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岳母在婚礼当天要求彩礼加30万,新郎转身就走,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江西岳母在婚礼当天要求彩礼加30万,新郎转身就走,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第1张

在江西吉安,男方原已和女方谈妥彩礼28万加三金,可就在结婚当天,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丈母娘却临时加价要男方多给30万彩礼,不然就不给女儿嫁了。彩礼是一种传统礼节,在结婚的时候男方需要给女方彩礼,至于给多少,那就要男女双方事先沟通好。

有车有房基本上已经是不少家庭的结婚标配了,除此之外,彩礼也有可能成为一个难题。当然,国内不同的地区,要求的彩礼也是不一样的,并且还要看双方父母的态度,有些情侣的双方父母在这方面的协商就很和谐,而有些情侣却会因此走向分手的局面。

如今时代不同了,人们都讲究自由恋爱,父母只能作为参考,具体的决定权都在子女手上…尽管如今婚恋自由了,但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依然有一座大山,它就是每年迎风涨的彩礼…彩礼这个问题没有规定,有的花几万即可,也有人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都有,国内每个地方均有不同,就看女方父母是否开明而已…

适当给女方家一些彩礼也是应该的,而且很多女方父母并不会将彩礼据为己有,而是给自己闺女作为婚后的保障。毕竟女方以后怀孕了和在家带孩子不能上班挣钱,这笔彩礼也是给女方一个保障。

江西是彩礼比较高的地区,但若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和男方家庭协商好了彩礼多少,男方家庭只要接受了,那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江西却曝出了一件事情,一名丈母娘在接亲当天,突然反悔要求男方家里再给30万的彩礼,结果逼得新郎当场摔花就走。

在结婚当天,新郎开开心心的去到女方家里接新娘,想想自己马上就要当人家老公了,心里难免有些激动。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去到新娘家里之后,新娘的母亲一脸严肃地跟他说,想要娶她女儿还要多给30万彩礼,不然一切免谈。

刚开始新郎还以为岳母是说笑,目地是想让自己对新娘好点,谁知道丈母娘一本正经的算起来…新娘母亲称从小抚育新娘长大,又供养女儿上大学,如今好不容易毕业挣钱了,都没给家里帮上什么忙,突然就说要结婚了。

于是新娘母亲提出在给30万彩礼,新郎对于丈母娘的无理要求,也没有一味地满足,而是问新娘怎么打算,新娘说父母养她不容易。新郎没有接丈母娘的话茬,而是问新娘怎么看待这事,新娘让他再给30万给父母,她爸妈为她付出很多。

新娘的这句话一出,新郎就更生气了,直接把花摔在地上,然后对着新娘说,这婚不结了,然后转身就走。新郎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了,28万也是好不容易才凑齐的,现在却还要多30万彩礼,真当这些钱是大风刮来的吗?

其次,彩礼本身就是之前谈好的,如今这样坐地起价,正常人都是难以接受的。这根本就是对男方的不尊重,这种行为本身就不应该顺从。新娘的伴娘团们也纷纷劝说,希望女方家庭不要这样做,毕竟两人在一起这么久了,何况这样的做法也确实不厚道。

姚母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她之前就没有顾忌到男方的经济状况,已经索要了28万元的彩礼,结果在婚礼当天又狮子大开口。嫁女儿又不是买卖物品,彩礼无论多少,都代表着一份心意。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只要是一份带着心意和期待的彩礼,就已经有足够的分量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法律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真正原因。过高的彩礼,本身就已经将婚姻物化,将女性物化。婚姻靠的是感情的维系,如果这份婚姻一开始就是以金钱来搭建的,那么原本纯洁的爱情也会沾染上金钱的铜臭。

江西奉新的婚嫁习俗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奉新的婚嫁习俗与各地大同小异,婚配的男女双方,基本上依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亲上加亲”。婚姻形式大体可分为指腹为婚、收童养媳、明媒正娶、招郎(俗称“倒插门”)等几类。联姻程序十分繁琐,主要有以下程序:

发八字 男女青年至婚嫁年龄后,父母便央媒人前往适当的人家说合。媒人将女方“庚贴”(即出生的年、月、日、时辰)送到男家,称“发八字”,男家将女方庚贴压在中堂神案香炉底下,约七天后,如平安无事,男方父母始将男方出生的年、月、日、时辰与女方生庚请算命先生“合八字”,一般双方八字中有四字以上相合,才被视为“和合”,其中稍有不合,亦可逸强通婚,但倘有相克者,便不能联姻。

行聘 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和合后,媒人便将女方父母提出的礼单送交男方父母,如无异议,男方便按礼单要求如数将礼品(礼金、首饰、衣料、酒肉、饼面等)送至女方家中,称为“行聘”或“下聘”。女方回送鞋袜、毛巾、手帕之类物品,并盛情留宴,席上男女双方见面,男方给女方“见面礼”。

送节 行聘之后,婚姻关系即已确定,男女双方不得擅自解除,任何一方倘擅自变更,必将受到众口非议,为人所不齿。男方变更,不得要求女方退回聘礼;女方变更,则必须将聘礼退还男方。行聘后,一年三节,男方备礼物送岳父,称“送节”,女方亦给一定的回礼。

挑日子 婚姻关系确定之后,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便要嫁娶。嫁娶之前,一般先由男方父母请算命先生翻看“黄历”择定宜于嫁娶的“黄道吉日”,用红纸写成“送期贴”,携礼品送至女方家中,女方父母倘无异议,便回送“允期贴”。这样,嫁娶日期即已确定,无特殊情况亦不得擅自变更。

送嫁 嫁娶日期确定之后,嫁前一日,女方亲戚到女方家“送嫁”。新娘“开面”后,陪亲友吃“待嫁酒”下席后便进闺房啼哭,称“哭嫁”。善“哭”者,以唱代“哭”,委婉动人,其内容不外乎难舍父母、不忘养育之类。亲友闻“哭”声多前往劝慰,并给一定数量的“送嫁钱”,亦称“眼泪包”。善“哭”而亲友多者,一日收获,相当可观。

迎娶 娶前一日,男方亲友到男方家中道贺,至亲送厚礼,邻里“凑份子”。新郎晨起沐浴,穿戴一新。傍晚“铺床”。要请“福寿双全”者订被褥,并让童男在新床上翻滚,称“坐床”。迎娶之日晨,媒人领花轿到女家迎娶新娘,临行前,男方往往在花轿上贴一上联,女方亲友在村头迎花轿入祖堂,揭下上联,迅速请当地先生对出下联,贴回花轿,以示门当户对,男女相配;若对不出下联,常被人讥为姓下无才。父母嫁女,必备办一定数量的嫁妆陪嫁,一大件为“一扛”,有“四扛”、“八扛”、“半套”、“全套”之说。新娘临嫁,披红挂彩,由“伴娘”(又称“牵娘”)搀扶上轿,新娘多故意不穿嫁服、不上轿,拖延时间,以示难舍双亲,难忘家邦。最终还是由“伴娘”陪伴坐花轿到男家。

拜堂 花轿进村,喜炮喧天,新郎将新娘迎入祖堂,先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后送入洞房,新郎将新娘头上的盖巾揭去,同饮“交杯酒”,谓之“合卺”。中午为正餐,大摆酒席,少则一二十桌,多则七八十桌,款待亲友,合族人众,尽数入席。

闹洞房 新婚之夜,男女老少云集洞房,或喝彩,或唱歌,尽情逗乐,称“打新房”,有“新嫂新嫂,三天不分大小”之说。“伴娘”多系精明能干、口齿伶俐的中年妇女充当,她是新娘的“伴娘”,更是新娘保护人,当宾客们要新娘猜谜、唱歌或做点烟等动作而感到难为情时,“伴娘”便责无旁贷地要充当代理人。因此,“伴娘”也是宾客们戏谑调笑的对象。喝彩的内容多为向新婚夫妇祝福,如民国年间流行于仰山、澡溪一带的彩词:“早生贵子,好事成双。三元及第,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发同春。七子团圆,八仙贺寿。天长地久,十全齐美。”喝彩者每“喝”一句,便能得到“伴娘”的一份“赏赐”,如红蛋、花生、豆子等,均故意生熟混和,宾客食之大叫“有生的”,会能生育之意。闹新房要闹到夜深人倦方休,无聊者竟趁新郎新娘入睡前“潜”入床底或门后,趁新郎新娘宽衣入睡之后,突然抢被夺门而走,以此要挟新郎新娘给予更多的“赏赐”,乡俗亦不以为过。

回门 婚后三天,新娘之弟到夫家接姐姐、姐夫归省娘家,称“回门”,娘家必设宴接待。

以上所述,为奉新封建时代婚嫁习俗,大都盛行于豪门显官之家,穷家小户受经济条件限制一般从简。这些旧习俗,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虽因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内容和形式稍有改变,但基本上被承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婚姻法》的颁布,旧的婚姻制度逐步废除,繁琐的联姻程序渐行简化。父母对子女的婚事,处于半作主或不作主状态,男女择偶,日趋慎重。男女双方自己相识或经人介绍相识后,如情投意合,便告父母,女方父母便邀请本家或主要亲戚到男方家商定婚姻大事,称“察家”或“看落场”,男方以衣料、鞋袜、毛巾之类相赠,每人一份。双方父母商议停当,男方便邀女方到商店“扯布”,并给女方父母送去一定数量的礼物如肉、饼、面等和礼金,这便是“订婚”。男女双方了解一二年后,便到当地政府领取结婚证书,择日摆酒席数桌,向亲友散发喜糖、喜烟,即算结婚。这些风尚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末。

80年代初,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移风易俗,婚事新办,蔚然成风。城镇青年结婚大都采取旅行结婚、集体结婚、自由婚礼等几种形式,既免了操办之劳苦,又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和农村的结婚场面越办越大,女方出嫁,男方必备办彩电、冰箱、摩托车、VCD、空调等大件,迎亲花轿已废弃,在城镇取而代之的是迎亲彩车,酒席动辄几十桌,气氛隆重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婚礼受到了摆阔气、讲排场、互相攀比等不良风气的影响。

按照通常情理来说,没成家的就应该是跟父母一家,要给礼钱、收礼钱那也都是父母的事情吧?

是正确的,是这样的我们那就是男方家必须拿多少钱给女方家里,因为嫁女儿女方家里要在自己家做酒席宴请自己家的人(是结婚的同一天女方家早上吃饭,男方家中午饭,大概上午10点钟左右男家迎亲队伍出发去女方家,女家只派几个少女"陪嫁"哈哈,会回去的)古代时候不给钱是需要多少鱼肉男方家出,然后出嫁那天要弄点嫁妆家私陪嫁所以你知道这钱去哪里了吧不过你是外地人没必要我姐姐嫁的时候我家没要姐夫家一分钱,反而自己家收的礼金都给他们的新家了也有人像卖女儿似的,没有必要量力而行只要你们幸福就好了反对金钱婚姻呵呵什么年代了,没有绝对,只是表面上说谁家结婚有什么什么东西啊,好看老人要面子嫁女儿回的东西越多代表嫁的男方越好,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回的东西都是男家开始就给出去的,结婚前要谈好的,你家这需要什么什么的我记得小时候村里嫁女儿的人家还发喜饼每家都有,哈哈过年前后结婚的多,小时候没吃就望这个呢现在都没有了呵呵

江西村民嫁女用筛子盛26万现金,我们那边结婚的习俗就是,彩礼是要188888,这是彩礼钱,但是加点什么的是女方出,出嫁的时候要由最亲的人送嫁,这个人必须是男的,并且近几年在城里买房也是一个标准,男方在女方家接亲必须吃了饭再走,而且必须吃水饺,接亲的时候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去了男方家之后,结婚仪式上面是男方家不让女孩子进门,女孩子不进门就会被问一些比较日常的话题,但是女孩子和女方送亲的人都是想着进门的,进了门之后也就不会有闹亲的环节了。

对于嫁人来说,每一个地方的习俗都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各地的习俗都是长时间形成的,我们家内边的习俗就比较混杂,因为对于我们内边的人都是在很久之前移民过去的,所以会有不一样的习俗也很正常。

其实在现在看来随着我们经济水平的提高,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最主要的就是房子,现在无论男女都是一样的,想要一个完全独立的空间,所以可能每一个地方尽管习俗不一样,但是对于房子的要求基本都是有的。

很久之前,像是父母的内一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大物件的,有个自行车就是很好的条件了,但是对于现在来说,我们内边的习俗,最起码的彩礼是188888,还要房子,具体的话还有一些其他的风俗习惯,但是肯定和别的地方也是相差不了太远的,因为这样的习俗基本上都是全国统一的,可能有的地方没有那么多的彩礼钱,但是各地收入不一样,自然彩礼钱也不一样,是很正常的,对于这写彩礼来说我们肯定有些人觉得比较多。

1、户口当然可以不迁,婚姻是民政局管,户籍是公安局管,结婚跟迁户口是两码事,对生活没什么影响;

2、在男方、女方户口所在的民政局都可以办理,没什么区别和好处;

3、小孩可以随父亲落户,也可以随母亲落户,那你要看到时小孩在哪里上学方便,高考是一定要在户口所在地报考的。

江西南昌结婚风俗

一、托媒

在一个家庭中,男孩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孩到了十五岁左右,父母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托媒人牵红线,红线牵到男女不可见面,更谈不上互相了解,既使在民间时期也只能偷着看一眼。托媒时,先要给媒人预付部分报酬,叫做买鞋钱(意思是找人家需要跑路)。

后又要给媒人送礼,请他吃饭。媒人接下了买鞋钱,开始履约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并参加整个婚姻过程,直到把新娘子送进洞房,才算完成任务,有句民谚说得好:“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也有个别人与媒人保持联系,这是夫妻好的。

也有夫妻不好的,相骂打架找媒人算帐。结婚后,要做谢媒酒并送上礼品表示感谢。民末清初谢媒有的给两担谷子,或者送上一套衣料,也有给二块光洋加一些礼物。那时说媒是一种职业,一般是女性,故称“媒婆”。媒婆能说会道,为了钱财,不管别人死活,两边说好话,说得“水都点得灯着”,俗话说得好:“骗得新娘子过了门,管你行不行。”

 

二、换帖

经媒婆说合,双方家长认可,便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婆,媒婆交给男方的父母,男方请算命先生推算两人的八字合不合。所谓八字,根据旧历中的天干地支所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五行相克来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合还是克,如果相克,这桩婚事免谈。

如果相合,双方父母将儿女的八字交换,这叫换帖,用红纸写好,放置于祖宗灵牌前的香炉底下,过了三天,全家平安无事,这才算换贴成功。如果三天之内各家出了一点事,送回庚贴,事情作罢。

换贴成功后,女方派亲属团到男方相亲,相亲时见物不见人,看房子,牧畜、田地,女方觉得男方家境可以,请媒婆出面讲彩礼,经过多次磨合,对彩礼达成一致后,择吉日“压鞋样”,男方将鞋样和“压样钱”请媒婆送到女方,在定好的日子里,女孩做好一双鞋回给男方。男方看到鞋后,知道女孩的针线手艺如何,并且表示满意,这才算婚事的确定。

 

四、择吉

婚事从换贴成功,到订婚、行聘、婚礼、迎娶拜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请星卜先生择吉进行,俗称拣日子。除了吉日外,南昌的老百姓还时兴每年的腊八结婚,据说这是乾隆下江南,来到南昌时正值腊月初八,演绎了一个吉祥如意的故事,从此,腊月初八成了一个吉日,一直延续到现在。

订婚:从婚事确定之后,男方择吉请“领东酒”,又叫订婚酒,酒席上,男方将已经商订好的聘金、金银首饰、三代全贴送到女方。女方又将自家的全贴交给男方。酒席完毕,男方还要请媒人将“龙凤贴”送到女方,婚事到此才算最后谈妥。

 

五、行聘

结婚前,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俗称过礼,又叫纳彩。聘礼有现洋、布匹、衣服、鱼、肉、面、饼等。家境好,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女方向男方送嫁妆,有衣柜、桌子、梳妆台、大小一套五只脚盆(象征五子登科)、马子桶,两根红拖棍(比喻好事成双)、棉被、衣服等日常用品。

有钱的父母连女儿的棺材都作为陪嫁送到男方。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疼爱女儿的父母,嫁妆比娶亲的花钱要更多,社会那些重男轻女的人把女儿说成是赔钱货。所以,有些穷人生下女儿,一方面养不起,二方面嫁不起,很小就送给别人做童养媳。

六、婚礼

结婚前一天,要举行婚礼,男的戴冠,女的头上戴妍,所以又称作冠妍礼。新郎先向天地、祖宗叩头,感谢他们的保佑,再向父母叩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向同族长辈叩头,感谢他们的关心和教诲,然后,新郎的父母开门迎接宾客,儿子端坐专席,父母当众正席教子。

到下午四时左右,将花轿停放在堂屋中央,开始上花独,乐队奏乐,新郎再次向天地、祖宗、父母叩头,便开宴请客,酒席中大家唱贺郎歌,轮到谁不会唱,须得罚酒,贺郎歌的内容都与结婚有关,说得都是好话,图个吉利,也有些是逗乐搞热闹。如:一对花烛乐又乐,八个光头坐上桌,今日吃了花郎酒,明日剥了光头壳。

又如:一对花烛两边排,多谢亲友送礼来。一送喜帐朝上挂,二送花烛点起来,三送官烛满堂红,四送蹄花五斤重,五送金鸡新郎吃,六送一套脱帽衣,七送一根金丝带,八送一双缎子鞋,九送红字茶花饼,十送鲤鱼跳龙门。

一对鲜花鲜又鲜,一插插到豆干边,豆干本是豆子做,一粒豆子发千烟……女方的这一天,新娘要向父母和族长叩头,然后束发开脸,束发又叫及笄,就是将头发束到头顶心,做成髻子插上花。开脸,即用线把脸上的汗毛界掉。

从这天起新娘开始不吃饭,只吃一些线粉、肉丸、桂圆、莲子汤等。出嫁前新娘要哭嫁,表示对亲人之情难舍难分。母亲也要哭,唱哭嫁歌,如:“为娘教女几件事,头件事情记在心,扫地先扫婆房中,莫将灰尘碰婆身”。

哭嫁歌内容非常丰富,教女儿孝顺公婆,尊重长辈,勤俭治家,夫妻合睦等等。母亲哭得越悲越好,哭得时间越长越好,越哭越发,最长的哭嫁有48天之久。哭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天亮之前。

 

1、迎娶拜堂

这一天男方用花轿到女方迎亲。花轿分三等级:高级花轿装饰华丽,轿外四周是红色绫罗,上绣龙风呈祥,鸳鸯戏水,喜鹊闹梅,牡丹等图案,仪仗全副,执事、轿夫一律着装为红色礼服。中、下等级的花轿装饰简单,执事和轿夫不得穿礼服。

男方发轿前请两个老太太照轿,这两个老人,要夫妻双全,子顺孙满堂,有福有寿的老人,照轿的目的,检查轿子是否平稳,如果轿子向左斜,认为新娘将来会心向娘家,如果轿子向右斜,认为新娘将来会心向婆家,要求轿子不偏不斜。照轿完毕,轿门两边须贴上一幅对联,男方先贴上右联,到女方后,由女方对上左联,对联内容丰富,如:

男右联:娶来何妇添人添口又添丁

女左联:嫁得潘郎有田有米更有水

发轿时,迎亲队伍以灯龙为先导,而后是仪仗队、鼓吹手,花轿居中而行。媒人坐官轿或人力车随花轿而行。新郎在家等花轿回来。迎亲只这一天,新娘一早就要梳洗打扮,由长辈陪坐房中。

女方看到迎亲花轿来了,便赶紧关起大门,男方代表请求开门,女方代表乘机讲价钱,双方代表讨价还价,吵吵闹闹将到中午,女方代表是得寸进尺,最后还是不满意,然调后再由媒人出面调停,男方再补交各种礼品,女方方可让花轿进院子,这叫越吵越发,吵只是一种形式,决不会真的动肝火。

花轿进院后,女方派出两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照轿,照轿时由新娘的母亲手持蘸上清油的纸捻对着花轿唱“照轿歌”:花轿来的早,童鞋就到老,花轿来的迟,夫妻又齐眉,花轿角上四盏灯,你到婆家发千烟。

母亲唱照轿歌是为女儿祝福。新娘穿戴很讲究,头戴风冠霞披,身穿绣花锦袍,换下童鞋,穿上红缎绣花鞋,由叔叔或兄弟抱上轿。新娘换下童鞋穿上新鞋后,双脚就不能沾地,沾了被认为带走了娘家的财气,新娘的父母坐在女儿的房内,用脚紧紧踩着一捆用红绸扎好的柴,因“柴”与“财”同音,娘家的财气女儿带不走了。

新娘临上轿前,母亲和姐妹们哭嫁哭到高潮,边哭边唱哭嫁歌,此起彼伏,越哭越发。吹鼓手奏乐,大红花轿上放上一只大红公鸡。动身时,有钱的人家朝天打三铳,贫穷人家放鞭炮送行。家人向花轿上抛茶叶和米,俗话说:茶叶子米一发,下次回来就是客。

一路吹吹打打,花轿终于到了婆家,受到众人的欢迎。此时,新郎上前掀开轿帘,把自己的银簪插到新娘头上,取下新娘头上的簪子插到自己头上,这叫“换簪”。如不换簪则将新娘手上的如意或头上的首饰放于怀中,这叫“相亲”。有人向花轿抛茶叶,称作“破煞”。

然后,花轿抬到喜堂,牵娘牵下新娘,新郎揭下红盖头,首先两人拜轿,向轿的四方作揖。在司仪的喝彩声中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新郎引新娘双双向宾客下拜,宾客受拜后要下赏钱。

拜毕,新人饮交杯酒,以盂盛饭加肉,向天一举,表示对父母的感谢,叫“孝敬饭”。此时,满堂开宴,新娘站在客厅的凳子上,看热闹的孩子们向新娘身上抛谷,以示新娘将来多生儿女。宴毕,客人故意把筷子丢在地上,新娘从凳子上下来捡起筷子,名曰:下橱。

2、坐床

新人进洞房,床上坐着五男二女,歌手唱“坐床彩词”,一边唱一边向床上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孩子们抢食,以示早生贵子,唱完彩词,给每个坐床的孩子分发一份礼品或给钱。

3、闹洞房

洞房之夜要闹洞房,闹得过火、粗野、越闹越发,闹得新娘开口笑为止。

七、三朝回门

结婚的第三日叫三朝,新郎新娘双双回岳父家,并要带礼品去,而岳父母则派亲人到路上去迎接,称女婿为“新客”,三朝回门又叫“过门”。岳父母要给新女婿下赏钱,办酒席,母女话别后情。

一对新人当天要返回婆家,不能留宿。直到来年正月,岳父母择吉迎接新姑爷,回到岳父家夫妻俩先要拜见父母,再拜宗庙、拜亲朋、长辈,亲朋们以礼相赠,这回小俩口可以多住几天,但夫妻不能同床。 

 

江西南昌结婚习俗之特殊婚姻:

童养媳:过去重男轻女,生了女孩送给别人做童养媳,收养童养媳的父母,如果有男孩想配则好,如果没有男孩尚要等待日后生男孩,这又叫望郎媳,不少童养媳从小受到养父母的歧视和虐待,到了成年,才和养父母的儿子完婚,可年龄相差很大,有的女比男的大五至十五岁之间。而结婚礼俗比较简单,在家拜堂,几桌酒便罢。这种婚姻多数不幸福。

招亲:女人丧夫,或者夫妻俩一生没生男孩,家境富有,则招女婿入赘,称做“撑门”,入赘者常受人歧视,所生子女随母姓。

改嫁:过去,人的思想封建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烈女不嫁二夫”,男子丧妻可以续弦,而女子丧夫,则终生守寡,俗称“守节”。寡妇精神痛苦,生活艰辛,受公婆虐待,还要避忌,视为“克夫”是个不吉利的人。

若是万一被逼改嫁,首先向亡夫烧纸、磕头,交还公婆的财礼,酬谢养育之恩。出嫁这天只能从后门出去。更为恶劣的是,一个姑娘订了婚,或者说了婆家,受了聘礼之后,未婚夫亡故,姑娘怎么办,过去有四种做法:

一个是在未婚夫重病其间举行婚礼,俗称“冲喜”,冲好了病则罢,如果死了,姑娘则一辈子守寡。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中就是这样的事,曾家的大少爷叫曾平亚,得伤寒,病入膏盲,曾家为儿子冲喜,让他与江西的表妹曼妮结婚,是晚喝完交杯酒,更一病呜呼,曼妮终身守寡。

二是未婚夫亡故之后,姑娘抱灵牌拜堂,终身守寡不嫁。清末南昌县松山刘家村,有个首户名叫刘官清,他在江西定南做官,他把小女儿刘亭子许配给表哥辜义生为妻,后义生的家境因父亲吃鸦片逐渐败落,亭子的母亲提出废了这门亲,以高价聘礼为由,拒辜义生于门外,表哥万般无奈,一气之下上吊自尽。

亭子姑娘伤心至极,腊月初八,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亭子身穿孝衣,坐着白色的轿子,到辜家怀抱表哥的灵牌拜堂结婚,上门守寡,后人编成南昌文词道情名叫《辜家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三是南方的父母比较开明,儿子死了以后让女方退回聘礼,消除婚约。

四方面也有极个别的是男女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未婚夫突然亡故,经双方协商,聘礼可以不退,但女方须送两件东西到亡人;第一件送一条姑娘穿过的裤子,给亡人穿上;第二件是送一付挽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642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