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成亲时要写婚书,古代结婚证都写什么内容?

古代夫妻成亲时要写婚书,古代结婚证都写什么内容?,第1张

婚书格式及内容一谨遵坤命,选择嫁娶期 1、行嫁利月兹择于 ×年×月×日,全吉。 2、娶送男女客人,忌 ×相,大吉 3、上下车轿,面向×方 迎喜神,大吉。 4、安庐坐帐,宜用×屋×间。 5、冠戴面向×方迎贵神,大吉。 坐帐面向×方迎福神,大吉。 

聘礼多是红、蓝袄面、戒指、坠子、带子等,用红包袱包好,上插柏枝,取“长命百岁”之意。临清称为“查日子”,男方查定迎娶日期正式通知女方,附上“迎亲帖”(俗又称“上头帖”),上书新娘衣冠、开面、梳妆、上下轿的方向、时辰等事项。

欣攀尊翁令爱×××,喜结秦晋之好,遂成金玉良缘。×××尊翁阁下台鉴:舍下小儿×××蒙神赐福,谨择定于公元××年××月××日暨农历××年××月××日小儿亲往往贵府迎娶。    专此恭达姻眷弟×××熏沐叩拜 ××年××月××日

第一面:婚礼 或谨遵婚礼第二面:谨占吉期,择定于农历×月×日命几子××亲迎   特达贵府 论新人上轿宜面向×方,迎喜神大吉大利。论新人下轿宜面向×方,背本命大吉大利。论新人梳妆上头宜面向×方,迎福神大吉大利。

第三面:天地氤氲 咸恒庆会金玉满堂 长命富贵第四面:风雨附会第五面:金玉满堂第六面:长命富贵第七面:大德望×翁×老先生亲家大人之禧 阁下姻眷弟×××熏沐顿首叩拜第八面:龙凤呈祥 永结良缘

婚约书最早起源于唐代婚书在早年间为手写,多用红纸墨书,其中包括求婚帖、上面书写着男女双方的生辰,介绍人、主婚人、订婚人、结婚人以及祖父母的名字甚至曾祖父、曾祖母的名字等等。婚书格式及内容。

婚书格式及内容五:者用之 大吉第三折喜结百岁良缘欣成千金之诺 婚约书就是旧时结婚的文约,以上婚书格式及内容为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结婚证”的美感。

引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关于婚嫁是非常讲究的,对于古人来说结婚的话是要讲究三书六礼,三媒六证。大家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会听过古代人的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即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是需要在各种规范礼仪夏生活的,像婚假的话都需要按照规矩办事情。三书主要是在婚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文书,包括礼书,聘书和迎书。六礼是从求婚到完婚,整个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礼法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以及亲迎。所以在古代某些时代如果不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就不被承认的是不会承认是明媒正娶的,而且礼节是否完善也意味着婚姻是否吉利。不过在不同朝代时期,婚俗礼仪也有所不同。

成亲礼仪

首先男方会先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答应之后男方在备好礼去求婚,男方家里在进行纳采时需要准备关于30种具有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方。女方家长在接受提亲之后,再将女儿的八字给到男方。男方收到女方的八字之后,就会将双方的跟帖给到组方来请示吉凶,确保双方八字没有相克相冲,再进行缔结婚姻。之后在大婚前一段时间,男方请媒人带好聘礼和礼书到女方家里,这个时候女方是需要回礼的。之后再由男方家里选定良辰吉日,进行迎亲,完成拜天祭祖的仪式。

定亲

在古代定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男方是需要准备一些东西给到女方,女方回礼一般是由经团邮包或者女方自己做的绣品同时也要给定金凭证,即过书。女方在给到男方回听俗称文定。

总结

最后从这些礼节当中可以看出古代对于婚姻的重视程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也开始省去了很多环节也都开始提倡从简,但是还是有很多人为了彩礼以及婚宴这个事情发愁。

  介绍几个古代求婚故事吧!

春秋郑国徐吾犯妹妹的择婿。徐吾犯是郑国大夫,妹妹徐吾氏很美丽,下大夫公孙楚送了聘礼,订为未婚妻。上大夫公孙黑羡慕徐吾氏的容貌,也送来礼物,强作婚约。在这两个求婚者面前,作为家长的徐吾犯不知如何是好,遂报告执政子产。子产说这是国家政治不清明,才出现两个大夫争夺妻室的事,不是你家的过错。你也不用犯难,问你妹妹,她爱嫁谁就嫁谁。徐吾犯同两大夫商量了,都同意由徐吾氏决定的办法,于是二人分别来到徐吾家求亲。公孙黑穿着华丽的服装,将作为聘礼的物币置于堂上;公孙楚衣军服,在院中射箭,接着跳跃到车上离去,他没有再送贽礼,因为在先已给过聘金,认为不需要另送了。

徐吾氏在屋内认真地观看了两位大夫的行动,选择了自己的情人。她认为公孙黑确实漂亮,但不能做自己的丈夫,而公孙楚表现出男子汉的气概,决定嫁给他。她的哥哥尊重这种意向,徐吾氏遂同公孙楚结为伉俪。这桩婚事到此并未结束,失败的公孙黑不甘心,要杀死公孙楚以夺取徐吾氏,公孙楚一怒之下把公孙黑打伤,于是招来流放之祸(《左传·昭公元年》),徐吾氏后来生活如何,不得而知。她在两大夫之间,不以品貌、爵秩取人,有其爱情的标准。

杨宇翔绘公孙楚射箭求婚图西晋贾午与韩寿的结合,有类似于《西厢记》中张生、莺莺相爱的某些情节。贾午是司空贾充的次女,贾充宴请宾客,贾午常常从内室窥视客厅情景。韩寿是贾充的幕僚——司空掾,常来参加宴会。他长得俊美,风度又好,被贾午看中。爱慕的感情不能控制,睡觉中也想到他,然而无从接近,就问身边的婢女,知道不知道他是谁。正好有一人原来是韩寿的奴婢,贾午就通过她与情人通音信,并约韩寿夜间跳墙进入闺阁。二人情好,贾午把西域进贡的奇香从贾充房间偷来送给韩寿。贾午有了情人,高兴异常,以至其父感觉到她“悦畅异于常日”,终于发现他们的往来,并承认既成事实,让二人成了亲(《晋书·贾谧传》)。

刺史徐邈的女儿,与贾午是同时代的人,也有一段选婿的经历。徐邈为给女儿择配,大会佐吏,令女儿在内室观看,暗中挑选。来客中有从事王浚,姿貌俊秀,年轻时不注意名节,后乃改变行为,立大志向。他在宴席中的表现,被徐女相中,告知母亲,徐邈就让他们结为夫妇(《晋书·王浚传》)。王浚后来在平定孙氏吴国中立了大功,官拜抚军大将军、散骑常侍。徐氏女真是慧眼识才。

以上诸女是在父兄监护下择婿的,而南朝荀阐之的女儿则是完全自主的。荀阐之,广陵人,官给事中,他女儿的婚事,《南史·荀伯玉传》记云:“当嫁,明日应行,今夕逃随人去,家寻求不能得。”看来,荀女早已有了恋人,不满意家长相中的夫婿,在出嫁的前夕,随着意中人逃跑了,而且事情做得秘密,家里人找也找不到,很可能还得到别人的帮助。她决心与家庭决裂,可见爱情深笃,不管什么情况也不动摇。

唐末郑畋女儿选婿,其结果别是一种情形。司空、门下侍郎平章事郑畋有女当婚,时有余杭人罗隐,善作诗,尤喜咏史,然而屡次考试不能得第,郑畋赏识他,时与往来。郑畋女儿非常喜欢罗隐的诗,不时诵读,郑畋以为女儿爱慕罗隐,想为他们作配,于是招请罗隐,郑女在帘内观看他。这一看不要紧,由于罗隐长相丑陋,同她从诗中得的印象相反,因而对罗隐深为厌恶,从此不再念他的诗。郑畋知道女儿原来只是爱读罗隐的诗,而并不喜欢这个人,就不再给女儿谋算这门亲事(《旧五代史·罗隐传》)。在自家婚事上,郑女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得到父亲的充分理解。

南宋理宗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女儿,封为周、汉国公主,喜爱异常。公主到了及笄之年,议选驸马,宰臣建议选本科进士第一名周震炎。当周状元廷谢时,公主在屏风内看到周,表现出不高兴的情绪,理宗知道了女儿的心意,就不采纳宰臣的意见,周震炎从而失去了做驸马的机会。理宗是宋理宗画像宁宗杨皇后所立,为酬恩,选定杨后侄孙杨镇做驸马,对这桩婚事公主再没有异议。婚后,理宗为有天伦之乐,在大内附近为公主建造宅第,时常到公主府欢聚。但是好景不长,公主活到22岁就病死了(《宋史·公主传》)。

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中国古籍《礼记》和《仪礼》都对此有所论述。《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另据《仪礼》载:“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由此可见,这传统婚俗始创于西周时期。一般认为,此婚俗于秦朝已经定下,其后用于汉朝。

这古代的结婚过程,与现代的意义有点不同。现代的结婚过程一般指结婚当日所举行的礼仪,三书六礼的结婚过程则包括了从谈婚、订婚到结婚等过程的文书和礼仪。

与现代相似,整个传统婚姻习俗礼仪通知了亲属邻里,以取得社会的认可和保障。除此之外,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使结婚的夫妇取得祖先神灵的认可和承担履行对父母及亲属的权利义务。

故此在古代某些时代,男女若非完成三书六礼的过程,婚姻便不被承认为明门正娶;嫁娶仪节的完备与否,直接影响婚姻的吉利。不过,在不同的中国朝代时期中,婚俗礼仪亦有所不同。

当儿女婚嫁时,由男家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家提亲。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246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