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夏洛蒂.勃朗特的资料?

有谁知道夏洛蒂.勃朗特的资料?,第1张

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勃朗特,C(1816~1855)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 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她曾和其他几个姐妹一起被送进一家生活条件恶劣、教规严厉的寄宿学校读书。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每个成人都有个孩童时期,每个孩童都曾有过七色的梦。梦本是幻觉:虚悬、飘渺、易失。可就有这么几个女孩把美梦紧紧抓住,她们执着地置身于梦境的编织中,最终将幻想变成现实,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永恒。这就是19世纪出现在英国文坛的勃朗特三姐妹作家提供的一种文化现象。

一、苦难与孤独

在英国北部约克郡哈沃斯的荒原上孤零零地崛立着一幢用灰色石头砌成的牧师住宅。1821年仲夏,牧师住宅的女主人因进入肺结核晚期已卧榻不起,其六个年幼的孩子乖巧地聚在他们的“小书屋”里看书或低声说话,七岁的大姐则把从报纸上获得的消息轻轻地传达给姐妹……

这是一群天资聪慧且乖觉懂事的孩子,母亲病重的痛苦阴影使他们变得安静,并自觉地用兄弟姐妹间的互相关爱和依恋来替代那过早失去的母爱。牧师住宅外是一片开阔、空旷的高沼地,小伙伴们常常手挽手地在那里散步,大家彼此关照,大一点的都知道照拂尚步履蹒跚的小妹。

母亲去世时,六个孩子中最大的玛丽亚也只有八岁,接下来伊利莎白六岁,夏洛蒂五岁,勃兰威尔四岁,艾米莉三岁,安妮一岁零八个月。病魔并没就此收手,仅隔三年,玛丽亚和伊利莎白又相继被同样的病症夺走了幼小的生命。对这个家庭来说,命运是残酷的,但就尚生存者来看生活又是可以自己创造的。孤独的环境和凄凉的家境不仅没能把剩下的孩子们的意志摧毁,反而催醒了他们智慧之花的绽开与思想性格的早熟。四个相依为命又年龄相近的孩子以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坚定地迈开了人生新的历程。

牧师住宅附近没有学校,孩子们仅有的一点基础知识主要是靠父亲和姨妈的传授。孤独的山庄几乎与世隔绝,孩子们没有外界朋友,没有任何涉外的交际和娱乐,石屋和荒野是他们仅有的活动天地。从文化学的角度看,文化共同体所占据的空间,至少应该以村庄、部落,或民族、民族群为单位,但这群孩子却自造了一个特定的文化空间,以“家庭成员”的方式在一个封闭的近乎原始状况的自然环境里结为“地方共同体”。她们的家里常年订有两份报纸,早年曾出版过两本诗集与一部进步性散文至今仍保持有“作家”孤傲癖的父亲和喜爱读书的母亲都有不少藏书,求知欲极强的孩子们便贪婪地从报纸和书籍中来汲取营养,了解外面世界,也从而使他们跟书报结下了不解之缘——书报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书报开启了他们的智慧,书报萌发了他们的想象,书报为他们勾画出了一个作家的美梦。这样看来,“一个文化”和“某个文化”这类术语,似乎既可以用来意指文化特质和文化集结的一种独特聚合,也可以用来意指在一个特定社会中发现的一组文化特质的文化集结。勃氏姐妹所表现的特定的家庭组合与文化性集结,为她们日后走向文学、攀登文坛,铺出了一条明确的途径,而孤独与苦难,则成为她们后来倾诉与渲泄的内在动因。

二、童趣与天才

1826年的一天晚上,外出归来的牧师为孩子们带回了一套十二个木偶,第二天早上当他的独子勃兰威尔捧着木头士兵出现在姐妹们的房门口时,惊喜的姐妹们从被窝里跳出,每个抢过一个士兵并马上为其命名。夏洛蒂的小人最漂亮,她把它誉为威灵顿公爵;艾米莉的一位小人神情严肃,他们称之为“严肃汉”;安妮的那个模样古怪,个子小巧,自然就当了“侍童”;勃兰威尔也给自己挑了一个,管他叫“波拿巴”。进而他们又驰骋想象,将十二个小木偶变在了十二位活的勇士,开始了他们狂想中的智力游戏。在幻想的故事基础上他们仿照作家编写出了一个剧本——孩子们的处女作——《年轻人》(1826),此时这些小作者尚只是四个六到十岁的孩子。就在这一年里十岁的夏洛蒂还写了小故事《从前有个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安妮》(1828)。孩子们在游戏中还常常以各自理想人物的身份出现进行表演和相互间的论争,他们的思维、想象、语言、逻辑论辨等能力在娱乐和写作活动中迅速提高,其创作的欲望和兴趣也越来越强烈。他们变得聪敏,周围的一切——书报里的人物故事,家人的言语行动,室外那荒漠的旷野、顽强的石楠、飞溅的瀑布、呼啸的风暴都能引起他们的灵感,激发出他们天才的创作情思,相应地他们又用那稚嫩的手笔从事着不倦的写作,一个又一个新作品在孩子们的手里竞相诞生。如受“伊索寓言”的启示写出的剧本《我们的伙伴》(1827);晚上睡不着觉,几个人瞎诌要各占据一座岛屿而引出岛名、假设岛上的首领、编出岛国上发生的许许多多故事,不仅衍生出了剧本《岛民》(1827),还构筑出了两个庞大的王国体系,即夏洛蒂与勃兰威尔两人主编的“安格里亚王国故事体系”和由艾米莉、安妮主编的“贡达尔王国故事体系”。这种连绵不断的构思创作几乎贯穿了他们短暂的一生,尽管他们后来曾几度分别离家出外求学或任职家庭教师,但各自的创作都没中断过,其创作题材和样式也不断拓展。现保存下来的他们的手稿就有一百多份,包括戏剧、寓言、诗歌、小说、日记等多种体裁。其中夏洛蒂的创作最多。存稿中有一篇记录夏洛蒂从1829年到1830年间所有作品的名单,有二十二卷的目录、日期和标题,那时她才十三岁。小作家们对自己所进行的创作兴趣盎然、信心十足,为得到某种认可或求得心理满足,他们联手办起了一份“小杂志”,对自己的活动、作品进行记录和评介,同时再配上插图,孩子们的绘画天赋也得以显露。小杂志曾每月一期,当然,其作者、“印刷人”、读者仅局限于四个小合伙人。尽管孩子们最初的创作还显稚嫩,但正是这种对创作的浓厚兴致和勤于实践的精神为姐妹们日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孤独的牧师住宅虽然狭隘,近乎与世隔绝,但家庭内部成员的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多彩。几位聪颖互爱、乐于想象、勤于写作的孩子以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偏僻荒岬之地变成了一个培养天才的摇篮。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教育家罗伯特·F·墨菲说过:“人类学把浪漫主义和启蒙精神紧紧结合起来,它从浪漫主义导出历史性和伴随着稀奇古怪各各相异的可取之处,而启蒙精神致力于在丰富多彩的人类表现中寻找秩序和内在合理性。”[1](P17)从这个意义上看,勃朗特姐妹虽处偏远之地,但地域阻隔并未使她们失去人类应有的鲜活的思想和特具的浪漫精神,相反,她们以浪漫的想象带动了自身的启蒙,又以启蒙的开发丰富了浪漫的想象,浪漫与启蒙伴随着勃氏姐妹度过了她们难忘的少年时代。

三、理想与成功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寻找生活出路的压力所迫,首先是夏洛蒂和勃兰威尔开始主动向社会出击,试图打开作品出版和写作成名之路。1835年至1839年间他俩先后多次分别给当时英国著名的《黑檀》杂志编辑,以及著名诗人骚塞、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写信自荐和寄送作品,均遭到不同程度的“冷遇”。其中骚塞在给夏洛蒂的回信中还谆谆规劝:“文学不能,也不应该是妇女的终身事业,妇女越是投入于她应尽的职责中,就越没有闲暇来从事文学活动,哪怕只是把它作为一种消遣也罢”。[2](P40)尽管屡遭挫折和不被那些文学精英所赏识认可,但夏洛蒂姐妹并没气馁,她们仍执着于理想的创作中,情系纸砚,梦绕笔端。遗憾的是勃兰威尔在理想受挫和恋爱失意的双重打击下酗酒自残,竟令人寒心地沉沦下去。

1846年5月,三姐妹诗集出版面世,但反响平平,在此后的一年里又售出了两本。尽管诗集的出版没能达到姐妹们预期的效果,但她们各自的小说创作出版计划却在默默而紧张地进行着。次年,三部小说脱稿,并分别被两家出版公司所接受。1847年年底,柯勒·贝尔(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埃利斯·贝尔(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阿克顿·贝尔(安妮·勃朗特)的小说《艾格妮斯·格雷》几乎同时出版,并且引起英国读书界的极大轰动和评论界的热情关注,人们被作品中那愤懑强烈的女性意识、狂放不羁的人物激情、不同凡响的旷野风骨所感奋。三部小说问世的第二年,在作品的影响和地位尚居高不下时,勃朗特三姐妹的真实身份因出版商之间的争执而被迫暴露——一个普通的牧师家庭竟一下子出现了三位作家,且都是女性,这个近乎神话的新闻无疑地同时为作品和作者都增添了无尽的奥秘和神圣的辉光。

一百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勃朗特三姐妹的出现惊出奇迹、传为佳话,但我们在赞誉“天才”时,不能不随之思考:一个苦难的家庭何以联袂脱颖出三位优秀的女性作家,披阅中外文学历史,这种文化现象也属罕见。从人生历程看,勃朗特三姐妹出身苦难、倍尝孤独、奋斗维艰,但勃氏家庭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精神家园。苦难、孤独、隔绝、死亡、失败、痛苦,没有击败她们的意志,泯灭她们的追求,相反,身处逆境的生活,却使她们激发出对理想的不懈努力。不能实现的理想属于梦幻,将幻梦变成现实,便是一种成功。勃朗特三姐妹由几个追梦的女孩,用她们纤弱的身躯,积年的心血,战胜苦难,冲破隔绝,不畏冷遇,不怕失败,“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辛勤地耕耘着艺术的园地,编织着理想的蓝天,这不是一种虚构的“神话”,而是一种实在的人生,正如马克思所言:“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丰富性,立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如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总之,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证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勃朗特姐妹以她们天才的努力,证实了哲人的这一判断。

1847年,《简·爱》和《呼啸山庄》在英国先后出版。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两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传的两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两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的《简·爱》因题材的新颖和感情的真挚立即引起当时评论界的重视,而艾米莉则凭着《呼啸山庄》这部有着奇想象力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然而人们没有想到, 这两姐妹的成功却源自她们那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凄凉、孤独的童年

勃朗特姐妹生长在一个穷牧师家庭,她们的母亲在孩子们还很年幼时患肺癌去世,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失去了母亲,孩子们的童年就象没有阳光的深冬,凄凉而没有欢乐。所幸的是,她们的父亲--那位穷牧师--学识渊博,他亲自教她们读书,指导她们看书读报,这些都给了她们很大的影响,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由于生活的凄苦,勃朗特姐妹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了一段童年。因为学校里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夏洛蒂和艾米莉的两个姐姐先后患肺病死去,这给夏洛蒂极其沉重的打击。后来,她将这家学校搬进了《简·爱》,并且为了纪念她的姐姐,在书中塑造了一个海伦·彭斯的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此后,夏洛蒂和艾米莉就回到家里,与弟弟勃兰威尔和妹妹安妮一起自学。

她们的家居住在荒凉偏僻的山区,再加上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因此她们游玩的场地只有一望无际的沼泽和西边的旷野。她们常在旷野里散步,感受着旷野的气氛,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她将旷野的感受全写进了《呼啸山庄》,构成了《呼啸山庄》的独特氛围。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她们四个便常常读书、写作诗歌以及杜撰传奇故事,她们自办了一个手抄的刊物:《年轻人的杂志》,自编自写自读,这给她们带来了莫大乐趣,对她们以后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一个初步锻炼。娄时,夏洛蒂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在14岁时开列的作品名单,就有22卷。

艰苦工作后的解脱

为了生活,勃朗特姐妹先后离家出外当家庭教师,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们强烈的愤怒之情。夏洛蒂倍感歧视和孤独,她憎恨家庭教师这个行当,两次都只工作了几个月就离开了,但这段经历却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在艰若、闭塞的生活中,勃朗特姐妹经常利用晚上的 一点余暇积极地写作,作为对一天枯燥乏味的辛劳工作的一种解脱。尤其是艾米莉,她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洗衣服、烧菜、烤面包,为了随时记下写作素材,她在厨房里干活时,总是随身带着纸和笔,只要一有空隙,就立即把脑了了里涌现的思想写下来,然后继续烧饭。

这一段时期,她们一直没有停止创作活动。1836年,夏洛蒂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了当时著名的桂冠诗人骚塞,不料骚塞竟认为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认为夏洛蒂没有特殊的才能。他决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他认为没有特殊才能的夏洛蒂·勃朗特在10年后会成为轰动英国文坛的作家。

勃朗特姐妹曾打算合力办一所学校,可是印了招生广告,却没有人来报名。这时她们唯一的弟弟勃兰威尔由于环境的刺激,养成了酗酒的恶习,并为些丢掉了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1845年秋季的一天,夏洛蒂偶然看到艾米莉写的一本诗集,她深受感动,想到写作也许是一条出路,于是,她动用了去世的姨妈留给她们的遗产,与两个妹妹合出一本诗集。但是尽管诗写得很美,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卖掉了两本。

小说创作上的成功

虽然如此,这本诗集的出版仍鼓舞了她们的创作情绪,于是勃朗特姐妹埋头写起小说来。这一年,安妮写成了《艾格妮斯·格雷》,艾米莉写成了《呼啸山庄》,夏洛蒂写成了《教授》。前两部都被出版商接受了,只有《教授》被退回。但夏洛蒂没有灰心,她开始写《简·爱》,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多都是她从生活中经历过的或是熟悉的。 她用了一年时间以相当快的速度写好了《简·爱》,两个月以后,书出版了,而《艾格妮斯·格雷》和《呼啸山庄》直到《简·爱》出版后方才出版。然而是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受到重视,《呼啸山庄》却不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呼啸山庄》以作者“心灵中非凡的热情”和她继拜伦之后无人可比的“强烈的情感、忧伤、大胆”震撼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心灵,于是,《呼啸山庄》被誉为“最奇特的小说”,艾米莉·勃朗特也以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同代达到15级,隔代的求婚方宠物等级必须大于或者等于20级,且隔代结婚的宠物双方必须不可以是三代以内的近亲宠物。征婚要花100元宝,求婚要有戒指,用元宝买,假如对方有戒指你就不用买了,双方有一个就可以。结婚,即有戒指的一方到教堂找山羊牧师去求婚,按提示输入对方的QQ号,对方在收到提示后,点击“我接受”就可以了。

夏洛蒂·勃朗特

名人姓名:夏洛特·勃朗特 Charlotte Bronte

出生年代:1816-1855

名人职称:英国女作家。

名人国家:英国

相关介绍:

夏洛特·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籍,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11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阿格尼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1852年,当时夏洛蒂已36岁,他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尽管她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认为尼古拉斯是真心爱她的,她自己也喜欢尼古拉斯,于是说服了父亲,于1845年6月和尼古拉斯结婚。在此期间,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他们的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花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她在写长篇小说《爱玛》。可是,命运多舛,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仅写完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是年39岁。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第二版本:

英国女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之姐,是活跃在英国文坛上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是三姐妹中年龄最大的。三姐妹 出生在英格兰北部约克郡一个与世隔绝的村子里。父亲是个穷牧师。全靠他们一位小有资产的姨妈资助他们上学,并留给他们财产。后来三姐妹利用这笔财产的一部分自费出版了他们的第一部诗歌合集。童年的夏洛蒂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用小本写一些奇特的故事。基于父母遗传的天分和他们后天的努力,三姐妹都有名擅长写作,1847年,他们都发表了小说,夏洛蒂用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了《简· 爱》。夏洛蒂当过教师和家庭教师,也曾与妹妹艾米莉一起于1842年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学习法语和古典文学。 夏洛蒂的作品主要描写贫苦的小资产者的孤独、反抗和奋斗,属于被马克思称为以狄更斯为首的“出色的一派”。《简·爱》是她的处女作,也是代表作,至今仍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实际上,勃朗特三姐妹自幼便热爱写作,常常一起在本上写一些关于伯爵的小说,可惜日后都丢失了。夏洛蒂还出版过诗集。她的其他小说有:《雪莉》(1849)、《维莱特》(1853)和《教师》(1857)。其中《维莱特》可以看做是她个人的小说体自传,与她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这位天生体弱的女作家是十九世纪英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勃朗特姐妹

1847年,《简·爱》和《呼啸山庄》在英国先后出版。这两部作品的出现,引起了文学界强烈的轰动;而这两部不朽的名著竟出于名不见传的两姐妹之手,更成了英国文学史上的佳话。这两姐妹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的《简·爱》因题材的新颖和感情的真挚立即引起当时评论界的重视,而艾米莉则凭着《呼啸山庄》这部有着奇想象力的小说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然而人们没有想到,这两姐妹的成功却源自她们那孤独、苦闷和不幸的生活。

凄凉、孤独的童年

勃朗特姐妹生长在一个穷牧师家庭,她们的母亲在孩子们还很年幼时患肺癌去世,这使全家陷入了不幸。失去了母亲,孩子们的童年就象没有阳光的深冬,凄凉而没有欢乐。所幸的是,她们的父亲--那位穷牧师--学识渊博,他亲自教她们读书,指导她们看书读报,这些都给了她们很大的影响,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由于生活的凄苦,勃朗特姐妹不得不在慈善学校度过了一段童年。因为学校里的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夏洛蒂和艾米莉的两个姐姐先后患肺病死去,这给夏洛蒂极其沉重的打击。后来,她将这家学校搬进了《简·爱》,并且为了纪念她的姐姐,在书中塑造了一个海伦·彭斯的可爱的小姑娘的形象。此后,夏洛蒂和艾米莉就回到家里,与弟弟勃兰威尔和妹妹安妮一起自学。

她们的家居住在荒凉偏僻的山区,再加上这个家庭一向离群索居,因此她们游玩的场地只有一望无际的沼泽和西边的旷野。她们常在旷野里散步,感受着旷野的气氛,特别是艾米莉,她表面沉默寡言,内心却热情奔放,她将旷野的感受全写进了《呼啸山庄》,构成了《呼啸山庄》的独特氛围。为了打发寂寞的时光,她们四个便常常读书、写作诗歌以及杜撰传奇故事,她们自办了一个手抄的刊物:《年轻人的杂志》,自编自写自读,这给她们带来了莫大乐趣,对她们以后成为著名的作家是一个初步锻炼。娄时,夏洛蒂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在14岁时开列的作品名单,就有22卷。

艰苦工作后的解脱

为了生活,勃朗特姐妹先后离家出外当家庭教师,屈辱的生活激起了她们强烈的愤怒之情。夏洛蒂倍感歧视和孤独,她憎恨家庭教师这个行当,两次都只工作了几个月就离开了,但这段经历却为《简·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素材。在艰若、闭塞的生活中,勃朗特姐妹经常利用晚上的一点余暇积极地写作,作为对一天枯燥乏味的辛劳工作的一种解脱。尤其是艾米莉,她除了工作之外,还要承担全家繁重的家务劳动,洗衣服、烧菜、烤面包,为了随时记下写作素材,她在厨房里干活时,总是随身带着纸和笔,只要一有空隙,就立即把脑了了里涌现的思想写下来,然后继续烧饭。

这一段时期,她们一直没有停止创作活动。1836年,夏洛蒂把自己写的几首诗寄给了当时著名的桂冠诗人骚塞,不料骚塞竟认为文学不是妇女的事业,而且认为夏洛蒂没有特殊的才能。他决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他认为没有特殊才能的夏洛蒂·勃朗特在10年后会成为轰动英国文坛的作家。

勃朗特姐妹曾打算合力办一所学校,可是印了招生广告,却没有人来报名。这时她们唯一的弟弟勃兰威尔由于环境的刺激,养成了酗酒的恶习,并为些丢掉了工作,成为家庭的负担。1845年秋季的一天,夏洛蒂偶然看到艾米莉写的一本诗集,她深受感动,想到写作也许是一条出路,于是,她动用了去世的姨妈留给她们的遗产,与两个妹妹合出一本诗集。但是尽管诗写得很美,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卖掉了两本。

小说创作上的成功

虽然如此,这本诗集的出版仍鼓舞了她们的创作情绪,于是勃朗特姐妹埋头写起小说来。这一年,小妹妹安妮·勃朗特写成了《艾格妮斯·格雷》,艾米莉写成了《呼啸山庄》,夏洛蒂写成了《教授》。前两部都被出版商接受了,只有《教授》被退回。但夏洛蒂没有灰心,她开始写《简·爱》,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很多都是她从生活中经历过的或是熟悉的。她用了一年时间以相当快的速度写好了《简·爱》,两个月以后,书出版了,而《艾格妮斯·格雷》和《呼啸山庄》直到《简·爱》出版后方才出版。然而是只有《简·爱》获得了成功,受到重视,《呼啸山庄》却不为当时的读者所理解。

希望可以帮得上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308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