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谈诗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第1张

文/ 路人锋

四月,在北方最美的景色,非满山遍野的杏花莫属。那时的草、树木和野花,仍未开始争奇斗艳,只是摆出一副,在表演之前跃跃欲试的架势。杏花便像这场盛会的开场舞,一片片白、一片片粉、一片片红,仿佛一夜之间,繁花锦簇。杏花的美,不在妖娆,也不在华丽,她们就像小家碧玉般的俏丫头们,穿起最干净的花衣,成群结队地上街赶集,你一言,我一语,笑声汇成一曲最甜美的旋律。

在我的童年时光,杏花带给我太多的美好和喜悦。不仅是她的美,而且还有一种深刻于内心的情愫——乡情,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四月。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四月,或甜蜜,或忧伤,或浪漫,或有一段回味悠长的往事。本期我通过对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评析,一起去品味这位民国才女眼中的四月。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是新月派诗人,新月派反对感伤主义,艺术上要求“和谐”、“均齐”,强调诗人要带着镣铐跳舞,表现为追求诗歌的格律,倾向于古典主义,着意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同为新月派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就提出了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完全符合这三美的原则。这首诗歌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诗歌,全诗用唯美、自然的意象,谱写了一曲爱的颂歌。这首诗歌美,究竟美从何来?

这首诗,诗人写作的初衷,有两个版本。一说是悼念徐志摩,另一说是写给自己的新生孩子。我结合这首诗所含的美好情绪和意象的使用,更加偏向于第二种说法,当然梁思成也讲过,这首诗是写给刚出生的长子梁从诫的。

这首诗为什么说立意美。首先我们来了解什么是“立意”,立意既是在创作之前,我们事先要做的准备,包括确立主题思想、明确感情基调。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初生孩子”的赞美,情绪是一种怜爱和疼惜,感情基调明媚、喜悦、充满无限的柔情。有了这样美的立意,诗人自然在遣词造句,以及意象的择选上,便要极力表现这样的美好。

一谈到意境,大家只要在网上一搜,有大量的解释,而且引经据典。我们读完总是感觉似是而非,觉得作者讲的确实有道理,但自己仍然觉得似懂非懂。我理解的意境是这样的,意是人的情感,即人的七情六欲;境,是艺术情景,即是诗人通过创造,使诗人抽象的情感和情绪客观化、具体可感。比如我充满愤怒,于是用火山喷发或火焰燎原等情景,来表现我的愤怒。当然,这是纯粹个人化的表诉,如果你有更好的方法去解释意境,请你留言讨论区,在此非常感谢。

全诗就像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慢慢展开,让读者领略到诗人呈现出的“人间四月”图。诗人用“风、云烟、星子、细雨、冠冕、月圆、绿、鹅黄、白莲、花树、燕子”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忽而生动、忽而温柔、忽而明媚、忽而欢悦的画面。

第一节,是一个春天光与影交舞变换的画面,富有动感,情绪明朗活泼。诗人起笔以“点亮”二字,将整首诗明亮、活泼的氛围,一下将读者美好的情绪调动起来。接着通过自由联想,由风想到轻灵——光与影交舞中的轻灵。

第二节,诗人由“早天的云烟”的轻柔、飘渺、鲜润,联想到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无意中闪的飘渺,细雨点洒在花前的鲜润。这一节像**中的蒙太奇手法,对三个画面进行切换,无形中将这些美好的情景,不断进行加强,不断用美好的氛围感染我们。早天、黄昏、星子、细雨,四组意象有时间的推移、有空间的变换,呈现出一种诗歌的张力。

第三、四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那轻”承接了第一、二节的核心形象“轻灵”;再由“花”联想到“那娉婷、鲜妍”。是什么样的鲜妍?诗人说是”百花的冠冕“。于是诗人继续由”百花和冠冕“联想到”天真和庄严“。诗人由前两节的”春光、早天、黄昏、星子“的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自觉地联想到夜夜的月圆,很自然就承接到下一节的”梦“的意象。诗人不自觉使整首诗从时间、空间的情景,开拓了整首诗的意境。

”梦“之前的”雪化后的鹅黄“是由”月“这个意象直接联想到的,诗人又从”鹅黄“的颜色,联想到初放芽”绿“的颜色。”柔嫩喜悦“是对”鹅黄和绿“的进一步强调。这两节词句间的节奏感较前两节要快,有一种层出不穷,目不暇接之感。这也许是诗人有意为之,试图使诗歌内在节奏发生变化,以避免落入平铺直叙,缺乏曲折。就如同溪水,有石头和河道的阻塞,才能迸溅出美丽的水花,撞击出叮咚悦耳的声响。

最后一节,诗人感情愈见浓烈、欢快,也达到了全诗的高潮。这种浓烈欢快的情感,一定要择选同样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意象,才能使我们可知可感。因为前面的意象都来自自然景物,于是诗人用”一树一树的花开“表现感情的浓烈,用”燕子在梁间呢喃“表现感情的欢悦,随其自然地在清理之中。”你是爱,是暖,是希望“,这不仅是对全诗思想的概括,也是这首诗的核心词语,起到无形的串联作用。如果前面是一幅幅画卷,那么它们就是卷轴。

全诗最后一句,破折号的运用,就像音乐嘎然而止,又缓缓响起,起到一种余音绕梁之感。

这首诗结构是典型的线性结构,通过自由联想将每一节自然连接,层出不穷的画面即似平行发展,内在又有必然的联系,就像一串洁白的珍珠项链,即富贵又显出淡雅之气。就在一颗颗珍珠之间,又体现出诗人修辞上的高超技艺。

这首诗用了层层叠叠比喻,每一个”你是“句式,都是一种隐喻,本体是”你“,喻体分别是”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夜夜的月圆、期待中白莲、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这些比喻,又经过”通感”,将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进行调动,使诗人抽象的感情可知可感。

还有一点需要大家注意。诗歌中每一节包含的喻像(画面),既是在强调“人间四月天”这个主题意象,又是“人间四月天”这个主题意象的一部分。好比形容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我们要从她的肤色、五官、头饰、服饰去描述,才能达到一个完整的印象。整首诗又像是一个比喻的连环套,与“博喻”有点类似,很明显诗人对其进行了极大的拓展。

诗人还用了象征手法,诗歌中所建构起来的意象和一幅幅画面,都是最后一句中,“爱、暖、希望”的象征。

为什么我会谈到这一点,心灵美。佛家有云:“相由心生,境由心造”。虽然这句话的初衷并不是谈论诗歌的创作,但用在这里却是恰如其分的。这里的相,是诗人经过词语和意象表现出来的气象;这里的境,是诗人通过对意象的建构,形成的意境。诗人能写出像《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样美的诗歌,那她必定有一颗像“四月天”一样的心灵——美好、纯洁、明亮。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诗概》曾经提出过:“诗品出于人品”的文艺批评理论。他主张诗歌作品是人格的表现,艺术家的道德修养、气质、个性等品格素质,对艺术作品的思想、风格起决定作用。所以他强调艺术家的品格修养,认为这是创作好的作品的重要因素。他还提出有好的人品,不一定能创作出好的作品,还必须具有艺术修养和艺术能力。显然,刘熙载对诗品与人品问题的看法具有明显的辩证特点。

总之,通过对《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整体评析后可知,要创作一首唯美的好诗,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艺术才能,还要有一颗感受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

一首传世的名篇,各有各的特点,既然可以流芳百世,其中一定有它的秘密。来吧,我们一起来探索诗歌的秘密。欢迎大家推荐现代诗歌给我,请于 欢迎与路人锋一起谈谈现代诗歌 ”下方留言,请注明”作者+诗歌名“。

谈诗歌:叶芝《当你老了》

谈诗歌:莱蒙托夫《帆》

谈诗歌:海 子《日记

谈诗歌:叶 舟《漫山遍野的今天》

谈诗歌:顾 城《小巷》

谈诗歌:瘂 弦《秋歌,给暖暖》

谈诗歌:郑愁予《错误》

因为金玫玫生小孩了。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乡村爱情秋歌的扮演者是金玫玫,从2015年后,金玫玫就很少在荧屏中出现了,原来,金玫玫生小孩了,2015年元旦,金玫玫在微博晒出一张身穿婚纱的照片,手上的钻戒非常抢眼,已经结婚了,同年沈阳的一家月子中心在微博上晒出金玫玫在月子中心制作宝宝成长纪念手册的照片,手册上显示是位小公主。

如今的刘威事业上仍然红红火火,虽然很多角色只能演一些父亲之类的老年角色,但是对于能够急需活跃在荧屏之上,刘威应该满足了。如今的他与妻子王晓宇一起度过了十几年的婚姻,这十几年里刘威也没有与任何一个女演员闹出绯闻,而是专注于事业和家庭,称得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男人。

刘威

刘威出生在东北三省的长春市。从小爱玩爱闹的他,模仿天赋极高,学什么像什么,特别爱好文艺的他在1974年进入吉林省民间曲艺团,研习相声。成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和当时已经红遍半边天的丁嘉丽和张秋歌成了同班同学。不甘人后的他在上戏上学的时候,就被导演发现了他惊人的演戏天赋,去演了滕文骥执导的《海滩》,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影坛新星。

此后共出演了100多部影视剧,凭借《关东大侠》和《疑案忠魂》先后两次斩获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靠着电视剧《唐明皇》中风流、潇洒的李隆基,拿到了金鹰节最佳男主角。事业上他一直勇攀高峰,但感情上却一直坎坎坷坷,没能遇到他喜欢的那个“命中真女”。

感情经历

有一次杨若兮和工作人员不小心撞在一起,被开水烫伤,心急的刘威下一秒便抱起杨若兮赶往医院,嘘寒问暖的关心让杨若兮沦陷了。41岁的刘威表白18岁的杨若兮。他们同居度过了8年,甜蜜有加。虽然期间刘威多次跟杨若兮提出结婚,但杨若兮每次都以事业为由,因为当时正是她的事业上升期,所以就拒绝了刘威的求婚。

但是没想到拒绝的后果竟然让她这么痛苦。后面刘威选择了不告而别,只身前往美国,另觅良人。在2008年初,51岁的刘威和38岁的化妆师王晓宇结婚,并生下儿子刘俊麟。说起这段经历,杨若兮怎么也想不通那个和自己同居8年,不顾阻碍要在一起的男人,怎么会就这么连告别都没有,就抛弃了自己。虽然前一段的情感留下的伤痕很大,但杨若兮还是慢慢走出伤痕。

结语

刘威和圈外人结婚后,从未提起过杨若兮。而同样,杨若兮也从未提起过刘威。如今,两人都各自嫁娶,或许忘却曾经的伤痛,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爱情很简单,只要对彼此有“心动”就行。但婚姻却不同,风花雪月的故事,不会成结局。唯独一起经历生活琐事,还能畅谈茶米油盐的风趣,才能真正地过好一辈子。

从1963年琼瑶首次发表长篇小说《窗外》开始,到1997年发表最后一部小说《苍天有泪》,琼瑶总共完成了五十二部作品。其中《我的故事》和《剪不断的乡愁》两部,是琼瑶自传性的文字,所以准确地说,琼瑶总共创作了五十部长篇小说。为了让大家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我将琼瑶的这五十部作品,根据创作时间的不同,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将其称为“无心插柳”:包含了《窗外》到《彩云飞》这十三部作品。创作时间的跨度是从1963年到1968年,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便是琼瑶自己的本色出演,是琼瑶真实生活的体验或其变构。琼瑶坦然承认:“其实,我这一生,在我的小说,我的歌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第一阶段的这十三部作品,尤其是如此! 《窗外》并不是琼瑶写作的第一部小说,但却是她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在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窗外》写作于1963年,琼瑶的人生正处于内忧外患,生命的考验达到白热化激烈的高峰,她的天才经过长时期的积累、整合、铸造、砥砺,厚积薄发,正在寻找痛快淋漓的突破口,《窗外》的写作,正可谓适得其时。琼瑶写作《窗外》,不仅仅是天才,也不仅仅是运气,那里有她真实的情感的寄托,有她的人生观和方法论的自我总结和梳理,《窗外》是琼瑶真实生命的一部分。琼瑶初恋的经过,和它代给琼瑶的伤痛,在这部书中,都有着真实的描写。琼瑶自己也承认,书中的第一章到第十四章都很真实。所写的江雁容的家庭背景,也是琼瑶生活中真实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地方只是书中把琼瑶实际生活中的两个弟弟合并成了一个人,以免人物太过复杂。《窗外》后四章,虽然和琼瑶自己的生活并不相同,但也并不是全无关联。江雁容和李立维恋爱的经过和他们之间的对话,我们完全可以从琼瑶的自传《我的故事》中,从琼瑶和庆筠之间的故事找到影子。琼瑶写《窗外》的时候,她和庆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产生真正的危机,甚至庆筠还对琼瑶的《窗外》表示出相当的宽容和赞许。但琼瑶一定是预感到了什么,她以一种诗人般神秘的敏感而虚构的《窗外》的后四章,和最终她和庆筠之间的真实结局,却并没有相差多少。 继《窗外》之后,琼瑶在同年的五月份,又开始动手写另一部中篇小说集《六个梦》。由于《六个梦》是中篇小说,琼瑶写了前三个梦,就又马不停蹄的开始写她的继《窗外》之后的另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烟雨蒙蒙》。《烟雨蒙蒙》完稿之后,琼瑶才又接著去完成她的《六个梦》的创作。从《窗外》到《烟雨蒙蒙》,琼瑶为自己的小说找到了主题的定位,那就是新女性独立、自尊、自爱、自强,不畏强权和社会习惯旧势力的约束,追求美好的人生和梦想。 1964年,琼瑶继续在《皇冠》上连载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几度夕阳红》。这部小说的背景,琼瑶是深有体会的,不论是到台湾的过程,还是到台湾后的一段时间内,琼瑶的一家六口也正是过着小说中相似的为钱而发愁的生活。琼瑶在《几度夕阳红》中还倾吐着她自己对母亲复杂的感情。李梦竹在寻找何慕天受到打击后,回来的第一件事便是想回到母亲的身边,向她承认自己的错,可母亲已经去世了,梦竹这时回忆起母亲所说的话: “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如果你不是我的女儿,我也不要来管束你,就因为你是我的女儿,我关心你,爱护你,才宁愿让你恨我,而要保护你的名誉,维持你的清白。”梦竹直到这时才体会到了母亲的可贵。在这里,琼瑶移情和升华了她和母亲之间复杂难解的情结。 1965年,《船》的创作,里面有琼瑶自己的影子。小说里的女主角唱了一支歌,名叫《船》:“有一条小小的船,漂泊过东南西北,西北东南,盛载了多少憧憬,多少梦幻,来来往往无牵绊!……”琼瑶回忆说:“这支歌中有我自己的心声,听了会潸然泪下。他(平鑫涛)知道这支歌中有我自己的心声,急于想成为我可以‘避风的港湾’。但是,他的港湾里早有船停泊,我宁可飘荡,也不肯靠岸。” 1966年3月,琼瑶创作完成了《寒烟翠》,6月,又完成了《紫贝壳》。琼瑶很少谈到她写作的理论,但是在《寒烟翠》的后记里,她发表了自己的文学观,对那些批评的声音作出了正面的回答。 1968年,琼瑶写作了《彩云飞》,也就是琼瑶小说的第一个阶段中最后的一部作品。《彩云飞》是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而写的。这是琼瑶小说最为特异而看上去有些矛盾的地方:很多人都认琼瑶的小说是虚构和编织的彩色的梦,而事实上琼瑶的许许多多小说,在现实中都有真实的蓝本。琼瑶对广义的爱的理解,对人性善良一面的充分的肯定和信任,其实正是基于生活中那些真实发生的,让人感动的更为广义的爱的故事。 琼瑶小说的第二个阶段,我将其称之为“有意栽花”:作品包括《庭院深深》、《星河》到《秋歌》。一共是十二部作品,时间的跨度从1969年到1975年,这个阶段琼瑶作品的特点是琼瑶文学观念创作上自主性的强化。伴随着琼瑶生活和情感经历的变化,伴随着作家创作心境的改变和不同。琼瑶这一阶段的作品具有多元化色彩。很明显的是,琼瑶在进行一系列的文学创作的技术实验。虽然琼瑶在第一个创作阶段就已经确立了自己文学作品的创作风格,但她却依然在求新求变,寻找多种突破的可能。如《庭院深深》和《星河》这两部作品,是在创作的手法有技巧上进行实验,更加注重于小说结构的设计,而情节的推进也更加富于变化和悬念。 这个阶段中,《白狐》这部作品,也是非常的独特和不同,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特例。大约十二年后,大约在1990年,琼瑶因为拍摄电视机的需要,将《白狐》改写成了《梅花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白狐》在文学意识上所具有的超前性,是不言而喻的。 1972年到1975年,琼瑶好象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每年,她都有二部作品完成,而且篇篇都是佳作。琼瑶创作的这个阶段,求新求变,始终是琼瑶创作的基调。这种不满足于自我,力求进行突围,既有其内在的原因,也有其外在的因素。一方面与琼瑶在文学创作上因为已经获得的引人注目的成功,增厚其文学观念上的自信有关,另一方面还与琼瑶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转换和变故有关。就是在这段时间,琼瑶和平鑫涛秘密的恋情已经曝光,“衔云衔不住,筑巢筑不了”, 琼瑶的内心充满了剪不断,理还乱的哀愁、凄怨、无助和酸涩。生活经历中的这些喜怒哀乐,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她的文学创作。如果说《海鸥飞处》的凄凉之美,暗示了琼瑶内心深处情路历程的凄凉美感,那么《心有千千结》则又转喻了琼瑶内心缠绵悱恻、哀艳凄婉的伤情。而在这个阶段最后一部小说《秋歌》中,那个关于爱情的考验和等待的故事,无疑与琼瑶当时的心境是相当吻合的。从《心有千千结》开始,琼瑶小说的原初的悲情基调,慢慢开始明亮和高亢起来。琼瑶在人生中找到了美满的爱情,她的小说给我们展示了爱情所具有的不可思议的魔法的力量。 1973年琼瑶所写作的另一部重要的作品《一帘幽梦》,其实还是她自己真实生活场景的改装、换版、变构、整容。《浪花》是琼瑶1974年创作的一部作品,《浪花》里的秦雨秋就是琼瑶自己的影子。《女朋友》写作于1974年,收录了两个中篇。第一部是《女朋友》,还有一部是《寻梦园》。《女朋友》中男主角名叫高凌风,是个立志当歌星的音乐青年。而高凌风在现实中确有其人,那就是当年唱《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吧,火鸟》红遍台港的歌星高凌风,甚至到了现在,我们还能在内地的各大综艺电视节目中看到他打拼的身影。高凌风回忆说,他第一段正式的恋情还是高中时候,那个女生又高又漂亮,可因为女生家人反对,毕业后对方就被送到了美国。后来有一次他把这事说给琼瑶听,琼瑶便以此为原型写了《女朋友》。男主人公就叫高凌风。这是一段小小的逸闻。 写作于1975年的《秋歌》,是一个爱情的考验和等待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疑与琼瑶这时的心情是相吻合的。而《秋歌》的结尾,似乎已经预示着琼瑶和平鑫涛之间等待已经有了结果。 琼瑶小说创作的第三个分阶段,我将其称之为“从心所欲”:包括了从1976年《人在天涯》、《我是一片云》,一直到1985年的《冰儿》,一共是十六部小说。我们可以说,在这个阶段,琼瑶确实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她的作品更为成熟和富有力量。树上的果实已经十分的透熟,再也没有丝毫的青涩和犹豫了。温暖、明亮、向上,虽然还有顾盼之间的回头,但琼瑶已经为我们许诺了一个最为完美的人性的梦想。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爱情的美好,相信人生的美好,向善的力量不可抑制的进行快感的冲锋。琼瑶在《剪不断的乡愁》中这样总结自己的文学理念:“相信人间有爱,这就是我一生执著的一件事吧。”琼瑶几乎每一部小说都改编成了**和电视剧,由于文化媒介的不同,由琼瑶这些小说改编的**和电视剧,传播更为广泛,更为深入人心。然而,这同时也会带来另一个负面的影响,它会反过来影响到琼瑶小说的文本创作。在琼瑶小说的第三个分阶段中,这种影响就已经渐渐地开始显露了出来,琼瑶在构思小说的时候,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更多的要考虑到小说的结构、故事、情节、细节、语言,等等这些与影视传媒的兼容性。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完全是因为要拍一部**或电视剧,而被要求作命题作文式的小说创作。琼瑶小说第三个创作阶段的首部作品《人在天涯》,正是这样的情况。那时,琼瑶的作品已经在台湾掀起了一个高峰。名导演白景瑞刚刚从意大利**学院学成归来,他的风头正键,号召力很高。他找了到琼瑶和平鑫涛,要策划一部描写中国华侨在意大利挣扎奋斗的血泪故事以及他们的爱恨情仇。白景瑞仅仅是有这么一个策划,一个大概的构想,甚至他连一个真正能落到实处的大概的故事或情节的构想都还没有,他只是有这样强烈的意愿,希望琼瑶为他、为在海外的中国人写一部这样的故事。琼瑶被白景瑞的热情所感动,她接下了这一单命题作文的活。琼瑶此时已经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境界,她完成了《人在天涯》这部小说,她完成的很好,依然保持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 1976年, 平鑫涛和妻子终于离婚了。这一年,是琼瑶较为心平气和的一年,生活中的矛盾,似乎开始理顺,似乎露出了一线曙光。《我是一片云》的写作似乎也变得轻松和心平气和,文笔的走动似乎也更为潇洒自如,游刃有余。《月朦胧鸟朦胧》的创作显然也是如此,整个的主题和作品的基调都显得活泼轻松。是年另一部小说《雁儿在林梢》,虽然并不是像《窗外》和《在水一方》那样的可以找到她真实生活场景,但依然是一部关于她心灵历史的情感自传。琼瑶和平鑫涛之间那种秘密而又伤心的爱情,已经成了她这段时间生活的基调,她已不再是《窗外》中的那个女中学生,也不再是《在水一方》中的那个杜小双,她已经是一个真正成熟的富有内涵的女人,对于生命的感动,已经不仅仅是生命的眼泪和欢笑,而是更为深刻的平淡而无奈的浅浅的哀愁。对于生命的感动,她表达的方式已经更为含蓄、婉转、缠绵和欲说还休。那时,正是她和平鑫涛之间分分合合、风风雨雨,痛苦之中又掺着许多甜蜜的奇特的日子,那一段日子,带给她对生命更深更痛的体验,令她刺骨酸心,她的情感的体验,正是她的这些小说生动、鲜活、获得巨大成功的源头活水。这部小说中,同样可以看到一些琼瑶真实生活中的日常情景。比如,平鑫涛送给琼瑶的一只纯白的小北京狗,琼瑶也把这件事写入了书中。 又比如这部书中,琼瑶把平鑫涛当作了江淮的模特儿,写江淮的经历,完全是平鑫涛自己白手起家办出版社的经历。 《一颗红豆》写作于1978年。在这部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隐隐的感觉到琼瑶内心深深的创痕和流血的伤口,她关于生死一线之间的体验的准确描述,太容易使我们想起她一生中许多惨痛和不堪回首的往事。 《彩霞满天》写作于1978年。一个作家心景的转换,和他的作品主题基调的转换,肯定是有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前段时间《海鸥飞处》等作品完全有了新的改变,仅仅是《彩霞满天》的题目,就充满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 《金盏花》写作于1978年,其实是《窗外》的另一种变构的版本。。这同样是一部爽朗、欢快、基调明亮的小说。其中当然也可以找到琼瑶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如女主角韩佩吟和比自己大许多,已经四十二岁的赵自耕之间如愿以偿的爱情故事,当然可以使我们联想到琼瑶真实生活中未能如愿以偿的年龄悬殊的师生恋。又如纤纤不想考大学,种种的辩解和心事,这都是琼瑶高中少女生活的影射和暗喻。 《梦的衣裳》创作于1979年。这一年琼瑶在和平鑫涛经过无数的风风雨雨、波浪曲折、终成眷属正式结婚前夕所完成的作品。可以想像的是,这时的琼瑶内心充满了温柔和怜悯,幸福和满足,仁慈和感恩,宽容和博大,这一切美好的情绪,都必将在《梦的衣裳》中留下美好的痕迹。《梦的衣裳》充满了喜剧和闹剧的美好和轻松的气氛,再加上纯真、甜蜜、圆满的爱情,给以读者愉快的审美效果。 《聚散两依依》创作于1979年。琼瑶在《我的故事》中,曾说自己和平鑫涛之间的关系是“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琼瑶和平鑫涛从相识到相恋,到1979年两人结婚,其间已经过了十六年。《聚散两依依》中高寒和贺盼云之间魂梦相依、聚散缱绻的心路历程,显然也正是平鑫涛和琼瑶之间魂梦相依、聚散缱绻的心路历程。《聚散两依依》中,盼云为了逃避高寒,嫁给了一个医生,这种情节,在琼瑶的真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琼瑶曾经为了逃避和平鑫涛之间甜蜜而难解的爱情,打算嫁给“汤”,这就是这个情节的真实蓝本。 《却上心头》创作于1980年,是琼瑶和平鑫涛搬入可园后的第一部作品。也许是琼瑶在可园聆听到了“幸福的声音”,不再的青春,再次被体验,这部小说写的相当明快,行文流畅、潇洒、欢快。 《问斜阳》创作于1980年。这部作品是琼瑶搬进可园创作完成的第二部作品。幸福和美满的生活,使琼瑶变得心平气和,即使是写作一个悲剧的故事,琼瑶也是充满了温柔的怜悯和对生命的感激。 《燃烧吧!火鸟》创作于1981年。 男主角在给恋人的周年纪念卡上写的“让我们把过去三百六十五个日子,变成未来百年相聚的基石!”和琼瑶在《我和故事》中用庆筠的来信“让我们用三百六十五的相思,去奠定百年相守的美景”有异曲同工之妙,琼瑶的每一部作品,都能找到她真实生活的影子。 这部小说的基调,当然和琼瑶这段时间的心情一样,热情向上,有如获得了新生。 琼瑶1981年还有另一部作品,就是《昨夜之灯》。这一时期,可能是台湾的校园歌曲非常流行的原因,琼瑶在这部书中,写了大量的歌。甚至于书中的女主角雪珂,都和琼瑶的儿子一样,上的是“大众传播系”。琼瑶的写作,已经过了那种为本能的激情所驱使的青春的界段,她更为沉静,更为幽独,更富有智慧和哲人的沉思。 《匆匆,太匆匆》创作于1982年。 琼瑶在《匆匆,太匆匆》的楔子中,坦诚了一个作家创作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和劳累,写作那是她已经无法卸下的沉重的十字架,殉道者的生活是她不能抗拒的命运。曾经沧海难为水,琼瑶天才的内心早已是千岩万壑,千山万水,她甚至有了累的感觉。这是一种深入到骨髓和血液中的疲惫,这是热衷于过心灵生活的天才们才可能感觉到的晕眩和放弃。特别是琼瑶和平鑫涛结婚之后,由奔波而转为安定,由激情无边的荡漾而停泊进宁静的港湾,这种反差必然会反作用于琼瑶的创作。 《失火的天堂》创作于1983年。《失火的天堂》这部作品,充满了幻灭之感。少女洁[舟令]想象中的天堂是透明的,当她试图走近这个透明的天堂时,天堂失火了,她也因此而幻灭。书中许曼亭关于战乱的回忆“又回到了战乱中。彷佛间,又回到全家老老小小都挤在火车车厢里的日子。火车中没有座位,一个车厢里挤满了人,许多陌生人混在一起,谁也照顾不了谁。”其实就是琼瑶自己的童年的记忆和体验。 《冰儿》创作于1985年。和《却上心头》一样,《冰儿》更象是新一代的流行的言情小说,这种新的尝试,正是后来席娟等新锐言情小说的先声。 琼瑶小说创作的第四个阶段,我将它称之为“再赋新词”:包括了从1990年的《雪珂》开始之后的九部作品。我在《琼瑶传奇》这部作品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九十年代之后,应该是琼瑶小说明显不同的一个阶段。不可否认,琼瑶此时宝刀不老,不少的作品中依然能闪现出天才惊艳的闪光点来,但是如果将这些小说与她前期的略带青涩的作品相比,我们就明显可以看出,穿刺的力道已大不如从前。《雪珂》写作于90年,是琼瑶以明清为背景开始创作小说的起点。九十年代之后,应该是琼瑶小说的另一个明显不同的阶段,此时的琼瑶可以说早已是功成名就,作品的风格早已形成而且成熟和圆满,而琼瑶自己人生中的那些秘密情结和生命中不可言说的隐痛,此时也已经淡化、消减、移情和升华。这是人生最美好的结局:一切都功德圆满。确如一些智者所指出的那样,愿望达成的生活,那将是艺术家最可怕的敌人。无需讳言,九十年代之后,琼瑶的写作,已经走向了衰退的道路,她的写作已不再向以前那样,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呼吸,她的作品已经缺乏了那种惨痛人生体验中令人心灵震颤的内在的艺术感染力。琼瑶还在写作,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写作。从《雪珂》开始, 继而是《望夫崖》、《青青河边草》、《梅花烙》、《水云间》、《新月格格》、《烟锁重楼》,一直到后来的《苍天有泪》的和热播创下收视奇迹的《还珠格格》,无一例外的都不再是琼瑶最熟悉的现实生活题材,这些小说又都是为电视剧的拍摄而编的故事,虽然其中也不乏可取的优秀,但“再赋新词”,小说的美学和感染力度,当然是不能和从前同日而语。这些故事,虽然结构精美、巧妙,技巧纯熟,如果是纯粹从文本和文学的角度看,琼瑶确实是在走下坡路了,她已经没有了当初最为天才和本真的闪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49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