则早就用余光看尽了站在柜台里面的美丽**。

作为永安百货大楼里盛放的一朵玫瑰花, 康克令钢笔售货员谈雪卿身姿曼妙,优雅美丽,吸引了无数人趋之若鹜。

许多顾客的本意并不是买钢笔,只是为了前来一睹芳容。

长相秀丽的谈雪卿被人称为“康克令西施”,作为民国时期奢侈品售货员,谈雪卿每天接触的人非富即贵,加之她出众的容貌,温柔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吸引来无数的追求者。

其中不乏达官显贵、富商名人。

但谈雪卿心中雪亮,她看着围绕在周围的各路人,心中早已对他们一一估价。

谈雪卿明白,乱世之下,唯有找到一个可靠的人,互相扶持,才能安稳躲过这不安稳的岁月。

谈雪卿深知,评价一个人不能看表面,她看到了繁花似锦下藏着的污泥航脏。

所以,面对眼前的纸醉金迷,她冷眼看着一切,谈雪卿在等,等一个真正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很快,一个人走进了谈雪卿的视线。

看着站在柜台前认真挑选钢笔的男子, 出众的气质连一向对富家子弟不屑一顾地谈雪卿也忍不住几次偷看 ,但她不知道,挑钢笔都是借口,目睹“康克令西施”的芳容才是真正的目的。

英俊儒雅的男子嘴角轻轻上扬,“康克令西施”果然不负盛名,这让见过许多时髦女郎的公子哥也抑制不住地心动。

而眼前这位打扮不俗的公子哥也的确身世显赫, 他叫陈度,其父陈调元乃是军政界赫赫有名的人物,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陆军一级上将

游走花丛的陈度对付女孩子很有一套, 他立即就对谈雪卿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鲜花、珠宝、香水,他一出手便是大手笔,然而,这些东西在谈雪卿眼里,都是外在的东西, 她看着陈度,内心暗暗失望。

然而,陈度这次却没有放弃,他看着不为所动的女孩,心思一转,改变了方向,他更加殷勤,经常出现在谈雪卿的身边,时刻关心谈雪卿的生活,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久而久之,谈雪卿的身边再没有其他男子了, 两人出双入对,早已被视作一对恩爱情侣。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 陈度真心喜爱上了眼前这个美丽自信的女孩 ,谈雪卿也渐渐沉溺在了陈度的温柔乡中,她逐渐放下戒备,全心全意地欣赏陈度。

风度翩翩的权势子弟,又加上温柔痴情的人设, 谈雪卿也无法控制地爱上了他。

这时,谈雪卿以为,或许自己的等待终于没有被辜负,自己终于遇见了一个值得托付终身的人。

古往今来,真情千金难换。

沉浸在浓情蜜意中的谈雪卿也没想到自己和陈度最终会是那样的一个结局。

陈度收获了“康克令西施”的芳心,两人间充满故事性的来往一时间弄得上海滩人尽皆知,这自然也就瞒不过陈度的家人。

得知自家儿子竟然在同一个百货公司的售货员交往,陈家很气愤 ,陈调元看不上出身贫寒、身份低微的谈雪卿,坚决不同意二人交往,更别提结婚。

一时间,局面僵化,而 陈度夹在爱人与家族之间,寸步难行。

无论陈父如何威逼利诱,都不同意和谈雪卿分开。

无奈之下,陈父只好妥协, 他提出,陈家可以允许谈雪卿进门,但只能为妾。

当陈度磕磕绊绊转述出父亲的意思,并试图劝服谈雪卿答应时,接受过新时代思想教育的她愤怒至极。

她不可能做妾,更不可能委屈求全。

她多次大闹陈府,使得原本就僵持的局面走向死局。

陈调元提出,如果让谈雪卿进门,就断绝他和陈度的父子关系。

最终, 再三权衡之下,陈度还是选择舍弃自己心爱之人。

往日的情意最终在权威利益的灼烧下,终化为灰烬。

陈度没有想到, 此时的谈雪卿已怀有身孕 ,他放弃的不仅仅是谈雪卿,更是一个正在孕育的生命。

发现自己怀孕的谈雪卿心中绝望,在陈家的步步紧逼下,向来不服输的她奋起反抗, 一纸诉状将赫赫有名的陈家告上法庭,而谈雪卿请的正是颇具声望的章士钊。

在章大律师的帮助下,谈雪卿赢得了这场官司的胜利。

人们十分同情她的遭遇, 社会 舆论纷纷倒向她。

而注重名声的陈家眼看事态超出控制, 不愿再同谈雪卿纠缠,最后拿钱匆匆了事。

官司虽然赢了,可看着尚在襁褓中孱弱的婴儿,谈雪卿不禁潸然泪下,她不知道自己如何在这乱世保全女儿,抚养她长大。

思虑再三后,她想起了在和陈家打官司时帮助自己良多的章士钊。

章士钊在 社会 各界都具有极高的声望,连陈家也要忌惮三分,如果章律师能够接受抚养女儿,那女儿一定能平安长大。

就这样, 谈雪卿忍痛托女,乞求章律师抚养女儿长大。

看到这个身处绝境的弱女子,章士钊答应了她的请求。

从此, 章士钊多了一个女儿,取名章含之。

章士钊将章含之视如己出,不仅给她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更尽心教养她,授予她知识,帮助她成长为一位独立、拥有自由思想的新时代女性。

不是亲女,胜似亲女。

无疑, 章含之在章士钊的精心教养下,生活得很幸福。

而过去的那些恩怨纠葛早就在时间的流逝中化为云烟。

谈雪卿没有去打扰女儿的生活, 她将女儿托付后,就彻底消失在女儿的生活之中。

看着逐渐长大成才的女儿,章士钊倍感欣慰。

章含之也担得起名门之后的身份,她精通英语,并于 1953年被保送到北京外国语学院, 后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研究生部学习,毕业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

在养父亲章士钊的牵线下,凭借其自身出色的外语水平, 章含之还成为了毛主席的英语教师。

章含之不仅熟练掌握英语,在养父的培养下,她还具备了一定的国际视野。

1971年,章含之正式进入外交部,并在亚洲司从一般职员一直干到副司长。

她还与与王海容、唐闻生、齐宗华、罗旭几人并称为"外交界五朵金花"。

章含之在外交部任职期间,有着出色的外交能力,熟练处理各种国际事物,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尽最大努力为中国在国际 社会 争取利益。

不仅仅是在外交领域,章含之还精通翻译创作,曾经翻译出版了长篇小说《寻欢作乐》,并创作了《风雨情》、《我与父亲章士钊》、《那随风飘去的岁月》、《故乡行》、《十年风雨情》等多本散文集。

作为上世纪出生的女性,章含之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凭借自身的能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

而在她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养父更是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章士钊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在这个女儿身上, 他用爱给了这位身世可怜的女孩一个温暖的家。

章含之可以说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环境当中,她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出身,所以 当她18岁时,看着远道而来的自称是自己同母异父的哥哥时,她心中充满了难以置信 ,她不相信自己并非章士钊夫妇所生,不相信自己的亲生父母另有其人。

解开了身世的秘密,章含之委屈不已。

但伤心过后,她更加感激章士钊,而 她始终没有见过那位传说中的生母——谈雪卿, 得知生母现在过得不错,章含之内心也不再纠结于血缘恩情。

也许,两人各自安好已是最好的结局。

多年后,两鬓早已斑斑的谈雪卿看着电视新闻里那个谈吐不俗、气质出众的女士,都会想起年少时那段风花雪月的时光。

作为一个敢于在那个年代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她从来不后悔;可作为章含之的亲生母亲,她无疑是失败的,但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女儿生活得很好,看着优秀的女儿,她一直都为她感到骄傲。

在中国的民国时期,中国文化是一个比较繁杂的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许多的才女,比如林徽因,张爱玲等等,而说到有一位奇女子,那就是苏雪林。

苏雪林的家庭一直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她的家里便没有让苏雪林去上学,而是让苏雪林的哥哥去上学。但是在一次巧合下,苏雪林去到了哥哥的学堂,因为那一次的巧合,苏雪林便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家庭的缘故,她又不想放弃学习,因此只能以死相逼,苏雪林的父母也就被迫同意苏雪林去上学。

苏雪林废寝忘食的学习,渐渐地已经离不开读书,苏雪林想要接受更高的教育,那就是要上大学。她的父母看到了苏雪林的一些作为,也就不再阻止苏雪林去上学。在大学里面苏雪林学到了其他一些重要的思想,便思考着想要去国外继续深造。当她在法国学习时,因为家里出事,她被迫回家,也不得不嫁人了。

苏雪林与她的丈夫结婚的24年,一直都是无性婚姻,但刚好她的丈夫比较理解她,同样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直也都十分包容苏雪林。但是她的丈夫死后,苏雪林也并没有改嫁,那么也就可以继续实现她的理想继续读书。在苏雪林102岁的时候,回望过去,她已经守寡38年,当她谈到自己的婚姻,说到:“读书才是我一生的渴求,自己的婚姻也没有多少必要,因为我自己就是自己的天。”苏雪林为了学习当真放弃了很多,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学习才是她唯一的希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343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