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姑娘出嫁有什么习俗

扬州市姑娘出嫁有什么习俗,第1张

扬州市姑娘出嫁有什么习俗

1 暖房酒。在结婚正日的前一天晚上是要办暖房酒,请上关系很近的亲戚如兄弟姐妹和前后左右的好庄邻,在家里摆上几桌,先热闹起来。2 压床。暖房当晚有压床的习俗,就是要有一个男孩和准新郎睡在新床上。一般是关系很亲近的当然还要长得灵气和帅气的男孩。压床是要给压床红封的。我和我哥相差 10 岁,我哥结婚时,是我压的床,我结婚时是我侄儿压的床,这次侄儿结婚,压床的光荣使命由我儿子担当。大家已经吉言在先,我儿子结婚时,要让我侄儿的儿子来压床。3 正日迎亲。迎亲礼在前一天就准备好了,整整齐齐的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烟、酒、糖、鞭炮、礼盒(里面放的是礼金),猪肉等。品种和数量两家人也已经商量好了。以前还要猪头、猪尾巴等,现在好多东西和习俗都简化了不少。去迎亲的是车队,婚车打扮的非常漂亮。迎亲的队伍由媒人,亲朋好友兼司机,还有摄像组成。去是人数是单数,回来要是双数。去迎亲的人吃过枣茶、等到一个吉祥时间 8 : 18 放鞭炮,车队出发。迎亲车队在路上会碰到熟人拦车要糖要烟的,媒人自会散糖散烟。在转弯过桥时还在放鞭炮。去回的路线也有讲究,同扬州城里的迎亲车队走什么路,过什么桥,到文昌楼绕一绕一个意思。迎亲车队未到,新娘家先放鞭炮。开门封子。迎亲的人到了新娘家门口,新娘家那边的亲戚,一般是同辈的堂表亲和小孩子们,将门紧紧关着,要开门封。尽管新郎和媒人是有备而来,准备了不少红封子,但把门的是轻易不会打开门的。红封塞的差不多了,时间也差不多了,门缝渐渐大了,外面的人乘机用力将门扒开,人就进去了。开礼盒。进了门后,新娘家的人和媒人清点迎亲礼,最后还要舅舅来开盒礼,查看礼金。舅舅看完后还要给开盒礼。迎亲的人吃过枣茶,新娘家点上蜡烛和香,敬拜祖先,然后放鞭炮送新娘子。哥哥或弟弟背新娘子,换下娘家的鞋穿上新鞋后上车。司机车门不开不让新娘上车,会闹的亲戚拦住车子不让走,都讨要喜烟,新娘的爸爸会出面给香烟。以前的迎亲发嫁妆似乎更有回味,去迎亲和发嫁妆的主力是能挑担的壮汉,大部分嫁妆都是人挑,还不能着地。远的要找一辆卡车或拖拉机。到新娘家门口,门不开就要一直站等。新娘家会有人把扁担、猪尾巴等藏起来,红封子到手才会交出。嫁妆有自行车,缝纫机、收录机,棉被,木箱子,还有马桶,铜炉等 在陪嫁的箱子里面最下面,爸妈会放好压箱钱,以便女儿以后在婆家过日子困难时救急用。 新娘离开时,特别是嫁得远的,新娘的妈妈会偷偷的掉眼泪,此后女儿就是人家的媳妇了,怎会不难过呢!到新郎家,新娘进新郎家们,进新娘房,也会同样碰到关门要红封子。大家开心,讨个欢喜和吉利。4 回门。即新娘回娘家,以前因路途较远及交通不方便,一般是第二天回门。如今一般多是当天回门。回门要带回礼,主要是给娘家的长辈亲戚的。5 婚宴。是在镇上的饭店里办的,和城里的差异不大,有司仪和乐队,套路也相似。结婚是大事,亲戚、庄邻、同事、同学等会请,有 30 多桌人。过去大都在家里办,桌数多吃饭就要分两批。整个庄上的大妈婶婶媳妇们和好多亲戚都来帮忙,家里那个忙的,人头攒动,个个喜气洋洋,不亦乐乎。在农村,有闹公太爷的习俗。新郎和公太爷共抬媳妇绕场一圈。更有好事者,主要是庄上新郎的爸爸的同辈的兄弟们,还准备了草帽、墨镜、红纸板做的钥迟和扒灰佬。这其中的场景和寓意还是不多说了吧。6 见面礼。在婚宴上,新郎新娘和双方父母到一桌桌敬酒答谢,看到长辈后的是要大大方方,正正式式的喊一声的,长辈,会给出红封子,叫见面礼。7 敬茶。婚宴后,新郎新娘回到家进洞房前,有个敬茶的礼节。哥哥嫂嫂正坐在堂屋的长凳上,侄儿侄媳妇恭恭敬敬站在他们面前,侄媳妇分别向他们敬茶,“爸,请您喝茶,妈,请您喝茶”。哥哥嫂嫂脸上笑开了花,什么叫幸福,他们脸上洋溢的就是幸福。围观的亲朋好友也跟着一起欢笑和分享幸福。赶紧用相机拍下这温馨幸福时刻。8 闹洞房 。和侄儿年纪差不多大的同学同事们约好了一起来 闹洞房 。节目似乎也没有新意,无非是同吃一块糖、共啃一个苹果、共提一只瓶子中的筷子、新郎抱新娘过红线、新娘用手从新郎左裤腿到右裤腿过鸡蛋、新郎四躺八仰在床上让新娘猜一个字等。现在的年轻人,比上辈人开放多了,这些节目几乎难不倒一对新人。在以前,会把新娘子闹的面红耳赤的。9 进洞房。洞房闹了差不多了,人也渐渐散了。十二点之前,找个好时辰, 11 点 16 分,家里人开始放鞭炮,将一对新人送入洞房。结婚正日一天活动也结束了。在农村结婚,整个的过程还有很多的细节和讲究,一般都会由媒人或懂的年纪大的人指点或指挥。当然,好多过去的习俗和讲究年轻一代都不太懂,有些也嫌烦,时代不同了,新事都新办了。

  一、交杯酒与结发夫妻

  “合卺”这个词对于现代人而言是陌生的。然而,新郎与新娘的“交杯酒”却是每一个结过婚或参加过婚礼的人非常熟悉的。“合卺”就是指新婚夫妻在洞房之内共饮合欢酒。卺是飘之意,把一个匏瓜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个,用以饮酒,就叫合卺,合卺始于周代,后代相卺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来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饮合卺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为一,自此已结永好,而且也含有让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正如《礼记》所载:“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宋代以后,合卺之礼演变为新婚夫妻共饮交杯酒。《东京梦华录·娶妇》记载:新人“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饮讫,掷盏并花冠子干床下,盏一仰一合,谷云大吉,则众喜贺,然后掩帐讫。”这个仪式的象征意义是意味深长的。

  用彩绸或彩纸把两个酒杯联接起来,男女相互换名,各饮一杯,象征此后夫妻便连成一体,合体为一。当然很多情况下,“惟新妇羞涩,不肯染指一尝”。(民国:《解县志》)

  饮过之后把杯子掷千床下,以卜合谐与否,如果酒杯恰好一仰一合,它象征男俯女仰,美满交欢,天覆地载,这阴阳合谐之事,显然是大吉大利的了。民国时期,山西民间结婚,拜天地之后,“导入洞房,婿先进,上床踏四角,新娘继入,坐床后隅,饮交杯酒,是日‘合卺’,合卺之后,尚有谒祖日见勇姑等礼,大抵于结婚之翌日行之”。(民国:《浮山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青年的婚礼上,交杯酒是必不可少的,但其形式比古代要简单的多。男女各自倒酒之后两臂相勾,双目对视,在一片温情和欢乐的笑声中一饮而尽,或者是在洞房或是在举行婚礼的大厅、饭店、酒楼。按民俗传统,交杯酒是在洞房内举行的,所以都把合卺与入洞房连在一起,但不管此俗的表现方式有何不同,其寓意与心态都是一致的,结永好、不分离的暗示对于新婚夫妻今后长期的婚姻生活都会产生影响。

  当人们置身于偏僻山村的婚礼中,不管平常人们的生活多么艰辛,但通过交杯酒所洋溢出的欢笑,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照婚礼习俗,在交杯酒过后,常常还要举行结发之礼。结发在古代称合髻,取新婚男女之发而结之,新婚夫妻同坐于床,男左女右。不过,此礼只限于新人首次结婚,再婚者不用。人们常说的结发夫妻,也就是指原配夫妻,娶妾与续弦等都不能得到结发的尊称。

  古代婚俗中,结发含有非常庄重的意义,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消失,但结发这一名词却保留下来了。结发夫妻受到人们的尊重,结发向征着夫妻永不分离的美好含义,如同交杯酒一样,在农村仍然得到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赞许。

  在男人们可以娶妾、养姨太太的时代,结发夫妻就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不论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新科进士,还是突发横财的商人地主,在攀援富贵、寻花问柳、续纳小妾之时,一般都要对结发夫妻保持一定的尊重。

  在中国人的心理和情感上,从古至今,漫漫几千年,尤重结发夫妻。

  因为结发意味着“第一次”。在男女授受不亲,人们一生中深交的异性寥若星辰的情况下,结发,意味着第一次接受了异性的新鲜,第一次发出会心的微笑,第一次品尝了爱的幸福,第一次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家庭。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第一次都是弥足珍贵,值得珍惜的。

  此外。结发还具有庄严、神圣、天意、缘份等等得到社会认可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婚姻的双方产生了义务和责任感。

  --------------------------------------------------------------------------------

  二、闹洞房的秘密

  闹洞房是婚礼的最后程序,也是任何婚礼都不可少的内容,它是婚礼的高潮,也是最热闹最有趣的节目。

  新婚之夜,亲戚朋友围坐房中,对新娘百般戏谑,称之为“闹房”、“戏新娘”。闹的方式各种各样,各地有同有异。总括起来可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文闹以较文雅的方式,往往都是向新娘出谜语、对对子,请其讲述恋爱经历及平常不见于口的男女之事,山西民间有称“说令子”,妙趣横生,迫使新娘无法对答而大出洋相,借以取乐。“是夕,好事者多以谈谐语编为词调,强使新妇歌之,名曰‘闹房’。近则变本加厉,庆贺之忱出以戏谑,抑失礼之甚矣。”(民国:《翼城县志》)武闹是使用较为粗野的方式,不仅口出秽言,还对新娘动手动脚,颇有恶作剧的性质。

  闹洞房时,平辈的、晚辈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纷纷拥入新房,喜笑逗乐,尤其是新郎的朋友,他们极尽所能,想出种种方式,让新娘当众表演,以逗乐取笑,俗话说“三日没大小”,除了爹妈都能闹。这期间,人们之间随随便便的关系是礼俗所允许的,很多禁忌都被解除了,颇似西方文化中的狂欢节。因此,无论如何戏闹,如何难以接受,新娘是万万不能反目生气的。如若气走了闹洞房的人,将被视为是新娘的任性,人缘不好,日后的光景就不会好过。

  闹洞房是对新婚夫妻的一种祝贺方式。在民俗中,人们认为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崇,为了趋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势的阳气,才闹洞房的,所以民间俗语说“人不闹鬼闹”。

  闹房在功能上也是对新婚夫妻的考验,包括机智与耐心,原本是一种“关口考验”,但在民间往往行之过分,成为陋俗。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甚古,《汉书》记载“燕地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仅以为荣。”(《汉书》,《地理志》)闹房之俗可能起源于“听房”。在新婚之夜,亲朋好友在洞房窗外窃听新媳妇的言语和动作,人们感兴趣的无非就是男欢女爱之事。从性心理的角度讲,这种举动似乎正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意*”之举。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戏弄新娘的闹洞房。此种风俗行至唐代,风行民间,不但男方亲属,贺宾客朋都有戏弄新娘的权利,连不相干的陌生人,也可以中途阻拦,品头论足,抚摸取笑,需索于难。这种习俗由古至今,已由个人行为变为集体行为。

  综观闹洞房之俗,驱动人们听房、闹洞房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

  首先,这是一种人们性意识的外化与下意识的冲动,人们从闹房戏妇与抚妇之中,表现了对异性的某种挑逗,发泄出来之后便可克服既羡且忌的心理,以达到性在“下意识”界域的某种平衡,这种对异性的态度与行为在平时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闹洞房正好提供了一种机会。

  其次,闹洞房是传统婚姻中包办婚姻的产物。因为只有在新婚典礼之后,激动的新郎才可搞开新娘的红盖巾,这对新人以前不相识,无相交,更无情感的沟通,第一次见面便要共堕爱河,显然是陌生和难堪的。因此,闹洞房习俗可以消除彼此的距离和陌生感,协调俩人之间的紧张气氛,融洽感情。无疑,洞房之闹是百米赛跑前的必要准备。

  再者,在兴旺发家的心理趋动下,大多数的新婚之家,都存在着既苦于众亲友之闹,又乐于让其闹的双重心理。

  闹房可以使双方的亲友们熟悉起来,显示家庭宾朋满座,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沟通与感情,以及邻里间的和睦。

  热闹是中国人生活的美学理想,闹洞房正是臻于此境的手段。热闹了才能形成喜事喜庆的氛围,闹是一种快乐的场景,是一种欢腾与兴旺发达的象征,只有闹、大闹特闹,喜庆才有市场,财路才可大开,人丁才能兴旺。

  --------------------------------------------------------------------------------

  三、洞房验贞

  在中国,性行为是一种受习俗高度制约的行为。人们不仅对公开的、合法的性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习俗的规范试图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在《诗经》中,我们可以谈到许多妇女与情人们私奔的故事,至少在孔子时代,社会上层中,男女之间的性关系之混乱多少有如堕落的罗马时代。当时离婚很容易,再婚也并不难,少女的贞操还不是人们特别关心的问题。

  然而,随着儒学的兴起,特别是宋代的理学泛滥之后,妇女被认为要对社会道德负起责任,理学家们强迫妇女生活在禁闭的世界里,寡妇再嫁是道德上的罪恶,极其珍视妇女的贞洁。

  此后,中国人对于妇女贞洁的崇拜也就成了一种心理上的痴迷。这种痴迷的一个恶劣的例子便是所谓的“洞房验贞”。这种习俗把新娘子的贞洁与否,变成了一种当场验明并有众人在一旁作证的赤裸裸的处女检验,可悲的是,新郎并不以为这是对自己情感的亵读,新娘也不觉得是对自身人格的侮辱。习俗已经扭曲了人们的心灵。

  洞房验贞的习俗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古已有之。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旧时,历朝定婚礼,都有授巾之礼。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在此之前,娘家人一直揣惴不安,惟恐新娘不见处女红。

  由于处女膜是否破裂成为检验贞女的唯一标准,一旦未见其红,新郎与家人便要归因于新娘不贞,至少在心理上要产生很大的猜忌与不和,形成隔膜。轻者使新娘无言以对,受辱终生,在婆家和丈夫面前无地位,重者由媒人遣送女子返回娘家。

  重视处女红,是中国社会的普遍观念。善于观察的文人们又把其赋予了浪漫的情调。

  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记述了张生与崔莺莺的幽会之后,特别提及香巾,他写道:

  “(后庭花)春罗儿莹白,早见红香点嫩色,灯下低睛觑,胸前着肉揣,畅奇哉,浑身通泰,不知春从何处来。”

  剧作家汤显祖在其《邯郸梦》那颇具艳丽色彩的对白中曰:“好夫妻进洞房花烛,……大河犯客槎,猛擒拿,无媒织女容招嫁。休计挂,没嗟呀,多喜檀郎蘸眼惊红乍,美人带笑吹银蜡。今宵同睡碧窗纱,明朝看取香罗帕。”

  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了一个人娶新娘后未见处女红,文人袁可潜赠与如梦令一首“今夜盛排宴筵,准拟灵芳一遍,春已去时,问甚红深红浅,不见,不见,还你一方白绢。”

  今天,在山西农村,验红之俗已不多见。但有些地方常在新婚的第二天早上,把见红的白毛巾放在新房外的明眼处,以示外人表明新娘是处女。

  --------------------------------------------------------------------------------

  四、婚礼习俗

  完整的婚礼习俗在古代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但是明清以来,山西各地完整的六礼已经不复存在,如大量地方志中所载的,“婚礼各处不同,大约六礼之中,仅存其四:问名、纳采、请期、亲迎而已,亦有不亲迎者。”(乾隆:《平阳府志》)

  解放以后,在婚礼形式上新旧相间,而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在取代旧的形式。新的,较为文明和现代的婚礼形式在民国期间就已在山西各地开始实行,作为一种新的婚礼习俗,我们把它详述如下:

  “结婚证书,仍用向来红柬,但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新郎、新妇,俱署名耳。其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面北立,宣唱:“男女宾人席”而北立。男女族主婚人人席,而南立。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而东西立。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纠仪人人席,而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两鞠躬。

  女宾代表唱文明结婚歌。

  证婚人、介绍人、男宾、女宾俱退。

  新郎、新娘谒见男女主婚人及男女全族全体礼,奏乐,男女主婚人及各尊长面南立,三鞠躬,男女平、晚辈面东而立;两鞠躬。男族女族全体行相见礼,东西相向立,两鞠躬。

  男女嫔相引新郎、新娘退。男女两家主婚人及男族、女族全体、纠仪人、司仪人俱退。礼毕筵宴。”(民国十二年:《临汾县志》)

  今天山西农村的婚礼习俗也大体如此,仅是在内容与形式上更富有一些时代特色。

第一:婚礼前一天晚上“闹房儿”当地叫做“闹房儿”,就是闹洞房的另一种方式。婚礼前一天下午,男方的亲友族人们就都汇聚到了男方家里。

年轻的小伙子们帮着主家人忙碌起来,大家一起做着婚礼的最后准备工作。晚上,主家人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招待大家,作为孩子婚礼的正式开始。

吃过晚餐,上了年纪的长辈们都被主家人安排去休息,血缘关系近的亲属和族人都要待在男方家里。据说原来是防止小偷进来偷东西,防止坏人放火搞破坏,大家都聚在一起,帮助主人家看家护院。

现在主要还是年轻人一起热闹一下,打打牌,喝喝酒,逗弄下新郎官。通宵热闹一个晚上,天亮新郎去迎亲。

而新娘子一家,嫡亲的长辈们晚上也会来到新娘子家。一方面是要给新娘子送礼,叫做“填箱”在老社会,是要送新娘子被面、床单、新衣服等等。意思是留给新娘嫁过去填满装衣服的箱子。现在基本上都是直接给钱了,做为新娘的“私房钱”。另一方面,大家也是聚在一起,聊聊天,热闹一下,祝福即将出阁的孩子新婚快乐。

第二:新郎出发迎亲前,女性长辈给“压腰钱”。按照提前计划好的时间,新郎穿戴一新,精神打扮起来,准备去老丈人家迎接美丽的新娘。

临出发前,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仪式要举行。新郎的姨妈、舅妈、姑妈、婶婶们排队塞一笔钱到新郎的口袋里,叫做“压腰钱”。调皮的新郎可以用手撑开口袋,一边对长辈们表示感谢,一边求各位长辈再多给一点,把口袋装满,要不然压不住。

新郎和长辈们笑闹着,大家一起开开心心的准备着出发迎亲的最后工作。这个“压腰钱”主要是个取个好彩头,一般是100或者200元。只有直系嫡亲的女性长辈有资格给新郎,其它长辈原则上不能给“压腰钱”的。

第三:婚车出发要有“压车男孩”从新郎家出发迎接新娘,在农村是没有伴郎一说的。在几十年前是赶着牛车是接亲,由新郎的长辈中一位负责赶车。

现在早就换成了小汽车,不过不管有多少台车去迎亲,都是没有长辈陪同的。从古自今,陪同新郎的一直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他一般都是新郎血关系近的表弟、堂弟、侄儿。

这里最重点的是一定要男孩子的生肖和新郎新娘生肖都不冲突。小男孩压车,代表了祝福,寓意着来年新娘也能生个大胖小子。而到了新娘家,新娘的父母也要热情的招待好压车的小男孩,还要给个红包的。

新郎去迎接新娘,主家人就忙碌起迎亲的最后准备工作。这个时候,所有的亲友都要到账房那里随礼上帐啦。最受关注的肯定是舅妈、姨妈、姑妈这三大主力亲戚,他们的礼金也是要协商一致,是最重的。

第四:新娘子下车前三道程序。其实我一直觉得唐山农村的新郎官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在新娘子家里不会受到任何刁难和捉弄。坐一会喝杯茶,陪着长辈们闲聊几句就可以带着新娘子还有送亲的长辈们回家啦!

回到家大门口,新娘子下车前还要走三道程序。首先是由新郎的表弟、堂弟们燃放鞭炮。现在因为条件比较好了,大家都一般准备的比较多,用鞭炮在大门口拼一个巨大的“喜”字讨个好彩头。这个时候新郎新娘和送亲人都不能下车的。主要也是因为有一定的危险性存在。

然后要给新娘“下车钱”,不同于其它地方,在唐山农村,“下车钱”是由新郎的表姐、堂姐、嫂子中的一位代表新郎的妈妈给新娘子。她们去拉开车门,塞钱到新娘子手中,同时客套着说欢迎嫁到我家来。一般就是600或者800,有大方的婆婆会给1000或者2000。不过这个下车钱给多少都随意,就是讨个吉利,新娘子都会愉快的接受。

最后由新郎的一位女性长辈出面,放一个矮方桌在车门前面,新娘子才可以开门下车,新娘子第一脚一定要踩在桌子上。意思是新娘子不能双脚直接踩到土地上面,寓意着新娘子的尊贵和婆婆对新娘子的宠爱。

新娘子下车,在新郎的带领下走进家门。这个时候,新郎的舅舅、叔叔、舅妈、婶婶就要出面啦。分别拉开车门,迎接送新娘子过来嫁过来的长辈们下车进家门。新郎的父母同时拿出喜糖和喜烟敬给旁边看热闹的邻居们,让大家都沾沾喜气。

我们这因为是有名的竹乡,有结婚准备竹席的习俗,基本上亲朋好友结婚都会在嫁妆或者聘礼中放竹席。席子有“喜得子”的寓意,所以大家在婚庆上送给新人婚庆席是祝愿她们生活幸福美满、早生贵子。我们这最出名就是梦之秀这个牌子

梦之秀婚庆席根据吉祥的概念而进行设计、制造与销售;“折”是不祥之词,所以梦之秀婚庆席不做折席,不打折卖产品,因为健康不能折,财富不能折,幸福不能折,把有折的商品带回家就等于把恶运带回家

风俗:

1一般来说,结婚是中午的正席,头天晚上女方正席但也有一些地方是晚上男方正席中午女方正席比如谭家河乡和柳林乡西部

2彩礼的下法有两种,一是对月礼就是在结婚那天前一个月的时间下的礼通常是双数有四彩六彩八彩十彩(一彩必须有两样也就是说四彩就是八样,六彩就是十二样,以此类推)/然后就是接亲的那天,男方要下礼和对月礼差不多除了物礼,还得多多少少有点礼金1000-数万不等

3接亲的时候,有的地方新郎不参加,只派一队人马去大多数地方新郎必须参加

4闹房,全国的习俗差不多

5红包:新娘将红包放在身上每一个角落除了撒出去的,就是让别人在身上摸到的

6团圆饭:洞房前的一顿饭大伙聚在一起给新郎新娘出难题,通常都有点带色的。小儿不宜参加

7回门结婚的第三天,女方带着男方回娘家这时男方还得准备些礼品,当然会少得多但有一点,不能走新娘出嫁时走的那条路,必须想其它办法走另外一条路回门

8定亲:通常由男方请媒人提媒,备礼传送庚帖,帖上有男子生辰八字。女方接帖后,将其同女子的八字合在一起推算。若相和即回简应允,名为允帖,视为正式定亲。定亲后,男方或男女双方设宴谢媒,备礼相送,谓之喝定亲酒。婚约既定,不能更改,遇节日和红白大事还要相互往来。

9择吉:俗称下日子,即男方向女方请求婚期。先请阴阳先生算出吉日,忌单日、晦日,尚双月双日,以花朝节和腊八节的日子最多。选好后,用红纸写上喜日,备礼由媒人送至女方。女方若无异议,双方着手各项婚事的准备

10备婚:男方修建新房,装饰室内,女方购置嫁妆。嫁妆有全嫁、半嫁之分。全嫁者箱柜衣被四套俱全,取四季兴旺之意;半嫁则各样两套,象征成双成对。中等人家多置全嫁,农户以半嫁者居多。豪富置超全嫁妆,极尽奢华。吉日前一二日,男方备大礼送至女方家中,内有大肉、鸡、鹅、衣物等。潢川县南部在迎亲前两日,过礼必有1只公鸡,女方须回1只母鸡,而在县北部则分别为公鹅、母鹅。商城县在迎亲前日,男方要在自家院中进行暖轿仪式,晚上宾客满坐,喝暖房酒。新县等地,新婚前夜由牵娘睡在新床上暖床

信阳市:

1、信阳市,古称义阳、申州、光州、申城,为河南省地级市,被誉为茶都,位于河南省最南部,东连安徽,西、南接湖北,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间的战略要地,鄂豫皖区域性中心城市。

2、信阳区位优越。处于武汉经济圈、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的结合部和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的京广、京九"两纵"经济带的腹地,东中部人口密集区的中间位置。

3、信阳被誉为山水茶都,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信阳独特的人文环境。信阳是全国唯一连续八年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的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美城市等头衔。 

在农村举行婚礼,现代人不太重视传统的那个习俗。很多人交给婚庆公司筹划,如何热闹地计划,大体上是迎接新娘,崇拜祖先,设宴,迎接新娘,侍奉新娘,侍奉新娘,吵闹几个部分。但是,如果按照传统习俗运营,程序不仅麻烦,而且每个地方都不一样。对于湛江地区,农村传统婚姻习俗要经过媒妁、合明、长文、装饰、诗集、扇头、祖先崇拜、骚动房、发油、归宁、外家、拜年等多种繁琐的程序。湛江地区的东岛,除了上述习俗外,还有嫁人前哭的习俗。

根据东岛的婚姻旧习,男女的婚事定下来后,男人让算命先生定下结婚的好日子,并让媒人拿着彩帖把这个帖子告诉女人。这个帖子应该由字漂亮,有才能的人写。礼票上写着某一年某一个月的某一天会迎接对方。接到男人的预知后,哭着开始嫁人。

东海姑娘的哭是民歌的一种,与普通民歌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哭,哭,在歌中哭,音调低,哭得像诉苦一样。哭的内容随心所欲地爆发,非常丰富,叹息自己命运悲惨,控诉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的人,指责中间人的人,父母包办结婚的人,感谢父母养育的恩惠,兄弟姐妹和婶婶的离别等。

在传统的婚礼习俗中,这种哭通常在晚上哭,如果时间允许,通常在嫁人前一个月开始。除了嫁人的姑娘哭,村里比较好的姐妹们也聚集在嫁人的女人家里一起哭。哭的人哭着姐妹之间的怜爱之情,有的人触景生情,吟诵对未来婚姻的憧憬等。

推翻封建制度,青年男女实现婚姻自由后,东岛等婚前哭泣的习俗逐渐被淘汰。现在会嫁东海的都是老人。东岛年轻人不仅不必哭着结婚,很多传统的婚礼习俗也减少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东岛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人普遍实现婚礼现代化成为现实。有些人干脆不参加婚礼,领结婚证,拿着结婚准备金走向外面的世界。就是最近流行的旅行结婚。

在鲁西南农村,有姑娘嫁人坐轿车的,有坐马车的,有坐花轿的,有穿婆家准备的“火锅棉裤火锅”的,有穿礼服的,但不管穿什么衣服,一般礼俗都是女人准备带的面条和钱串

新娘打扮得整整齐齐,在房间里等新郎叫门。新郎叫门的时候要给红包。通常第一次叫门的时候打不开。不管你给的红包大小,至少要开两次门才能开门。为了表现女性的慎重和金贵,一定要抓住。新郎让他开门,新娘只好把爸爸的鞋子穿反了。父亲扶着交给新郎,新郎抱着新娘上轿,新娘再开心也要流几滴眼泪。一是给娘家留下金豆,二是表明父母对娘家故乡的热爱。

新娘上车后,还有抱着鸡的童子,要背着装鸡的篮子和送新娘的人一起在鞭炮除名中上车,在去婆家的路上遇到水井和石磨等,发出恶灵,在路口贴上青龙、白虎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17804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