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有哪些结婚风俗?

中国各地有哪些结婚风俗?,第1张

一、常见的结婚风俗有哪些

1、挑选吉日(请期)

选择结婚吉日在古代婚俗“六礼”的请期。一般先要测算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然后在想要结婚的这一年里确定吉月和吉日,再回过头来判定选定的日子是否跟新郎、新娘,或其他家庭成员的属相相冲等,综合考虑后,选择一个都不相冲的吉日即可。

2、订婚

订婚是一种立约行为,订婚仪式会在当天宴请双方亲友,告知众人此对情侣双方准备结婚。也可引申指代从求婚被应允(订立婚约)到正式结婚之间的时段。

3、 彩礼嫁妆

彩礼又称“聘礼”,是男方送给女方的。一般是在订婚时,双方父母都在场的情况下送出,且彩礼的金额也需要是吉利的数字。嫁妆是女子从娘家带到丈夫家的物品,是女方父母给女儿的。彩礼和嫁妆一般在金额上是成正比的,彩礼越多,嫁妆也就越多。

4、 结婚礼服

新人的结婚礼服也是有讲究的,可不是想怎么穿就怎么穿。首先,婚礼上的人是不能够携带或者扇扇子的,因为扇子有“拆散”的意思;其次,礼服上不能绣不吉祥的图案,如“生花”,寓意最终感情会枯萎;最后,新娘的嫁衣上不能有口袋设计,口袋象征着会带走娘家的财运。

5、 接亲讲究

首先是人员和数量的选择,像姑姑、姨妈,离婚、再婚、丧偶人士,双方父母都不适合接亲和送亲。在人数上也讲究“单去双回”,即接亲人是单数、接到新娘和送亲人一起回家是双数。接亲的车队也有不走回头路、不走崎岖路、不闯红绿灯、不过不祥地的说法。具体说明可看接亲送亲有什么讲究

6、 结婚当天

首先需要注意红包的金额,最好是双数或者含六、八的吉利数字。其次,新娘在离家前,需要和父母一起吃汤圆,表示离别。新人在进门时,不能踩门槛,需要跨过门槛。婚车启动后,新娘还要将扇子掷到窗外,表示不将自己的坏性子带到婆家。

7、 回门习俗

按照中国的婚嫁习俗,新人需要在婚后第三天,或者第六、七、八、九日回门省亲,也是新娘出嫁后第一次回娘家探亲。新人回门时也不能空手而归,需要带上有吉祥之意的礼品和回门钱献给(岳)父母。还有规定不可一人回门、回门不能留宿等禁忌。具体可看新人回门有什么讲究

二、传统结婚习俗

传统结婚习俗不得不提周朝《礼记》的三书六礼。

周朝结婚时要经过六个步骤,分别是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成、请期、亲迎,这就是周代结婚的六礼。进行这六个步骤用到三样东西,即聘书、礼书和迎书,这就是三书。结婚整个流程加这三样东西,组成周代非常讲究的三书六礼。

三、各地结婚风俗一览

在了解了一些全国通用的结婚风俗之后,不同地区的婚俗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异,那么下面就让纪小犀再来带你了解一下,全国各地的不同风俗吧。

北方地区

1、北京婚俗

市区不允许放鞭炮,一般通过踩气球或电子鞭炮来代替。而且北京很少给彩礼。

2、山东

在接亲时,时间上有一定讲究,山东人比较喜欢数字8和9,因此接亲一般在早上的八点或者九点进行。迎亲时,还需要有一对比较小的男娃娃和女娃娃,也就是金童玉女来迎亲哦。

3、东北

新郎要准备2根猪肋骨、2条鱼、4根大葱、4把粉条带着去接亲。在新娘家喝完改口茶之后,新郎新娘要给对方互喂鸡蛋和面条。在新房里,还需要由嫂子来给新人叠被子。

4、河南

河南不仅是我国人口大省,结婚彩礼也是相当高的。除此之外,结婚的时候嫂子需要给新娘子梳头,代表已为人妻。婚宴也比较讲究排场,闹洞房习俗比较看重。

5、陕西

在陕西的结婚风俗中,长辈们非常重视订亲送“四样礼”,即两条烟、两瓶酒、六斤左右心头肉和两根并生的莲藕。此外,婚车至男方家时,需由一位拿着两个橘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橘子,赠红包答谢。

南方地区

6、湖南

女方在出嫁前有“哭嫁”的习俗,有的地区还发展为一整套“伴嫁歌舞”,表达对父母及亲人的不舍、感激之情。还有,新娘在到达新郎家之后,需要由一位地位较高的男性长辈杀一只公鸡给新娘除晦气,再由女性长辈搀扶她跨过火盆。

7、广东

广东风俗中比较注重订亲环节的“过大礼”和在迎亲前一晚,男女两家分别进行的上头仪式,象征着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及父母为儿女送去的美好祝福。

8、重庆

在重庆传统中认为“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因此在新婚前一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直到晚上就寝前所有人都要远离婚床,尤其新郎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祥。新娘也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

9、云南

云南结婚风俗中有“换蛊”这一流程,即女方在接受男方聘礼时,需要将首饰等物品陈列于祖先位前,以蛊斟酒互相递换。然后蘸祭,表示两家正式结为亲家。还有拜完天地后,新娘需要进行开脸,由其他女性用镊子和五彩丝线为新娘拔去脸上的汗毛,以标志此女是成婚之人。

10、贵州

一说到贵州结婚风俗,首先就是提亲。新郎家要请一个媒人来新娘家提亲,然后商议彩礼、八字、结婚吉日等问题。新娘在结婚前半个月还有一个哭嫁仪式,是用当地方言以诗歌的形式来哭嫁,寓意着吉祥如意

11、浙江

浙江订婚时,需要注意的风俗有:男方要购买喜糖和包红包,女方要购买男方订婚时所穿衣服和六样,衣服包括一套西装、两件衬衫、两条领带、两双鞋;六样包括柑橘、糕点、枣子、桂圆、莲子、花生。

12、福建

在福建,现在比较流行嫁妆要送一辆车的习俗,且嫁妆中还需要有皮箱两个,寓意好事成双。且回门风俗也有所不同,结婚时,是在男方家办酒;而第二天,则需要在女方家办酒,也叫回门酒。娘家还要派小舅子去迎接新娘。

少见,正常的是如下介绍

按照传统的结婚习俗,在结婚前一天要请有福气的长辈铺床,铺好后要在床上放六样东西。由于地区风俗的差异,物品的准备有存在着差别。这里小编整理了常见的铺床六样物品,一起来看一下。

一、结婚床上放的六样东西

1、红枣、花生、桂圆、莲子、银币、谷物、

2、枣、花生、桂圆、瓜子、龙凤喜字

3、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石榴、 喜糖

4、百合、红枣、莲子等,意谓一对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之意。并将一把尺子、镜子、剪刀、利是及嫁娶吉符,放在梳庄上,意谓辟邪驱煞,百无禁忌。

5、红枣、花生、桂圆、莲子、瓜子、栗子等等干果,寓意就是“枣生桂子”。

二、结婚铺床流程

1、在婚礼前数天,选一良辰吉日,将新人的新床摆放到心房里,将被褥,床单铺好,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

2、抬床的人、铺床的人以及撒喜果的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好命人”——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婚姻和睦、儿女成双,自然是希望这样的人能给新人带来好运。

3、安床后不能安房,亦忌单人独睡,所以大喜之前,准新郎睡觉时,需由一少男陪伴。

4、嫁娶之家通常会剪贴红双喜,中堂、门上都要贴,同时棉被、枕头上也要绣[喜],以兆吉祥。

三、婚床放在哪

婚床的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通常是需要购买一张新床,这张新床的摆放按传统习俗是不能对着门和窗的,通常人们会把新床放在房间中最和谐的位置,如果卧室有柱子的话,婚床是绝对不能对着柱子摆放的,新床的床底也最好不要放杂物,这样不吉利。

各地的习俗都存在着不同,想要知道正确的六样物品,大家还是要请教家中的长辈。

 我国古代的婚礼礼仪,大体有六项,故称“六礼”。据唐杜佑《通典》“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可见,“六礼”在周代就已形成。秦汉以后,六礼逐渐形成定制。所谓“六礼”者,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下面我就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古代新婚的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古代新婚的礼仪

 纳采:所谓纳采,就是说采择之意,即男子选择妻子。男方欲择某家之女为妻,便托媒妁交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纳采的礼物,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周制,婚礼下达,纳采用雁。”(唐`杜佑〈〈通典礼典〉〉。可见周代的纳采礼是用雁的,也称“奠雁”。之所以要用雁作为纳采之礼物,是因为“雁飞成行,止则成例。”胡培翚《仪礼正义》云:“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纳采用雁,为的是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纳采也有用羊者。羊者,祥也,取其群而不党。

 在古代,纳采还有一套繁琐的仪式。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了周代纳采情况“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傧者出,请事。曰:吾子有惠,贶室某也。某有先人之礼,使某请纳采。女父对云:某之子愚蠢,又弗能教,吾子命之,某不敢辞。主人如宾服,迎于门外,再拜。宾不答拜,揖入。宾升西阶,当阿东面。使者致命曰:敢纳采。主人阼阶上,北面再拜。授于楹间,南面。宾降出,主人降,授老雁。又执雁,请问名,如初礼。曰: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对曰:吾子有命,且以备数而择之,某不敢辞,曰某氏。

 傧者出,请醴宾者曰:子为事故至于某室,某有先人之礼,请醴仆者。宾对曰:某既得将事矣,敢辞。傧者曰:先人之礼,敢固以请。宾曰:某辞不得命,敢不从。礼毕,出,主人送于门外,再拜。”也就是说两家人是要有几番客套的。

 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的父母问女儿之名,从纳采的仪式记载来看,纳采和问名当是同一时间进行的。既然使人来呈纳采之礼,男家当然早已知道女方之名,此时再问,所谓问名其实是问女方的生辰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以备问卜,也便是“纳吉”,后来的人也称为“合八字”。

 纳吉:中国古代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即所谓“纳吉”。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天神之光”以占卜而问天意是中国古代男女之间婚姻能否成就的又一决定性因素。古代在纳采之时,使者要返回去再次“问名”,以备占卜。后来是男方先把生辰八字写在“庚贴”上托媒妁送到女家,媒妁再把女方的年庚八字带回男家,双方均请“先生”看看年庚八字是否匹配。倘八字匹配,婚事便可初步定下来了。我国古代是以干支纪年、纪时的,天干、地支相配组成的六十组名目极其顺序分别指代一定的年、月、日、时,分别由四组干支指代,共有八个字,就是所谓的“生辰八字”。男女双方在合八字时所写的“庚贴”是有一定格式的,大体如下:

 男某某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

 女某某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提某时瑞生

 “庚贴”所书“八字”,须为偶数。倘出现奇数,则须增减一个不很要紧的字而凑成偶数。“八字”收到后,男女双方要先将其供于祖先牌位前,如在三日之内家宅平安(既无吵架、生事、失火、打碎物品、失盗等时间发生),则可请先生“批看八字”了。在批“八字”之时,除看年庚八字外,还须参照双方属相及阴阳五行等。这其中各项之间是绝对不能相克的,如有一项相克则婚姻之事只好作罢。如果八字完全匹配,则婚事基本上就初步定下来了。当然,男方在形式上是要再派媒妁通知一下女家的。

 纳征:又称纳币,即民间俗称的“过大礼”、“下彩礼”、“下财礼”。“征”有“成”的意思。即“过大礼”之后,两家的婚姻就算成立,某种意义上讲类似与今天的订婚,不同的地方是古时候是以“过礼”为先提条件的。只有此项仪式后男家方可娶女家过来。纳征是中国古代婚姻习俗中最重要,也最具特色的一个环节,即便是“贵为天子”的帝王亦不能免。“纳征”现象的存在,大概就是后人称中国古代婚姻为买卖婚姻的缘起罢。

 用于纳征的物品因地域、时代、地位、贫富各有差异。古代按《仪礼士婚礼》记载纳征要以玄、束帛、俪皮(成双的鹿皮)为礼品。后世富足者金银玉玩、鸟兽酒食、衣服家具均是纳征的物品。帝王娶皇后纳征则须另加玉圭及束帛。诚然,一般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办不起许多金银作为纳征物品的,故《大唐律》明确规定“聘财无多少之限”。古代民间“过大礼(纳征)”一般情况下的物品是:金花(簪)一对、金环(镯)一对、金戒指(一金一铜)一对、豚肉、喜酒、羊、喜糕、红绸二尺四寸,乌纱绸七尺、红蜡四对、爆竹、礼香各两把、耳饰一对、姜花、礼饼各若干。男方要择定吉日,鼓乐吹奏,将庚贴用红绸系好,连同礼单将礼品送到女家。媒妁则引导男方家长亲戚同到女家,女家要对来的客人盛情款待。女家接受聘礼后,要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聘礼,另外再加上十二种礼物,送还男家作为答礼。聘礼无论多少,均要有吉祥的寓意,且均为偶数,取其成双成对的意思。

 纳征之后,双方便要订立婚约。据载,婚约在周朝已然有之,刻于竹简,男女两家各执一半。按规定,婚书订好后要由当事双方及保亲人和媒人签字画押,并上报官府。婚书格式各代有所不同,基本格式如下:

 纳聘书格式

 某州某县某处某姓,今凭某人做媒,某人保亲,以某长男名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第几令爱名某姐,见年几岁,缔亲,备到纳聘财礼若干。自聘定后,择日成亲,所愿夫妇偕老,琴瑟和谐,今充婚书为用者

 年月日婚主姓某押启

 女婿姓某押

 合同婚书保亲姓某押

 媒人姓某押

 回聘书格式

 具乡贯姓某,今聘某人为媒,某人保亲,以某第几女名某姐,见年几岁,与某处某人长男名某,见年几岁,结亲,须讫财礼若干。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所愿夫妻保守,嗣续繁昌。今立婚书为用者。

 年月日婚主姓某押启

 女姓某押

 合同婚书保亲姓某押

 媒人姓某押

 男家拿到婚书后,要把婚书供于祖先神位之前, 报告 祖先已和某家缔亲。婚约一旦订立,男家便可择日成亲了。

 请期:俗称“择日”,北方民间也称“要日子”,即男家要请“先生”择选结婚的“黄道吉日”之后,告知女家。《仪礼士婚礼》:“请期用雁。主人辞,宾许告期如纳征礼。主人致辞之后,媒人告以婚期。”由此看来,古人的请期不是简单的告知,也是有一定仪式的。其实婚约鉴订之后,女家已然是“自受聘后一任择日成亲。”把选择结婚日期的决定权交给了男家。之所以用“请”字,是表示一下客气,男家不敢自专,请求女家同意的意思。

 亲迎:即为正式举行婚礼。也就是今天的所谓迎亲。顾名思义,是指在约定的日期,新郎亲往女家迎接新娘。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淄,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阴来也。今行礼于晓。”由此可见,至少是在汉代以前古人的婚礼均是在晚上举行的,而且著黑色衣裳,乘黑色的车子(墨车),执烛,一切均与夜色相匹配。到了唐代才开始有了白天结婚的习俗。

 古代婚礼礼仪多

 后来的人在结婚择定日期的时候,要把新人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请“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托媒人征得双方同意后,于是日举行仪式。其仪式各有所不同。据《礼记婚义》记载“子承父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受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入。”当新郎穿着礼服,遵从父命带领着迎亲队伍来到新娘家大门外时,女家主人亲自出来迎接,经过一番揖让,新郎执雁来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过稽礼(古代跪拜礼中最重的一种,需磕头至地多时)的大礼之后,新娘就从房里走到东阶上她父亲跟前,父亲告戒她道:“今后要时刻小心、恭敬、谨慎,不要违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随后,新娘随新郎下堂来到大门口,新娘披上御尘的外套登上彩车,并从新郎手中接过驾车的带子。于是,新郎驾着彩车往前走,在车轮转了三周后,新郎将车子交给驾车的,自己则乘坐墨车先走,因他还要到自己家门前迎候新娘。新娘到婆家后在大门口与新郎相互致礼后,一同走进家门。然而,后世的迎亲之举就要复杂得多了。亲迎的队伍也甚为壮观,多者可达几十人。在汉代迎亲用的是轩车,唐代用带有图绘的障惋车。可以说,在隋唐以前,亲迎用的都是车,直到宋代以后才流行使用“花轿”。当然,亲迎的队伍中乐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诗经关雎》“。。。。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说的就是那位“好逑”的“君子”欲琴瑟钟鼓将“窈窕淑女”娶将过去。可见婚庆乐曲在中国具有相当的渊源。不过也有记载先秦婚礼是不用乐的,到了汉代才有了结婚用乐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苟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奏乐庆贺。后世的迎亲队伍,特别是明清以来,大多有“僭越”的趋向,如迎亲队伍前面有“开道”、“回避”等字样的禁牌,新郎戴官帽,新娘着只有命妇在大典时方能穿戴的凤冠霞帔,甚至模仿帝王仪仗,加入金瓜、斧钺等。但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有逾礼,官府也一般也就不加干涉了。不过从先秦时代起,婚礼使用的器物就有超越身份的现象,例如,士亲迎用的墨车,是大夫的车;用作见面礼的雁,也是大夫的规格。郑玄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摄盛”,意思是在婚礼这种特殊的场合,可以允许稍有越位的行为。

 花轿迎至男家,街坊邻居(主要是小孩)还要索取吉利钱,谓之“拦门”:送亲者以铜钱糖果等向空中扬撒, 儿童 争着去抢,叫做“撒满天星”。此外还要有人手执花斗,将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钱、果子等物望门而撒——称为“撒谷豆”,据说是用以禳避阻挡新妇进门的煞神。

 新娘子下轿的时候双脚是不能着地的。这是古人出于对天地诸神的敬畏,认为地与天都是不可侵犯的,而新娘的脚一旦与土地接触,难免会触犯土地之神,故此,必须铺上毡或席来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妇家》诗记叙了这一习俗:“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宋代改毡为席,称做“传席”或“传袋”,即以席或麻袋辗转传递,直到洞房前,是传宗接代的意思。直到民国商户人家成亲和南礼中还有用面袋的,称之曰“倒袋”,也是“袋袋相传”,不断烟火的意思。

 当新娘来到新房门前时,还要从马鞍上跨过去,以示平平安安,还要迈火盆,一方面是避煞,火以压邪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有预示新人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

 古代婚礼的“六礼”,一直延续到唐代。到了宋代,“六礼”被简化为纳采、纳币(相当于古礼中的纳吉)、亲迎等三种仪节,又相沿到清代。

 《三书》是指在六礼中交换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

 “聘书”乃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为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六证具体来说指: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粮食有多少,升子(斗)作证。衣裳裁得好坏,剪子作证。布料有多长,尺子作证。自己的真面目,镜子作证。自己收入有多少,算盘作证。东西有多重,称作证)

旧时,莆田人的婚姻大多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很少有婚姻自主的权力。选择婚配时,同宗或亲戚中不同辈的不能通婚,还要考虑男女两家的社会地位及经济情况,即要门当户对。现在 福建莆田结婚风俗 、婚娶均有古代“六礼”的痕迹。

1、说媒

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订婚约的或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酿成婚姻悲剧是常有之事。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是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下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的。

3、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男方把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等。

 

4、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和定、办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的妇女6-8人,身着红衫,带礼物,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或金银锁挂在姑娘的脖子上,俗称“挂月豆 ”。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置办点心酒菜招待男家客人,并每人一封红包。

5、定日

俗称“请日子单”。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帖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

6、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

7、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为“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米团、菜丸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或八个盘,分为两组,每组五个或四个,自下而上,由大而小,两组合为一担挑,故俗称“担盘”。如闺女的祖母健在,则须另备肉、面一担奉敬,俗称“妈担”。这个礼俗在仙游称作“起轿脚”。

8、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首先是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其次是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9、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60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