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 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2缅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
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越南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宗教信仰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欢庆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说,4月30日对越南南方的人民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临近的时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挂起了鲜艳的国旗,走在大街上红旗飘飘;各单位都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也是喜气洋洋的……人们很容易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动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统一广场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民族风情园,在里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是越南的一个缩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别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盘,但最让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盘上,身穿有标志的服装,他们便是“棋子”。由在场外的“统帅”指挥“棋子”进攻的路线,走棋的方法和中国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对垒时,两方都尽全力对抗,互相打斗,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盘棋让人的感觉就是“活”的。
荡秋千也是越南的一个传统的节目,据越南朋友介绍,每次庙会都少不了的。
秋千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秋千的绳子外面套着的是长长的竹竿,所以荡起来时,绳子不会弯,而且弧度也大。一般秋千上可以站两个人,下面有人用绳子拉。可以想象———身穿飘逸传统服装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秋千被高高的荡起时,像飞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烟花飞起,接着是一阵阵热闹的锣鼓声,往前挤一看,原来是水上木偶戏。越南水上木偶戏是世界木偶戏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艺术生命,水上木偶戏的艺术家们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在一阵阵爆竹声、锣鼓声、螺号声中,龙、鱼、龟争先恐后跃出水面,这些神灵的动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塑造,涂上生漆金粉和各种色彩,显得质朴可爱。在水上木偶戏的传统保留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金龟喷水,仙女随着“神曲”起舞的那种充满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传统的戏曲,有改良戏等。表演的人身着传统的服装,唱着古老的曲子,跳着有节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走到哪都会有这韵味十足的曲子萦绕在耳边。
民族风情园里,也有品种众多的美食展览,有春卷、米粉、卷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里参观,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
2.泰国通常称呼人名时,在名字前加一个"坤"字,无论男女均可用,表示为"先生"、"夫人"、"**"之意。
3.泰国人忌讳用脚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着时,也不允许将脚尖对着别人,此举被视为不礼貌的做法。抚摸对方头颅或挥手越过别人头顶,被视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动作。
4.泰国人认为右手高贵,而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给别人递东西时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要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亲手送赠,那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因为僧侣是不允许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庙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庙的人,衣着必须端庄整洁,不可穿短裤、迷你裙、袒胸露背装或其他不适宜的衣服。在寺庙内,可以穿鞋,但进入佛殿时,必须脱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毁,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失敬的动作。
6.尊重王室。在泰国处处可以见到国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币、纸币、日历牌、挂图等,由此可见对皇室的敬重。游客要小心表现适当的礼仪,例如在公共场合有皇室人员出席时,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
7.不要在公共场所做有伤风化的举动,例如在公共场合应避免和泰国人接吻、拥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尽管未触犯法律,但是违背了泰国人的佛教理念。
饮食
泰国人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酸辣食物,由于常年炎热,习惯饮用冰茶。泰国菜式通常选用新鲜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且调味料花样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虾酱、椰奶等等。泰国菜多数由淡素的食品组成,包括鱼、蔬菜和饭,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酱汁。但无论饭餐是否丰富,都必有餐汤,与我国的粤菜风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苏格兰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见,苏格兰男人就是其中一例。头戴小黑呢帽,身着花格裙及短袜,手上拿着管风笛,这是苏格兰男人引以为傲的打扮。苏格兰人爱穿花格裙,是因为不同图案的花格布代表着不同的氏族,每一个氏族都为自己设计一种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缘关系的花格布裙。当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时穿出了他们族人的骄傲、责任与忠诚。
2、民俗礼仪
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国人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人比较谦虚,自夸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英国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幽默感。英国式幽默的出发点自我贬低,以自负为大敌,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嘲,嘲笑自己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相信华丽的词藻和自夸之词。英国人热爱体育,现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几乎全是英国人的发明,如拳击、橄榄球、曲棍球和网球等。
1泰国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2缅甸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3印度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4越南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宗教信仰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欢庆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说,4月30日对越南南方的人民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在解放日临近的时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大街小巷都挂起了鲜艳的国旗,走在大街上红旗飘飘;各单位都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也是喜气洋洋的……人们很容易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最令人激动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统一广场举了一个大型的民族风情园,在里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是越南的一个缩影。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别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盘,但最让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盘上,身穿有标志的服装,他们便是“棋子”。由在场外的“统帅”指挥“棋子”进攻的路线,走棋的方法和中国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对垒时,两方都尽全力对抗,互相打斗,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盘棋让人的感觉就是“活”的。荡秋千也是越南的一个传统的节目,据越南朋友介绍,每次庙会都少不了的。秋千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秋千的绳子外面套着的是长长的竹竿,所以荡起来时,绳子不会弯,而且弧度也大。一般秋千上可以站两个人,下面有人用绳子拉。可以想象———身穿飘逸传统服装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秋千被高高的荡起时,像飞舞在空中的蝴蝶。“嘭嘭……”一朵朵烟花飞起,接着是一阵阵热闹的锣鼓声,往前挤一看,原来是水上木偶戏。越南水上木偶戏是世界木偶戏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艺术生命,水上木偶戏的艺术家们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在一阵阵爆竹声、锣鼓声、螺号声中,龙、鱼、龟争先恐后跃出水面,这些神灵的动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塑造,涂上生漆金粉和各种色彩,显得质朴可爱。在水上木偶戏的传统保留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金龟喷水,仙女随着“神曲”起舞的那种充满幻想色彩的表演。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传统的戏曲,有改良戏等。表演的人身着传统的服装,唱着古老的曲子,跳着有节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走到哪都会有这韵味十足的曲子萦绕在耳边。民族风情园里,也有品种众多的美食展览,有春卷、米粉、卷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里参观,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2.泰国通常称呼人名时,在名字前加一个"坤"字,无论男女均可用,表示为"先生"、"夫人"、"**"之意。3.泰国人忌讳用脚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着时,也不允许将脚尖对着别人,此举被视为不礼貌的做法。抚摸对方头颅或挥手越过别人头顶,被视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动作。4.泰国人认为右手高贵,而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给别人递东西时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要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亲手送赠,那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因为僧侣是不允许碰解女性的。5.尊重宗教。寺庙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庙的人,衣着必须端庄整洁,不可穿短裤、迷你裙、袒胸露背装或其他不适宜的衣服。在寺庙内,可以穿鞋,但进入佛殿时,必须脱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毁,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失敬的动作。6.尊重王室。在泰国处处可以见到国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币、纸币、日历牌、挂图等,由此可见对皇室的敬重。游客要小心表现适当的礼仪,例如在公共场合有皇室人员出席时,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7.不要在公共场所做有伤风化的举动,例如在公共场合应避免和泰国人接吻、拥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尽管未触犯法律,但是违背了泰国人的佛教理念。饮食泰国人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酸辣食物,由于常年炎热,习惯饮用冰茶。泰国菜式通常选用新鲜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且调味料花样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虾酱、椰奶等等。泰国菜多数由淡素的食品组成,包括鱼、蔬菜和饭,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酱汁。但无论饭餐是否丰富,都必有餐汤,与我国的粤菜风格相似。51、穿花格裙的苏格兰男人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见,苏格兰男人就是其中一例。头戴小黑呢帽,身着花格裙及短袜,手上拿着管风笛,这是苏格兰男人引以为傲的打扮。苏格兰人爱穿花格裙,是因为不同图案的花格布代表着不同的氏族,每一个氏族都为自己设计一种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缘关系的花格布裙。当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时穿出了他们族人的骄傲、责任与忠诚。2、民俗礼仪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国人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人比较谦虚,自夸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英国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幽默感。英国式幽默的出发点自我贬低,以自负为大敌,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嘲,嘲笑自己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相信华丽的词藻和自夸之词。英国人热爱体育,现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几乎全是英国人的发明,如拳击、橄榄球、曲棍球和网球等。
1泰国 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2缅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 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越南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宗教信仰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欢庆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说,4月30日对越南南方的人民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临近的时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挂起了鲜艳的国旗,走在大街上红旗飘飘;各单位都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也是喜气洋洋的……人们很容易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动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统一广场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民族风情园,在里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是越南的一个缩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别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盘,但最让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盘上,身穿有标志的服装,他们便是“棋子”由在场外的“统帅”指挥“棋子”进攻的路线,走棋的方法和中国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对垒时,两方都尽全力对抗,互相打斗,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盘棋让人的感觉就是“活”的 荡秋千也是越南的一个传统的节目,据越南朋友介绍,每次庙会都少不了的 秋千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秋千的绳子外面套着的是长长的竹竿,所以荡起来时,绳子不会弯,而且弧度也大一般秋千上可以站两个人,下面有人用绳子拉可以想象———身穿飘逸传统服装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秋千被高高的荡起时,像飞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烟花飞起,接着是一阵阵热闹的锣鼓声,往前挤一看,原来是水上木偶戏越南水上木偶戏是世界木偶戏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艺术生命,水上木偶戏的艺术家们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在一阵阵爆竹声、锣鼓声、螺号声中,龙、鱼、龟争先恐后跃出水面,这些神灵的动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塑造,涂上生漆金粉和各种色彩,显得质朴可爱在水上木偶戏的传统保留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金龟喷水,仙女随着“神曲”起舞的那种充满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传统的戏曲,有改良戏等表演的人身着传统的服装,唱着古老的曲子,跳着有节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走到哪都会有这韵味十足的曲子萦绕在耳边 民族风情园里,也有品种众多的美食展览,有春卷、米粉、卷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里参观,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 2.泰国通常称呼人名时,在名字前加一个"坤"字,无论男女均可用,表示为"先生"、"夫人"、"**"之意 3.泰国人忌讳用脚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着时,也不允许将脚尖对着别人,此举被视为不礼貌的做法抚摸对方头颅或挥手越过别人头顶,被视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动作 4.泰国人认为右手高贵,而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给别人递东西时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要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亲手送赠,那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因为僧侣是不允许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庙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庙的人,衣着必须端庄整洁,不可穿短裤、迷你裙、袒胸露背装或其他不适宜的衣服在寺庙内,可以穿鞋,但进入佛殿时,必须脱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毁,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失敬的动作 6.尊重王室在泰国处处可以见到国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币、纸币、日历牌、挂图等,由此可见对皇室的敬重游客要小心表现适当的礼仪,例如在公共场合有皇室人员出席时,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 7.不要在公共场所做有伤风化的举动,例如在公共场合应避免和泰国人接吻、拥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尽管未触犯法律,但是违背了泰国人的佛教理念 饮食泰国人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酸辣食物,由于常年炎热,习惯饮用冰茶泰国菜式通常选用新鲜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且调味料花样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虾酱、椰奶等等泰国菜多数由淡素的食品组成,包括鱼、蔬菜和饭,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酱汁但无论饭餐是否丰富,都必有餐汤,与我国的粤菜风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苏格兰男人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见,苏格兰男人就是其中一例头戴小黑呢帽,身着花格裙及短袜,手上拿着管风笛,这是苏格兰男人引以为傲的打扮苏格兰人爱穿花格裙,是因为不同图案的花格布代表着不同的氏族,每一个氏族都为自己设计一种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缘关系的花格布裙当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时穿出了他们族人的骄傲、责任与忠诚 2、民俗礼仪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国人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人比较谦虚,自夸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英国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幽默感英国式幽默的出发点自我贬低,以自负为大敌,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嘲,嘲笑自己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相信华丽的词藻和自夸之词英国人热爱体育,现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几乎全是英国人的发明,如拳击、橄榄球、曲棍球和网球等
1泰国 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2缅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
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越南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1泰国 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2缅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
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越南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宗教信仰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欢庆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说,4月30日对越南南方的人民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临近的时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挂起了鲜艳的国旗,走在大街上红旗飘飘;各单位都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也是喜气洋洋的……人们很容易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动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统一广场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民族风情园,在里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是越南的一个缩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别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盘,但最让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盘上,身穿有标志的服装,他们便是“棋子”。由在场外的“统帅”指挥“棋子”进攻的路线,走棋的方法和中国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对垒时,两方都尽全力对抗,互相打斗,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盘棋让人的感觉就是“活”的。
荡秋千也是越南的一个传统的节目,据越南朋友介绍,每次庙会都少不了的。
秋千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秋千的绳子外面套着的是长长的竹竿,所以荡起来时,绳子不会弯,而且弧度也大。一般秋千上可以站两个人,下面有人用绳子拉。可以想象———身穿飘逸传统服装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秋千被高高的荡起时,像飞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烟花飞起,接着是一阵阵热闹的锣鼓声,往前挤一看,原来是水上木偶戏。越南水上木偶戏是世界木偶戏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艺术生命,水上木偶戏的艺术家们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在一阵阵爆竹声、锣鼓声、螺号声中,龙、鱼、龟争先恐后跃出水面,这些神灵的动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塑造,涂上生漆金粉和各种色彩,显得质朴可爱。在水上木偶戏的传统保留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金龟喷水,仙女随着“神曲”起舞的那种充满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传统的戏曲,有改良戏等。表演的人身着传统的服装,唱着古老的曲子,跳着有节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走到哪都会有这韵味十足的曲子萦绕在耳边。
民族风情园里,也有品种众多的美食展览,有春卷、米粉、卷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里参观,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
2.泰国通常称呼人名时,在名字前加一个"坤"字,无论男女均可用,表示为"先生"、"夫人"、"**"之意。
3.泰国人忌讳用脚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着时,也不允许将脚尖对着别人,此举被视为不礼貌的做法。抚摸对方头颅或挥手越过别人头顶,被视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动作。
4.泰国人认为右手高贵,而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给别人递东西时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要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亲手送赠,那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因为僧侣是不允许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庙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庙的人,衣着必须端庄整洁,不可穿短裤、迷你裙、袒胸露背装或其他不适宜的衣服。在寺庙内,可以穿鞋,但进入佛殿时,必须脱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毁,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失敬的动作。
6.尊重王室。在泰国处处可以见到国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币、纸币、日历牌、挂图等,由此可见对皇室的敬重。游客要小心表现适当的礼仪,例如在公共场合有皇室人员出席时,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
7.不要在公共场所做有伤风化的举动,例如在公共场合应避免和泰国人接吻、拥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尽管未触犯法律,但是违背了泰国人的佛教理念。
饮食
泰国人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酸辣食物,由于常年炎热,习惯饮用冰茶。泰国菜式通常选用新鲜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且调味料花样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虾酱、椰奶等等。泰国菜多数由淡素的食品组成,包括鱼、蔬菜和饭,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酱汁。但无论饭餐是否丰富,都必有餐汤,与我国的粤菜风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苏格兰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见,苏格兰男人就是其中一例。头戴小黑呢帽,身着花格裙及短袜,手上拿着管风笛,这是苏格兰男人引以为傲的打扮。苏格兰人爱穿花格裙,是因为不同图案的花格布代表着不同的氏族,每一个氏族都为自己设计一种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缘关系的花格布裙。当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时穿出了他们族人的骄傲、责任与忠诚。
2、民俗礼仪
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国人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人比较谦虚,自夸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英国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幽默感。英国式幽默的出发点自我贬低,以自负为大敌,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嘲,嘲笑自己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相信华丽的词藻和自夸之词。英国人热爱体育,现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几乎全是英国人的发明,如拳击、橄榄球、曲棍球和网球等。
1泰国 人乡随俗,到泰国有必要知道一些当地的风俗习惯:
1.泰国人习惯"合十礼"(即合掌躬首互向对方致礼),合十时常互致问候"沙瓦迪卡"(泰语"您好"的意思)。别人向你合十问候时,你也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合十后,便不必再握手问候或告别,但僧侣对俗家则不必回礼。见面或告别时的握手礼,尚未普及流行于泰国社会。
2缅甸 要能接受男士穿“裙子”。缅甸男人穿笼衣。要能接受当地人用手吃饭的风俗。要能习惯女士们满脸涂粉末出现在你的周围。缅甸人把一种植物磨成粉末,涂于脸上,用来防晒。
要能习惯缅甸人民张开“血盆大口”地和你说话。缅甸人很喜欢吃树叶包的槟榔,所以很多当地人的牙齿都被染成了红色。
3印度 印度的禁忌很多,由于宗教不同,地区不同,禁忌也有差异。
带普遍性的禁忌有: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父亲在世时,儿子忌缠自头巾、剃头;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刹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4越南 传统节日与民俗:越南民族传统节日与中国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其中春节为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民风淳朴,人民文明礼貌。见面时习惯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或行握手礼,或按法式礼节相互拥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称。越南受汉文化影响颇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越南,十世纪后,佛教被尊为国教。目前全国佛教徒约2000万人。此外,天主教传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约300多万,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财神。一般百姓家里都设有供桌、香案,逢年过节在家中进行祭拜。服饰穿着简单,正式场合男士着西装,女士着民族式“长衫”(类似旗袍)和长裤。饮食习惯与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饭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讳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机连续给三个人点烟,认为不吉利。不愿让人摸头顶,席地而坐时不能把脚对着人。
姓名与称呼越南主体民族——京族的大姓有阮、陈、吴、黎等。与中国人一样,越南人也是姓在前,名在后,多数是单姓双字名,少数也有单姓单字名。越南人在称呼中,除了第一人称较常用中性的“我”(发音为“堆”)外,第二人称“你”和第三人称“他(她介都没有中性的人称代词,通常根据对方的辈份或身份来称呼,以表示亲热或尊重。如对父辈的人,第二人称直接用“大伯”、“大娘”、“叔叔”、“阿姨”等;第三人称则用“那位大伯”、“那位大娘”等。越南人问候不分“早晚”,也不分“你好”。“再见”,通常都用一声“召’朝上称呼来表示。例如见面时说“召同志”是“同志你好”,分别时说“召同志”是“同志再见”。越南人称呼对方时,一般是称呼与最后一个名字连用,很少带姓连名都叫,那样被认为是不礼貌。如一位名叫阮兴强的男子,可根据他的年龄和亲疏程度,称为“强伯”、“强叔”、“强哥”、“强弟”或“强先生”、“强同志”。
服饰古代时,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种套头的衣服和长裙。到了中世纪,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蓝葛衣。到了15世纪后,富者通常穿锦罗沙葛,参加祭扫和宴会时穿红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们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赧色粗布衣。法国人进入越南后,平民的衣着开始有了较大变化,妇女穿结纽上衣和裤子。进入现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装,妇女穿花色窄油长袍。越南妇女的长袍可以说是越南女子的国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显得啊娜多姿,下摆舒展,开权至腰际,活动方便。特别讲究的是,越南妇女穿长袍时,还穿一条黑色或白色的宽腿拖地长裤。越南妇女喜戴项链、手阈、戒指,多留披肩长发,或用发夹束于脑后。 阳核挪与牙之美越南的京人、岱人、泰人、埃迪人都有一种嚼食滨榔的特殊爱好。他们常将按椰擦上一点石灰膏或碱发放火嘴中咀嚼,使模榔产生化学反应,汁不吞咽,顺嘴角流出,嚼到无汁时把渣吐掉。嚼按榔通常是先苦后甜,可刺激神经,提神醒脑,除积消肿。京人还把摈榔当作信物,无论求婚、请客,均送上一颗摈榔。嚼模榔、染牙是京族的古风,过去男男女女只要到了十七八岁就开始染牙。按照他们的习俗,开始嚼按榔、染牙,便象征已经成年可以成亲了。从此,这些青年男女便可以自由参加当地举行的任何娱乐聚会,参加对歌,选择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风已日渐衰微,但在越南农村,你依然还可以看见不少老年妇女的牙齿被染得又黑又亮。在他们眼里,保持牙齿洁白如玉是品质不良、作风不正的表现,而将牙齿染得又黑又亮才是最美的。 节日越南也使用阳历与阴历,除了国家法定的节日如元旦、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外,越南也过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与中国人一样,阴历的春节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越南有一句民谣“肥肉姜葱红对联,幡旗爆竹大粽粑。”意思是,春节到了,要为过节准备丰盛的肉菜,煮好粽粑,门口贴上大红对联,高高的幡旗随风飘扬,爆竹鸣响。从这句民谣中,可见越南人对春节的重视程度。在新年与旧年交接之时,越南人也有守岁的习惯。除夕夜,人们通常要睡歌供土兵娱乐,后传人民间。所谓的军鼓实际上是一只木桶或洋铁桶,在村头立两根柱子,用麻绳或钢丝绳将桶绷紧后固定在柱子上,用棍子敲打绳子使其发出鸣鸣的响声,男女双方各站一边,边敲边对歌,笑语欢歌汇集在一起,气氛欢快热烈。一些青年男女通过对歌建立感情,确立恋爱关系。 祖先崇拜越南人也和其他东方人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对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越南人每家每户都没有神龛、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在城里,由于住处狭窄,祭坛的设法小型多样。如在墙上钉块板或使用柜顶作为供奉祖先的祭坛。祭坛中央摆上一个香炉,两旁是两根香烛。香炉前摆上用细腰红漆木盘或塑料。玻璃盘盛放的水果,此外还摆上一对花瓶和若干祭把用的杯碟。在一些家庭的祭坛两边还贴有对联,如“祖宗功德千年盛,子孝孙贤万代昌”、“福生礼仪家堂盛,禄发荣华福贵春”等。
越南人视祭把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思。许多家庭尽管宗教信仰不同,但供奉祖先是不可忽略的。春节来临前,必须重新布置祭坛,插上香烛,摆上供品。春节三天期间,祭坛总是香火擦绕,合家吃团圆饭前,家长和族人都要祷拜。越南人对祖先的崇拜还表现在忌名上。平时,子孙忌提到祖辈、父辈的名字,如果现实生活中一些名词与祖辈、父辈的名字相重,要回避或用同义词代替。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让其知道先祖的名字,以防孩子乱喊,对先祖不敬。如果被别人指着先祖的名字奚落或辱骂,被奚落或被辱骂者会认为是受了奇耻大辱,会激起深仇大很。近年来,忌名在城市已少见,但在农村,这一习俗仍保持。除了崇拜祖先,古代越南人普遍迷信城隍、占卜、星相、风水、精灵等。一切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河流、湖泊、高山、大树、野兽、刮风下雨等,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精灵寄寓其中,应当供奉祭扫,以求祛灾降福。如在河内栋多郡的金莲村,至今还保存着一块立于 1510年的高山大王神碑铭。在农村,通常供奉的有土地神、榕树神、蛇神、老虎神以及村里的中心石。中心板等。人们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祭把它,而且言谈举止中不能冒犯它,低声称它为“山大王”。如遇上老虎,不但不能打死它,还要供奉上各种祭品。古代越南人普遍崇拜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古树,他们认为这些长期经受狂风暴雨、雷电袭击的大树能存活下来,树下必定有神灵,因此经常有人在树阴下,尤其在榕树下摆设香案或在树旁空地建盖庙宇,风水先生和占卜者也常聚集于此。
宗教信仰从公元前111年中国的西汉时代起,儒教、佛教、道教开始从中国传入越南,对越南人的意识形态起了很大的影响。从中国传入的佛教为大乘佛教,越南人称为“北宗”。此外还有部分越南人信仰小乘佛教,并称之为“南宗”,从泰国和柬埔寨传入。信教的越南人中,信仰佛教的占比例最大,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各地寺庙不少。佛教徒忌杀生,讲因果报应。重大节日、个人生日一般都要到佛寺去拜佛,献礼,听和尚诵经。
天主教传入越南约有500多年历史。历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到越南传教,但遭到官方的禁止。最 早到越南传教的是奥德雷科•巴德诺和弗朗西斯•沙维尔两位法国传教士。法属时期,天主教在越南取得了合法地位,迅速发展。到了1966年,越南南北两地已有教区11处,天主教信徒300万人。基督教在越南也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内、海防、河西、承天、广南现港、波莱古、平顺等地。基督教为天主教分裂出来的新教派,传入越南只不过近百年的历史,在越南称为“福音”。1893年基督教牧师大卫•罗拉汉到西贡传教,随后陆续有牧师到越南传教,但遭法国殖民当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基督教才在越南立住脚跟。
越南南部的西宁、迪石等地的京族农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该教的全称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为吴文昭、黎文忠于1926年创立。该教将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儒教探合在一起,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酥(圣道)、老子(仙道)、释迹(佛道)。高台教信徒可以供奉祖宗,但不能供草,不能使用纸马,要忌杀生、忌贪欲、忌荤、忌色、忌粗口,每日6点、12点、18点、24点要焚香诵经。
在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东川等地,有不少人加入和好教。该教为佛教的变体,由越南人黄富楚创立于1939年,因黄富楚居住的村子名为“和好村”,故以此取名,其含义为孝和交好。与佛教一样,该教也讲慈悲。博爱、大同和因果报应,信徒多为农民,又被称为“农民佛教”。和好教设僧侣,但不建寺庙,用一块红布代替神佛的图像,信徒早晚供佛两次,供品为鲜花和清水,鲜花代表坚贞,清水代表纯洁。
在越南生活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我有幸看到了越南的胡志明市欢庆南部解放日的盛景。越南朋友说,4月30日对越南南方的人民来说是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在1975年4月30日那一天,越南的南方解放了。
在解放日临近的时候,南方各城市,尤其是胡志明市呈现出一派热闹的景象。
大街小巷都挂起了鲜艳的国旗,走在大街上红旗飘飘;各单位都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各家各户也是喜气洋洋的……人们很容易就被这种气氛所感染。
最令人激动的是在胡志明市的市中心的统一广场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民族风情园,在里面可以看到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是越南的一个缩影。
越南的人棋是最特别的,吸引人眼球的是巨大的棋盘,但最让人好奇的是有人站在棋盘上,身穿有标志的服装,他们便是“棋子”。由在场外的“统帅”指挥“棋子”进攻的路线,走棋的方法和中国的象棋差不多。“棋子”正面对垒时,两方都尽全力对抗,互相打斗,弱的一方就被淘汰出局。整盘棋让人的感觉就是“活”的。
荡秋千也是越南的一个传统的节目,据越南朋友介绍,每次庙会都少不了的。
秋千很大,架子支得非常高,拉住秋千的绳子外面套着的是长长的竹竿,所以荡起来时,绳子不会弯,而且弧度也大。一般秋千上可以站两个人,下面有人用绳子拉。可以想象———身穿飘逸传统服装的越南少女站在上面,秋千被高高的荡起时,像飞舞在空中的蝴蝶。
“嘭嘭……”一朵朵烟花飞起,接着是一阵阵热闹的锣鼓声,往前挤一看,原来是水上木偶戏。越南水上木偶戏是世界木偶戏艺百花园里的奇葩。“水”是水上木偶的艺术生命,水上木偶戏的艺术家们把它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在一阵阵爆竹声、锣鼓声、螺号声中,龙、鱼、龟争先恐后跃出水面,这些神灵的动物角色,是按照越南民间传统绘画艺术进行塑造,涂上生漆金粉和各种色彩,显得质朴可爱。在水上木偶戏的传统保留节目中,人们可以看到金龟喷水,仙女随着“神曲”起舞的那种充满幻想色彩的表演。
在搭起的舞台上表演的是越南传统的戏曲,有改良戏等。表演的人身着传统的服装,唱着古老的曲子,跳着有节奏的舞蹈。那表演是很古老、很有特色的,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走到哪都会有这韵味十足的曲子萦绕在耳边。
民族风情园里,也有品种众多的美食展览,有春卷、米粉、卷筒粉等有越南特色的可口小吃。在那里参观,不仅饱了眼福,也饱了口福。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感受到了越南的各种风土人情。
2.泰国通常称呼人名时,在名字前加一个"坤"字,无论男女均可用,表示为"先生"、"夫人"、"**"之意。
3.泰国人忌讳用脚指物或指人,即便是坐着时,也不允许将脚尖对着别人,此举被视为不礼貌的做法。抚摸对方头颅或挥手越过别人头顶,被视为有侮蔑之意,是禁止的动作。
4.泰国人认为右手高贵,而左手只能用来拿一些不干净的东西,因此,给别人递东西时都要用右手,以示敬意。在比较正式的场合还要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女士若想将东西奉给僧侣,宜托男士转交。如果亲手送赠,那僧侣便会张开一块黄袍或手巾,承接该女士交来的东西,因为僧侣是不允许碰解女性的。
5.尊重宗教。寺庙是泰国人公认的神圣地方,因此凡入寺庙的人,衣着必须端庄整洁,不可穿短裤、迷你裙、袒胸露背装或其他不适宜的衣服。在寺庙内,可以穿鞋,但进入佛殿时,必须脱下鞋子,并注意不可脚踏门槛。每尊佛像,无论大小或是否损毁,都是神圣的,绝对不可爬上佛像拍照,或对佛像做出失敬的动作。
6.尊重王室。在泰国处处可以见到国王和王室的人像,如硬币、纸币、日历牌、挂图等,由此可见对皇室的敬重。游客要小心表现适当的礼仪,例如在公共场合有皇室人员出席时,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动作,跟着照做。
7.不要在公共场所做有伤风化的举动,例如在公共场合应避免和泰国人接吻、拥抱或握手。除在某些海滩允许裸体日光浴外,在其他地方,泰国人不喜欢这种行为,尽管未触犯法律,但是违背了泰国人的佛教理念。
饮食
泰国人主食是大米,喜欢吃酸辣食物,由于常年炎热,习惯饮用冰茶。泰国菜式通常选用新鲜的材料,菜的味道以辛辣为主,且调味料花样繁多,如有辣椒、咖喱、雨露、虾酱、椰奶等等。泰国菜多数由淡素的食品组成,包括鱼、蔬菜和饭,再加上一些香料和酱汁。但无论饭餐是否丰富,都必有餐汤,与我国的粤菜风格相似。
51、穿花格裙的苏格兰男人
男人穿裙子在世界不多见,苏格兰男人就是其中一例。头戴小黑呢帽,身着花格裙及短袜,手上拿着管风笛,这是苏格兰男人引以为傲的打扮。苏格兰人爱穿花格裙,是因为不同图案的花格布代表着不同的氏族,每一个氏族都为自己设计一种代表氏族精神及血缘关系的花格布裙。当氏族人穿上自己氏族的花格布,,也同时穿出了他们族人的骄傲、责任与忠诚。
2、民俗礼仪
英国人给人的印象是及保守又富有幽默感。英国人倾向于接受熟悉的事物,对于新奇或者外来的东西总是持怀疑的态度。英国人比较谦虚,自夸是没有教养的表现。英国人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幽默感。英国式幽默的出发点自我贬低,以自负为大敌,其最终目的是能够自嘲,嘲笑自己的缺点、失败、窘境乃至自己的理想。他们不相信华丽的词藻和自夸之词。英国人热爱体育,现代形式的体育运动几乎全是英国人的发明,如拳击、橄榄球、曲棍球和网球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