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经常流传着一些有趣的俗语,让人们的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虽说这些民间俗语很多都是难登大雅之堂,但它们却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假设没有这些俗语,那我们的语言可能就少了很多趣味,到处都是大白话,或者是留存于古籍中之乎者也的文字。
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同时也告诉我们,这些俗语无论是在什么年代里,都不会磨灭。其中,有一句这样的俗语,可能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姑爷进门,小鸡断魂”。
01
很多没有听过这句话的人可能感到有点莫名其妙。因为,姑爷怎么可能和小鸡有关系呢?不应该是“杀鸡匠进门,小鸡断魂”吗?显然不合理。但俗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听上去有点荒唐,但实际上绝对是有理可寻,那就让我们具体来探讨一下这句话的内涵。
首先,很多人可能对姑爷这个词就有点陌生。其实,姑爷就是我们常说的女婿,这个词现在很多地方已经不用了。女婿这个词,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理解了。但是,姑爷可能从字面上不太好理解。其实,这里的姑,不是姑姑的含义,而是指姑娘。
因为古代的丫环们通常将自己家长大了的**叫做姑娘,而他的丈夫,自然是称作姑爷了。为什么不说是女婿呢?在古代,女婿是只有长辈才可以叫的,要是平辈或是说晚辈直言女婿的话,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叫法。现代人普遍不在乎这些尊卑,导致了姑爷这个词用得越来越少,反倒是女婿这个以前用的不太多的词语,现如今大行其道。
为什么有姑爷进门一说呢?这里的进门,肯定不是指进自己家的门了,而是说进老丈人的门。古代男性娶妻一般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在娶妻前会遭到娘家人的各种反对的刁难,一般的姑爷都是咬着牙才把女儿娶到手,所以结婚后一般都不会进丈人家的门。而且对于娘家人来说,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一般情况下不会回来。都说物以稀为贵,情因老更慈,所以,客人也是如此,越不常来的客人,越是显得十分尊贵。由此可见,姑爷确实是贵客了。
02
在我国,鸡肉可能是最受各地欢迎的招牌菜了。四川有辣子鸡,重庆有钵钵鸡,福建有肚包鸡,新疆有大盘鸡,山东有黄焖鸡,江西有三杯鸡,北京有宫保鸡,广东有白斩鸡,东北有小鸡炖蘑菇……总而言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鸡来招待贵客,若是招待客人的宴席里面没有鸡的话,都显得很冷清。而小鸡又是鸡肉中最鲜美的那个,一般孕妇才有资格享用。小鸡无论是煲汤,还是煸炒,还是清蒸,都是很不错的。
所以说,面对像姑爷这样的贵客,必然是有小鸡作为原料准备一顿大餐的。这也就是姑爷进门,小鸡断魂的原因了。只要姑爷进了娘家的门,那必然就会有小鸡命丧黄泉,被姑爷享用了。当然了,也不是只有小鸡会断魂,家里面只要是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食物原料,都会被做好了摆上桌的。
现在之所以很多人没有听说过这个俗语,原因就是现代人待客方式不再像以前那样自己动手做了,而是直接将尊贵的客人拉到豪华餐厅里大吃一顿。虽说这种方式相较于之前,排场更大,对主人来说也更加方便,但意境必然不是那么浓郁了。而且由于饭店的口味很单一,肯定是没有自己制作的那么好吃了。
结语
知道具体来历之后,大家对于这句话必然已经消除了之前的困惑。当然,这句话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有道理是其次,更关键的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关系。就没有说女儿进门,小鸡断魂的。还是有着对于古代妇女不重视的因素在其中。古代,由于女子没有什么劳动力,所以在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歧视,这个问题已经是压迫了广大女性几千年,直到新文化运动之后,才有了改变。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彻底翻身做主,所以不平等的事情也是越来越少了。所以说,这句话也可以改了,只要是贵客,不分男女,都该小鸡断魂。
文章的最后,对于“姑爷进门,小鸡断魂”这句俗语,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1、送期书,就是两个人合的八字,还有选的结婚日子写在红纸上,送到女方家里面。有的地方还要兴请女方父母的兄弟姐妹吃一顿饭,发点糖钱,给小孩也要发。
2、过礼,遂宁这边非重视过礼就是结婚的头一天到女方家里去,婚车当天就要去,排成一长串还要在婚车的两边挂上鸭子、鸡,以前的时候还要整半边猪,应该是给女方办酒用吧,现在听说也可以折成钱。
3、发红包,过礼的时候,在到女方家的途中,遇到转弯、每过5根电杆、红绿灯、十字路口等地都要停车,给车上所有的人发红包第一次发4个、接着6个、8个、12个,再回到4个红包这样地发。这个就是传说中的“步步高升。现在据说也可以经过跟司机商谈进行买断,直接一次性封给车里的每一个人多少红包。
4、背新娘,过礼第二天走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是新郎背新娘下楼,貌似到南方家了也是新郎背新娘上楼。
5、杀鸡洒米:由一个非常专业的杀鸡的,搭一根板凳,摆在路中间等新人要进家门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一边酒米,一边说然后在鸡的颈上拔毛,最后是杀鸡,然后是烧纸。
6、跨火盆,以前新娘进门的时候要跨火盆,现在城里已经改良为进门踩气球了,这个要人性化得多,也有像征意义,红红火火。
7、躲新娘,新娘子进门的时候,新娘子的婆婆都要躲起来,退避三舍,好像新娘子是洪水猛兽,呵呵,其实也不是,这主要是一种习俗,就是怕婆婆和媳妇不和,所以新娘子进门的时候,算过属相和婆婆不合的人家,婆婆就要躲起来这样子,以后他们两人就和睦相处了
一般情况下,在新婚这一天,新郎是比较忙碌的,接亲、迎亲以及后面一系列的环节。所以,大多数的新郎并没有机会做这件事情。其实个人认为很多事情可以交给厨师或者是其他人,不必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