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朝鲜族是如何重视家庭礼仪的?

急!急!朝鲜族是如何重视家庭礼仪的?,第1张

朝鲜族日常礼仪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鲜族日常生活中非常讲究礼节,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称。在朝鲜族,讲究长幼身份、尊敬年长者的风俗之中包含着许多礼节。

过去在一个家庭里,每日三餐都要给老人单独放一张小桌。现在虽然全家人同在一张桌进餐,但仍要先给老人盛饭盛汤。在长辈动勺动筷之前,小辈是不得抢先用餐的。不论是平日里还是年节,有什么好吃的,都要让年长者先品尝。父母到60周岁、70周岁、80周岁、90周岁时,当儿女的要设宴庆贺。在宴会场合,年纪最大的被称为“坐上”,敬酒时须先敬“坐上”,而后方以年龄大小为序依次敬酒。年轻人对年长者敬酒或接递东西时,须双手递接。如用一只手递接时,须把另一只手抬至胸前,做出双手递接的姿势。年轻人同年长者同坐一起饮酒时,接过酒杯以后,要侧面而饮。面对年长者饮酒,被视为不懂礼节。抽烟时,年轻人不能跟父辈或年长者对火。走路时,年轻人不能跟年长者抢路,进屋或出屋时,年轻人不能抢在前头。

朝鲜族普遍都热情好客。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热情地予以接待。不论生活富裕与否,供给客人的饮食都要好于平常,晚间睡觉时,客人单独安排在一个屋,提供最干净的被褥。

传统的朝鲜族房屋特点之一是炕大。进屋时须把鞋脱在门外或外屋地上。男人到别人家作客时,要盘腿而坐。女人到别人家坐客时,坐在炕上之后要把双腿蜷向身子的一侧,其姿势“似跪而坐,似坐而跪”。不论男女,在炕上不能对着人伸腿,更不能岔开双腿。

朝鲜族的语言分为尊阶、对等阶、卑阶(又称下等阶)三种等阶,即同样一句话因说话的对象不同而有三种不同说法。对年长者和上司以及初次见面的人都要使用尊阶语(敬语),如果使用对等阶或卑阶语,意味着粗俗,不懂礼貌,将被人耻笑。

朝鲜族饮食习俗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

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舂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

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泡菜是将大白菜浸泡几天,漂净,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进大缸密封制成。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可口。泡菜是朝鲜族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坏,也是主妇烹调手艺高低的标志。

在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廊前屋后,都放置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泡菜缸,这也是朝鲜族民居的一大典型特色。即便是现在住在高楼中的朝鲜族人家,有时也会在家中放置几个大缸来腌制自己的泡菜。

朝鲜族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口感适宜。一锅一次可以做出口感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

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

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朝鲜族菜肴食用后大都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参芪补身汤”、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汤”等。朝鲜族人民中有一句俗话“三伏天喝狗肉汤如同吃补药”如今,不论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狗肉汤经常摆在朝鲜族家庭的特色餐桌上。

人生礼仪

一 诞生民寿辰

诞生 当地人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妇女怀孕的,娘家或婆家开始为小孩准备衣物、被褥。婴儿出生后,要给亲朋好友报喜,亲友上门贺喜,多数送礼金,也有少数人送婴儿用品。产妇生产后,一个月不出门,不下地干活。产房门口挂红布条示意人们不要随便进出,俗称“坐月子”,在此期间产妇要卧床休息,还要吃高脂肪高蛋白的营养食品,如鸡蛋、面条、小米粥加红糖、鸡汤等。娘家人要买5尺红布,给婴儿做件下摆要毛边的红上衣,当地谷称“毛身儿”。满月当天,娘家人要接回产妇和婴儿,俗称“躲臊窝”,住3天至5天再送回。回走时,娘家人要给蒸10个白面的发面居居10个带回,发面居成形状如龙如鱼,意为吉祥如意。到90年代,带居居的习俗语已废弃,吃“满月酒”之风兴起。为庆祝家庭添人进口的大喜事,满月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将婴儿抱给来宾看望,表示答谢意愿。

寿辰 俗称“过寿”、“过生日”。70年代前,过生日,只是早晨吃几个熟鸡蛋、面条,意为长寿面。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老人、小孩、中青年重视过生日。小孩过生日,家长给孩子买生日礼物,礼物多为学习用品、玩具、衣物等。还要吹蜡烛,唱“祝生日快乐”歌,分吃生日蛋糕,有的亲属也送生日礼物。

汉族人注重60大寿和66大寿。60大寿要宴请亲朋。66岁生日要用6两肉、6两面包66个饺子给寿星吃,并邀请亲朋好友喝祝寿酒,一般在家里或在饭店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席间,客人要向寿星敬酒,献歌,分吃生日蛋糕,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朝鲜族老人60大寿称为“花甲大寿”。要聘主持人、请乐队、定酒店、录像。摆寿台是朝鲜族习俗,在寿星座前放桌,上面摆放各种糕点水果,丰盛美观。寿辰这一天,亲朋友好友与寿星相伴,乘车到公园观赏景色,游玩照相后,拉到酒店依次落座,与寿星同背嫡亲并座在寿星左右。依男女的方式各位来宾落座,酒店正厅壁挂金光闪跃的“寿”字。乐队置于一侧,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后,乐声响起,在祝寿歌的乐曲中,寿星的儿子、儿媳、姑娘、姑爷依次行大礼,来宾致祝寿词,席间安排唱歌跳舞,气氛欢快。仪式结束,来宾步入酒席桌,边吃边跳,行至入夜。

二 婚嫁

汉族婚嫁大体经历介绍、相恋、认亲、结婚4个阶段。

介绍 青年男女进入谈婚论嫁年龄时,亲戚朋友便相继提亲,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从职业、学历、能力、家境、人品、收入、相貌等方面选择。如认为对方条件较满意,便约定时间见面。

相恋 青年男女介绍相看后,如同意,就进入恋爱阶段。双方通过频繁接触,加深了解双方的性格、爱好、品行等。城镇多数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

认亲 也叫订婚。当男女青年相恋达到情同意合时,由男方家长提议“认亲”认亲这天,双方父母、直系亲属到场,相互介绍,还要在家中或酒店摆酒席,并商定择吉日良辰结婚。男方视其经济状况要给女方适当的聘礼。

结婚 结婚正日,由新郎家的一位长辈带领9人,拿着“离家肉”(用红线扎好的猪肉助肉约6斤和4棵去皮大葱),坐车接新娘,录象车跟随。到新娘家后,新郎换上婚礼服,新娘新郎吃“喜面”,在面条里大连个荷包蛋,一人吃一个。新娘家要将“离娘肉”割下一半,另一半重新扎好带回。新娘要由娘家哥哥抱上车,娘家妈妈不送姑娘,不参加婚礼。新娘接到婆婆家门口时,先鸣鞭炮,迎亲队伍迎上前去,新娘在新郎陪伴下,身着婚礼服手端红色脸盆走到婆婆面前,先给婆婆头上带一只红花,后将红脸盆送给婆婆,婆婆接盆后,要给儿媳红包。随后,送亲的人们便抬着新娘陪嫁的衣服、家电等进入新房。新娘新郎要上床“坐福”将一把斧头放在被褥下,坐在上面,约10分钟后离洞房去酒店。车到酒店也要鸣放鞭炮。酒店正厅左右两侧坐着双方老人的单位领导。主持人宣布结婚典礼开始,新娘新郎伴着音乐走进正厅前方。先由童男童女上台为新娘新郎戴花;在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双方老人讲话;单位领导祝词;新郎新娘交换信物;夫妻对拜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向父母、介绍人、来宾敬礼。典礼结束后,酒席开始。酒宴一般为16个菜,四喜丸子是必不可少的。席间,新娘新郎要逐桌敬酒,男女双方老人要出资慰劳厨师,当地俗称“赏钱”,厨师要给娘家人的酒桌上“赏菜”二盘。并且要“回席”,就是将一桌菜肴分装起来,娘家人离席回走时带回。婚后3天,新娘新郎要“回门”。1985—1999年,婚事大操大办、随礼之风愈演愈烈,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提倡婚事简办,但收效甚微。

朝鲜族婚礼在女家举行。婚日,新郎身穿西服由长辈陪同坐车到女家,后由主持人主持婚礼。新娘身着粉红色(或白色)民族礼服,头带面纱,同新郎入室。结婚典礼与汉族无差异。典礼毕后,新郎及其随同要在新娘家不同房间内接受“赏大桌”,新郎的“赏大桌”除备有糕点水果外,必不可少的是一只昂首挺胸、嘴叼着一颗大红辣椒的熟公鸡,象征幸福美满。席间,新娘家人常用猜谜语、行酒令等办法考察新郎智力,回答不出,要索取钱钞,以备3日后新娘回门时的招待费。新郎用饭时要将碗里2个鸡蛋吃掉1个,留下1个给新娘吃,席后,新郎、新娘依次向父母、长辈们行大礼(两膝双跪,两手横平放在前额,由上至下,头额抵达炕面)。告别时由长辈陪同一新郎家,新娘及其随同也要接受“赏大桌”,宴席结束,新娘向新郎亲属依次行大礼认亲。“赏大桌”所余食品由娘家人打包带回,留做3日“回门”之用。当晚,亲邻好友聚集,饮酒歌舞至午夜。

三 丧葬

建区后,八道江区城乡死人,均实行火化,丧事程序繁杂,90年代厚葬之风大长。

报丧 人临终前要穿上装老衣服,断气后,送至医院太平间存放。

吊丧 死者生前好友、亲属得知噩讯,都要前往吊唁,亲属臂带黑纱,腰系白带。

守灵 死者未火化前,亲属轮流守候死者身边,守灵3天。

出殡 出殡日清早,亲友跪于灵车前,众人将死者移入棺匣抬上车,长子上灵车后,又手挚着死者遗像站立。火化前,亲友瞻仰遗容,进行遗体告别。火化3日后,子女要到骨杰存放处祭祀,当地俗称“圆坟”。以后每7日为一祭日,共五七。逢周年要祭奠,当地人对烧3周年祭祀很重视。子女为死者尽孝,3个月内不办喜事,不着艳装。

回族普遍实行土葬。至今,回族死亡皆按伊斯兰教风俗安葬。一般人家丧期不过3天,以体现“亡人为土安”之意。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回族公用墓地。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月日祭日。

四 礼节与禁忌

汉族礼节,路遇熟人,要握手互致问候。客从外来,全家热情相待,为客人敬烟、沏茶。亲朋邻里逢喜事,要前去庆贺。遇病、灾,要去探望、安慰。禁忌:干活时,忌与人握手。访友,忌在吃饭和午休时间访。正月里忌剃头。招待客人菜肴忌单数。丧宴菜为单数,忌双数。

满族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路遇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小辈要给长辈请安。小辈要给长辈装烟。亲友见面,握手互致问候,有的行抱腰接面礼。满族以西为上,室西炕上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杂物。禁忌:打狗、杀狗、吃狗肉、戴狗皮帽、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近些年淡化,与汉族无多大区别。

朝鲜族讲究礼节,孝敬父母长辈是全民族传统的美德。晚辈对长辈说话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以示文雅、礼貌。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等老人举就匙餐后,全家方可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表示已吃完。晚辈不以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在家宴中,年轻人与老人同席而无法回避时,年轻人需举杯背席而饮,以示对老人的尊敬;吸烟时,年轻人不准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视为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中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原委;途中遇有长者迎在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回族讲究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短处。

满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

服饰:

“发冠”与“旗鞋”

旗装:

二十世纪以来,满族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传统的服饰已十分鲜见了。但从**、电视和博物馆里,我们还常常可以欣赏到往日旗装的风采。其中妇女头上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的头饰――发冠十分引人注目。

过去,满族妇女幼年时同男孩一样,多剃去头顶四周头发,只留颅后发,编成辫子垂于脑后,一直到成年方蓄发留辫。婚后则开始绾大盆头、架子头、两把头等式发髻,其中以两把头较为典型。两把头就是把头发束在头顶,分成两绺,各绾成一个发髻,然后再将后面的余发绾成一个“燕尾式”的长扁髻。平时,发髻上横插长二三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被称为“大扁方”的头簪,喜庆吉日或接待贵客时便要戴上发冠了。

旗头:

发冠是以铁丝或竹藤为帽架,用青素缎、青绒或青纱为面,蒙裹成的长约三十多厘米、宽约十多厘米的扇形冠。佩戴时固定在发髻之上即可。上面还常绣图案、镶珠宝或插饰各种花朵、缀挂长长的缨穗。此头饰多为满族上层妇女所用,一般民家女子结婚时方以为饰。戴上这种宽长的发冠,限制了脖颈的扭动,使之身体挺直,再加上长长的旗袍和高底旗鞋,使她们走起路来纤纤碎步,分外稳重、文雅。

马蹄底鞋:

除“旗袍”、“发冠”外,满族妇女的“旗鞋”也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现在都已不穿了。

满族自古就有“削木为履”的习俗。关于这种高底鞋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过去满族妇女经常上山采集野果、蘑菇等,为防虫蛇叮咬,便在鞋底绑缚木块,后来制做的日益精巧,发展成了高底鞋。另外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满族的先民为了渡过一片泥塘,夺回被敌人占领的城池,便学着白鹤的样子,在鞋上绑上了高高的树杈子,终于取得了胜利,达到了报仇雪恨、发展壮大的目的。人们为了不忘那些苦难的日子,纪念高脚木鞋的功劳,妇女们便穿上了这种鞋,并世代相传,越做越精致美观,成了后来这种样子。

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直筒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天足,着花鞋。但现今的“旗袍”并非历史上满族女子的服装,而是吸收了西方服装裁减方法的时装,和过去满族女子的服装大不相同。

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满族妇女不缠脚,所著鞋子绣有漂亮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它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妇女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图为一位满族新娘正在梳理她的结婚发式。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园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图为满族妇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马甲。绣有精致图案。穿旗袍跳宫廷舞的满族妇女。穿着传统满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带箭袖的长袍和一袭马甲,以及满族男性的帽子。

民居: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要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满族过去信仰萨满教,每年都要根据不同的节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猪和猪头为主要祭品。在大祭时要杀猪,特别是在祭祀祖先时要选用无杂毛的黑猪(有的还必须选黑公猪),宰杀前要往猪耳朵内注酒,如猪的耳朵抖动,则认为神已领受,即可宰杀。此举俗称为“领牲”。有的地方要将猪肠和膀胱放入吊斗挂在杆子上,让乌鸦来吃,如果三天内被吃掉,就为吉利。然后把全猪卸为八块,按原样摆在方盘内,供于家里屋内西山墙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辈份排列免冠叩头三遍,再将肉切碎入锅熬煮,全家围坐,蘸盐而食。此时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头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谢。满族人家至今还有逢杀猪时请亲邻好友前来品尝头顿猪肉的习惯。过去,在庄稼成熟的季节,满族还有“荐新”祭祀的习惯,如今已被“上场豆腐了场糕”习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场时,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场结束时,用新谷做大黄米饭或豆面饽饽吃,以庆丰收。满族男女青年结婚时,新娘必须先在南炕上坐帐,也有称“坐福”。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张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绕桌子三圈后对饮。

日常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米+查)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饽饽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黄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饽饽、搓条饽饽、苏叶饽饽、菠萝叶饽饽、牛舌饽饽、年糕饽饽、水煮饽饽(汉语的饺子)等。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炖、炒和凉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锅别具特色。配菜也可用来做馅包饺子。东北地区的满族,每户腌渍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还有萝卜、豆角等。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那家馆是家有100多年历史的满族餐馆,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满族的进餐习俗和饮食礼仪很多。如祭祀用过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带去,吃完后不允许擦嘴;家中人就餐,长辈不动筷,晚辈人绝不动筷;过年杀年猪时,有把亲友、邻里请来同吃白肉血肠的习惯。

民族食品:

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

①白肉血肠。

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

③酸汤子9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

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饽饽、炸高丽饽饽、江米糕、黄米糕、七星饼、鸡蛋糕、枸奶子糕、山葡萄糕、山梨面糕等几十种。传入民间制成糕点后,大体上分为大小两种饽饽。大饽饽每斤八块,俗称清东陵大八件;小饽饽每斤十六块,俗称清东陵小八件。大小饽饽品种主要有太师饼,松饼,玫瑰饼,龙凤饼,山楂桃。还有无馅的七星点子、八裂饼、核桃酥、到口酥等)

传统节日: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逢年过节,都要杀猪,过年(春节)时每家要杀猪二至三口。农历腊月八日(腊八节),要用黏高粱、小豆等八样粮食煮粥,称为腊八粥。除夕吃饺子,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根白线,谁吃着白线就意味着谁能长寿:也有的在一个饺子中放一枚铜钱,吃到便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有钱花。此外还要吃手把肉和特有的点心“萨其玛”。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回答者: ssr213 - 首席运营官 十三级 3-16 18:40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另外,在内蒙古、河北、山东、新疆等省、自治区以及北京、成都、兰州、福州、银川、西安等大中城市均有少数散居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16世纪末,是借用蒙古文字母创制的。17世纪四十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

满族自古好歌舞,古代舞蹈多由狩猎、战斗的活动演化而来。历史上满族男子喜穿青蓝色的长袍马褂,头顶后部留发梳辫留于脑后,戴圆顶帽,下穿套裤。妇女则喜欢穿旗袍,梳京头或“盘髻儿”,戴儿环,腰间挂手帕。满族入关后,其服装与汉族服装趋于一致,但旗袍却以其独特的魅力流传下来,成为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

习俗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 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 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 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 “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 “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梁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 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梁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 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参考资料:

书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

朝鲜族日常礼仪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鲜族日常生活中非常讲究礼节,素有东方礼仪民族之称。在朝鲜族,讲究长幼身份、尊敬年长者的风俗之中包含着许多礼节。

过去在一个家庭里,每日三餐都要给老人单独放一张小桌。现在虽然全家人同在一张桌进餐,但仍要先给老人盛饭盛汤。在长辈动勺动筷之前,小辈是不得抢先用餐的。不论是平日里还是年节,有什么好吃的,都要让年长者先品尝。父母到60周岁、70周岁、80周岁、90周岁时,当儿女的要设宴庆贺。在宴会场合,年纪最大的被称为“坐上”,敬酒时须先敬“坐上”,而后方以年龄大小为序依次敬酒。年轻人对年长者敬酒或接递东西时,须双手递接。如用一只手递接时,须把另一只手抬至胸前,做出双手递接的姿势。年轻人同年长者同坐一起饮酒时,接过酒杯以后,要侧面而饮。面对年长者饮酒,被视为不懂礼节。抽烟时,年轻人不能跟父辈或年长者对火。走路时,年轻人不能跟年长者抢路,进屋或出屋时,年轻人不能抢在前头。

朝鲜族普遍都热情好客。来客不论是亲戚、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人,都要热情地予以接待。不论生活富裕与否,供给客人的饮食都要好于平常,晚间睡觉时,客人单独安排在一个屋,提供最干净的被褥。

传统的朝鲜族房屋特点之一是炕大。进屋时须把鞋脱在门外或外屋地上。男人到别人家作客时,要盘腿而坐。女人到别人家坐客时,坐在炕上之后要把双腿蜷向身子的一侧,其姿势“似跪而坐,似坐而跪”。不论男女,在炕上不能对着人伸腿,更不能岔开双腿。

朝鲜族的语言分为尊阶、对等阶、卑阶(又称下等阶)三种等阶,即同样一句话因说话的对象不同而有三种不同说法。对年长者和上司以及初次见面的人都要使用尊阶语(敬语),如果使用对等阶或卑阶语,意味着粗俗,不懂礼貌,将被人耻笑。

朝鲜族饮食习俗

朝鲜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泡菜。

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舂打成团、切块、撒上豆面并加稀蜜、白糖制成。

冷面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等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泡菜是将大白菜浸泡几天,漂净,用辣椒等作料拌好,放进大缸密封制成。腌制时间越长,味道越可口。泡菜是朝鲜族入冬后至第二年春天的常备菜肴,泡菜味道的好坏,也是主妇烹调手艺高低的标志。

在朝鲜族传统民居的廊前屋后,都放置着许多大小不一的泡菜缸,这也是朝鲜族民居的一大典型特色。即便是现在住在高楼中的朝鲜族人家,有时也会在家中放置几个大缸来腌制自己的泡菜。

朝鲜族喜欢食米饭,擅做米饭,用水、用火都十分讲究,做米饭用的铁锅,底深、收口、盖严,受热均匀,能焖住气儿,做出的米饭颗粒松软,口感适宜。一锅一次可以做出口感不同的双层米饭,或多层米饭。

各种用大米面做成的片糕、散状糕、发糕、打糕,冷面等也是朝鲜族的日常主食。

朝鲜族日常菜肴常见的是“八珍菜”和“酱木儿”(大酱菜汤)等。“八珍菜”是用绿豆芽、黄豆芽、水豆腐、干豆腐、粉条、桔梗、蕨菜、蘑菇八种原料,经炖、拌、炒、煎制成的菜肴。大酱菜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白菜、秋白菜、大兴菜、海菜(带)等以酱代盐,加水焯熟即可食用。

朝鲜族菜肴食用后大都有一定的滋补和医疗作用,如春天食用的“参芪补身汤”、伏天食用的“三伏狗肉汤”等。朝鲜族人民中有一句俗话“三伏天喝狗肉汤如同吃补药”如今,不论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季,狗肉汤经常摆在朝鲜族家庭的特色餐桌上。

人生礼仪

一 诞生民寿辰

诞生 当地人称妇女怀孕为“有喜”。妇女怀孕的,娘家或婆家开始为小孩准备衣物、被褥。婴儿出生后,要给亲朋好友报喜,亲友上门贺喜,多数送礼金,也有少数人送婴儿用品。产妇生产后,一个月不出门,不下地干活。产房门口挂红布条示意人们不要随便进出,俗称“坐月子”,在此期间产妇要卧床休息,还要吃高脂肪高蛋白的营养食品,如鸡蛋、面条、小米粥加红糖、鸡汤等。娘家人要买5尺红布,给婴儿做件下摆要毛边的红上衣,当地谷称“毛身儿”。满月当天,娘家人要接回产妇和婴儿,俗称“躲臊窝”,住3天至5天再送回。回走时,娘家人要给蒸10个白面的发面居居10个带回,发面居成形状如龙如鱼,意为吉祥如意。到90年代,带居居的习俗语已废弃,吃“满月酒”之风兴起。为庆祝家庭添人进口的大喜事,满月日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将婴儿抱给来宾看望,表示答谢意愿。

寿辰 俗称“过寿”、“过生日”。70年代前,过生日,只是早晨吃几个熟鸡蛋、面条,意为长寿面。80年代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多数老人、小孩、中青年重视过生日。小孩过生日,家长给孩子买生日礼物,礼物多为学习用品、玩具、衣物等。还要吹蜡烛,唱“祝生日快乐”歌,分吃生日蛋糕,有的亲属也送生日礼物。

汉族人注重60大寿和66大寿。60大寿要宴请亲朋。66岁生日要用6两肉、6两面包66个饺子给寿星吃,并邀请亲朋好友喝祝寿酒,一般在家里或在饭店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客人,席间,客人要向寿星敬酒,献歌,分吃生日蛋糕,欢歌笑语,喜气洋洋。

朝鲜族老人60大寿称为“花甲大寿”。要聘主持人、请乐队、定酒店、录像。摆寿台是朝鲜族习俗,在寿星座前放桌,上面摆放各种糕点水果,丰盛美观。寿辰这一天,亲朋友好友与寿星相伴,乘车到公园观赏景色,游玩照相后,拉到酒店依次落座,与寿星同背嫡亲并座在寿星左右。依男女的方式各位来宾落座,酒店正厅壁挂金光闪跃的“寿”字。乐队置于一侧,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后,乐声响起,在祝寿歌的乐曲中,寿星的儿子、儿媳、姑娘、姑爷依次行大礼,来宾致祝寿词,席间安排唱歌跳舞,气氛欢快。仪式结束,来宾步入酒席桌,边吃边跳,行至入夜。

二 婚嫁

汉族婚嫁大体经历介绍、相恋、认亲、结婚4个阶段。

介绍 青年男女进入谈婚论嫁年龄时,亲戚朋友便相继提亲,青年男女找对象主要从职业、学历、能力、家境、人品、收入、相貌等方面选择。如认为对方条件较满意,便约定时间见面。

相恋 青年男女介绍相看后,如同意,就进入恋爱阶段。双方通过频繁接触,加深了解双方的性格、爱好、品行等。城镇多数青年男女是自由恋爱。

认亲 也叫订婚。当男女青年相恋达到情同意合时,由男方家长提议“认亲”认亲这天,双方父母、直系亲属到场,相互介绍,还要在家中或酒店摆酒席,并商定择吉日良辰结婚。男方视其经济状况要给女方适当的聘礼。

结婚 结婚正日,由新郎家的一位长辈带领9人,拿着“离家肉”(用红线扎好的猪肉助肉约6斤和4棵去皮大葱),坐车接新娘,录象车跟随。到新娘家后,新郎换上婚礼服,新娘新郎吃“喜面”,在面条里大连个荷包蛋,一人吃一个。新娘家要将“离娘肉”割下一半,另一半重新扎好带回。新娘要由娘家哥哥抱上车,娘家妈妈不送姑娘,不参加婚礼。新娘接到婆婆家门口时,先鸣鞭炮,迎亲队伍迎上前去,新娘在新郎陪伴下,身着婚礼服手端红色脸盆走到婆婆面前,先给婆婆头上带一只红花,后将红脸盆送给婆婆,婆婆接盆后,要给儿媳红包。随后,送亲的人们便抬着新娘陪嫁的衣服、家电等进入新房。新娘新郎要上床“坐福”将一把斧头放在被褥下,坐在上面,约10分钟后离洞房去酒店。车到酒店也要鸣放鞭炮。酒店正厅左右两侧坐着双方老人的单位领导。主持人宣布结婚典礼开始,新娘新郎伴着音乐走进正厅前方。先由童男童女上台为新娘新郎戴花;在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双方老人讲话;单位领导祝词;新郎新娘交换信物;夫妻对拜喝交杯酒;新娘新郎向父母、介绍人、来宾敬礼。典礼结束后,酒席开始。酒宴一般为16个菜,四喜丸子是必不可少的。席间,新娘新郎要逐桌敬酒,男女双方老人要出资慰劳厨师,当地俗称“赏钱”,厨师要给娘家人的酒桌上“赏菜”二盘。并且要“回席”,就是将一桌菜肴分装起来,娘家人离席回走时带回。婚后3天,新娘新郎要“回门”。1985—1999年,婚事大操大办、随礼之风愈演愈烈,有关部门三令五申,提倡婚事简办,但收效甚微。

朝鲜族婚礼在女家举行。婚日,新郎身穿西服由长辈陪同坐车到女家,后由主持人主持婚礼。新娘身着粉红色(或白色)民族礼服,头带面纱,同新郎入室。结婚典礼与汉族无差异。典礼毕后,新郎及其随同要在新娘家不同房间内接受“赏大桌”,新郎的“赏大桌”除备有糕点水果外,必不可少的是一只昂首挺胸、嘴叼着一颗大红辣椒的熟公鸡,象征幸福美满。席间,新娘家人常用猜谜语、行酒令等办法考察新郎智力,回答不出,要索取钱钞,以备3日后新娘回门时的招待费。新郎用饭时要将碗里2个鸡蛋吃掉1个,留下1个给新娘吃,席后,新郎、新娘依次向父母、长辈们行大礼(两膝双跪,两手横平放在前额,由上至下,头额抵达炕面)。告别时由长辈陪同一新郎家,新娘及其随同也要接受“赏大桌”,宴席结束,新娘向新郎亲属依次行大礼认亲。“赏大桌”所余食品由娘家人打包带回,留做3日“回门”之用。当晚,亲邻好友聚集,饮酒歌舞至午夜。

三 丧葬

建区后,八道江区城乡死人,均实行火化,丧事程序繁杂,90年代厚葬之风大长。

报丧 人临终前要穿上装老衣服,断气后,送至医院太平间存放。

吊丧 死者生前好友、亲属得知噩讯,都要前往吊唁,亲属臂带黑纱,腰系白带。

守灵 死者未火化前,亲属轮流守候死者身边,守灵3天。

出殡 出殡日清早,亲友跪于灵车前,众人将死者移入棺匣抬上车,长子上灵车后,又手挚着死者遗像站立。火化前,亲友瞻仰遗容,进行遗体告别。火化3日后,子女要到骨杰存放处祭祀,当地俗称“圆坟”。以后每7日为一祭日,共五七。逢周年要祭奠,当地人对烧3周年祭祀很重视。子女为死者尽孝,3个月内不办喜事,不着艳装。

回族普遍实行土葬。至今,回族死亡皆按伊斯兰教风俗安葬。一般人家丧期不过3天,以体现“亡人为土安”之意。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回族公用墓地。七日、四十日、百日、周年月日祭日。

四 礼节与禁忌

汉族礼节,路遇熟人,要握手互致问候。客从外来,全家热情相待,为客人敬烟、沏茶。亲朋邻里逢喜事,要前去庆贺。遇病、灾,要去探望、安慰。禁忌:干活时,忌与人握手。访友,忌在吃饭和午休时间访。正月里忌剃头。招待客人菜肴忌单数。丧宴菜为单数,忌双数。

满族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路遇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小辈要给长辈请安。小辈要给长辈装烟。亲友见面,握手互致问候,有的行抱腰接面礼。满族以西为上,室西炕上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杂物。禁忌:打狗、杀狗、吃狗肉、戴狗皮帽、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近些年淡化,与汉族无多大区别。

朝鲜族讲究礼节,孝敬父母长辈是全民族传统的美德。晚辈对长辈说话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相见也用敬语,以示文雅、礼貌。吃饭要先给老人盛,并为其摆单桌,等老人举就匙餐后,全家方可吃饭,吃饭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放在桌上,表示已吃完。晚辈不以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在家宴中,年轻人与老人同席而无法回避时,年轻人需举杯背席而饮,以示对老人的尊敬;吸烟时,年轻人不准向老人借火,更不能接火,否则便被视为是一种大不敬的行为;与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者后面,若有急中非超前不可,须向长者恭敬地说明原委;途中遇有长者迎在走来,年轻人应恭敬地站立路旁,问安并让路。婚丧、佳节期间,不杀狗、不食狗肉。

回族讲究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象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他人短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406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