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婚浪漫而美好,而不同的国家由于文化、生活方式不同,求婚的方式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西方人求婚用什么方式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下面我告诉大家西方人怎么求婚。
西方人求婚之尼日利亚挨打求婚
在尼日利亚东北的伊搏族中,当一个小伙子爱上一位姑娘,前去求婚时,女方的亲属就会手持木棒相迎,当男子到来时,就毫不客气地将这位男青年痛打一顿。如果这位青年经受不了这番棒击,这就说明婚后不能应付遇到的种种不幸,姑娘也就不愿意和这位青年结婚了。
西方人求婚之意大利人求婚
意大利是艺术之都,它们的求婚非常有风格,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男女求婚,主动权往往操纵在女子手里。如果女子在一个男子面前把头发打了一个尖结,那就表明:“你被我猎取了。”
西方人求婚之墨西哥奏响小夜曲求婚
墨西哥的男青年,如果爱上了一个姑娘,他就聘请乐队到姑娘的窗下奏小夜曲,表示求婚,有时可以从半夜唱到天亮。
西方人求婚之英国交通灯求婚
英国人的求婚是相对较容易的,英国的女孩到了结婚年龄,便采用一种“交通灯”的方式,特地穿上不同颜色的紧身衣服,向男子示意。如果是穿绿色,就表示:“来吧,通行无阻”、如果穿**,则表示:“可能,机会是一半”;如果是红色,那表明:“停止,不要碰我!”
西方人求婚之特洛布里安群岛熟鸟求婚
在太平洋的特洛布里安群岛上,青年人求爱的方式也很特别,如果有一个姑娘用牙猛咬了一个小伙子,那就表示姑娘爱上了他。刚果的小伙子向姑娘求婚时,常常是把一只烤熟的鸟送给姑娘,并说:“这鸟是我亲手打来的。”如果姑娘爱他,也回赠给他一个玉米棒子,并说:“这是我亲手种出来的。”
西方人求婚用什么方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求婚方式和习俗,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很多地方的求婚习俗也开始淡化,追求时尚浪漫求婚的是越来越多,不管什么样的求婚方式,用心才是珍贵的。
我现在的老公跟我求过两次婚,因为他的第一次求婚实在是太烂了。所以虽然我也愿意嫁给他,但是求婚这么重要的事情当然不能随意放过,于是就让他又求了一回,第二次还是满意的。我的经历给各位男同胞和女同胞分享一下:
第一次是我们在重庆旅游。当时是夏天,快40多度,我们玩了一天,非常非常的累,还吃了很辣很辣的重庆火锅。结果身上都是汗,脸上也是油。老公有一点中暑的症状,于是我们就回酒店休息。结果他突然说,哎呀,我身体好不舒服啊,我要死了,死之前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情。我说什么事情,他接着就从荷包里面摸出了一对戒指,向我求婚。
我当时真的是哭笑不得,我说你这样子的求婚,一点形式感都没有,而且我们现在都那么矬,怎么照相发朋友圈呢。然后我就让他以后重新求。老公虽然非常沮丧,但还是同意了。
第二次求婚是我在英国留学期间,放春假,老公从国内飞来看我,我们一起去希腊旅游。在圣托里尼的白房子里,他又向我求婚,而且还提前找我的好朋友们录了祝福的音频,一段一段的放给我听。在异国他乡听到好朋友们的祝福,觉得非常惊喜。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感觉很不错。房间里还准备了红酒和鲜花。我看他还比较有诚意,算是有备而来,就终于答应他了。
所以求婚并不需要太铺张浪费,关键是心意。要让女生觉得有仪式感,觉得自己被重视。而且男生们需要记住的一点是,一定要在女朋友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情况下再向她求婚,不然如何发朋友圈呢?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以第一人称叙述,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亲切感人。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一、生平和创作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籍,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22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作者: Noras 2007-1-7 09:00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夏洛蒂·勃朗特生平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1852年,当时夏洛蒂已36岁,他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尽管她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认为尼古拉斯是真心爱她的,她自己也喜欢尼古拉斯,于是说服了父亲,于1854年6月和尼古拉斯结婚。在此期间,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他们的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花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她在写长篇小说《爱玛》。可是,命运多舛,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仅写完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是年39岁。
作者: Noras 2007-1-7 09:01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夏洛蒂·勃朗特生平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女作家,曾被马克思誉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长篇小说《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一、生平和创作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约克郡的豪渥斯,父亲是当地圣公会的一个穷牧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夏洛蒂·勃朗特排行第三,有两个姐姐、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即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也是著名作家,因而在英国文学史上常有“勃朗特三姐妹”之称。
夏洛蒂·勃朗特的童年生活很不幸。1821年,即她5岁时,母亲便患癌症去世。父亲收入很少,全家生活既艰苦又凄凉。豪渥斯是山区的一个穷乡僻壤,年幼的夏洛蒂和弟妹们只能在沼泽地里游玩。好在父亲是剑桥圣约翰学院的毕业生,学识渊博,他常常教子女读书,指导他们看书报杂志,还给他们讲故事。这是自母亲去世后孩子们所能得到的唯一的乐趣,同时也给夏洛蒂以及两个妹妹带来最初的影响,使她们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824年,姐姐玛丽亚和伊丽莎白被送到豪渥斯附近的柯文桥一所寄宿学校去读书,不久夏洛蒂和妹妹艾米莉也被送去那里。当时,只有穷人的子女才进这种学校。那里的条件极差,教规却非常严厉,孩子们终年无饱食之日,又动辄要受体罚,每逢星期天,还得冒着严寒或者酷暑步行几英里去教堂做礼拜。由于条件恶劣,第二年学校里就流行伤寒,夏洛蒂的两个姐姐都染上此病,被送回家后没几天都痛苦地死了。这之后,父亲不再让夏洛蒂和艾米莉去那所学校,但那里的一切已在夏洛蒂的心灵深处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她永远忘不了这段生活,后来在她的小说《简·爱》中,她又饱含着痛切之情对此作了描绘,而小说中可爱的小姑娘海伦的形象,就是以她的姐姐玛丽亚为原型的。
夏洛蒂回到家里后,生活又像过去一样,但她和妹妹们的兴趣却更加广泛了。她们一起学音乐,弹琴、唱歌,画画,而最使她们感兴趣的却是学习写作。勃朗特一家一向离群索居,夏洛蒂姐妹自幼性格孤僻,在豪渥斯这个孤寂的村落里,她们所能找到的唯一慰籍,就是面对荒野任凭想象力驰骋,编写离奇动人的故事。当时夏洛蒂14岁,已写了许多小说、诗歌和剧本,据她自己开列的书单,她共写了22卷之多,每卷60到100页。这些习作尽管还很幼稚,但已表现出相当厚实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习作,可以说为她往后在文坛上一举成名作了充分准备。
15岁时,夏洛蒂进伍勒**在罗海德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她为了挣钱供弟妹们上学,又在这所学校里当了教师。她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写作,但至此还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1836年,也就是在她20岁时,她大着胆子把自己的几首短诗寄给当时的桂冠诗人骚塞。然而,得到的却是这位大诗人的一顿训斥。骚塞在回信中毫不客气地对她说:“文学不是女人的事情,你们没有写诗的天赋。”这一盆冷水使夏洛蒂很伤心,但她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仍然默默地坚持写作。
作者: Noras 2007-1-7 09:01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夏洛蒂·勃朗特生平
1838年,夏洛蒂离开伍勒**的学校。第二年,她到有钱人家里担任家庭教师。这一职业在当时是受歧视的,而夏洛蒂更是亲身体验了作为一名家庭女教师的辛苦与屈辱。她在当时给妹妹艾米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私人教师……是没有存在意义的,根本不被当作活的、有理性的人看待。”所以,她很快就讨厌甚至憎恶家庭教师这一行当了。她在1839年和1841年分别当过两次家庭教师,但每次都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忍受不了。
也就是在这两年里,有人向夏洛蒂求婚:一次是她的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但是,这两次求婚都被她拒绝了,原因是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传统要娶个妻子而已。
夏洛蒂和艾米莉都不愿离开家到外面去谋生,但仅靠父亲的收入又无法生活,于是她们便想在本村办一所学校,教当地孩子读书,这样也许能维持生计。她们都想教法语,可是她们的法语并不好。这时,在她们家里帮助照料家务的姨妈挺身而出,拿出她所有的积蓄,让姐妹俩到布鲁塞尔去攻读法语。
这样,她们就进了布鲁塞尔的一所法语学校。这所学校是由一对姓埃热的夫妇办的,并由埃热先生亲自教授法语。埃热先生的法国文学造诣很深,勃朗特姐妹俩在他的教诲下,仅用一年时间,就掌握了法语基础知识,还阅读了大量法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各种流派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但是,对夏洛蒂来说,在布鲁塞尔的一年间,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埃热先生本人。他不仅学识渊博,聪明过人,还有一种对年轻女子非常有吸引力的男性气,即容易激动,有点粗鲁,但十分率直、爽快。夏洛蒂内心已爱上这个有妇之夫,但她始终没有明确表露。埃热先生对她则全然无心,所以她就把这种微妙的情感一直压在自己心里。
从布鲁塞尔回国后,夏洛蒂便和两个妹妹一起开始筹办学校,还挂出了“勃朗特姐妹学校”的招牌。可是,她们万万没有想到,在几个月里竟然没有一个学生来报名入学,等来的只是上门收税的官员。
办学的理想破灭了。夏洛蒂觉得,写作也许还有出路。1845年秋天,她偶然读了妹妹艾米莉写的一些诗,突然想到她们三姐妹可以合出一本诗集。于是她们商量之后,每人拿出一些诗合在一起,用当时已去世的姨妈留下的一些钱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她们没有署真名,而是分别用了三个假名: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和阿克顿·贝尔。尽管她们的诗写得很美,却没有人注意,出版后只卖掉了两本。
但是,不管怎么说,诗集的出版对她们来说总是一件大事。她们的创作热情受到了激励,于是三姐妹又开始埋头写小说。这时,夏洛蒂已三十岁。她花了将近一年时间,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取名《教师》;妹妹艾米莉和安妮则分别写了长篇小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她们把三部小说一起寄给出版商。不久,出版商回复她们说,《呼啸山庄》和《艾格妮丝·格雷》已被接受,但夏洛蒂的《教师》将被退回。
这对夏洛蒂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打击。但她没有退缩,反而憋着一股气又开始写另一部长篇小说。这就是《简·爱》。
《简·爱》中的人物和情节,大多是她在生活中经历过或者非常熟悉的,再说她又充满了激情,所以写作进度很快,不到一年就脱稿了。稿子交出去后,令出版商大为惊喜,通宵不眠地审读。最后,出版商认定它是一部杰作,决定马上出版。就这样,两个月后,《简·爱》(1847)就问世了,而两个妹妹的作品此时还在印刷之中。
不久,三姐妹的三部作品全部问世。当时的英国文坛大为震惊,因为三姐妹的三部长篇小说都非常出色,尤其是夏洛蒂的《简·爱》(初版时作者署名为柯勒·贝尔),更是引起轰动,大街小巷里都在谈论这部小说,人们还到处打听和猜测,作者到底是谁?
勃朗特三姐妹出了名,为全家带来了欢乐。但是不久,家里就发生了一连串不幸事件。1848年9月,她们的弟弟患病去世。三个月后,艾米莉染上结核病,相继去世。夏洛蒂担心小妹妹安妮也会染上,不巧事情正是这样。安妮得病后拖了5个月,也离开了人间。
夏洛蒂深受打击,她只有全身心投入写作,才能暂时遗忘内心的悲痛。她埋头写长篇小说《谢利》,于1849年8月完成,10月出版。《谢利》使她再一次获得巨大成功。这之后,她便去了伦敦。在伦敦的几年里,她结识了不少作家,其中最有名的是萨克雷和盖斯凯尔夫人。萨克雷对她的作品评价很高,而她则把《简·爱》第二版题献给萨克雷,以表示对这位著名作家的敬意。盖斯凯尔夫人成了她的挚友,两人过往甚密。
1852年,当时夏洛蒂已36岁,他父亲的助手尼古拉斯牧师向她求婚。尽管她父亲并不同意,但夏洛蒂认为尼古拉斯是真心爱她的,她自己也喜欢尼古拉斯,于是说服了父亲,于1854年6月和尼古拉斯结婚。在此期间,她还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维莱特》。
他们的婚后生活相当幸福。夏洛蒂在照顾丈夫和父亲之余,仍花大量时间从事写作。她在写长篇小说《爱玛》。可是,命运多舛,只过了6个月幸福的家庭生活,《爱玛》也仅写完两章,夏洛蒂就一病不起了。此后,她在病床上痛苦地挣扎了3个多月。1855年3月31日,这位性格刚强、才华出众的女作家与世长辞,是年39岁。
夏洛蒂·勃朗特虽然一生仅写了四部小说(即:《教师》、《简·爱》、《谢利》和《维莱特》,其中《教师》在她去世后才出版),但她在文学史上却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在她的小说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的强烈愿望。这一主题可以说在她所有的小说中都顽强地表现出来,而将女性的呼声作为小说主题,这在她之前的英国文学史上是不曾有过的——她是表现这一主题的第一人。此外,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物和情节都与她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女性主题加上抒情笔调,这是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基本特色,也是她对后世英美作家的影响所在。后世作家在处理女性主题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尤其是关心女性自身命运问题的女作家,更是尊她为先驱,并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历来在人们的印象里,女性在情感关系中多是被动的那一方,女性朋友们自己有时候也因为受到“男性应该主动求爱”的传统思想,出于矜持而不愿主动示爱,但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却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妇女求爱日”,今天就让妇女节为你介绍。
妇女求爱日是英国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习俗。据说早在1288年,苏格兰就已经通过确定2月29日为“妇女权利日”的法律,当时的玛格丽特女王颁布法令,宣布在闰年的2月29日,妇女有权摆脱世俗的清规戒律,大胆地向自己犹豫不决的情人求爱。
而在这一天拒绝女性求爱的男性,则需支付1英镑,作为象征性的“赎免”,或者以绸缎衣服赠给“伤心的女方”。另外,在女人主动向男人求婚的同时,还规定要对那些无拘无束地追逐女性、又拒绝接受警告的男人实行罚款。
从十七世纪开始,“妇女求爱日”的风俗习惯广泛流传并普及整个欧洲,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每到闰年的二月二十九,向男子求婚的女子多达数千,曾有英国某电视台的气象女播报员,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向在场的摄影师求婚,最终抱得帅哥归,传为浪漫美谈。
历史上知名女性向男性求婚成功的例子并不少见。例如维多利亚女王,她于1839年的10月15号向后来成为她丈夫的阿尔伯特求婚。由于要鼓足勇气求婚,维多利亚女王人都瘦了一大圈。她在日记里面写道:如果他同意的话,那我真是会喜出望外。幸运的是,阿尔伯特回答说:他非常高兴接受求婚。
而近几十年最着名的例子,恐怕就算是着名的匈牙利影星嘉宝了。嘉宝曾经说过,她的九个丈夫,都是嘉宝自己求的婚。对此嘉宝的解释是:男人的主意要女人拿。另外,英国现任君主伊丽莎白女王,虽然是她的丈夫菲利普王子求的婚,但是由于门第关系,女王事先已经告诉了菲利普王子她会同意这门婚事。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击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被求婚发朋友圈是先发还是视频,这个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被求婚发朋友圈是先发还是视频,这个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的。求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大多数女生被求婚之后都会发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喜悦与幸福。
世上千千万万的人之间,两个陌生人相遇的概率是000487,相爱概率是0000049,在这样微乎其微的概率下,遇见的人,这该是多么有缘分的一件事,而在遇见的人之中,又恰好有相爱一生的人,这不失为人生幸事。
那么吉增·佩玛和她的王子吉格梅偶然间相识,而后相爱,最后厮守终身,对他们而言,这便是最美的遇见。
年少时一见钟情
吉增·佩玛一个普通的90后藏族女孩,出生在一个有一定地位的外戚家庭,母亲的家族在当地有一定的势力,母亲出生在当地很有名的世家家庭,父亲是前扎西冈总督的外孙,祖父是前王后同父异母的兄弟。
综合来说,吉增·佩玛家中有一定的财力和势力,但是要是比起王室还是有一定的地位悬殊的,但就是两个身份地位不相匹配的人,吉增·佩玛和吉格梅还是结婚了,在他们三十岁和二十岁的最好年纪,说起他们的相遇也是很美好的。
那是一场家宴,作为王室外戚,吉增·佩玛也跟随父亲参加了,当时的吉增·佩玛是七岁的小姑娘,正是最可爱活泼的年纪。
作为王子,吉格梅自然是这场家宴人们关注的对象,面对人们不断的问题,吉格梅一开始还很有耐心的一一回答,但到底还是个十七岁的孩子,他感到十分烦躁,为了摆脱这种让人郁闷的氛围,吉格梅躲进院子里透气,遇见了同样出来溜达的吉增·佩玛。
吉增·佩玛一点也不怕生,主动和吉格梅打招呼,看着面前仰着小脸冲自己笑的小女孩,吉格梅内心泛起波澜,小姑娘笑得过于美好,在两个人的交流中,吉格梅心中不知不觉涌上一个念头,他对面前的小女孩说:“等你长大后,若你未嫁,我未娶,你可愿意做我美丽的妻子?”
或许在别人看来,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对一个七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有些好笑,那时候的吉格梅也不明白什么是爱,只是在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只有这个念头。
七岁的吉增·佩玛更是不明白,她也不知道面前这个帅气的大哥哥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也许就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懵懵懂懂的她笑着点头,于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就许下了一生的诺言。
努力变得优秀
从初次相遇之后,两个人的交集并未中断,只是没有频繁的见面,每年吉格梅会细心地为吉增·佩玛准备生日礼物。
身为王子,吉格梅自然是优秀的,他曾就读于美国波士顿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继位以后更是把子民放在首位,经常外出观察百姓的生活,与百姓之间没有身份的隔阂,有这样优秀的一个榜样,吉增·佩玛心中也有了动力。
吉增·佩玛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她从小就学习各种才艺,舞蹈、画画、摄影都很擅长,品学兼优的她考入了印度最好的学校,随后在英国伦敦的摄政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教育,主修国际关系心理学。
她对篮球也有很大的兴趣和天赋,在大学期间经常去打篮球,还曾担任篮球队的队长。因为喜欢绘画和舞蹈,也参加了很多学校举办的舞蹈比赛。
热爱摄影,热爱一切鲜活在生命里的事物,同时她也有着语言天赋,在印度的劳伦斯学院学习的时候就学习的英语,除了英语之外,她还能讲流利的印度语。
在校期间,她也主修过很多专业,历史、地理等科目每项都是很优秀,全部拿的A等,可以说吉增·佩玛是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孩。
实现当初的约定
就这样两个人共同优秀的成长着,吉格梅三十岁的时候,王室中开始考虑他的婚事,不丹的王后一定要是一个能配得上王子的人,在大臣提出请吉格梅考虑婚事的时候,吉格梅脑海里浮现出的是吉增·佩玛的脸庞,他觉得自己的小姑娘也长大了,是时候履行当初的诺言了。
在吉格梅心系吉增·佩玛的日子里,吉增·佩玛也是一样。吉格梅优秀高大帅气,他也是人们心中的好国王,这样一个人,在吉增·佩玛情窦初开的年纪怎么能不为之心动。
虽然家庭地位不能和吉格梅相匹配,但是好在吉格梅从不是在意身份地位的人,他在意的只是他的姑娘对他的心意,况且吉增·佩玛也是这样优秀的一个人。
在别人询问的时候,吉格梅曾明确地表示:“未来王后的人选必定是要热情善良,愿意毫无保留的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人民与国家的人。”
在他心中,吉增·佩玛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年轻,但是早已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她配得上王后的位置。
当吉格梅表达自己的心意时,吉增·佩玛无措之余更多的是同样的爱意,于是在吉格梅三十岁的时候,他如愿兑现了当初的承诺,接他的小姑娘回家了。
2011年,在普纳卡堡三十岁的国王迎娶了二十岁的王后,婚礼举办的并不隆重,没有邀请外来媒体,也没有邀请国际外宾,一切流程按照不丹当地的传统习俗,没有豪华的酒店和房间,在当地的一个地方,邀请了双方的亲朋好友以及当地的百姓,婚礼上都是祝福的声音。
不丹虽然是国土面积很小的国家,发展也很落后,但却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因为他们的心都是连在一起的。
国王和王后的大婚对百姓来说是大喜事,每个人都送去他们最平凡但又最珍贵的祝福,从此以后,他们的国王身边多了一个爱他的人,百姓也多了一个大爱的王后,以后的不丹的未来由他们两个共同肩负。
等待了十四年的遇见,在那一刻,这份遇见画上了完美的句号。现在他们已经结婚十年了,在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始终相敬如宾,时间没有冲淡他们的爱情,而是给这份爱添了一个又一个的惊喜,他们有一个四岁的孩子,并且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小生命。
吉格梅也秉承着对妻子的忠心和爱,没有娶其他女子,只有吉增·佩玛一个王后。这是现实版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的水晶鞋也没有跑丢,因为王子始终在她身边。
小结:
释迦摩尼说:“伸手需要一瞬间,牵手却要很多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绝非偶然。”
看到吉格梅和吉增·佩玛的爱情,我们是为之动容的,年少的诺言却从未被忘记,这是放在心底深处的在意,也是命中注定的缘分。我们的一生会遇见很多人。
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情,有爱情,有友情,有亲情。他们美好的爱情是可贵的,在感情面前,我们都是普通人,有着同样的追求,找寻着自己的幸福。
希望每个人都是如此,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遇见了就好好把握,握住满手星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