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唢呐

迎亲唢呐,第1张

《大王摄像》35

        唢呐,我们当地百姓喜欢称之为嘀嗒,因为吹出来嘀嗒嘀嗒作响,据说在中华大地流传己有一千七百年的历史,在民间音乐中广泛流行,因其表现力较强,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

        唢呐的样式各地不同,但基本也就分长、中、短。而我们当地使用较多的是短的,长尺许,孔不过七,铜质。哨子是麦杆所做,有大量批发的,但,拿回之后多要改进,用刀片轻铇,使它更薄,发音更脆,吹起来也更省气力。我们当地还把唢呐分公母,吹出的音色有招呼也有答应,如鹅群中的公母,呼来唤去,一唱一合,别有韵味。

        迎亲唢呐便不是指的唢呐,而是指唢呐演奏时所表现的音乐曲调。其表现在婚姻嫁娶活动中的曲子多用欢快的,比如《百鸟朝凤》描述了鸟的叫声,欢快活泼,百鸟的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还有《抬花轿》,真是名之有道,它是根据抬花轿的动作、行走、运动状态而编配的音乐,现场吹起来与运动有一定合作,快活淋漓尽致。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古典音乐之一,还有巜全家福》等曲调。

        唢呐发出来的声音高亢、嘹亮,过去许多民间活动,比如秧歌会。以前叫鼓乐班,以唢呐吹奏为主要曲艺,二胡,笛子反而是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地发展,唢呐丰富了本身独特的演奏技巧,以其高亢的音色,欢快的旋律提高了唢呐的表现力,也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

        唢呐的天地本可以在婚礼仪式中较广泛的发挥,但,现在婚礼仪式中很少采用花轿,青一色小车。汽车的速度又好象是唢呐节奏的跟不上,大多弃唢呐之鼓乐班,采用更快的流行音乐。唢呐之于现状,有一种严重的失落感。

        大王20岁以前也吹唢呐,基本上是《七星板》,《下江南》之流,从未涉入婚礼仪式之中,也未坚持吹鼓手之路,所记“工尺”谱中一些曲调也己忘得干净,仿佛早知这行当的没落。

你说的吹喇叭其实是吹唢呐。唢呐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乐器,一般在民间较为流行,主要用于老百姓婚丧嫁娶等比较正式和隆重的场合。唢呐吹奏的方式和场合因地而异,曲调也不尽相同,但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婚丧事中都要用到唢呐,也没有什么地方禁忌。

「唢呐」两个字,其实就是波斯原来乐器的音译( Surna)。唢呐又名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西晋 时期(公元265-420年)开凿於新疆克孜尔石窟 寺第三十八窟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演奏唢呐的绘画, 在北魏时期开凿的云岗石窟(公元460-494年开 凿)中也有唢呐的雕刻形象。据山东嘉祥史料记载,从 现存于武氏祠和於1977年出土的汉画像石印证,早 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山东西南(位於济宁、荷泽两地之 间)一带就有了比较完整的鼓吹乐队。 唢呐不但用於独奏,也用於戏曲、歌舞伴奏,现在现在的国乐团、民族乐队中它也是很重要的乐器。我国的唢呐民乐代表有《百鸟朝凤》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5712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